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3. 100 D 09 备案号:18898-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 2007.3-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露天矿山实施指南The applicable guide of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 of work safety for metal and nonmetal opencast mines 2006-10-01发布2007-07-01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nu14Lqud4hFhuno ndqUAA立FhUFO句tnxunu1it41i咱i唁i11AQ 2007 .3-2006 目次前言. . . .
2、. . . . . . . . . . II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安全生产组织保障风险管理.t0 0 I 0 t t to t I 0 t t o o t 0 t t 0 I 0 0 . 4 安全教育与培训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0I t 0 t t o t 8 职业卫生管理tt I I t t o . . . . . . . . . . . . . . 11 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保险Itt t t t t 0 0 t t t I t . 12 检查.tI t t t t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13 应急管理.14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绩效测量与评价Itt I 0 o I t 0 o t t . . 17 I AQ 2007 .3-2006 前士一同本标准依照AQ2007. 1(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导则制定,用于指导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企业创建安全标准化系统,以达到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标准化管理,不断消除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绩效,防止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事故发生的目的。本标准全部规范性技术要素均为强制性。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非煤矿山安全分会归口。
4、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t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中南大学、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兴凯、李晓飞、张涌、史秀志、边卫华、高士田。II AQ 2007.3-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露天矿山实施指南1 范围全生产许可i目安全设施设t介督管理局令第国家安全生产监同令第18号3. 1 方针解理和悉熟工员有。所通使沟并行f进刊访时时定针刊制方U广所产J达生与传全参工安分员传充向宜方针工式众产方员方公生产保的和全A如吃队达确当方如事,、;传应适关制躇UP规点疾失与定过相括二窑阐旷法特和损
5、。通制通向1企内应的精蛐惦胖她沟的应应定的针针l的针业业制针方方守业防防捞针方企企5遵企预预j5212一一一一一1231n4nLnJ一一ququqMququququuqdququqM企业的风险特点与做心.f务。承诺,峪3. 1. 4 方针的评审与修订3.1.4.1 企业应定期对方针进行评审。3. 1. 4. 2 企业应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对方针进行修订,以确保其适宜性。1 AQ 2007.3-2006 3.2 目标3. 2. 1 目标的设立3.2.1.1 企业应设立文件化的安全生产目标。3. 2. 1. 2 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一与安全生产方针一致;一一体现企业的风险特点
6、和不同职能、层次的具体情况;一具体并可测量。3.2.2 目标的实施3. 2. 2. 1 企业应制定目标实现计划并保证实施。3.2.2.2 企业应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测。3.2.2.3 企业应根据监测结果和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目标进行修订。4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4. 1 法律法规意识4. 1. 1 企业各级人员均应了解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特别是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义务。4. 1. 2 企业应定期了解各级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4.2 需求识别与挟取4. 2. 1 应确定渠道,识别、挟取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范性文件等。4.2.
7、2 企业应建立有效途径,及时获取员工或部门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需求。4.3 融入4. 3. 1 企业应将识别并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融入所制定的管理制度中。4.3.2 企业应根据识别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需求,对所有层次人员提供培训。4. 3. 3 企业应向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影响的人员,发放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或为其建立获取途径。4. 4 评审与更新4. 4. 1 企业应确保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变化进行识别、获取、评审与更新。4.4.2 企业应确保使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有效性。5 安全生产组织保障5. 1 安全生产责任制5.
