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甘肃天水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段中检测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348502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3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年甘肃天水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段中检测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2-2013年甘肃天水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段中检测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2-2013年甘肃天水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段中检测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2-2013年甘肃天水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段中检测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2-2013年甘肃天水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段中检测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年甘肃天水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段中检测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mol数与消耗的 O2 mol数比值,常被用来判断呼吸分解有机物的种类。根据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反应式计算,此比值应是 ( ) A 0.5 B 1.0 C 1.5 D 2.0 答案: B 试题分析: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有氧呼吸,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据反应式可知,产生的 CO2 mol数与消耗的 O2 mol数比值 1.0,故答案:选 B。 考点:有氧呼吸化学反应方程式。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熟记有氧呼吸化学反应方程式即可,属于简单题。 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分解及三

2、碳化合物形成糖类所需要的能量分别来自 ( ) A细胞呼吸产生的 ATP和光能 B都是细胞呼吸产生的 ATP C光能和光反应产生的 ATP D都是光反应产生的 ATP 答案: C 试题分析: 据图可知,水的分解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色素吸收的光能,三碳化合物形成糖类所需要的能量应来自光反应形成的 ATP,故答案:选 C。 考点:光合作用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识记能力,课本中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最好形成直观的认识,属于简单题。 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 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

3、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 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做实验证明,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用点燃的蜡烛、绿色植物与小鼠做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 年 ,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用绿叶做对照实验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20世纪 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

4、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因此答案:选 B。 考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对事件发生的时间 顺序要求较高,属与简单题。 下列关于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1与 2 均有选择透过性 B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均分布在 3上 C光反应是在 3上进行的 D暗反应是在 4中进行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中 1是外膜, 2是内膜,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3为类囊体薄膜堆叠形成的基粒,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 4为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因此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均分布在 3和 4上,故答案:选 B。 考点:叶绿体

5、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场所和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对光合作用的场所和过程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 某研究组获得了水稻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 果是 ( ) A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 2条 B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 2条 C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 3条 D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 3条 答案: B 试题分析:色素包括叶绿素( 3/4)和 类胡萝卜素( 1/4),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类胡萝卜素中叶黄素缺失,光吸收差异不显著。另色素在滤纸上的分离图

6、为: 因此色素带缺第 2条,故答案:选 B。 考点:色素的吸收光谱和色素的分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中档题。 在空气中含氧充足的环境里,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 A乳酸菌发酵 B人体内局部组织进行无氧呼吸 C蛔虫进行有氧呼吸 D酵母菌产生大量酒精和二氧化碳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选项中,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选项中, 蛔虫是寄生在动物的肠道内的,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D选项中,酵母菌在含氧充足的环境里会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才能产生大量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只能选 B,人体在剧烈运动是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从而补充能量。 考点:动物、植物和微生

7、物呼吸方式的区别。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特定生物的呼吸方式的区别:乳酸菌、蛔虫只能进行无氧呼吸;醋酸菌只能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动植物主要进行有氧呼吸,特定条件下短暂进行无氧呼吸。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种子库中贮存的 种子不进行细胞呼吸 B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 C高等植物只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D在真核细胞的细胞呼吸中,中间产物丙酮酸的彻底分解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选项中,种子库中贮存的种子通过降低氧气的浓度而降低有氧呼吸的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B选项中,有氧

8、呼吸和无氧呼吸的酒精发酵都产生二氧化碳,只有乳酸发酵不产生二氧化碳; C选项中,高等植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但时间过长会酒精中毒死亡,因此 A、 B、 C都错。在真核细胞的细胞呼吸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第一阶段的反应会生成中间产物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进行二、三两个阶段的反应。 考点:细胞呼吸的方式。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区别。 下面关于 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ATP分子由 1个腺嘌呤和 3个磷酸基团组成 B ATP合成所需的能量由磷酸提供 C ATP水解只能产生两个磷酸 D正常细胞中 ATP与 ADP

