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3.080 Z 50 备案号: 48688-2016 DB11 北京市地方 标准 DB11/T 1281 2015 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导则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guideline for remediated soil reuse from contaminated site 2015 - 12 - 30发布 2016 - 03 - 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11/T 1281 2015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工作程序 . 2 5 第
2、一阶段土壤再利用区环境调查 . 2 6 第二阶段土壤再利用风险筛选 . 3 7 第三阶段土壤再利用风险评估 . 6 8 污染防治对策及长期监测计划 . 8 9 报告编制 . 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估方法 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达标点浓度预测方法 . 16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部分污染物理化性质参数 . 19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报告编写示例 . 23 DB11/T 1281 2015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给出的 规则起草。 本标准 由北京市 环境 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 由北京市 环境 保
3、护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 起草单位:北京市 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固体废 物和化 学品管 理中心。 本标准 主要起草人:贾晓洋、钟茂生、唐丹平、姜林、唐振强、夏天翔、王亚军、张丹、李慧颖、 贾琳。 DB11/T 1281 2015 III 引 言 为规范污染场地土壤再利用 过 程, 防止 土壤再利用 时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污染 周边 区域 土壤和 地下水 ,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 国环境保护 法 、废弃危险化 学品 污染环境防治 办 法 ( 原国家环境 保护 总局令 第 27号 ) 、 关于 保 障工业企业 场地再 开发 利用环境 安全 的通知 (环 发 2012 140号 )和 关 于加强
4、 工业企业关停 、搬迁 及 原址 场地再 开发 利用 过程中 污染防治工作 的通知 (环 发 2014 66号) 等有关 法律 和通知 的规定 ,结合 北京实 际,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 了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 的工作程序 、方法 、内容 和技术 要求 。 DB11/T 1281 2015 1 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 了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 的工作程序 、方法 、内容 及要求 。 本标准 适用 于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 在非 环境 敏感 区被 再利用 的评估 。 本标准 不适 用于涉 及放射 性污染和 致病 性生 物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
