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1790-2013 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规范.pdf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366842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2.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3 T 1790-2013 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DB13 T 1790-2013 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DB13 T 1790-2013 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DB13 T 1790-2013 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DB13 T 1790-2013 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93.080 P 66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17902013 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 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2013 - 11 - 04发布 2013 - 11 - 30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13/T 17902013 I 目 次 前言 II 1 总则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1 4 设计参数 3 5 结构组合及材料组成设计 4 6 结构层厚度设计 8 7 排水设计 9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 . 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标准小梁断裂力采集方法 . 12 附录C(规范

2、性附录) 基层厚度h设计表 . 14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基层厚度h设计图 . 15 附录E(规范性附录) 基层厚度设计案例 . 16 附录F(规范性附录) 改性沥青碎石应力吸收系数试验 . 18 条文说明 22 DB13/T 17902013 II 前 言 等粒径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简称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是一种透水性大、承载力高、韧性好、施工简便、经济耐久的新型路面基层材料。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道路及停车场基层。随着研发的深入和实体工程跟踪、监测、分析,对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用作路面基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它的骨架结构特点、结构力学特性、路用性能、路面结构组合及施工技术不同于常规无机结合

3、料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沥青路面。 本规范力求设计科学、验证直观,便于采集参数和验证力学性能,确保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安全性、耐久性,同时为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路面行车安全性,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增强实用性,并力求与相关标准协调一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请有关单位在执行中,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函告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地址:河北省邢台市高庄桥路79号,邮编:054001)以便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 参编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主要起草人:李来宾、李晓军、霍玉娴、付智、王中合、石晨英、高磊、石敬辉、王凤彩、郭红军、王栋梁、陈大伟、

4、邢照辉、马焱。 DB13/T 17902013 1 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 总则 1.1 为了推广使用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满足社会车辆轴载对公路承载力的要求,促进运输节能减排,保证结构工程安全可靠、延长道路结构寿命、降低维护成本、节约资源、提高路面行车的安全性,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道路及停车场的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 1.3 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方案应根据公路功能和承载力等级,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材料、建设和养护条件、工程实践经验及环境保护等,通过综合分析确定。 1.4 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

5、沥青路面设计包括设计参数、结构组合及材料组成设计、结构层厚度设计、排水设计等。 1.5 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不注明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订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T D33-2012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G D40-201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CJJ 37-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JTG E20-2011 公

6、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30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G F3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DB13/T 1419-2011 公路路面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 DB13/T 1506-2012 公路沥青路面防水抗裂层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1 DB13/T 17902013 2 标准小梁 断面尺寸为150 mm150 mm,长为550 mm的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长方体试件。 3.1.2 标准小梁断裂力 采用标准小梁,在支点间距450 mm

7、,顶面双压头间距150 mm施加的极限压力值,kN。 3.1.3 设计轮载 是指单条轮胎接地时对基层板体施加的允许极限静压力值,kN。 3.1.4 设计轴载 是指单轴双轮组的允许极限荷载重量,kN。 3.1.5 承载力等级 是指公路不同承载能力的等级,依设计轴载划分为:一、二、三、四、五,五个等级,并对应着五个不同设计轮载。 3.1.6 非标小梁 长为550 mm,宽度和高度相同,断面尺寸大于150 mm的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长方体试件。 3.1.7 非标小梁断裂力 采用非标小梁在支点间距450 mm,顶面双压头间距150 mm施加的极限压力值,kN。 3.1.8 挠度值 采用标准小梁,在支点间