9、 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ATP结构简式 APPP ,其中 A代表腺苷, P代 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 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为新陈代谢直接提供能量。 A选项中 ATP分子由 1个腺嘌呤、 1个核糖、 3个磷酸基团组成; B选项中ATP合成所需的能量由光能转化或有机物分解提供; C选项中 ATP水解能产生三个磷酸,因此只有 D选项正确。 考点: 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转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 右图为温度对酶催化活性影响的曲线,图中 A、 B两点的催化效率是相同的。在下面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10、.酶处于 t1温度时酶的寿命比处于 t2温度时的长 B.酶处于 t1温度时酶的寿命比处于 t2温度时的短 C.处于 t2温度时的酶有可能开始发生蛋白质的热变性 D.处 于 t1温度时的酶分子结构比处于 t2温度时的稳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酶在低温下催化活性会降低,但可以恢复;但在高温下酶分子的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活性不会恢复,因此酶处于 t1温度时酶的寿命比处于 t2温度时的长,故答案:选 B。 考点: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点的迁移扩散能力,属于中档题。 下图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A能提供给

11、绿色植物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多的过程是 5 B各种生物体(病毒除外)都能进行的过程是 3 C 1、 3和 4过程产生的 H都能与氧结合产生水 D 2过程需多种酶参与,且需 ATP供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每阶段发生的反应可判断: 1和 2分别属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 3、 4、 5分别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反应。产生 ATP 的阶段有 1、 3、 4、 5 四个阶段,但 1 阶段的能量只能用于暗反应, 3、4、 5中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细胞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所以都能进行的过程是 3; 2过程包括 CO2的固定和 C

12、3的还原, C3的还原需光反应产生的 ATP供能。而 1过程产生的 H会用于 C3的还原, 3和 4过程产生的 H能在 5阶段中与氧结合产生水,故答案:选C。 考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既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全过程。 分析下表,能推测出 ( ) 溶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斐林试剂 甲 - - 乙 - - 甲、乙混合 注: “+”显色, “+”显色更深; “-”不显色 . A.甲溶液含有淀粉酶 B.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C.混合溶液不含淀粉 D.混合溶液不含淀粉酶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表格,甲溶液里面有蛋白质,乙溶液中含有

13、淀粉;而甲、乙混合后遇斐林试剂显色,说明通过反应生成的还原性糖,这是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发生了水解,证明甲中的蛋白质是淀粉酶,故答案:选 A。 考点:有机物的鉴定及酶的专一性。 点评:该题设计较巧妙,将有机物的鉴定和酶的专一性两个知识点有机整合,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了考查。 右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程 和 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 B过程 和都 只发生在酵母细胞的线粒体中 C过程 和 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D过程 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选项中,过程 是呼吸作用的第一个阶段,有氧无氧均可进行,过程 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 B选项中

14、,过程 发生在酵母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过程 发生在酵母细胞的线粒体中; D选项中,过程 是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1825OC),过程 是醋酸菌的酿醋过程,所需的最适温度在 3035OC,故答案:选 C。过程 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过程 是醋酸菌的有氧呼吸,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考点: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呼吸作用方式,锻炼了学生识图能力、识记能力以及据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右图表示某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X、 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 B 、 过程可以产生 ATP, 过程需要消耗 AT

15、 P C 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D 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 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两个阶段, 过程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因此 X、 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 、 过程可以产生 ATP, 过程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提供的ATP; 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消耗氧气是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产生氧气的是光反应阶段,因此 A、 B、 D三个选项正确。 C中, 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故 答案:选 C。 考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既考查了学生的

16、识图能力,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全过程。 右图表示氧气浓度对培养液中草履虫、乳酸菌、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影响,曲线 a、 b、 c分别代表了 ( ) A酵母菌、草履虫、乳酸菌 B酵母菌、乳酸菌、草履虫 C乳酸菌、酵母菌、草履虫 D草履虫、乳酸菌、酵母菌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曲线 a的生物在没有氧气的时候可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无氧呼吸逐渐受到抑制,有氧呼吸逐渐增强,说明该生物 是酵母菌,因为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性生物;曲线 b的生物在没有氧气的时候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有氧呼吸逐渐增强,说明该生物是草履虫,因为草履虫只能进行有氧呼吸;曲线 c

