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福建省清流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关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集团形成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搜学知识可知,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确立,所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说法错误。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电的广泛应用是其标志,内燃机创制、电器制造、石油开采等;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
2、强,形成垄断组织;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912年 3月 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 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答案: B 试题分析: “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 ”这表面是一种称谓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的是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
3、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1)从变革趋势看,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一统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 (2)从演变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从变迁空间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从变化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从产生作用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
4、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 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者必须依赖通讯的发展。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传达信息都落后于电报。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点评:电报发展历程: 19世纪 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擅自架设电报线到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
5、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 ,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爱华兕兴,女兕灭 ” 上述现象大规模出现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 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中的 “剪发兴,辫子灭 ”可知是在民国时期的剪辫运动。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旧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 1)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改革婚姻制度; ( 2)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 ”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
6、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 “先生 ”“同志 ”;增添了元旦和国庆节日。 ( 4)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贫穷状态,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及城市。 戊戌变法运动时期 ,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 “大半旗装改汉装 ,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这反映了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 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新服饰 走向中下层民众、 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这都是对材料的片面概括。故此题应选
7、 D项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社会生活变迁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物质文明、生活方式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马路、自来水、电灯)的兴建; 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和近代民主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先生 ”“同志 ”这些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采用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后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先生 ”“同志 ”这些称呼反映出的是一种人与人平等的观念,这些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采用是在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等思想传播。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
8、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例如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出现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和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地位; 经济建设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社会生 活的变化; 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长期以来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如实行统购统销、“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等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清末民初
9、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但是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与材料不符,因为材料中提到了 “大足板子毕业生 ”说明当时教育并未出现日渐衰落的趋势。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 1)特点: 受西方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10、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则变化不大。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产品的分配形式 生产组织形式 城乡劳动力结构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 产品的分配形式 生产组织形式 城 乡劳动力结构;但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未改变,依然是公有制;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 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
11、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企业公司制、股份制;小企业改组联合。 重大措施有: 全面放开粮价,取消粮票粮本; 改革金融体制,政策性、商业性金融分离;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目的是进一步沟通国内外市场; 改革企业所得税; 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逐步完善的十年。这十年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中国社科院提出 “台州模式 ”.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以本土的民营经济为主,创造并充
12、分应用了股份合作制 , 这一形式适应台州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要素组合社会化的趋势,使得民营经济形成了全市国民经济 “十分天下有其九 ”的经济格局 . 台州模式的成功,说明 符合 “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服务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经济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 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符合 “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服务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经济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以上都是正确的; 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中居
13、于主导地位,这一说法错误,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经济。 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正确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中共十四大后, “下海创市场 ”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共十四大什么内容直接相关? 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14、市场经济体制 D决定设立深圳、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年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生于 1978年; D决定设立深圳、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发生于 1980年,以上时间都不符。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1)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 2)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中共十二大召开 中共
