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 T 1081-2015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要求.pdf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62196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3 T 1081-2015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DB43 T 1081-2015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DB43 T 1081-2015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DB43 T 1081-2015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DB43 T 1081-2015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要求Safety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for the special equipment use unitDB43/T 10812015 ICS 13.110C 65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2015-10-24 实施2015-08-24 发布DB43/T 10812015 I 目 次 前言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安全责任 45 组织机构 45.1 机构设置 45.2 人员配备 55.3 工作职责 66 管理制度 76.1 总要求 76.2 基本管理制度 77 设备管理 97.1 设备采

2、购 97.2 安装、改造、修理 97.3 使用登记与登记变更 97.4 出租107.5 运行控制107.6 定期检验117.7 安全档案117.8 隐患排查和治理127.9 节能管理128 应急管理与事故处理128.1 应急管理128.2 事故分类与处理139 文件与控制139.1 文件范围139.2 文件控制139.3 记录控制1310 教育培训1411 评审与持续改进1411.1 评审1411.2 持续改进14DB43/T 10812015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湖

3、南省特种设备管理协会、湖南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祥柏、段方英、李楷明、彭琨林、周琪、舒明煌、殷先华、林勇、王恒、雷鑫凯、熊鹰。 DB43/T 10812015 1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安全责任、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应急管理与事故处理、文件与控制、教育培训及评审与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43

4、/T 10812015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评价方法 3 术语与定义 3.1 特种设备 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其他特种设备。具体种类、类别和品种,以经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的特种设备目录为准。 3.2 锅炉 利用各种燃料、电或者其他能源,将所盛装的液体加热到一定的参数,并通过对外输出介质的形式提供热能的设备,其范围规定为设计正常水位容积大于或者等于 30L,且额定蒸汽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的承压蒸汽锅炉;出口水压大

5、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且额定功率大于或者等于0.1MW的承压热水锅炉;额定功率大于或者等于0.1MW的有机热载体锅炉。 3.3 压力容器 盛装气体或者液体,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 0.1MPa(表压)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容积大于或者等于30L且内直径(非圆形截面指截面内边界最大几何尺寸)大于或者等于150mm的固定式容器和移动式容器;盛装公称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2MPa(表压), 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1.0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标准沸点等于或者低于60液体的气瓶;氧舱。 3.4 压力管道 利

6、用一定的压力,用于输送气体或者液体的管状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蒸汽或者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DB43/T 10812015 2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且公称直径大于或者等于50mm的管道。公称直径小于150mm,且其最高工作压力小于 1.6MPa(表压)的输送无毒、不可燃、无腐蚀性气体的管道和设备本体所属管道除外。其中,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安全监督管理还应按照安全生产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实施。 3.5 电梯 采用动力驱动,利用沿刚性导轨运行的箱体或者沿固定线路运行的梯级(踏步),进行升降或者平行运送

7、人、货物的机电设备,包括载人(货)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非公共场所安装且仅供单一家庭使用的电梯除外。 3.6 起重机械 用于垂直升降或者垂直升降并水平移动重物的机电设备,其范围规定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者等于0.5t的升降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者等于3t(或额定起重力矩大于或者等于40tm的塔式起重机,或生产率大于或者等于300t/h的装卸桥),且提升高度大于或者等于2m的起重机;层数大于或者等于2层的机械式停车设备。 3.7 客运索道 采用动力驱动,利用柔性绳索牵引箱体等运载工具运送人员的机电设备,包括客运架空索道、客运缆车、客运拖牵索道等。非公用客运索道和专用于单位内部通勤的客运索道除外

8、。 3.8 大型游乐设施 用于经营目的,承载乘客游乐的设施,其范围规定为设计最大运行线速度大于或者等于 2m/s,或者运行高度距地面高于或者等于2m的载人大型游乐设施。用于体育运动、文艺演出和非经营活动的大型游乐设施除外。 3.9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除道路交通、农用车辆以外仅在工厂厂区、旅游景区、游乐场所等特定区域使用的专用机动车辆。 3.10 使用单位 使用管理特种设备的法人、其它组织或个体工商户、自然人。 3.11 安全管理人员 使用单位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人员,包括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档案管理人员。 3.12 检测人员 使用单位从事自行检测、检查的人员。 3.13

