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29085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5届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5届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5届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5届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文物 ”一词开始见于左传桓公二年: “夫德,俭而有度, 降有数,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不敢易纪律。 ”该古籍中所说的文物是指 ( ) A人类具体活动的物质遗存 B具体的礼乐典章制度 C传递文化思想的文化载体 D以甲骨、青铜器为主的古代器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文物 记之 临照百官 不敢易纪律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里所说的 ”文物 “并不是遗址或器物,而是指具体的礼乐典章制度,用于约束百官。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

2、期的政治制度 礼乐制度 “在晚清 40年,强调国家控制的官商逻辑是主流,而民国最初的 16年,则是管制宽松的民营经济黄金年代。到 1929年前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转变,国家主义再次抬头 ” 据此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晚清时期的官商企业的发展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 “民营经济的黄金年代 ”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 “黄金年代 ” C 1929年前后, “国家主义 ”抬头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20世纪 30年代前后, “国家主义 ”始终对中国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晚清时期的官商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

3、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 A; “民营经济的黄金年代 ”并不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 “黄金年代 ”,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一些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 C选项符合史实,答案:选 C;但是到了南京政府统治后期,官僚资本主义膨胀,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经济的发展, D选项有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 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 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在中国近代,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

4、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派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 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 ”可知,作者主张国家的权力应来自 “千百万人民 ”,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主要是指地主阶级,他们不可能涉及民权观念, A不正确,排除; B、 C、 D三派都蕴含着民权观念,但维新派早于革命派和激进派,故选 B项,排除 C、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内容 1934年 7月纽约时报称: “在蒋介石总司

5、令的授意之下,中国的关税政策发 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 新的关税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美国、英国和苏联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同时降低日本向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 ”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的影响 B国民政府以妥协换取中日和平 C改订新约取得重大进展 D国民政府改变了过去亲欧美的外交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1934年 7月 提高 降低 ” 可知,这时日本已经开始侵华,而国民政府这些行为是想妥协来换取中日和平,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从

6、 1952年开始酝酿,到 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 “和平统一战线政策 ”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这一政策( ) A率先为印度和老挝所接受 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C打破了外交僵局 D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

7、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入秋以来, 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 ;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B一五计划实行 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C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 1958年,与材料所给的时间不符,排除 A; 1958年大跃进运动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经济计划指标,造

8、成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 B;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牺牲农业追求生活主义工业化的问题,排除 C; 1953-1956年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存在着在改造的过程中过 急过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全球通史说: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的推动力 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的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这段材料最可用于说明 ( ) A英国工业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 C欧洲启蒙运动 D世界市场形成

9、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即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的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所以答案: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麦迪逊认为美国 1787年宪法 “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 ”。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 ) A较好地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 国会席位的矛盾 D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答案: A 试题分析

1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美国 1787年宪法体现了民主原则、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和联邦制原则。而联邦制原则较好地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这就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答案: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 :美国人遇到了 “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 ”,一种是 “为私营企业 ”自由服务 ;另一种是以 “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 ”为基础的 “社会化的自由 ”。 事实表明 ,大多数美国人在 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 ( ) A罗斯福新政

11、体现了第一种关于 “自由 ”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 “另一种 ”关于 “自由 ”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 “政府要为自由提供经济上的保障 ”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可知,主张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 就是政府要为自由提供经济上的保障。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 对下面漫画寓意解读正确的有,美国意在( ) 遏制共产主义 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控制西欧国家 阻止本国社会革命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1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马歇尔计划。由漫画 “西欧各国 ”“援助 ”“美帝国主义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讲的是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援助,但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不安好心。这也体现了美国想遏制共产主义、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但没有涉及对本国社会革命的意图。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马歇尔计划 “点赞 ”“ 女汉子 ”“ 且行且珍惜 ” “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

13、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和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排除 A、 B;材料只提到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文化存在,流行在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没体现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只能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所以答案:选 D,排除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网络热词 从组织形式上看,它只是一种松散的论坛但政府间对话也促进了自愿基础上的经济合作,其中涉及的领域很广。 ” 材料直接体现了( ) A经济

14、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政治多极化的加速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松散的论坛 政府间对话 自愿基础上的经济合作 ” 可知,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所以答案: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李大钊在其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说: “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由此可见李大钊反对 ( ) A儒学被人利用 B儒学本身 C国民政府专制统治 D思想自由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15、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 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 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等关键信息可知,李大钊并不是反对儒学本身,而是反对儒学被人利用,所以答案:选 A,排除 B。材料并没有涉及李大钊对国民政府的态度 和思想自由,排除 C、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 “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 A旧官僚投机革命 B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C反封建

16、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辛亥革命 内骨子是依旧的 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等关键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是 ( ) A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 B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 明朝设置内 阁制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