8、距450 mm,顶面双压头间距150 mm施加至极限压力,试件顶面中心处最大垂直位移值,(0.01 mm)。 3.1.9 面层排水 是指路面表面层为透水结构,路面水可通过面层结构排出路外。 3.1.10 基层排水 是指路面的面层和基层均为透水结构,路面水可通过路面基层结构排出路外。 3.1.11 路基渗水 DB13/T 17902013 3 是指路面、基层和路基均为透水结构,路面水可通过路面、基层直接渗透到路基中,再通过路基渗入地下或排出路外。 3.1.12 应力吸收层 是指采用单一粒径碎石、改性沥青及掺和料经加热拌合、摊铺、碾压成型的,具有阻断基层裂缝反射功能的沥青混合料结构层。 3.2 符

9、号 F1 标准小梁断裂力,kN P 设计轴载,kN Pr 设计轮载,kN F 基层承载力,kN h 基层设计厚度,cm bo 项目所在地十年一遇最低气温下基层裂缝最大宽度,mm H应 应力吸收层厚度,mm K 应力吸收系数。 gc 项目所在地十年一遇的最高气温值, dc 项目所在地十年一遇的最低气温值, 4 设计参数 4.1 设计年限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40年。 4.2 基层承载力 以设计年限内2倍设计轮载作为基层承载力的最低控制标准。见式(1)。 F 2Pr(1) 式中: Pr设计轮载,kN; F基层承载力,kN。 4.3 基层承载力等级划分 依照设计轴载,基层承载力划分为5个等级,见表1。

10、 表1 基层承载力等级 基层承载力等级 一 二 三 四 五 设计轴载 (kN) 300 250 200 150 100 设计轮载 (kN) 75 62.5 50 37.5 25 4.4 非标小梁断裂力与标准小梁断裂力关系 非标小梁断裂力与标准小梁断裂力关系公式见式(2): DB13/T 17902013 4 F=2.25e-6F1h2.6(2) 式中: F非标小梁断裂力(基层承载力),kN; h非标小梁厚度,cm; F1标准小梁断裂力,kN。 5 结构组合及材料组成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结构组合设计,应使各个结构层的力学特性及其组成材料性质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 5.1.2 应充分

11、考虑各相邻结构层的相互作用、层间结合条件和要求,以及组合结构的协调与平衡。 5.1.3 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按排水方式分为四种典型结构:表面排水、面层排水、基层排水和路基渗水,见附录A。 5.1.4 路面各结构层组成材料的原材料品质和技术指标要求,以及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应符合JTG F40、DB13/T 14192011和DB13/T 15062012中有关条款的规定。 5.2 路基 5.2.1 路基应稳定,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撑。 5.2.2 挖方段路基的处理 岩石路基开挖后,顶面平整度不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无砂水泥混凝土填平压实。 土路基挖方段,路床顶面以下开

12、挖深度应大于80cm,填前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 5.2.3 特殊路基处理 a) 渗水路基处理 路基为砂砾、炮渣石等岩石材料,且填石厚度大于120cm,当地基渗透性、水稳性较好时,可以采用路基渗水结构。 b) 寒冷地区的路基处理 当路面设计厚度不能满足冰冻深度要求时,应采用砂砾、炮渣石、碎石等颗粒材料替换路基土。 c) 其它特殊路基处理 依照JTG D30特殊路基要求设计。 5.3 垫层 5.3.1 当路基为渗水结构时,应采用透水的无砂混凝土、多孔水泥稳定级配碎(砾)石等做为垫层,具有相应的抗水浸、抗冻融能力,最小厚度16 cm。 5.3.2 当路基为非渗水结构时,垫层宜为低剂量的石灰稳定土

13、、石灰粉煤灰稳定土、水泥稳定级配碎(砾)石等。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0.5 MPa,最小厚度18 cm。 5.3.3 垫层层顶容许弯沉值不大于100(0.01 mm)。 DB13/T 17902013 5 5.4 防水层 除路基渗水结构外,在垫层与基层之间均应铺设防水层。防水层材料宜采用纤维防水卷材,防水卷材的技术指标及施工工艺满足DB13/T 1419-2011的要求。 5.5 路面基层 5.5.1 基层采用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设计厚度小于36 cm的一次摊铺成型;设计厚度大于36 cm的允许分层摊铺,每层厚度不小于18 cm。施工工艺应满足DB13/T 1419-2011的要求。 5.5

