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867-2013 氯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pdf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48098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30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 T 867-2013 氯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DB41 T 867-2013 氯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DB41 T 867-2013 氯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DB41 T 867-2013 氯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DB41 T 867-2013 氯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 41/T 8672013 氯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 管理体系规范 2013 - 12 - 25发布 2014 - 02 - 25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41/T 8672013 I 目 次 前 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管理要素及要求 34.1 总体要求 34.2 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34.3 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 34.4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64.5 生产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74.6 相关方要素管理 75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85.1 生产过程工艺控制要素管理 85.2 危险化工工艺控制要素管理 .

2、 106 危险作业管理 . 116.1 吊装作业管理 . 116.2 动火作业管理 . 116.3 动土作业管理 . 116.4 断路作业管理 . 116.5 高处作业管理 . 116.6 设备检修作业管理 . 116.7 盲板抽堵作业管理 . 116.8 受限空间作业管理 . 116.9 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管理 . 127 综合要素管理 . 127.1 应急与事故处置要素管理 . 127.2 职业健康管理 . 128 预控保障管理 . 128.1 组织保障 . 128.2 人员保障 . 128.3 制度保障 . 138.4 技术保障 . 138.5 资金保障 . 138.6 安全文化保障

3、. 14DB41/T 8672013 II 9 检查、审核与评审 149.1 检查 149.2 审核 149.3 管理评审 15DB41/T 8672013 III 前 言 为满足我省氯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需求,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不断改善生产作业条件,持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可控的长效机制,实现氯碱企业本质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进、周静、程金虎、徐彩菊、赵丽敏、魏静华、王元月。 本标准参加起

4、草人:郭红卫、杨萍、王明辉、胡满义、司恭、周朝辉、韩瑜、耿剑统、张胜利。 DB41/T 8672013 1 氯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氯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术语和定义、管理要素及要求、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危险作业管理、综合要素管理、预控保障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 本标准适用于氯碱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T 13869

5、用电安全导则 GB 14193 液化气体气瓶充装规定 GB 14544 电石乙炔法生产聚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8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489 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 GBZ/T 223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 AQ/T 3016 氯碱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 AQ

6、3018 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安全通则 AQ 3021 化学品生产单位吊装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2 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3 化学品生产单位动土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4 化学品生产单位断路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5 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6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7 化学品生产单位盲板抽堵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8 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AQ 3035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 AQ 3036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 AQ/T 4208 有毒作业场所危害程度

7、分级 AQ/T 6107 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DB41/T 8672013 2 AQ/T 900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HG/T 20508 控制室设计规定 HG/T 20513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 (二) 仪表供电设计规定 HG/T 20666 化工企业腐蚀环境电力设计技术规定 HG/T 23004 化工企业气体防护站工作和装备标准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6号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7号 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1号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30号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

8、证实施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1号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7号 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十条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64号 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国家安监总管三103号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国家安监总管三116号 气瓶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监总局令第46号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国家质监局锅发250号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安监总局16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氯碱企业 采用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氯化钠或氯化钾水溶液工艺技术,生产氯气、氢气、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聚氯乙烯等产品的企业。 3.2 风

9、险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3 风险预控 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 3.4 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5 安全检测 DB41/T 8672013 3 通过技术手段检查、测量危险源存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过程。 3.6 一岗双责 “一岗”是指个人职责所对应的岗位;“双责”是指相关人员不仅要对所在岗位承担的具体业务工作负责,还要对所在岗位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 3.7 隐患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

10、.8 重大隐患 重大隐患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隐患。 3.9 安全设施 安全设施是指企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危险、有害因素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及减少、预防和消除危害所配备的装置(设备)和采取的措施。 4 管理要素及要求 4.1 总体要求 氯碱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风险预控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相关方要素管理。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应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注:PDCA分别表示:PPlan(计划);D Do(实施);CCheck(检查);A Actio

11、n(改进)。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应保持实用、简洁、高效、稳定运转。 4.2 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方针,方针应: a) 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 b) 明确企业安全理念和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总目标; c) 对企业及基层安全绩效的承诺; d) 结合现行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部门和地方政府规章; e) 针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f) 对员工进行实际操作技能持续培训提出要求; g) 形成文件并发布,有组织有层次的实施; h) 传达到全体员工; DB41/T 8672013 4 i) 定期修改,确保其与生产、储运、安全监测等系统及企业的发

12、展相适宜; j) 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4.3 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 4.3.1 危险源辨识管理 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辨识方法应体现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适用性原则。 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并确保: a) 危险源辨识前应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熟悉辨识危险源的依据; b) 辨识范围覆盖本企业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c) 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确定其特性,要考虑到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d) 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明确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 e) 对辨识任务及辨识结果应建立清册,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