17、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度分散了相权,但是并没有体现在正式体制之外另设机构,排除 A、 C;不管是汉武帝的 “中外朝制度 ”还是明朝的内阁制都是体现了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排除 B;唐朝的三省的长官是宰相,通过分权将权力集中在皇帝的手中,又通过六部来执行;而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皇帝总揽了大权,军机处只能是跪拜接受旨意执行,这两者都体现了两种专制模式,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的专制模式 像中晚唐那

18、样大规模、大范围任用差遣使,如劝农使、盐池使、铸钱使、两税使、出纳使、筑城使、户部使等,是此前历史所未具有的。下列对中晚唐差遣使设立的目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 A限制原有地方官员职权的行使 B减轻地方行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 C防范官僚体制中管理上的漏洞 D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有效掌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中晚期国力衰退,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国家大规模、大范围任用差遣使。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 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

19、预的有无与多寡。 中国古代政府的 干预 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 ” 下列举措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 A闭关锁国 B官营专卖 C市坊制度 D朝贡贸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中国古代政府的 干预 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 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 ” 等关键信息可知,选项与这观点相符是官营专卖。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 工业的发展 官营专卖 儒家 “尊王 ” 、 “忠君 ” 及 “三纲 ” 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

20、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 “仁者爱人 ” 、 “克己复礼 ” B董仲舒倡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孟子主张 “民贵君轻 ” 、 “性本善 ” D朱熹主张 “格物致知 ” 、 “明道德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 ”可知,材料的观点是巩固国家的统一,而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以答案:选 B。其他选项都没体现这一观点,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21、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 史记 货殖列传说: “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 的变化 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汉都,长安诸陵 四方辐凑并 地小人众 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可知,都市人口增加,百姓从事各种行业。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人口的增长对社会的影响 晋

22、书食货志云 :“及黄初二年( 221 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 ”出现这钟现象的原因是( ) A货币流通领域混乱 B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C战乱导致经济衰落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并不能体现出这一时期货币流通的混乱,排除 A;也不能说明金属货币职能的萎缩,排除 B;材料只涉及到货币的存废,并没涉及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政策,排除 D;通过材料时间 “221年 ”可知,这是属于三国时期,战乱不断。由此可知,战乱导致了经济衰落,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战乱对经济的影响 在古

23、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 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分封制有利于巩固当时的统治,但是又是后来分裂割据的原因,所以 A选项是正确的,答案:选 A。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错误;行省制最早在元朝时开始实行,是蒙古族,并不是满洲族的重

24、要的政治创新, C错误;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降低了工作效率, D说法有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结果 B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答案: B 试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 不但 而且 现实基础 ”等关键信息可知,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

25、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平等、自由的观念 就十二铜表法的内容看,其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 A体现出基于习俗的法律精神 B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俗 C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D是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并不能看出十二铜表法体现了基于习俗的法律精神和保留比较野蛮的习俗,排除 A、B;也不能体现出十二铜表法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排除 C。由材料“土地和房屋 ”“宗教 ”等可知,十二铜表法

26、是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苏格拉底认为 “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 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可知,苏格拉底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西方人文

27、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绘制的平分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案,封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虽然 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改变。其落后性表现在 ( )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固守小农经济的传统 C求人人平等平均财富 D发展私有制的经济主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封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改变 ”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依然固守的是小农经济。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综合题 ( 10分)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

28、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 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 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 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 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29、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 “各自不同方向发展 ”的主要原因。( 6分) (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 “革新与发展 ”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分) 答案:( 1)现象: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萌发。( 2 分)原因:中国:宗法分封制瓦解;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西方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4分) ( 2)表现: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 2分)相同之处: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批判了君主专制。( 2分) 试题分析:( 1)由材料 “中

30、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 ”可知,东周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而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古希腊出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考查两种文明发展不同方向的原因,也就是考查百家争鸣和古希腊当时的社会背景,即是中国:宗法分封制瓦解;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 2)考查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 “革新与发展 ”的表现实际上考查的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即是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考查明清时期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的原因,即是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31、都批判了君主专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中国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 思想 明清时期与同一时期欧洲思想的比较 ( 12 分)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 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32、二、海禁与 “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 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增加内容一 : 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2分)理由:朱元璋明朝建立后,相权严重威胁皇权(皇权受到制约 ),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制度,都折射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4分)增加内容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分)理由: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在此条件下稀疏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

33、出力 ”“计日受值 ”的商品货币关系,即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4分)增加内容三:明朝活跃的思想和科技成就理由: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早期民主思想产生,代表人物为李贽;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发展和传播。明朝总结性科技成就突出,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 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是属于开放性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由材料可知,根据第一节 “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可从明朝的制度方面入手,比如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了内阁制;根据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 ”可从经济角度入手,比如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 义萌芽,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根据第三节