8、1. 1 责任制的建立5. 1. 1. 1 企业应建立所有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各岗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5. 1. 1. 2 安全生产责任的描述应具体、简明、界定清晰并能考核。5. 1. 2 责任制的内窑5. 1. 2. 1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5. 1. 2. 2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层人员应明确对企业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并以实际行动表明对安全生产的承诺。5. 1. 3 责任制的沟通与评审5. 1. 3. 1 企业应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详细说明和交流,确保各岗位人员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充分理解,特别是企业主要责任人和管理层人员。AQ
9、 2007 .3-2006 5.1.3.2 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定期评审,并根据需要予以更新。5.2 安全机构设置与人员任命5. 2. 1 安全管理机构5.2.1.1 企业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5.2.1.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意识、知识和能力。5. 2. 1. 3 主要负责人应在最高管理层中指定标准化系统专门负责人,以确保企业安全标准化系统的建立、实施、保持及持续改进。5.2.2 安全生产委员会5.2.2.1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状况和需求,设立特合下列要求的安全生产委员会:一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均应书面任命,并明确其相应的职责
10、;一一委员会成员应接受安全管理培训,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能力;一一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员工代表。5.2.2.2 委员会应定期召开审查安全工作进展和确定发展方案的会议,形成会议纪要并由主任签发。会议纪要应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案等。5.2.2.3 企业应确保所有员工了解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机构、成员构成及其主要职责。5.2.3 特殊职位人员任命5. 2. 3. 1 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特殊职位人员,应由主要负责人书面任命。5.2. 3.2 被任命的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5.3 员工参与5. 3. 1 企业应建立员工权益保障制度,确保员工关心的问题得到积极响应,
11、特别是保证员工在安全状况异常的情况下拒绝工作而不会受到惩罚。5.3.2 企业应确保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安全活动,并建立收集、反馈员工关注的安全事项的渠道。5.4 文件与资料控制5. 4. 1 文件控制要求5.4.1.1 应建立文件控制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产生、使用、评审、修订和控制的效力与效率。5. 4. 1. 2 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安全规章制度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或废除。5.4.1.3 安全规章制度应能被所需要的人员获取。5.4.2 安全规章制度5. 4. 2. 1 应根据风险和作业性质,建立健全企业安全规章制度。5.4.2.2 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至少应包括安全检查制度、职业
12、危害预防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事故和事件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掘监控制度、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设备和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危险物品和材料管理制度、特殊作业现场管理与审批制度、特殊工种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奖惩制度。5.4. 3 安全记录要求5. 4. 3. 1 企业应对主要的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建立安全记录,并确保对安全记录的有效控制。5.4.3.2 安全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一内容真实、准确、清晰;一一填写及时、签署完整;一一编号清晰、标识明确;【一一易于识别与检索;一一完整反映相应过程;3 AQ 2007.3-2006 一一明确保存期限。5.5 外部联系与内部沟通5. 5.
