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7845-2011 化学品.土壤粒度分析试验方法.pdf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268592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55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T 27845-2011 化学品.土壤粒度分析试验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GB T 27845-2011 化学品.土壤粒度分析试验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GB T 27845-2011 化学品.土壤粒度分析试验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GB T 27845-2011 化学品.土壤粒度分析试验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GB T 27845-2011 化学品.土壤粒度分析试验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13.300;1 1. 100 A 80 中华人民GB 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7845-2011 化学品土壤粒度分析试验方法Chemicals-Test method for particle-size analysis of soils 2011-12-30发布数码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2-08-01实施发布GB/T 27845-2011 目。自本标准按照GB/T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与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ASTMD 422-63: 2007 (土壤粒度分析的标准试验方法(Standard test metho

2、d for particle-size analysis of soils) (英文版)的技术内容相同。本标准进行了下列编辑性修改:用本标准代替本试验方法;一一删除原ASTM标准前言、关键词等资料性部分;一一将所有的单位换算成国际单位制;一一对原有缺失标题的图、表增补标题,并统一调整了全文的图、表、公式编号。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江苏煤化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唏、陈会明、王晓兵、杨挺、郭新宇。I GB/T 27845-2011 化学

3、晶土壤粒度分析试验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土壤粒度分布的定量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土壤粒度分析的定量测定。粒度大于75mC留存在200目筛上的)粒度分布,通过筛分法来测定;粒度小于75m的粒度分布,通过沉降过程中用液体密度计测得的必要数据来测定。注1:可使用4.75mm(4目)、425m(40目)或75m(200目)筛,代替2.00mm(10目筛进行分离。元论使用何种筛,报告中均说明孔径大小。注2:分散装置有两种:一种是高速机械搅拌器,另一种是空气分散装置。大量调查表明,对于土壤粒度小于20m的塑性土,用空气分散装置的分散效果更好,对于砂质土,用空气分散装置可略微减少其降解。使用空气分散装置具

4、有明显的优点,建议采用。使用这两种装置所得结果的差异很大,这是由于土壤的类型不同,导致粒度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当土壤粒度小于20m时。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ASTM D 421 粒度分析和土壤常数测定所用土壤样品的干法制备规程CPracticefor dry prepara tion of soil samples for particle-size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soil constants)

5、 ASTM E11 试验用筛网和筛的规范CSpecificationfor wire cloth and sieves for testing purposes: 2004) ASTM E100 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液体密度计规范CSpecificationfor ASTM hydrometers) 3 仪器设备3. 1 天平可通过2.00mm(lO目)筛的物质,使用灵敏度为0.01g的天平来称量;留存于2.00mm(lO目)筛上的物质,使用灵敏度达到待称样品质量0.1%的天平来称量。3.2 搅拌装置3.2. 1 可使用装置A或装置Bo3.2.2 装置A应含有一个机械操作的搅拌设备,装配有合适的

6、电动机带动立轴,在元负载时能以不低于10000 r/min的转速转动。立轴上应装有金属、塑料或硬橡胶制成的可更换的搅拌桨,装置A的搅拌桨见图1。GB/T 27845-20门单位为毫米牛五二哥E三三副41冲孔5.16士0.035 flJ 。b) a) 装置A的搅拌桨立轴长度应使搅拌桨能在距分散杯底部19.0 mm38. 1 mm赴运转。使用图2所示任一式样的专用分散杯,用于分散试样时存放样品。图1单位为毫米直径95.2直径95.2可拆卸性分流杆永久性分流杆户.hhh-B杯分流装置位置平面图A杯装置A的分散杯装置固22 3.2.3 装置B应包括符合图3要点的喷气分散杯。A杯针阀供气装置横截面A杯横

7、截面B杯图3装置B的暇气分散杯注1:喷气分散杯所需的空气量达到57dm3/min(2 ft3/min)。GB/T 27845-2011 B杯注2:另一种空气型分散装置为分散管,其使用效果与使用喷气分散杯相同。使用分散管时,将样品在沉降筒内浸透,以排除转移泥浆的需要。如果使用了空气分散管,在报告中予以说明。注3:空气管内的水分可能在不使用时会凝结。使用空气进行分散前,通过在空气管内设置存水弯或者将水分吹出空气管的方式清除水分。3.3 擅体密度计液体密度计应确保可读出悬浮液的比密度或每升液体中含有多少克的悬浮物,并且符合ASTME100中对液体密度计151H或152H的要求。两种液体密度计的量纲相