5、再利用 的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 于本文件 的应 用是必不可少 的。 凡是注日 期 的引用文件 , 仅所注日 期 的版 本适 用于本文 件 。 凡是不注日 期的 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 本( 包括所有的 修改 单) 适用 于本文件。 HJ 682 污染场地术语 DB11/T 656-2009场 地环境评价导 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 适用 于本文件。 3.1 土壤再利用 soil reuse 污染场地修复达标后土壤用 于回填 用土 、道路 用土 、绿化用土 等用 途。 3.2 土壤再利用筛选值 screening value for soil reuse 判定是否开展
6、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风险评估 的启动值。 3.3 环境敏感区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area 自然保护 区、 饮用水水 源保护区及 其补 给径流 区、 特殊地下水资 源保护 区、 基本农田 保护 区、 重要 湿 地 等区 域。 3.4 达标点 compliance point 确 保 地下水 中污染物浓度 不超过 相关 水质标准 的控 制点, 可选 择土壤 孔隙 水中、 地下水水 面处或再 利用区 边界 处。 DB11/T 1281 2015 2 4 工作程序 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工作 包括 土壤再利用区环境调查 、 土壤再利用风险筛选及土壤 再利用风险评
7、估三 个阶段 ,见图 1。 收集项目 相关资料 再利用土壤 中污染物 含量 分析 污染物 含量 是否超 过再利用筛选 值? 人体健康 和地下水风险评估 风险 是否可 接受? 制定污染防治对策及长期监测计划 编制报告 是 否 是 是 否 否 不 能 再 利 用 土壤再利用区环境调查 再利用区是否在环境 敏感 区? 地下水防污性能 是否 中等级别以上? 是 否图 1 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工作程序 5 第一阶段土壤再利用区环境调查 5.1 周边环境敏感区调查 调查再利用区 周边 环境 敏感 区 的类型 、数 量和分 布, 修复后土壤 不应在 环境 敏感区再利用 。 5.2 再利用区环境现
8、状调查 5.2.1 土壤环境现状 对再利用区 的土壤 现状进行 调查 : a) 土壤现状 调查 的布 点采样 应符 合 DB11/T 656-2009中 6.2.4表 1简 化布 点及 6.2.3的要 求; b) 土壤样 品分 析项目 应为原 场地调查报告 中超 过再利用筛选 值的 污染物 。 DB11/T 1281 2015 3 5.2.2 地下水环境现状 一般应 对再利用区 易受 污染 的 第一 层连续含 水层进行现状 调查 。 当 第二 层含 水 层作为主要保护 对 象 且可能 受到 污染 时, 应设置 地下水监测 组井 ,同 时监测第一 层和第二 层地下水 ,要 求如 下: a) 地下
9、水 现状 调查 的布 点采样 应 符合 DB11/T 656-2009中 6.2.4表 1简化 布点及 6.3.5的要 求。 地下水调查 可利用再利用区及周边 已有 地下水水质监测井 , 对 于水文地质 条件复 杂或存 在于多 个 水文地质 单元 的调查对 象,应 根据实 际情况增 加监测点数 量。 b) 地下水样品 分析项目 为地下水质量常 规指标以 及原 场地调查报告 中 超 过再利用筛选值的 污染 物 。 5.3 再利用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5.3.1 地形地貌及气象水文条件 在充分 收集 资料 的基 础上 , 分析 再利用区 的地 形地 貌特征 , 分 析近年来 的降 水量、 降雨频 度
10、、 雨强、 蒸 发 量、 气温 及暴雨 等气象 资料 , 以 及周边 河流 、 水 库 、 湖泊 等地 表水 体的 分布、 径流 量、 水 位及 动 态 变化等 。 5.3.2 水文地质结构 调查再利用区 包气带 、含 水层、 相对 隔水 层、 隔水 层的岩 性、 厚度及 其变 化情况。 5.3.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在 充 分收集 资料 的基 础上 ,分析 再利用区地下水 的补径排条 件如 下: a) 地下水 补给 条件 的分 析包括 降 水、人 工 回 灌 、 地 表 水 等 因素 , 应 以收集 资料 为主, 收集 场地所 在 地区 的降 水量 及其 水化 学变化资料( 月 、年 )
