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 2007.2-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pdf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269766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AQ 2007.2-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AQ 2007.2-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AQ 2007.2-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AQ 2007.2-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AQ 2007.2-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13. 100 D 09 备案号:18897-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 2007.2-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The applicable guide of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 of work safety for metal and nonmetal underground mines 2006-11田02发布2007-07-01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AQ 2007 .22006 目次前言.OI I I I 1 o O O 1 o o 1 I I I I I o o I I 0 I I I

2、O 0 E 1 范围II I I I I I I I 0 I I I I I I I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II I I I O I I I 0 I I I I I I I I I I 0 I I . 1 3 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4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0I I I 0 I .I 0 I 0 I I 0 I I I I I 0 I I I I I I . 2 5 安全生产组织保障.II I I I I . 2 6 风险管理OI I I I I , I O I I I I I I I . 4 7 安全教育与培训8 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II I I I I I o I 0 I I I I I

3、 I f 0 7 9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I0 I I I I I I 0 I I I I 0 0 . 8 10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II I O I I I I O 0 0 I I O I I I I I O o I I 0 I o I I 8 11 职业卫生管理.11 12 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保险O0 I I I I o 0 I I 0 I I I I .I 0 o I 0 0 0 0 . 12 13 检查1214 应急管理.I0 0 I I t t I I I t I I I 0 0 0 I 0 I I u 15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0I I I I I I I 0 16 绩效测量与

4、评价mI AQ 2007.2-2006 前古同本标准参照AQ2007. 1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导则制定,用于指导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创建安全标准化系统,以达到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标准化管理,不断消除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绩效,防止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事故发生的目的。本标准全部规范性技术要素均为强制性。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z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中南大学、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兴凯、李晓飞、张涌、史秀志、边卫华、高士田

5、。II AQ 2007.2-2006 1 范围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岛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dGB 16423-20 GB 14161-1 3. 1. 2. 2 一一遵守法律法规户一一企业风险特点;一一预防伤害和疾病;一一预防财产损失;一一持续改进。3. 1. 3 方针的沟通与传达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承诺,3.1.3.1 方针的制定应确保员工充分参与,并与相关方进行沟通。国令第18号3.1.3.2 企业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员工传达所制定的方针,并使所有员工熟悉和理解。3. 1. 3. 3 企业应向相关方和公众宣传安全生产方针。3. 1. 4 方针的评审与修订3

6、.1.4.1 企业应定期对方针进行评审。3. 1. 4. 2 企业应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对方针进行修订,以确保其适宜性。1 AQ 2007.2-2006 3. 2 目标3. 2. 1 目标的设立3. 2. 1. l 企业应设立文件化的安全生产目标。3. 2. 1. 2 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应特合下列规定:一一与安全生产方针一致;一体现企业的风险特点和不同职能、层次的具体情况;一一一具体并可测量。3.2 2 目标的实施3. 2. 2. 1 企业应制定目标实现计划并保证实施。3.2. 2.2 企业应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测。3.2. 2.3 企业应根据监测结果和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目标进行修订

7、。4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4. 1 法律法规意识4. 1. 1 企业各级人员均应了解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特别是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义务。4. 1. 2 企业应定期了解各级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4.2 需求识别与班取4. 2. 1 应确定渠道,识别、获取影自由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程性文件等。4.2.2 企业应建立有效途径,及时获取员工或部门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需求。4. 3 融入4. 3. 1 企业应将识别并挟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融入所制定的管理制度中。4.3.2 企业应根据识别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

8、需求,对所有层次人员提供培训。4.3.3 企业应向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影响的人员,发放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或为其建立在取途径。4.4 评审与更新4. 4. 1 企业应确保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变化进行识别、在取、评审与更新自4.4. 2 企业应确保使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有效性。5 安全生产组织保障5. 1 安全生产责任制5. 1. 1 责任制的建立5.1.l.1 企业应建立所有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各岗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5. 1. 1. 2 安全生产责任的描述应具体、简明、界定清晰并能够考核。5. 1. 2 责任制的内睿5.