9、作业人员 特种设备使用活动中的设备操作、维护保养等工种人员。 3.14 修理 恢复原设备的安全使用状态,通过对主要受压部件、受力结构件损坏部分的修复、主要零件更换等,DB43/T 10812015 3 但不改变原设备的性能参数、技术指标等活动。 3.15 改造 改变或更换原设备的结构、机构、控制系统等,使特种设备的性能参数、技术指标发生变化的活动。 3.16 安全评价 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3.17 安全附件

10、 为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承压类设备安全运行而装设的某种防护装置。一般包括安全泄放装置、安全联锁装置、紧急切断装置、导静电装置,防雷电装置等。 3.18 安全保护装置 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机电类设备上,用于控制位置、速度、防止坠落的装置,一般包括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制动器、限位装置、安全带(压杠)、门锁及其连锁装置等。 3.19 使用登记 使用单位向办理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的一种登记手续,包括首次启用、停用后启用、改造、使用单位更名、使用地址变更、过户、移装等。 3.20 监督检验 特种设备制造或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中,在企

11、业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机构对制造或者安装、改造、重大修理单位进行的制造或安装、改造、重大修理过程进行的验证性检验。 3.21 定期检验 定期检查验证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是否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一些强制性技术措施。 3.22 事故隐患 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以及易引发安全事故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管理上的缺陷。 3.23 严重事故隐患 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严重事故隐患: a)使用非法生产特种设备的; b)使用应予以报废或者不符合规定参数范围使用的; c)使用超期未检或者经检验检测判为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的

12、; d)使用有明显故障、异常情况的特种设备,或者使用经责令改正而未予改正的特种设备的; e)特种设备发生事故不予报告而继续使用的, DB43/T 10812015 4f)使用缺少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或者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失灵而继续使用特种设备的。 3.24 高耗能特种设备 在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量或者转化量大,且具有较大节能空间的特种设备,如锅炉、换热压力容器、电梯等。 3.25 特种设备事故 因特种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在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修理、使用(含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检验与检测活动中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特种设备严重损坏或者中断运行、人员滞

13、留、人员转移等突发事件。 3.26 合同安全管理 使用单位特种设备数量不多或安全管理能力不足时,与专业技术机构签订委托服务合同,委托其进行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 4 安全责任 使用单位应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规定,切实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保证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符合节能要求。履行以下安全管理责任: a) 按规定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安全管理负责人,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或者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实行合同安全管理; b)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岗位责任、隐患治理、应急救援等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c) 采购符合相应安全技术规范和节能要求的特种设备; d) 选择取得相

14、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改造或修理; e) 聘用取得相应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作业人员从事相应工作,对其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 f) 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及注销等登记变更手续; g) 建立特种设备台账、相关人员台账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等安全管理档案,配备有效版本的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h) 做好日常运行检查、维护保养、隐患排查治理,按期申报定期检验; i) 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j) 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按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报告事故情况,及时组织事故救援和保护事故现场,配合事故调查处理; k) 积极开展使用安全管理标

15、准化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节能水平; l) 确保必要的安全投入; m) 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安全监督管理和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依法开展的监督检验与定期检验; n) 积极投保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 5 组织机构 5.1 机构设置 DB43/T 10812015 5 使用单位应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特种设备安全兼管机构。 5.2 人员配备 5.2.1 安全管理人员 使用单位应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要求配置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5.2.2 检测人员 使用单位应根据特种设备数量、特性等配备一定数量的检测人员,实行合