13、1 外部联系5. 5. 1. 1 企业应建立外部联系渠道,明确职责,确保与外界就相关安全事项进行及时有效的联系。5. 5. 1. 2 企业应采用文件化的形式,及时向外界披露重大安全事项,特别是可能影响企业周围居民安全健康及相关方的事项。5. 5. 2. 1 5. 5. 2. 2 5.5.2.3 5.5.2.4 企业应制定合理4行,以确保管理层是以公5.6 系统管理评审5. 6. 1 企业管理层fil.要改进的事项。结果应与责任人5.6.3 企业应5. 7 供应商与5. 7. 1 供应商姐墨择与管理5.7.1.1 企业如辑司在供应商的管理制度才明嘟罐罐蛐树髓力满足企业要求。5. 7. 1. 2
14、企业隘醋京生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并保存批准过程翩翩蘸记录。5.7.1.3 企业黠恻吁某应商的供应过程实施有效控5.7.1.4 供应商辑她业现场活动时,应5. 7.2 承包商盹如管理5.7.2.1 企业1每睦黠嘎包商的管醺跚跚赣赞辄承包商橄翩力满足企业的要求5.7.2.2企业应确魁精喻要求的糊糊辙酣黠蛐捂跚跚的相关记录。状况,识别不足和需5. 7.2.3企业应明嗜嗜工作给企亚椭嘲罐罐醺麟承包商的萨叩企业的设备、设施前应对其进行培训fl0 5. 7.2.4 企业应对承5. 8 安全认可与奖励5. 8. 1 企业应建立员工安莹5.8.2 企业应确保所有层面的川过程实施检查,以识别5.8.3 企业应通过
15、公告牌或电子信,B5.9 工余安全管理5. 9. 1 安全宣传资料应传阅或张时,包括家庭和社区。5.9.2 工余的事故应报告和分析。5. 9.3 培训和宣传内容应包括如何预防工余意外。6 网险管理6. 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要求6. 1. l 一般要求6.1.1.1 企业应建立危险掘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辨识各类危险掘,并系统地进行风险及其影响的识别与评价,特别是重大危险师、及其风险。6. 1. 1. 2 企业应确保不同层面员工参与危险拥辨识与风险评价过程。6.1.1.3 危险掘辨识与风险评价应考虑所有的活动、设备、设施、人员和管理,包括:一一正常和异常的情况;一一现在和将来的生产活动;一一一
16、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AQ 2007.3-2006 6. 1. 1. 4 危险漉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应文件化,并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回顾。6.1.4.2 风险一一消除;一一替代;一一工程控一一管理措一一个体防护6.1.4.3 当员工安6. 1. 5 持续风险评6.1.5.1 企业应持续6.1.5.2 持续风险评价一一使用前检查;一一一计划任务观察;一一设备检查;一一工前危险预知;一一交接班检查;一一一定期安全检查;一一定期检修;一一安全标准化系统评价。6.2 风险评价6. 2. 1 企业应进行初始风险评价,初始评价过程应综合考虑z一一生产工艺过程风险;一一危险物质风险;一一设备、设施风
17、险;风险控制措施。5 AQ 2007.3一2006一一环撞风险;一一职业卫生风险;一一一管理风险;一一法律、法规、标准需求;一一相关方的观点。6.2.2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应包括各种风险可能发生过程的描述和风险的级别,并按危险性排序。6.2. 3 企业应依据初始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风险分级管理。6.3 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6. 3. 1 基本要求6. 3. 1. 1 企业应建立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制度,完成关键任务风险分析。6. 3. 1. 2 企业应根据关键任务风险分析结果,编写作业指导书。指导书应简明扼要,突出关键步骤及要求。6.3. 2 工作票与许可任务管理6.3.2.1 企业应认定需要工作票或经
18、许可方可进行作业的范围,并对工作票或许可的签发人进行培训和能力评估。6.3.2.2 企业应定期对工作票或许可作业的范围进行评审与更新。6.3. 3 任务观察6.3.3.1 企业应建立任务观察制度,并对从事任务观察工作的人员进行观察方式、方法的培训。6.3. 3.2 企业应保存任务观察记录。7 安全教育与培训7. 1 员工安全意识7. 1. 1 意识的瞬识与输入7.1.1.1 企业应对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辨识,考察员工对安全健康问题的掌握与熟悉程度。7.1.1.2 新员工在聘用后应首先接受安全意识的教育,并对其意识情况进行重点跟踪。7.1.1.3 当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员工应对工作现场特定要求进行
19、回顾。7.l.1.4 当员工脱离工作岗位超过规定时间返岗时,应进行工作现场特定要求的回顾。7.1.1.5 管理层特定意识应与其个人的安全管理职责相适应。7. 1. 2 意识提升7.1.2.1 企业应建立监测、跟踪意识提升及深层次意识培养的需求机制,并确保该机制的有效运行。7.1.2.2 企业应建立全员安全意识宣传计划,并利用各种视昕资料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7.2 培训7. 2. 1 需求识别与分析7. 2. 1. 1 企业应识别、分析培训需求。7. 2. 1. 2 培训需求的识别应针对所有员工和所有作业过程,并充分考虑: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z一一员工和管理层的意见和建议;一一技术发展的
