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二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云梦秦简中记载了一段秦律,大意为:有贼入甲家,伤了甲,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伍老都外出,没有听到呼喊。在论处的时候,四邻外出,可以不受责罚;里典、伍老即便不在,也不能免责。这段秦律最能说明 A地方治安形势非常严峻 B当时地方基层的管理方式 C秦律采取轻罪重罚的原则 D实施暴政是秦朝骤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虽是秦律,但是没有强调追究四邻的责任,而是强调里典、伍老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所以不算苛政严律。选项 A不切题, CD言过其实,只有B切题。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96
2、9年 7月 21日,美国 “阿波罗 11号 ”登月成功。当时全世界有 6亿多民众能够同时见证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他们是 A通过广播收听报道 B在电影院观看纪录片 C通过电视观看直播 D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广播收听报道不可能看到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脚印,纪录片不可能做到同时见证, 60年代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大众,因此 ABD三项排除,答案:选 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下表所列的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关于全球化发展的两种观点,能分别支持这两种观点的典型史实是 类别 极端全球主义者 怀疑论者 观点 全球化是人类活动框架的重组,
3、是民族国家的终结。 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明的冲突,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仍然存在。 A联合国的建立 / 美苏 “冷战 B欧盟的成立和发展 / “9 11”事件 C跨国集团的出现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中国加入 WTO /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 AC 时间不对,联合国的建立与美苏 “冷战开始是发生在二战后初期,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在 60年代初期; D不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剧变,与题干不符; B符合题意,欧盟成立于 1993年,推动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 “9 11”事件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谈到了争取持久和平的三项原则:建立伙伴关系;继续保持军事实力;同共产党国家谈判分歧。依照这些原则,美国 A实施了 “马歇尔计划 ”援助西欧 B签订了朝鲜停战 协定 C和苏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D同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 “马歇尔计划 ”是在二战后初期,而且是援助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B是在 1953年,时间不符; C与当时美苏冷战、争霸局面不符; D符合题意,联系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因此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
5、“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 ”。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 A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 B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C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 D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 答案: B 试题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承认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因此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马丁 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说:上帝的天国并不在于可以接触或看得见的外物,乃在于信仰。他说的 “外物 ”包括 神职人员 苦修行善 阅读圣经 购买 “赎罪券 ” A B C D
6、 答案: C 试题分析:马丁 路德作为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主张 “因信称义 ”, 认为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反对教会的权威,反对购买 “赎罪券 ”,因此 排除,答案: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宗教改革。 1903年,梁启超曾记载:(此电)由大西洋发,循前此欧洲与东方通行之旧线至马尼刺,复由马尼刺用新海电至旧金山,经美洲大陆复还纽约。发电时十一点五十五分,接电时间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仅九分零三十秒。他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项新发明 A电报 B电车 C发 报机 D电磁感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 “(此电)由大西洋发 发电时十一点五十五分
7、,接电时间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仅九分零三十秒 ”说明应是电报,材料描述了电报的快捷通讯功能,因此选 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人民日报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 “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 ”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A 1956年 B 1958年 C 1966年 D 1978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1953年 1957 年,时间上看,第二个五年计划应于 1958年开始,A排除, C是文革十年动乱开始的年份, D是
8、改革开放开始的年份,都与题干情景不符。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938年 5月,蒋介石在总结抗战形势时说 “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 ”。这段话当指 A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抗战 B淞沪会战分散日军兵力,粉碎其速亡中国的企图 C武汉、广州失守后,抗日战争将进入相持阶段 D百团大战在华北地区沉重打击了日军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题干没有体现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 C是在 1938年 10月后, D是在 1940年,时间不对; B时间上看符合题意,淞