16、同安全管理的除外。 5.2.3 作业人员 使用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特种设备数量、特性等配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资格。 作业人员(不含辅助人员)配置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作业人员配置最低要求 作业种类 项 目 人员数量 备 注 蒸发量1t/h、供热量0.7MW的锅炉。 每台每班锅炉作业1人。 燃煤 每台每班锅炉作业2人,水处理作业1人。 1t/h 蒸发量10t/h、0.7MW供热量7MW的锅炉 燃气或电加热 每班锅炉作业1人,水处理作业1人。 锅炉作业 蒸发量大于10t/h的锅炉。 每台每班锅炉作业3人,水处理作业2人。 1.当2台以上锅炉在1个锅炉房内同时运行时,当班锅炉

17、作业人员数量可按规定总数的70%配置; 2.当多台锅炉共用水处理设施时,当班水处理作业人员可适当减少,但不得少于单台锅炉最低配置数量中的最大人数; 3B级以下全自动锅炉可以不设跟班锅炉作业人员,但应建立定期巡回检查制度。 成套装置,按生产单元配置。 每班2人。 非成套装置,按班组配置。 每班1人。 移动式压力容器。 每台班2人。 压力容器作业 气甁充装按岗位配置。 每班充装2人、检查1人。 1.氧舱使用单位应配备必要的氧舱维护人员; 2.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应有充装人员; 3.移动式压力容器驾驶员与押运员均应取得作业人员证。 压力管道作业 按照装置或管道配置。 每班、每岗位管道作业1人。 必要时

18、配备带压密封人员。 电梯作业 医院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垂直升降电梯、用于游客观光的电梯、确需专人操作的电梯按台配置 每台每班司机1人。 必要时配置机械安装维修、电气安装维修人员。 起重机械作业 按台配置。 每台每班司机1人。 必要时配置指挥、机械安装维修、电气安装维修人员。 客运索道作业 按条配置。 每条每班司机1人。 配置必要的维修人员。 大型游乐设施作业 按游乐项目配置。 每项目每班1人。 配置必要的维修人员。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作业 按辆配置。 每班每辆司机1人。 注1:表中要求按台配置作业人员的,不包括备用特种设备。 DB43/T 10812015 65.3 工作职责 5.3.1 主要

19、负责人 主要负责人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使用管理的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全面负责。应制定明确的、公开的、文件化的安全目标,为实现安全目标提供必需的资源保障,并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考核。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接受并配合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督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 b) 严格执行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有关规定的要求; c) 设立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明确相应职责; d)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资金的投入,纳入企业年度经费计划,并有效实施。 5.3.2 安全管理负责人 全面负责本单位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管理,组织制

20、定并实施本单位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制度;熟悉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相关安全知识,及时掌握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与节能状况。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接受并配合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 b) 组织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培训; c) 组织制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 d) 组织特种设备定期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 e) 负责组织编制应急专项预案和开展应急演练; f) 负责特种设备突发事件或事故的报告以及协助事故调查; g) 组织开展本单位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 5.3.3 安全管理人员 掌握相关的

21、安全技术知识,熟悉特种设备有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持证上岗。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接受并配合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 b) 定期、不定期检查特种设备,及时纠正特种设备使用中的违章行为。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使用特种设备并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 c) 收集、管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d) 编制日常安全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e) 编制定期检验计划并落实定期检验的报检工作; f) 提出应急救援演练计划,负责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具体工作; g) 组织实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h) 配合特种设备安全监督

22、管理部门和作业人员考试机构对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的考核; i) 传达、贯彻上级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的指示以及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j) 明确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使用、维保、检验等)的各个环节及责任人员,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及管理; k) 接到故障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处理; DB43/T 10812015 7 l) 实施对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和维保工作的监督。 5.3.4 检测人员 熟悉相关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具备相应理论水平和检测技能。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按照相关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开展检测、检查工作并对检测、检查结论负责; b) 做好相关工作记录;

23、c) 对检测、检查中发现的隐患与问题,及时书面报告本单位安全管理负责人,并提出整改意见与建议; d) 积极参加相关部门、行业组织举办的相关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5.3.5 作业人员 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严格执行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本岗位的设备和安全设施齐全完好,持证上岗。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严格按照特种设备操作规程操作有关设备,按时巡回检查、准确分析、判断和处理特种设备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出现紧急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并向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 b) 拒绝违章指挥,不得违章作业; c) 自觉接受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