8、同,仅刻度不同。3.4 沉降筒玻璃沉降筒高为457mm,直径为63.5mm,容量为1000mL。其内径为:内部从底部至1000mL 标记处是36cm土2cm. 3.5 温度计精确度为0.5.C的温度计。3.6筛本标准所用筛为一系列符合ASTMEll要求,具有方孔铁丝网眼的筛。一整套筛应包括下列几种:一一一75mm; 一一50mm; 一一一37.5mm; -一-25.0mm; 一一-19.0mm; 一一-9.5mm; 3 G/T 27845-2011 4.75 mm(4目); 一二2.00mm(lO目); -850m(20目); 一一425m(40目); 一-250m(60目); 一-106m(

9、l40目); 一-75m(200目)。注:如有需要,可使用能绘出8.6中要求的图表上点间隔均匀的一整套筛,包括下列几种:-一-75mm; 一一-37.5mm; 19.0 mm; 一一-9.5mm; 一一-4.75mm(4目),一一-2.36mm(8目); 一一一1.18 mm(16吕); 600m(30目); 300tn(50目h一一-150m(lOO目); 一一75m(200目)。3. 7 水浴槽或恒温室液体密度分析过程中,用水浴槽或恒温室.使土壤悬浮液保持恒温。符合要求的水浴槽应为隔热水浴槽,能使悬浮液保持在20C或20.C左右的适宜恒温。装置示意图见图4。在自动控制恒温的室内操作时,不必

10、使用水浴槽。4 进水口L 940 图4保温水浴槽单位为毫米一溢出口GB/T 27845-2011 3.8 烧杯容量为250mL的烧杯。3.9 计时装置带有秒针的表或钟。4 分散剂4. 1 每升蒸馆水/软化水中加入40g六偏磷酸铀(又名偏磷酸铀)。注2如果该盐溶液为酸性,它将会缓慢恢复或水解成为正磷酸盐,随即减少分散作用。经常地(至少每月一次)制备该溶液,或用碳酸销调节pH值至8或90盛装溶液的瓶子上标明制备日期。4.2 试验用水应为蒸馆水或软化水。液体密度试验用水的温度应达到预定温度。例如,如果沉降筒放置进水浴槽内,那么所用蒸馆水/软化水的温度应与控温水浴槽的温度相同;或者,如果沉降筒在控温室

11、内使用,试验水温应与室温相同。液体密度试验的基本温度为20.C。小范围的温度变化不会产生实质上的差别,也不会妨碍依照规定使用校正值。5 试验样品5. 1 按照ASTMD421制备用于机械(粒度)分析的试样。在准备阶段将试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存于2.00mm(lO目)筛上的颗粒,另一部分是通过2.00mm筛的颗粒。按ASTMD421要求,选出风干试验土壤的量应能满足机械(粒度)分析的要求如下:在2.00mm筛上留存部分的质量取决于最大颗粒的颗粒度,见表1.表12.00 mm筛上留存部分质量与最大颗粒度关系对照表最大颗粒的公称直径/2.00 mm筛上留存部分最小质量的近似值/口1口1g 9.

12、5 500 19.0 1000 25.4 2000 38.1 3000 50.8 4000 76.2 5000 通过2.00mm筛的部分,若为砂质土,则约为115g,若为粉砂质土和蒙古质土,则约为65g. 5.2 ASTM D421第5节规定了试验用风干土壤的称量方法,在2.00mm筛上进行干筛和冲洗对土壤进行分离,以及对2.00mm筛上留存的冲洗和干燥部分进行称量。通过以上两个量,可根据8.1. 1 计算2.00mm筛上留存部分以及通过部分的百分率。注z检查土块质量和土块的粉碎彻底性,可对通过2.00mm筛的部分进行称量,并将该值与留存于2.00mm筛的冲洗和烘干部分质量相加。5 GB/T