9、沪会战是在 1937年 8月 11 月,关于开辟淞沪战场的原因 ,蒋 1938年 5月 5日曾在杂录中写道 :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 ,如不能逼其过河 ,则不能打破其战略 ,果尔 ,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 ,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 ,此于我最大之不 利。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 ,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 ,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 ,使其兵力不敷分配 ,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 ,而后乃可毁灭其侵略全华之野心。总之 ,倭寇进占京沪 ,其外交政策已陷于不可自拔之境 ,而其进占鲁南 ,则其整个军略亦陷于不可收拾之地也。据此可知 ,当时蒋介石开辟淞沪
10、战场的目的 ,在于分散日军兵力 ,粉碎其首先占领华北的侵略计划。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由洋务派创办的两国近事汇编( 1873 年 1900 年)在介绍某国情况时,提及其 “各工会会议,藉境内高室积产,按名公晰,以赡贫困,其工值所得亦公晰,以均有无 ”。该记载反映了 A “中体西用 ”之说 B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 C社会契约论的观点 D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 “藉境内高室积产,按名公晰,以赡贫困把境内富人家的财产,清楚登记出来,分配给穷人 ”大意是说把境内富人家的财产,清楚登记出来,分配给穷人,这明显体现了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 A是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是指
11、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C是指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因此排除三项。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洋务思想。 下图是 2012年在香港拍卖到两亿多港币的中国宋代葵花洗。这件瓷器盘口状如六瓣葵花,胎质细洁,釉呈天青色。结合所学知识,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该瓷器可能是北宋汝窑出品 B拍卖到天价,定为民窑烧制 C釉色为天青,是白瓷的成熟代表 D该瓷器采用了典型的青花瓷工艺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拍卖到天价,并不能说明这是为民窑烧制,也有可能为官窑烧制; C不对,釉色为天青恰好说明不是白瓷; D不对,成熟的青花瓷 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因此选 A。 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陶瓷业的发展
12、。 “大器晚成 ”、 “大象无形 ”、 “质真若渝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都源自同一本先秦典籍,它是 A春秋 B道德经 C论语 D韩非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 大象无形 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 道 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等说法,意思是: 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 大象无形 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 气象万千 的面貌
13、和场景。 因此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综合题 ( 26分)公共舆论的发展状况,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 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 ”“ 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 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 摘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 20世纪 30年代,大公报秉承 “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的原则,由胡适、傅斯年、蒋廷
14、黻等知识分子担任只要撰稿人,发表了系列时政评论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发展。 摘自李佳 “兴起论文 ”( 19341937 )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材料三:文革中的 “四大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当时公共舆论的表达形式。 “四大 ”的目的,一开始是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后来是 “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大字报的内容,大多是检举揭发,攻击谩骂,没有事实依据。 1980年邓小平指出: “应该让群众有充分的权力和机会,表达他们对领导的负责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但是 大鸣大放 这些做法显然不适宜达到这个目的。 ” 摘自 “大鸣大放大字
15、报 ”是大民主吗? ( l)材料一中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在国家政务中 发挥什么作用?分析其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8分) ( 2)材料二中的 “四不 ”原则体现了怎样的舆论精神?你认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们可能会围绕哪些主题展开评论?请用史实加以说明。(至少列举两类主题)( 10分)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文革时期 “四大 ”这种舆论形式产生的根源。( 4分) (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引导公共舆论健康良性地发展。( 4分) 答案: ( 1)作用:议政、辅政、督政。(意思相近也可给分, 2分) 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为新思想的孕育提供物质条件;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6、,统治日益腐败;思想上,走向僵化的程朱理学、因循死板的八股取士阻碍新思想的萌生,一些士人开始倡导 “经世致用 ”。( 6分) ( 2)精神:公正客观、独立自由(或公平、正直、理性等)(意思相近也可给分, 2分) 主题与史实:民主与独裁:可依据 “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 ”的相关史实。 国家统一:可依据 “军阀割据混战 ”或 “国共内战 ”的相关史实。 民族精神(或民族危机、中日矛盾等):可依据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等史实。 (评分说明:须回答 两个主题,每个主题 4分,其中主题归纳 2分,史实说明2 分。回答其它主题只要符合时代特征,依据史实正确也可给分。本问共 8 分) ( 3)