9、1. 2. 1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5. 1. 2. 2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层人员应明确对企业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并以实际行动表明对安全生产的承诺。5. 1. 3 责任制的沟通与评审5. 1. 3. 1 企业应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详细说明和交流,确保各岗位人员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充分理解,特别是企业主要责任人和管理层人员。AQ 2007.2-2006 5.1.3.2 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定期评审,并根据需要予以更新。5.2 安全机构设置与人员任命5. 2. 1 安全管理机构5. 2. 1. 1 企业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

10、人员。5. 2. 1. 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意识、知识和能力。5. 2. 1. 3 主要负责人应在最高管理层中指定标准化系统专门负责人,以确保企业安全标准化系统的建立、实施、保持及持续改进。5.2.2 安全生产委员会5. 2. 2. 1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状况和需求,设立符合下列要求的安全生产委员会:一一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均应书面任命,并明确其相应的职责;一一委员会成员应接受安全管理培训,并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能力;一一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员工代表。5.2.2.2 委员会应定期召开审查安全工作进展和确定发展方案的会议,形成会议纪要并由主任签发。会议纪要应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

11、方案等。5.2.2. 3 企业应确保所有员工了解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机构、成员构成及其主要职责。5.2. 3 特殊职位人员任命5.2.3.1 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特殊职位人员,应由主要负责人书面任命。5.2. 3.2 被任命的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5.3 员工参与5. 3. 1 企业应建立员工权益保障制度,确保员工关心的问题得到积极响应,特别是保证员工在安全状况异常的情况下拒绝工作而不会受到惩罚。5.3.2 企业应确保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安全活动,并建立收集、反馈员工关注的安全事项的渠道。5.4 文件与资料控制5. 4. 1 文件控制要求5. 4. 1. 1

12、应建立文件控制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产生、使用、评审、修订和控制的效力与效率。5. 4. 1. 2 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安全规章制度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或废除。5. 4. 1. 3 安全规章制度应能被所需要的人员在取。5.4.2 安全规章制度5.4.2.1 应根据风险和作业性质,建立健全企业安全规章制度。5.4.2.2 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至少应包括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事故和事件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掘监控制度、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设备和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危险物品和材料管理制度、特殊作业现场管理与审批制度、特殊工种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奖惩

13、制度。5.4.3 安全记录要求5.4.3.1 企业应对主要的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建立安全记录,并确保对安全记录的有效控制。5.4.3.2 安全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z一内容真实、准确、清晰;一一填写及时、签署完整;一一编号清晰、标识明确;一一易于识别与检索;一一完整反映相应过程;一明确保存期限。3 AQ 2007.2-2006 5. 5 外部联系与内部沟通5. 5. 1 外部联系5. 5. 1. 1 企业应建立外部联系渠道,明确职责,确保与外界就相关安全事项进行及时有效的联系。5.5.1.2 企业应采用文件化的形式,及时向外界披露重大安全事项,特别是可能影响企业周围居民安全健康及相关方的事项。

14、5.6 系统管理评审5. 6. 1 企业管理层应要改进的事项。5. 6. 2 管理评审血结果应与责任人、i5. 6. 3 企业应5. 7 供应商与5. 7. 1 供应商5.7.1.1 企业如理与管理供应商的管理金管理状确保依据评5.7.1.2 企业圈。5.7.1.3 企业11ll符合要求的供应间,k应商的供应过程实施有效控制。5.7.1.4 供应业现场活动时,应遵守企15. 7. 2 承包商叫5. 7.2.1 企业h5. 7.2.2 企业时5. 7.2. 3 企业应t应对其进行培训。5. 7.2. 4 企业应对5. 8 安全认可与奖励与管理包商的管合要求的商工作5. 8. 1 企业应建立员工5