17、的生物在没有氧气的时候呼吸作用很强,而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呼吸作用反而受到抑制,说明该生物是乳酸菌,因为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故答案:选 A。 考点:草履虫、乳酸菌、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方式。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识记这三种微生物的细胞呼吸的方式,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属于中档题。 右图是设想的一条生物合成途径的示意图,若将缺 乏此途径中必需的某种酶的微生物置于含 X的培养基中培养,发现微生物体内有大量 M和 L,但没有Z,试问该生物哪一种酶的合成有缺陷 ( ) A E酶 B B酶 C C酶 D A酶和 D酶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题意,微生物置于含 X的培养基中培养,发现其体内有大

18、量 M和L,说明微生物含有下一个途径中的 B酶、 D酶和 A酶;没有 Z,证明该微生物缺乏上一个途径的 C酶,但无法证明是否有 E酶,故答案:选 C。 考点:酶的专一性。 点评:该题只要学生读清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看懂图解即可,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审题能力,属于简单题。 在一装有蛋清的试管中, 同时加入 2ml狗的胃液和肠液,置于适宜的温度中,过一段时间,试管中的物质是( ) A蛋白质 B多肽 C氨基酸 D水 答案: A 试题分析:胃液中含有蛋白酶,但胃蛋白酶的适宜 PH值为 0.91.5,肠液中主要含有淀粉酶、脂肪酶和肠肽酶,但肠液中酶的适宜 PH值为 7.8左右。两种溶液混合后, PH改变

19、,溶液中的酶的活性都会丧失,因此蛋清中的蛋白质不会被水解,故答案:选 A。 考点:消化液中消化酶的种类及适宜的 PH。 点评:本题学生易错选为 B选项,往往只顾及到酶的种类,而忽略 PH对实验的影响,属于中档题。 下图表示某植物相邻的 3个细胞,其细胞液浓度依次为甲 乙 丙,正确表示它们之间水分子渗透方向的是 ( )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于细胞液浓度依次为甲 乙 丙,根据渗透作用原理,丙的浓度最低,丙的水分子向甲和乙中渗透,;乙的水分子向甲中渗透,故答案:选 A。 考点:渗透作用的原理。 点评:此类试题,考生需要理解渗透原理才能解决问题。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该知识的理解能力、识图能力以及 利

20、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分子 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其穿越的生物膜层数是 ( ) A 5 B 6 C 7 D 8 答案: B 试题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的细胞器,再加上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一共是 6层,故答案:选 B。 考点:细胞器的结构。 点评:本题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 CO2扩散过程图解,答案:就很明了了。 如下图所示,当含有下列结构片段的蛋白质在胃肠道中水解时,不可能产生的氨基酸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该蛋白质片段包含 5个氨基酸, R基分别为: CH 3、 H 、 CH 3、 CH 2SH 、 H ,共三种

21、,不包括 C选项的氨基酸。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及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拆解蛋白质片段,找出氨基酸的 R基,再结合选项选出答案:即可,属于中档题。 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 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酶的专一性,据图可知,甲酶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酶活性不变,甲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而是 RNA;乙酶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酶活性降低,乙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多肽

22、,从而失去催化活性。故答案:选 B,甲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 RNA。 考点:酶的化学本质及特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对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酶具有极强的催化功能,最根本的原因是 ( ) 增加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 降低了反应物分子的活化 能 提高了反应物分子中的活化能 降低了反应物分子的自由能 本身数量和性质不改变,可反复利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酶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催化功能,关键是它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并且它与无机催化剂一样,化学反应前后本身数量和性质不改变,可反复利用,故答案:选 D。 考点:酶的作用及特性。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识记酶的作用,

23、区分它与无机催化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属于简单题。 下图为人体内两种重要化合物 A与 B的化学组成关系,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a的种类约有 20种, b的种类有 8种 B a的结构通式可表示为 C B是人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 D A的种类在神经细胞与表皮细胞中相同, B则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图可知, A、 B构成染色体,则 A、 B应为蛋白质和 DNA。 C、H、 O、 N 构成小分子 a, a 构成 A,则 a 为氨基酸, A 为蛋白质; C、 H、 O、 N、P构成小分子 b, b构成 B,则 b为脱氧核苷酸, B为 DNA。因此 b的种类有 4种, B是人体内的遗传物质

