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33940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建立后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明朝建立后 “封建诸王,以卫宗社 ”,同时规定藩王 “分王而不锡(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这表明 A西周和明朝都坚持中央集权 B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 C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 D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文材料的翻译能力与对分封宗法制关系的掌握情况。材料中的 “分王而不锡(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表明明朝分封的诸侯虽然有封号,但没有封地,有爵位但不统治人民,国家给予俸禄却不掌握行政权力,所以 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西周的分

2、封不是中央集权制,在诸侯的封国内是一国之君,掌握着封国的行政权、军事权力、治民、治土的权力,所以 A项错误。分封制是土地国有制的产物,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瓦解,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故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 周的分封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的分封藩王制度 读世界工业平衡变化表( 18601980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分析正确的是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980年 美国 日本 苏联 德国 A随着工业革命的传播英国丧失了 “世界工厂 ”的地位 B美国和德国能够后来居上得益于蒸汽机的发明和推

3、广 C法国与英国由于政府全面干预经济而丧失领先地位 D日本和苏联的崛起得益于二战后对对军国主义的改造 答案: A 试题分析:德国崛起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的发明创造是电力工业方面,所以 B项错误。 C项说法本身错误,材料中的数据只是工业平衡变化表,并没有涉及到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问题,并且美国是世界第一个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它的工业平衡排在首位,所以不能表明 C 项的内容。日本的崛起得益于二战后对军国主义的改造,而苏联不是,所以 D项不正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严复在论

4、世变之亟中写道:今之称西人者,曰 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 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这一论述主要是 A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抨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指出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本 D关注东西方文化差异 答案: C 试题分析:严复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他虽然也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此材料中 “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 而非命脉之所在 ”表明学习这些技术 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 “自由不自由 ”。 “则自由不自

5、由异耳 ”表明中西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身上的自由与否,其实质是反对君主专制。材料中虽然不同意只学器物,但并没有批评洋务运动的意思。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严复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这反映了孙中山 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材料虽然说地方上的一切资源为地方政府所有,但却是为百姓所用,并不是由地方政府随意支配,所以不是自主

6、的。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并且作为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孙中山的土地纲领的实质是土地国有制不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所以 B项错误。 C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1937年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指出: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广 大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表明 A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战方针 B国民党号召民众持久抗战 C持久抗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D国民党竭力掩饰军事失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党外合作,执行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7、国民党是片面的抗战路线,材料中内容虽然表明蒋介石看到了人民抗日力量的强大,但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他开始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所以 A项错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两党的根本利益,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在抗战初期时,并没有明确抗战的持久性,所以 C项错误。 D项为无关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的路线 商业广告在建国初期一度很活跃, 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日益萎缩,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采取限制措施 B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C国家经济体制影响 D商品直销方式主导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53年至 1956

8、年新中国政府实行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956年改造完成后,单一的公有制在中国确立,所以商品贸易关系在不断的减少。 1958年后,中国社会的公有化程度更高,社会生产 都是由国家主导按计划进行生产,所以不存在商品贸易关系。文革期间工业生产被政治运动冲击,物质生产产量更是不断减小,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公有制确立的影响 下图为某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它反映出 A我国得到欧洲普遍承认 B我国全方位外交成就辉煌 C亚洲国家走向国际联合 D意识形态分歧影响我国外交 答案: D 试题分析

9、:图片反映出我国与东欧建交的国家最多,说明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数据,因为当时东欧国家多数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苏联的影响下都承认并与中国建交,而西欧在英美等政策的影响下对华实行外交封锁政策,所以建交国家的数量少。 A项与材料数据不符合,所以排除 A项。 B项中的全方位外交应该是在改革开放后,所以排除 B项。 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中反映出来的中国与亚洲国家建交并不是结盟,所以 C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美国情报机构在当时 中国一五计划尚未公布的情况下,预测一五计划的目标是 1957年国民生产总值比 19

