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11575-2016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导则.pdf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29430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47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Q GDW 11575-2016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导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Q GDW 11575-2016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导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Q GDW 11575-2016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导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Q GDW 11575-2016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导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Q GDW 11575-2016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导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Q / GDW 11575 2016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导则 Guide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dam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2017 - 05 - 18发布 2017 - 05 - 18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ICS 27.100 Q/GDW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GDW 11575 2016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监测系统完备性和监测方法评价 . 2 5.1 监测系统完备性 . 2 5.2

2、监测方法 . 2 6 监测设施检查测试评价 . 2 6.1 一般性技术要求 . 2 6.2 变形监测 . 3 6.3 渗流监测 . 6 6.4 埋入式仪器监测 . 7 6.5 环境量监测 . 7 7 历史监测数据分析评价 . 7 7.1 历史测值过程线评价 . 8 7.2 历史监测数据分布评价 . 8 8 监测自动化系统评价 . 8 8.1 系统布置合理性 . 8 8.2 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 . 9 8.3 系统稳定性、可靠性 . 9 8.4 系统安全性 . 9 9 监测系统综合评价 . 10 9.1 监测设施综合评价 . 10 9.2 监测自动化统综合评价 . 11 10 监测系统改造和报废

3、 . 11 编制说明 . 13 Q/GDW 11575 2016 II 前 言 为规范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工作,评价大坝监测系统完备性、可靠性 , 保障 安全监测 成果准确 、可靠地 反馈大坝运行性态,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 基建部 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福建水口发电集团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杨海云 、 吴凡、 杨频、 张福良、 朱艳华 、 荆岫岩、 何伟、 张仁凌、张辉、刘宇鸿、 郑金泰 。 本标准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

4、网公司科技部。 Q/GDW 11575 2016 1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综合 评价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完备性、 监测方法、监测设施检查测试、监测自动化系统、历史监测数据 等 评价 要求 。 本标准适用于 国家电网公司所属水电站大坝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9361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T 128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22239 信息

5、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844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GB 50026 工程测量规范 DL/T 328 真空激光准直位移测量装置 DL/T 1134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自动采集装置 DL/T 1254 差动电阻式监测仪器鉴定技术规程 DL/T 1271 钢弦式监测仪器鉴定技术规程 DL/T 1272 多点变位计装置 DL/T 1564 垂线装置 DL/T 1565 引张线装置 DL/T 5178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 5211 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规范 DL/T 5259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 5272 大坝安全监测

6、自动化系统实用化要求及验收规程 DL/T 5353 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SL 621 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报废标准 3 术语 和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Q/GDW 11575 2016 2 监测系统综合评价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dam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通过监测设施资料考证、现场检查和测试、长期监测成果分析,对监测系统的完备性和可靠性 以及监测方法 有效 性 进行综合评价,判断监测 成果 是否满足大坝运行性态分析和安全监控的要求。 3.2 安全保护能力 security prtection abilit

7、y 系统抵御威胁、发现安全事件以及在系统遭到损害后恢复先前状态等的程度 。 4 总则 4.1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评价 工作 应定期进行。 4.2 评价人员应具备水工和监测专业知识,熟悉工程 特点和 大坝 运行 特性。 4.3 评价 工作 应 包括:基础资料 评价、 监测设施 现场 检查 、 测试 及 历史 监测 数据 分析 。 4.4 现场检测 用 仪器仪表应在检定合格有效期内 使用 。 5 监测系统 完备性 和监测方法 评价 5.1 监测系统完备性 5.1.1 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 应 符合 DL/T 5178、 DL/T 5259 和 DL/T 5353 的要求 ;结合工程实际, 应 根据重力

8、坝、拱坝、土石坝(含面板堆石坝)、工程边坡的结构特点和实际运行性态,评价现有的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 是否完备, 所获得的监测数据能否 反映 工程 运行性态 ; 评价 工程 重点监测部位和薄弱环节的监测 是否 有效、 可靠 。 5.1.2 符合 5.1.1 要求的监测系统评定为系统完备性合格;有任一项 不满足要求,即评定监测系统完备性不合格。 5.2 监测方法 5.2.1 各监测项目的 监测 测 次 应 符合 DL/T 5178、 DL/T 5259 的要求 。 5.2.2 监测 物理量的符号 规 定 应符合要求 , 计算公式 应正确 。 5.2.3 各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 和精度 应 符合 DL/

