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十二县(市)期中联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对生命系统认识正确的是 ( ) A能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小生命系统是细胞 B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也属于生命系统的一个层次 C生态系统这个层次代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 D生物个体中由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组成的系统层次,是每种生物个体都具备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无数实验证明,任何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的细胞,都不能实现细胞完整的生命活动,生命系统的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
2、、器官、系统等层次,更谈不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层次,所以说细胞是生命活动中能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小层次,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A项正确;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能完成生命活动的,生物大 分子如蛋白质、核酸是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离开细胞,蛋白质、核酸不表现生命活动,B项错误;生态系统这个层次代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C项错误;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八个层次,一个单细胞生物,既可对应于细胞层次,又可对应于个
3、体层次,但其之间没有组织、器官、系统层次,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如图 甲为在一定浓度 CO2缓冲液、其它最适条件下培养的植物,图乙的 a、b为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量相对值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乙表示甲图完全培养液中镁离子的浓度,由 a到 b的变化说明植物对镁离子的吸收的相对速率小于对水分的吸收相对速率 B若图乙表示甲图中植物叶肉细胞内 C3化合物的变化,则 a到 b可能是突然停止光照或光照减弱 C若图乙表示在对甲图植物遮光处理后的呼吸速率由 a到 b变化
4、,则可能是适当升高了温度 D若图乙表示甲图植物光合速率由 a到 b变化,则可能是适当提高了 CO2缓冲液的浓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若图乙表示甲图完全培养液中镁离子的浓度,由 a到 b表示镁离子的浓度升高,说明植物对镁离子的吸收的相对速率小于对水分的吸收相对速率,A项正确;若图乙表示甲图中植物叶肉细胞内 C3化合物的变化,则 a到 b表示C3化合物的含量增加,可能是突然停止光照或光照减弱,导致光反应产生的 H和 ATP减少, C3化合物的还原减弱所致, B项正确;根据题意,图示是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的,若适当升高了温度,反而会降低酶的活性,导致植物呼吸作用减慢, C项错误;若图乙表示甲图植物光合
5、速率由 a到 b变化,则可能是适当提高了 CO2缓冲液的浓度,加快光合作用速率,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如图所示生物体部分代谢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过程 需要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 B能进行过程 的生物无核膜,属于生产者 C 和 过程只能发生于不同的细胞中 D过程 只能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 答案: B 试题分析:过程 为有氧呼吸过程,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因此需要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
6、和基质中, A项错误;过程 为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核膜,属于生产者, B 项正确; 过程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过程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可以发生于同一个细胞中,如酵母菌, C项错误;过程 可以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也可以在有些原核细胞(如蓝藻)中进行,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细胞呼吸、化能合成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 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a 和 b 属于同一动物体内的两个细胞,通过对其核内 DNA 分子含量的测定,发现 a中的核 DNA含量是 b中的核
7、DNA含量的两倍,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a是正常体细胞, b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的细胞 B a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b是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 C a是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 b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D a处于有丝分裂中心体移向两极时, b处于次级性母细胞中染色体移向两极时 答案: D 试题分析:假如该动物正常体细胞核内 DNA的含量是 2n,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复制为 4n,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使形成的子细胞核 DNA含量减半,恢复为 2n, A项错误;有丝分裂的前期、前期、后期的核 DNA 含量经过间期的复制变为
8、4n, B 项错误;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核内 DNA的含量是 4n,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核内 DNA的含量是 4n, C项错误;有丝分裂中心体移向两极为有丝分裂前期,核内 DNA的含量是 4n ,次级性母细胞中染色体移向两极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核内 DNA的含量是 2n, a=2b, D项正 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甲图表示干细胞的发育途径,乙图表示人体某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图,其中 为不同的细胞, a c表示
9、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和乙图中都含有细胞整个生命历程中的所有变化: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B如果甲图中的 细胞是乙图中的 细胞,则分泌物最可能是神经递质 C如果甲图中的 细 胞是造血干细胞,则其在增殖分化成 B细胞和 T细胞的过程中要选择表达不同的基因 D如果甲图和乙图表示的是发生在同一个人体内的过程,则甲图中的 细胞和乙图中的 细胞相比,基因数目在分化过程中要减少 答案: D 试题分析:乙图中的 a过程是细胞增殖,因为通过该过程细胞数目增加, b过程是细胞分化,因为细胞的形态发生了改变,所以两个图中均含有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A项正确;乙图中的
10、细胞是神经细胞,如果甲图中的 细胞也是神经细胞,则其分泌物最可能是神经递质,因为神经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递兴奋 ,传递兴奋是通过神经递质完成的, B项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此过程中基因的数目并没有减少, C项正确;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意在考查学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研究发现,一些癌细胞能进入 “平衡 ”阶段,此阶段的癌细胞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不会恶性增殖,也不会导