11、 ,收集或观 测地 表水水 位、 流量、 水质 变化资 料 , 分析 地表 水与 地下水 的相互 关系 ; b) 地下水 径流 条件 的分 析应注 意 关注 含水 层渗透 系数 、水力坡 度、 厚度 等因素 在场内 的变 化; c) 地下水 排泄条 件的 分析 包括 蒸 发、 开 采、 径流等 因素 , 应 主要 收集 再利用区的 蒸 发量变 化资料 ( 月 、年 ), 获取 地下水 开采利用 信息 ,收集或观 测地下水水 位及水化 学变 化资料 。 5.3.4 水流场特征 地下水 流场 特征 的分 析包括 地下水 埋深 、地下水水 位标高 、地下水 流向 、水 力坡度及 其动态变化。 5.3
12、.5 水文地质参 数 水文地质参数 主要 包括包 气带的 土壤 容重 、 孔隙 度、 孔隙 体积 含水 率、 孔隙 体积含气 率、 残留含水 量 、 饱和 含水 量、 有机碳 含量、 pH、 渗透 系数 、 弥散 度 等, 以及 含水 层的 渗透 系数 、 弥散 系数、 水力坡 度 、 有效 孔隙 度、 地下水 流速等 。 应 优先 通过 土工 试验或 水文地质 试验获取 , 较难获取 的参数可采用经 验 值 。 5.4 再利用区地下水 系统防 污性 能 评估 基于已 获得的 水文地质资料 , 对再利用区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进行 评估 , 评估方法 见附录 A。 修复 后土壤 不应在 防污性能
13、级别 为中 等以 下的 区域 再利用 。 6 第二阶段土壤再利用 风险筛选 DB11/T 1281 2015 4 6.1 再利用土壤污染 物含 量分析 再利用土壤污染物 含量 分析 要 求如 下: a) 土壤样 品分 析项目 应为原 场地调查报告 中超 过再利用筛选 值的 污染物 ; b) 每 个 土壤 样品 代表 的土壤 体积应不超 过 500 m 3 ,采样 方法和分 析方法按 DB11/T 656规定 的执 行 。 6.2 土壤再利用 风险 筛选 按照表 1的 再利用筛选 值对再利用土壤 进行 风险筛选 ,判断 过程 见图 2, 具体 内容 如 下: a) 若 土壤 中污染物 含量 低于
14、 一级再利用筛选 值, 可在 居住区 、工/商 业区 、垃圾 填埋场 等区 域 再 利用; b) 若 土壤 中污染物 含量 高于 一级再利用筛选 值且 低 于二 级 再利用筛选 值, 可在 工/商业 区、 垃圾 填 埋 场等 区域 再利用 ,在 居住区再利用 时应 进行 风险评估 ; c) 若 土壤 中污染物 含量 高于 二级再利用筛选 值且 低于 三级再利用筛选 值, 在居住 区 、 工 /商 业区、 垃圾填 埋场 等区 域再利用 时均应 进行 风险评估 ; d) 若 土壤 中污染物 含量 高于 三级再利用筛选 值, 不应 再利用 ; e) 有 异味 的土壤 不应在 居住 区、学 校 、 幼
15、儿园 、 医 院、 养老场 所等 区域 再利用 , 其 他 情景 再利用 时 应 满足 相关 的空 气质 量标准要 求。 图2 土壤再利用 判断过 程 表 1 污染场地土壤再利用筛选值 单位为 mg/kg 序 号 污染物 一级 二级 三级 无机污染物 1 砷 20 20 20 2 铍 4 8 8 3 镉 8 150 150 4 铬 ( 总 ) 250 2500 2500 5 铬 ( VI) 12 12 12 6 铜 600 10000 10000 7 铅 400 1200 1200 8 汞 10 14 14 DB11/T 1281 2015 5 序 号 污染物 一级 二级 三级 9 镍 50
16、300 300 10 锌 3500 10000 10000 11 锡 3500 10000 10000 12 氰 化物 0.95 0.95 0.95 13 氟 化物 650 2000 2000 挥 发 性 有 机 污染物 14 二 氯甲烷 0.05 0.05 0.5 15 苯 0.05 0.05 0.5 16 甲苯 2.3 2.3 6.9 17 乙苯 2 2 20 18 氯仿 0.05 0.05 0.5 19 溴仿 0.05 0.05 0.5 20 氯苯 0.96 0.96 2.88 21 四氯化碳 0.05 0.05 0.5 22 1,1-二 氯乙烷 0.05 0.05 0.5 23 1,2
