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3.080.01 P 57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17922013 公路排水渗井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2013 - 11 - 04发布 2013 - 11 - 30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13/T 17922013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材料设备 3 5 渗井系统设计 4 6 渗井制作施工 9 7 质量验收及监测管理 . 16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渗透池刃脚支设方法 . 18 DB13/T 17922013 II 前 言 下穿式被交路的排水问题是平原区公路长久以来的主要短板
2、之一,一直在雨季影响着周边居民的出行。近年来,渗井技术在国内外许多地方取得成功应用,解决了下穿式被交路的排水问题,降低了公路路基高度、节省了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地下水资源。河北省从2008年开始在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域进行了部分下穿式被交路排水试验及渗井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规范和指导渗井技术的应用,实现下穿式被交路排水及时,确保渗井技术的推广应用,编制组在总结渗井技术应用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成果资料,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中未涉及的部分要符合以下标准中相应内容的规定: 国家现行标准: GB 50069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
3、50141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3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CECS 137给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 CECS 141给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构设计规程 CECS 143给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构设计规程 本标准是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及工程实践经验编制的,但是,由于本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较短,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经验,希望有关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或提出修改意见及建议,请及时与编写单位联系(河北省高速公路衡大管理处)以便修订时研用。 本标准由河北省交通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有:
4、河北省高速公路衡大管理处、东南大学、河北省地矿局石家庄综合地质大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廖济柙、倪富健、白凤怀、罗立红、廖晓航、徐磊、柴飞、李春泽、甄伟超、陈凤桐、尉红彬、靳红翠,王旭波。 本标准首次发布。 DB13/T 17922013 1 公路排水渗井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下穿式被交路排水渗井系统的设计方法、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验收方法和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满足渗透排水要求的平原微丘区下穿式被交路排水渗井系统的设计及施工。 本规范渗井系统排水范围仅包括被交路的下挖部分汇水面积范围内的大气降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
5、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50069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 50113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 GB 50141 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8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6、50214 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GB 50231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 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96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 50332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6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T 14684 建设用砂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9772 城市污水再利用地下水回灌水质 JGJ 4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JGJ 52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JGJ 63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JGJ 162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