14、.2 旧路加宽采用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拼接处应设置应力吸收带。应力吸收带的厚度与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厚度相同,采用倒梯形槽,上口宽30 cm50 cm,下口宽15 cm25 cm,槽内采用改性沥青碎石混合料分层填压。 5.5.3 基层材料 5.5.3.1 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材料,以标准小梁7d龄期的断裂力控制。各承载力等级的标准小梁断裂力不小于15 kN,不大于30 kN;混合料孔隙率不小于23 %;标准小梁的挠度值大于65 (0.01 mm)。 5.5.3.2 严格控制水泥用量、集料规格和改性剂用量。各种材料的技术指标应满足DB13/T 1419-2011的相关要求。集料、水泥

15、等材料用量范围,见表2。 表2 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材料用量范围 集料粒径(mm) 水泥用量(kgm3) 改性剂用量(液体)(kgm3) 水用量 (kgm3) 37.5 最大 360 1215 120130 最小 230 1013 100110 32.5 最大 370 1316 130140 最小 250 1114 105115 27.5 最大 390 1417 135145 最小 270 1215 110120 22.5 最大 400 1518 140150 最小 290 1316 115125 注1:集料粒径为中值,尺寸为2.5 mm。石质应满足强度要求。 注2:允许用级粉煤灰等量替代部

16、分水泥,最大代替量不超过30 %,通过试验测定标准小梁断裂力确定粉煤灰用量。 注3:通过试验后确定水泥标号、用量。推荐强度等级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平均用量为320 kgm3。 5.6 沥青面层 5.6.1 沥青面层应具有平整、抗滑、耐久的品质,并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以及良好的抗水损害能力。 5.6.2 按照排水方式不同,沥青面层分为下列四种组合型式: a) 当采用表面排水方式时,表面层沥青混合料采用密级配,表面层与基层之间设置应力吸收层; DB13/T 17902013 6 b) 当采用面层排水方式时,路面组合自上而下依次为排水表面层、防水抗裂层、调平嵌实层和应力吸收层; c) 当

17、采用基层排水方式时,路面组合自上而下依次为排水表面层、调平嵌实层和应力吸收层。当应力吸收层集料最大粒径小于19 mm时,可不设调平嵌实层; d) 当采用路基渗水方式时,路面组合自上而下依次为排水表面层、调平嵌实层和应力吸收层。当应力吸收层集料最大粒径小于19 mm时,可不设调平嵌实层。 5.6.3 沥青表面层优选排水式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合料孔隙率宜为20 %25 %。 5.6.4 应力吸收层采用单一粒径的改性沥青稳定碎石。调平嵌实层采用沥青稳定碎石。 5.6.5 沥青面层的施工工艺应符合JTG F40和DB13/T 15062012的要求。 5.6.6 材料技术要求 密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应符合J

18、TG D50的要求;防水抗裂层沥青混合料应符合DB13/T 1506-2012的要求。 5.6.6.1 沥青。应采用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其质量技术要求,见表3。 表3 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质量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质量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应力 吸收层 调平 嵌实层 防水 抗裂层 排水 表面层 针入度(25、5s、100g),0.1mm 3050 3050 2040 2040 JTG E20/T0604-2011 软化点(TR&B), gc+30 gc+25 gc+32 gc+35 JTG E20/T0606-2011 动力粘度(60),Pas 30000 20000 20000 30000 JTG

19、 E20/T0620-2000 布氏旋转粘度(135),Pas 2.5 2.5 2.5 2.5 JTG E20/T0625-2011 溶解度, 99 99 99 99 JTG E20/T0607-2011 闪点, 250 250 250 250 JTG E20/T0611-2011 储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 2 2 1.5 1.5 JTG E20/T0661-2011 弹性恢复(25), 85 85 90 90 JTG E20/T0662-2000 粘韧性(25),Nm 20 10 20 22 JTG E20/T0624-2011 韧性(25),Nm 10 5 10 11 JTG E2