13、27845-2011 6 留存于2.00mm筛部分的过筛分析6. 1 使用75mm筛、50mm筛、37.5mm筛、25.0mm筛、19.0mm筛、9.5mm筛、4.75mm筛和2.00 mm筛,或者根据样品可能的需要及试验材料的规范要求,将2.00mm筛上的留存部分分离成一系列小部分。6.2 震击的同时,水平、垂直摇动筛以进行筛分,使试样能够连续地在筛表面移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翻动或移动粉碎样品过筛。连续过筛,直至1min的过筛过程中,通过筛部分的质量小于或等于残留筛上质量的1%。如果使用机械法过筛,用上述于筛法检测过筛的彻底性。6.3 用天平测定每部分的质量(见3.1)。称量结束后,所有筛

14、上留存的样品质量总和应约等于过筛的样品原质量。7 液体密度计和通过2.00mm筛部分的过筛分析7.1 波体密度计读数的综合校正7.1.18.3.3中给出的悬浮液中剩余土壤的质量分数公式,是基于使用蒸馆水/软化水得到的。但是由于水中使用了分散剂,因此所得到液体的比密度会略大于蒸馆水/软化水的密度。在20.C下,对土壤液体密度计进行校准,在实际液体密度计读数中,实际温度与该标准温度的偏差会造成读数出现误差。与标准温度偏差越大,误差越大。由于液体密度计被设计为由柱心上液体所形成的弯月面底部进行读数,无法确保得到半月面底部的土壤悬浮液读数,应由弯月面顶部进行读数并校正。列举的三项校正的净总值称为综合校

15、正值,可由试验测定。7. 1.2 可根据需要制备或使用预计试验温度范围内相差1.C的一系列温度的综合校正图或综合校正表。综合校正值可在预期试验温度范围内的两个温度上测量,假定两个测定值之间为直线关系,计算出中间温度的校正值。7. 1. 3 按照在沉降(液体密度计)试验中相同的比例,制备1000mL的蒸馆水/软化水和分散剂的混合液。将混合液置于沉降筒中,沉降筒置于恒温水浴槽内,在将使用的两个温度中选择一个来设定温度。液体温度达到恒定后,放入液体密度计,等待片刻让液体密度计与液体达到相同温度,读出液体密度计柱心形成的半月面顶部对应的刻度值。对于151H液体密度计,其综合校正值是该读数与1之差;对于

16、152H液体密度计,其综合校正值是该读数与0之差。确保综合校正值与之前相同,让液体和液体密度计达到另一个温度值。7.2 吸湿水分对液体密度试验所用试样进行称量后,用金属或玻璃小容器称取另一份10g15 g的试样,在烘箱内以110.C士5.C将样品烘干到恒定的质量,重新称量。记录下质量值。7.3 土壤样晶的分散7.3. 1 如果土壤主要成分为蒙古质土和粉砂质土,称出约50g的风干土壤样品。如果土壤主要成分为砂质土,则应称出约100g的土壤样品。7.3.2 将样品放入250mL的烧杯,并加入125mL(40 g/L)的六偏磷酸铀溶液。搅拌至土壤完全湿透。至少允许浸泡16h。7.3.3 浸泡阶段结束

17、时,使用装置A或B进一步分散样品。如果使用搅拌装置A.将土壤-水泥浆从烧杯转移至图2所示的专用分散杯中,用蒸饵水/软化水冲洗烧杯,将烧杯中的所有残留物转移进分散G/T 27845-20门杯内。必要时加入蒸锚水/软化水,使分散杯中榕液为大于半杯。搅拌1min。注:在洗涤操作中,可用大号的注射器作为简便设备。其他装置包括水洗瓶和喷嘴与增压蒸馆水箱连接的软管。7.3.4 如果使用搅拌装置B(见图3),取下盖子,用橡胶软管连接分散杯与压缩空气供气装置。应在分散杯与调节阀之间安装一个气压计。打开控制间,调节压力至7kPa。初始气压应达到7kPa,以防止土壤-水漉合物在转移至分散杯时进入空气喷流室。用蒸馆