10、52年增长 20到 25左右。这一预测 A低估了中国政府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B与一五计划完成情况基本一致 C高估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有利因素 D与中国公布的一五计划完全相符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一五 ”计划规定 ,到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249.9亿元 ,比 1952年增长 51.1%,其中工业总产值为增长 98.3%,农业总产值增长 23.3% 。 “一五 ”计划在 1957年底超额完成,所以 B、 D两项错误。 C项为无关项。新中 国成立初期经济残破,在 1952年底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 1953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是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的。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

11、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读 “文革 ”时期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亿美元),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进出口贸易总额 比较 1969年 40 3 比 1966年下降 12 6 1973年 100 比 1972年增长 74 2 A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B国内政局、政策影响进出口贸易变化 C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增长 D中美建交影响 1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表格数据中不能提供我国经济是否是外向型,表格中的数据是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是单独的出口贸易的金额,所以 A项错误。 1969年至1973

12、年中国的经济不是持续发展的,因为文革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所以 C项错误。中美建交于 1979年,所以 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文革经济发展状况 在某种意义上说, 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欧洲 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它们的陆军、海军和联盟体系已不再统治全球。这表明 A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不在 B欧洲国家逐渐沦为发展中国家 C欧洲已从首要地位下降到从属地位 D欧洲曾经的全球霸权不复存在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内容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材料中

13、并没有体现出欧洲文化的优势在否的问题,所以排除 A项。 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欧盟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是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所以排除 B项。 C项内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材料只是表明欧洲国家曾经统治全球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但并未沦为其他国家的附属地位。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欧洲的衰落与重新崛起 有人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比作一辆巨大的卡车,这辆卡车的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用另一只脚踩刹车。 1970年萨哈罗夫(苏联氢弹之父)提出 “更聪明的利用这一刹车的时刻已经到来 ”。其依据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

14、科技革命推广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赫鲁晓夫执政的时间是 1956年至 1964年,与材料的 1970年,在时间上不符合,所以排除 A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所以他的改革属于 “加速器 ”,并不是刹车。 D项错误,民主政治与科技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纽约时报曾经出现的标题: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年 8月 17日)

15、、西贡姑娘的服装样式正在改变( 1969年 3月 31日)、巴库的生活符合苏联的模式( 1960年 10月 16日)、(埃及)学生要刷牙( 1960年 4月 22日)、中国的民间艺术遵守党的路线( 1960年 9月 25日)、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年 7月 1日)、外蒙古试图赶上 20世纪的发展( 1959年 8月 3日)。这些标题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 B生活方式现代化 C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D全球化的时代浪潮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中国的民间艺术遵守党的路线( 1960年 9月 25日) ”、 “巴库的生活符合苏联的模式( 1960年 10月 16日) ”不能

16、反映生活方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同时中国的变化也不能反映工业化浪潮试卷全球,所以排除 AB两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现代化的深度与广度的数据出现,所以 C项错误。中国的民间艺术遵守党的路线,文化成为艺术家破旧创新的武器,所以可以体现全球化的时代浪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 有学者认为, 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是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这表明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基于 A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B强大的工业实力 C推动全球贸易发展 D国际贸易准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是题干的同一结论,所以排除。 “19世纪的英国

17、提倡自由贸易并非是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 ”表明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不是为了别国的利益而是了解自身利益,它之所以倡导自由贸易是因为它的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大,可以在竞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贸易发展 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 1859年)和人类的起源( 1871年),阐发了他奠立于自然选择理论基础上的进化论,并将其用于解释人类的起源。其学说遭到宗教界的强烈反对,主要是因为 A促进了欧洲民族主义的觉醒 B为欧洲国家殖民扩张辩护 C为殖民地解放提供思想武器 D达尔文否定了神造世界说

18、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种起源和人类的起源阐述的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起源问题,人类起源于类人猿,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这与西方的神创论相悖,否定了上帝的造人说,其实这也是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所以遭到了宗教界的强烈反对。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进化论 进化论的影响 荀子说: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 “非礼,是无法也 ”。这一论述表明 A荀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 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 “非礼,是无法也 ”表明荀子认为礼是法的指导原则,是法的统率,礼是法度的总纲和类推断案的依据。