24、。蛋白质的种类在神经细胞与表皮细胞中不同,遗传物质是相同, A、 C、 D三个选项错误,故答案:选 B。 考点:蛋白 质和 DNA结构和功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识记能力及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下列关于生物组织中三大有机物的鉴定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双缩脲试剂 A液和 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错,蛋白质的鉴定只能用双缩脲试剂; C错,鉴

25、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要混合后使用,并且要求现配现用; D错,双缩脲试剂要先加 A液,摇匀后再加入 B液,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故答案:选 B。 考点:生物组织中三大有机物的鉴定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物组织中三大有机物的鉴定的识记能力,并能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使用的区别。 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 B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和脂肪酸都不含有氮元素 C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 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答案: C 试题分析:细胞中任何一种元素的作用都是特定的,是其它元素不可

26、替代的;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的元素组成是 C、 H、 O、 N、 P,脂肪酸的元素组成是 C、H、 O;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虽然很少,但作用非常重要,故 A、 B、 D错。主动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因此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考点:组成细胞的元素的作用、主动运输的作用。 点评:本题涉及知识较多,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接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

27、上建立起来的。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 ) A碳元素是各种大分子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 C碳元素能组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 D碳元素比其他元素重要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碳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说明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答案:选 B。 考点:组成细胞的元素。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简单题。 某生物从微观结构看,它无核膜和众多的细胞器;从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看,它又是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种生物应该是 ( ) A大肠杆菌 B颤藻 C乳酸菌 D衣藻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生物从微观结构看,它无核膜和众多的细

28、胞器,说明该生物属于原核生物;从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看,它又是生产者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是原核生物中的蓝藻。蓝藻一般包括:念珠藻、篮球藻、颤藻、发菜,故答案:选 B。大肠杆菌和乳酸菌都属于原核生物中的细菌,衣藻属于真核生物中的单细胞藻类。 考点: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结构上的区别、蓝藻的结构及分类。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分类及区别,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属于中档题。 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 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 )

29、A a B b C c D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显微镜的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与载玻片的距离越近,观察的细胞体积越大、数量越少。因此要求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放大倍数应该是最小的,选择的物镜应该最短、与载玻片的距离最远的,故答案:选 D。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的掌握情况。 从生命活动的角度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为 ( ) A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元素、无机物、有机物、细胞 D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是细胞,人体的结构层次是由细胞构成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30、),由四大组织构成八大系统,系统再构成人体。 考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识记并区分动物和植物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属于简单题。 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 ( ) A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B能够浸染其他生物 C能够在寄主体内复制产生后代 D具有细胞结构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物是这样定义的: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病毒是生物的主要理由是寄生在活细胞中复制并产生后代,故答案:选 C。 考点:生物体的生命特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体的生命特

31、征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 由 1分子磷酸、 1分子含 N 碱基和 1分子化合物 a构成了复杂的化合物 b,对 a和 b的准确叙述是 ( ) A a是核酸, b则 是核苷酸 B a是脱氧核糖, b则为核糖核酸 C a是核糖, b则为核糖核酸 D a是五碳糖, b则为核苷酸 答案: D 试题分析:据题意可知,化合物 a应为五碳糖,复杂的化合物 b应为核苷酸。五碳糖包括两种(脱氧核糖和核糖),如果 a为脱氧核糖,则 b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如果 a为核糖,则 b为核糖核苷酸,故答案:选 D。 考点:核酸的结构。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区分 DNA和 RNA在结构上的区别,属于简单题。

32、 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 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 RNA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 C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D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或 RN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答案: D 试题分析: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无论是细胞核遗传物质还是细胞质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或 RNA,如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烟草花叶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的遗传物质是 RNA,故答案:选 D。 考点:生物的遗传物质。 点评:本题

33、要求学 生识记并区分细胞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区别,学生易混淆,属于简单题。 下列哪组糖类物质能分别对应: 存在于 RNA中而不存在于 DNA中的糖类; 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类; 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糖类( ) A核糖脱氧核糖乳糖 B脱氧核糖核糖乳糖 C核糖葡萄糖糖原 D脱氧核糖葡萄糖糖原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题意知,存在于 RNA中而不存在于 DNA中的糖类是核糖;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类是葡萄糖(葡萄糖是叶绿体光合作用的产物,而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糖类包

