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1.1原子结构模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33059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1.1原子结构模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年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1.1原子结构模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年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1.1原子结构模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年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1.1原子结构模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年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1.1原子结构模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年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 3 1.1原子结构模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自从下列哪项发现或学说开始,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 A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 分子学说 B拉瓦锡确定空气的组成 C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D汤姆逊发现电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自从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以后,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答案:选 C。 考点:考查化学史的有关判断 点评:本题是常识性考查,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原子中,下列关系中一定正确的是 ( ) A质子数核电荷数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C质子数 中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答案: A 试题分

2、析: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 B不正确; C中的关系是不一定的,例如氘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原子核内有 6个质子和 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即 C-12)的质量的 1/12(约 1.667e-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选项 D不正确,答案:选A。 考点:考查原子的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判断等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础基础知识的熟悉掌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易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 ) A.

3、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纯净物,所以 C中表示的是单质。 A和D表示化合物, B表示混合物,答案:选 C。 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类及有关判断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该题既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 ( ) A 100mL水和 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200mL B打开盛装浓盐酸瓶盖,浓盐酸逐渐减少 C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 D在 1000 时,甲烷可分解为石墨和氢气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属于物理变化,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 B属于

4、浓盐酸的挥发; C是物质的三态变化,都不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甲烷分解生成石墨和氢气,属于化学变化,可以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答案:选 D。 考点:考查分子的有关判断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本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便于学生的对有关观念的理解和由于,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铅笔不含铅 B水银不含银 C白金不是金 D火碱不是碱 答案: D 试题分析:铅笔中含有石墨,不含有铅, A正确;水银是金属 Hg, B正确;白金是铂, C正确;火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碱类,选项 D不正确,答案:选 D。 考点:考查常见物质的有关判断 点评:不同是常识

5、性知识的考查,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 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 D 试题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因此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A不正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该元素各种核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而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不正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C不正确,因此正确的答案:选 D。 考点:考查原子、分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判断 点评:不同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

6、比 较多。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饮用水中添加含钙、镁、锌、硒等的矿物质,可以改善人体营养,增强体质。其中的 “钙、镁、锌、硒 ”是指(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答案: D 试题分析:饮用水中的钙、镁、锌、硒等是指元素的含量,原子、离子和分子都是微观粒子,很难测定,所以正确的答案:选 D。 考点:考查物质的元素组成 点评:本题通过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载体,引导学生应熟悉生活中常见饮料中的含量含义,了解生活和化学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 ,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的科学家是 ( ) A道尔顿 B爱因斯

7、坦 C玻尔 D普朗克 答案: C 试题分析: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 ,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的科学家是玻尔。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力学,答案:选 C。 考点:考查化学史的有关判断 点评:本题是常识性考查,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献身科学研究的态度。 以下命题,违背化学变化规律的是 A石墨制成金刚石 B煤加氢变成人造石油 C水变成汽油 D干冰气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元素的不同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可以相互转化, A正确;在一定条件下,煤可以转化为石油, B正确;水中没有碳元素,所以水不可能变成汽油,

8、C 不正确;干冰是 CO2,可以气化为 CO2气体,D正确,答案:选 C。 考点:考查化学变化的有关判断 点评:不同是常识性知识的考查,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 B、

9、D不正确;根据题中的信息可知,通过理论的研究也能研究化学, C不正确,因此正确的答案:选 A。 考点:考查化学的研究特点 点评 :本题史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填空题 许多科学家在化学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其中,研究空气成分,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结论的科学家是 ,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 ,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科学家是 ,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 答案:拉瓦锡、阿伏加德罗、道尔顿、汤姆逊 试题分析:得出 “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结论的科学家是拉瓦锡;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阿伏加德罗;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科学家是

10、道尔顿;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汤姆生。 考点: 考查化学史的有关判断 点评:本题是常识性知识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对化学史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 191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 粒子(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4 的带 2 个单位正电荷的质子粒),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 “实心球 ”,而由这种 “实心球 ”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能让大多数 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的 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 Au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

11、 1) _ ( 2) _ ( 3) _ 答案:( 1) Au原子结构并非实心球体 ( 2) Au原子核很小 ( 3) Au原子核 带正电 试题分析:能让大多数 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说明 Au原子结构并非实心球体,而是存在很大空间;极少数的 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知这说明 Au原子核很小。根据异性相斥的原理可知, Au原子核带正电核。 考点:考查原子的结构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化学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研究、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简答题 “法轮功 ”魔头李洪志在某次 “带功 ”报告会上吹嘘, “一次我拿一根纯铝棒经意念发功后,经高能物理研究所

12、测试,铝棒的成分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铁,还有铜和金的成分 ” 试用化学的观点从能量和核变化的角度分析其荒谬之处。 答案:铝原子要变成铁原子须通过核聚变,发生核聚变需要很大的能量,因此人体不可能提供那么巨大的能量使铝变为铁,因而李洪志的说法是荒谬的。 试题分析:因为铝原子如果要变成铁原子,则必须通过核聚变才能实现。而发生核聚变需要很大的能量,而人体不可能提供那么巨大的能量使铝变为铁,因而李洪志的说法是荒谬的。 考点:考查原子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常识性知识的考查,主要是引导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伪科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在 2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一首诗中表达了物质不灭的观点: “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 依然欣欣向荣。 ”请你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物质不灭的原因。 答案: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改变;物质 发生化学变化时虽然分子改变,但原子没有变。因此,在世间万物的变化中物质是不灭的。 试题分析: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的微观微粒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所以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

14、改变;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虽然分子改变,但原子没有变。因此,在世间万物的变化中物质是不灭的。 考点:考查原子、分子的有关判断和应用 点评:本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主要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1808年英国科 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二十世纪奥地利和德国物理学家泡利、洪特分别提出了核外电子排布的 “泡利不相容原理 ”、 “洪特规则 ”,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十九世纪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首先研究了分子间作用力。从此化学从 “实验经验型 ”上升到对物质结构的

15、理论探究。这对科学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近代物理的理论和技术、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对现 代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末,电子、 X射现和放射性的发现为化学在 20世纪的重大进展创造了条件。 20世纪以来,化学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有宏观向微观、有定性向定量、有稳定态向亚稳定态发展,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新材料;另一方面,在与其它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并向探索生命科学和宇宙起源的方向发展。 试题分析: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通过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从宏观 过渡到微观,从经验认识逐渐到实验验证,这些都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考点:考查化学的发展史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化学发展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