13、统计、整理、归档。 4.3.2 危险源隐患排查 应按照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的要求进行隐患排查。 4.3.3 危险源风险评估 4.3.3.1 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隐患排查,并确保: a) 危险源风险评估频次应与国家有关规定基本一致; b) 危险源风险评估前,应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c) 风险评估范围覆盖本企业的所有危险源和活动区域; d) 风险评估方式参考国家有关规定并科学整合,或者创新符合本企业实用的隐患排查方法、模型,做到简单、实用、有效。应与现场实际相符; 4.3.3.2 当有下列情形发生时,企业应及时组织对危险源进行相关专业的风险评估: a)

14、 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有变化时; b) 生产组织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调整时; c) 生产装置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或操作参数发生重大改变时; d) 外部安全生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 e) 本企业或类似企业发生事故(包括未遂)时; f) 气候条件发生突然变化或预报重大自然灾害有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时。 4.3.4 风险管理对象、标准和措施 4.3.4.1 风险管理对象 企业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隐患排查及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风险可接受的标准,评估隐患的风险等级。应按照隐患级别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 风险管理对象应分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隐患治理负责单位可分为班组级、基层车间级、

15、基层单位(分厂)级和企业级,各级隐患治理负责单位的分工如下: a) 班组级,只需要动手或动简单工具立即可以解决的隐患; b) 基层车间级,需要调整人员或物的状态或大型工具立即可以解决的隐患; DB41/T 8672013 5 c) 基层单位(分厂)级,需要调整人、机的作业环境或修改规章制度、补充技术措施才能治理的隐患; d) 企业级,需要调整生产原料的品种、性质或人、机的作业环境才能治理的隐患。 4.3.4.2 风险管理标准 企业应按下列要求制定风险管理标准: a) 应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 b) 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制定管理标准; c) 风险管理标准的制定

16、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d) 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4.3.4.3 隐患治理措施 企业应按下列要求制定隐患治理措施: a) 应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定隐患治理措施; b) 隐患治理措施应包括:下达隐患治理通知;确定治理措施、负责人、资金来源及治理期限;设 专人监督和验收;建立隐患治理台帐; c) 重大隐患治理措施应包括: 制定包括“定任务和目标、定机构和人员、定经费和物质、定方法和措施、定时限和要求”的治理方案; 建立重大隐患项目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

17、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d) 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必须采取防范措 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4.3.5 危险源监测与安全报警 4.3.5.1 企业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a) 危险源监测方法与本单位实际相符,并在风险管理计划中予以明确; b) 危险源监测设备和系统灵敏、可靠; c) 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d) 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区域的视频监控、信息远传设施、管理应符合AQ 3035、AQ 3036的要求。 4.3.5.2 企业应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对危险源进行可

18、靠监控。应确保: a) 结合各单位实际,合理设计并安装危险源的安全检测报警系统; b) 检(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和数量达到有关规范的要求; c) 检(探)测器应采用经国家指定机构认证的产品; d) 报警控制器应独立设置,安装在有人值守的操作室或值班室; e) 便携式检(探)测报警器的配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f) 监测设施应按规定定期校验。 4.3.6 风险预警 企业应采取措施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使各级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a) 针对不同类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方法; DB41/T 8672013 6 b) 建立可靠的信息传输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

19、、及时。 4.3.7 风险控制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制定并实施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a) 应考虑:可操作性;安全性;可靠性; b) 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 企业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风险、危险和有害因素及采取的控制措施。 企业应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管理档案,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控制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企业应建立信息沟通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隐患风险预控管理信息,企业应确保: a) 员工及相关方参与风险预控管理计划的制定; b

20、) 员工及相关方参与危险源辨识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c) 员工参加车间及作业场所安全状态预评估; d) 员工熟悉现场应急处置预案并知道自己在应急时应怎么做。 4.4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4.4.1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 企业可参照GB 6441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 4.4.2 员工岗位规范 在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与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应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a) 涵盖企业所有岗位; b) 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c) 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岗位规范要明确 “一岗双责”; d) 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4.4.3 员工培训教育 员工培训教育应按照AQ 3016规定

21、执行。 4.4.4 员工行为监督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 a) 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 b) 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c) 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4.4.5 员工档案 企业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 a) 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DB41/T 8672013 7 b) 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证、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血型、持证情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

22、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 c) 员工健康档案 d) 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4.5 生产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4.5.1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应按照AQ 3016的规定执行。 4.5.2 电气设施 企业内电气设施管理应符合GB 50052、GB 50054、GB 50058和GB/T 13869标准的要求。 4.5.3 仪器仪表 仪器仪表的设计、安装及控制室设计应符合 HG/T 20513、HG/T 20508和GB 50058的要求。 4.5.4 安全设施 4.5.4.1 企业应严格执行安全设施管理制度,建立安全设施台帐,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 4.