34、“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可从明朝的外交政策和思想、科技成就入手,比如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陆王心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方面。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陆王心学;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明代 ( 1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发生了以东学党为核心的农民暴乱(甲午农民战 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要求出兵,并按照天津条约照会了日本。为了对抗清政府出兵,(日本也)立刻向朝鲜派兵。两国一出兵,

35、农民军就和朝鲜政府议和,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内战后政治改革的分歧不断加深, 7月,(中日 )突然发生军事冲突。同年 8月,日本对清政府宣战,日清战争爆发。 高村直助、高野利彦等著日本史,山川出版社 经过明治维新,成为东方强国,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1894年 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日本趁机派兵入朝。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兵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 。 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端。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 “甲午战争 ”。 大象版历史必修一 ( 1)依据材料,归纳概括中日两国对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和说

36、明。 材料二 1934年朱新为上海世界书局编写的朱氏初中外国史,明确反对中国以武力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且认为,国力弱小,实不足以抵御外侮,所以应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 “殊不知国家倾覆在即,急需调治,势力未充,何能攘外,所以汪精卫说: 我们今日,外交方针与内政方针完全一致,是发展民力,发展人民之生产能 力。 故积极的现代化建设,为跻中国于富强的唯一出路。 ”朱氏除提出积极发展经济外,还认为,中国有着救国方针的三民主义,又因三民主义是完善的政治纲领,所以成为世界革命的准则,足以振起中国民族固有的伟大精神,遏止列强势力的盲目横行,所以, “中国民族今后应努力的,不在迎红拒白,亦不在联白制红 ”

37、,而 “应该是宣传、奉行、光大三民主义,以挽回本国之富强,以造成世界之自由、平等、合作,以达到 世界大同 之路。愿我林林总总的数万万同胞,进而图之 ”。 何成刚抗战救亡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不和谐音符 (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指出该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历史背景及存在的主要局限。 答案:( 1)中国:战争是日本长期国家战略决策导致;日本方面拒绝中国的建议。( 2分)日本:为了对抗清政府出兵;两国围绕朝鲜内政改革的分歧加深所致。( 2分) ( 2)背景: 30年代日本加紧(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严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并不断走向高涨;国共政权对峙;国民政府推行 “攘外必先安

38、内 ”的政策。(任 2点得 4分)局限:明确反对以武力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2分)逻辑推理存在局限,即以 “发展经济 ”、 “发展民力 ”来作为救国和抵抗侵略的 前提;( 2分)以三民主义作为图富强、抵外侮的指导思想,篡改了 “三民主义 ”的真义,与孙中山的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新三民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2分) 试题分析:( 1)由材料 “为了对抗清政府出兵 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内战后政治改革的分歧不断加深 ”“经过明治维新,成为东方强国,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兵的建议 ”等关键信息可知,中日两国对战争爆发原因是中国:战争是日本长期国家战略决策导致;日

39、本方面拒绝中国的建议。日本:为了对抗清政府出兵;两国围绕朝鲜内政改革的分歧加深所致。 ( 2)由材料时间 “1934年 ”可知,考查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历史背景实际上考查的是日本侵华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以及中国社会各方面对日本侵华的反映。由材料 “明确反对中国以武力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实不足以抵御外侮 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 三民主义 宣传、奉行、光大三民主义 ”等关键信息可知存在的局限性,即明确反对以武力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逻辑推理存在局限,即以 “发展经济 ”、 “发展民力 ”来作为救国和抵抗侵略的前提;以三民主义作为图富强、抵外侮的指导思想,篡改了 “三民主义 ”的真义,与

40、孙中山的 “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 ”的新三民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日甲午战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面对日本侵华中国人的态度 ( 14分) 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自从英国于 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 1840年的 5490英里增至 1880年的 22 2万英里,1900年达到 46 6万英里。一些国家修建了横跨大陆的

41、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 时间 交通建设成就 19世纪 美国建成 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 1855年 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1885年 加拿大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 1888年 欧洲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1903年 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1910年 南美洲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 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401910 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欧美的交通运输革命对中国社会有哪些积极反应?( 8分) 材料二: (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路交通事业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

42、析其重要意义。( 6分) 答案:( 1)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殖民扩张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任 2点得 4分)反应:引进西方工业技术;开启交通运输的近代化进程;开展收回利权的斗争;转变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任 2点得 4分) ( 2)意义:使交通布局更趋合理;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有利于巩固国防。(任 3点得 6分) 试题分析:( 1)考查 18401910 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实际上考查的是这一时期国际背景,即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殖民扩张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欧美的交通运输革命对

43、中国社会的积极反应实际上考查的是交通运输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即引进西方工业技术;开启交通运输的近代化进程;开展收回利权的斗争;转变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 ( 2)由两幅图可知,我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交通建设由东北三省、沿海地区到西部地区。这样的陆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使使交通布局 更趋合理;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防。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晚清时期中国的道路建设的国际背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晚清时期中国的道路建设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道路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