34、括乳糖和糖原,故答案:选 C。 考点: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点的归纳能力。 由图中曲线 a、 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 a运输 B与方式 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 b的最大转运 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 a和 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方式 a的物质运输的速率与被转运分子的浓度成正比,为自由扩散;方式 b的物质运输的速率与被转运分子的浓度成正相关,但是会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为协助扩散。 A选项中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就是通过自由

35、扩散方式运输; B选项中,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 D选项中,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 a和 b的转运速率均没有影响,这两种方式都不需要消耗能量。故答案:选 C,协助扩散的转运速率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实例。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特点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属于中档题。 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毒,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 ) A选择透过性 B主动运输 C一定的流动性 D保护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变形虫伸出伪足,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

36、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故答案:选 B。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区分细 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并掌握细胞膜结构特点的常考的几个实例,例如变形虫能伸出伪足、吞噬细胞吞噬病菌、人鼠细胞融合等实例。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细胞膜结构特点的理解能力。 田间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农作物枯萎变黄,俗称 “烧苗 ”,其原因是 ( ) A根吸收无机盐过多,茎叶细胞失水 B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根细胞不能吸水 C蒸腾作用旺盛,水分散失过多 D土壤溶液浓度过低,根细胞不能吸水 答案: B 试题分析:田间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当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根细胞溶液浓度时,根细胞会失水过多死

37、亡,俗称 “烧苗 ”,故答案:选 B。 考点: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渗透原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一洋葱细胞放入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 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是可能该细胞 ( ) 是死细胞 大量吸水 是根尖分生区细胞 大量失水 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必须是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因此死细胞和根尖分生区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放入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 KNO3溶液中,开始会发生质壁分离,但是由于细胞会主动吸收溶液中K+、 NO

38、3-,使细胞液浓度逐渐上升,从而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故答案:选 B。 考点: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 点评:本题关键要求学生掌握并理解植物细胞放在 KNO3溶液中先会发生质壁分离,后来会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属于中档题。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B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C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产生 ATP均在膜上进行 D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膜部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 答案: A 试题分析: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有氧呼吸产生 ATP有三个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核糖体虽然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但它没有膜结

39、构,因此正确的选项只有 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 考点: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点评:本题较综合,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下列生命活动过程 中高尔基体参与的是 ( ) A植物细胞壁的形成 B分解葡萄糖产生 ATP C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肽链 D以核苷酸为原料合成核酸 答案: A 试题分析:高尔基体为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故答案:选 A。 考点: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 下列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 答案: D 试题分析:细菌细胞中只有一种细胞

40、器 核糖体,没有线粒体这些复杂的细胞器;蓝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但是只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没有叶绿体;水稻叶肉细胞没有中心体,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故 A、 B、 C选项错,答案:选 D。 考点:细胞的结构。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原核生物细胞和真核生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属于简单题。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 ( ) A功能及所含有机化合物都相同 B功能及所含有机化合物都不同 C功能相同,所含有机化合物不同 D功能不同,所含有机化合物相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

41、功能不同(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了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有机化合物也不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的种类不同),故答案:选 B。 考点:细胞结构的成分及功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及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综合题 如图表示物质通过红细胞膜的示意图,请回答: (1)K 、 Na 、 O2、葡萄糖、脂肪酸五种物质中,通过 A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_,通过 B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 _,通过 C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_; (2)若在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 _方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答案:( 1) O2 、脂肪酸; K + 、 Na+; 葡萄糖

42、; ( 2) B(主动运输)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 A方式属于自由扩散; B方式需要载体,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C方式只需要载体协助,属于协助扩散。 (1)中, K 、 Na 、 O2、葡萄糖、脂肪酸五种物质中,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 O2和脂肪酸,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 入红细胞的是 K + 和 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葡萄糖; (2)中,若在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就会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能量的供应,主动运输方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种运输方式的区别以及各自的实例,考查了学生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属于简单