17、根源:极 “左 ”思潮的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被野蛮践踏。(任答两点得 4分) ( 4)本问 4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本问可从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发挥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共舆论须以法制为前提、以事实为依据等方面回答。) 试题分析: ( 1)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 “公其非是于学校 ”。 ”黄宗羲所谓 “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并不是要学校像古代的辟雍那样,承揽政府机关的某些职能,而是应该 “公其非是于学校 ”,即在学校中由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
18、社会风气,而不再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这样天子也就不敢 “自为非是 ”, “公其非是于学校 ”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从上述思想出发,黄宗羲主张广建书院和小学,实现在全国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 能尽其才的理想,而且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密结合。这样,学校集讲学与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黄宗羲的上述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再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归纳明
19、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原因。 ( 2)大公报著名的 “四不 ”办报方针: “第一不党 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第二不卖 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 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第三不私 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 “第四不盲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 ”据此分析舆论
20、精神。再联系 20世纪 30年代国民政府政治独裁、国内内战、民族危机等情况展开说明。 (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革时期是大动乱时期,由于极 “左 ”思潮的泛滥。片面强调以 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被野蛮践踏。 ( 4)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可从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发挥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共舆论须以法制为前提、以事实为依据等方面回答。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批判思潮;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 26 分)西方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侧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场景:一
21、位女子穿着由东方丝绸制成的衣服,左手优雅地抓着一只银水罐,右手打开富丽的大空格玻璃窗,桌上铺着 来自印度的织锦台布,台布上得珠宝盒敞开着,墙上挂着比皮革制成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 18世纪末至 19世纪后期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状况有几个典型特征:圣经衰弱(心理病症)快速增加,主要原因很简单 现代文明;将写信、写日记、传记、自传、画肖像画视为天经地义的个性表达方式;把追求隐私作为孜孜以求的一个家庭生活目标。 摘自彼得 盏伊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 材料三:二战后,一个主要由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办公职员、销售人员构成的新的职业群体迅速崛起,西方学者将这个群体称为新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崇尚闲暇 ,厌恶
22、竞争,奉行消费主义。 ( 1)材料一名画中所描绘的场景反映出哪些历史信息?( 6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分析现代文明给中产阶级造成精神压力的原因。思考这一时期英国中产阶级能够追求个性、注重隐私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0分) ( 3)阐述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新中产阶级崛起的关系。结合新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0分) 答案: ( 1)信息: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加强;世界市场拓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海上马车夫 ”荷兰通过海外贸易,经济迅速发展。( 6分) ( 2)原因:现代文明主 要指工业文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优胜劣
23、汰的竞争机制以及追求财富的欲望,使中产阶级的压力日益加重。( 4分) 条件:政治上,民主法治不断完善,个人隐私权可从法律上得到保护;经济上,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的财富不断增长,生活无忧;思想上,自由主义思想兴起,追求个人幸福成为普遍的价值观。(如答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方面的条件,也可酌情给分。 6分) ( 3)关系: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实行国有化政策, “人民资本主义 ”和 “经营者革命 ”等因素都导致企业管理队伍的扩 大和公职人员的激增,从而推动新中产阶级的崛起;而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也进一步提升了中产阶级的经济能力。( 6分) 影响:消费主义价值观一定程度上
24、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生产发展;但过度的消费与闲暇,又削弱了这一群体创造财富的动力。( 4分) 试题分析: ( 1)注意图片上的时间,应是 17世纪时期,作品又出自荷兰画家。再联系材料信息 “由东方丝绸制成的衣服 ”“来自印度的织锦台布 ”“比皮革制成的世界地图 ”,因此可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加强;世界市场拓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荷兰海外贸易发达等方面分析。 ( 2)结合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 19世纪后期正值工业革命时期。因此现代文明主要指工业文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压力加大。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这一时期英国中产阶级能够追求个性、注重隐私的有利条件 ( 3)第一小问注意从根据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进行分析,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政策的推行以及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等;第二小问注意一分为二的分析,消费主义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生产发展,但是过度崇尚闲暇,厌恶竞争,又削弱了这一群体创造财富的动力。 考点: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