20、0/T0624-2011 与粗集料粘附性,级 5 5 - 5 JTG E20/T0616-2011 低温柔性(dc) 无裂纹 无裂纹 无裂纹 无裂纹 DB13/T 1506-2012/附录A RTFOT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 1 1 1 1 JTG E20/T0609-2011 针入度比(25、5s、100g), 70 70 70 70 JTG E20/T0604-2011 DB13/T 17902013 7 5.6.6.2 集料、掺和物应符合JTG D50、DB13/T 15062012的要求。表面层集料最大粒径宜为设计厚度的1/31/2,集料最大粒径一般不超过20 mm;应力吸收层采用单一粒

21、径碎石,碎石的规格范围为9.5 mm19 mm、19 mm26.5 mm、26.5 mm37.5 mm,其公称最大粒径是设计厚度的1/31/2, 调平嵌实层集料最大粒径宜为应力吸收层所用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1/31/2。 5.6.7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6.7.1 表面层排水结构采用排水式沥青混合料,其矿料级配范围满足表4的要求,设计厚度小于或等于40 mm时,采用II型级配;设计厚度大于40 mm时,采用I型级配。 表4 排水式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

22、075 I 100 76-100 52-74 30-50 10-28 10-20 10-20 10-17 6-15 6-10 6-8 II 100 86-98 56-74 12-28 12-24 10-20 8-18 6-16 6-10 6-8 5.6.7.2 应力吸收层孔隙率宜在20 %35 %。 5.6.7.3 调平嵌实层级配范围应满足JTG F40中AM-10AM-13AM-16的要求。 5.6.8 沥青面层混合料的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要求。 表5 沥青面层混合料质量技术要求 5.6.9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范围,见表6。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排水 表面层 防水 抗裂层 调

23、平嵌实层 应力 吸收层 孔隙率,% 2025 1 820 2035 JTG E20-2011 /T0708 劈裂留强度,MPa, 0.65 0.6 0.45 - JTG E20-2011 / T0716 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 90 90 - - JTG E20-2011 /T0729 稳定度MS,kN, 5.0 6 3.5 3.5 JTG E20-2011 /T0709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 90 85 85 85 JTG E20-2011 /T0709 肯特堡飞散损失,%, 20 - - - JTG E20-2011 /T0733 动稳定度,次/, 3000 1500 - -

24、JTG E20-2011 /T0719 低温抗冲击性(dc) - 无裂纹 - - DB13/T 1506 -2012/附录D DB13/T 17902013 8 表6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范围 单位:% 项目名称 技术要求 粗集料 细集料 掺合料 沥青用量 排水表面层 7085 1025 510 4.35.0 防水抗裂层 - 7090 1030 1013 调平嵌实层 4060 3357 37 2.53.0 应力吸收层 9095 - 510 2.53.0 5.6.10 有条件的情况下,宜开展沥青路面各层沥青混合料专项设计。 6 结构层厚度设计 6.1 一般规定 路面基层厚度设计采用查表法或查图法

25、。沥青面层应根据排水方式、层位功能,并结合项目地气候、水文、人文、环境保护等,综合分析设计。 6.2 基层厚度设计 6.2.1 应先进行项目地材料调查,按照就地或就近取材的原则,对项目拟使用的材料进行试验,采集标准小梁断裂力(F1)。标准小梁断裂力F1非整数时,向下取整。标准小梁断裂力采集方法见附录 B。 6.2.2 根据项目服务范围,确定基层承载力等级、设计轴载P和设计轮载Pr。 6.2.3 依照2倍设计轮载和拟用材料的标准小梁断裂力F1,采用查表法或查图法确定基层设计厚度h;基层设计厚度按厘米为单位向上取整,如下所示: a) 查表法。在基层厚度设计表(附录C)中,根据标准小梁断裂力F1,查