9、T 5178、 DL/T 5259、 DL/T 5211 的要求。 5.2.4 监测 仪器 型号规格 的选用 应能 适应相应测点 监测 环境及 精度的要求 。 5.2.5 符合 5.2.1 5.2.4 要求的监测系统评定为 监测方法 合格;有任一项不满足要求,即评定监测 方法 不合格。 6 监测 设施检查测试 评价 6.1 一般性技术要求 Q/GDW 11575 2016 3 6.1.1 评价工作应查阅的基 础 资料包括: a) 监测系统设计、施工 的原始资料及 竣工资料与图纸; b) 大坝监测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c) 现场实际的监测系统项目、监测方法、监测仪器 的技术参数及 构成情况;

10、d) 历年监测记录、 计算 、 监测 资料 整编成果 、监测系统评价报告和资料分析报告 ; e) 历年监测系统 改造和 维护记录; f) 监测仪器的定期检定证书、大坝安全监测上岗证及人员培训情况。 6.1.2 检查施工记录、图纸,查看现场 , 监测设施 安装(埋设) 应符合 GB 50026、 DL/T 5178、 DL/T 5259、DL/T 5211 的要求,并应符合 设计要求。 6.1.3 现场测点、管路 、电缆 应 完好 ; 保护措施应有效防 风、防雨、防潮 、防雷击 和防 外力 破坏 等 。管路 、 信号线 及 电源线应布设整齐规范;测点标志应清楚、明晰。 6.1.4 变形 测点、观

11、测台 应 与坝体结合紧密,能真实反映大坝 变形 。 6.2 变形监测 6.2.1 水平 位移、 垂直位移监测 控制 网 6.2.1.1 水平 位移 和垂直 位移 控制网 网形设置 应合理,且符合 监测 规范要求; 网点布 设 应 能 有效控制工程区域 位移情况 。 6.2.1.2 基准点应埋设在枢纽应力 影响 区 域 以外稳定的基岩上;测点应稳定。 6.2.1.3 水平位移的基准点、 工作 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均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 6.2.1.4 测量 视线通视情况应良好, 尽量减小 大气折光 的 影响。 6.2.1.5 控制网的复测应 按 DL/T 5178、 DL/T 5259

12、的要求执行 ,监测精度控制和成果 应 符合要求。 6.2.1.6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 控制 网 监测 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 控制 网 监测 不合格 。 6.2.2 视准线 6.2.2.1 基准点和 工作基点 应 稳定 。 6.2.2.2 测墩高度 宜高出测站 地面 1.2m,测墩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坝体 或基岩 结合牢固, 位移测点能代表坝体的变形;测墩顶部应设 置 强制对中底盘 ,底盘对中 误差 应 小 于 0.2mm。 6.2.2.3 视准线 应 旁离障碍物 1m 以上 。 6.2.2.4 视准线测点经 基准 点修正后的绝对位移值计算公式 应 正确 。 6.2.2.5

13、视准线现场照准实测中误差与理论中误差 均应符合监测 精度要求 。 6.2.2.6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 即评定视准线监测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视准线监测不合格。 6.2.3 激光准直 Q/GDW 11575 2016 4 6.2.3.1 激光准直系统设计和安装应满足 DL/T 5178、 DL/T 328 的 要求。 6.2.3.2 各测点与坝体的连接应牢固,应能代表坝体的变形。 6.2.3.3 现场监测精度控制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6.2.3.4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激光准直监测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激光准直监测不合格。 6.2.4 边角网 6.2.4.1 视线的坡度不宜过