20、需要;一变化管理的要求;一一风险评价结果;一一相关方的要求。7.2.2 培训要求7.2.2.1 企业应针对己识别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培训。AQ 2007 .3-2006 7.2.2.2 企业应保存所有培训过程和结果的记录。7. 2. 3 培训评审7. 2. 3. 1 企业应建立培训的适宜性评估机制,对培训数量与培训效果等进行评估。7.2.3.2 评估的途径应包括:一学员反馈;一一绩效改善调查;一一管理层反馈;一一测试结果的分析;一一现场应用能力的跟踪。8 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8. 1 设计要求8. 1. 1 .企业应制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8. 1. 2 企
21、业应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8. 1. 3 设计应充分考虑风险评价结果,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审批。8. 1. 4 企业应妥善保存设计文件和图纸,包括地形地质图、采剥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开拓系统图、防排水系统及排水设备布置图、开来终了平面图等。8. 1. 5 施工组织设计,基建期应由施工单位编制,生产期由矿山企业自行编制。8.2 采矿工艺8. 2. 1 企业应建立采矿工艺管理制度,以确保:一一采用的开采顺序、开采方式和台阶参数适合揭露的矿体地质条件;一一设备、设施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工序要求;一一各工序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企业生产要求;一一开采范
22、围在采矿许可证划定的范围内。8.2.2 企业应按照适当的回采顺序进行回来,做到:一一一按规定保留矿(岩)柱和挂帮矿;一一台阶高度、台阶坡面角、最终边坡角和工作平台宽度符合设计规定;一一设备、设施和工序之间相互匹配;一一在规定的范围内开果。8.3 生产保障系统8. 3. 1 企业应建立生产保障系统管理制度,制度应重点关注运输、排土、供配电、防排水和防灭火等系统。8.3.2 运输线路条件应符合设计和有关规定要求,运输能力应满足生产要求,且运行可靠。8.3.3 企业应合理选择排土场的位置,并确保排土场可能产生的攘石、滑坡和泥石流等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排土工艺参数符合设计要求,排土能力满足生产要求。8.
23、 3. 4 电气设备和线路应设有可靠的防雷、接地装置;移动式电气设备应使用矿用橡套电缆;供电电缆的敷设应符合安全主要求,保持绝缘良好,不与金属管(线)和导电材料接触,在横过道路、铁路时,有可靠的防护措施;有淹没危险的采矿场主排水泵的供电线路,应不少于两回路。8.3.5 企业应按设计要求建立防排水系统,其能力应满足防排水要求。8.3.6 建(掏)筑物和重要设备,应按GB50016-2006和其他有关规定,以及消防部门的要求,建立消防隔离设施,配备足够的消防设备和器材。8. 4 变化管理8. 4. 1 企业生产工艺变化前,应经评审与批准。7 AQ 2007.3-2006 8.4. 2 在实施变化前
24、,应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8.4. 3 企业应确保变化管理所需的制度和资掘。8.4.4 变化的相关资料应完整移交。9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9. 1 基本要求9. 1. 1 企业应建立设备设施管理制度,以有效控制设备设施的规划、采购、安装(建设、调试、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过程。9. 1. 2 企业应建立设备设施管理各9. 1. 3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9.2 设备设施维护9. 2. 1 维护制度9.2.1.1 企业应建立严9.2.1.2 企业应通的维护计划。9.2.2.2 9.2.2. 3 进行设备t9.2.2.4 企业应评估t9.2.3 检测检验况应书面i口才,应识别异常情况。护系统的效力,
25、并定期或9. 2. 3. 1 企业应根据法律崔设备、设施、仪器、仪表和器材清9.2.3.2 企业应按规定对设备设施、10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10. 1 作业环境l 0. 1. 1 开来境界10.l.1.1 露天矿边界应设可靠的围栏或醒目的警示标志。类型,确定设备、设施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10. l. 1. 2 应确保露天矿边界上2m范围内,无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植物和不稳固的矿岩等。1 o. 1. 1. 3 应确保露天矿边界上覆盖的松散岩土层处于稳定状态。10. 1. 2 呆场lo. 1. 2. 1 采场应有安全可靠的人行通道。8 AQ 2007 .3-2006 10. 1. 2. 2 边坡上的浮