17、-二 氯乙烷 0.05 0.05 0.5 24 1,1,1-三 氯乙烷 1.7 1.7 5.1 25 1,1,2-三 氯乙烷 0.05 0.05 0.5 26 1,1,2,2-四氯乙烷 0.05 0.05 0.5 27 三 氯乙烯 0.073 0.073 0.73 28 四氯乙烯 0.061 0.061 0.61 29 二 溴乙烯 0.05 0.05 0.15 30 苯乙烯 0.13 0.13 0.39 31 二 甲苯(总) 2.7 2.7 8.1 32 氯乙烯 0.05 0.05 0.5 33 氯甲烷 0.05 0.05 0.15 34 1,2-二 氯乙烯 (顺式) 0.051 0.051
18、0.15 35 1,2-二 氯乙烯 (反式) 0.073 0.073 0.22 36 1,1-二 氯乙烯 0.05 0.05 0.15 37 1,2-二 氯丙烷 0.05 0.05 0.5 38 1,2,3-三 氯丙烷 0.05 0.05 0.5 39 二 溴氯甲烷 0.054 0.054 0.54 40 一 溴 二 氯甲烷 0.05 0.05 0.5 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41 六氯苯 0.2 1 10 42 苯胺 0.1 0.1 1 43 硝 基 苯 0.1 0.1 1 44 苯酚 4.9 4.9 14.7 45 2,4-二 硝 基 甲苯 0.1 0.1 1 46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0.19
19、 0.19 0.57 DB11/T 1281 2015 6 序 号 污染物 一级 二级 三级 47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13 30 300 48 邻苯二甲酸正辛酯 500 9000 9000 49 萘 39 39 390 50 菲 5 40 120 51 蒽 50 400 1200 52 荧 蒽 50 400 1200 53 芘 50 400 1200 54 屈 50 400 4000 55 芴 50 400 1200 56 苯 并 b荧 蒽 0.5 4 40 57 苯 并 k荧 蒽 5 40 400 58 苯 并 a芘 0.2 0.4 4 59 茚 并 1,2,3-cd芘 0.2 4 40 6
20、0 苯 并 g,h,i苝 5 40 120 61 苯 并 a蒽 0.5 4 40 62 二 苯 并 a, h蒽 0.1 0.4 4 63 2-氯酚 0.16 0.16 0.48 64 2,4-二 氯酚 0.16 0.16 0.48 65 2,4-二 硝 基 酚 0.28 0.28 0.84 66 2-硝 基 酚 0.1 0.1 0.3 67 4-硝 基 酚 0.1 0.1 0.3 68 五 氯酚 3 10 100 69 2,4,5-三 氯酚 193 193 579 70 2,4,6-三 氯酚 35 50 500 71 4-甲酚 0.1 0.1 0.3 农 药 /多 氯 联 苯 及 其 他 72
21、 多 氯 联 苯 ( 总 ) 0.2 1 1 73 二 噁英类( 总) 0.000002 0.00002 0.0002 74 六六六 0.1 0.1 1 75 六六六 0.11 0.11 1.1 76 六六六 2 3 30 77 林丹(六六六) 0.11 0.11 1.1 78 DDT(包括 o,p -DDT, p,p-DDT) 1 11 11 79 p.p-DDE 1 11 11 80 p,p-DDD 2 15 15 81 敌敌畏 0.1 0.1 1 82 乐果 0.1 0.1 0.3 注 1: 计 算 结 果 低 于 分 析 方法标准检出限,以检出限作为筛选值。 DB11/T 1281 2
22、015 7 7 第三阶段土壤再利用 风险评估 7.1 人体健康风险 评估 人体健康 风险评估按 照 DB11/T 656规定 的执 行。 若 土壤在 原污染场地 以外 的区 域 再利用 ,无 论 是 否作为 表层 土壤 ,均 应包括 直 接摄入 、皮肤 接触 和呼吸吸入 土壤 尘等 直接接 触途径 。 7.2 地下水 风险 评估 7.2.1 构 建概念模型 土壤再利用 过程对地下水 产生危害的 典型 概念模 型见图3 ,包括 三个 子过 程,具 体 内容 如下 : a) 污染物 的解吸 ,即 再利用土壤中 污染物 解吸至 土壤 孔隙水 中; b) 污染物 的迁 移转 化, 即土壤 孔隙 水中
23、污染物 向下 迁移 , 在清洁 非饱 和带 经对 流、 弥散 、 吸附解 吸 和 生物 降解 等一系 列迁 移转化 过程 ,到 达地下水水 面处 ; c) 污染物 的混 合稀释 ,即 土壤 孔隙 水中 污染物 进入 地下水后 ,被 地下水 混合 稀释 。 图 3 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 典型概念模型 7.2.2 风险评估方 法 采用层 次化的 评估方法( 见图4) ,应 根据实 际的 概念模型 和环境 管理 要求, 确定评估 层 次和达标 点 , 各层 次达标点及评估方法见表 2。 达标点浓度预测方法参 见附录 B, 污染物理化性质参 见附录 C。 非 饱 和 带 含 水 层 地下水面 再利