7、术规范 DB13/T 17922013 2 JTG F80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T D33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G/T F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 025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 DZ 0181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 0148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YS 5214 注水试验规程 CECS 137 给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 CECS 141 给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构设计规程 CECS 143 给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构设计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渗井系统 用于收集下穿式被交路下挖部分汇水面积范围内大气降
8、水并将其渗透导入地下的排水系统,包括路侧排水沟、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沉淀池、渗透池、小渗井等设施。 3.2 集水井 汇集下穿式被交路下挖部分汇水范围内大气降水的构筑物。 3.3 沉淀池 对汇集的雨水进行初步沉淀过滤的池状构筑物。 3.4 沉淀池沉淀深度 沉淀池底部到沉淀池横向排水管入水口位置的高度。 3.5 渗透池 用于渗透、储存、蒸发集水的池状构筑物。 3.6 小渗井 将渗透池中的水导排到地下透水层中而设置的位于渗透池中的竖向井(一般井径大于200mm,小于500mm,深度超过渗透池底部隔水层)。 3.7 渗透池有效深度 DB13/T 17922013 3 渗透池底部到渗透池横向排水管位置的
9、高度。 3.8 渗透池设计深度 渗透池有效深度与渗透池横向排水管位置到渗透池顶部高度之和。 4 材料设备 4.1 材料 4.1.1 水泥 符合GB 175中相应型号的规定。 4.1.2 砂 符合GB/T 14684中相应规格的规定。 4.1.3 石子 符合JGJ 52中相应规格的规定。 4.1.4 大卵石或块石 符合JGJ 52中相应规格的规定。 4.1.5 钢筋 符合GB 50204中相应规格的规定。 4.1.6 混凝土 符合GB 50204中相应规格的规定。 4.1.7 混凝土外加剂 其品种及掺量,应根据施工需要通过试验确定,所有外加剂要符合GB 8076中相应规格的规定。 4.1.8 小
10、渗井井管、填料 符合GB 50296中相应规格的规定。 4.2 主要机具设备 4.2.1 集水井、沉淀池、渗透池制作机具设备包括模板、钢筋加工常规机具、混凝土搅拌、运输、振捣等设备,施工操作使用与维护要符合GB 50231中相应的规定。 4.2.2 集水井、沉淀池、渗透池下沉机具设备包括起重机具,出土机具等,施工操作使用与维护要符合GB 50231中相应的规定。 4.2.3 小渗井施工机械设备包括水井钻机、泥浆泵、起重吊装、运输等设备。施工操作使用与维护要符合DZ/T 0148中相应的规定。 DB13/T 17922013 4 5 渗井系统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有毒物质 渗透池周
11、边范围(符合GB 50027中相应规定)内及汇水范围周边不得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存储、堆放场所。 5.1.2 拟建渗井系统排水组合渗透池有效容积应不小于沿线历年有记录以来的排水设计重现期3日最大降雨量,日渗透排水量应不小于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60。设计重现期标准要符合JTG/T D33中不同等级道路排水设计规范要求。 5.2 气象水文、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调查及勘测 5.2.1 收集和研究拟建线路区的气象、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等有关资料,包括拟建渗井系统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周边范围(符合GB 50027中相应规定)内已有饮用水源情况及施工条件,并核实已有资料。 5.2.2 对于设置道
12、路排水渗井系统的场地,在研究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试验,分层(或段)进行试验,要满足YS 5214中注水试验要求,做好试验记录表,确定渗透排水是否满足本规范5.1.2中日渗透排水量的要求。 5.2.3 探明地层 5.2.3.1 对渗透池及小渗井所通过的地层,应事先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详细的钻探,钻探要符合DZ/T 0148中的相关规定,测井要求要符合DZ 0181中相关规定,根据钻探结果,查明地质构造、土质层次、深度和特性,以利于制定渗透池的下沉方案。 5.2.3.2 渗井系统采用本规范5.3.1组合形式,则钻孔深度为25m或大于渗透池设计深度5m;
13、否则将区域水文地质资料作为钻探设计孔深依据,应满足GB 50027中勘探孔深度的要求。 5.2.4 小渗井井管位置要符合GB 50296中相应的规定。 5.3 渗井系统组合形式 5.3.1 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沉淀池不封底渗透池 浅层地下水最高水位低于拟设渗透池底部,且满足本规范5.1.2中日渗透排水量要求,渗井系统宜采用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沉淀池不封底渗透池的组合形式,示意图见图1; DB13/T 17922013 5 边沟渗透池外内蛭石、碎石或粗砂被交线主线护栏钢筋踏步钢筋混凝土挡水埝下穿式被交路边坡横向排水管沉淀池集水井图1 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沉淀池渗透池组合形式示意图 5.3.2 集水井横向排水
14、管沉淀池不封底的渗透池小渗井 浅层地下水最高水位低于拟设渗透池底部,不满足本规范5.1.2中日渗透排水量要求,但增加小渗井后可满足,渗井系统宜采用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沉淀池+不封底的渗透池+小渗井的组合形式,示意图见图2; 主线挡水埝内外渗透池边沟小渗井蛭石、碎石或粗砂过滤网粘土球隔水层井外填砂砂层集水井被交线钢筋混凝土护栏钢筋踏步横向排水管沉淀池下穿式被交路边坡图2 设置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沉淀池渗透池小渗井的排水方案示意图 5.3.3 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沉淀池封底的渗透池小渗井 浅层地下水最高水位高于拟设渗透池底部,且增加小渗井后可满足本规范5.1.2中日渗透排水量要求,渗井系统宜采用集水井+横