26、石应及时清理干净。10.1.2.3 采场最终边坡应按设计确定的宽度预留安全平台、清扫平台、运输平台。10. 1. 2. 4 采场内的所有电力线路,应按GB16423-2006的要求敷设整齐,无乱搭乱撞现象。采场道路和爆堆应经常洒水降尘。10. 2. 1 一般要10.2.1.1 企业如10.2.1.2 发现10. 2. 1. 3 进入10. 2. 1. 4 作业10.2.1.5 10.2.2 穿孔作业110. 2. 2. 1 孔网参10.2.2.2 穿孔作业,交接班制度,做好交或巳发生的危及作业人员安全的川、场之前,应按规定佩戴个检查作业场E瓦接班时应交代吉普楚,如做好记录。10.2.2.3 钻
27、机稳车、f可排孔时,钻机的中轴线与阳机与台阶坡顶线正主3-2806的规定。穿凿第一的夹角不得小于45。10.2.2.4 钻机作业或起高台上不应有人,非操作周围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区域内带留。钻机移动时,机问110.2.2.5 钻机与下部台阶接近e10.2.3 爆破作业10. 2. 3. 1 有严格的爆破器材管理、领用和清退登记制度。10.2.3.2 爆破作业应按批准的爆破设计书或爆破说明书进行。10.2.3.3 在最终边坡附近爆破时,必须采用控制爆破和采取减震措施。10.2.3.4 爆破工作开始前,应确定危险区的边界,并设置明显的标志和岗哨,爆破前应有明确的警戒信号。10.2.3.5 在爆破危险
28、区域内有两个以上的单位(作业组)进行露天爆破作业时,应统一指挥。10.2. 3.6 爆破后,爆破员应按规定的等待时间进人爆破地点,检查有无危石、盲炮等现象,如果有应及时进行处理,只有确认爆破地点安全后,经当班爆破班长同意,才准许人员进入爆破地点。10.2. 3. 7 每次爆破后,爆破员应认真填写爆破记录。9 AQ 2007.3-2006 10. 2. 4 铲装作业10. 2. 4. 1 挖掘机、前装机作业和行走时,应做到z一一发现悬浮岩块或崩塌征兆、盲炮等情况,立即停止作业,并将设备移至安全地带;一一,悬臂和铲斗下面及工作面附近元人停留;一一上、下台阶同时作业的挖掘机,沿台阶走向错开一定的距离
29、;一一挖掘机平衡装置外形的垂直投影到台阶坡底的水平距离符合GB16423-2006规定;一一挖掘机在作业平台的稳定范围内行走,并有专人指挥;一铲斗不应从车辆驾驶室上方通过。10.2.4.2 推土机作业和行走时,应做到:一一刮板不超出平台边缘;一一距离平台边缘小于5m时,低速运行;一一不应后退开向平台边缘;一一人员不应站在推土机上或刮板架上。10.2.5 运输作业10. 2. 5. 1 铁路运输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一一列车运行速度应满足在准轨铁路300m、窄轨铁路150m的制动距离内停车的要求;一一同一调车线路上禁止两端同时进行调车,采取溜放方式调车时,有相应的安全制动措施;一一故障排除和停车
30、信号撤除前,列车不应在故障线路区域运行。10.2.5.2 道路运输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一,严禁超载运输;一一不应用自卸汽车运载易燃、易爆物品;一一装车时,不应检查、维护车辆,驾驶员不应离开驾驶室,不应将头和手臂伸出驾驶室外;一一车辆在急弯、陡坡、危险地段应限速行驶;一一不应采用溜车方式发动车辆,下坡行驶时不应空挡滑行;一一在坡道上停车时,司机不应离开,应使用停车制动并采取安全措施;一一在大雾、暴风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应严格控制行车速度,并保持适当的车距。10.2.5.3 带式输送机运输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一一任何人员均不应乘坐非乘人带式输送机;一一禁止运送规定物料以外的其他物料,包括
31、设备和过长的材料;一一输送机运转时,不应注油、检查和修理。10.2.5.4 架空索道运输作业遇有八级或八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索道运转和线路上的一切作业。10.2.5.5 斜坡卷扬运输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一作业前应检查阻车器、防止跑车装置、限速保护装置、短路及断电保护装置、过卷保护装置、过速保护装置、过负荷及无电压保护装置、卷扬机操纵手柄与安全制动之间的联锁装置、信号联络装置及信号闭锁装置等;一一调整卷扬钢丝绳,应空载、断电进行,并用工作制动。10. 2. 5. 6 溜槽、平啊榴井运输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一一溜矿时,溜槽底部接矿平台周围不应有人;一一一泪井发生堵塞、塌落、跑矿等事故时,应待其
32、稳定后再查明事故的地点和原因,并制定处理措施;事故处理人员不应从下部进入溜井;一溜井积水时,不应卸人粉矿,应暂停放矿。10. 2. 6 排土作业10.2.6.1 汽车运输的卸排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AQ 2007.3一2006一一汽车排土作业时,有专人指挥;进入作业区内的工作人员、牢辆、工程机械服从指挥人员的指挥;一一在排土场边缘,推土机不应沿平行坡顶线方向推土;一一在同一地段进行卸车和推土作业时,设备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一一一排土场作业区内烟雾、粉尘、照明等因素使驾驶员视距小于30m或遇暴雨、大雪、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停止排土作业。10. 2. 6. 2 铁路运输卸排作业,应遵守下列规