15、. 8.2 企业应确保所有层5. 8. 3 企业应通过公告牌或电5.9 工余安全管理叫础地5. 9. 1 安全宣传资料应传阅或张贴,包括家庭和社区。5.9.2 工余的事故应报告和分析。5.9.3 培训和宜传内容应包括如何预防工余意外。6 凤险管理6. 1 危险掘辨识与风险评价要求6. 1. 1 一般要求足企业要求。的相关记录。力满足企业的要求。的相关记录。允许承包商的员;更使业的设备、设施前6.1.1.1 企业应建立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辨识各类危险橱,并系统地进行风险及其影响的识别与评价,特别是重大危险掠及其风险。4 6.1.1.2 企业应确保不同层面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过程。6

16、.1.1.3 危险拥辨识与风险评价应考虑所有的活动、设备、设施、人员和管理,包括:一一正常和异常的情况;一一现在和将来的生产活动;一一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6.1.1.4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应文件化,并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16.1.4.2 风险一一消除;一一替代;6.1.4.3 当员工6. 1. 5 持续风险评6.1.5.1 企业应持46. 1. 5. 2 持续风险评一一使用前检查;一一计划任务观察;一一设备检查;一一工前危险预知;一一交接班检查;一一定期安全检查;一一定期检修;定原则险游、辨识与的确定,应遵d一一安全标准化系统评价。6.2 凤险评价6. 2. 1 企业应进行初始风

17、险评价,初始评价过程应综合考虑:一一生产工艺过程风险;一一危险物质风险;一一设备、设施风险;一一环境风险;5 AQ 2007.2-2006 一一职业卫生风险;一一管理风险;一一法律、法规、标准需求;一一相关方的观点。6.2.2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应包括各种风险可能发生过程的描述和风险的级别,并按危险性排序。6. 2. 3 企业应依据初始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风险分级管理。6. 3 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6. 3. 1 基本要求6. 3. 1. 1 企业应建立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制度,完成关键任务风险分析。6. 3. 1. 2 企业应根据关键任务风险分析结果,编写作业指导书。指导书应简明扼要,突出关键步骤及要

18、求。6. 3. 2 工作票与许可任务管理6. 3. 2. 1 企业应认定需要工作票或经许可方可进行作业的范围,并对工作票或许可的签发人员进行培训和能力评估。6. 3.2. 2 企业应定期对工作票或许可作业的范围进行评审与更新。6. 3. 3 任务现嚣6. 3. 3. 1 企业应建立任务观察制度,并对从事任务观察工作的人员进行观察方式、方法的培训。6. 3. 3. 2 企业应保存任务观察记录。7 安全教育与培训7. 1 员工安全意识7. 1. 1 意识的辫识与输入7.1.1.1 企业应对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辨识,考察员工对安全健康问题的掌握与熟悉程度。7.1.1.2 新员工在聘用后应首先接受安全意

19、识的教育,并对其意识情况进行重点跟踪。7.1.1.3 当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员工应对工作现场特定要求进行回顾。7.1.1.4 当员工脱离工作岗位超过规定时间返岗时,应进行工作现场特定要求的回顾。7.1.1.5 管理层特定意识应与其个人的安全管理职责相适应。7. 1. 2 意识提升7.1.2.1 企业应建立监测、跟踪意识提升及深层次意识培养的需求机制,并确保该机制的有效运行。7.1.2.2 企业应建立全员安全意识宣传计划,并利用各种视昕资料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7. 2 培训7. 2. l 需求识别与分析7. 2. 1. 1 企业应识别、分析培训需求。7. 2. 1. 2 培训II需求的识别应针对