24、监督检查; d) 积极参加有关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提高水平,确保特种设备使用安全; e) 按照单位安排,认真参加应急救援演练,做好应急处置等工作; f) 做好相关工作记录; g) 按时申请作业人员资格复审。 6 管理制度 6.1 总要求 使用单位应建立覆盖本文件和相关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并满足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需要的岗位责任、隐患治理、应急救援等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规程,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的数量以及简繁程度宜根据使用单位的性质、特种设备数量、工艺特性来确定。 6.2 基本管理制度 6.2.1 安全会议制度 如安全例会、临时安全会议等。应明确会议的职能、频次、召集部门或

25、人员、主持人、参加人员、会议记录等要求。 6.2.2 经费保障制度 应明确特种设备改造更新、修理维护、检验检测、安全评估、教育培训、使用管理标准化建设等所需经费的提取、使用管理等要求。 6.2.3 安全考核制度 DB43/T 10812015 8应明确安全考核的范围、项目、内容、方法、奖惩措施等要求。 6.2.4 设备管理制度 应明确特种设备(含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附属仪表)的采购、验收、保管、安装、改造、修理、调试、运行维护、检验检测、使用监控、报废等要求。 6.2.5 交接班制度 应明确交接要求、检查内容、检查记录、交接手续等要求。 6.2.6 巡回检查制度 应明确检查的

26、时间、内容、路线、记录等要求。 6.2.7 日常检查制度 应明确检查人员的组成、检查时间间隔、检查主要内容、发现问题处置措施等要求。 6.2.8 使用登记制度 应明确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包括注册、变更、停用、注销等)及登记信息的使用等要求。 6.2.9 定期检验申报制度 应明确特种设备(含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附属仪表)定期检验申报的时间、责任人、申报方式、申报对象、衔接结果等要求。 6.2.10 人员管理制度 应明确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作业人员、安全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资格条件、培训考核、证件管理、档案管理等要求。 6.2.11 安全教育制度 应明确培训

27、对象(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作业人员、安全档案管理人员、新进员工等)、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施部门、计划安排、内容记录等要求。 6.2.12 维护保养制度 应明确特种设备(含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附属仪表)的维护保养周期、内容和要求。 6.2.13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应明确隐患的排查、原因分析、纠正措施、登记、报告、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时限、整改复查确认和处置结果等要求。 6.2.14 档案管理制度 应明确安全技术档案与记录的范围、收集、归档、编目、索引、借用、保管、贮存、销毁、保密等要求。 6.2.15 重点监控制度 DB43/T 10812015 9 应明确重点监

28、控特种设备的分类、监控措施等要求。 6.2.16 应急处置制度 应明确特种设备故障处置、应急救援专项预案的启动、恢复使用的条件等要求。 6.2.17 事故报告制度 应明确事故分类、报告部门、报告方式、报告程序、保护现场等要求。 6.2.18 接受监管制度 应明确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安全指令等安全监督管理活动的要求。 6.2.19 安全操作规程 一般包括运行准备、工况参数、操作步骤、巡回检查、运行记录、异常处置、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安全操作规程应悬挂于作业场所。 7 设备管理 7.1 设备采购 特种设备采购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购买取得许可生产并经检验合格的特种设备; b)

29、 采购符合能效指标要求的特种设备; c) 禁止购买国家明令淘汰或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 d) 进口的特种设备应符合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并经检验合格;需要取得我国特种设备生产许可的,应取得许可;进口特种设备,应向进口地市州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履行提前告知义务。 7.2 安装、改造、修理 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选择具有相应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资格的施工单位; b) 督促施工单位履行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告知的义务; c) 应实行监督检验的,督促施工单位向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申请监督检验; d) 及时组织施工质量验收,验收合格后30日内向施工单位索取施工

