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 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 答案: A 试题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
2、的演替。在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 “取而代之 ”,比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故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质壁分离是细胞质与细胞壁的分开 B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C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用表皮细胞代替根尖细胞 D可根据绿叶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对色素进行分离 答案: D 试题分析: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分离,原生质层是指细胞
3、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A错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 B错误。观察有丝分裂,选用的材料是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表皮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 ,C错误。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原理是:色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中的相关基本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独立完成 “生物知识内容表 ”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
4、用。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 C马和驴可交配生下骡,说明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答案: C 试题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
5、条件。隔离分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大多数生殖隔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得到,但也可能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育种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甲磺酸乙酯 (EMS)能使鸟嘌呤变成 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为获得更多的水稻变异类型,育种专家常用适宜浓 度的 EMS溶液浸泡种子后再进行大田种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用 EMS浸泡种子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 B EMS的处理可使 DNA序列中 G-C转
6、换成 A-T C获得的变异植株细胞核 DNA中的嘌呤含量高于嘧啶 D经 EMS处理后,水稻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属于基因突变:由于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引起诱变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甲磺酸乙酯 (EMS)属于化学诱因,它能使鸟嘌呤变成 7-乙基鸟嘌呤后,不再与胞嘧啶配对,而是与胸腺嘧啶配对,这样就改变了原有 DNA中的碱基对。基因突变不会引起本物种的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任何 DNA中嘌呤含量应该都等于嘧啶的。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7、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取某种植物生长状态一致的新鲜叶片,用打孔器打出若干圆片,平均分成四组,各置于相同的密闭装置内,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分别置于四种不同温度下 t1 t2 t3 t4。测得光照相同时间后各装置内 O2的增加值及黑暗条件下各装置内 O2的 消耗值,结果如下表。经分析可知,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温 度 气体变化值(相对值 /mg h) t1 t2 t3 t4 光照下 O2的增加值 2.7 6.0 12.5 12.0 黑暗下 O2的消耗值 2.0 4.0 8.0 12.0 A. 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呼吸作用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B. 在实验的四种温度下,植物在 t3温度时
8、经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最多 C. 光照相同时间后, t4温度下装置内 O2的增加量与细胞呼吸消耗的 O2量相等 D. 在实验的四种温度下,若均给予 24小时光照,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均大于 0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表中数据可得知,光照下 O2的增加值代表净光合作用强度,黑暗下 O2的消耗值代表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制造量 =净光合作用强度 +呼吸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A正确。在四种温度下,植物在 t4温度时经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最多,而不是 t3, B错误。 O2的增加量与细胞呼吸消耗的 O2量相等的是 t4温度下, C正确。四种温度下,若均给予 24小时光照,
9、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均大于 0,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综合题 农作物秸秆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多种用途。在特定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的催化下,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分解为葡萄糖,经发酵后形成乙醇,再加工即可制成燃料乙醇,减少了人类生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请分析回答: ( 1)欲从土壤中分离获取上述特定微生物,可采用稀释涂布法或 法进行接种,所用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目的是只允许能产生 的微生物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均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刚果红染料,若观察到 即可初步筛选到 目的菌。 ( 2)某研究人员经上述培养获得
10、了三种微生物(甲、乙、丙),现通过如下实验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纤维素酶的活性大小。 将甲、乙、丙三种微生物经离心等方法处理后,制成酶浓度相同的纤维素酶提取液,取等体积的三种提取液分别与等量的纤维素悬浮液混合,在相同且适宜的 pH和温度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 利用 试剂检测产物中的葡萄糖,并通过比较颜色深浅程度判断酶活性的大小。 实验结果如下: 甲提取液 乙提取液 丙提取液 颜色深浅程度 注: “+”越多,颜色越深 由表分析,三种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性不同,最可能的原因是 。其中产生酶活性最强的微生物是 。 ( 3)农作物秸秆除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外,还可用于培育蘑菇和生产沼气等。下图为某生态农场的
11、部分结构模式图。 水稻、杂草在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输入到鸭体内的能量除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用于鸭自身的 等生命活动。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连通可提高蔬菜产量,增产的原因最可能是 。 ( 4)对农作物秸秆的充分利用可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在 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同时合理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有效缓解了燃烧秸秆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答案:( 1)平板划线 纤维素酶 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 ( 2)斐林 不同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或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 乙 ( 3)生产者 生长、发育、繁殖 蘑菇产生的 CO2为蔬菜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 4)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试题分
