GB T 13673-2010 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辅助设备通用技术要求.pdf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266845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13673-2010 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辅助设备通用技术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GB T 13673-2010 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辅助设备通用技术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GB T 13673-2010 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辅助设备通用技术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GB T 13673-2010 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辅助设备通用技术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GB T 13673-2010 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辅助设备通用技术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27.040 K 56 道国和国国家标准11: ./、中华人民GB/T 13673一2010代替GB/T13673一1992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辅助设备通用技术要求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aero-derivative gas turbines auxiliary equipment 2010-11-10发布2011-03-01实施数伺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 13673-2010 目次前言.皿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总则5 润滑油系统.6 燃料系统7 雾化空气系统.6 8 起动系统

2、.9 冷却系统.8 10 加热-通风系统11 消防系统.10 12 清洗系统.12 13 进气系统14 排气系统.16 15 箱装体.18 16 联轴器.18 17 传动装置.18 18 管路系统.19 19 安装.19 20 涂装.20 21 注水/蒸汽系统nI GB/T 13673-2010 目。昌本次修订以国家标准GB/T14099.3 (等同采用原ANS1B133. 3-1981 ( Procurement Standard for Gas Turbine Auxiliary Equipment)的最新IS0同类标准IS03977-3: 2004 ( Gas turbines Proc

3、urement-Part 3: Design requirements)为重要参考。本标准代替GB/T13673-1992(轻型燃气轮机辅助设备通用技术条件。本标准与GB/T13673-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一一对GB/T13673-1992(轻型燃气轮机辅助设备通用技术要求的内容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修订,并按GB/T15135(燃气轮机词汇的规定将标准名称改为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辅助设备通用技术要求。一一规范用词及名称,全文燃机改为燃气轮机,启动改为起动,轻型改为航空派生型,滑油改为润滑油,蒸汽涡轮改为汽轮机。一一原标准关于采购方、成套商、供方、需方、用户等用语不统一,现将采购方、成套商

4、双方除在第1章范围中保留外,其余各处全部改为供需双方,采购方改为需方,成套商改为供方。一一第2章,原标准的GBJ9等引用标准采用同类标准的最新版本。增加了引用GB/T15135(燃气轮机词汇和GB150(钢制压力容器。一一第6章增加了6.4双燃料系统。一一第8章8.3盘车装置中它也可用在正常的起动程序中终止起动修正为它也可用在正常的起动程序中从静止状态盘动转子。第12章增加了12.6清洗方式。第14章14.3设计中(对应GB/T13673一1992中14.2)增加了14.3.4膨胀节。第21章标题水或蒸汽喷射系统改为注水/蒸汽系统,在本章中所有水喷射系统改为注水系统,所有的蒸汽喷射系统改为注蒸

5、汽系统,所有的注汽改为注蒸汽。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燃气轮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9)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有:江苏中航动力控制有限公司、苏州高达热电有限公司、株洲南方燃气轮机成套制造安装有限公司、中国联合工程公司、上海闸电燃气轮机发电厂、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银春、胡星辉、陈文烽、於志平、范邦楼、邓爱平。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一一-GB/T13673一19920皿GB/T 13673-2010 1 范围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辅助设备通用技术要求本标准规定了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以下简称燃气轮机)辅助系统的设计要求以及在不同

6、工作状态下构成系统所需的部件,是采购方、成套商双方进行技术协商的依据。本标准适用于发电、舰船和机械驱动用的燃气轮机。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50 钢制压力容器GB 4066.1 干粉灭火剂第1部分:BC干粉灭火剂(GB4066. 1-2004, ISO 7202: 1987 , NEQ) GB/T 10489 轻型燃气轮机通用技术要求GB/T

7、 10491 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成套设备噪声值及测量方法GB/T 11369 轻型燃气轮机烟气污染物测量GB/T 14099燃气轮机采购GB/T 15135 燃气轮机词汇(GB/T15135一2002,ISO11086:1996 , MOD)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58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8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9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HB 6712 轻型燃气轮机联轴器通用技术要求3 术语和定义GB/T 15135、GB/T10489和GB/T14099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8、本标准。4 总则4. 1 由于燃气轮机的使用场合、运行方式、环境条件等都影响着辅助系统的组成,本标准规定出最低要求项目,还规定了根据需要由供需双方决定的一些选择项目。4.2 燃气轮机、辅助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其他必需的设备,应按功能要求合理布局。布局应考虑设备操作与维护的方便,安装、运行和维修的成本以及外观等。4.3 除另有规定外,润滑剂、防冻剂等消耗品应由需方提供。5 润滑油系统5. 1 通则润滑油系统应能在燃气轮机的起动、运行及停机过程中,向燃气轮机或燃气轮机与被驱动机械的轴1 GB/T 13673-2010 承、传动装置提供数量充足、温度与压力适当的、清洁的润滑油。润滑油的一部分也可以被分

