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江西省四校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零班)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如图所示,车厢里悬挂着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上面的球比下面的球质量大,当车厢向右 作匀加速运动 (空气阻力不计 )时,下列各图中正确的是( )答案: B 如图所示,小球从 A点以初速度 v0沿粗糙斜面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 B后返回 A, C为 AB的中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从 A出发到返回 A的过程中,位移为零,外力做功为零 B小球从 A到 C过程与从 C到 B过程,减少的动能相等 C小球从 A到 C过程与从 C到 B过程,速度的变化量相等 D小球从 A到 C过程与从 C到 B过程,损失的
2、机械能相等 答案: BD 如图所示,一根光滑的绝缘斜槽连接一个竖直放置的半径为 R 0 50m的圆形绝缘光滑槽轨。槽轨处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 B0 50T。有一个质量 m 0 10g,带电量为 q +1 610-3C的小球在斜轨道上某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若小球恰 好能通过最高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重力加速度取 10m/s2)( ) A小球在最高点只受到洛伦兹力和重力的作用 B小球从初始静止到达最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C若小球到最高点的线速度为 v,小球在最高点时的关系式 成立 D小球滑下初位置离轨道最低点为 m 答案: ABD a、 b、 c 三个 粒子由同一点垂直场强
3、方向进入偏转电场,其轨迹如图所示,其中 b恰好飞出电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 b飞离电场的同时, a刚好打在负极板上 B b和 c同时飞离电场 C进入电场时, c的速度最大, a的速度最小 D动能的增量相比, c的最小, a和 b的一样大 答案: ACD 两个点电荷 Q1、 Q2固定于 x轴上,将一带正电的试探电荷从足够远处沿 x轴负方向移近 Q2(位于坐标原点 O)过程中,试探电荷的电势能 Ep随位置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M点电势为零, N 点场强为零 B M点场强为零, N 点电势为零 C Q1带负电, Q2带正电,且 Q2电荷量较小 D Q1带正电,
4、 Q2带负电,且 Q2电荷量较小 答案: AC 如图所示,甲带正电,乙是不带电的绝缘物块,甲乙叠放在一起,置于粗糙的水平地板上,地板上方空间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现用一水平恒力F拉乙物块,使甲乙无相滑动一起向左加速运动,在加速运动阶段( ) A甲乙两物块间的摩擦力不断增大 B甲乙两物块间的摩擦力不断减小 C甲乙两物块间的摩擦力保持不变 D乙物块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不断减小 答案: B 如上图所示一质量为 M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顶角为 90,两底角为 和 ; a、 b为两个位于斜面上质量均为 m的小木块。已知所有接触面都是光滑的。现发现 a、 b沿斜面下滑,而楔形木块静止不动,这时楔形
5、木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 ( ) A Mg+mg B Mg+2mg C Mg+mg( sin+sin) D Mg+mg( cos+cos) 答案: A 如下图所示,一轻弹簧与质量为 m的物体组成弹簧振子,物体在同一条竖直线上的 A、 B 间做简谐运动, O 为平衡位置, C 为 AO 的中点,已知 CO h,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k.某时刻物体恰好以大小为 v的速度经过 C点并向上运动则以此时刻开始半个周期的时间内,对质量为 m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重力势能减少了 2mgh B回复力做功为 2mgh C速度的变化量的大小为 2v D通过 A点时回复力的大小为 kh 答案: AC 一束
6、复色光由 空气射出一块平行平面玻璃砖,经折射分成两束单色光 a、 b.已知 a光的频率小于 b光的频率下面的几个图中哪个光路图可能是正确的( ) 答案: B 如下图所示,卷扬机的绳索通过定滑轮用力 F拉位于粗糙斜面上的木箱,使之沿斜面加速向上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动能与木箱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 B 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克服摩擦力和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之和 C木箱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重力势能 D 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机械能与木箱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之和 答案: CD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上,比利时出生的法国工程师格拉姆在布
