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四川省双流市棠中外语学校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33780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四川省双流市棠中外语学校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届四川省双流市棠中外语学校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届四川省双流市棠中外语学校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届四川省双流市棠中外语学校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届四川省双流市棠中外语学校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四川省双流市棠中外语学校高三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家谱的作用,回答本题,需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 “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 ”,体现了家谱能够弥补正史等记载的缺陷。本题选 D项。 ABC 项均是家谱的作用,但并不是材料说的主要原因。 考点:家谱的作用

2、 点评: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在西周时期确立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随着西周的灭亡而灭亡。但是宗法制的精神却保留了下来,在各朝主要表现为皇帝的继承制度。在民间主要是体现在宗族关系的重视上,家谱即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2005年 12月 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 主席马英九认为: “汪辜会谈 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 ”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九二会谈 ”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 “九二会谈 ”达成了 “一国两制 ”的共

3、识 C “汪辜会谈 ”受到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 D “汪辜会谈 ”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台海关系。 “九二会谈 ”主要是达成 “一个中国 ”的共识,与三通的实现无直接关系,排除 A。一国两制两岸至今未达成共识,排除 B。 “汪辜会谈 ”遭到了台湾台独势力的反对,排除 C。故选 D 考点:祖国统一的潮流 点评: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图是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

4、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原因是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大 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亚非拉国家力量的发展 中国在万隆会议赢得了尊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图片信息,我国建交的最高峰出现在 1972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由于中美关系正常化,西方掀起了跟中国建交的热潮。另外还有中国国力的增强、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国家力量的发展等故答案:为 B。 项是在 50年代,时间不符。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外交事业,在心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 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

5、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 挥着积极地作用。在 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尼克松在 1972年访华时说: “多年来我对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这里的 “新形势 ”包括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三世界崛起 美国丧失了霸主地位 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背景, 1971 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0 世纪 60 年代第三世界崛起,因此 正确,属于新形势;

6、 1972 年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但是并不能说美国丧失了霸主地位。因此 项错误;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也属于新形势。故选 D。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背景 点评:新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 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 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后,中国迎来了一个建的高潮;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美 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 “( 1971年)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后来告诉我,在我刚要

7、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大表决的结果,但他不愿意第一个告诉我,怕我难为情。 ”这段文字中 “那场战斗 ”指 A美国支持台独 B美国反对新中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 C中国大陆和台湾实行 “三通 ”威胁到美国利益 D美国反对新中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的 1971 和 联合国 席位 等信息,可以判断答案:为 D。A项明显错误,美国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基础上和中国缓和了关系; B项说法错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联合国中代表中国的只有一个,但是美国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点评:新中国在 20世

8、纪 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 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 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 1961 1969年)美国提出同时打 “两个半战争 ”的战略设想,一个是在欧洲抵抗苏联的进攻 ;另一个是抵抗中国的进攻;半个是对付别处的不测事件。尼克松执政时期( 1969 1974年)将 “两个半战争 ”改为 “一个半战争 ”,即同时对付在欧洲或亚洲发生的一次共产党大规模进攻;援助盟国对付亚洲的非中国的威胁,或者应付其他地方发生的紧急事态。在这一战略调整的影响下 A美国放弃霸权主义 B美苏对峙局面缓和

9、C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D美欧盟友关系巩固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中战略调整的时间是 1969 1974 年,战略调整的表现是不再明确把战略设想对象指向中国,这有利于中美关系得到改善。故选 C。 A项明显 错误; BD项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中美关系的改善 点评:美国在 20世纪 60到 70年代,由于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再加上自身的经济发展放缓,在军备竞赛中,苏联在常规武器的数量上超过美国,因此美国实行战略收缩,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在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 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

10、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我国一个中国原则的理解。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A项不符合民族自治区; C项不符合特别行政区; D项不符合民族自治区。 考点:民族自治区与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点评:民族自治区与经济特区都是在大陆内部实行的制度,但是而这也不一样,经济特区主要是在经济政策

11、方面享有特 别的政策,在行政事务上和大陆其他地方一致;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制度;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地区实行的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实行高度自治的地区。他们都属于一个中国的组成部分。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 ,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 B 试题分析:捕捉关键信息:革命和民国并

12、未带来预期的和平,秩序等等,联系对辛亥革命评价及民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军阀割据,文化复古,社会动荡等现象,可判断 B的说法符合题干材料的言外之意。 C, D歪曲了史实, A无法体现。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发生一些变化:推翻了帝制。但是新政权建立后,社会状况却还是那样,说明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人民还对此不了解,旧的思想、传统礼教等相关的封建的东西还存在。 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导阶级斗争 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

