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隔直装置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apacitive DC blocking devices using on power transformer neutral point 2017 - 10 -09 发布 2017 - 10 -09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ICS 29.240 Q/GDW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GDW 11517 2016 Q/GDW 115172016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3 4 使用条件 . 4 5 功能要求
2、 . 4 6 性能要求 . 6 7 试验 . 7 8 标志 . 9 9 包装、运输、贮存 . 10 10 技术文件的要求 . 10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型 隔直装置典型接线图 . 11 编制说明 . 15 Q/GDW 115172016 II 前 言 为规范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隔直装置的 运行环境 、技术性能、试验项目等 , 确保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型隔直装置 满足系统运行 需求 , 制定本 标准 。 本 标准 由国家电网公司 运维检修部 提出并解释。 本 标准 由国家电网公司 科技部 归口。 本 标准 起草单位: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 标准 主
3、要起草人: 汪卫国、何文林、孙翔、刘浩军、姚晖、卢孔实、邹国平、王文浩、 张帆、 詹江杨、郑一鸣、 张波、孙林涛、胡军华、 李金忠、汪可、孙建涛、朱建增、方旭光、赵寿生、吴杰清 。 本 标准 首次发布。 本 标准 在执行过程中的 意见 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 科技部 。 Q/GDW 115172016 3 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隔直装置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 标准 规定了电力 变压器中性点电容型隔直装置及其附属设备的 使用条件、性能 要求 、试验 、 标示、包装、运输 、 贮存 及 技术文件的要求 。 本 标准 适用于安装在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的电容型隔直装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
4、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04 3.6kV40.5kV 高压交流负荷开关 DL/T 294.2 发电机灭磁及转子过电压保护装置技术条件第 2 部分:非线性电阻 DL/T 604 高电压 并联电容器装 置使用技术条件 Q/GDW 11518.1 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隔直电阻限流装置 试验规程 第 1 部分:电容型隔直装置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性点电容型隔直装置 capacitive DC blocking device use on
5、 neutral point 一种串接在电力变压器中性点与大地间,用 电容 隔离流 过 电力变压器绕组 中 直流电流的 电气 装置。包括无源电容 型 隔直装置和有源电容 型 隔直装置。 3.2 有源电容型隔直装置 active capacitive DC blocking device 需要由旁路机械 开关 或电子开关动作实现电容器的投入或退出 的隔直装置 。装置一般包括电容器、旁路机械开关、旁路电子开关或 高能 氧化锌 组件 、交直流传感器、测控装置和计算机后台等部件。 3.3 无源电容型隔直装置 passive capacitive DC blocking device 电容器 长期接入