18、水/软化水冲洗烧杯,将烧杯内的土壤-水泥浆转移至喷气分散杯。必要时加入蒸馆水/软化水,使分散杯内总量达到但不超过250mL。7.3.5 将盖子放到分散杯上,打开空气控制阀,调至压力为140kPa。根据表2分散土壤。表2土壤塑性系数与分散时间对应表塑性指数分散时间/口un5 5 620 10 20 15 云母含量大的土壤只需分散1min。分散完成后,在将土壤-水泥浆转移至沉降筒前,降低压力至7 kPa。7.4 液体密度试验7.4. 1 将土壤-水泥浆分散后立即转移至玻璃沉降筒,并加入蒸锚水/软化水,使总量达到1000 mL。7.4.2 用手掌封住沉降筒的开口端(或将一个橡皮塞放在开口端),将沉降

19、筒来回颠倒1min,以搅拌泥浆。这1min内翻转次数应约为60次,来回颠倒1次计作翻转2次。翻转的最初几次,残留在沉降筒底部的所有土壤都应在沉降筒倒置时通过激烈晃动而松动。颠倒1min后,将沉降筒放置于适宜位置,并以下列时间间隔(从沉降开始时开始计算)对液体密度计进行读数:2min、5min、15min、30min、60min、250min和1440 min,或根据试验材料的样品或规范,按需要尽量多地读数。如果使用控温水浴槽,沉降筒应在第2分与第5分的读数间放人水浴槽中。7.4.3 如果需要得到液体密度计的读数,根据读数时的深度,在读数前20s25 s时放入密度计。读数后,取出密度计,放在一个

20、盛有蒸馆水/软化水的刻度容器内。重要的是每次读数后应立即取出液体密度计。由于无法确保得到半月面底部的土壤悬浮液读数,应由柱心周围悬浮液形成的弯月面顶部进行读数。7.4.4 每次读数后,将温度计插入悬浮液测定其温度。7.5 过筛分斩对液体密度计末次读数后,将悬浮液转移至75m(200目)筛,用水龙头的水进行冲洗,直至冲洗水变为干净为止。将留存于75m筛上的物质转移到合适的容器内,放在烘箱内以110.C:!:5 .C的温度烘干,按照材料要求或者试验中材料的规范要求,根据需要,使用多个筛,对筛上存留部分进行过筛分析。8 计算和报告8. 1 留存于2.00mm筛部分的过筛分析值8. 1. 1 将通过2

21、.00mm筛的土壤质量除以2.00mm筛上原来分离的土壤质量,再乘以100,得出通过GB/T 27845-2011 2.00 rnrn筛土壤的质量分数值。用初始质量减去留存于2.00rnrn筛的土壤质量,可得出通过2.00rnrn筛的土壤质量。8.1.2 将通过2.00rnrn筛的土壤质量和通过4目筛但留存于2.00rnrn筛部分的土壤质量相加,可得出通过4.75rnrn(4目)筛的土壤质量。将通过4目筛的土壤总质量与通过9.5rnm筛但留存于4.75 mm筛部分的土壤质量相加,可得出通过9.5rnrn筛的土壤总质量。对其他筛,以相同的方法进行计算。8.1.3 用通过筛的土壤质量(见8.1.

22、2)除以样品的总质量,将结果乘以100,可得出通过每个筛的土壤质量分数。8.2 吸湿水分校正系数吸湿水分校正系数是烘箱烘干样品质量与干燥前风干质量之比。除非不存在吸湿,该系数应小于108.3 悬浮震中土壤的质量分数8.3.1 用风干质量乘以吸湿水分校正系数,得到液体密度计分析中烘箱烘干的土壤质量。8.3.2 用使用烘箱烘干的土壤质量除以通过2.00rnm(lO目)筛的质量分数,再乘以100,得到用液体密度试验中所用土壤质量表示的总样品质量。该数值是悬浮液中剩余土壤质量分数公式中的质量W。8.3.3 在液体密度计测量悬浮液密度的液面上,悬浮液中剩余的土壤质量分数可以接式(1)或式(2)计算:8