23、5.4.2 企业安全设施应编入设备检维修计划,定期检维修。安全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因检维修拆除的,检维修完毕后应立即复原。 4.6 相关方要素管理 4.6.1 应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 4.6.2 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4.6.3 应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 4.6.4 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企业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 4.6.5

24、应对承包商进行管理,规范承包商准入,预防承包商生产事故,并应: a) 制定承包商管理制度和办法; b) 在选择和确定承包商时,须确认其符合安全健康管理要求,具备相关施工资质; c) 要求承包商对可能发生的赔偿责任进行投保,并实行风险抵押; d) 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安全健康管理方面的条款; e) 确保承包商有安全管理负责人,并具有相应的资质; f) 确保承包商有内部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并有针对具体项目的作业规程; g) 保证开工前所有施工人员接受安全健康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h) 每年至少对承包商进行一次安全风险评价。 4.6.6 应对承包商现场施工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并应: a) 对

25、承包商进场人员、材料、施工机具、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 b) 确保现场有具备安全资质的管理人员跟班作业; c) 定期、不定期对承包商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DB41/T 8672013 8 d) 确保承包商每班召开班前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 5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5.1 生产过程工艺控制要素管理 5.1.1 生产过程工艺管理的范围 企业应对以下生产工艺过程、场所、设备设施等进行管理: a) 电解生产工艺,包括电解、氯氢处理、氯气压缩液化、盐酸合成等系统; b) 生产装置开、停车过程; c) 电解槽拆、装过程; d) 接触氯气的设备设施; e) 三氯化氮产生、积聚、排放过程; f

26、) 液氯充装系统; g) 氢气充装系统; h) 液氯储存区; i) 事故氯处理系统; j) 停水、停电、停蒸汽; k) 停仪表风气源; l) 工艺参数偏差等。 5.1.2 生产过程工艺管理的要求 企业应对以下生产工艺过程、场所、设备设施制定相应管理要求,包括: a)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工艺控制程序,以确保工艺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b) 应根据生产需要,制定工艺控制指标,设置关键装置和设施运行控制参数; c) 建立工艺联锁保护系统的停用、摘除和投用审批制度; d) 明确开车操作和停车操作应急处理方案和安全控制防护措施; e) 结合生产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组织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消除和控制职业危害; f

27、) 企业应掌握工艺安全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有关的工艺技术文件。工艺安全信息包括:化学品危害信息、工艺技术信息、工艺设备信息等; g) 企业应对工艺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包括:工艺过程的危险性、工作场所潜在的事故发生因素、控制失效的影响、人为的因素等; h) 企业应基于岗位生产特点中的特定风险的辨识,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发放到相关岗位。规程应与工艺安全信息保持一致。 5.1.3 工艺操作规程的要求 5.1.3.1 企业应编制以下岗位的操作规程: a) 氯碱部分 盐水精制,包括化学品助剂配置、一次盐水精制; 电解岗位; 氯气处理岗位; 氢气处理岗位; 氯气压缩、液化岗位; DB41/T 867

28、2013 9 液氯充装岗位; 氢气压缩充装岗位; 碱浓缩或固碱岗位; 合成盐酸岗位; 废气处理岗位或次氯酸钠岗位; 液氯罐区; 酸碱罐区; 整流岗位; 公用工程岗位; 中央控制室岗位等。 b) 聚氯乙烯部分 合成工序; 净制工序; 压缩工序; 精馏工序; 聚合工序; 浆料处理; 氯乙烯单体储罐。 c) 乙炔部分 电石破碎岗位; 乙炔发生岗位; 乙炔净化岗位; 压缩、干燥岗位; 设备检、维修; 机电仪检、维修等。 5.1.3.2 企业应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投产或投用前组织编制新的操作规程。 5.1.3.3 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开车操作程序; b) 停车操作程序; c) 正

29、常运行操作程序; d) 紧急停车操作程序; e) 接触化学品的危险性; f) 各种操作参数、指标; g) 操作过程安全注意事项; h) 异常情况安全处置措施; i) 配置的安全设施,包括事故应急处置设施、个体安全防护设施、自救药品等。 5.1.3.4 企业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工艺参数运行出现的偏离情况及时进行分析,保证工艺参数控制不超出安全限值,偏差及时得到纠正。 5.1.4 工艺设备设施管理 企业应保证下列设备设施运行安全可靠、完整: a) 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包括安全附件; b) 泄压和排空系统; DB41/T 8672013 10 c) 紧急停车系统; d) 监控报警系统; e