6、, 系统 故障时通过 高能 氧化锌 组件 和保护间隙实现 电容器过电压保护 的隔直装置 。装置一般包括电容器、 高能 氧化锌 组件 、保护间隙、交直流传感器等部件。 3.4 旁路开关 by-pass switch 隔直装置中并联在电容器两端,用于 短接 电容器 的开关 装置 ,通常分为机械开关和电子开关。 Q/GDW 115172016 4 4 使用条件 电容型隔直装置应能在下列条件下正常使用 , 如存在特殊使用条件,可参照本标准或进行适当的修正。在较高环境温度或高海拔环境下的温升和冷却性能按相关标准修正,在高海拔环境下的外绝缘按GB311.1 的要求修正。特殊热带气候防护条件按相关标准执行。
7、 电容型隔直装置 正常使用 条件 如下 : a) 海拔: 1000m; b) 最高环境气温: +45 ; c) 最低环境气温: 25 ; d) 最大日温差: 25K; e) 年平均气温: 20 ; f) 最大相对湿度: 25 下为 90%; g) 最大风速: 35m/s(离地面 10m 高 10 分钟平均风速); h) 覆冰厚度: 10mm; i) 日照强度: 0.1W/cm2(风速 0.5m/s); j) 污秽等级: e 级; k) 耐震能力: 1) 地面水平加速度: 2.5m/s2; 2) 地面垂直加速度: 1.25m/s2。 注:地震波为正弦波,持续时间三个周波,安全系数 1.67。 5
8、 功能要求 5.1 有源电容型隔直装置 5.1.1 工作状态 装置应具备两种工作状态: a) 直接接地状态:旁路 开关闭合,保证主变中性点直接接地; b) 隔直工作状态: 旁路开关开断,使电容器接入变压器中性点,起到隔离流过变压器中性点直流电流的作用 。 5.1.2 控制模式 装置 应具备“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模式: a) 手动模式:指装置在直接接地状态时,当中性点直流电流超过设定值时能够向监控终端发出越限告警, 运维人员能够 通过手动操作切换到隔直工作状态;在隔直工作状态下当电容器两端电压低于下限设定值或变压器中性点的交流电流超过上限设定值时, 装置能够向监控终端发出越限告警,运维人员能
9、够通过手动操作将装置切换到直接接地状态 。 b) 自动模式:指装置在直接接地状态时,当中性点直流电流超过设定值时,装置能够自动切换到隔直工作状态;在隔直工作状态下当电容器两端电压低于下限设定值或变压器中性点的交流电流超过上限设定值时, 装置能够自动切换到直接接地状态 。 5.1.3 状态切换功能 装置应具有如下工作状态切换功能: Q/GDW 115172016 5 a) 当主变中性点直流电流超过了设定限值并达到时限时,装置应能自动 由直接接地状态转为隔直工作状态; b) 当装置工作在隔直工作状态时,一旦出现以下任一情况,装置应自动切换为直接接地状态: 1) 主变中性点交流电流超过设定限值; 2
10、) 电容器两端直流电压低于设定限值。 5.1.4 保 护功能 装置应具有过电压、过电流保护。 5.1.5 监控功能 装置监控应具有如下功能: a) 能够实时显示装置工作状态、 旁路开关的位置状态、变压器中性点直流电流、电容器两端电压等信息; b) 能够 修改装置的控制模式和控制参数; c) 能够查询装置的历史运行数据、事件记录和动作波形。 5.1.6 装置上传信号 装置应至少提供以下模拟量和接点信号, 能 接入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a) 主变中性点直流电流( 4-20mA 模拟量); b) 主变中性点直流电压( 4-20mA 模拟量); c) 主变中性点隔直装置失电; d) 主变中性点隔直装置故
11、障; e) 主变中性点直流越限; f) 主变中性 点隔直装置电容投入; g) 手动 /自动控制信号。 5.2 无源电容型隔直装置 5.2.1 工作状态 装置一直工作在隔直状态,使电容器串入变压器中性点,起到隔离流过变压器中性点直流电流的作用。 5.2.2 保护功能 装置应具有过电压、过电流保护。 5.2.3 监控功能 装置 监控应具有如下功能: a) 能够实时 监控 变压器中性点直流电流、电容器两端电压等信息; b) 能够查询装置的历史运行数据、事件记录。 5.2.4 装置上传信号 装置应至少提供以下模拟量和接点信号, 能 接入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a) 主变中性点直流电流( 4-20mA 模拟
12、量); Q/GDW 115172016 6 b) 主变中性点直流电压( 4-20mA 模拟量); c) 主 变中性点隔直装置故障; d) 主变中性点直流越限。 6 性能要求 6.1 成套装置 成套装置的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装置对地 工频耐压不小于 10kV(有效值); b) 长期通流能力:装置长期通过工频电流应不小于 50A,可根据安装地点实际情况提高要求 ; c) 承受短路动稳定能力:装置应能耐受不小于 20kA(峰值) /0.2s 的冲击电流,承受能力应根据安装地点系统条件校核 ; d) 承受短路热稳定能力:装置应具有承受不小于 8kA(有效值) /1s 短路电流的能力,且温升限值