9、流,经过增压、过滤后用作液压控制或成为压力油系统的工作介质。5.2 设备设备包括:油箱、油泵、冷却器、过滤器、压力调节装置、温度调节装置、测量装置、加热器、油气分离和排出装置及管路等。5.3 设计5.3.1 润滑油系统的最低要求如下:a) 选择合适的润滑油;b) 便于油量的调节,保证供油连续、均匀及适应设备工作条件的变化;c) 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力求润滑装置简单实用,便于维护和清洗;d) 防止沾污,保证润滑油的清洁使用,并防止漏油5e) 在系统中应设有监视油位、温度和压力的检测装置;f) 在系统中需有应急供油装置Fg) 用于液压控制系统的润滑油应分流、增压和再次过滤。5.3.2 使用滑动

10、轴承的燃气轮机还应符合5.4和5.5的要求。5.4 尖峰负荷工作时的配置5.4. 1 润滑油泵5.4. 1. 1 一般要求至少应配置两台润滑油泵,并由两种相互独立而不同的动力源驱动。5.4. 1. 2 泵驱动装置泵驱动装置组合示例见表10表1泵驱动装置组合示例泵类别主泵主机传动轴交流电动机驱动装置交流电动机汽轮机5.4. 1. 3 泵的控制应急泵直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汽轮机直流电动机当主泵损坏或由于其他故障造成润滑油压力下降时,应急泵应自动起动。当应急泵加速到规定转速过程中油压需保持时,系统中宜配备蓄能器。5.4.2 冷却器应配备单程管壳式或直接式润滑油/空气冷却器或其他冷却器。5.4.3 过滤

11、器应配备全流量过滤器,不应采用旁路。5.4.4 油气分离和排出装置对于轴承腔要求一定真空度的燃气轮机润滑油系统,应配备油气分离和排出装置。油气分离和排出装置可由传动轴或电机驱动,也可是一个通气装置。5.5 基本负荷工作时的配置5.5. 1 润滑油泵5.5. 1. 1 一般要求至少应配置三台润滑油泵,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独立而不同的动力源驱动(供需双方互有协定者除外)。GB/T 13673-2010 5.5. 1.2 泵驱动装置泵驱动装置组合示例见表2。表2泵驱动装置组合示例泵类别主泵辅助泵应急泵主机传动轴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主机传动轴交流电动机汽轮机驱动装置交流电动机汽轮机直流电动机汽轮机交

12、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5.5. 1. 3 泵的控制辅助泵应配备自动控制装置。当主油泵异常时,辅助泵应自动投入运行。当辅助油泵加速到规定转速时,自动控制装置应维持润滑油压力,以确保燃气轮机的安全运行。5.5.2 冷却器a) 单程管壳式冷却器采用未经处理的水作冷却介质时,宜配备双联冷却器,并联管路上采用一个连续供油切换阀(供需双方互有协定者除外)。每一个单程管壳式冷却器的容量均应按总的冷却负荷确定。b) 对闭式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单程管壳式冷却器,宜配备单个单程管壳式冷却器。用户选用类似a)的双联冷却器者除外。c) 采用润滑油/空气直接冷却的,宜配备单个冷却器。5.5.3

13、过滤器应配备带一个连续供油切换阀的双联过滤器(供需双方有协定者除外)。它用于润滑油路和液压控制油路中的所有初级过滤。冷却器和过滤器可以采用同一个供油切换阀。5.5.4 油气分离和排出装置见5.4.405.5.5 切换阀指定使用双联冷却器和双联过滤器时,应配备多通道切换间。切换机构应灵活,并装有锁定装置。切换阀应保证切换时供油不间断。切换前,未运行的冷却器和过滤器需进行充油和排气。6 燃料系统6. 1 通则燃料供给系统的设备视燃气轮机采用的燃料种类而确定。合同双方应就下述燃料系统作出选择:a) 液体燃料系统;b) 气体燃料系统;c) 双燃料系统。6.2 液体燃料系统6.2. 1 概述燃气轮机的液