14、大, 并 旁离建筑物 不宜小于 2m。 6.2.4.2 测墩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坝体 或基岩 结合牢固, 位移 测点应能代表坝体 或基岩 的变形;测墩顶部应设有强制对中底盘并配有保护罩。 6.2.4.3 监测方法 、 测回数 和限差控制 应 满足规范要求。 6.2.4.4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边角网监测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边角网监测不合格。 6.2.5 交会法 6.2.5.1 交会点上所张的角应满足要求。 6.2.5.2 交会测点上固定觇牌图案轴线或塔式照准杆应铅直,不铅直度不 应 大于 4。 6.2.5.3 监测方法、 测回数 和限差控制 应 满足规范要求。 6.2.5.4

15、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交会法监测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交会法监测不合格。 6.2.6 几何水准 6.2.6.1 垂直位移 基点和测点设置 应 合理; 工作基点 应 坐落于完整的基岩上, 水准测点与坝体(或岩石)结合 应 牢固、稳定, 基准点 应 设置于 工程枢纽应力 影响 区域外。 6.2.6.2 工作 基点的校测 方法 应 满足 GB/T 12897 或 GB/T 12898 对应测量等级的精度控制要求。 6.2.6.3 经双金属标校核修正后的绝对位移值计算公式应正确。 6.2.6.4 观测方法、 理论监测精度 和现场精度控制 应 满足 DL/T 5178、 DL/T 5259

16、的要求。 6.2.6.5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几何水准监测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几何水准监测不合格。 6.2.7 引张线 6.2.7.1 测点 与坝体的连接 应 牢固 ; 测点浮船自由 ;端点装置应 安装牢固 ,张紧端夹线装置和墩座应与坝体 或基岩 紧密结合;活动端应自由、灵活运行。 6.2.7.2 引张线装置应满足 DL/T 1565 的要求。 6.2.7.3 引张线 线体直 径 、挂重 、钢丝安全系数以及最大悬链垂径等 应 符合要求。 6.2.7.4 线体 扰动试验中 ,线体与周围设备和护管 不应 存在相互干扰, 不应有 异物阻隔或影响线体活动范围 。 Q/GDW 11575

17、2016 5 6.2.7.5 引张线 端点 应与作为其 绝对位移 基准 点 的 倒垂测点位于同一坝段上; 引张线测点经 基准点 修正后的绝对位移值计算公式 应 正确。 6.2.7.6 引张线线体试验和复位试验 测值 应 准确 , 线体复位应 用 时短 , 复位差 应 小 于 0.2mm。 6.2.7.7 电感式、电容式、步进电机式等引张线仪在被测物理量不变的条件下,短时稳定性和准确性测试应满足要求。 6.2.7.8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引张线 监测 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引张线 监测 不 合格。 6.2.8 垂线 6.2.8.1 测点 、 观测台与坝体结合 应 紧密,能反映大坝位移

18、; 测点 和线体的 防风 、 防水措施 应 得当 。 6.2.8.2 垂线装置应满足 DL/T 1564 的要求。 6.2.8.3 正垂和倒垂的钻孔直径、最终有效孔径以及倒垂孔的孔底高程等 应符合要求 。 6.2.8.4 倒垂锚固点深度应达到坝高的 1/4 1/2, 且不宜小于 10m;倒垂锚固点应可靠,且 锚固点位置应设置于 受水库影响的地基变形可忽略处。 6.2.8.5 垂线的线体直径、线体的抗拉安全系数、正垂的挂重、倒垂的实际浮力等应符合要求;正垂的重锤应设阻尼止动叶片;倒垂装置应安装良好,浮子水平、连接杆垂直,浮子应位于浮桶中心且处于自由 状态;恒力式浮子应全部浸入油中。 6.2.8.