13、不应超出相应绝缘耐热等级规定的限值,承受能力应根据安装地点系统条件 校核 ; e) 装置直接接 地状态至隔直状态转换时间应小于 1s,隔直状态至直接接地状态转换时间应小于200s; f) 装置直接接地状态至隔直状态的直流电流设定值 0 50A,步长 1A,连续可调 ; g) 装置直接接地状态至隔直状态的启动时限范围 0 30s,步长 1s,连续可调 ; h) 装置隔直状态至直接接地状态的直流电压设定值 0 100V,步长 1V,连续可调 ; i) 装置隔直状态至直接接地状态的变压器中性点交流电流设定值 0 1000A, 可自由设置 。 6.2 电容器 电容器 的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电容
14、器 在额定频率( 50Hz)下的对地容抗应小于 1.2,允许偏差为 10%; b) 电容器的其它要求满足 DL/T604 的要求 。 6.3 高能氧化锌组件 高能氧化锌组件 的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高能氧化锌组件雷电冲击残压应小于电容器绝缘水平的 70%; b) 高能氧化锌组件的通流容量应满足装置热稳定要求 ; c) 高能氧化锌组件的其它要求满足 DL/T294.2 的要求 。 6.4 旁路开关 旁路开关 的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经常投切的旁路开关,应具备频 繁操作的能力 ; b) 旁路开关动作次数应满足机械开关大于 8000 次,电子开关大于 10000 次 ; c) 电子式旁路
15、开关的切换时间应小于 200s,并满足 80kA(峰值) 60ms 的动稳定能力 ; d) 配 置电子式旁路开关和间隙的有源 电容型隔直装置内机械式旁路开关的合闸时间应小于 50ms,配置高能氧化锌组件的 有源电容型隔直装置内机械式旁路开关的合闸时间应小于 15ms,并满足 50kA(峰值) 1s 的动稳定能力 ; e) 旁路开关的其它要求 符合 GB3804 的 要求。 Q/GDW 115172016 7 6.5 二次组件 二次组件 的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有完善的过电压和过电 流保护和超温保护系统,以防止过电压和过电流冲击而损伤原器件 。 b) 装置内部配线的额定电压为 1000V
16、,应采用防潮隔热和防火的交联聚乙烯绝缘铜绞线,直流回路最小等效截面不小于 1.5mm2,交流电压、电流回路最小等效截面应不小于 2.5mm2。 c) 所有端子采用额定值为 1000V、 10A 的压接型端子。电流回路的端子应能接不小于 4mm2 的电缆芯线 , 一个端子只允许接入一根导线 。 d) 断路器的跳闸或合闸回路端子、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不应布置在相邻的端子上 。 e) 屏面上信号灯和复归按钮的安装位置应便于运行监视、操作和维护 。 f) 屏上的所有设备(包括继电器、控制开关、熔断器、空气开关、指示灯及其他独立安装的设备),均应在屏面上有便于识别铭牌或标签框,且在屏体内按制造厂家的配线标示
17、原则进行标示,所有标示应牢固、不脱落、不褪色 。 g) 柜内所有空气开关应设于便检修维护的位置,并与一次回路保持安全距离或有电气隔离 ; h) 柜上设备应采用嵌入式或半嵌入式安装和背后接线 。 i) 二次组件的其他要求 符合 DL/T478 的要求 。 6.6 测量组件 参与测量和控制的交流电压回路、直流电压回路和直流电流回路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直流电流回路的测量误差 5%; b) 交流电流回路的测量误差 5%; c) 直流电压回路的测量误差 5%。 6.7 其他 其他组件 的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成套装置工作电源宜采用直流电源,同时应具备双路电源供电 能力 ; b) 装置应采用箱体
18、结构,应便于整体安装和维护,外壳防护等级不低于 IP54; c) 出线端子可选上进下出、上进侧出、下进下出 ; d) 当装置采用通风孔散热时,通风孔的设置不 应降低装置的防护等级 ; e) 箱体内应安装照明灯具,便于检修 ; f) 箱顶应考虑一定坡度,以便排水,箱体内应具有照明、散热、 防潮措施 ; g) 箱体下部应有 2 个接地端子 ; h) 隔直成套装置的其他要求应 符合 GB/T7251.8 的要求 ; i) 支柱绝缘子应符合 GB8287.1 的要求 ; j) 套管应符合 GB/T12944 的要求 ; k) 限流电抗器应符合 DL/T462 的要求 ; l) 一次回路接线端子应符合