14、体燃料系统可包括储油、净化处理、前置和主机燃油系统。主机燃油系统应由供方提供,前置分系统宜由供方征得需方同意后选用。其余分系统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6.2.2 储油分系统储油罐的容量应与燃气轮机的容量、用途以及使用的燃油品种相适应。储油罐应配有恰当的进口、出口、通气口和用于排水的斜面或锥形底部,还宜根据需要配置必要的喷淋冷却系统。储存重质燃油的3 GB/T 13673-2010 油罐,要求保温并设置加热器。6.2.3 净化处理分系统从炼油厂到储油场地的装卸、运输过程中,燃油可能被污染或燃油(重质燃油)金属含量可能超标准。净化处理分系统的规模取决于储存燃油的品种和所含的杂质。必要时,各种类型的处理

15、分系统可包括:清洗、脱盐和防止污染分系统。净化处理分系统的技术要求由供需双方商定。6.2.4 前置分系统前置分系统输送给燃气轮机的燃油,其压力和温度应是燃气轮机燃油系统正常工作所允许的。前置分系统包括前置燃油泵、加热器(必要时)、压力调节间以及其他必需的阀门,也可含一个由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和保护系统控制的燃油截止阀。6.2.5 主机燃油系统主机燃油系统含主燃油泵、流量分配器、调节器、截止阀、末级过滤和管路。6.2.6泵6.2.6. 1 一般要求泵的功能是输送和增压。泵的质量应可靠,安装位置应便于维护。6.2.6.2 前置燃油泵用于储油罐到燃气轮机之间输送燃油,可以采用离心泵或柱塞泵,由交流电机驱

16、动,这些选用设备可向制造厂购置。当基本负荷工作时,还应配置备用前置燃油泵。主泵和备用泵之间能自动切换。需要黑起动功能时,可选用直流电机驱动前置燃油泵。在双液体燃料系统中,每种燃油都应配备独立的前置燃油泵。6.2.6.3 主燃油泵主燃油泵应将液体燃料增压到燃气轮机所需的压力值,并与规定的燃油相适应,泵可由主机传动轴或交流电机驱动。6.2.7 过滤器过滤器和粗油滤的安装位置应按下述情况安排:a) 在卸油泵和前置燃油泵的进口油路上,应配备粗油滤。b) 在主燃油泵的进口油路上,应配备全流量细油滤。c) 基本负荷工作或使用重质燃油工作时,应配备带连续供油切换阔的双联全流量细油滤(供需双方互有商定者除外)

17、。过滤器不使用旁通阀。总油滤可用离心机替代。d) 为保护燃油分配器和燃油喷嘴等燃气轮机元件,应另外配备高压过滤器。6.2.8阔6.2.8. 1 一般要求阔的类型有截止阀、调节阅、快速截止间以及其他用途的阅门。为了燃料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应配备减压阅和安全阀。6.2.8.2 截止阀配置手操纵的模形、球形或蝶形截止阀,使工质绕过或隔离油罐(箱)、泵、加热器或其他任何需在运行中定期维护的设备。6.2.8.3 快速截止阀(速断阀)每台燃气轮机应配置两套快速截止阀,截止间应尽量靠近燃气轮机人口处。这些间门应配置为失电安全型,能对正常和应急停机控制信号作出快速响应。储油罐应配备防火截止间,接受本机指令或

18、特殊情况指令动作。采用这些阀时,在投标阶段,需方应通知供方,将这些阀与燃气轮机燃油控制系统联锁。4 GB/T 13673-2010 6.2.8.4 调节阀调节间以不同的控制参数来调节进入燃气轮机的燃油量。调节阀可直接或通过旁路系统控制燃油量,阀的执行机构应是电动、气动或是液压的驱动,并可按供方的标准与电控制信号联接。6.2.8.5 放油阔所有燃用液体燃料的燃气轮机应有放油阔,阔应设置在燃气轮机积油部位的下方。燃气轮机的某些低压部位可用敞开的放油管代替放油阀。6.2.8.6 重质燃油循环阅在使用重质燃油的装置上应配备重质燃油循环间,使重质燃油能在管路中连续循环。考虑万一循环中断,应设清除装置。6

19、.2.8.7 三通切换阔在使用重质燃油的燃气轮机上,需用轻质燃油起动和停机,应配备三通自动切换阀。6.2.8.8 放气(通气)阀为了从燃油系统中排出空气,宜在系统高部位配备放气阅。对暂时停机或定期维护的排气,允许用手动阀。6.2.9 燃油分配器燃油分配器应设置在主燃油泵和燃料喷嘴之间。6.2. 10 燃油加热器和保温6.2.10.1 一般要求重质燃油在输送、处理和燃烧时,需有加热和保温的措施。使用重油加热器时,要特别注意不能使重油过热。升温应在闪点以下,其具体数值应由供方规定。在许多场合下也是需要对轻油加热的。6.2. 10.2 储油罐加热器为防止燃油的凝固和提高泵输能力,所有重质燃油储油罐应