19、6 拨动线体,应无异物阻隔线体自由活动 。 6.2.8.7 开展 线体试验,检测各测点的自由度、重复性、灵敏度和复位差 应符合要求 。 6.2.8.8 当正、倒垂线结合布置时,正、倒垂线宜在同一个观测墩上衔接;不具备条件时,应在同坝段、同高程部位衔接 。 6.2.8.9 正 、 倒垂线测点经衔接修正后的绝对位移值计算公式 应 正确 。 6.2.8.10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垂线 监测 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垂 线 监测 不合格。 6.2.9 静力水准 6.2.9.1 静力水准测点与坝体 结合 应 紧密 ,能有效反映大坝变形 ,各测点仪器墩面高程差应小于 10mm。 6.2.9.2

20、浮子以及传感器 不 应 有 搁浅 或卡住 现象 。 6.2.9.3 连通管路 不应有 漏液现象 ; 管内液体 应 连续 , 不应有 气泡。 6.2.9.4 静力水准测点经 基准点 (或双金属标)修正后的绝对位移值计算公式 应 正确 。 6.2.9.5 系统连通性 、重复性测量误差应满足要求 。 6.2.9.6 电感式、电容式、步进电机式等静力水 准 仪在被测物理量不变的条件下,短时稳定性和准确性测试应满足要求。 6.2.9.7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静力水准 监测 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静力水准 监测 不合格。 6.2.10 水管式沉降仪 Q/GDW 11575 2016 6 6.2

21、.10.1 观测房内的测量板、读数尺、压力水室、阀门等的布置、工作条件 应 合理 ; 水箱、管路(进水管、排水管、通气管)进出口以及测量板上带刻度的玻璃管设置 应 完好、合理。 6.2.10.2 观测房自身位移 应定期 观测 ; 水管式沉降仪 测点经修正后的绝对位移值计算公式 应 正确。 6.2.10.3 重复性测读 不应少于 3 次,测值差 应符合 要求。 6.2.10.4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水管式沉降仪 监测 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水管式沉降仪 监测 不合格。 6.2.11 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 6.2.11.1 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的线体、 砝 码重量、读数尺(游标卡尺)设置

22、应 完好、合理。 6.2.11.2 观测房自身位移 应定期 观测 ; 引张 线 式水平位移计 测点经修正后的绝对位移值计算公式 应 正确。 6.2.11.3 重复性测量 不 应 少于 3 次,测值差 应符合 要求 。 6.2.11.4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引张 线 式水平位移计 监测 为合格; 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引张线 式水平位移计 监测 不合格。 6.2.12 测斜 仪 6.2.12.1 测斜孔布设、钻孔和测斜管安装应符合要求。 6.2.12.2 测斜孔的孔口应设有保护装置。 6.2.12.3 监测方法和计算应符合要求。 6.2.12.4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测斜 仪 监测 为合

23、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测斜 仪 监测 不合格。 6.2.13 多点位移计 6.2.13.1 多点位移计的钻孔和安装应符合要求。 6.2.13.2 多点位移计装置应满足 DL/T 1272 的要求。 6.2.13.3 钻孔的孔口应设有保护装置。 6.2.13.4 监测计算应正确。 6.2.13.5 多点位移计在现场测试的稳定性应 符合 要求。 6.2.13.6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多点位移计 监测 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多点位移计 监测 不合格。 6.3 渗流监测 6.3.1 渗流量 6.3.1.1 渗流量监测 应满足 DL/T 5178、 DL/T 5259 的要求。 Q/GD

24、W 11575 2016 7 6.3.1.2 当渗流量小于 1L/s 时,宜用容积法监测。采用容积法监测时,充水时间不应小于 10s,且重复测量两次测值之差不应大于平均值的 5%。 6.3.1.3 量水堰法测量 渗流量 ,堰板安装应符合要求,堰前平直段长度应符合要求;堰上水头测量方法、仪器精度应符合要求;堰上水头换算成流量公式应正确。 6.3.1.4 各种堰流计在现场测试的短 期 稳定性和准确性测试应满足要求。 6.3.1.5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 渗流量 监测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 渗流量 监测不合格。 6.3.2 扬压力 (渗透压 力) 和地下水位监测 6.3.2.1 扬压力