19、GB/T5273 的要求 ; m) 工作原理接线图 参 见附录 A。 7 试验 7.1 综述 Q/GDW 115172016 8 装置试验分为型式试验、出厂试验、交接试验、例行试验和特殊试验五类。试验项目按表 1的规定进行。 表 1 试验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型式试验 出厂试验 交接 试验 例行试验 1 外观检查 2 装置功能检验 基本功能试验 3 晶闸管门槛电压 测量(如有) 4 定值修改功能检验 5 运行日志获取查看功能检验 6 历史 /实时曲线浏览功能检验 7 录波功能检验 8 通讯中断功能检验 9 测控装置试验 交流电流误差测量 10 直流电流误差测量 11 直流电压误差测量 12 绝
20、缘性能试验 13 环境适应性能试验 14 振动、冲击与碰撞试验 15 电磁兼容试验 16 电源影响试验 17 连续通电试验 18 电容量测量 19 绝缘电阻测量 20 工频耐压试验 21 热稳定试验 22 动 稳定试验 23 装置动作稳定性试验 24 防护等级试验 25 电抗器绕组 直流 电阻测量 (如有) 26 电抗器电抗测量(如有) 27 旁路机械开关回路电阻测量 (如有) 28 高能氧化锌组件直流 10mA 电压 (U10mA) 及0.5U10mA 下漏电流试验(如有) 29 间隙工频放电试验 (如有) 30 旁路机械开关关合和开断试验 (如有) * 31 高能氧化锌组件的短路冲击耐受试
21、验 (如有) * 32 高能氧化锌组件多柱电流分布试验(如有) * 备注 : 表示规定必须做的项目; 表示规定可不做的项目; *表示根据客户要求选做的特殊试验项目。 7.2 型式试验 Q/GDW 115172016 9 型式试验是 为了 验证产品能否满足技术规范的全部要求所进行的试验。制造厂家将隔直装置送交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由检测单位依据试验条目完成检验,并出具型式检验报告。 有以下 情况 之一时,应进行型式试验: a) 新产品定型 ; b) 连续批量生产的装置每五年一次 ; c) 正式 投产后,如设计、工艺材料、元器件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 d) 产品停产一年以上又重新恢复生产
22、时 ; e) 出厂试验结果与型式试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 f) 国家技术监督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技术检验部门提出型式试验要求时 ; g) 合同规定进行型式试验时。 7.3 出厂试验 每台装置出厂前在正常试验条件下按规定进行 试验 ,合格后,附有出厂试验报告和合格证,方可允许出厂。 7.4 交接试验 交接试验为隔直装置安装结束后进行的全面性能和功能检测试验,用以判定装置的安装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可以通电投入运行。 7.5 例行试验 例行试验是 现场 运行单位或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在现场对隔直装置进行测试,例行试验应跟随其串接的电力变压器同步开展。如怀疑装置存在故障时,可根据需要开展不限于例行试验
23、的其它项目。 7.6 特殊试验 根据应用 需求 ,经双方协商需要增补的试验项目。 7.7 试验 方法和标准 电容型隔直装置试验方法和试验标准 按 照 Q/GDW 11518.1 执行。 8 标志 8.1 铭牌 每台装置 应 有明晰的铭牌,铭牌 包括但不限于 如下 内容 : a) 装置型号 ; b) 产品 名称 ; c) 额定电压 ; d) 额定电容量 ; e) 出厂年月及编号 ; f) 制造厂全称及商标 。 8.2 软件版本号 在非易失存储中的显著位置记录,并标注于专用标签置于机箱内部 。 Q/GDW 115172016 10 8.3 标记 包装箱上应有如下标记: a) 装置名称、型号及制造厂
24、名 ; b) 收货单位及详细地址 ; c) 包装箱外形及毛重 ; d) 包装箱外面书写 防潮 、 小心轻放 、 不可倒置 等字样。 9 包装、运输、贮存 9.1 包装 9.1.1 包装 内物品 包装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包装内包括产品的合格证书、出厂试验报告、产品说明书及安装附件 ; b) 产品外观无损伤 ; c) 产品表面无灰尘。 9.1.2 包装的一般要求 产品应有内包装和外包装,应保证产品及组件零部件不得损坏和松动 , 应有防尘、防雨、防水、防潮、防震等措施 ,应 符合铁路、公路和海运部门的有关规定 运输条件。 9.2 运输 产品应适用于陆运、空运、水(海)运 ,运输过程中,装置 应