30、质量证明文件(合格证、质量证明书、监督检验证书或报告); e) 验收记录、施工质量证明书、监督检验证书/报告、使用登记/变更资料等应存入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7.3 使用登记与登记变更 7.3.1 使用登记 7.3.1.1 特种设备投用前或者投用后 30 日内,使用单位应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将使用登记标志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7.3.1.2 办理特种设备登记时,应提供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监督检验合格证DB43/T 10812015 10 书、安全管理制度、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电梯维修保养合同等有关资料。 7.3.1.3 电梯、客

31、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运营使用管理单位应将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注意事项、警示标志和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电梯使用标志)置于易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 7.3.2 移装 移装前,使用单位应向原使用登记部门申请办理注销手续。移装完成后,应按7.3.1条的要求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7.3.3 过户或变更 特种设备产权发生变更时,原使用单位应办理注销手续,并将设备全部文件资料移交现使用单位,现使用单位应按7.3.1条的要求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7.3.4 停用及重新启用 特种设备停用1年以上的,应予封存,在封存后30日内向使用登记部门申请报停;重新启用的,应经定期检验合格后,到使用登记部门办理重新

32、启用手续。 使用单位在设备停用期间应对特种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7.3.5 到达使用年限继续使用 特种设备达到设计使用年限需要继续使用的,应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通过检验或者安全评估,并办理使用登记证书变更,方可继续使用。允许继续使用的,应采取加强检测、监控和维护保养等措施,确保使用安全。 7.3.6 报废 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且无改造、修理价值,或者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的,使用单位应依法履行报废义务,采取必要措施消除该特种设备使用功能,并向原登记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特种设备报废后,不得再作为特种设备转让和使用。 7.4 出租 特种设备出租单位不得出租未取得许可生产的

33、特种设备或者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以及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维护保养或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在出租期间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责任义务由出租单位承担,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7.5 运行控制 7.5.1 基本要求 7.5.1.1 建立并保存特种设备及其安全装置、警示装置管理台账、设备分布示意图,逐台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档案内容应符合相应安全技术规范规定; 7.5.1.2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按照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安全须知等进行危险提示、警示。 7.5.1.3 作业人员应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准确、及时、清晰、完整记录运行信息; 7.5.

34、1.4 确定本单位重要特种设备范围,制定监控方案并实施; 7.5.1.5 应按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和设备使用说明书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检修; 7.5.1.6 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并将检查记录存入安全技术档案; 7.5.1.7 当特种设备运行中出现异常,按照预定方案采取必要措施后,若仍不能恢复正常运行时,应DB43/T 10812015 11 停止其运行。 7.5.1.8 特种设备使用场所,应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符合相关设计标准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确保其安全运行。 7.5.2 其他要求 7.5.2.1 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特种设备在每日投入使用前进行试运行和

35、例行安全检查,对安全装置进行检查确认; 7.5.2.2 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应由取得电梯维修许可资质的单位进行。 7.5.2.3 按照相应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开展压力容器年度检查、压力管道在线(年度)检查。 7.5.2.4 锅炉使用单位应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锅炉水(介)质处理,并接受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对水处理设备的定期检验;锅炉清洗应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并接受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监督检验。 7.5.2.5 出租特种设备,租赁合同约定由承租人履行安全管理义务、承担法律责任的,承租人为使用单位。租赁合同约定双方分别负有安全管理义务、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双方均为使用单位。租赁合同未约定或者约定不

36、清的,出租人为使用单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7.5.2.6 住宅小区中的共有产权特种设备,由业主或者业主委员会聘请的物业管理单位作为使用单位,承担安全管理义务和相应法律责任。在未向物业管理单位交接前,由该住宅建设单位承担安全管理义务和法律责任。特种设备产权共有人未委托物业管理单位实施管理的,共有人为使用单位。共有人应共同指定管理代表,履行相关法定安全管理义务,法律责任由共有人共同承担。 7.6 定期检验 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定期检验计划,在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申报定期检验。 积极配合检验检测工作,提供必要的检验工作条件,告知检验人员安全注意事项。检验完