20、所有员工和所有作业过程,并充分考虑以下内容:一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一一员工和管理层的意见和建议f一一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一变化管理的要求;一一风险评价结果;一一相关方的要求。7. 2. 2 培训要求7.2.2.1 企业应针对己识别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撞计划实施培训。7.2.2.2 企业应保存所有培训过程和结果的记录。AQ 2007.2-2006 7.2.3 培训评审7.2.3.1 企业应建立培训的适宜性评估机制,对培训数量与培训效果等进行评估。7.2.3.2 评估的途径应包括以下方面z一一一学员反馈;一绩效改善调查;一一管理层反馈;一一测试结果的分析;一一现场应用能力的跟踪。

21、8 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8. 1 设计要求8. 1. 1 企业应制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8. 1. 2 企业应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8. 1. 3 设计应充分考虑风险评价结果,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审批。8. 1. 4 企业应妥善保存设计文件和图棋,包括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矿山总平面布置固、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和井下对照图、通风系统图、提升运输系统图、供配电系统图、防排水系统图、避灾线路图等。8. 1. 5 施工组织设计,基建期应由施工单位编制,生产期由矿山企业自行编制。8.2 采矿工艺8. 2. 1 企业应建

22、立采矿工艺管理制度,以确保z一一采用的采矿方法及结构参数适合揭露的矿体地质条件;一一设备、设施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工序要求;一一各工序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企业生产要求;一一因果顺序和方式适应开采现状;一一开来范围在采矿许可证划定的范围内。8.2.2 企业应按照适当的回采顺序进行回来,做到:一一按设计要求布置矿房、矿柱;一一对地压活动进行有效检测,并及时处理果空区;一一及时调整采矿方法和结构参数;一一设备、设施和工序之间相互匹配;一一一在规定的范围内开采。8.3 生产保障系统8. 3. 1 企业应建立生产保障系统管理制度,制度应重点关在提升运输、供配电、通风、防排水利防灭火等系统。8.3.2 提

23、升运输的能力应满足生产要求,并可靠运行。8.3.3 地面及井下供配电应符合有关规程的规定。供配电系统应可靠运行。8.3.4 矿井通风系统能力满足安全规程的要求。通风系统应可靠运行。企业应根据生产变化及时调整通风系统,并绘制全矿通风系统图。8.3.5 企业应按设计要求建立防排水系统,其能力应满足井下排水要求,并有预防和控制宪水、透才t的措施国8.3.6 建(构)筑物和重要设备,应按GB50016-2006和其他有关规定以及消防部门的要求,建立消防隔离设施,配备足够的消防设备和器材。7 AQ 2007.2-2006 8. 4 变化管理8. 4. 1 企业生产工艺变化前,应经评审与批准。8.4.2

24、在实施变化前,应进行危险掘辨识与风险评价。8.4.3 企业应确保变化管理所需的制度和资掘。8.4.4 变化的相关资料应完整移交。9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9. 1 基本要求9. 1. 1 企业应建立设备设施管理百lhJil用、维护和报废过程。9. 1. 2 企业应建立设备设品9. 1. 3 采用新技术、新9.2 设备设施维护9. 2. 1 维护制度一一通风巍巍一一排水z一供配喃莓靡一一充填系时丁一采掘系一一应急系一仪器仪表;一一备用设备。,以确保系与控制的系统评1、9.2.2.2 维护计划的兔脚陪他应书面向主管领导汇报,9. 2. 2. 3 进行设备设施,F9.2.2.4 企业应评估设备、山9. 2

25、. 3 检测检验飞啕9.2.3.1 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与其设备、设施、仪器、仪表和器材清单。川、采购、安装(建设)、调试、验收、使9.2.3.2 企业应按规定对设备设施进行检测检验,并保存检测检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10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10. 1 4乍业环境10. 1. 1 安全出口与人行通道10.1.1.1 每个矿井(中段和采区)应有符合GB164232006要求的安全出口。, o. 1. , . 2 井巷的分道口应有路标,注明其所在地点及通往地面出口的方向。, 0. 1. , . 3 井巷中的人行通道应符合GB16423-2006的规定。AQ 2007.2-2006 10. 1. 2 采场