33、定z一一运行中不应量载(曲轨侧匍式和JitE任p式跺外); 一一卸车完毕,在排土人员发出出车信号后,列车方可驶出排土绪。10.2.6.3 排土犁推排作业,推排作业线上、排土犁犁板和支出机构上,不应站人。10.2.6.4 单斗挖掘机排土时,受土坑的坡面角不应大于60,不应超挖卸车线路基。10.2.6.5 人工排土时,禁止人员站在车架上卸载或在部载侧处理帖车。10.2.7 边坡管理10.2.7.1 大、中型矿山或边坡潜在危害性大的矿山,应建立健全边坡管理和检查制度,并对边坡应进行定点定期现测。技术管理部门应及时整理边坡观测资料,指导采场安全生产c10.2. 7.2 处理和检查的工作人员应佩戴安全带
34、。10.2.7.3 采场或排土场出现滑坡征兆时,应停止危险区作业,撤离人员,禁止人员和车辆通行,并及时处理。对重点边坡部位和有潜在滑坡的地段,应综合或分别采用撞墙、削坡、戚载、抗滑柱、杆锚,锚索和护坡进行局部加固。10.2. 7.4 应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水渗人边坡岩体的软弱结构面或直接冲刷边坡。边坡岩体存在含水层井影响边坡稳定时,应采取疏干降水措施。10.3 劳动防护用晶1口.3. 1 需求评估10.3.1.1 企业应通过作业场所的风险分析,识别劳动防护用品的需求。10.3.1.2 参加识别过程的人员应包括:一一安全管理人员;一一一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或专业医务人员;一一员工或员工代表。10.3.2
35、 提供程序10. 3. 2. 1 企业应为员工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提供穿戴、使用的培训。10. 3. 2. 2 应确保劳动防护用品正确地使用与蛙护。10. 3. 3 检查与维护10.3.3.1 企业应建立特殊劳动防护用品清单。10.3.3.2 企业应建立检查、维护和存放劳动防护用品的系统,保证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功能。10. 3. 3. 3 企业应定期评估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的依从水平。10.3.3.4 企业应保存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维护的记录。1 1 职业卫生管理11. 1 健康监护11.1.1 健康保护程序11.1.1.1 企业应建立健康保护制度,并任命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员负责健康监护
36、管理工作。11.1.1.2 企业应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11.1.1.3 应对企业及周边地区可能的传染疾病进行识别,井加以控制。11 AQ 2007.3-2006 11.1.1.4 企业应识别需要定期进行身体、心理及生理监削的工种和员工。11.1.1.5 企业应建立员工职业卫生监护档案并保密。11.1.2.设施及服务11. 1. 2. 1 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配备职业卫生设施,职业卫生设施应做到“三同时”。11.1.2.2 职业卫生服务应满足认定风险的要求,包括紧急救护情况。11.1.2.3 医疗设备应进行维护及校验。11.1.2.4 职业卫生设施应进行维护。11.1
37、.2.5 企业应配备急救员及急幸立设备11. 1. 2. 6 工作场所应设置足够吨声唱盏,并按标准和风险放置毡敖用品,急救箱由合格急救员负责管理并定期检查和补充。急教箱事静J脑附椭部飞11. 2 职业危害控制11. 2. 1 企业应建立职111. 2. 2 职业危害控一一摘除;一一替代;一一工程控制一一管理控,包括粉尘A噪声、高盟、振葫、辐勒和有毒有害气12 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12. 1 安全投入果,采取对应的措12. 1. 1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确保安全生产所需的投入,并对因投入不足所导致的后果负责。12. 1. 2 企业应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用于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本质安全
38、程度。12.2 安全科技12. 2. 1 企业应积极开展安全科学研究,并对安全科技项目进行认可与奖励。12.2.2 安全技术创新应重点关注z12 一一一企业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一安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一一企业重大危险拥监控、预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i一圈外先进安全科学技术引进、端化和应用。12.3 工伤保险12. 3. 1 企业应完善员工工伤保险管理制度。12.3.2 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并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费。13检查13. 1. 5 13. 1. 6 13. 1. 7 13. 1. 8 13.2 巡回检查13. 2. 1 企业应13.2.2 检查前一一违章指一一