25、可靠地固定在合适的运输机具上。应避免冲撞和 过度 震动 ,装置装卸 应 使用 专用 的吊装工具 , 各吊索之间的角度 应 符合 制造厂 规定 。 9.3 贮存 包装好的装置应存贮在环境温度为 25+55 、湿度不大于 85%的库房内,室内无酸、碱、盐及腐蚀性、爆炸性气体,不受灰尘雨雪的侵蚀。 10 技术文件的要求 制造厂应向用户提供如下技术文 件: a) 总装图,包括外形尺寸、设备的重心位置与总 重量、受风面积、运输尺寸和重量、接线端子尺寸和材料、及其它附件 ; b) 吊装图、铭牌图 及其接线端子图 ; c) 产品出厂合格 证书,及主要元件或材料,如导线、绝缘材料等的试验报告或合格证书 ; d
26、) 型式试验报告 ; e) 例行试验报告 ; f) 产品使用说明书 ; g) 用户需要的其它技术文件,如特殊试验报告、过载时温升计算报告、设备抗强风能力的计算报告、 耐地震能力的计算报告或本厂做过的同类产品试验报告等 。 Q/GDW 115172016 11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型隔直装置典型接线图 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型隔直装置原理接线图存在五种典型形式,分别 参 见图 A.1、 图 A.2、 图 A.3、图 A.4和 图 A.5。 旁路开关电容器电 抗 器晶 闸 管 阀隔 离 开 关隔离开关A B C电 力 变 压 器V交 流 C T 直 流 C T直
27、流 P T图 A.1 有源 电容 型 隔直装置原理接线图例 1 Q/GDW 115172016 12 旁路开关放电间隙电容器晶 闸 管 阀隔 离 开 关隔离开关A B C电 力 变 压 器过 电 压 触发 单 元触 发 线 圈V直 流 P T交 流 C T 直 流 C T图 A.2 有源 电容 型 隔直装置原理接线图例 2 Q/GDW 115172016 13 旁路开关电容器隔 离 开 关隔 离开 关A B C高 性 能氧 化 锌并 联 组件电 力 变 压 器V直 流P T交 流 C T 直 流 C T图 A.3 有源 电容 型 隔直装置原理接线图例 3 隔 离 开 关隔 离开 关A B C电
28、 力 变 压 器放电间隙旁路开关直 流P T大 电流 升压 电阻 器电容器交 流 C T 直 流 C TV图 A.4 有源 电容 型 隔直装置原理接线图例 4 Q/GDW 115172016 14 电容器隔 离 开 关隔 离开 关A B C高 能 氧化 锌 并联 组 件电 力 变 压 器放电间隙交 流 C T 直 流 C T直 流P TV图 A.5 无源 电容 型 隔直装置原理接线图例 5 Q/GDW 115172016 15 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隔直装置技术规范 编 制 说 明 Q/GDW 115172016 16 目 次 1 编制背景 . 17 2 编制主要原则 . 17 3 与其他标准文
29、件的关系 . 17 4 主要工作过程 . 17 5 标准结构 和 内容 . 17 6 条文说明 . 18 Q/GDW 115172016 17 1 编制背景 本 标准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 2015 年度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国家电网科 20154 号文 )的要求编写。 随着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规模建设和投运, 在单极大地回线运行方式下将对周边在运变压器产生直流偏磁影响, 在电力变压器中性点加装电容 隔直 是抑制直流偏磁影响的有效措施。 目前,关于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 隔直 的技术规范尚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根据现场对电容 隔直 装置的要求以及相关科研和实践经验,制定该标准,对提
