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345967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61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 T 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DB33 T 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DB33 T 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DB33 T 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DB33 T 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01 B10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 33/T 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2014 - 12 - 31 发布 2015 - 01 - 31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9422014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耕地土壤肥力的诊断 . 4 4.1 诊断因子 . 4 4.2 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 4

2、 4.3 样品检测 . 4 4.4 诊断方法 . 5 5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通用要求 . 5 5.1 目标设定 . 5 5.2 基础指标改良优先 . 5 5.3 同步安排和连续实施 . 5 5.4 主导产业保障与效益平衡 . 5 5.5 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 5 5.6 合理轮作和用养结合 . 5 5.7 实时定位监测 . 6 6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途径 . 6 6.1 土壤有机质提升 . 6 6.2 土壤酸碱度校治 . 8 6.3 土壤盐渍化治理 . 9 6.4 土壤保肥能力的提高 . 10 6.5 土壤物理障碍改良 . 10 6.6 土壤养分均衡化矫正 . 11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浙

3、江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衡和盈亏的计算参数 . 13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常见农作物秸秆主要养分含量 . 14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浙江省 20cm 耕层土壤酸度校治石灰需要量估算参数 . 15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常用改良剂的 CEC 值 . 16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浙江省耕地土壤氮磷钾养分分级标准与矫正施肥推荐用量 . 17 DB33/T 942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D均为资料性附录,附录 C、附录 E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4、。 本标准起草单位 :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倪治华、章明奎、陆若辉、傅丽青、蒋玉根、陈一定、单英杰、陶云彬、朱伟锋、周江明、孔海民。 DB33/T 9422014 1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耕地土壤综合培肥的术语和定义、肥力诊断、通用要求和技术途径等。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标准农田、一般性耕地及垦造耕地等的土壤综合培肥。可适用于耕地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文件编制,以及项目的评估、建设、检查与验收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

5、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274 肥料和土壤调理剂 术语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LY/T 1229 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LY/T 1233 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LY/T 1242 森林土壤石灰施用量的测定 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 (半微量开氏法 ) NY/T 295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25 有机肥料 NY/T 889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测定 NY/T 1118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

6、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 2部分:土壤 pH的测定 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 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5 土壤检测 第 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 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1121.7 土壤检测 第 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 1121.16 土壤检测 第 16部分: 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DB33/T 895 耕地质量评定与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耕地 cultivated land DB

7、33/T 9422014 2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土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土地。 3.2 标准农田 standard farmland 自然和耕作条件优良、土壤高度熟化,或经土地整 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后土地相对平整,集中连片,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无明显障碍因子,田间排灌设施完善,田、渠、路、林、电配套,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机械化作业,达到持续高产稳产、安全环保要求,并依据土地利用总

8、体规划和相关管理办法实行严格质量管控的耕地。 3.3 土壤 soil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即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4 土壤肥力指标 index of soil fertility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和环境条件 能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表征。本标准 根据各土壤肥力指标在构成耕地产出能力中的作用差异及对其他肥力指标的关联性影响、动态变化特点与评价权重比例,把土壤肥力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协同指标二类。 3.5 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主要

9、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后的各种含碳有机物质。 3.6 矿化率 mineralization rate 土壤有机质在一定时间内分解转化为简单化合物的数量,以土壤有机质的“年矿化率”表示,即每年因矿 化分解而消耗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占全部土壤有机质质量的百分数 (%)。 3.7 腐殖化系数 humification coefficient 单位质量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分解转化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即单位 质 量 含碳 有机物经过一年所形成的土壤 特有、结构复杂的 腐殖质 质 量的百分数 (%)。 3.8 土壤酸 碱 度 soil reaction DB33/T 9422014 3

10、 土壤溶液 的酸碱反应 ,反映土壤溶液中 H+浓度和 OH-浓度的比例,用 pH表示,其值为土壤溶液中氢离子( H+)活度的负对数。常见土壤酸碱度 一般可 分成强酸性、酸性、微酸性、中性、碱性和强碱性六级。 3.9 土壤 盐渍化 和次生盐渍化 soil salinization and secondary salinization 土壤 盐渍化指易溶性盐分 ( 主要包括 Na+、 K+、 Ca2+、 Mg2+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次生盐渍化是指非盐渍化土壤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的过程。 3.10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cation

11、exchange capacity, CEC 在 pH=7时,每 1000g土壤中所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cmol/kg)。 CEC值的大小,代表了土壤可能保持的养分数量,即保肥能力的高低。 3.11 土壤耕性 soil tilth 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即 土壤 物理性质 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是土壤结构性、粘着性、可塑性以及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形态变化的物理机械性质 等 的反映。 3.12 土壤结构性 soil structurality 土壤中团聚体的形状 、 大小 、 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 , 直接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从而