39、安全着一一协同作,一一人员处一一危险物品一一生产通道一一作业方法;一一遵章守纪情、一一环境状况;管理机柏的巡检查表,检查内容场管理的情况;护用品使用状况;一指挥和信息联伊,布置的情况h处理状况一一高风险作业的危l萨辑部13.3 例行检查13. 3. 1 企业各银管理机构应对川13. 3. 2 例行检查的内容应包括一一规章制度落实情况;一一一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情况;F一一安全活动主要是危险预知)开展情况p一一标准化作业落实情况;一一文明生产情况;一一违章违纪情况。13.4 专业检查AQ 2007.3,一2006全检查方法和技巧。联系。13. 4. 1 专业检查主要针对风险等级较高或对生产安全影响
40、较大的危险单元。专业检查的对象主要有:一一边坡;13 AQ 2007.3-2006 一一排土场;一供电系统;一一一排水系统;一一运输系统;一一紧急通讯系统;一一爆破器材存放点1一一油库;一其他重要设备和装置。13.4.2 专业检查可由企业的有关专业部门进行,必要时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13.4.3 专业检查应定期进行,发现影响系统安全的重大隐患时,应及时进行专业检查。13.5 结合检查13. 5. 1 综合检查的类型主要包括:一一节假日前的安全大检查;一主管部门布置的安全大检查等。13.5.2 综合检查的内容一般包括:一一重大风险的控制情况;一一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一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
41、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一一有关专项工作开展情况;一一其他有关情况。13. 6 纠正和预防措施13. 6. 1 企业应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的保障制度,确保对安全标准化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13.6.2 保障制度应明确规定:一一依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计划;一一实施纠正和预防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一一及时反馈纠正和预防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并与员工和相关管理层进行沟通;一一必要时需要对纠正和预防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进行评审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一一保存及管理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记录的要求。14 应急管理14. 1 应急准备14. 1. 1 认定紧急情况14.1
42、.1.1 企业应根据危险掘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并考虑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以及以往事故、事件和紧急状况的经验,认定潜在的紧急情况。14.1.1.2认定紧急情况时,应特别关注:一一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暴风雨(雪)、地震及台风等;一火灾;一一爆炸;一滑坡、胡塌。14. 1. 2 应急准备管理14. 1. 2. 1 企业应指定专人管理应急工作,并根据应急演练中的风险和企业内外部事故、事件的应急经验,及时完善应急准备工作。AQ 2007.3-2006 14.1.2.2 定期评审与企业应急有关的外部应急部门,如消防、医疗部门。14. 1. 2. 3 企业应评审可能造成企业紧急情况的外部机构及其影响,
43、如危险货物的供应商及其危险物品的类型、数量、位置的信息等。14.2 应急计划14. 2. 1 企业应针对认定的紧急情况编制应急计划,并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及履职方法。14.2.2 编制应急计划时,应考虑:一一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一一安全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一以往事故、事件和紧急状况的经验;一一企业现有的应急能力和应具备的应急能力;一一专业应急部门可以支援的应急能力;一一一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等。14.2.3 应急计划的内容应包括:一一接警与通知;一一指挥与控制;一一警报与紧急公告;一一应急资掘;一一通讯;一一事态监测与评估;一一警戒与治安;一一人员疏散;一一医疗与卫生;一一公共关系;一一
44、应急人员安全;一搜索与援救;一一世漏物控制;一一现场恢复。14. 3 应急晌应14. 3. 1 企业应根据事故或紧急情况确定启动应急程序,并按事先规定的响应级别实施应急响应。14. 3.2 企业应确保足够的应急能力支持。14.4 应急保障14. 4. 1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机构,并规定职责及作用。设立应急控制指挥中心时,应确保其具备必需的能力。14.4.2 企业应根据认定的紧急情况,建立应急响应队伍,包括:一一消防;一一医疗救护;一一搜索与救援;一一安全保卫;一一通讯;一一抢修。14. 4.3 企业应根据认定的紧急情况配备必要装备,包括t一一通信设备;一一急救用品;15 AQ 2007.