20、适当地加热,可采用蒸汽加热或电加热,由需方决定。6.2.10.3 进油管路加热器处理燃油或使之喷人燃气轮机,通常要求进油管路上设置加热器。重质燃油优先采用蒸汽加热器,经供需双方同意后,亦可采用交流电加热器或燃油加热器。燃烧重质燃油的燃气轮机在基本负荷工作时,一旦加热器发生故障,应提供维持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如自动切换轻质燃油或投入备用燃油加热器。6.2.10.4 管线保温大部分输送重质燃油的管路,均需采取保温和隔热措施,以保证在燃料系统的各指定部位保持所需的温度。在系统的处理和输送部分可用电或蒸汽保温,这些系统的细节通常由供需双方协商解决。6.3 气体燃料系统6.3. 1 概述气体燃料系统是由

21、燃料供应、调压、分配、控制、计量装置所组成。供方应规定气体的参数,一般包括压力和温度。供方还应规定:气体燃料应干燥、不含液态成分,可接受的固体颗粒大小、腐蚀性杂质的容许范围。需方应提供气体燃料的热值和组分。6.3.2 压力调节装置压力调节装置应包括压力调节阀、燃料手动切断间以及必要的压力调节控制系统,应能根据燃气轮机的需要,调节气体燃料的压力。6.3.3 燃料控制装置燃料控制装置包括截止阀、调节与控制间组件、传感器、仪表和执行机构等,应能根据控制系统的信号完成气体燃料的投用和切断以及再点火、加速和运行状态时的燃料调节。整个气体燃料系统应配备自动放气阀,当燃料系统截止时该阀就打开放气,使加压的气

22、体燃料不积GB/T 13673-2010 留在两个关闭的阀门之间。同时,根据低空排放口的位置视情配备阻火器。气体燃料系统的进口应配备过滤器。6.3.4 燃料分配器从燃料调节阀出来的气体燃料,通过燃料分配器均匀地输送到各燃料喷嘴。6.3.5 燃料供应装置为保证气体燃料的干燥和元液态成分可以配备洗涤器、分离器或过热器。从输送管来的气体燃料,如不能达到所需压力,还需气体压缩机增压。用户需提供的气体燃料性质如下:a) 热值、热值变化范围和成分;b) 压力和温度;。可能存在的腐蚀性成分,例如硫化氢、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硫,碱性金属:铀、饵、理。6.3.6 特殊气体燃料对工艺过程产生的气体燃料和热值高的气

23、体燃料应特别重视,保证它们维持气态,为此,需要伴热。对某些特殊气体燃料(如焦炉煤气等)中的杂质应进行必要的处理。6.3.7 供应通常供方提供燃料控制装置(见6.3. 3)和燃料分配器(见6.3. 4),需方提供燃料供应装置(见6.3.5)和压力调节装置(见6.3.2),经供需双方同意也可加以改变。6.4 双燃料系统6.4. 1 双燃料系统是指燃气轮机既可以使用液体燃料也可以使用气体燃料,还可以使用液-气混合燃料的燃料系统。在使用液体或气体燃料时,其主要设备与使用单一燃料时相同。6.4.2 双燃料系统应具有液体燃料与气体燃料的切换功能。在使用任一种燃料起机后可根据要求切换到另一种燃料。6.4.3

24、 双燃料系统应包含清吹系统。7 雾化空气系统7. 1 通则使用液体燃料时,有时需要利用高压空气寡化燃料助燃。该系统通常有压缩机、调节阀以及空气输送管路等组成,工作中这些设备的温度可高达:204.C371 .C,因此,大型装置的增压压缩机可能要进行预冷却和/或后冷却。一般而言,供方提供该系统时需论证其效果。雾化空气系统一般应按下列各条配置。7.2 压缩机根据燃料喷嘴所要求的雾化空气流量和压力,采用容积式或离心式压缩机。根据运行的方式选用单级或多级压缩机。用于间断运行的装置,一般不能连续运行。压缩机的密封和间隙应设计成使泄漏和温升为最小,所选用材料应与工作温度相适应。压缩机可由燃气轮机或交流电动机