19、在荀子这里,刑规法度产生于礼义基础之上,制定法度必须以礼义为标准,它以礼包法,不主张严刑峻法,兼采众长,以礼为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即要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的礼义来指导法的制定和施行,以救正它的偏颇,荀子援法入礼,实际上是把法家的法治纳入儒家的礼治系统,其核心仍然是以礼为主,其以礼制律的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内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荀子的思想主张 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中被称为 “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 ”的是 A确立皇帝制度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后来的历史史实证明,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20、是废弃了早先在请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秦朝这种新的统一文字(它经过数次修改后一直存在到现在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 ABC三项的内容都没有存在到现在,而我们现在的文字是从秦统一文字后逐渐简化而来的统一的民族文字。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

21、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 “社会政治大转型 ”主要是指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世官制到察举制 C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D从分封制到郡国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中的 “社会政治大转型 ”是从秦国开始,发自商鞅,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依军功授爵,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度。汉初刘邦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而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最终导致了王国问题的产 生,王国问题最终解决于汉武帝,中国古代的贵族政治最终被官僚政治所代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度 南宋后期,词的艺术精神发生蜕变,向 “诗化 ”(追随辛弃疾的 “辛

22、派 ”词人多抒发进取或超然之志)、 “雅化 ”(推崇姜夔的 “风雅派 ”词人主张雅正)方向发展,从此 A词发展到新的高峰 B词走向衰落 C新的文学形式产生 D词走向世俗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词在宋代繁荣但两宋的词风有很大的不同。宋室南渡后,词坛的风气发生了变化。南宋初期的词人作词,多接受苏轼 “以诗为词 ”的影响,以词言志抒怀,籍以激励人心,恢宏士气。南宋中后期,有清雅词派兴起,姜夔为此词派的开山大师。自此之后,史达祖等,取径各异而同趋于雅,欲以人工夺天巧,但也因此而伤于自然,由雅俗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措辞虽工,缺乏鲜活灵气。词在两宋,曼衍繁昌,经历了发展、成熟以至蜕变的过程。宋以后,

23、词体虽未亡,但已是尾声余韵。宋代艺术家在这一特殊的艺术领地里,将宋词发展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宋词的发展状况 宋代通判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还有一个职责: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由此可见,通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必须 “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表明通判不以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所以 A项错误。材料中的 “狱讼听断之事 ”、 “

24、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 ”表明通判掌握司法与都督地方官员的权力,所以 B 项错误。 C 项也不全面,通判也掌握地方的行政权,故 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的通判 14 世纪中叶,意大利一本小册子这样描写: “据来往于这条大道的商人们说,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塔那(俄罗斯顿河河口)到中国的路上行走,是绝对安全的。 ”这里描写的 “安全 ”时期最可能是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描述的现象的时间是 14世纪中叶,按中国古代的朝代存在的时间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汉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 3世纪至公元 3世纪,所以排除 A 项。唐朝

25、存在的时间是公元 6 世纪至公元 10 世纪,所以排除 B 项。明朝建立于 1368年,按照世纪的分期法属于 14世纪后半叶,所以排除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代的发展状况 中国人去过印度洋上的 30多个港口,每到达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的宗主权。由此可见,这种航海活动的目的是 A宣扬中国的国威 B拓展中国的海外市场 C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D加强双方经济 文化交流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叙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是加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国的文化与先进科技输出海外,而外国的方物也引进入中国。

26、但中国 “耀兵异域 ”,虽然使西洋诸国纷纷前来进贡,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但另东征不了了之。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顾炎武指出: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A儒学 “天下为公 ”的正统思想 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答案: B 试题分析: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的是思想是批判的儒学,所以A项错误。 C项为无关,并且其说法本身也是错误的,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仍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时期

27、,在经济方面,民间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中的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此所以为王政也。 ”这就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他的这种利民富民和财源通畅的主张,以及对 “私 ”的肯定,都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状态下新兴市民 阶层的思想意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顾炎武的思想 公元前 5世纪的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 “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 ”其后的柏拉图认为: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这表明 A法律是人类意志