15、十三大召开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召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1992年 10月十四大,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确立过程: ( 1)提出: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姓 “资 ”姓“社 ”的标准、判断是非的的 “三个有利于 ”等问题,并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 2)目标确立: 1992年 10月十四大,明确坚持党的基
16、本路线不动摇,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奠定框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 4)进一步完善: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5)基本建立: 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
17、来的社会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颁布临时约法规定男女平等,即材料中的男女平权、中华民国成立后还改变了纪年方式,所以才出现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局面,即材料中的阴阳合历。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 (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
18、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科技:科技革命成果的促进,日益现代 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5)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 (6)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粉丝 ”是现代年轻人
19、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 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的词语 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 “粉丝 ”是来源于英语的 fans。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受外来语言的影响,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经济腾飞与生活剧变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
20、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 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观察下图中四种饮食现象,它们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发生于战国之后; 应是在明代以后; 应在西汉之后; 应在明代以后。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图像选项型历史选择题是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以图像代替文字作选项
21、的历史选择题,主要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解读图像的能力。此类试题虽然在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尚未出现过,但是历史学习离不开图像,解读图像也是历史学习中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未来几年中出现此类试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是要明确题干的设问要求;第二是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像,并从中提取信息;第三是要结合设问要求对信息进行判断,正确作答。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播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请依据大国崛起的相关史实在空格处填入正 确的内容( ) A开辟新航路 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C发动鸦片战争 D建立福利国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导致应该称霸世界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爆发
22、,它使英国实力大增成为世界工厂。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 “是什么 ”,而着眼于 “为什么 ”,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 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17 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
23、成以土地贵族 中间阶级 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 A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答案: A 试题分析: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 中间阶级 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说明英国的社会结构与欧洲其他地方不一样,而这一点使英国更利于进行工业革命。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 1)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 2)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为资本主义
24、的发展积聚了丰厚的资本; ( 3)技术: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 4)市场: 18世纪以后,英国的 海外扩张使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必要性:市场需求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 ( ) A经济走向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经济走向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这都不是对垄断的正确理解。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揭示了垄断的实质。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第
25、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垄断组织的影响: 积极 影响: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消极影响:(对内)垄断组织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经历过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时代 ,二者比较正确的是 文明发展的支柱:前者工商业 ,后者农业 主要生产力
26、:前者人力为主 ,后者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 政治制度:前者一般是专制统治 ,后者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意识形态:前者人类精神开始觉醒 ,宗教迷信是主导 ,后者科学理性日益主宰人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者相比, 主要生产力:前者人力为主 ,后者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 政治制度:前者一般是专制统治 ,后者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意识形态:前者人类精神开始觉醒 ,宗教迷信是主导 ,后者科学理性日益主宰人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是正确的; 文明发展的支柱:前者工商业 ,后者农业,说法错误,前者是农业,后者工商业。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文明史观 点评: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
27、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 A欧洲 /发现,美洲 /文明相遇,全球史观 /侵犯 B欧洲 /文明相遇,美洲 /侵犯,全球史观 /发现 C欧洲 /侵犯,美洲 /发现,全球史观 /文明相遇 D欧洲 /发现,美洲 /侵犯,全球史观 /文明相遇 答案: D 试题分析:欧洲
28、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为欧洲发现美洲;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为美洲受到侵犯;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则是欧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的相遇。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该史观有助于弥补国别史的缺陷,侧重关注世界的横向联系。它认为世界的发展经历了 “从分散到整体 ”、 “从封闭到开放 ”的历程,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爆发民族独立战
29、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答案: D 试题分析:欧洲的殖民主义者对美洲等殖民地 野蛮的屠杀、掠夺、奴役,给美洲等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所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书书名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早期殖民掠夺与扩张 点评:殖民扩张的影响: ( 1)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 2)对殖民国: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西欧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3)对殖民地: 殖民主义者对殖民
30、地野蛮的屠杀、掠 夺、奴役,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 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下列现象在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是 ( ) 马可 波罗来到中国 中国开始种植玉米、烟草 人们第一次把美洲画在地图上 郑和下西洋 葡萄牙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可知 马可 波罗来到中国,是在元代 郑和下西洋发生于明代,都在新航路开辟前发生。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新航路的开辟,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 “新发现 ”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种文明
31、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急剧增加。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开辟新航路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 ) A西、葡两国扩充了资本 B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C扩充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 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B意 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C扩充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 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以上都属于开辟新航路带来的后果。 A西、葡两国扩充了资本,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资本被西葡两国购买奢侈品,流向了英国等国家。故此题