30、高电容 隔直装置的运行可靠性具有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 2 编制主要原则 本标准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a) 结合我国 特高压直流 输电工程实际 ,以实际 需求与 应用经验 作指导 ,制定相关的使用条件和 功能要求 ; b) 广泛调研和认真 吸取国内外相关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 经验 ; c) 总结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和现场实践经验 ,规定了装置的试验项目和要求 ; b) 体现创新性和传承性的统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标准项目计划名称为 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隔直 /电阻限流装置技术规范 ,因 Q/GDW 11365-2014变压器中性点直流限流电阻器技术规范在 2015 年 2 月 16
31、 日已经由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并实施,该标准与 本标准 中电阻限流装置部分基本相同 ,经编写组与专家商定, 删除 本标准中 电阻限流装置相关内容 ,更名为“ 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隔直装置技术规范 ” 。 3 与其他标准 文件 的关系 本 标准 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 标准 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4 主要工作过程 2015年 4月,按照公司制修订计划项目启动。 2015年 4月,成立编写组, 完成任务分工。 2015年 5月,完成标准大纲编写,组织召开大纲研讨会, 明确工作计划。 2015年 9月, 标准编写工作组组织行业内专家对标准制初稿进行评
32、审,标准编写工作组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完善,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 2015年 9月 -11月,采用公司系统内部挂网和发函方式广泛、多次在公司范围内征求意见。 2015年 12月,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 2016年 6月,公司运维检修技术标准专业工作组 ( TC04) 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审查结论为:审查组协商一致,同意修改后报批。 2016年 7月,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 5 标准 结构 和 内容 本 标准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电电网企管 2014 455号文)的要求编写。本 标准 主要结构及内容如下: Q/GDW 115172016 18 本 标准 主题章分为 7章,
33、由 使用条件、功能要求、性能要求 、 试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和 技术文件的要求 组成。 本 标准 兼顾了 设计、制造、交接和 运维 环节 , 规范 了 电容型隔直装置的技术性能、使用环境、试验项目 以及 外观、运输 和技术材料 的 技术 要求,以指导 电容型隔直装置的 设计、 制造、 选型与验收 。 这 7章 整体上 是 并列 结构, 第 4章 “使用条件”主要规定了 电容型隔直装置 正常工作的环境条件 ;第 5章 “功能要求”规定了 有源电容型隔直装置 和无 源电容型隔直装置 的工作状态 、保护功能、监控功能和信号 等 ;第 6章 “性能要求”规定了装置各组件的性能。 这 3章规范了电容
34、型隔直装置的技术性能和使用环境,是本标准的主要部分。 第 7章 “试验” 规定了装置 型式试验、出厂试验、交接试验、例行试验和特殊试验 的试验项目 ,为第 5章“功能要求”和第 6章“性能要求”提供验收 环节和运维环节的检验措施 。 第 8章 “标志”规定了铭牌、软件版本和包装箱上的标志要求 ;第 9章 “ 包装、运输、贮存 ”规定了装置 包装、运输、贮存 的要求;第 10章 “ 技术文件的要求 ”规定了 制造厂应向用户提供 的 技术文件 。这 3章 为辅助章节, 规范了电容型隔直装置的外观标识要求、运输贮存要求和技术材料要求,为电容型隔直装置的功能和性能提供保障和支撑。 6 条文说明 无。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