23、对于液体密度计151H:P二(100000/W)XG/(G-G1) (R-G1) . ( 1 ) 注:液体密度计151H公式的方括号内部分是一系列读数的常数,可首先计算得到,然后再乘以圆括号内的部分。对于液体密度计152H:P=(R,/W) X 100 ( 2 ) 式中z 液体密度计152H读数所用的校正系数(刻度显示的数值是按照比密度为2.65计算得到的。校正系数见表3); P 利用液体密度计测量悬浮液密度的液面高度上悬浮液中剩余的土壤质量分数;R 综合校正后的液体密度计读数(见第7章); W一一总样品中烘箱烘干的土壤质量,用分散的土壤质量表示(见8.3.2),单位为克(g); G一一土壤颗

24、粒的比密度;G1一一土壤颗粒悬浮液的比密度。两种情况公式中均使用数值1。第一种情况下,任何可能的变化均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种情况下,基于对G1的值对R进行综合校正(见表3)。表3不同密度土壤颗粒的校正系数()比密度校正系数a2.95 0.94 2.90 0.95 2.85 0.96 2.80 0.97 2. 75 0.98 GB/T 27845-20门表3(续)比密度校正系数a2. 70 0.99 2.65 1. 00 2. 60 1. 01 2.55 1. 02 2.50 1. 03 2.45 1. 05 a使用液体密度计152H时,用于计算公式中悬浮液中的剩余土壤质量分数。8.4 土壤

25、颗粒的直径8.4. 1 某一直径的颗粒在沉降最初时在悬浮液表面,最终会停留在液体密度计测量悬浮液密度的液面处。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斯托克斯定律(Stokeslaw)计算液体密度计读数所示质量分数对应的颗粒直径:D二;3丽乃前(G-G,)X L/T ., . . ( 3 ) 式中:D一一颗粒直径,单位为毫米(mm);n -.悬浮介质(本例中为水)的蒙古度系数(随着悬浮介质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L一-从悬浮液表面到悬浮液密度测量液面的距离,单位为厘米(cm)(对于给定的被体密度计和沉降筒,该值随着液体密度计读数而变化。该距离被称为有效深度,见表的FT二从沉降开始到读数的时间间隔,单位为分(mi口);

26、 G一-土壤颗粒的比密度;G,一悬浮介质的比密度(相对密度)(实际使用中可使用1.000)。注:斯托克斯定律认为,在无穷大的液体内,一个球体下落的最终速度计算得到的量纲即为土攘颗粒以相同速度下落的球体直径。表4基于特定液体密度计和沉降筒的有效深度值a液体密度计151H液体密度计152H液体密度计的有效深度L/液体密度计的有效深度L/液体密度计的有效深度L/实际读数cm 实际读数cm 实际读数cm 1. 000 16.3 。16.3 31 11. 2 1. 001 16.0 1 16.1 32 11. 1 1. 002 15.8 2 16.0 33 10.9 1. 003 15.5 3 15.8

27、 34 10.7 1. 004 15.2 4 15.6 35 10.6 1. 005 15.0 5 15.5 36 10.4 1. 006 14.7 6 15.3 37 10.2 1. 007 14.4 7 15.2 38 10.1 二一一9 G/T 27845-2011 表4(续)液体密度计151H液体密度计152H液体密度计的有效深度L/液体密度计的有效深度L/液体密度计的有效深度L/实际读数cm 实际读数cm 实际读数cm 1. 008 14.2 8 15.0 39 9.9 1. 009 13.9 9 14.8 40 9.7 1. 010 13.7 10 14.7 41 9.6 1. 0

28、11 13.4 11 14.5 42 9.4 1. 012 13.1 12 14.3 43 9.2 1. 013 12.9 13 14.2 44 9.1 1. 014 12.6 14 14.0 45 8.9 1. 015 12.3 15 13.8 46 8.8 1. 016 12.1 16 13. 7 47 8.6 1. 017 11. 8 17 13.5 48 8.4 1. 018 11. 5 18 13.3 49 8.3 1. 019 11. 3 19 13.2 50 8.1 1. 020 11. 0 20 13.0 51 7.9 1. 021 10. 7 21 12.9 52 7.8 1

29、. 022 10.5 22 12.7 53 7.6 1. 023 10.2 23 12.5 54 7.4 1. 024 10.0 24 12.4 55 7.3 1. 025 9.7 25 12.2 56 7.1 1. 026 9.4 26 12.0 57 7 1. 027 9.2 27 11. 9 58 6.8 1. 028 8.9 28 11. 7 59 6.6 1. 029 8.6 29 11. 5 60 6.5 1. 030 8.4 30 11. 4 1. 031 8.1 1. 032 7.8 1. 033 7.6 1. 034 7.3 1. 035 7.0 1. 036 6.8 1.