25、驱动。供方应规定起动和/或运转时是否需用压缩机,同时规定压缩机的需用功率。7.3 储气罐有时为减小雾化空气压缩机的尺寸,在系统中可使用储气罐。它的制造与试验应符合GB150的规定。另外,还需配有一个与储气罐排污接口相连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冷凝液排除装置。储气罐应有减压阀和控制间。供方提供的储气罐、压缩机系统应按规定的流量和压力供给雾化空气源。7.4 预冷却器和后冷却器雾化空气冷却器(应用时)应是管壳式或空冷式,且符合第9章的要求,构件材料是耐腐蚀的。6 GB/T 13673-2010 7.5 控制阀为系统的正常运行,应配备必需的控制闹。7.6 总管为把雾化空气合适地分配给燃烧室各个喷嘴,应配备一

26、根特制的总管。总管的尺寸应适合分配进入燃料喷嘴的空气量。总管和喷嘴之间,允许使用能适应最大工作温度的短柔性连接管。总管的材料应与压力、工作温度适应,并且耐腐蚀。总管应有适当的接头,以便于喷嘴的拆卸和燃气轮机的维护。7.7 过滤器应配备必要的过滤器(或分离器),以控制微粒杂质,保证系统和燃料喷嘴的正常工作。8 起动系统8. 1 起动设备的型式一般起动设备的型式如下za) 电动机;b) 柴油机;c) 空气直接喷吹;d) 空气马达;e) 液压马达2f) 利用空气、蒸汽、气体燃料或其他气体驱动的膨胀涡轮。起动设备型式的选择,应根据需方的要求并征得供方的同意。8.2 使用状态对于单轴燃气轮机,起动装置应

27、能使燃气轮机加速和驱动有关设备。它还具备清吹、压气机清洗及加热燃气轮机的功能。起动装置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燃气轮机加速到自持转速或更高的转速。如果起动装置不能把燃气轮机带到规定的自持转速,则起动装置应能自动脱开并停机。对于单轴燃气轮机,起动功率的大小应包括发电机和有关机械传动设备的负荷。大多数多轴燃气轮机的起动功率根据需要而定。8.3 盘车装置如在起动前或停机后,燃气轮机要求盘车,则起动系统中应考虑设置盘车装置,它也可用在正常的起动程序中从静止状态盘动转子。8.4 控制和仪表在燃气轮机起动程序中应有起动控制措施,所有仪表、继电器等都安装在由供方提供的仪表板上,且布置在容易操纵的位置上。8.5

28、柴油机起动(如采用8.5.1 柴油机可采用强迫润滑的气冷或水冷的两冲程或四冲程柴油机。柴油机应配备下列设备za) 带蓄电池的起动电机和为蓄电池连续充电的整流器,或空气起动机和气源;b) 燃料供给系统;c) 控制和测量仪表zd) 监控与保护装置;e) 导线、电缆;f) 柴油机冷却设备;g) 空气进气过滤器;h) 管路和电气附件;7 G/T 13673-2010 i) 排气消声设备。8.5.2 传动装置必要时配备一台液压传扭装置与相匹配的附件和辅助传动装置。当燃气轮机达到自持转速时,自动脱扣离合器使起动柴油机脱开。8.6 电起动(如采用)8.6. 1 电动机电动机应配备下列设备za) 控制和测量仪

29、表;b) 导线、电缆;c) 防潮加热设备。8.6.2 传动装置必要时配备一台液压传扭装置与配套的附件和辅助传动装置。当燃气轮机达到自持转速时,自动脱扣离合器使电动机脱开。8. 7 膨胀涡轮起动(如采用)8.7.1 配备一台以蒸汽、压缩空气、气体燃料或其他气体作气源的膨胀涡轮所使用工质由供需双方协商决定。膨胀涡轮起动应配备全套所需的控制和仪表设备。8.7.2 传动装置应配备必要的传动装置和有关附件。当燃气轮机达到自持转速时,自动脱扣离合器,使膨胀涡轮起动机脱开。8.8 其他起动装置经供需双方协商,可采用其他型式的起动装置。9 冷却系统9. 1 通则与燃气轮机动力装置有关的各系统如润滑油、涡轮、发

30、电机等都需要进行冷却,由供需双方协商选定冷却系统型式。9.2 冷却设备冷却设备包括热交换器、冷却介质泵、冷却介质膨胀箱和冷却介质控制装备。9.3 热交换器9.3. 1 管壳式热交换器管壳式热交换器的设计及结构应符合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的规定并具备下列设计特征za) 管子最小外径为16mm,最小壁厚为1.2 mm; b) 为便于维护,管组容易更换;c) 设计中污垢系数的选择,按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定要求或由供需双方共同商定;d) 结构材料按制造厂的标准或由供需双方共同商定。9.3.2 空冷式热交换器空气冷却交换器有多种型式,通常应用风扇强迫空气流动冷却,它适合于气-气、气-水或气-油的冷却,并