24、用土壤 降雨 a)解吸 b)对流弥散 /吸附 解吸/ 降解 c)混合稀释 DB11/T 1281 2015 8 图 4 层次化 地下水 风险 评估 表 2 各层次达标点及评估方 法 评估层次 达标点 评估方法 第一层次 再利用土壤孔隙水中 三相平衡模型(见附录 B.1) 第二层次 地下水面处 三相平衡模型+ 一维溶质运移模型(见附录 B.2) 第三层次 再利用区边界处 三相平衡模型+ 一维溶质运移模型+ 箱式混合模型(见附录 B.3) 7.3 评估结 论 若评估 结论 表明 土壤再利用 不 会对 人体健康 或地下水 造成 危害, 可在 该区 域再利用 。 若评估 结论 表明 土壤再利用 会 对
25、人体健康 或地下水 造成危害, 可对土壤 进行进 一 步修复 , 或采取必 要 措 施, 或重新 选择 再利用区。 8 污染防治对策 及长期 监测计划 根据再利用区 具体 情况 ,制定相应 的污染防治 措施 和长期监测计划 ,具 体要 求如下 : a) 土壤再利用区 顶部 不宜直 接暴露 于环境 ,底 部应 至少 高 于地下水 最高 水位 2 m, 且 底 部 宜铺设 厚 度 不小于 1 m的粉 质粘 土或粘 土; b) 制定防 止再利用区地下水污染的 环境监测方 案, 包括 监测 井点 布置 、监测 指标 、 监测频率等。 9 报告编制 报告可 参照 附录 D的 示例编写 。 DB11/T
26、1281 2015 9 A A 附 录 A ( 规范性 附录) 地下水 系统防 污性 能评估方 法 A.1 孔隙潜 水防 污性 能评估 孔隙潜 水防污性能评估 采用 DRASTIC模型 。 该模 型在应 用 时假 设以 下条 件成立 : (1 )污染物 由地 表 经土壤 层、 包气带进 入含 水层; (2 )污染物 随水 渗到 地下水 中; (3 )污染物随 水 流动 。 DRASTIC模 型包括7 个指 标 :地下水 位 埋深 ( D) 、净补 给 量( R)、 含 水层厚 度( A) 、土壤 带介质 (S) 、地 形(T )、 包气带 介 质类型 (I )和 含水 层渗透系数( C) 。模
27、 型中 每 个指标 都分 成几 个区段 , 每 个 区段 赋予 1-10的 评分 ,根据 每个指 标对防污性能 的 权重 , 通 过加 权求 和得 到 孔隙 潜水防污性能指数 ( DI) ,见 公式 (A.1 ): W R W R W R W R W R W R W R C C I I T T S S A A R R D D + + + + + + = DI (A.1) 式 中: DI地下水防污性能 指数 ; DR 地下水 位埋深 的评分 值 (见表 A.1); DW 地下水 位埋深 的推荐权重值 (见表 A.2); RR 净补 给量 的评分 值( 见表 A.1); RW 净补 给量 的推荐权
28、 重值( 见表 A.2); AR 含水 层厚 度的 评分 值(见表 A.1); AW 含水 层厚 度的 推荐权 重值 (见表 A.2); SR 土壤 带介 质的 评分 值(见表 A.1); SW 土壤 带介 质的 推荐权 重值 (见表 A.2); TR 地形 的评分 值( 见表 A.1); TW 地形 的推荐权 重值 (见表 A.2); IR 包气带 介质 类型 的评分值 (见表 A.1); IW 包气带 介质 类型 的推荐权 重值 (见表 A.2); CR 含水 层渗透 系数 的评分值 (见表 A.1); CW 含水 层渗透 系数 的推荐权 重值 (见表 A.2)。DB11/T 1281 2
29、015 10 表 A.1 孔隙水 防污性 能评估 指标 等级划分 和赋 值 指 标 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30 (25,30 (20,25 (15,20 (10,15 (8,10 (6,8 (4,6 (2,4 2 R 0 (0,51 (51,71 (71,92 (92,117 (117,14 7 (147,17 8 (178,21 6 (216,235 235 A 50 (45,50 (40,45 (35,40 (30,35 (25,30 (20,25 (15,20 (10,15 10 S 非 胀缩和非 凝聚性粘土 (岩石) 粘质壤土 (粘土) 粉 质壤 土 壤土