11、致机体发病。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可以通过癌基因检测的手段来监测细胞是否癌变 B免疫系统不易清除这种癌细胞 C这种癌细胞是细胞正常分化的结果 D该发现有助于寻找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故可以用基因检测的方法来监测癌变细胞, A 项正确;根据题意,进入平衡阶段的癌细胞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B项正确;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是细胞的畸形分化, C项错误;根据题意此阶段的癌细胞不会恶性增殖,也不会导致机体发病,因此这该发现有助于寻找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癌细胞的主要特 征及防治,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
12、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 1) ( 4)中的遗传问题 ( ) ( 1)检验杂种 F1的基因型 ( 2)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 3)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 4)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A杂交、自交、杂交、测交 B测交、自交、杂交、测交 C测交、杂交、自交、杂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答案: B 试题分析:( 1)检验 F1基因型用测交的方法,即与隐性类型杂交,如果后代表现型比例为 1:1,则是杂合子,如果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则是纯合子;( 2)植物不断提高纯合度可以用反复自交的方式,不断淘汰隐性类型,且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会逐代增
13、加;( 3)区分显隐性用杂交的方法,如果子代出现的都是某一亲本的性状说明此性状是显性,如果出现了 3:1的性状分离比,则占 3/4的是显性性状;( 4)对于动物鉴定是否纯种用测交。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 F2的分离比分别为 9: 7、 9: 6: 1和15: 1,那么 F1 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 1: 3、 1: 2: 1和 3: 1 B 3: 1、 4: 1和 1: 3 C
14、1: 2: 1、 4: 1和 3: 1 D 3: 1、 3: 1和 1: 4 答案: A 试题分析: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只有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表现为自由组合, F2典型的性状分离比是 9A_B_ 3A_bb 3aaB_ 1aabb。由 9 7的比例可以看出, A_B_表现出一种表现型,其余的表现出另一种表现型,由于 F1测交后代基因型 及比例是 1AaBb 1Aabb 1aaBb 1aabb,所以两种表现型的比例应为 1 3。由 9 6 1的比例可以看出, A_bb和 aaB_表现出了同一种表现型,其他仍正常表现,则 F1测交后代基因型不变,表现型比例为 1 2 1;由 15 1可以
15、看出, A_B_、 A_bb和 aaB_表现同一种性状,只有双隐性纯合子才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因此, F1测交后代中的表现型比例为 3 1。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 的结论的能力。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不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子代有两种性状出现,则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及两亲本各自的遗传因子组成 B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与亲本相同的性状,则亲本及子代个体均为纯合子 C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与亲本不同的性状,则亲代
16、均为杂合子 D某亲本自交,子代出现了两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 3: 1,则占 3/4的子代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 答案: B 试题分析:具有不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子代有两种性状出现,则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及两亲本各自的遗传因子组成, A项正确;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与亲本相同的性状,则亲本及子代个体不一定均为纯合子,如 AAAaAA 、 Aa, B项错误;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与亲本不同的性状,则子代为隐性性状,子代的隐性基因来自双亲,则亲代均为杂合子, C 项正确;某亲本自交,子代出现了两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 3: 1,则该亲本为杂合子,产生隐性配子的概率为 1/2
17、,从而产生隐性性状子代的概率为 1/21/2=1/4,显性性状子代则占 3/4,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已知玉米子粒有色子粒对无子粒是显性。现将一有色子粒的植株 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子粒与无色子粒的比例是 1: 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测交后代的有色子粒的基因型与植株 X的相同 B玉米有、无色子粒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玉米有、无色子粒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D测交后代的的基因型有三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有色子粒的植株 X进行 测交,后代出现有色子粒与无色子粒的比
18、是1 3而不是 1:1,说明玉米的有色、无色子粒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玉米的有色、无色子粒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项正确; C项正确;该测交实验可解释为: AaBb(有色) aabb(无色) 1AaBb (有色) :1Aabb(无色) :1aaBb(无色) :1aabb(无色),所以测交后代有色子粒的基因型与植株 X相同, A项正确;测交后代的的基因型有 4种,测交后代无色子粒的基因型有三种,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右图是患甲病 (显性基因为 A,隐性基因为 a)和乙病 (为伴性遗
19、传病,显性基因为 B,隐性基因为 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病是伴 X显性遗传病 B -2基因型为 AAXbY C若 -5与正常的女性婚配,则其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 1/2 D若 -1与 -5结婚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患一种病的概率为 1/8 答案: C 试题分析: 5和 6都是患者,其女儿 3正常,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是伴 X染色体遗传, 5的女儿 3应该患甲病,与事实不符, A项错误;乙病是伴性遗传, 1和 2正常,其儿子 2患病可知,乙病为伴 X隐性遗传,根据上述分析, 2患乙病不患甲病,基因型为 aaXbY,则 2的基因型为 AaXBX
20、b,又根据 1基因型 aaXBY,推断出 -2基因型为 AaXbY, B项错误; 5与甲病相关的基因型为 Aa,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 aa,则其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 1/2, C项正确;( 4) 1基因型及比例为 1/2aaXBXB、 1/2aaXBXb, 5基因型为 aaXBY,则它们生一个男孩患一种病的概率为 1/21/2=1/4, D项错误。 考 点: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
21、物学方面的内容。 如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 为有氧呼吸过程,反应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B过程 为光合作用,原核生物可以进行此过程 C过程 产生的( 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 CO2和 H2O D过程 和 中均能产 生 H,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过程 表示糖类等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的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是为有氧呼吸过程,反应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A项正确;过程 为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可能是光合作用,原核生物(如蓝藻等)可以进行此过程, B项正确;过程 产生的( 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 CO2
