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3987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浙江省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届浙江省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届浙江省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届浙江省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届浙江省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浙江省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将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看出, “立子立嫡之制 ”即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其他的制度,如礼乐制度、分封制都以嫡长子继承

2、制为基础。所以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的抗日歌曲,词曲作者麦新最初是歌颂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歌词第二句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原来是 “二十九军的兄弟们 ”。以下事件与二十九军有关的是 A宋哲元收复喜峰口 B安德馨血战山海关 C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D蔡廷锴坚 守上海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33 年日寇进犯华北长城一线,担负喜峰口阵地防御的二十九军顽强抵抗,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 A 项 “宋哲元(时任二十九军军长)收复喜峰口 ”正确。 考

3、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927年上海东方杂志以 “农民状况调查 ”为题征文,要求应征者文章要 “注意于农民疾苦实际情形之说明 当以报告事实为主,切勿流于空洞 ”,后推出了 “农民状况调查 ”专号,集中刊载了 16篇农村调查研究专文和 23篇各地农民调查的 “征文节录 ”(涉及区域及文章数量见下表)。 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B国民大革命时期人们对 “乡村问题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 C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下城乡 “背离化 ”趋势更为凸显 D反映当时以近代实证科学为导向的调查之风颇为流行 答案: A 试题分析:伴随着 2

4、0世纪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乡村出现巨大的结构性变迁,呈现 “背离化 ”趋势。一方面,城市发展加速,扩张明显,另一方面乡村则急速衰退,日益凋敝,给乡村 社会生存和发展形成的巨大压力和危机。国民大革命期间 “乡村危机 ”更引起了国人前所未有的关注。东方杂志以本着理性精神和问题意识,坚持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对乡村危机以及复兴乡村的深度介入和引领性讨论,体现出了社会舆论对乡村危机的深刻关怀。 B、 C、 D符合材料, A材料不能反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

5、叹: “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 ”。材料反映的是 A北伐战争 B淞沪会战 C徐州会战 D淮海战役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 ”、 “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 ”可以排除 A、 B、 C。淮海战役使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崩溃。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以下各项对这一时期外交形势叙述正确的

6、是 A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 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在区域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有三件大事:一是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建交;三是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逐渐正常化。这一系列外交事件,打破了 20世纪 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从而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新中国在 建国之初,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 A选项。 C选项,新中国 50年代已经

7、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积极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 D选项,主要发生在 20世纪末 21世纪初,如 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等。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我国在外交上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下列能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向海外派遣维和部队 领导创立 “上海合作组 织 ” 参加朝核 “六方会谈 ” 积极参加裁军工作会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维和行动由联合国主导, 裁军工作也是以联合国为平台; “上海

8、合作组织 ”属于地区性国际组织; 六方会谈以六国为主体,联合国不参与。 C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943年 1月的一份大公报写道: “中美、中英的新约成立,是中国百年来的大事。这两个公道的条约,把 租界 、 领事裁判权 、 驻兵权 、 内河航行权 等各种由不平等 条约产生的名词送进中国的博物馆。 ”材料中 “中美、中英的新约 ”签订的主要因素是 A废约是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主要目标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国民政府的不懈努力 D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 “1943年 1月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

9、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与盟国美国、英国签订新约,取消治外法权。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是 “中美、中英新约 ”签订的主要因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 186l 1910) 在上海租界设武馆、 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C轮船招商局在广播上做广告 D公司职员坐公共汽车上班 答案: A 试题分析:霍元甲生活的时代是 186l 191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传入中国,近代中国服饰特点是土洋并存, A项正确;申报创办于 1872年,但武昌起义于19

10、11年爆发;广播出现在 20世纪 20年代;公共汽车出现于 1922年,所以 B、 C、 D项霍元甲都不能见到。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 社会生活的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4周年,某校排演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和建设的剧目,以下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中的是 A农民参加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B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 20世纪 50年代赴西藏自治区从事援助工作 D当选政协委员,参政议政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土地改革发生在 1950-1952年, B抗美援朝是在 1950-1953年, D政治协商制度创立于 194