26、找该列不小于且接近两倍设计轮载的数值,其对应的厚度值即为基层设计厚度h; b) 查图法。在基层厚度设计图(附录D)中,根据标准小梁断裂力F1对应曲线与2倍设计轮载的交点做垂线,与横轴的交点即为基层设计厚度h; c) 设计案例见附录E。 6.2.4 当设计厚度不足18 cm时,应取18 cm。 6.3 沥青面层厚度设计 6.3.1 沥青表面层厚度宜为40 mm60 mm。 6.3.2 防水抗裂层厚度宜为10 mm15 mm,下承层集料最大粒径大于19 mm时选择上限,反之则选择下限。 6.3.3 调平嵌实层厚度宜为15 mm25 mm,依据应力吸收层用集料最大粒径的1/31/2确定。 6.3.4

27、 应力吸收层厚度宜在40 mm120 mm之间,推荐以下二种方法进行厚度设计: DB13/T 17902013 9 a) 依据项目所在地最低气温时的基层最大裂缝宽度确定,设计厚度按式(3)计算: H应Kb0 (3) 式中: H应应力吸收层厚度,mm; b0项目地十年内最低气温时基层裂缝最大宽度,mm; K应力吸收系数,经验值K=6。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开展最低气温下改性沥青碎石混合料应力吸收系数试验,以实测值进行设计,改性沥青碎石应力吸收系数试验方法见附录F。 b) 推荐设计厚度。按照JTG F40低温区,划分了三个区,各区应力吸收层推荐设计厚度见表7。 表7 应力吸收层推荐设计厚度 单位:mm

28、 7 排水设计 7.1 一般要求 排水设计可参照JTG/T D332012和CJJ 37-2012有关规定,开展专项设计。 7.2 表面排水和路基渗水方式的排水设计 采用表面排水或路基渗水结构,按照JTG/T D332012设计。 7.3 面层排水方式的排水设计 采用面层排水结构,拦水带应设置在防水抗裂层边缘,并与表面层的最外边缘之间留有10 cm宽的纵向集水槽,通过纵向集水槽排入急流槽。 7.4 基层排水方式的排水设计 采用基层排水结构,按照JTG/T D332012,在路面边缘设置拦水带,并在外坡设置泄水槽。应在基层边缘层底下方设置暗沟或盲沟。暗沟或盲沟均应做防水工程设计,暗沟采用透水盖板

29、,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摊铺在盲沟或暗沟之上;盲沟或暗沟上口标高应与基层层底齐平,防水卷材伸入到盲沟或暗沟的内侧壁内,防止盲沟或暗沟的水倒流入路基;暗沟或盲沟应设计泄水口,与泄水槽或排水管网连接。 项目名称 推荐厚度 冬温区(-9.0 以上) 4070 冬冷区(-9.0 -21.5 ) 7090 冬寒区及冬严寒区(-21.5 以下) 90120 DB13/T 17902013 10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 A.1 根据雨水排出路外的不同方式,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四种典型结构示意图如下。 a) 表面排水路面结构 图A.1 表面排水

30、路面结构示意图 b) 面层排水路面结构 图A.2 面层排水路面结构示意图 DB13/T 17902013 11 c) 基层排水路面结构 图A.3 基层排水路面结构示意图 d) 路基渗水路面结构 图A.4 路基渗水路面结构示意图 DB13/T 17902013 12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标准小梁断裂力采集方法 标准小梁断裂力是多孔水泥混凝土基层厚度设计的主要依据。如何获取该数据及所得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基层厚度设计的关键。 B.1 标准小梁原材料采集 B.1.1 设计单位根据项目所在地或附近地区实际材料资源,选择满足DB13/T 1419-2011要求的碎石、水泥、粉煤灰、水和改