31、具备下列设计特征:a) 管子最小内径为16mm; 8 GB/T 13673-2010 b) 为便于清洗,其端盖结构设计成可拆卸的;c) 结构材料按制造厂的标准或由供需双方共同商定;d) 风扇电机需考虑室外工作条件,并满足风扇的最大需用功率;e) 风扇叶片可设计成可调或不可调的;f) 风扇电机、风扇及皮带传动或减速齿轮传动装置,应容易靠近以便于维护;g) 风扇设计应采取消声措施。9.4 冷却介质泵供方配备闭式冷却系统时,冷却介质泵一般由供方提供,而在开式冷却系统中,冷却介质泵一般由需方提供。不论何种冷却系统都应考虑下列设计要求2a) 推荐选用离心泵;b) 泵的结构、材料应适于冷却水的使用;c)

32、泵采用机械密封,为维护方便,密封结构要布置得容易接近pd) 冷却系统应满足防止过热所需的最小流通量要求;e) 在指定基本负荷工作时,应配备一个全容量的备用泵,包括管路、电缆和带自动起动的控制装置。9.5 冷却介质膨胀箱在闭式冷却系统中,应配备-个能适应随温度升高冷却介质体积增大的膨胀箱,其大小应充分考虑系统中的冷却介质在最高温度下的体积,安放在冷却介质泵的吸入侧。9.6 冷却介质的控制不论是开式或闭式冷却系统,都应配备一个以冷却介质温度为控制参数来控制其流量或温度的装置。闭式冷却系统的控制装置由供方提供,开式冷却系统控制装置的提供由供需双方商定。9. 7 设计设计时,所用的温度极限值,参考现场

33、气象环境的原始资料,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本系统应能在极端环境温度下工作,达到预期的岭却效果。对由需方提供的用液体介质的冷却系统,其使用温度极值也将由双方共同商定。冷却介质为水的冷却系统中是否应用防冻剂,根据环境温度而定,防冻剂由需方提供。使用防冻剂的冷却液其浓度要满足全年的要求。9.8 组合为了便于安装,供方所提供的冷却系统,应按组件装在结构底座上。10 加热-通风系统10. 1 通则在燃气轮机和辅助设备的箱装体内,利用加热、通风或空调系统,保持容许的环境条件。10.2 设计参数对系统的要求,取决于下列工作条件:a) 周围的环境温度和湿度;b) 箱装体的材料和结构;c) 箱装体内燃气轮机和辅助

34、设备所要求的温度范围zd) 来自运转设备、照明及其他的内部热源z9 GB/T 13673-2010 e) 燃气轮机和辅助设备以及场地条件对箱装体的清洁度要求;f) 加热、通风或空调设备的安装位置应避免回流,并防止空气污染物、危险物和噪声扩散。10.3 箱装体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因,机组设备包括燃气轮机和配套的辅助设备是组合装箱的。机组在运行和运行准备阶段,系统应提供适当的加热、通风或空调。通风使箱装体内的危险物积聚最少。通风机和通风窗口应与消防系统联锁,以保持所需要的灭火剂浓度。当用于污染物浓度高的场合、海上平台或风沙环境时,经双方同意可配置过滤和增压通风系统。假如使用闪点在43oc以下的低闪点燃

35、料,则在投标阶段,用户应按国家标准明确防爆等级。加热、通风用风扇和箱装体通风窗口应作消声处理,并且应该满足GB10491规定的要求。为保持箱装体内所需要的工作条件,加热-通风系统应具有手动和自动控制两种设施。10.4 箱装体温度控制为了使箱装体内的温度保持在控制设备和操作人员所允许的范围内,箱装体内应装设加热、通风或空调系统。10.5 危险区域的要求10.5. 1 概述由于箱装体内的燃气轮机使用某些易燃属性的材料,设计上应特殊考虑。10.5.2 波体燃料闪点在43oc以下的低闪点燃料的泄漏,有形成可燃混合物的潜在危险。使用液体燃料的燃气轮机,包括该区域的所有电气设备,均应根据GB50016-2

36、006中3.1. 1的乙类予以防爆,处在乙类位置上的电气导线和设备应按GB50058中Q-2级规定的要求。低闪点燃料区域内的通风,应使箱装体底部的燃料蒸气积聚最少。10.5.3 气体燃料在有可能泄漏气体燃料的区域内,诸如包含有控制、调节以及测量装置的区域,均应根据GB 50016-2006中3.1.1的乙类予以防爆,处在乙类位置上的电气导线和设备应按GB50058中Q-2级规定的要求。经双方同意该区域可配置可燃气体探测器和报警装置。当气体燃料重于空气时,低部位的通风应加以特殊考虑。10.5.4 蓄电池组电池间的布置应使从蓄电池逸出的气体通过自然通风或强迫通风排入大气。通风应保证充分地扩散,避免