25、孔 (渗透压力) 和地下水位孔 (含绕坝渗流孔) 的 孔位设置、 孔深及 护管安装等应符合要求。 6.3.2.2 测压管 的 孔口装置 应完整, 能 有效 防止外水或杂物进入孔内 。 6.3.2.3 有压孔孔口及管道 不应有 渗漏现象 ; 压力表 精度等级 应符合 要求 ; 压力表计 应在检定合格有效期内使用 。 6.3.2.4 应开展 现场 抽水或注水试验 , 测 孔灵敏度 和 渗压计 的 灵敏度 应符合要求 。 6.3.2.5 各种渗压计在现场测试的短 期 稳定性和准确性 应满足要求。 6.3.2.6 仪器 测读 操作方法 应 正确,孔口 高程 应 经 校核 ,数值准 确 ;孔内水位 换算

26、公式 应 正确。 6.3.2.7 以上条件全部符合,即评定扬压力 (渗透压力) 或地下水位 ( 含绕坝渗流孔) 监测为合格;有任一条不符合,即评定扬压力 (渗透压力) 或地下水位 (含绕坝渗流孔) 监测不合格。 6.4 埋入 式仪器 监测 6.4.1 差 动 电阻 式仪器 和铜电阻温度计的 现场 检查 方法和评价标准 应 符合 DL/T 1254 的要求。 6.4.2 钢弦式仪器的现场 检查方法和评价标准应 符合 DL/T 1271 的要求 。 6.4.3 埋入 式 监测仪器在被测物理量不变的条件下,连续测量 15 次,测值准确度应符合 DL/T 1134的要求。 现场测试时,遇到测值不稳、旋

27、钮接触不良、电缆芯线有误、测值异常等现象,应同时记录在现场测试记录中。 6.4.4 已接入自动化监测的 埋入 式仪器现场检测时 ,对 无独立人工监测接口的 ,应先将其从自动化装置上断开。 6.4.5 埋入 式 仪器 评定为正常、基本正常和异常,评价 等级的确定分别依据 DL/T 1271、 DL/T 1254。 6.5 环境量监测 6.5.1 水位、气温及降水量等环境量监测 项目 、 测 点布设 和监测方法 应满足 DL/T 5178、 DL/T 5259的要求。 6.5.2 符合 6.5.1 要求的环境量监测评定为合格;有任一项不满足要求,即评定为环境量监测不合格。 7 历 史监测数据分析评

28、价 Q/GDW 11575 2016 8 7.1 历史测值 过程线 评价 7.1.1 历史监测数据应合理、有效;若存在超 出 测量仪器量程的测值应在评价过程中予以剔除。 7.1.2 历史监测数据 过程线 应 平 顺 ,若存在突变,应注明原因; 对比历年的气温、水位和雨量等相关因子的 变化 ,历史监测数据变化应 合理, 成果 应有 合理、 明确 的 规律性 。 7.1.3 应 结合现场测试成果 、 大坝结构特性、环境量 (历年的气温、水位和雨量等)变化,结合同类测点 或相关测点 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等, 综合评价 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 7.1.4 测值的 长期 稳定性应满足相关 要求。 7.1.5

29、 历史测值过程线分析评价分合理、基本合理和不合理三个等级。 7.1.6 历史测值过程线等级评价具体标准如下: a) 合理。过程线规律明显,无系统误差 , 或虽有系统误差但能够排除仪器本身的问题; b) 基本合理。过程线呈现出明确的规律 ,即使有不能排除仪器原因的系统误差,也可处理修正; c) 不合理。变化无规律,或系统误差频现,难以处理修正,对测值无法分析和引用。 7.2 历史监测数据分布评价 7.2.1 监测成果应按测点在大坝的位置(上下游方向、左右岸方向、高程)进行对比分析,相邻坝段的相关测点 效应量 应衔接平顺,不应存在异常突起或变化的数据点;不同位置的测点测值与地形、库水位等的相关关系

30、应合理。 7.2.2 结合地基、坝体结构等特点,位移变化幅度与坝高的关系应合理。 7.2.3 结合渗流量 、扬压力(渗透压力) 与上游水位、降水 量、地质岩体的相关关系,渗流成果应合理 ;成果应能 评价大坝防渗性 能 、 大坝帷幕完整性 以及 是否存在绕坝渗流现象。 7.2.4 分析绕坝渗流孔内水 位 与上游水位、 降水量 、山体水位、岩体地质等的相关关系。比较绕坝渗流孔与坝轴线距离、比较绕坝渗流孔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孔内水位变化的规律。 7.2.5 历史测值分布评价分合理、基本合理和不合理三个等级。 7.2.6 历史测值分布等级评价具体标准如下: a) 合理。根据测点所处大坝位置、结构特点