28、的体现 B人是法律的中心 C法律和道德有一致之处 D法律具有随意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 事 ”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人有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可以不遵守法律,但这与法律本身的问题无关,所以 D项的法律具有随意性是错误的。材料内容与法律的概念无关, A项错误。法律是人类整体意志的体现,是人类理性的体现,法律应该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但不能说明人是法律的中心,所以 B 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制的内容与特点 罗马法规定 :“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

29、类行为都是悖逆道德的 ”。又规定: “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 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由此可见罗马法 A重视道德 B重视契约 C重视自由 D重视习俗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解决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内容。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契约高于一切。材料中的 “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行为都是悖逆道德的 ”表明道德是契约形成的前提,但材料中的 “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又表明道德规范下的习俗又不能违反法律,即是不能违反契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30、 罗马法的内容与特点 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这里 “新的、不同类型 ”主要是指 A民主共和制 B联邦制 C邦联制 D总统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类型,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英国创造的君主立宪制,一种是美国首先建立的民主共和制。英国在颁布权利法案后,诞生了人类历史第一种近代政体,美国建立后1787年宪法体现出的三个原则是联邦制、与人民主权、三权分 立制度,所以 B项不是政体是原则。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的政体 综合题 (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

31、与和平】 材料一 朝鲜停战协定的主要内容:确定以三八线附近的实际控制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一非军事区;自协定签订后 12小时起,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停止自朝鲜境外进入增援的军队和武器; 双方军事司令官向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生效后 3个月内,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材料二 日内瓦协议的主要内 容: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结束在三国的敌对行动; 以 17度线、 9号公路稍北为军事分界线,越军在线北集结,法军在线南集结; 法军在协议规定期限内从印度支那三国领土上撤走;老挝和柬埔寨在

32、 1955年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越南在 1956年 7月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以实现该国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 材料三 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的主要内容:美国和其他国家尊重 1954年日内瓦协议所承认的越南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完全停止敌对行动,按规定时间撤出美国和其他外国军队、 军事顾问、军事人员; 越南的统一将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通过和平的方法逐步实现。 上述三个协定(协议)的主要内容有何相似之处?( 9分)执行的结果如何?( 6分) 答案:相似:冲突各方停止敌对行动;撤走外国军队;政治解决遗留问题。( 9分) 结果: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美国军队继续在朝鲜半岛驻扎,朝鲜

33、长期分裂;日内瓦协议签字后,法国军队撤走,美国势力渗入,越南分裂;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签字后,美国从越南撤军,越南实现统一。( 6分) 试题分析:材料一是美国与朝鲜签定的停战地协定,材料二是 法国与越南签定停战协定,材料三是美国与越南签定的停战协定,从材料的出处可以归纳出其相似点,从 “停战 ”这个词入手回答。协定执行的结果可依据史实分析回答。上述三个协定都是殖民国家与殖民地人民签定的,都是赤裸裸的侵略战争,回答应逐一定位分析,准确掌握史实,有史实做论据,分析回答。 考点: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战争的后果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我们认

34、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1776年) 材料二 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资格。 (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7年) 材料三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 州加以拒 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 1870年) 材料四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

35、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 1920年) 材料五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限制或拒绝。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 1971年) (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 “第一个人权宣言 ”的原因。( 3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 国当时对公民权的限制有哪些?( 2 分)材料三、四、五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0分) 答案: ( 1)独立宣言确认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比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更早。( 3分

36、) ( 2)限制:纳税(财产)、种族。( 2分) 变化: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 6分) 启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美国选举制度的改变离不开人民的争取和斗争;民主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如有其它合理答案:亦可)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此材料是美国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个宣言,材料中的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表明美国人用自身的独立与自由的人权来对抗奴

37、隶制的统治,并且这个历史文献早于其他国家同类的法律。 ( 2)第二问,选举权上的限制问题,依据材料分析: “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 。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表明不交税者不能有选举权,非公民是指黑人,存在着种族歧视的弊端。有关变化的问题,材料四中是取消了性别的歧视,材料五是取消了种族、年龄与课税问题的限制。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民主制的发展历程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周武帝曰) “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

38、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 ”; “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 ”; “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 ),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 (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

