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高考真题汇编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选择题 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 A 邓小平说: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 ”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参加了 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 B C D 答案: D 1943年初 ,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
2、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 1955年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1953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 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1954年 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 C 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 1954年 1
3、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 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 1956年。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 “过渡时期 ”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 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 答案: A 此题要理解 “过渡时期 ”是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 A符合。 B人民公社是 1958年发动的; C大跃进也是 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 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
4、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 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
5、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1954年 9月 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 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
6、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 1988年 5月 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 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 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 1100万吨,比 1978年增加 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 1300万吨,比 1978年增加 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 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 1月,
7、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 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 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 “统购统销 ”政策的历史背景。( 8分)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8年后 “统购统销 ”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4分) (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统购
8、统销 ”的历史作用。( 15分) 答案:( 1) “一五 ”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 3) “统购统销 ”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 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