31、,不同测点间测值变化规律相对合理; b) 基本合理。根据测点所处大坝位置、结构特点,不同测点间测值变化规律基本合理;即使有不能排除仪器原因的不合理,也可处理修正; c) 不合理。根据测点所处大坝位 置、结构特点,不同测点间测值变化规律完全不合理,难以处理修正,对测值无法分析和引用。 8 监测自动化系统评价 8.1 系统布置合理性 8.1.1 通信介质的选择应和系统网络结构相适应,系统通信方式应为多层网络结构;通信应稳定可靠。 Q/GDW 11575 2016 9 8.1.2 系统输入输出信号标准应开放。 8.1.3 系统的电源、防雷措施、数据传输等设置应合理。 8.2 系统 功能 和性能 要求

32、 8.2.1 系统 功能和性能应符合 DL/T 5211、 DL/T 5272 的要求。 8.2.2 系统功能应包括:数据 采集及处理功能、状态判别及报警功能、系统维护和管理功能、信息交换功能、数据整编及分析功能、电源管理功能、安全保护功能 等 。 8.2.3 系统性能 应 包括:稳定性、可靠性 和 抗干扰性能等。 8.3 系统稳定性、可靠性 8.3.1 在被测物理量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自动化系统数据采集装置连续 15 次采集数据 ,计算 其 中误差评价 系统短期稳定性;计算 中误差值 应达到设备技术指标 。 8.3.2 宜根据历史监测数据成果的中误差评价 系统长期运行稳定性;计算中误差应符合

33、DL/T 5178、DL/T 5259 对应监测项目的精度要求。 8.3.3 自动化系统采集数据与同时同条件人工测读数据差值应保持基本稳定,无趋势性变化,两者差值不应大于两倍的均方差。 8.3.4 对比标准值,自动化采集数据应满足 DL/T 5211 的要求。 8.3.5 系 统应具有断电数据保护功能,将数据采集装置工作电源(包括备用电源)切断, 30min 后恢复数据采集装置电源,数据采集装置内保存的数据不应丢失。 8.3.6 应 通过分析 历 年监测数据 ,分析系统 运行、维护和检修 记录 , 计算 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和数据缺失率 评价系统可靠性 。 计算时段 应 选取最近一年 ,查证

34、材料应包括 计算时段内 全部 监测数据、 运行 记录 、维护 记录 和 检修记录 。 系统有效数据缺失率不应大于 3%;采集装置年平均无故障时间不应小于 6300h;采集装置平均维修时间不应大于 2h。 8.4 系统安全性 8.4.1 系统运行环境安全性 8.4.1.1 大坝监测信息所处安全网络区应 与其他安全域网络之间设置隔离部件。 8.4.1.2 系统应有可靠电源供电,并配置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 系统 应 配置 可靠接地 、防雷设备 。 8.4.1.3 在正常试验条件下,当采用交流电源时,采集装置的 AC 220V 接线端子应能承受 1min、1500V/50Hz 交流电压抗电强度的试验,

35、无击穿及闪络现象。 8.4.1.4 当采用交流供电时,对采集装置用 500V 的绝缘电阻表测量,其 AC 220V 接线端子对外壳接地点的绝缘电阻应大于 50M 。 8.4.1.5 监测自动化系统中心站所在场所供配电系统、防雷、防电磁干扰等要求应符合 GB 9361 的要求。 Q/GDW 11575 2016 10 8.4.2 软件安全性 8.4.2.1 系统应能将现场采集数据 及时实现异地备份。 8.4.2.2 根据 GB/T 28448 的要求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监测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至少应达到 GB/T 22239 的第一级安全保护能力的要求。 9 监测系统