30、037 6.5 1. 038 6.2 10 GB/T 27845-2011 表4(续)液体密度计152H:;茧的了?/|有效深度L/I 液体密度计的| 有效深度L/cm I 实际读数I cm a根据式(4)计算有效深度值zL= Ll十1/2L,一(VB/A) 式中zL一一有效深度,单位为厘米(cm); Ll一一-沿柱心从密度计球管到密度计读数标记的距离,单位为厘米(cm); L,一一液体密度计球管的总长度,单位为厘米(cm); VB-二液体密度计球管的体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3); A 沉降筒的横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计算表4中数值所使用的值如下:对于151H和152H两种液体密

31、度计:L , =14.0 cm; VB=67.0 cm勺A=27.8 cm 0 对于液体密度计151H:Ll =10. 5 cm(读数1.000时hLl =2. 3 cm(读数1.031时)。对于液体密度计152H:Ll =0 g/L(读数10.5cm时); Ll =2. 3 cm(读数50g/L时)。8.4.2 为方便计算,式(3)也可改为式(5)的形式:D=K.jLjT 式中:( 4 ) ( 5 ) K 取决于悬浮液温度和土壤颗粒比密度的常数。一定范围的温度和密度的K值见表50K值不会随着试验中的一系列读数而改变,但L和T的值会改变。表5液体密度计分析计算颗糙直径公式中所用K值温度/土壤颗

32、粒的比密度 2.45 2.50 2.55 2.60 2.65 2. 70 2. 75 2.80 2.85 16 0.015 30 0.015 05 0.014 81 0.014 57 0.014 35 0.014 14 0.013 94 0.013 74 0.013 56 17 0.015 11 0.014 86 0.014 62 0.014 39 0.014 17 0.013 96 0.013 76 0.013 56 0.013 38 18 0.014 92 0.014 67 0.014 43 0.014 21 0.013 99 0.013 78 0.013 59 0.013 39 0.01

33、3 21 19 0.014 74 0.014 49 0.014 25 0.014 03 0.013 82 0.013 61 0.013 42 O. 132 3 0.013 05 20 0.014 56 0.014 31 0.014 08 0.013 86 0.013 65 0.01344 0.013 25 0.013 07 0.012 89 21 0.014 38 0.014 14 0.013 91 0.013 69 0.013 48 0.013 28 0.013 09 0.012 91 0.012 73 22 0.014 21 0.013 97 0.01374 0.013 53 0.013

34、32 0.013 12 0.012 94 0.012 76 0.012 58 11 G/T 27845-2011 表5(续)温度/土壤颗粒的比密度 2.45 2.50 2.55 2.60 2.65 2.70 2.75 2.80 2.85 23 0.014 04 o. 013 81 0.013 58 0.013 37 0.01317 0.012 97 0.012 79 0.012 61 O. 012 43 24 O. 013 88 0.013 65 0.013 42 0.013 21 0.013 01 0.012 82 0.012 64 0.012 46 0.012 29 25 0.01372

35、0.013 49 0.013 27 0.013 06 0.012 86 0.012 67 0.012 49 0.012 32 0.012 15 26 0.013 57 0.013 34 0.013 12 0.012 91 0.012 72 0.012 53 0.012 35 0.012 18 0.012 01 27 0.013 42 0.013 19 0.012 97 0.012 77 0.012 58 0.012 39 0.012 21 0.012 04 0.011 88 28 0.013 27 0.013 04 0.012 83 0.012 64 0.012 44 0.012 55 0.0