31、性剂。 B.1.2 石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石灰岩、玄武岩、安山岩、花岗岩等等粒径碎石、破碎砾石或砾石。 B.1.3 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散装水泥,并控制出厂温度不宜高于55 。高温天气施工时应采用缓凝型水泥,低温天气施工或有快通要求的路段可采用 R型水泥。 B.1.4 粉煤灰可采用电收尘的级干排或磨细散装干粉煤灰,不得使用湿排、潮湿粉煤灰或已结块的湿排干燥粉煤灰。 B.1.5 拌合用水中的铁、铜、铝离子总含量应小于50 ppm,其他指标满足JTG F30的相关要求。 B.1.6 改性剂分为A型和B型两类,不掺加粉煤灰时使用A型改性剂,掺加粉煤灰时使用B型改性剂。 B.2 标准小梁的制

32、作 B.2.1 根据选定的等粒径碎石,在规范推荐的配合比范围中选取适宜水泥用量进行室内标准小梁的制作。 B.2.2 拌和前原材料应放置在温度20 5 的室内不少于24 h,集料以干燥状态为基准,潮湿时应扣除其含水量。改性剂与水先按规范要求比例拌和均匀待用,拌制混凝土所用各种用器具,应预先清洗干净,用水浸润。试模内壁涂一薄层矿物油。 B.2.3 根据制作试件的数量、配合比计算各种材料用量,再乘以1.2的富余系数,拌制混凝土的材料用量以质量计,称量的精确度:集料为1 ,水、水泥、掺合料和外加剂为 0.5。加料顺序为集料、水泥、粉煤灰(如果掺加)。开动搅拌机,将材料拌和均匀,在搅拌过程中徐徐加入水胶

33、溶液,全部加料时间不宜超过2 min。水胶溶液全部加入后,继续拌和 2 min,使水泥浆膜包裹石料均匀、不流淌,而后将拌合物倾出在铁板上,再经人工翻拌1 min2 min,装模成型。拌合物分两层装入试模,第一层装试模高度的2/3,将振平机放于试样表面连续移动振动30 s2 s,使试样下层分布均匀;装第二层,第二层超出试模高 20 mm,用相同的振动工艺振动30 s2 s,应避免过振,以防水泥浆膜脱落。用刮刀刮去多余的混凝土,直至试样表面基本平整。试件表面与试模边缘高差不得超过1 mm,个别石料与试模边缘高差不得超过5 mm。 B.2.4 标准小梁的养生 DB13/T 17902013 13 试

34、件成型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表面(或其它保持湿度方法),在室温205,相对湿度大于50%的环境下,静置24 h,然后拆模并作第一次外观检查、编号,对有缺陷的试件进行去除。将完好试件放入标准养护室进行养护,标准养护室温度20 2 ,相对湿度在95 以上,试件宜放在铁架或木架上,间距至少10 mm20 mm,试件表面应保持一层水膜,并避免用水直接冲淋。标养室内养生满6 d后取出采集小梁的断裂力。 B.2.5 标准小梁断裂力的采集 标准小梁断裂力是采用JTG E30中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验方法,每组5个试件,记录其断裂力,准确至0.1 kN,偏差超过中值20 %的断裂力应舍去,余者取平均值,向下修约取

35、整作为最终结果。若有3个及以上数值偏差超过中值20 %时,该组结果无效,并重新试验。 B.2.6 原材料变化时的调整 原材料发生变化时(包括水泥生产厂家、碎石材质和粒径、粉煤灰及水等)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B.2.7 原材料的损耗计算 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的水泥用量,按照确定的配合比进行计算,水泥损耗按照3 %计,碎石损耗按照1 %计。DB13/T 17902013 14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基层厚度h设计表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50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6、 26 27 28 29 30 160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33 35 36 170 21 22 24 25 26 28 29 31 32 34 35 36 38 39 41 42 180 24 26 27 29 31 32 34 36 37 39 41 42 44 46 47 49 190 28 30 32 34 35 37 39 41 43 45 47 49 51 52 54 56 200 32 34 36 38 41 43 45 47 49 51 54 56 58 60 62 64 210 36 39 41 44 46 49 51