26、10.1.2.1 企业应建立顶极分级管理制度。对顶板不稳固的果场,应有监控手段和扯理措施。10. 1. 2. 2 围岩松软不稳固的回来工作面及来准、切割巷道,应采取支护措施。10.1.2.3 采场内的所有电力线路,应按GB16423-2006的要求敷设整齐,无乱播乱接现象。10. 1. 3 呆空区10. 1. 3. 1 企业应根据采空区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10.1.3.2 企业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来空区处理。果空区的处理应有切实可靠的方案。10.1.3.3 企业应制定井巷报废管理制鸟费品揣在每拈盹亘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10. 1. 4 地表塌陷区10. 1. 4. 1 企业应采取有效的事10

27、. 1. 4. 2 地表移动范围内10. 1. 4. 3 在地表移动区10. 1. 4. 4 企业应建立10. 1. 5 井巷和嗣室10.1.5.1 井底车主10.1.5.2井苍和11. 5. 3 对所电10.1.5.4井巷、10.1.5.5井下10.1.5.6井下10. 1. 6 照明10.1.6.1 井下10. 1. 6. 2采掘矿灯;照明应按国10. 1. 6. 3从果铺设等,应法、材料和质进行维护。、材料及废弃物23-2006.日IGB 16423 存放应符合iii室应供给新鲜取有效的除尘措的好良有;应明均照道气通电范行式规人动L和移刷刷相甜业可才斗目坠E和采掘工作面且应果如携带式蓄电

28、池与动力或共用。10.1.7.1 应按照司10.1.7.2 企业应根10.1.7.3 企业应建宝贵移动。10. 1. 7. 4 明显的标志。10. 2 伟业过程10. 2. 1 一般要求10.2.1.1 企业应建立交接班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10.2.1.2 发现潜在的或已发生的危及作业人员安全的状况,在交接班时应交代清楚,并做好记录。10. 2. 1. 3 进入作业现场之前,应按规定佩带个体防护用品。10.2.1.4 作业前在首先检查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10. 2. 1. 5 应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作业。10.2.1.6 所有井下作业人员,均应熟悉安全出口和

29、紧急撤离路线。10.2.2 凿岩10. 2. 2. 1 凿岩前应首先处理浮石,避免在同一工作面同时凿岩和处理浮石。10.2.2.2 作业前应检查凿岩设备及风、水管连接情况。、井巷、梅洞、陷坑、泥浆、9 AQ 2007.2-2006 10.2.2.3炮眼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打残眼。10.2.2. 4 凿岩应采取湿式作业或其他有效防尘措施。10.2.3 爆破10.2.3. 1 有严格的爆破器材管理制度。10.2.3.2爆破作业应按批准的爆破设计书或爆破说明书进行。10.2.3.3 爆破作业应分工明确,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楠、意识和能力。10.2.3.4爆破工作开始前,应确定危险区的边界,并设

30、置明显的标志和岗哨,爆破前应有明确的警戒信号。10.2.3.5爆破后,爆破员应按规定的等待时间进入爆破地点,检查有无危石、盲炮等现象。只有确认爆破地点安全后,经当班爆破班长同意,才准许人员进入爆破地点。10.2.3.6 每次爆破后,爆破员应认真填写爆破记录。10. 2. 4 通凤10.2.4.1 应保证作业面的风量、风速和风质,满足GB16423-2006的要求。10.2.4.2工作面风量不足时,应加强局部通风。10.2.4.3 爆破作业后应加强通风,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超标。10.2.5 出矿10.2.5.1 企业应针对出矿方式,制定相应的出矿管理制度。10.2.5.2应识别不同出矿方式的风险,