43、题。 根据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氮、磷、镁 3种元素中,构成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物质的元素是 ,构成细胞膜的元素是 ; ( 2)缺镁时植物叶片发黄,其原因是 ; ( 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研磨叶片通常需加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及适量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的作用是 ,碳酸钙的作用是 ;无水乙醇的作用是 。 ( 4)在分离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滤纸条剪去两角的目的是 ;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 ,层析时要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的原因是 ,加培养皿盖的作用是 。 答案: ( 1) N、 P; N、 P; ( 2) Mg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成分 ,缺镁时植物合成叶绿素受阻; ( 3)使研磨充分;

44、 中和有机酸,防止叶绿素被破坏(保护叶绿素);溶解色素; ( 4)防止滤纸边缘扩散过快(防止色素条带不整齐); 细、齐、直; 避免(防止)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 防止层析液(丙酮)挥发。 试题分析: ( 1)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ATP,其组成元素是 C、 H、 O、 N、 P;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其细胞膜的组成元素也是 C、 H、 O、 N、P。因此 氮、磷、镁 3种元素中,构成 ATP的元素是 N、 P, 构成细胞膜的元素也是 N、 P; ( 2) 缺镁时植物叶片发黄,其原因是 Mg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成分 ,缺镁时植物合成叶绿素受阻; ( 3)在色素提取的过程中,研磨叶片

45、通常需加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及适量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 磨充分 , 碳酸钙的作用是中和有机酸,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无水乙醇的作用是溶解色素,也可用丙酮代替。 ( 4)在分离色素的过程中,滤纸条剪去两角的目的是防止滤纸边缘扩散过快,导致四条色素带层析的不整齐;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细而直,这样层析的色素带才清晰可见;层析时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是因为层析液也是有机溶剂,色素会溶于有机溶剂而不再滤纸条上层析;加培养皿盖是层析液这种有机溶剂易挥发。 考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较简单。 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 ,果实中的贮藏物

46、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图A中 、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请回答: I II 取成熟到第 X天和第 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 a、 b试管中各加5mL第 X天的提取液,在 c、 d试管中各加 5mL第 Y天的提取液。如图 B: ( 1)在 a、 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 a管呈蓝色,与 a管相比 c管的颜色更 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 _,图 A中标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_。 ( 2)在 b、 d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斐林 试剂,煮沸后,b管呈砖红色,与 b管相比 d管的颜色更 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 _,图 A中

47、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_。 答案:( 1)浅, 淀粉, ; ( 2)深, 还原糖(麦芽糖), 。 试题分析: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淀粉 还原糖),香蕉逐渐变甜。由图可知:在 a、 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是检测淀粉量,在 b、 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是检测还原糖量;取成熟到第 X天和第 Y天的香蕉果肉相比较,前者淀粉含量多,碘液检测颜色深,转化的还 原糖少,斐林试剂检测颜色浅;后者淀粉含量少,碘液检测颜色浅,转化的还原糖多,斐林试剂检测颜色深。 考点:有机物的鉴定、果实成熟过程中有机物种类的变化。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以及结合

48、生活识记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H2O2常用于漂白,也用于清洗小的伤口;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 H2O2,它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但体内有过氧化氢酶,能使其分解为无毒物质。请分析下图中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 1)在 号试管中,最先产生气泡的是试管 ,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最多的是试管 ; ( 2)在试管 中,选用新鲜肝脏做实验,是因为新鲜肝脏中 ; A.含过氧化氢多 B.过氧化氢酶易挥发 C.含酶的种类多 D.过氧化氢酶多且活性强 (3)在实验中取新鲜肝脏 ,迅速剪碎投入试管 中 ,剪碎的目的是 ; A.防止过氧化氢酶挥发 B.防止过氧化氢酶分解 C.防止细胞中过氧化氢酶的释放 D.使肝脏组织细胞破碎 ,过氧化氢酶与 H2O2充分接触 (4)观察实验 号试管 ,几乎无气泡产生的是 。 (5)在 、 、 、 试管中,除 号试管外,其他试管中所给的条件都有可能破坏 H2O2酶的分子结构,从而使其失去活性。 (6)比较 和 号试管,所看到的现象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