22、,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 H2O, C项错误;过程 和 中均能产生 H,过程 中 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过程 中 H用于 C3的还原,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细胞呼吸,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列文虎克是最先观察和记载植物细胞结构的学者 B罗伯特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C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发现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转移途径 D摩尔根用假说 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 D 试题分析:英国科学家虎克
23、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的图像画下来,并命名为细胞,因此他是最先观察和记载植物细胞结构的学者,荷兰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A项错误;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 -亮 -暗的三层结构,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B项错误;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发现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发现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转移途径, C项错误;摩尔根用假说 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有关生物科学史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
24、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有关显微镜的知识正确的是( ) A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 50倍,这里 “被放大 50倍 ”是指放大该标本的面积 B当显微镜的目镜为 10、物镜为 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 40时,则在视野直径范围内可看到一行相连细胞 2个。 C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如果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将 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D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物像时,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答案: B 试题分析:显微镜放大的是细小物体长度和宽度,若被显微镜放大 50倍是指该标本的长度和宽
25、度都放大了 50倍, A项错误;若目镜不变,而物镜由 10换成40时,则在原来放大即基础上又放大了 4倍,则视野中的细胞的长和宽也都再放大了 4倍,在视野直径范围内可看到一行相连细胞为 8/4=2, B项正确;由于显微镜下我们看到的是倒像,所以如果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还应该往左上方移动,才能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C项错误;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装片的程序是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调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至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可见不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意在考查
26、学生能独立完成 “生物知识内容表 ”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下面有关元素与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活细胞中化学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 O,其次是 C B某病毒的核酸的水解产物有 4种,而人体细胞中的核酸水解的产物有 8种 C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D蛋白质与脂质相比,特有的元素是 N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体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质量分数占 85%95%,其次是蛋白质,占 7%10%,因此细胞所含化学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 O,而 C是有机物的骨架元素, C在细胞中的含
27、量比 H多, A项正确;某病毒的核酸可能是 DNA或 RNA,其水解产物可能是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或者是 4种核糖核苷酸,而人体细胞中的核酸有 DNA和 RNA,其水解的产物有 4种脱 氧核糖核苷酸和 4种核糖核苷酸,共 8种, B项正确;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占细胞干重的 50%以上, C项正确;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为 C、 H、 O、N,有些种类还含有 S、 P,脂质都含有的元素是 C、 H、 O,有些种类如磷酸还含有 N、 P,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分析多肽 E和多肽 F(均
28、由一条肽链组成)得到以下结果:(单位:个) 那么请你推算这两种多肽中氨基酸的数目最可能是( ) 答案: B 试题分析:一条多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多余的则位于 R基上。多肽 E有 3个氨基,则有 2个氨基位于 R基上,那么多肽 E的氨基酸数目为 53 2 51个。同理,多肽 F的氨基酸数目为 54 5 49个,所以 B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a 答案: C 试题分析: 、 、 、 中, 维生素大多数需从食物中摄取,激素和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CO2是由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废物,将由呼吸系统排
29、出体外; 酶由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 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成分,极个别情况是 RNA; 激素是由生物体细胞产生,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有机物,有的激素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等,有的激素是脂质,如性激素等。因此 a、 b、c依次为 酶、 激素 维生素,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蛋白质的种类和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阐述,错误的是( ) C、 H、 O、 N、 P、 S是蛋白质、 ATP、染色质、核苷酸共有的化学元素 葡萄糖是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乳酸菌、酵母菌和蓝藻的细
30、胞内都有核糖体、 DNA、 RNA 线粒体可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 CO2和水 糖蛋白、抗体、受体、限制性内切酶都是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物质 磷脂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C、 H、 O、 N、 P是 ATP、染色质、核苷酸共有的化学元素,但是蛋白质基本元素为 C、 H、 O、 N, 错误。葡萄糖是细胞主要能源物质, ATP才是直接能源物质, 错误。乳酸菌和蓝藻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内都有 DNA、 RNA、核糖体, 正确。葡萄糖要先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 错误。受体为糖
31、蛋白,二者都能特异性识别结合某种信息分子,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抗原,限制酶能够特异性识别某段 DNA系列并在特定位点切割 DNA, 正确。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错误。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核酸的结构、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细胞呼吸,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 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比较直观体现概念之间正确关系的图形是 ( ) 答案: B 试题分析:酵母菌是真菌,不属于细菌, A项错误;生殖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中要进行基因表达控制蛋白质合成