30、) 联锁系统; f) 事故氯处理系统; g) 各类动设备,包括备用设备。 5.2 危险化工工艺控制要素管理 5.2.1 电解工艺 电解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重点监控工艺参数:电解槽内液位;电解槽内电流和电压;电解槽进出物料流量;可燃和有毒气体浓度;电解槽的温度和压力;原料中铵含量;氯气杂质含量(水、氢气、氧气、三氯化氮等)等。 b) 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电解槽温度、压力、液位、流量报警和联锁;电解供电整流装置与电解槽供电的报警和联锁;紧急联锁切断装置;事故状态下氯气吸收中和系统;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等。 c) 宜采用的控制方式:将电解槽内压力、槽电压等形成联锁关系,系统

31、设立联锁停车系统;应设置能保证人员安全、设备紧急停止运行的安全监控系统,必要时,应设置安全仪表系统(SIS)。 d) 安全设施:安全阀、高压阀、紧急排放阀、液位计、单向阀及紧急切断装置等。 e) 应对电解工艺过程进行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5.2.2 氯化工艺 氯化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重点监控工艺参数:氯化反应釜温度和压力;氯化反应釜搅拌速率;反应物料的配比;氯化剂进料流量;冷却系统中冷却介质的温度、压力、流量等;氯气杂质含量(水、氢气、氧气、三氯化氮等);氯化反应尾气组成等; b) 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反应釜温度和压力的报警和联锁;反应物料的比例控制和联锁;搅

32、拌的稳定控制;进料缓冲器;紧急进料切断系统;紧急冷却系统;安全泄放系统;事故状态下氯气吸收中和系统;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等; c) 宜采用的控制方式:将氯化反应釜内温度、压力与釜内搅拌、氯化剂流量、氯化反应釜夹套冷却水进水阀形成联锁关系,设立紧急停车系统;应设置能保证人员安全、设备紧急停止运行的安全监控系统,必要时,应设置安全仪表系统(SIS); d) 安全设施:安全阀、高压阀、紧急放空阀、液位计、单向阀及紧急切断装置等; e) 应对氯化工艺过程进行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5.2.3 氯乙烯聚合工艺 氯乙烯聚合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重点监控工艺参数:聚合反应

33、釜内温度、压力,聚合反应釜内搅拌速率;引发剂流量;冷却水流量;料仓静电、可燃气体监控等; b) 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反应釜温度和压力的报警和联锁;紧急冷却系统;紧急切断系统;紧急加入反应终止剂系统;搅拌的稳定控制和联锁系统;料仓静电消除、可燃气体置换系统,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高压聚合反应釜设有防爆墙和泄爆面等; DB41/T 8672013 11 c) 宜采用的控制方式:将聚合反应釜内温度、压力与釜内搅拌电流、聚合单体流量、引发剂加入量、聚合反应釜夹套冷却水进水阀形成联锁关系,在聚合反应釜处设立紧急停车系统。当反应超温、搅拌失效或冷却失效时,能及时加入聚合反应终止剂。安全泄放系统; d

34、) 安全设施:安全阀、紧急放空阀、止逆阀、氮封、超温、超压信号报警等; e) 应对聚合工艺过程进行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6 危险作业管理 6.1 吊装作业管理 应建立并保持吊装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吊装作业中潜在的风险。吊装作业管理应符合AQ 3021的要求。 6.2 动火作业管理 应建立并保持动火作业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动火作业中潜在的风险。动火作业管理应符合AQ 3022的要求。 6.3 动土作业管理 应建立并保持动土作业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动土作业中潜在的风险。动土作业管理应符合AQ 3023的要求。 6.4 断路作业管理 应建立并保持断路作业管理控制程序,

35、以控制和消除断路作业中潜在的风险。断路作业管理应符合AQ 3024的要求。 6.5 高处作业管理 应建立并保持高处作业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高处作业中潜在的风险。高处作业管理应符合AQ 3025的要求。 6.6 设备检修作业管理 应建立并保持设备检修作业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设备检修作业中潜在的风险。设备检修作业管理应符合AQ 3026的要求。 6.7 盲板抽堵作业管理 应建立并保持盲板抽堵作业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盲板抽堵作业中潜在的风险。断路作业管理应符合AQ 3027的要求。 6.8 受限空间作业管理 应建立并保持受限空间作业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受限空间作业中潜在的风险