31、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10.2.6 支护10.2.6.1 应对所有需要支护的场所进行识别。10.2.6.2应针对识别的支护场所,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并进行支护设计。10.2.6.3对支护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1 o. 2. 7 提升与运输10. 2. 7. 1 J.iZ针对所采用的提升与运输方式,制定相应的提升与运输作业管理制度。10.2. 7.2应对提升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并重点关注挤伤、断绳、过卷、坠罐和跑车等。10.2. 7.3 应做好人员出人井登记。10.2. 7.4 人员和物料的升降制度应在井口公告。10.2. 7.5爆脏器材和其他危险物品的提升与运输应采

32、取可靠的安全措施。10.2. 7.6 应定期检查防过卷、防跑车、防坠和信号等装置。10.2.8 壳填10.2.8.1 企业应针对克填方式,制定相应的充填管理制度。10.2. 8.2 应识别不同充填方式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10.2.8.3 在非管道输送充填料的充填井下方,人员不得停留和通行。10.2.8.4 充填作业各工序之间应有通讯联结。10. 3 劳动防护用晶10. 3. 1 需求怦估10.3.1.1 企业应通过作业场所的风险分析,识别劳动防护用品的需求。10.3.1.2参加识别过程的人员应包括:一一安全管理人员;一(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或专业医务人员;一一员工或员工代表。10.3.2

33、 提供程序10. 3. 2. 1 企业应为员工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提供穿戴、使用的培训。10 AQ 2007.2-2006 10.3.2.2 应确保劳动防护用品正确地使用与维护。1 0. 3. 3 检查与维护10. 3. 3. 1 企业应建立特殊劳动防护用品清单。10.3.3.2 企业应建立检查、维护和存放劳动防护用品的系统,保证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功能。10.3.3.3 企业应定期评估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的依从水平。10.3.3.4 企业应保存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维护的记录。1 1 职业卫生管理11. 1 健康监护11.1.1 健康保护程序11.1.1.1 企业应建立健康保护制度,并任

34、命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员负责健康监护管理工作。11.1.1.2 企业应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11.1.1.3 应对企业及周边地区可能的传染疾病进行识别,并加以控制。11.1.1.4 企业应识别需要定期进行身体、心理及生理监测的工种和员工。11.1.1.5 企业应建立员工职业卫生监护档案并保密。11.1.2 设施及服务11. 1. 2. 1 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配备职业卫生设施,职业卫生设施应做到“三同时”。11.1.2.2 职业卫生服务应满足认定风险的要求,包括紧急救护情况。11. 1. 2. 3 医疗设备应进行维护及校验。11. 1. 2. 4 职业卫生设施应进行雄护。

35、11. 1. 2. 5 企业应配备急救员及急救设备。11.1.2.6 工作场所应设置足够的急救箱,并按标准和风险放置急救用品,急救箱由合格急救员负责管理并定期检查和补充。急救箱位置及急救员名单应张贴。11. 2 职业危害控制11. 2. 1 企业应建立职业危害控制制度。11. 2. 2 职业危害控制方法的选择,应突出预防性,并遵循下列原则:一一消除;一一替代;一一工程控制、隔离;一一管理控制;一一个体防护。11. 2. 3 企业应对员工进行有关职业危害的专门培训,以满足职业危害控制的意识、知识和能力。11. 3 职业卫生监测11. 3. 1 企业应对识别出的职业危害实施有效监测,包括粉尘、噪声

36、、高温、振动、辐射和有毒有害气体等。11. 3. 2 企业应制定监测计划,并确保其有效执行。11. 4 人机工效11. 4. 1 企业应关注生产及管理过程中的人机工效问题。11. 4. 2评估人机工效影响应考虑以下因素,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对应的措施:一一人工搬运;一一作业空间布局;一一有限空间作业;一一控制装置的设计;11 AQ 2007.2-2006 一一疲劳。12 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保险12. 1 安全投入12. 1. 1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确保安全生产所需的投人,并对因投入不足所导致的后果负责。12. 1. 2 企业应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用于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本质安全