12、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状指标 。 3.13 土壤调理剂 soil conditioner 加入土壤用于改善土壤的物理和 (或 )化学性质,及 (或 )其生物活性, 而不是主要提供植物 养分 的物料( 又称 土壤 改良剂 ),包括矿物类、 天然和半合成 水溶性高分子 类 、 人工合成 高分子化合物 及 有益 微生 物制剂 类等。 注: 改写 GB/T 6274-1997,定义 2.1.9。 3.14 有 机肥料 organic fertilizer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其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本标准所指有机肥料包括生产

13、者自行沤制的农家肥和工厂化生产的商品有机肥料。 3.15 测土配方施肥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DB33/T 9422014 4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 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4 耕地土壤肥力的诊断 4.1 诊断因子 土壤肥力诊断主要指标包括:耕层厚度、剖面构型、土壤质地、容重、 p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水溶性盐总量等。 4.2 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土壤样品采集执行 DB33/T 8

14、95要求。土壤样品的制备按 NY/T 1121.1规定的方法进行。风干后的土壤样品按照不同的测试分析要求研磨过筛,充分混匀后,装入样品瓶中备用。 4.3 样品检测 4.3.1 检测项目 根据耕地土壤综合培肥目标和技术模式确定土壤检测项目。 4.3.2 检测方法 4.3.2.1 土壤容重的测定 按 NY/T 1121.4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2 土壤 pH 的测定 按 NY/T 1121.2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3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中性土壤和微酸性土壤按 NY/T 295 规定的方法测定,石灰性土壤按 NY/T 1121.5 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4 土壤有机质的

15、测定 按 NY/T 1121.6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5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石灰性土壤按 LY/T 1233规定的方法测定,酸性土壤按 NY/T 1121.7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6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按 NY/T 889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7 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按 NY/T 1121.16规定的方法测定 。 4.3.2.8 土壤全氮的测定 按 NY/T 53规定的方法测定。 DB33/T 9422014 5 4.3.2.9 土壤碱解氮的测定 按 LY/T 1229规定的方法测定。 4.4 诊断方法 4.4.1 评价依据 按 DB33/T 895 中耕地地力分等

16、定级指标水平分值对照表执行。 4.4.2 结果判定 按照 DB33/T 895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综合地力指数( IFI)大于 0.8,或单项土壤肥力因子隶属度( F)水平分值等于 1的,为维持级,适当因缺补缺保持平衡;综合地力指数或单项土壤肥力因子隶属度低于临界值,即 IFI或因子 水平分值小于 0.8的,需实施土壤培肥。 5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通用要求 5.1 目 标设定 按 DB33/T 895 中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指标水平分值 ,依据目标耕地所处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现状、耕作制度及相应主导产业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确定适宜的土壤培肥目标控制值。 5.2 基础指标改良优先 根据当地实际,将 耕

17、作层厚度、土壤有机质、酸碱度( pH)和可溶性盐( EC)等指标中的一项或几项作为基础指标,实施改良优先,其余为协同指标。协同指标中,土壤化学指标改良优先于土壤物理指标;土壤化学指标中,主要养分指标改良优先于其他指标。 5.3 同步安排和连续实施 田间工程措施应先于或与农艺措施同步实施。工程措施实施时,应避 免打乱表土熟化层与底层生土层;坡耕地改修梯田时,宜将熟化的表土层先行移出,待工程措施完成田面基本平整后,实行表土回覆 ,以保证有效土层厚度。 土壤培肥适宜时间周期依据目标控制值、耕地种植利用方式和实际投入水平确定。基础指标改良应连续实施 35年,新垦造耕地后续土壤综合培肥应连续实施 5年以

18、上。 5.4 主导产业保障与效益平衡 土壤改良培肥应基于原有主导产业种植方式,注意茬口平衡和季节限制,以控制培肥措施对原有主导产业作物田间管理和产出效益的影响。常规培肥技术纳入主导产业农作物田间管理范畴,单位成本较高的培肥措施 应优先安 排在培肥效果好、收益回报高的作物季; 也可结合耕地土壤肥力诊断开展种植适宜性评价,主动设计轮作改良产业种植模式,平衡满足耕地土壤培肥和单位耕地产出效益目标需要。 5.5 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及建设占用土地优良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之前,应进行土壤检测和肥力诊断,剥离耕作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 GB 15618中的二级标准。 5.6 合理

19、轮作和用养结合 DB33/T 9422014 6 实施水旱轮作、农牧结合和粮经平衡等生态种植模式。 生产者应通过秸秆还田、豆科作物轮作和深耕、晒垡、休闲等农艺措施维持与提升土壤肥力。 5.7 实时定位监测 在耕地土 壤改良与培肥实施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田块设立效果试验观察点,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指标的动态变化,以验证改良与培肥技术措施的实际效果,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对没有达到预期改良与培肥效果的,应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良与培肥技术方案。 6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途径 6.1 土壤有机质提升 6.1.1 土壤有机质的平衡和盈亏 土壤有机质平衡和盈亏的评估分析基于 kCAdtdc 数学模型 ,采