32、应选 A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影响: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 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2)对欧洲的影响:引发欧洲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价格革命 ”是西欧资本
33、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 3)对亚非拉地区的影响: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沉重的民族灾难,导致东方国家的贫困和落后。 ( 4)新航路开辟还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证明了 “地圆说 ”的正确性; 直接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热忱,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根据下图,哥伦布、达 伽马、麦哲伦船队开辟的航线是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是麦哲伦环球航行航线; 为达 伽马的航线 哥伦布的航线。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新航路的开辟 过程: 航海家(国籍) 时间 支持国 新航
34、路 迪亚士(葡) 1487-1488年 葡萄牙王室 开辟了焉非洲西海岸到 “好望角 ”的新航线 哥伦布(意) 1492年 西班牙王室 开辟了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新航路 达 伽马(葡) 1497-1498年 葡萄牙王室 开辟了由欧洲绕道非洲海岸到达印度的新航线 麦哲伦(葡) 1519-1522年 西班牙王室 绕道美洲南端,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申报记载 20 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35、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以上都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中此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并未结束,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点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受西方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则变化不大。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 征越来越明显。 1984年 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 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 给我们松
36、绑,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 ”风吹向全国。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增强企业活力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国有骨干企业的 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 给我们松绑 ”。可以看出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企业管的过多过死,使企业缺少活力,改革要改变这种管理体制,所以经济体制改革的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 下列某城市是
37、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该城市是 ( )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汕头 答案: B 试题分析:南京条约开放的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符合条件的是厦门,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经济特区的创办: ( 1)创办: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 “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 “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
38、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 (nin,载 )金至者无虚日,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 ”,之后由于手工业的发展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最后达到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点评: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要素:商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家分裂动荡、自然经济影响加大,商业就会萧条;国家
39、统一安定,商业就会繁荣。因此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有:政治局面是否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程度,政府的决策与政策、内外交通是否便利、货币的统一和流通情况等。 成语 “朝秦暮楚 ”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秦楚两地商业发达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朝秦暮楚 ”用在商业上可以看出, 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而 秦楚两地商业发达,着从材料中是看不出的,材料说的是两地间商业繁荣,而非两地。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点评:古代中国商业
40、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起源早、不断发展,但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张籍的贾客乐: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姚合庄居野行: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向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答案: B 试题分析: “金陵向西贾客多 ”和 “借向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可见经商的人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此
41、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瓷器可分为青瓷、青白瓷和白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 “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
42、怜。 ”诗中的“越窑 ”和 “大邑 ”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青瓷、青白瓷 B青白瓷、白瓷 C白瓷、青瓷 D青瓷、白瓷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能力,结合史实可知, “越窑 ”生产 “翠色 ”瓷,而 “大邑 ”生产 “白碗胜霜雪 ”两地分别生产的是青瓷、白瓷。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 点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劳动者、劳动对象四大要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 在前三个方面。生产工具如石器、铁器,耕作工具如曲辕犁;生产技术如二牛一人;劳动力因素如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农业发展的
43、重要因素: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包括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土地政策的调整如均田制;赋役制度如摊丁入亩。 影响农业发展的其它因素:社会政治环境、自然因素、统治者的政策和执政水平等。 大大提高冶铁效率,反映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发明是 A水排 B铁铧犁 C筒车 D耧车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水排鼓风用,符合题意; B铁铧犁、 C筒车、D耧车,以上为农业耕作或灌溉工具。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
44、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一唐宋陶器一明清瓷器 B商周青铜器一唐宋瓷器一明清棉布 C商周漆器一唐宋青铜器一明清瓷器 D商周玉器一唐宋漆器一明清玻璃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成就最高的手工业品是青铜器;唐宋时期瓷器成就高;明清时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 点评:在远古社会以制陶、麻纺织为主的原始手工业是跟原始农业结合在一起。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原始经济的相对繁荣,原始手工业的地位日益重要。到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
45、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1980年,湖南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包含 “嫦娥奔月 ”内容的帛画,由此可以看出 丝织品是当时百姓的主要衣料 汉代丝织品达到了很高水平 汉代的绘画水平已经相当高超 中国人二千多年前的飞天梦想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汉代丝织品达到了很高水平 汉代的绘画水平已经相当高超 中国人二千多年前的飞天梦想,以上都是正确的; 丝织品是当时百姓的主要衣料,说法错误,当时的衣料麻布。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 点评:丝织业发展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
46、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丝织技术高。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时,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唐人有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但后人一直认为秘色瓷开始生产于五代,直到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 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考古发掘 史书记载 民间传说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到的证据有两个,其一是诗歌属于文学记载,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