37、成后应及时提取特种设备定期检验报告、安全装置校验报告并存入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 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7.7 安全档案 7.7.1 特种设备台账 使用单位应建立特种设备台账,内容至少包括:设备名称、设备种类、制造单位、购置时间、安装单位、检验情况、使用状态、重大修理情况及其他变更情况。 特种设备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应建立台账。 7.7.2 相关人员台账 使用单位应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作业人员台账,内容至少包括:

38、姓名、作业类别、作业证号、取证时间、换证情况等。 7.7.3 安全技术档案 特种设备应建立安全技术档案。内容至少包括: a)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 DB43/T 10812015 12 b) 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改造、重大修理的技术文件和资料; c) 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报告和自行检查的记录; d) 特种设备的日常检查与使用状况记录; e) 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f) 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及隐患整改记录; g) 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改造技术资料; h

39、) 应急救援演练记录。 7.8 隐患排查和治理 7.8.1 隐患排查 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作业人员等排查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隐患,做好记录,建立隐患台帐,并存入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7.8.2 隐患治理 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检验机构及评价机构发现的安全隐患,使用单位应及时书面反馈治理结果。 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并保存相关资料。 隐患治理措施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

40、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使用单位对无力整治的严重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报告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 7.9 节能管理 高耗能特种设备使用和管理应按照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督管理办法执行。 8 应急管理与事故处理 8.1 应急管理 8.1.1 使用单位应按照法规要求,建立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量少的小型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使用单位应结合实际制订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演练,同时做到: a) 在单位综合应急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重点特种设备专项应急预案; b) 明确应急救援机构、职责与权限; c) 根据应急救援所需,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维护,确保其有效性;

41、 d) 明确应急状态及处置措施,包括启动预案的情形以及流程; e) 规定与专业救援组织的联络方式并保持畅通; f) 一般每年至少有计划地进行一次演练; g) 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修正。 8.1.2 应急处置所需物资包括抢险防护用品、专用工具、安全检测仪器、通信设备和器材及其它救灾物品。应急处置所需资料包括与特种设备相关的技术资料、现场工艺流程图和平面示意图、现场作业人DB43/T 10812015 13 员岗位布置、应急人员的联系方式和地址、附近区域事故应急救援特殊装备资源、政府有关部门救援支持联系电话等。 8.2 事故分类与处理 8.2.1 事故分类 按照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42、和造成的社会影响情况,特种设备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具体分类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进行。 8.2.2 事故处理 发生事故时,使用单位应做到: a)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抢险救援; b) 立即如实报告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报告内容至少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伤亡人数、特种设备概况、财产损失及其他情况; c) 在抢险过程中注意保护现场、保留证据; d)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合事故调查处理; e) 记录特种设备故障与事故,并存入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9 文件与控制 9.1 文件范围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文件应包括: a)

43、 特种设备有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安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等; b)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制定的有关制度、程序文件、操作规程等; c) 有关记录。 9.2 文件控制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所需文件应予以控制,并达到以下要求: a) 文件发布前应按程序进行审核和批准; b) 文件更新后再发布前,应重新审核、批准; c) 按文件类别进行管理; d) 文件应易于识别、取用和阅读; e) 外来文件应进行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f) 明确保管方式和保管期限; g) 防止作废的文件被非预期使用,因特定目的需要保留的失效文件,应予以标记。 9.3 记录控制 使用单位应建立特种设备使用运行、维护保养、自行检查等记录

44、。记录应填写完整、字迹清楚、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文件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和处置所需的控制要求。 DB43/T 10812015 14 10 教育培训 10.1 使用单位应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与技术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理论水平、管理能力和安全技能。 10.2 应制定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10.3 作业人员培训教育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特种设备安全基本知识、生产工艺及操作规程、新技术、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规章制度、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源、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事故案例等。 10.4 应保存好相关教育培训记录。 10.5 为教育培训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 11 评审与持续改进 11.1 评审 使用单位每年至少应对本单位特种设备使用安全及管理情况进行一次评审,确保安全管理各项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方法参照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评价方法。 11.2 持续改进 使用单位应根据评审结果,对资源配置、管理制度、管理手段、操作规程等进行完善改进,不断提高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