30、 砂质壤 土(砂 土) 胀缩或 凝聚性 粘土 粉砂、 细 砂 砾石/ 中 砂、 粗砂 卵 砾石 薄或缺 失 T 10 (9,10 (8,9 (7,8 (6,7 (5,6 (4,5 (3,4 (2,3 (0,2 I 粘 土 亚 粘 土 亚 砂 土 粉砂 粉细砂 细砂 中砂 粗砂 砂砾石 卵砾石 C (0,4 (4,12 (12,20 (20,30 (30,35 (35,40 (40,60 (60,80 (80,100 100 表 A.2 DRASTIC 模型各指 标说明 和权重建议 值 指 标 数 据 来 源 说 明 推荐 权重 D 水 平 年 高 水 位 期地下水水位 统测资 料 此 处 地下
31、水位埋深指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单位为 m, 精度按 10-15 个井/100 km 25 R 降 水 量 减去地表 径流量和蒸 散 量或 降 水 量 乘 以降水入渗系数 以大气降水为区域潜水补给最主要来源时, 可近似采用降水入渗补 给量替代垂向净补给量; 在有其他主要的补给途径时,要 综 合 考虑 各种补给来源对潜水的补给量。 在农灌区需迭加灌溉回归量, 在地 表 水和地下水有水力联系的评估区需迭加地表水渗漏量,单位为 mm/a 4 A 含 水 层 顶底板等值线图或钻孔资料 含 水 层厚度可以从含水层顶、 底板等直线图中计算得到, 或从钻孔 资料分析得出,单位为 m,按 2-4个 钻 孔 /1
32、00 km 2 分 析 3 S 钻 孔 柱 状图或区域土壤分区图 土壤层为地表厚度 2 m 或 小 于 2 m 的 风化层, 按 4-10个 钻 孔 /100 km 22 T DEM坡 度 提 取 利用 1:5万 或 1:1万 地 形图的 DEM提 取 后 , 在 ArcGIS中 可自动 生 成 坡 度 值 ,单位为% 1 I 钻 孔 柱 状图或野外剖面 此处包气带是指潜水位以上或承压含水层顶板以上、 土壤层以下的 非饱和区或非连续饱和区的岩层,根据钻孔资料获取包气带介质类 型,按 4-10个 钻 孔 /100 km 2 分 析 , 以 专 家 和 有 经验的水文地质工 作者进行判断定名, 或
33、者收集当地国土部门已完成的包气带岩性图 5 C 经验值或野外抽水试验 含水层渗透系数从野外抽水试验获取, 或从钻孔资料分析得出, 按 2-4个 钻 孔 /100 km 2 分 析 ,单位为 m/d 3 根据DI 值将地下水防污性能分为 低、较低 、中 等 、较高和 高5个级别, DI值 越 高,地下水防污性能 越 低 (见表 A.3)。 DB11/T 1281 2015 11 表 A.3 孔隙水 防污性 能评 价标准 地下水防污性能指数 DI 20,70 (70,100 (100,120 (120,150 (150,200 地下水防污性能级别 高 较高 中等 较低 低 A.2 岩溶水 防污性
34、能评估 岩溶水防污性能评估 采 用PLEIK模 型,不 同类型 的 评估区可 根据自然 地理 特 征和水文地质特 征对评 估 指 标进行 适当 调整 。 PLEIK模型 包括5 个指 标 :保护性 盖层厚 度( P), 土壤利用 类型 ( L) , 表层岩 溶带发 育强 度( E) , 补 给 类型 ( I) , 岩溶 网络系统发 育程度( K)。根据实 际 情况 对每 个指 标权 重赋 值 并评分 , 通 过加 权求 和得到岩 溶水防污性能 指数 , 见公 式( A.2): 5 l 4 3 2 1 i w w DI w K w I w E L P m k j + + + + = (A.2)
35、式 中: Pi 保护 性盖 层厚 度评分 值 (见表 A.5和A.6 ); w1 保护 性盖 层厚 度的 权重值 (见 本节 b) ; Lj土壤利用 类型 评分 值(见表 A.7); w2土壤利用 类型 的权 重值( 见本 节b ) ; Ek 表层岩 溶带 发育 强度评分 值( 见表 A.8和表A.9 ) ; w3 表层岩 溶带 发育 强度 的 权重值 (见 本节 b); Im 补给 类型 评分 值( 见表A.10和 A.11); w4 补给 类型 的权 重值 (见本 节b ) ; Kl 岩溶 网络 系统 发育 程度评分 值( 见表 A.12-表 A.14) ; w5 岩溶 网络 系统 发育
36、程度的 权重值 (见 本节 b) 。 根据DI 值将 地下水防污性能分为 低、 较低、中 等 、较高和 高5 个级别 ( 见表 A.4) , DI值越 高, 地下 水防污性能 越低 。 表A.4 岩溶地下水 防污性 能评估标准 地下水防污性能指数 DI 1,2 (2,4 (4,6 (6,8 (8,10 地下水防污性能级别 高 较高 中等 较低 低 各指标评分标准及 权重值 的确定 如下 : a) 各 指 标 的 评分标准 1) 保护性 盖层厚 度( P) 保护性 盖层 是指 地下水 位以上的 非岩 溶地 层 ( 如第 四系松 散沉 积物 等土 层) 。 土层性质( 包括结 构、 构 造、 有机