37、 54 56 58 61 63 66 68 71 73 220 41 44 47 49 52 55 58 60 63 66 69 72 74 77 80 83 230 46 49 52 55 59 62 65 68 71 74 77 80 83 87 90 93 240 52 55 59 62 65 69 72 76 79 83 86 90 93 97 100 104 250 57 61 65 69 73 77 81 84 88 92 96 100 104 108 112 115 260 64 68 72 76 81 85 89 94 98 102 106 111 115 119 124 12

38、8 270 70 75 80 84 89 94 99 103 108 113 117 122 127 132 136 141 280 77 82 88 93 98 103 108 114 119 124 129 134 140 145 150 155 290 85 90 96 102 107 113 119 124 130 136 142 147 153 159 164 170 300 93 99 105 111 117 124 130 136 142 148 155 161 167 173 179 186 310 101 108 114 121 128 135 141 148 155 162

39、 168 175 182 189 195 202 320 110 117 124 132 139 146 154 161 168 176 183 190 198 205 212 220 330 119 127 135 143 151 158 166 174 182 190 198 206 214 222 230 238 340 128 137 146 154 163 171 180 189 197 206 214 223 231 240 249 257 350 138 148 157 166 176 185 194 203 213 222 231 240 250 259 268 277 360

40、 149 159 169 179 189 199 209 219 229 239 249 259 269 279 289 299 370 160 171 181 192 203 214 224 235 246 256 267 278 288 299 310 321 380 172 183 195 206 217 229 240 252 263 275 286 298 309 321 332 344 390 184 196 208 220 233 245 257 270 282 294 306 319 331 343 355 368 400 196 209 222 235 249 262 275

41、 288 301 314 327 340 353 367 380 393 410 209 223 237 251 265 279 293 307 321 335 349 363 377 391 405 419 420 223 238 252 267 282 297 312 327 342 357 372 386 401 416 431 446 430 237 253 268 284 300 316 332 348 363 379 395 411 427 442 458 474 440 251 268 285 302 319 335 352 369 386 403 419 436 453 470

42、 487 503 450 267 284 302 320 338 356 373 391 409 427 445 462 480 498 516 534 轮载 标准小梁断裂力F1 (kN) 厚度 (mm) DB13/T 17902013 15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基层厚度h设计图 标准小梁断裂力(kN) DB13/T 17902013 16 E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基层厚度设计案例 基层设计厚度,可采用查表法(附录 C)或查图法(附录 D)。 E.1 查表法设计基层厚度 根据拟用材料的标准小梁的断裂力F1,在附录 C中最上边一行查到F1,沿F1一列向下查找大于或等于2P

43、r与之最接近的数值,沿该值向左第一列查找的h值,即为基层设计厚度值。 E.2 查图法设计基层厚度 根据拟用材料的标准小梁的断裂力在附录 D中确定相对应的一条曲线,再查找2倍设计轮载值,在图中做水平线和选定的曲线相交,从交点做垂线与横轴相交,交点的数值,即为基层设计厚度,精确到1 cm。 E.3 设计案例 设计案例1:查图法,假定所用材料的标准小梁的断裂力F1是18 kN,确定的设计轮载Pr是25 kN,则2Pr=50 kN。先在附录 D中纵坐标找到50 kN,沿50 kN做水平线与标准小梁的断裂力是18 kN的曲线相交,从交点做垂线与横轴相交,交点的值221 mm,精确到1 cm, 23 cm