32、, B项正确;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不属于蛋白质, C项错误;液泡有单层膜,不属于非膜结构,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多种东阳的细胞、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蛋白质和脂质的种类、主要细胞器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 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面是以小麦为实验材料所进行的实验,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 A将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内,加入斐林试剂,试管内立即呈现砖红色沉淀,这是因为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还原性糖; B利用小麦叶片进行 “观察 DNA和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的实验时,叶片需要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
33、实验结果是绿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红色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C若利用小麦根毛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由于观察的细胞无色透明,为了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调节显微镜的措施是缩小光 圈或换平面反光镜 D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可看到有丝分裂图像,从而判断出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答案: C 试题分析: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需要沸水浴加热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A项错误;甲基绿能将 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 RNA染成红色,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B项错误;由于观察的细胞无色透明,所以要将视野调暗,增加对比度,可以通过缩小光圈或换平面反光镜来实现, C项正确;小麦根成熟
34、区的表皮细胞没有分裂能力,细胞中不会出现螺旋化的染色体,可观察到有丝分裂图像的是根尖分生区细胞,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观察 DNA、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 “生物知识内容表 ”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01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揭晓,美国科学家詹姆斯 .E.罗斯曼和兰迪 .谢克曼、德国科学家托马斯 .聚德霍夫共享奖项。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如何组织其转运系统 “ 囊泡转运 ”的奥秘。下列相关
35、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该转运系统主要由一些生物膜结构组成 B囊泡的形成可以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就是通过囊泡实现的 D一些细胞器如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的膜结构可以相互转化,说明它们的膜成分及每种成分的含量相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细胞内运输物质的结构主要是一些膜结构,如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它们形成的囊泡, A项正确;囊泡的形成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项正确;分泌蛋白在内质网 上加工后通过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后再形成囊泡运输至细胞膜, C 项正确;不同的生物膜的成分基本相同,但每种成分的含量不一定相同,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膜系
36、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能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依据跨膜的层数,跨膜层数为 0的就是胞吞或胞吐 B依据物质浓度梯度,只要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就是自由扩散 C依据是否需要载体,需要载体的运输就是被动运输 D依据是否消耗能量,只要运输过程中耗能的就是主动运输 答案: A 试题分析: 胞吞和胞吐为非跨膜运输,通过膜的层数为 0,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A项正确;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B项错误;协助扩散的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需要
37、载体和能量,共同点都需要载体, C项错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均消耗能量,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下图是研究物质 A和物质 B对某种酶活性影响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 B能提高该种酶的催化活性 B物质 A能提高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增大底物浓度可能会消除物质 B对该种酶的影响 D减小底物浓度可能会消除物质 A对该种酶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 B抑制了该种酶的催化活性, A项错误;图中酶能降低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物质 A能提高该种酶的催化活性, B
38、项错误;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以后,只加酶的曲线与加酶和物质 B的曲线重合,所以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 B对该种酶的影响, C项正确;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以后,随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不在增加,所以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 A对该种酶的影响,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下列关于 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 ATP的含量并不多 B ATP 分子中有 2个以上的高能磷酸键 C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 ATP直接提供 D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
39、光能和化学能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体内 ATP含量不多,但转化速度很快, ATP分解成 ADP和 Pi,释放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同时 ADP接受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与 Pi结合,重新形成 ATP, ATP分子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易水解,也易形成,确保与 ADP的快速转化,这种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要, A项正确; ATP结构简式是 A P P P,由一分子腺嘌呤组成的腺苷,与三个磷酸基构成,和腺苷相连的是普通磷酸键,磷酸基和磷酸基之间的是高能磷酸键,可见 ATP 分子中只有 2个高能磷酸 键, B项错误; ATP是细胞吸
40、能反应与放能反应的纽带,在活细胞中 ATP与 ADP可以互相转化,永不休止,因此 ATP是机体内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C项正确;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合作用的光能、呼吸作用释放的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如萤火虫的光能)、和化学能 (如暗反应中合成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综合题 ( 10分)甲图是某一动物体内 5个不同时期细胞的示意图;乙图表示某高等哺乳动 物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其中 ABCDEFG 表示细胞, 表示过程;丙图表示在细胞分裂时期细胞内