12、析:( 1)在分离微生物的时候,采用的是稀释涂布法或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培养基中唯一的碳源是纤维素时,只有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才能在上面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均不能生长,刚果红染色法特指纤维素的染色法,可用此来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作用,现象是能观察到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2) 葡萄糖属于还原糖,鉴定试剂选用斐林试剂,结果出现砖红色沉淀。由实验结果表明,乙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最强,引起酶活性不同的原因是可能是不同酶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或者排列顺序不同,或者肽链的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3)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或化能合成的细菌。输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分
13、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另外的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后能产生 CO2,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连通的话,就可以为蔬菜提供 CO2从而提高产量。( 4)生态系统中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可以通过物质循环,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豌豆是遗传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材料。请分析回答: ( 1)选用豌豆作为遗传研究的材料,易于成功的原因是 (至少写出两点)。孟德尔利用豌豆
14、圆形种子的植株和皱缩种子的植株进行杂交, F1自交得到的 F2中圆形和皱缩种子之比大约为 3:1。 F2出现 3:1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 F1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且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若 F2植株全部自交,预测收获的圆形和皱缩种子的比例约为 。 ( 2)研究发现,皱缩种子在发育过程中缺乏一种合成淀粉所需的酶,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 ,种子因成熟过程中水分 缺乏而表现为皱缩。由此说明基因是通过控制 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 3)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 A对 a为显性。当基因 B存在时,豌豆素的产生受到抑制。已知
15、 A和a、 B和 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用两个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品系乙)和野生型豌豆 (AAbb)进行如下两组实验: 亲本中品系甲和品系乙的基因型分别为 、 。为鉴别 组 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豌豆的基因型,可取该豌豆进行自交,若后代全为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则其基因型为 。如果用品系甲和品系 乙进行杂交, F1 (填 “能 ”或 “不能 ”)产生豌豆素, F2中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所占比例约为 。 答案:( 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等位基因分离 5: 3 ( 2)降低 酶的合成 ( 3) aabb AABB AABB 不能 3/16 试题分析:(
16、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研究的材料,原因是: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在分离定律的研究中, F2出现 3:1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 F1形成配子的过程等位基因分离后,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并且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若 F2自交, F3的圆形和皱缩种子的比例为 5: 3。( 2)由题干可知,皱缩种子在发育过程中由于缺乏一种合成淀粉所需的酶,从而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以致种子成熟过程中水分缺乏而表现为皱缩,所以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3)由题干信息可以得出,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 aabb和AABB。 组 F2中不能产生
17、豌豆素豌豆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让其自交,只有 AABB产生的后代全部为不能产生豌豆素的 植株。如果甲和乙进行杂交,F1为 AaBb,不能产生豌豆素 , F2中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为 AAbb和 Aabb所占比例为 3/16。 考点: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干扰素是动物或人体细胞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请分析回答: ( 1)干扰素的产生受细胞内基因的控制,通常处于抑制状态。在病毒刺激下,
18、干扰素基因经 、翻译形成 干扰素前体,进一步加工后形成成熟的干扰素,通过 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 2)某些干扰素可作用于宿主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激活该细胞核中基因表达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其中有些蛋白可通过激活 RNA酶使病毒的 mRNA ,有些则可与 (细胞器)结合,通过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发挥抗病毒作用。 ( 3)某些干扰素可抑制肿瘤细胞 DNA的合成,通过减慢细胞 分裂过程抑制肿瘤。还有些干扰素可提高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细胞的能力,从而在免疫调节中发挥作用。 ( 4)获取干扰素的传统方法是从人的白细胞中提取,但产量很低。科学家利用 酶将干 扰素基因与牛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即 RNA聚合
19、酶 的部位)等调控组件连接在一起,采用 的方法将重组 DNA导入牛的 细胞中,经胚胎早期培养一段时间后移植入母体内发育成熟,即可获得能产生干扰素的转基因牛。大大提高了干扰素的产量。 答案:( 1)转录 胞吐 ( 2)水解 核糖体 ( 3)有丝 T淋巴 ( 4) DNA连接 识别与结合 显微注射 受精卵 试题分析:( 1)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时的过程为 ;干扰素是一类糖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在细胞膜上以胞 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 外;( 2) RNA酶的作用是水解 RNA,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实质是将氨基酸脱水缩合成多肽链;( 3)肿瘤细胞最大的特点是能无限增殖,干扰素能抑制肿瘤,就是减慢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即抑制了 DNA的复制,同时提高了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淋巴细胞的能力,从而在免疫调节中发挥作用;( 4)基因工程中采用 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载体重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中的启动子即 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部位。要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动物细胞体内,采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采用的受体细胞是动物的受精卵。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 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