36、。受限空间作业管理应符合AQ 3028的要求。 6.9 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管理 DB41/T 8672013 12 应建立并保持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中潜在的风险。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管理应符合AQ 3018的要求。 7 综合要素管理 7.1 应急与事故处置要素管理 7.1.1 应急要素管理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应按照GB/T 29639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要求执行。 7.1.2 事故处置要素管理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处置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的要求执行。 7.2 职业健康管理 企业应根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37、规定建立员工职业健康控制程序和健康检查监护制度,及时识别和控制职业健康方面的有害因素,掌握员工安全健康状况,保障员工职业健康,并应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 8 预控保障管理 8.1 组织保障 企业应首先从组织上给予落实和保证,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提供组织保障。一般包括: a) 成立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制订领导承诺管理程序和宣传管理程序文件,负责风险预控管理全过程。形成文件的承诺,并确保这些承诺转变为人力、物力、财力和专项技能技术等资源的支持; b)

38、任命管理者代表; c) 组建工作小组外,视企业的规模、特点的不同或预控管理体系建立的需求和进展状况,还可以在相应层次上进行有关人员机构的组织安排: 机构成员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应界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范围,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定期评审,以确保管理体系与企业本身保持相关和适宜。 8.2 人员保障 施行员工准入管理,包括: a) 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分管安全负责人、分管生产负责人、分管技术负责人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资质应符合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的要求。 b) 企业应当按照不少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5%的比例配备注册安

39、全工程师。 c) 特种作业人员应符合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的要求。 8.3 制度保障 DB41/T 8672013 13 8.3.1 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制度的制定 企业应建立健全与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方针和目标管理、资源配置、投入保障、能力评价、信息管理、承包方评价与管理、文件和资料、责任、激励约束、隐患排查、风险管理与控制、员工行为、人才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和响应、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跟班带班、班组建设、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

40、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8.3.2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程序的建立与保持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程序,以识别和获取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职业健康安全要求。并确保: a) 企业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b) 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的相关方; c) 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8.3.3 体系文件、记录的规范管理 企业应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记录不仅是预防和纠正措施的依据,也为审核和评审提供依据。并确保: a) 有专门

41、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b) 文件收发、归档应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c) 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d) 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e) 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8.4 技术保障 企业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用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专业技术管理,为企业高层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应对因突发技术故障导致的紧急事件发生,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应急工作。并符合: a) 应优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安全技术标准、方法、工艺、设备、设施; b) 应针对危

42、险化学品具体实际,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和消除措施,确保在任何紧急情况下均有效; c) 组织开展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科研和学术交流; d) 负责组织重、特大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8.5 资金保障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和完善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为实施和改进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符合: a) 企业应以上年度实际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采取超额累退方式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标准平均逐月提取和第二十条规定的范围使用; b) 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对安全投入资金进行统一决策、管理和支配; c) 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应遵循“统筹安排、突出

43、重点、注重实效、规范使用”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DB41/T 8672013 14 d) 有专门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投入的安全生产资金有效使用。 8.6 安全文化保障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按照AQ/T 9004要求,根据企业自身安全生产的特点和内、外部文化特征,积极开展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及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a) 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b) 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c) 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企业的各项管理。形成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文

44、化和理念,并转化为每一个员工的日常行为; d)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从根本上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者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直接责任者。 9 检查、审核与评审 9.1 检查 9.1.1 企业应制定反映企业全面风险预控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 a) 涵盖并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b)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c) 符合促进风险预控管理的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9.1.2 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应: a) 系统、全面; b) 重点关注可能产生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 c) 记录真实、准确、可追溯。 9.1.3 企业应对检查发现的不符

45、合项: a)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b) 按照不符合的处理程序予以纠正; c) 重新审核或制定相应防范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9.2 审核 企业应制定并保持体系审核程序,每半年至少一次开展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审核。以审核实施情况与体系的符合性,评价是否能有效满足企业的方针和目标。体系审核应: a) 覆盖体系范围内的所有运行活动; b) 由能够胜任审核工作的人员进行; c) 对审核结果进行记录,并定期向管理者报告,管理者应对审核结果进行评审,必要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d) 及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所有相关方,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e) 对已批准的纠正措施制定行动计划,并作出跟踪监测安排,以确保各项建议的有效落实; f) 如果可能,审核应由与所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进行。 注:这里“无直接责任的人员”并不意味着必须来自企业外部。 9.3 管理评审 DB41/T 8672013 15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应: a) 确保收集到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 b) 根据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可能需要修改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方针、目标和其他要素,提出改进建议; c) 评审结果应予公布,并应跟踪监测其改进情况; d) 将评审结果形成文件,并保存管理评审记录。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