13、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B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C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革命活动,体现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故 A 正确。但两者的革命目标是不一样的,农民阶级要建立的是旧式的封建政权,资产阶级要建立的是民主共和政府,故 B 错误。 C不符合太平天国和义和团, 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A、 B、 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人

14、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中国近代史的两大线索: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探索救亡图存的斗争也一次一次的深入。 了解历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漫画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漫画内涵的是(注:图中文字为 “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 ”) A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负担 B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清政府已完全成为 “洋人的朝廷 ” 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图片中的信息 “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 ”可以看出,中国人

15、民深受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剥削,灾难深重。故选 D。 A项只是说了外债方面; B项是说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材料 未涉及; C项说的清政府成了洋人的侵略中国的工具,材料也体现不出来。 考点:近代中国人民的灾难 点评:近代中国人民内受封建势力的剥削,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这双重压迫之下,处境艰难。中国人民的受压迫之重,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之强。近代中国人民掀起了一次一次的反帝反封的运动,沉重的打击了反动势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009年 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道: “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 “历经磨难 ”与 “

16、自强不息 ”的对 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 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人学习西方 B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兴办民族工业 C甲午战争 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过程中出现了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斗争事迹;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甲午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因此 ABC都有对应关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在义和团运动和维新变法之后,故 D项错误。 考点:近代的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点评:近代的中国历史是外国列强侵略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的历史。鸦片战争开始,中

17、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的运动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等;侵华战争主要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等。 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古代建筑 D科举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是明朝。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也无法体现出来,故选 A。大宗伯第本身就是体现了宗法制的思想,大宗是能够主导祭祀祖先、获得家族权力人,一般是嫡长 子;这也是古建筑的代表,材料也体现了科举制的内容,此人是明朝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在西周时期确立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随着西周的灭亡而灭亡。但是宗法制的精神

18、却保留了下来,在各朝主要表现为皇帝的继承制度。在民间则是体现在家族关系上。 综合题 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 “文明 ”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7分) 材料二 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

19、人员(六百石)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 第三卷 ( 2)结合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 4分) (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借鉴外国经验和认识国情的基础上 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创造性地处理了哪些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9分) 答案:( 1)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分)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

20、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4分) ( 2)特点: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级管理(地方行政区划)( 2分);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多渠道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给 4分) ( 3)关系: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3分) 成就: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确定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治国方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框架。( 6分,任3条) 试题分析: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

21、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 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2)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呈现出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小,及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特点。( 3)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三大制度主要处理的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问题;中共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回答。 考点:古代的政治体制和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点评:我国古代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皇权和中央集权得到持续的增强,

22、专 制色彩越来越严重;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真正的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当家做主的地位,政党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并且体现了民主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同时有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32分)。 材料一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 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 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 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 杨秀清等奉 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二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

23、,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 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 国民党 “一大 ”宣言 材料四 19

24、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 “天时、地利、人和 ”。 陈东升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 请回答: ( 1)材料一、二中的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 8分) (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 12分) ( 3)材料三中的 “中国 ”与材料一、二中的 “中国 ”在含义上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 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 6分) ( 4)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 1979年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 “天时 ”因素。( 6分) 答案:( 1)满清对汉人实行民族压迫( 4分)。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倾向

25、(如答排满复仇情绪,大汉族主义倾向,亦可得分)。( 4分) ( 2)进步之处:把反清与反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结合起来。( 4分) 社会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力量发展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8分) ( 3)区别:材料一、二中的 “中国 ”主要是指汉族政权,材料三中的 “中国 ”指中华民族。( 4分) 飞跃: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为奋斗目标。( 2分) ( 4) “天时 ”因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扩展;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 6分,任 3点)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比较的

26、能力。第 (1)问共同之处通过对比两则材料即可得出;局限性要结合两者反清的理由进行分析。第 (2)问进步之处要比较两则材料的主要 差别;社会条件要结合同盟会成立的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第 (3)问区别要从三则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然后结合区别分析材料 3中思想认识质的飞跃的表现。第( 4)问说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机遇期,及当今世界的局势,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并没有发生改变,又面临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机遇。 考点:近代以来的反清斗争和 1979年以来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点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成为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国的各个阶级为了独立和民主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 革命等都是这一努力的体现。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即使经历了艰难的斗争也依然无法使中国独立富强。 20世纪 7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会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