20、用公式( 1)计算: ktkAkAt eCC )( 0 (1) 式中: t 时间(年); Ct 土壤 t年后土壤有机质数量( kg/hm2); A 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质的数量( kg/hm2); k 土壤有机质的年矿化率 ( %) ; C0 土壤有机质原始(背景)数量( kg/hm2)。 6.1.2 耕层土壤有机质盈亏平衡与年度提升目标控制值的有机肥用量 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盈亏平衡的有机肥用量采用 公式( 2)计算: 1002 12011 Rf fWkCWM (2) 式中: M1 有机肥施用量( kg/hm2); W1 单位面积耕层土壤质量( t/hm2); k 土壤有机 质 年矿化率( %)

21、; C0 土壤有机 质 原始(背景)含量( g/kg); f1 根茬的腐殖化系数( %); W2 耕层中根茬 生物 量( kg/hm2); f2 施入有机肥的腐殖化系数( %); R 有机肥中有机 质 的含量( %); 土壤有机质提升年度目标投入量采用公式( 3)计算: RfktCtCM 15000015112 (3) 式中: DB33/T 9422014 7 M2 有机肥年度适宜投入量( kg/hm2); Ct 年度土壤有机质提升目标值( g/kg); Ct -1 上一年度土壤有机质测定值( g/kg); k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 %); f 有机肥的年腐殖化系数 ( %) 。 R 有机肥的

22、有机质含量 ( g/kg) 土壤有机质的年矿化率、有机肥年腐殖化系数、常规作物秸秆生物量等参见资料性附录 A。 6.1.3 土壤有机质提升主要技术模式 6.1.3.1 农作物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主要包括: 水稻秸秆粉碎还田腐熟技术模式。适宜于有水源保障条件的水稻 水稻 、旱作 轮作或水稻 休闲 田块,碎草长度 10 cm 15 cm,后茬为水稻 、旱作 的还田量控制在 4500 kg/hm2 6000 kg/hm2,按碳氮比 20:1 25:1 适量配施速效氮肥。后茬为休闲的,可实行全量覆盖还田。 水稻秸秆覆盖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适宜于水稻 麦(油菜)或水稻 蔬菜轮作区,后茬作物 可实行宽窄

23、行种植方式,水稻留茬高度小于 15 cm,秸秆于作物播种后直接铺盖或撒铺种植宽行,以不见表土为准,余量均匀堆置窄行处。 墒沟埋草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适宜于麦 -稻轮作区麦秆还田, 还田量控制在 3750 kg/hm2 4500 kg/hm2,碳氮比调节至 20:1 25:1,麦秸切段为 5 cm 10 cm,就地均匀铺于农田畦面,多余秸秆置于本田墒沟内。稻麦连续少(免)耕的,应选择稻茬适时深耕。 常见农作物秸秆碳氮比参见资料性附录 B。 6.1.3.2 农作物 秸秆集中堆沤腐熟还田技术模式 主要包括: 秸秆集中堆沤腐熟还田技术模式。适宜于常规作物种植区,堆深 150 cm、堆高 100 cm

24、为宜;秸秆堆沤的温度应控制在 50 60,堆沤湿度以 60% 70%为宜,即用手抓捏混合物,以手湿并见有水挤出为适度 。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模式。适宜于设施栽培区,推荐采用内置反应 堆,秸秆用量为 60000 kg/hm2 75000 kg/hm2,配合使用每克含 2 亿以上有效活菌数的 秸秆腐熟类 生物制剂 2 kg。 6.1.3.3 绿肥种植技术模式 主要包括: 紫云英等豆科作物种植技术模式。适用于冬闲等季节性休闲田块。紫云英喜湿但忌渍水,在 9月中下旬至 10 月播种,以控制适宜的稻肥共生期, 如无法安排稻绿肥共生期,应在水稻收获后抢时播种,确保全苗。 播前开好 “十 ”字沟或 “井 ”

25、字沟,以防渍水; 推 荐在越冬时实施 “以磷增氮 ”技术,施用磷 肥 400 kg/hm2 450 kg/hm2,选择在 80% 90%开花时翻耕,或在 插秧前 10天 15 天压青沤田,绿肥压青量控制在 22500 kg/hm2 30000 kg/hm2,翻压同时撒施 225 kg/hm2 300 kg/hm2石灰,加速腐烂分解 ;也可采用紫云英结荚成熟或收种后一次性翻压入土 。苜蓿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在盛花期压青;绿豆、田菁 3 月 6 月均可播种,在初花 至盛花 期压青;苕子于 9 月上旬 播种,初花至 盛花 时即可压青。 绿肥混播技术模式。适宜旱地、园地及部分冬闲田、季节性闲置及轮作耕地,以豆科绿肥(如紫云英、箭筈豌豆)为主,同时播种十字花科作物(如油菜等)或禾本科类 作物(如黑麦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