45、3-2006 一一紧急备用电源、设备及物资;一一摄影设备;一一应急人员的识别标识;一一急救防护用品。企业配置应急装备时,应考虑外部可以支援的应急能力。14.4.4 企业应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识别外部应急资掘。14.4.5 对于已识别的、可以利用的外部应急资源,应建立正式的相互支援协议。14.5 应急评审与改进14. 5. 1 应急评审14.5.1.1 企业应定期评审和14.5.1.2评审的依据包括一一紧急情况响应稍微L一一外部应急经叫一一设备、设施“14.5.1.4基于14.5.2 培训、司14. 5. 2. 1 14.5.2.2 培训14.5.2.3演飞15. 1 报告15. 1. 1
46、企业!NJ15. 1. 2 企业应查和处理。15.2 调查15. 2. 1 企业应建、15.2.2 调查过程应15.2.3 在形成调查证故、事件报告制的事故、事15.2.4 调查应确保查明建议。15.2.5 应对所有相关文件和最15.3 统计与分析给有关人度保密。习和全面演习。鸣叫地盹辄稳固毯捕喝彩翠itii1/J耀15. 3. 1 企业应确定事故、事件统计指标及计算方法,并定期对事故、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事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趋势。15.3.2 事故、事件分析的要点包括:一一事故发生时间规律分析;一一伤亡人员年龄结构分析;一一伤亡人员工作年限分析:一一原因分析;一一伤害率分析;
47、一一事故费用分析;16 一一安全标准化系统缺陷分析。15. 3. 3 对事故进行年度分析,以监测改进,并找出趋势。15.4 事故、事件回顾15. 4. 1 利用安全讲座引发讨论和学习,以吸取教训。15.4.2 回顾已发生事故的原因和防范措施。15.4.3 通过个案研究或展示,促进了解,鼓励讨论。16 绩效测量与评价16. 1 绩效测量16. 1. 1 企业应建立安全绩效监测和测量制度,监测和测量内容包括:一一安全目标的实现;一一事故、事件;一一措施的执行情况;一一安全管理的依从性;一一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持续改进。16. 1. 2 制度应明确测量的方法和频度。16. 1. 3 监测结果应与相关人员
48、沟通并保存。16.2 系统评价16. 2. 1 内部评价16. 2. 1. 1 企业应建立安全标准化系统内部评价制度,内部评价制度内容应包括:一一评价计划的产生与批准;一一评价频率;一一评价范围和标准;一一评价方法;一一人员能力要求;一一评价结果的处理。16. 2. 1. 2 内部评价应关注以下问题:一一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效力和效率;一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一一资掘使用的效力和效率;一一实际安全绩效与期望值的差距;一一绩效监测系统的适宜性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一一纠正行动的效力和效率;一一企业与相关方的关系。16.2.1.3 内部评价应文件化。16. 2. 2 外部评价AQ 2007 .3-2006 16.2.2.1 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标准化的实施进行监督,对不符合安全标准化要求的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安全标准化的实施效果。16.2.2.2 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安全标准化的评定,每三年至少应进行一次。发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