36、12 08 0.011 91 0.011 75 29 0.013 12 0.012 90 0.012 69 0.012 49 0.012 30 。.01212 0.011 95 0.011 78 0.011 62 30 0.012 98 0.012 76 0.012 56 0.012 36 0.012 17 0.011 99 0.011 82 0.011 65 0.011 49 8.4.3 用普通的10英寸计算尺计算D值,就可满足准确度的要求。注:用L值除以通过刻度A和B得到的T值,由D刻度可得到平方根。未能确定平方根值时,可乘以通过刻度C或CI得到的K值。8.5 通过2.00mm筛部分的过筛

37、分析值8.5. 1 计算在筛分液体密度试验相关各步骤中样品通过各种筛的质量分数。计算2.00mm筛上留存部分的质量。该质量等于2.00mm筛上留存土壤的总质量分数(100减去通过的总质量分数)乘以所用土壤总质量表示的总样品质量(8.3.2中计算得出),所得结果再除以100。8.5.2 计算通过75m筛的土壤总质量。将包括2.00mm筛在内的所有筛上留存部分的质量相加,从总样品质量(8.3.2中计算得出)中减去该值。8.5.3 按照8.1.2中相同的方法,计算出通过其他各筛的土壤总质量。8.5.4 用通过的土壤总质量(8.5.3中计算得出)除以样品总质量(8.3.2中计算得出),所得结果再乘以1

38、00,计算出通过的总质量分数。8.6 图表进行液体密度分析时,在对数刻度上以颗粒直径作为横坐标,以小于相应直径的质量分数的算术刻度为纵坐标绘出试验结果图。如果未对部分的土壤进行液体密度分析,则因为可直接从所列数据中得出该值,因此图的制备是可选的。8. 7 试验报告8.7. 1 试验报告的内容:a) 颗粒的最大粒度。b) 通过(或存留)每个筛的土壤质量分数,可通过列表或绘图表示。c) 对沙子和砂砾颗粒的描述。一一一形状z圆形或有角;一一硬度:坚硬和耐用,柔软,或者可风化和易碎的。d) 比密度,如果显著的高或低。在通过2.00mm(10目)筛进行分散时如有困难,则表明分散剂类型和量发生了变化。f)

39、 所使用的分散装置和分散时间。12 GB/T 27845-2011 注:所绘图表显示了试样的分级。如果试验前已去除掉了比样品所含颗粒大的颗粒,报告中应当说明数量以及颗粒的最大粒度。8.7.2 为证明试验所用材料符合相应规范,将规范中要求部分写入报告。小于2.00mm筛的部分可由图读出。8.7.3 对于未说明是否符合相应规范的材料,以及几乎全部由通过4.75mm(4目)筛的颗粒组成的土壤,那么,由图读出的结果报告如下:a) 通过75mm筛,并留存于4.75mm筛的砂砾b) 通过4.75mm筛,并留存于75m筛的沙子一一通过4.75mm筛,并留存于2.00mm筛的粗沙一一-通过2.00mm筛,并留

40、存于425m筛的中(粒). % . % .% . % 通过425m筛,并留存于75m筛的细沙% c) 粉沙粒度,0.074 mmO. 005 mm % d) 薪质土粒度,小于0.005mm % e) 肢体,小于0.001mm % 8.7.4 对于未说明是否符合相应规范的材料,以及土壤中留存于4目筛上的部分足以要求对该部分进行过筛分析时,结果报告见表60表6结果报告示例过筛分析筛分粒度通过质量分数75 mm . 50 mm . 37.5 mm . 25 mm . 19 mm . 9.5 mm . 4.75 mm(4目). 2.00 mm(10目). 425m(40目). 75m(200目). 液

41、体密度分析0.074 mm . 0.005 mm . 0.001 mm . 注2可用2.36mm(8目)筛和300m(50目筛代替2.00mm(10目)筛和425m(40目筛。13 -FON|山寸hNH团。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化学晶土壤粒度分析试验方法GB/T 278452011 国白导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13)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日网址总编室:(010)64275323发行中心:(010)51780235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印张1.25 字数27千字2012年5月第一次印刷开本880X12301/16 2012年5月第一版晤21. 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10107定价书号:155066. 1-44813 GB/T 27845-2011 打印日期:2012年5月22日F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