37、可爆混合物的聚积。10.6 舰船应用由于海上的特殊环境,向燃气轮机箱装体提供的冷却、通风导管,应有盐雾分离和消声措施。冷却方式有风扇对箱体强迫通风,由风扇自箱体内抽气,或由排气引射器自箱体内抽气等。在燃气轮机减速期间,仍需要这些冷却设备投入使用。11 消防系统11. 1 通则通常消防系统由报警装置和由手动与自动相切换的灭火装置两部分组成,典型的消防系统灭火程序框图参见图1。10 GB/T 13673-2010 火警甲火灾报警系统鉴别| 声光棚| 及其他),撤消人员应急机械手动操作装置图1消防系统灭火程序框图灭火装置应设在润滑油、燃料和电器等有潜在起火危险的区域。一般这些区域有燃气轮机室和燃料、

38、润滑油附件室。对从动设备室如发电机箱装体经双方同意也可装设灭火装置。设置消防系统的目的应是监测、报警、灭火并防止复燃,以便使训练有素的人员获得采取紧急行动的时间,因此,消防系统应有必要的安全装置,以保护机组操作人员,同时灭火剂又不能对燃气轮机有损害。各独立室应提供合适的封闭空间以尽量减少灭火剂的损失,在喷射灭火剂前应自动关闭通风系统,箱装体的通风孔应装备自动关闭装置。11. 2 设计要求11. 2. 1 7肖防系统设计标准消防系统应按下列标准设计:a)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按GB50193规定的要求;b) 干燥化学物品灭火系统一一按GB50193规定的要求:c) 国家电气标准一一按GB50058中

39、Q-2级规定的要求。11. 2. 2 设备和控制为确保机组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消防系统应具备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套设施。对管网灭火系统还应有一套应急机械操作装置(见图1)。消防系统至少包括以下构件:a) 在各室内适当布置的传感器。为了防止误报,传感器的设定值和测点的实际值(如温度值或可燃气体泄漏量)之间需要确定合理的差值。传感器一般不装在燃气轮机上或有强烈振动的区域,除非出于它们的功能要求。对使用液体燃料的燃气轮机,传感器宜采用有比例补偿的感温探测器或感烟探测器,对使用气体燃料的燃气轮机,传感器宜采用可燃气体泄漏量探测器。如双方认为光学探测器可以满足特殊的要求,也可以采用。11 GB/T 136

40、73-2010 b) 贮藏灭火剂的高压圆柱形或球形容器,应带有灭火剂量的指示装置。c) 喷射期间分配灭火剂所必需的支管路和喷嘴。d) 各室通风孔的自动闭合器。e) 在火灾险情发生或火灾发生以前(即达到火灾险情设定值时)产生确切警告的声光报警器和火灾发生后发出火灾报警的报警器。f) 出现火情能自动释放灭火剂并能立即关闭燃气轮机(自动切断燃料供应)的自动控制器。自动控制器应能使信号仪表板显示并提供电接点作远臣离传递信号使用,当火灾达到险情设定值发出报警后在释放灭火剂前应有一段时间延迟以撤出现场人员。在释放灭火剂的同时关闭相关室的通风口。g) 手动控制器,其作用与自动控制器相同。11. 2. 3 灭

41、火剂的供应灭火剂的用量及贮存应按GB50193规定的要求:a) 燃气轮机室最初的灭火剂浓度应根据使用燃料的类型和挥发性按GB50193规定的要求。灭火剂应有一定的附加量,以克服通常的泄漏和维持足以防止复燃的灭火剂浓度。b) 附件系统室最初的灭火剂浓度也应按GB50193规定的要求,由易燃材料的类型及数量来决定。c) 对用于保护同一区域的贮存灭火剂容器,其规格尺寸、充装量和贮存压力等按GB50193规定的要求。11. 2. 4 燃料系统燃料系统应与消防系统联锁,以确保消防系统达到着火设定值时,立即自动切断燃料供应。11. 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11. 3. 1 二氧化碳具有断氧窒息灭火机理,因此要