41、每条染色体上 DNA的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 1)若是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则该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甲中 (填字母)所示的分裂现象,其中 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 2 1的是 (填字母)。 ( 2)图甲中 d细胞的名称是 。 ( 3)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乙图 (填字母)细胞中, ( 4)乙图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是 ,其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 。 ( 5)若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aXBXb,若该卵原细胞分裂过程 中仅一次分裂异常,产生 D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AXb,则 E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 ( 6)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丙中的 段。 ( 7)在图丙中, DE
42、段所能代表的分裂时期是 ,对应甲图中应为 细胞。 答案:(每空 1分,共 10分)( 1) a c c ( 2)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 3) B C ( 4) 同源染色体分离 ( 5) Xb ( 6) C D (7)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 d 试题分析:由甲图可知, a是有丝分裂后期, b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c为有丝分裂中期, 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e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由乙图可知,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 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 A是卵原细胞, B、 C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D为卵细胞, E、 F、 G为极体, ( 1)由于人的皮肤生发层
43、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只有 a、 c所示的细胞与其类似,由于 a细胞中着丝点已分裂,而 c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所以 c细胞中 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 2 1。 ( 2)由于图甲中 d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列后期;又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 d细胞是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 ( 3)着丝点的 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乙图的 B、 C细胞中能发生。 ( 4)乙图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是 ,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 5)若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aXBXb,若该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仅一次分裂异常,产生 D细
44、胞的基因组成为 AAXb,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内基因组成是 AAXbXb,异常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含 AA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而是一起进入了卵细胞中,导致 D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AXb,而 E细胞因为缺少了含 A的染 色体,因此基因组成为 Xb。 ( 6)丙图代表的含义是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含量的变化,因此 BC代表DNA的复制, CD代表每条染色体上有 2个 DNA分子,因此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还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全过程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而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对应图丙中的CD段。 ( 7
45、)在图丙中, DE段代表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从而使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由两个变成一个,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甲图中的 a、 d。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 分裂、减数分裂、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意在考查学生能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每空 1分,共 10分)图 1是仙人掌类植物特殊的 CO2同化方式,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 CO2用于光合作用;图 2 表示某热带地区 A.B.C
46、三类植物在晴朗夏季的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图 3表示 B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 CO2释放量和 O2产生总量的变化。请据 图分析并回答: ( 1)图 1所示细胞在夜间能产生 H的具体场所有 _。该植物夜间能吸收 CO2,却不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原因是缺少 等物质。 ( 2)图 1所示植物对应图 2中的 类植物(填字母)。 ( 3)图 2中的 A类植物在 10 16时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所需要的 CO2来源于 _、 _。 ( 4)图 2 中的 B 和 C 植物,更适于生活在干旱缺水环境的是 _植物。 ( 5)分析图 3可知,在光照强度为 c时,该植物的光合速率 _(填大于 /小于 /等于
47、)呼吸作用速率。若控制 B植物幼苗的光照强度为 d,且每天光照12h,再黑暗 12h交替进行(假定温度保持不变),则 B植物幼苗 _(能/不能)正常生长。 ( 6)图 2中 B植物 1012 时、 1618 时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否相同 (是 /否),期中 1012 时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 。 答案:(每空 1分,共 10分)( 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H和 ATP (2)A ( 3)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的 C02 呼吸作用产生的 C02 (4) C (5)等于 不能 ( 6)否 温度过高,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 不足 试题分析:( 1)图 1中所示的结构包括了细胞质基质、液泡(左上)、线粒体(右下)、叶绿体(左下)。在夜间细胞中的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反应,故不能产生 ATP和 H;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能够产生 H,对应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据图可知: CO2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为苹果酸,并暂时贮存于液泡中,苹果酸可进入细胞质基质分解产生 CO2进入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 H和 ATP,故仙人掌类植物夜间不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 ( 2)图 2曲线反映的一天 h内细胞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