37、程度。一一安全新产品、新技创一一企业重大危险暇。开一国外先进安12.3 工伤保险12. 3. 1 企业应完12.3.2 依法参力13. 1. 5 事故。13. 1. 6 13. 1. 7 企业应定期对所有安全检查均胁检查的结果应作为安明12 一一安全着装及防护用品使用状况1一一协同作业的统一指挥和信息联络情况;一一人员处于危险位置的情况;一一危险物品及能量处理状况;一一生产通道及作业场地情况;一一作业方法;一一遵章守纪情况:盖企业所有的作业场蹄、活动、设备、设渠道。各类安全检免隐患被触发引起定,并考虑各级检查之间的联系。AQ 2007.2-2006 一一环境状况:一一高风险作业的危险预测预控情

38、况。13. 3 例行检查13. 3. 1 企业各级管理机构应对责任范围内的安全管理情况定期进行例行检查。13.3.2 例行检查的内容应包括t一一规章制度落实情况;一一一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情况;一一安全活动(主要是危险预知)开展情、一一标准化作业落实情况;一一一文明生产情况;一一违章违纪情况。13.4 专业检查13. 4. 1 专业检查主要要有:一一一提升运输一一排水系统一一通风系且一一紧急通、呐一一应急救一一一供配电一一其他重13.4.2专业检13.4.3 专业检骨胃、13.5 综合检查13. 5. 1 综合检一一节假日前一一主管部门13.5.2综合检查的一一重大风险的控主要包括检查;全大检但

39、包括:一一安全生产责任制一一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一一有关专项工作开展情,一一其他有关情况。13.6 纠正和预防措施13. 6. 1 企业应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的保障制度,确保对安全标准化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13.6.2 保障制度应明确规定以下内容:一一依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计划;一一实施纠正和预防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一一及时反馈纠正和预防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并与员工和相关管理层进行沟通;一一对纠正和预防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进行评审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一一保存及管理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记录的要求。13 AQ 2007.2-2006 14 应急管理1

40、4. 1 应急准备14. 1. 1 认定紧急情况14.1.1.1 企业应根据危险掘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井考虑怯律法规与其他要求,以及以往事故、事件和紧急状况的经验,认定潜在的紧急情况。14. 1. 1. 2 认定紧急情况时,应特别关注:一一自然灾害:如洪水、呢石流、台风、地震等;一一一透水;一一火灾;一一地压灾害;一一地表塌陷;一一坠罐p一一爆炸;一一突然停电;一中毒和窒息。14. 1. 2 应急准备管理14.1.2.1 企业应指定专人管理应急工作,并根据应急演镇中的风险和企业内外部事故、事件的应急经验,及时完善应急准各工作。14.l.2.2 定期评审与企业应急有关的外部应急部门,如消防、医疗

41、部门。14.1.2.3 企业应评审可能造成企业紧急情况的外部机柏及其影响,如危险货物的供应商及其危险物品的类型、数量、位置的信息等。14.2 应急计划14. 2. 1 企业应针对认定的紧急情况编制应急计划,并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及履职方法。14.2.2 编制应急计划时,应考虑以下内容:一一危险掘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一一一安全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一一以往事故、事件和紧急状况的处理经验;一一企业现有的应急能力和应具备的应急能力;一一专业应急部门可以支援的应急能力;一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等。14.2.3 应急计划的内容应包括:一一接替与通知;14 一一指挥与控制;一警报与紧急公告;一一应急资据1一一

42、通讯;一一事态监测与评估;一一警戒与治安;一,人员疏散;一一医疗与卫生;一公共关系;一一应急人员安全;AQ 2007.2-2006 一搜索与援救;一泄漏物控制;一一现场恢复。14.3 应急晌应14. 3. 1 企业应根据事故或紧急情况确定启动应急程序,并按事先规定的响应级别实施应急响应。14.3.2 企业应确保足够的应急能力支持。14.4 应急保障14. 4. 1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机构,并规定职责及作用。设立应急控制指挥中心时,应确保其具备必需的能力。14.4.2 企业应根据认定的紧急情况,建立应急响应队伍,包括:一一消防;一一医疗救护;一一一搜索与救援;一安全保卫;一通讯;一一抢修。