37、 质和 粘土 矿物及 饱 水度和 导水 率等 ) 使 土层对 大部分污染物 具有 潜在的 降解 或吸 附功 能 , 因 此增加 阳离 子交换 容量 (CEC) 这 一指 标, 与覆盖 层厚度 属 性共 同构 成评分 矩阵 (见表 A.6) 。 分值 越低, 防污性能 越高 。DB11/T 1281 2015 12 表 A.5 土 层厚度属 性分类 保护性盖层分级 特性描述 土层直接覆盖于灰岩或高渗透率的碎石上 土层覆盖于低渗透率的底层上,如湖积物、粘土等 P1 土层厚度 0-20 cm 不超过 1 m的 底 层上土层厚度 0-20 cm P2 土 层厚度 20-100 cm 不超过 1 m的
38、底 层上土层厚度 20-100 cm P3 土 层厚度 100-150 cm 超 过 1 m的 底 层上土层厚度 100 cm 左右 P4 土层厚度150 cm 低 渗透率的底层上覆土层厚度超过 100 cm, 或 者 超 过 8 m的 粘 土 或 淤泥,或者非岩溶 岩石地层 表A.6 保护性 盖层 评分矩阵 保护性盖层分级 CEC含量/(meq/100 g) 200 P1 1 3 5 7 P2 2 4 6 8 P3 3 5 7 9 P4 4 6 8 10 2) 土壤利用 类型 (L ) 表 A.7 土地利用程 度属 性分类 土地利用程度及评分 特性描述 低 高 林地 L1 10 以 乔木为主
39、、植被覆盖率大于 60%的 有 林 地(不包括幼林) 草地 L2 8 以灌木、荒草为主的土地(包括幼林) 园地 L3 6 用 于 种植果树的土地 耕地 L4 4 用 于 耕种的土地(包括菜地) 裸地 L5 2 几 乎 无 植 被 覆盖 村镇及工矿用地 L6 1 包括居民区、工厂和矿山用地、公路等工程建设用地 3) 表层岩 溶带 发育 强度( E) 表层岩 溶带 发育 强度 主要 受岩性 、 岩 石结 构、 构造 、 地貌 、 水 动力条 件、 土层 及 植被 覆盖 情况等因 素 影响 。表层岩 溶带 发育 强度可 以通 过垂 直相 交溶 蚀通道 (包括 岩溶 节理 、溶 蚀裂缝 、小溶 沟、
40、溶 隙 、 溶管、 小溶 坑、 竖井 等) 在特定 尺度 内的平 均深 度和 频 率来 度量 。 表 A.8 表层岩溶带属 性分级 表层岩溶带类型及评分 特性描述 强烈发育的表层岩溶带 E1 10 最 小溶蚀间距(2 m 高 度 发 育 的 表层岩溶带 E2 8 较 近 的 溶 蚀间距(2 m) ,平均 溶蚀深度小于 0.5 m DB11/T 1281 2015 13 不 明 显 发 育 的 表层岩溶带 E5 2 在基岩上观察不到表层岩溶的溶蚀发育 发育不清楚的表层岩溶带 E6 1 表层岩溶带不可见或被厚层沉积物所覆盖 当表层岩 溶带 定量 测量 难度 较 大时, 可以以 区域 岩溶 层 组类
41、型 为基 础进行 分级 (表 A.9)。 表A.9 表层岩溶带 区域属 性分级 岩溶组类型 E 备 注 均 匀 状 纯 碳酸盐岩 类 灰岩连续型,表层岩溶带强烈发育 10 中 -厚层纯灰岩 灰岩夹白云岩型,表层岩溶带高度发育 8,9 无 非 碳酸盐岩夹层, 不纯碳酸盐 岩夹层小于 10% 灰 岩 -白云岩交互 (间隔) 型, 表层岩溶带中等发育 6,7 间 层状碳酸盐岩类 断续状不纯碳酸盐岩型,表层岩溶带轻度发育 4,5 非 碳酸盐岩夹层小于 15%, 不 纯 碳酸盐岩厚度大于 50% 非 碳酸盐岩- 不纯碳酸盐岩交互型, 表层岩溶带不明 显发育 2,3 非 碳酸盐岩夹层大于 30%, 不 纯
42、 碳酸盐岩厚度大于 50% 不 纯 碳酸盐岩类 表层岩溶带不发育 1 非 碳酸盐岩夹层大于 50%, 不 纯 碳酸盐岩厚度小于 30% 4) 补 给 类型 (I ) 补 给 类型 既包括 岩溶 含水 层的补 给类型 ,又 包括补 给强度 。 表A.10 补给类型分级 补 给 类型 属性描述 集中补给 分散补给 I1 落水洞或漏斗周围 500 m区 域 或 伏 流 两侧各 500 m距离 I2 落水洞或漏斗周围 500-1000 m之 间 , 且 向 落 水 洞汇流坡度10% 的 耕 作区和坡度25%的草地区和 伏 流 两侧 500-1000 m之 间 I3 落 水 洞 或 漏 斗 周 围 50
43、0-1000 m之 间 , 且 汇 流 坡 度 10%的 耕 作区和坡度25% 的草地区 I4 上述之外的汇水区域 表A.11 入渗补 给强度分级与 评分 补给类型 雨强特征(mm/d) 9.9 10-24.9 25 I1 4 5,9 10 I2 3 4,7 8 I3 2 3,5 6 I4 1 2,3 4 5) 岩 溶 网络 系统 发育 程度( K) 含水层岩 溶 网络 或洞穴系统 是 由直 径 或宽 度超 过 10 mm的溶 蚀空间 组成 的,也 是自然 条件下 产生 紊 流的最 小有 效尺 寸。 空洞 在岩溶 网络 系统 中或多或 少发育 并相 互连 通, 岩溶 网络的 发育 及其结构对水