39、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 “会昌法难 ”。 摘编 自百度百科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 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 7分) 答案: ( 1)佛教盛行,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与寺院争夺兵员和土地控制权的需要;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8分) ( 2)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土地,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的军事实力;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一定破坏。( 7分)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整理的能力。材料一表明佛教 与最高统治者争

40、国家的财富、争劳动力,使能够为国家服务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也使人伦混乱。材料二表明佛教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与其他地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佛教的发展严重的影响到了国家的正常统治,所以国家要灭佛,以维护其统治。 ( 2)第二问,可以从唐武帝与周武帝灭佛的背景并结合他们灭佛的措施入手分析。从财政的好转、赋役负担、军队数量的增长等方面分析归纳整理即可。由于统治阶级曾经利用过佛教来强化思想控制,结果使宗教的势力不断扩大而影响了其政常统治,所以其灭佛目的是为了巩固其自身统治,从 这个点入手分析也可以。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封建统治者强化自身统治的措

41、施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 19世纪 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 印度 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 差压到本国,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到印度。这个路线图的要点是,每个环节都由英国人控制。 英国 印度 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在近代国际贸易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个三角贸易中,英国居于主导地

42、位,因为三角贸易的形成完全是英国人操纵的结果,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中国应该是居于中心地位,因为其中两种关键商品茶叶和鸦片皆与中国有关;印度则只不过是英国人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和鸦片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观察 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 印度 中国三角贸易。 答案:在英 国 印度 中国三角贸易中,英国居于支配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促进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分)中国处于中心地位,白银大量外流,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2分)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2分)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分)英国 印度 中国三角贸易推

43、动了早期经济全球化。( 3分) 试题分析:此题是典型的高考评述题,回答这类型的问题首先需要学生对材料有很好的把握,其次是对所以评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及所以知识进行整合答案:。此题涉及的是 19世纪 20年代的中国、英国、印度的贸易关系的史实,从时间 入手可知是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的时期,所以在这三者的贸易关系中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当时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与英国的贸易是很紧密的,并且中国出口给英国的都是原料或是经济作物,后来英国大量走私鸦片,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是商品的倾销地,原料的掠夺地。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44、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英国的殖民贸易 ( 2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 间 事 件 1500年 葡萄牙宣布巴西为殖民地;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 莎 1501 1504年 哥伦布第四次远航发现中美州 1510年 葡萄牙占领印度西海岸重镇果阿,次年占领马来半岛重镇马六甲 1513 1514年 拉斐尔创作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 1517年 马丁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1519 1522年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524年 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征服墨西哥 1536年 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 1561年 英国开创了历史上的 “三角贸易 ” 1564年 米开朗基罗逝世 1566 160

45、9年 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尼德兰革命,荷兰独立 1587年 金融界公认的第一家近代银行出现在意大利 1588年 英国在大西洋击败西班牙 “无敌舰队 ” 1600、 1602年 英国、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 1601年 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哈姆雷特问世 1607年 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 1609年 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荷兰诞生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1年 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将西班牙人逐出台湾 1648年 新教取得与天主教平等地位 材料二 吾国自通海以来 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46、陈独秀敬告青年 1915年 ( 1)根据材料一,归纳 1617 世纪中期西欧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 11 分)这些表现对欧洲社会转型起了怎样的作用?( 2 分) (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政治经济历史进行论证。( 10分) 答案: ( 1)表现: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2分)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3分) 思想上,文 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动摇。( 3分) 对外关系方面,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列强对落后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 3分) 作用:推动了欧

47、洲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2分) ( 2)观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转型)。( 1分) 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1分)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清政府发起新政和预备立宪,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4分) 经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实业,民族资本 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4分)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中的 “西欧的表现 ”问题,可从表格中选取相对应该的内容根据时间来分析,表格中主要反映的内容是西欧在中世纪时期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反映,依据表格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即可。这些表现对欧洲社会转型起的作用可以先逐一分析,然后归纳总结出整体的影响,即是推动社会的转型,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向资本主义社会。 ( 2)考查学生对古文的翻译能力,解决此问题首先看材料的出处,解决材料作者的阶级立场与思想主旨,其次是看材料的核心内容,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如果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