7、展中偶然接错了导线,把另一直流发电机发出的电接到了他自己送展的直流发电机的电流输出端由此而观察到的现象导致了他的一项重要发明,从而突破了人类在电能利用方面的一个瓶颈此项发明是 ( ) A新型直流发电机 B直流电动机 C交流电动机 D交流发电机 答案: B 某电场的分布如图所示,带箭头的实线为电场线,虚线为等势面 .A、 B、 C三点的电场度分别为 EA、 EB、 EC,电势分别为 、 、 ,关于这三点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EAEB, C EAEB, D EA=EC, = 答案: B 实验题 某同学对实验室的一个多用电表中的电池进行更换时发现,里面除了一节1 5 V
8、的干电池外,还有一个方形的电池(层叠电池)为了测定该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室中提供有下列器材: A电流表 G( M偏电流 10 mA,内阻为 10 ) B电流表 A( 0 0 6 A 3 A,内阻未知) C滑动变阻器 R0( 0 100 , 1 A) D定值电阻 R(阻值 990 ) E开关与导线若干 ( 1)该同学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请你按照电路图在乙图上完成实物连线 ( 2)丙图为该同学根据上述设计的实验电路利用测出的数据绘出的 I1 - I2图线( I1为电流表 G的示数, I2为电流表 A的示数),则由图线可以得到被测电池的电动势 E = V,内阻 r =
9、(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请你按照电路图在乙图上完成实物连线 ( 2)电动势 E = 9 0 V,内阻 r = 10 (结果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如图甲所示 ,用细线竖直拉着包有白纸的质量为 m(kg)的圆柱棒 ,蘸有颜料的毛笔固定在电动机上并随之转动当烧断悬挂圆柱棒的线后 ,圆柱棒竖直自由下落 ,毛笔就在圆柱棒表面的纸上画出记号 ,如图乙所示 ,设毛笔接触棒时不影响棒的运动测得记号之间的距离依次为20 0mm,44 0mm,68 0mm,92 0mm,116 0mm,140 0mm,已知电动机铭牌上标有 “1200r/min”字样 ,根据以上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 图乙中的
10、_端是圆柱体的悬挂端 (填 “左 ”或 “右 ”); 根据图 乙所给的数据 ,可知毛笔画下记号 D时 ,圆柱棒下落的速度vD=_m/s; 圆柱棒竖直下落的加速度为 _m/s2 答案:左 1 60 9 60 计算题 在某中学举办的智力竞赛中,有一个叫做 “保护鸡蛋 ”的竞赛项目。要求制作一个装置,让鸡蛋从两层楼的高度落到地面且不被摔坏。如果没有保护,鸡蛋最多只能从 0.1 m的高度落到地面而不被摔坏。有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一个装置来保护鸡蛋,用 A、 B两块较粗糙的夹板夹住鸡蛋, A夹板和 B夹板与鸡蛋之间的摩擦力均为鸡蛋重力的 5倍。现将该装置从距地面 4 m的高处落下,装置着地时间短且保
11、持竖直不被弹起。 g 取 10 m s2,不考虑空气阻力,求: ( 1)如果没有保护,鸡蛋直接撞击地面而不被摔坏,其速度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 2)如果使用该装置,鸡蛋夹放的位置离装置下端距离 x至少为多少? 答案:( 1) v m s ( 2) x m 如图甲所示,加速电场的加速电压为 U0 = 50 V,在它的右侧有水平正对放置的平行金属 板 a、 b构成的偏转电场,且此区间内还存在着垂直纸面方向的匀强磁场 B0已知金属板的 板长 L = 0 1 m,板间距离 d = 0 1 m,两板间的电势差 uab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紧 贴金属板 a、 b的右侧存在半圆形的有界匀强磁场,磁感应强
12、度 B = 0 01 T,方向垂直纸面 向里,磁场的直径 MN = 2R = 0 2 m即为其左边界,并与中线 OO垂直,且与金属板 a的 右边缘重合于 M 点两个比荷相同、均为 q/m = 1108 C/kg的带正电的粒子甲、乙先后由静 止开始经过加速电场后,再沿两金属板间的中线 OO 方向射入平行板 a、 b所在的区域不 计粒子所受的重力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忽略偏转电场两板间电场的边缘效应,在每个粒 子通 过偏转电场区域的极短时间内,偏转电场可视作恒定不变 ( 1)若粒子甲由 t = 0 05 s时飞入,恰能沿中线 OO 方向通过平行金属板 a、b正对的区域,试分析该区域的磁感应强度 B
13、0的大小和方向; ( 2)若撤去平行金属板 a、 b正对区域的磁场,粒子乙恰能以最大动能飞入半圆形的磁场区域,试分析该粒子在该磁场中的运动时间 答案:( 1) ,方向垂直向里( 2)如图所示,在一光滑水平的桌面上,放置一质量为 M宽为 L的足够长 “U”形框架,其 ab部分电阻为 R,框架其他部分的电阻不计垂直框架两边放一质量为 m电阻为 R的金属棒 cd,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棒通过细线跨过一定滑轮与劲度系数为 k另一端固定的轻弹簧相连开始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框架和棒均静止现在让框架在大小为 2 mg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向右做加速运动,引起棒的运动可看成是缓慢的水平桌面位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 B问: (1)框架和棒刚开始运动的瞬间,框架的加速度为多大 (2)框架最后做匀速运动 (棒处于静止状态 )时的速度多大 (3)若框架通过位移 s后开始匀速运动,已知弹簧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为 (x为弹簧的形变量 ),则在框架通过位移 s的过程中, 回路中产生的电热为多少 答案:(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