11、9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于 1965年,故 C项不可能出现。 考点:现代中 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这是 20世纪 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 “一五 ”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 ”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 ”的严重错误 答案: B 试题分析: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这一劳动口号反映了 “大跃进 ”时期的 “浮夸

12、风 ”盛行。 B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对该内容的理解, 错误 的是 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明确了增强企业 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答案: C 试题

13、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 ”表明领导人已经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 ”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改革的任务是 “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 A、 B、 D材料都有体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并没有明确提出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 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马克思说: “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是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14、 A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引发了巴黎市民起义 B巴黎公社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说 C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也是促使巴黎市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D巴黎公社运动是法国人民爱国的自发行为 答案: D 试题分析:工人运动的成功要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具有可能性;巴黎公社是在普法战争失败下,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因此具有偶然性; A、 B、C均正确;巴黎公社斗争的目标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项错误。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历史学者姚海在俄国 1917 年的 “电报革命 ”中写道: “俄国 1917 年二月革命在首都彼得格勒是以工人和卫戍部队

15、的起义取得胜利的。但在外省和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接受了彼得格勒革命的事实。 ”学者把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 “电报革命 ”,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 “电报革命 ”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二月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列宁当时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夺权 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答案: D 试题分析:俄国 1917年二月革命在外省是以电报方式推进的。关于彼得格勒事态的电报使二月革命从首都向全国扩散,而各地地方自治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发表对革命的支持和反映自己要求的电报,这突出反映了沙皇统治遭到各阶层的广泛反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二

16、月革命 20世纪 5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以下是各新兴力量崛起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们发生的先后顺序应为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中国 “一五 ”计划完成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57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一五计划在 1956 年基本完成;20世纪 8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本题选 。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美国驻华

17、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 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 “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 ”这一史料表明,美国 A对中国抗日战争持观望态度 B对武汉会战结果的不满 C对共产党的肯定 D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在 “长江以北的失败 ”感到失望,对 “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 ”表示怀疑,故只有 D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20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

18、争的阴云之下时,列宁曾热情地称赞 “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 ”。这里列宁称赞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气象一新 B十月革命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C工农武装割据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 “20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判断,列宁这句话是在一战临近的背景下所言,称赞的是辛亥革命后社会政治生活活跃的景象。 B、 C、D项均不符合 题干的时间信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1787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

19、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体确立了 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两院制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软弱无能,政局动荡、经济衰退。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了 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 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 “州 郡 县 ”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

20、、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与困惑 C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信息中可 以看出从秦朝到唐朝末年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中左右徘徊,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着矛盾与困惑,所以 B项说法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春秋时期,晋国的赵简子宣布: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 “

21、县 ”隶属于 “郡 ”的地方行政体制普遍建立 C中央以察举制方式任命郡县长官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初步确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辅助君王战胜敌 人的功臣中,官位为上大夫的封赏一县,下大夫封赏一郡,普通士人封赏田地十万亩,平常老百姓的话,使其生产买卖顺心如意。这表明春秋时期依靠世卿世禄制进行选拔人才的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明史 职官志载,自景泰后 “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六部职能的衰

22、退 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宰相权力的反弹 答案: A 试 题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D 项宰相权力反弹明显错误。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受皇权制约,排除 C。六部地位下降,职能没有变化,依然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 B。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内阁地位的上升,折射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 A 是最佳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 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23、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项错误; C行省制度不是满洲族的政治创新,是元朝蒙古族统治者的创新; D中的三省六部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所以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排除 B、 C、 D,选择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 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有 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有 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初期 “太祖 ”作为朱元璋的年号可以用来纪年 中华民族

24、取得抗战胜利是在民国三十四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是在农历甲午年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发生在公元前 594年, 正确; “太祖 ”是朱元璋的庙号并非年号, 错误;抗战胜利是在 1945年,即民国三十四年, 正确;新中国成立的 1949年是农历己丑年, 不对。故选 C。 考点:史学理论和方法 史学常识 历史纪年方法 某古籍记载: “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 ,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 “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可以判断该农具是风力水车,出

25、现于明清时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的进步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铁农具的广泛 应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使得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更加成熟,故选 A。民营手工业在汉武帝时期受到打击,无力与国家抗衡, B排除。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排除 C。冶铁技术的先进才使得铁农具广泛使用, D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考点:

26、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冶金业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舒适廉价的 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 A 试题分析: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但到了明朝时期,随着棉花的种植推广到全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导致麻纺织业受到冲击,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冯桂芬在校 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

27、术。 ”下列近代企业中,其兴办宗旨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保兴面粉厂 C大 生纱厂 D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 A 试题分析:冯桂芳主张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把中国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作为治国之本,同时采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也就是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 A是洋务派的军事工业, B、 C、 D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

28、战是指解放中国、 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答案: B 试题分析:有些日本人把甲午战争看成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目的是为了解放中国、光复中原,团结黄种人,共同对付西方。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出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 关条约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29、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 “三次高潮 ”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国民革命由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联合发起,解放战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三场革命的结果也不相同,故排除 A、 B、 D项 ;三场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党革命、解放战

30、争 20世纪 70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 “我们 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的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 ”材料不能表明 A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B美国已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C蒋介石坚持 “一个中国 ”原则 D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 的合法权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我们 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 ”表明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的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 ”表明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蒋

31、介石坚持 “一个中国 ”原则,表示退出联合国。 B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70年代的外交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罗马帝国虽然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主要是指 A它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B它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C它最先建立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 D它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源头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 ”指的是罗马法成为近代欧美资本主义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了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在世界法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 D。 考

32、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过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33、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序 请回答: (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 “大变动 ”分别指什么?( 2分) (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 “大变动 ”的原因有哪些?( 2分) ( 3)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的观点。( 4分) (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 “专制黑暗来抹杀 ”,而是 “利泽长久 ”。 (4分 ) 答案: ( 1)秦汉

34、: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分) ( 2) 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2分) ( 3)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4分) (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等。( 4分) 试题分析: ( 1)结合秦汉和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分析回答。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 历朝所沿用;唐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秦汉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如秦朝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

35、制;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唐朝主要是实行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 2)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二,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 “大变动 ”的原因有: “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 ”,北宋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需要; “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 ”,北宋读书人少,缺乏人才。 ( 3)材料二指出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说明明清两代君权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 4)该问考查考生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积极作用的认识。中央集权制度消除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多民族

36、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等,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不能简单地用 “专制黑暗来抹杀 ”,而是 “利泽长久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3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 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人民日报 1972年 2月 22日 材料二 自从 一八九四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恢复中日邦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将为进一步发展我们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开辟广阔的前景。中日友好不是排

38、他的,它将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1972年 9月 26日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 材料三 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 字 请回答: ( 1)材料一与当年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分歧有哪些?双方 “努力寻找共同点 ”的成果是什么?( 5分) ( 2)据材料一、二,发展中美、中日正常的国家关系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据此分析这一原则的基本特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还应注意什么问题?( 5分) (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为材料三图片写一简要说明( 5分) 答案: ( 1)尼克松总统访华。( 1分)分歧:社会制度、台湾问题。( 2分

39、)成果: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2分) ( 2) 遵循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2分)特点:具有包容性、广泛性,适合各类国家处理国家间问题。( 2分)健康发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1分) ( 3) 1972年,( 1分)在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推动下,( 1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1分)周恩来与之会谈,中日两国签订了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2分) 试题分析: ( 1)解答本题需注意材料的出处。材料一出自 1972年 2月 22日的人民日报,主要内容是中国政府表示愿意同美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联系所

40、学知识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尼克松访华有关。中美两国的政治分歧源自两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关系最大的障碍是台湾问题。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 2)依据材料一可知,发展中美、中日正常的国家关系应遵循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广泛性,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日关系最大的阻力来自日方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发展两国关系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 3)该问要求为材料三图片写一简要 说明,图片反映的事件是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说明文字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事件发

41、生的时间( 1972年)和原因(在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推动下)、事件的经过(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恩来与之会谈,中日两国签订了联合声明)和意义(标志着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中日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911 1937) 材料二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 1)结合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

42、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4分) ( 2) 1945 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9分) 答案: ( 1)出现短暂的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 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4分) ( 2)处于困境。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9分) 试题分析: ( 1) 1912 1919年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一个短暂的春天。联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 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 2) 1945 1949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工业;国民政府苛捐杂税增加,通货膨胀严重。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年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