36、综合评价 9.1 监测 设施 综合评价 9.1.1 监测 设施综合评价 应分别对 环境量、 变形、渗流 、 应力应变 及温度 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每一子系统 综合 评价 分为可靠、基本可靠、不可靠 三个等级 。 9.1.2 监测 设施 子系统各等级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a) 只要监测 设施检查测试 评价 、监测系统完备性和监测方法有一项 不合格,则该子系统综合评价为不可靠; b) 监测 设施检查测试 评价 、监测 系统完备性和监测方法均 为合格,而历史测值过程线评价和历史数据分布评价为合理或基本合理,则该子系统综合评价为可靠; c) 监测 设施检查测试 评价 、监测系统完备性和监测方法均 为合格

37、,而历史测值过程线评价和历史数据分布评价有一项评为不合理,则该子系统综合评价为基本可靠; d) 监测 设施检查测试 评价 、监测系统完备性和监测方法均 为合格,而历史测值过程线评价和历史数据分布评价均评为不合理,则 暂不确定, 该子系统需要继续观测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鉴定。 9.1.3 对于 同 一监测项目,采用多种方法观测时,只要其中一种方法评价结果为可靠或基本可靠,则评价该子 系统相应为可靠或基本可靠。 9.1.4 对于满足监测系统完备性以外的监测项目,该子系统评价结论不影响监测设施综合评价结论。 9.1.5 监测 设施 综合评价标准 列表 见表 1。 Q/GDW 11575 2016 11

38、表 1 监测 设施 综合评价标准 列表 序号 监测 设施检查测试 评价 、监测系统完备性和监测方法 历史测值过程线评价 历史数据分布评价 综合评价结论 合格 不合格 合理 基本合理 不合理 合理 基本合理 不合理 1 可靠 2 3 4 5 基本可靠 6 7 8 9 暂不确定 10 不可靠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2 监测 自动化统 综合评价 9.2.1 自动化系统综合评价等级分为可靠、基本可靠和不可靠 三级。 9.2.2 评价等级具体标准如下: a) 系统符合 8.1 8.4 所有要求时,自动化系统评定为可靠 ; b) 系统 不符合 8.1、 8.4 的 项数不超过

39、两条的,自动化系统评定为基本可靠 ; c) 评价结果不符合 a)、 b)条件的,均评定为自动化系统不可靠。 10 监测 系统 改造和报废 Q/GDW 11575 2016 12 10.1 监测 设施或自动化系统 综合评定为不可靠时,应进行更新改造。 10.2 监测仪器的报废应符合 SL 621 的要求。 Q/GDW 11575 2016 13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导则 编 制 说 明 Q/GDW 11575 2016 14 目 次 1 编制背景 15 2 编制主要原则 15 3 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 15 4 主要工作过程 15 5 标准结构和内容 16 6 条文说明 16 Q/GDW 1

40、1575 2016 15 1 编制背景 本标准依据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 2016年度公司 第一批 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 国家电网科 2015 1240号 )的要求编写。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是监控大坝运行性态的重要手段,其成果是反馈大坝安全性态的重要指征。 行业标准中有针对监测仪器及监测自动化系统制定的产品结构与规格、仪器精度参数、出厂和型式检验等设备要求;但对如何综合评价运行中的监测系统及其自动化系统行为未做规范 。 本标准编制目的是 为了规范 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统一 标准 ,指导 监测系统综合评价 工作。 2 编制主要原则 本 标 准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a) 遵照 DL/T 5313-2014 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评价导则 要求, 保证监测数据可靠性,便于反馈大坝安全性态 ; b) 遵守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结合公司所属水电站具体情况,编制本标准。 3 与其它标准的关系 本 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在监测 项目设置、监测频次设定和监测精度要求方面与 DL/T 5178和 DL/T 5259一致 ,但在 测点评价、现场测试等内容方面进行了 细化。 本标准在 差 动 电阻式仪器和铜电阻温度计的现场检查方法和评价 标准 与 DL/T 1254的要求 一致 。 本标准在 钢弦式仪器的现场检查方法和评价标准 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企业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