44、即为设计厚度。该道路的承载力等级是五级,允许通行轴载10 t以下的车辆。 设计案例2:查表法,假定所用材料的标准小梁的断裂力F1是18 kN,确定的设计轮载Pr是25 kN,则2Pr=50 kN。查附录 C,先在表格最上边一行查到18 kN,再沿18 kN一列向下查找大于且最接近50 kN的是55 kN,再沿55 kN向表格最左边一列查得h=230 mm,因此设计厚度为23 cm。该道路的承载力等级是五级,允许通行轴载10 t以下的车辆。 设计案例3:查图法,假定所用材料的标准小梁的断裂力F1是22 kN,确定的设计轮载Pr是50 kN,即2Pr=100 kN,先在附录 D中纵坐标找到100

45、kN,沿100 kN做水平线与标准小梁的断裂力是22 kN的曲线相交,从交点做垂线与横轴相交,交点的值265 mm,精确到1 cm,27 cm即为设计厚度。该道路的承载力等级是三级,允许通行轴载20 t以下的车辆。 设计案例4:查表法,假定所用材料的标准小梁的断裂力F1是22 kN,确定的设计轮载Pr是50 kN。2Pr=100 kN,查附录 C,先在表格最上边一行查到22 kN,再沿22 kN一列向下找到大于100 kN且最接近的是100 kN的是103 kN,再沿103 kN向表格最左边一列查得h=270 mm,因此设计厚度为27 cm。该道路的承载力等级是三级,允许通行轴载20 t以下的

46、车辆。 设计案例5:查图法,假定所用材料的标准小梁的断裂力F1是23 kN,确定的设计轮载Pr是75 kN,即2Pr=150 kN。先在附录 D中纵坐标找到150 kN,沿150 kN做水平线与标准小梁的断裂力是22 kN的曲线相交,从交点做垂线与横轴相交,交点的值305 mm,精确到1 cm,31 cm即为设计厚度。设计道路的承载力等级是一级,允许通行轴载30 t以下的车辆。 DB13/T 17902013 17 设计案例6:查表法,假定所用材料的标准小梁的断裂力F1是23 kN,确定的设计轮载Pr是75 kN,即2Pr=150 kN。查附录 C,先在表格最上边一行查到22 kN,再沿22

47、kN一列向下找到大于且最接近150 kN的是155 kN,再沿155 kN向最左边一列查得h=310 mm,因此设计厚度为31 cm。该道路的承载力等级是一级,允许通行轴载30 t以下的车辆。 设计案例7:查表法,假定所用材料的标准小梁的断裂力F1是26 kN,确定的设计轮载Pr是62.5 kN,即2Pr=125 kN。查附录 C,先在表格最上边一行查到26 kN,再沿26 kN一列向下找到大于且最接近125 kN的是134 kN,再沿134 kN向最左边一列查得h=280 mm,因此设计厚度为28 cm。该道路的承载力等级是二级,允许通行轴载25 t以下的车辆。 DB13/T 1790201

48、3 18 E F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改性沥青碎石应力吸收系数试验 F.1 目的和引用标准 本方法规定了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碎石应力吸收系数的试验方法,试验温度为项目地十年内最低气温值。 引用标准: JTG E20-2011。 F.2 仪器设备 F.2.1 路面材料强度试验仪,量程0100 kN。 F.2.2 低温试验箱:0 -30 ,控温精度1 。 F.2.3 压力机:量程不小于1000 kN,精度1 。 F.2.4 钢制三角锥棒及三瓣模具,如图F.1、图F.2所示: 图F.1 三角锥棒图 图F.2 三瓣模具示意图 F.2.5 可拆装钢制试模:由外套筒、上下端盖、中心圆柱体四部分组成,组装后模具的环状空间尺寸为外径250 mm,内径50 mm,高50 mm。如图F.3所示: DB13/T 17902013 19 图F.3 钢制试模示意图 F.2.6 沥青混合料搅拌机: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中要求。 F.2.7 烘箱: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中的要求。 F.2.8 电子天平或电子秤: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