42、求现场人员迅速撤离;二氧化碳又有降温作用,故对燃气轮机热部件有损害(摔火)作用,因此一般情况燃气轮机室不推荐采用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但二氧化碳灭火效果好又经济,对其他从动设备室仍可采用。11.3.2 如果采用二氧化碳灭火剂,对于燃气轮机室、燃烧区域、轴承腔道及管路区,喷射速率应使二氧化碳浓度在1min之内达到34%,并维持30%的浓度至少10min,以防复燃。11.3.3 对附件室,喷射1min内最初的浓度应达到50%,并维持30%的浓度至少10minc 11. 4 干燥化学荆灭火系统非电器设备区域可任选一干燥化学剂灭火系统,如碳酸氢铀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火剂,其性能可见GB40

43、66. 1。11.5 备用系统11. 5. 1 通常还有一些灭火设备作为备用,它们一般由用户提供。这些设备包括消防栓、消防软管及手提灭火器等。11.5.2 如果燃气轮机箱装体置于厂房内,该厂房的消防系统应按照消防技术规范中GB50084的规定要求。12 清洗系统12. 1 通则由于燃气轮机在各种不同的地区使用和燃烧各种燃料,压气机和涡轮叶片上会沾有污垢并导致功率下降。清洗的目的是用清洗剂通入燃气轮机清除叶片上的污垢以恢复其功率。清洗剂一般不能除去叶片上所有的污垢,经多次清洗仍不能恢复其功率时,需要分解叶片用于工清洗叶片。12.2 压气机清洗清洗的方法分水洗和干洗两种。将清洗剂引入压气机进口对压

44、气机进行清洗。这两种清洗方法的12 设备可按供需双方协议供应。12.3 涡轮清洗GB/T 13673-2010 在燃气轮机中燃烧的某些燃料会在涡轮叶片上留下污垢,这种污垢大部分可以用水或其他清洗剂冲洗去除。为了清洗叶片需增设清洗系统,并由供需双方共同商定对其进行鉴定和安装。12.4 水洗系统系统包括泵、闽、控制器和把液态清洗剂从供给处传输到燃气轮机上合适的喷射点,并从燃气轮机排出废清洗液所必需的管道。该系统的金属构件应是耐腐蚀和能满足工作要求的,清洗液的流量压力和清洗液的品质要由供方确定。12.5 干洗系统系统包括料斗、喷射系统、控制装置和必要的管道。系统安装好后,在清洗时将干的清洗剂喷射到燃

45、气轮机内部去除叶片污垢。清洗剂应由供方确定。12.6 清洗方式清洗方式可以采用在线清洗,也可以采用离线清洗。在线清洗是指燃气轮机在运行过程中进行清洗,但清洗应在一定的负荷条件下方可进行,并有完整的监控保护。离线清洗是指机组在停机后进行清洗。在水洗完成后,需要干燥。12.7 注意事项在系统设计及操作过程中,应谨防将水及清洗剂漏入燃气轮机不可进入水的部位,例如润滑系统中。13 进气系统13. 1 通则进气系统用于将周围空气导入燃气轮机压气机进口,此系统可包括进气过滤、进气消声、二次冷却空气以及为满足特定大气条件下的防冰、降温等装置,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进气口外噪声级符合要求及防止外来物(污物尘埃)侵

46、入,为压气机进口提供流场均匀的清洁空气。13.2 进气口位置进气系统的进口位置应保证自排气管道排出的燃气,在常规条件下(如烟气速度、风速及风向或船用条件下)不致进入进气口。同时也应防止油烟排放口、锅炉烟气出口和其他排气出口的排出物,在常规条件下被吸入进气系统。13.3 设备13.3. 1 必要设备至少应包括以下设备z过滤装置、消声器、管道、必要的支承和膨胀节等。13.3.2 选用设备除了必要的设备外,用户可以指定装设的设备有防护网、进口百叶窗、蒸发式冷却器、排水装置和防冰系统等。13.3.3 供应选择供方通常要供应进气系统。当要求供方不提供进气系统组件时,需方应向供方提交设计以供审阅和认可。13.3.4 舰船应用鉴于海上的恶劣环境,空气中含有盐分,或者说空气中含有海水水珠,因此在燃气轮机的进气系统中应配置盐雾分离器。通常装置一个气水分离器惯性级和滤网组合系统,先除掉大的水滴,然后除掉较小的水滴,最后除掉任何可能的残余水分,以免凝聚成水滴。可活动的盐算分离器是最佳的,在压差太大时它能自动打开,以防进气管道被墙塞。13 G/T 13673-2010 13.4 设计13.4. 1 概述供方应说明进气系统的总压降值以及在此压降下的使用条件。13.4.2 载荷进气系统的设计应按GB50009规定的要求和建筑抗震有关专业技术规范中关于风、雪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