43、14. 4. 3 企业应根据认定的紧急情况配备必要装备,包括:一一通信设备;一一一急救用品;一一紧急备用电掘、设备及物资;一一摄影设备;一一应急人员的识别标识;一一急救防护用品。企业配置应急装备时,应考虑外部可以支援的应急能力。14.4.4 企业应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识别外部应急资掘。14.4.5 对于巳识别的、可以利用的外部应急资橱,应建立正式的相互支援协议。14.5 应急评审与改进14. 5. 1 应急评审14.5.1.1 企业应定期评审和更新应急计划,确保所需的应急能力。14.5.1.2 评审的依据包括:一一紧急情况响应和应急演练的结果;一一外部应急经验;一一设备、设施或流程的变化情

44、况。14.5.1.3 修订盾的应急计划应及时发放给相关人员,并对其提供必要的培训。14. 5. 1. 4 基于安全考虑,应急计划应适度保密。14.5.2 培训II、训练及演习14. 5. 2. 1 企业应进行应急培训、甘锋和演习。14.5.2.2 培训和训练可针对应急队伍和全体员工进行。14.5.2.3 演习应根据认定的紧急情况,按计划进行。演习方式包括桌面演习、功能演习和全面演习。15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15. l 报告15. 1. 1 企业应建立事故、事件报告制度,阐明事故、事件定义、报告的内容、时间、方式及响应。15 AQ 2007.2一200615. 1. 2 企业应对报告的事

45、故、事件进行登记建挡,并定期审查,以确保所有的事故、事件均得到有效调查和处理。15. 2调查15. 2. 1 企业应建立事故、事件调查与跟踪制度,明确事故调查人员的组成,掏通的方式、对象和时间。15. 2. 2 调查过程应考虑专业技术需要,必要时聘请外部专家。15.2.3 在形成调查报告之前,应与所涉及的员工进行交流。15. 2. 4 调查应确保查明事件、事故的根本原因,调查报告应提出事故、事件的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15. 2. 5 应对所有相关文件和资料、叫415.3统计与分析15. 3. 1 企业应确定事故、发现事故、事件发生的原15. 3. 2 事故、事件分一一事故发生时一)伤亡人

46、员一一伤亡人员一一原因分一一伤害率一一事故一一安全恢15. 3. 3 对事15.4 事故、事15. 4. 1 利用吁!发讨论和学习,以吸取、15. 4. 2 回顾巳15. 4. 3 通过个16 绩效测量与恒16. 1 绩效测噩16. 1. 1 企业应建立安全目标的一一事故、事件;故的原因和防f一一措施的执行情况;一一安全管理的依从性;一一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持续改进。16. 1. 2 制度应明确测量的方法和频度。16. 1. 3 监测结果应与相关人员沟通井保存。16. 2 系统评价16. 2. 1 内部评价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16.2.1.1 企业应建立安全标准化系统内部评价制度,内部评价制度

47、内容应包括:一一评价计划的产生与批准;16 一一评价频率;一一评价范围和标准;一一评价方法;一人员能力要求;评价结果的处理。16.2.1.2 内部评价应关注以下问题:一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效力和效率;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一资源使用的效力和效率;一实际安全绩效与期望值的差距;一绩效监测系统的适宜性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一纠正行动的效力和效率;一企业与相关方的关系。16. 2. 1. 3 内部评价应文件化。16.2.2 外部评价AQ 2007 .2-2006 16.2.2.1 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标准化的实施进行监督,对不符合安全标准化要求的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安全标准化的实施效果。16.2.2.2 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安全标准化的评定,每3年至少应进行次。发生死亡事故或具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故后,应重新进行安全标准化评定。16.2.2.3 外部评价应明确给出企业安全标准化等级。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AQ安全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