44、流 速 度 起重 要 作用 ,并 因 此影响岩 溶水系统防污性能 。表A.12-A.14均 可进行岩 溶网络 发育评分 ,其 中表 A.12分 类比 较宏 观, 适于 资料不 足时 判断 评分 ;表 A.13采 用地下水 径流 模数作为 反 映含 水层岩 溶网络 发DB11/T 1281 2015 14 育 的 参数, 可定 量地评 价 含水层岩 溶网络 发育 特征 , 建 议采 用 ; 另 外还 可根据岩 溶 含水 层组 类型 划分 结 果 简 单地 确定 含水 层岩 溶网络发 育系统( 表A.14) 。 表A.12 岩溶网络 发育 程度分类 发 育 类型及评分 属性描述 强烈发育的岩溶网络
45、 8,10 存 在 良好发育的岩溶网络( 由分米到米级的管道组成,连通性极好,很少阻塞) 弱 发 育 的 岩 溶 网络 4,7 存 在 微弱发育的岩溶网络( 小型管道,连通性较差或被重填,分米级的或更小尺 寸的空间) 混 合 和 裂 隙 含 水 层 1,3 孔隙出露泉水,无岩溶发育,仅存裂隙含水层 表A.13 岩溶网络属 性的 径流 模数分类 溶岩网络类型与评分 径流模数/(L s -1 km -2 ) 强 烈 发 育 的 岩 溶 网络 8,10 15 地下水 径流 模数 , 也称“ 地下径流 率” , 是1 km 2 含 水 层 分 布 面 积 上 地下水 的径流 量;表 示一 个地区 以
46、地下 径流 形式 存在 的地下水量 的大 小。 年平 均地下 径流 模数 可用 式( A.3)计 算 : ) 4 . 86 /( F Q M = (A.3) 式 中: M地下水 径流 模数 , L s -1 km -2 ; F 含水 层分 布面 积,km 2 ; Q地下水 天然径流 量,m 3 /d。 表A.14 岩溶网络属 性的岩溶含 水层组类型划分 类型及评分 备注 均匀状纯碳 酸盐岩类 灰岩连续型 10 无 非 碳酸盐岩夹层,不纯碳酸盐岩夹层小于 10% 灰 岩 夹白云岩型 9 灰 岩 -白云岩交互型 8 灰 岩 -白云岩间隔型 7 间 层状不纯 碳酸盐岩类 断续状不纯碳酸盐岩型 4,6
47、 非 碳酸盐岩夹层小于 15%, 不 纯 碳酸盐岩厚度大于 50% 非碳酸盐岩- 不纯碳酸盐岩交互型 1,3 非 碳酸盐岩厚度大于 30%, 不 纯 碳酸盐岩厚度大于 50% b) 各 指 标 权 重确 定 各 指 标权 重赋 值采 用模 糊综 合 矩阵 法确 定, 方法 如下 : 1) 构 造 指 标 集 : 将 5项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 价指 标组 成指 标 集: D=(d 1,d2,d3,d4,d5) =(保护 性盖层 ,土地 类型 及利用程度, 表层岩 溶带 ,补 给类型, 岩溶 网络 发育 程度) 。 2) 根据覆盖 性岩 溶区 的水文地质条 件, 确定 5个指 标的 相 对重 要性
48、为:保护 性盖 层 土地类 型 及利用程度 表层岩 溶带 补给 类型 岩 溶网络 发育程度 。 DB11/T 1281 2015 15 3) 通 过 两两比 较确 定优先 矩阵 , 对优先 矩阵 进行 一致 矩阵转 化并 利用方 根法 进行 归 一化, 得 到 最 终的 权重 矩阵 ( ) , , , , ( 5 4 3 2 1 w w w w w w = ) 。 A.3 裂隙水 防污性 能评估 裂隙水 是指 保存 在坚硬 岩石 裂 隙中的 地下水 ,主要 分布于基 岩山 区,平原 区埋 藏 于松 散沉 积物之下 的 基 岩中,地 表很 少出露 。裂隙 水具有 强烈 的非均 匀性、 各项异 性和 随机性 ,采用DRASTIC模 型评估其 防污性能 ,见 A.1节。 A.4 承压水 防污性 能评估 对 于有承压性的地下水,根据承压层地下水污染主要影响因子,推荐采用DLCT 模 型 ( 该模型在 DRASTIC模 型原 理的 基 础上进行改 进)。 DLCT模型 包括 4个 评估 指标 : 承压 含水层 埋深 (D) 、隔水 层岩 性( L) 、 隔 水 层连续 性( C)和 隔 水 层厚 度( T)。 对 各 指 标评分 ,根据 每个指标对防污性能 的权 重 (表 A.16) ,通 过加 权求 和得 到承压 地下水防污性能 指数(DI ), 见公 式( A.4)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