15、向排水管+沉淀池+封底的渗透池+小渗井的组合形式,示意图见图3。 DB13/T 17922013 6 主线挡水埝内外渗透池边沟小渗井混凝土封底过滤网粘土球隔水层井外填砂砂层集水井被交线钢筋混凝土钢筋踏步护栏横向排水管沉淀池下穿式被交路边坡图3 设置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沉淀池封底的渗透池小渗井的排水方案示意图 5.4 渗透池、沉淀池、集水井位置的确定 渗透池距主线边沟宜不小于5m,距被交道路宜不小于3m,平面布置宜采用示意图4。 渗透池横向排水管被交道路主线沉淀池集水井图4 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沉淀池+渗透池的排水方案平面示意图 5.5 汇水量 汇水量采用的计算公式见式(1): (1) 式中: 错误
16、!未找到引用源。汇水量(m3/d); DB13/T 17922013 7 设计径流量(m3/s),参照JTG/T D33中计算。 5.6 集水井 集水井必须设在下穿式被交路的竖曲线最低处。集水井的雨水口应设铁篦盖板,防止杂物进入集水井中。集水井的设计指标参照JTG/T F50中通道桥涵的防水与排水中相应的内容。 5.7 沉淀池 沉淀池应方便清理沉淀物。沉淀池的沉淀深度不应小于2m。沉淀池横向排水管入口低于出口,且出口不高于集水井出水口。为确保沉淀池的使用效果,可在其适当位置增设过滤隔板。 5.8 渗透池及小渗井尺寸参数 5.8.1 渗透池设计深度宜采用8m20m,具体尺寸根据工程所在地水文地质
17、条件确定,设计渗透池内径不宜超过6m12m;汇水量超过单个渗透池有效容量,可增设渗透池、沉淀池,以满足汇水量的要求。 a) 5.3.1组合形式中渗透池内径确定见式(2): (2) 式中: 安全系数,取1.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渗透池内径(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渗透池深度(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渗透池底部回填渗滤层厚度(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被交道路开挖深度(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渗水速度(m/d)。 b) 5.3.2组合形式渗透池中内径确定见式(3): (3) 式中: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渗井当日渗透量(m3),根据所做水文地质实验成果确定。 c) 5.3.3组合
18、形式中渗透池内径确定见式(4): (4) 5.8.2 小渗井的深度应根据水文地质试验成果确定,并穿过渗透池底部隔水层;井管内径不宜小于0.2m,且不宜大于0.5m。小渗井结构设计要符合GB 50296中相应的规定。 5.9 渗透池池壁厚度 5.9.1 下沉系数、下沉稳定性、抗浮稳定性要符合CECS 137相应的规定。 DB13/T 17922013 8 5.9.2 土压力与池壁厚度关系 根据土压力大小及分布的特点,将渗透池池壁设计成台阶式,即外径大于上部外径。在设计时一般要求池的自重大于池壁所受到的阻力,故下沉较深且靠自身重力下沉的渗透池的池壁厚些。 5.9.3 渗透池池壁厚度应满足下列基本要
19、求: a) 下沉要求(即按下沉系数确定); b) 渗透池结构在各阶段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c) 渗透池结构在各个阶段的稳定要求(如抗滑、抗浮、抗倾); d) 使用阶段的抗渗要求。 注:在设计池壁厚度时,首先预先假定,然后再进行计算核验及配筋,其验算内容要符合GB 50010和CECS 137相应的规定。池壁厚度及节高设计要符合CECS 137相应的规定。 5.10 配筋设计及验算 本规范中所涉及的渗透池、刃脚、沉淀池所有配筋验算均要符合GB 50010和CECS 137中的规定。 5.11 模板 具体要求要符合JGJ 162中相关内容的规定。 5.11.1 木模 弧形木带要符合JTJ 025中相
20、关的规定。木模其它内容要符合JTG/T F50中相关规定。 5.11.2 钢模 除边角、刃脚等不规则部分的模板仍用木模外,其它大面积的平面模板均可使用分块定型组合钢模,需符合GB 50214中的相关规定。 5.11.3 刃脚支模 渗透池外壁刃脚是根据穿过土层的密实程度和单位长度上作用反力的大小,以切入土中而不受损坏来选择,具体选择可依照附录A。刃脚踏面宽度一般采用00.1m,刃脚的斜坡度 应大于或等于45,刃脚的高度多为0.6m2.0m,视其池壁厚度而定。 5.12 封底混凝土厚度 需要封底的渗透池及沉淀池要符合CECS 137中相应的规定。 5.13 其它设施 5.13.1 横向排水管的设计
21、直径为0.5m,宜使用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横向排水管要保证32%的横坡度。 5.13.2 在下穿式被交路两侧路堑顶部,必须设置高出周围地势0.5m的挡水埝。被交路在满足线形要素的条件下必须在被交路两头设立反向坡,其顶部标高与挡水捻顶部标高一致。 5.13.3 渗透池顶面处理 渗透池顶面应高出地面0.8m,池壁顶面需设立1.1m护栏。 DB13/T 17922013 9 5.13.4 渗透池、沉淀池周围安全保护措施 为防止非工作人员或牲畜坠入池内,周围应设置防护铁丝网及警示标示、标志。 5.13.5 渗滤处置 集水井出水口、沉淀池的入水口与出水口及渗透池的入水口均应布设双层铁丝过滤网;不封底渗透池
22、底部应采用“蛭石”渗滤层进行水体过滤,也可采用“碎石或粗砂”的渗滤层代替,其厚度为0.5m-1.0m渗透池回灌水质应符合GB/T 19772及GB/T 14848中相关规定。 5.13.6 养护爬梯 定期对渗透池、沉淀池、集水井进行清理和维护以及必要时候的维修,应设置维护爬梯。 5.14 排水水质要求 排水水质应符合GB/T 19772及GB/T 14848中相关规定。 6 渗井制作施工 6.1 施工前准备 6.1.1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按照要求编制,并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同意后,交驻工地监理工程师审批。批准后,方可按经过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 6.1.2 障碍物处理 施工区域
23、内影响施工的障碍物及建筑垃圾等均应清除场外。在障碍物处理之前,应查清楚地上建筑物,地下构造物、管道、电力及通讯缆线、人防通道、坟墓、古井、古迹文化、地面积水、树木及需清除的杂土等情况;对保护的对象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6.1.3 清理场地 6.1.3.1 根据设计图纸,专业测量人员将渗透池、沉淀池的中心及轴线位置和基坑轮廓尺寸等放样到地面,外延一定距离作为清理范围界限,以满足施工的需要。 6.1.3.2 清除地表土0.2 m0.3m,天然地面土质较好,将地面杂物清掉整平地面,可在基础位置处挖浅槽;土质松软,应整平夯实或换土夯实。 6.1.3.3 遇有高水位场地可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或注浆加固地基
24、或将下沉基础刃脚面适当加宽等措施。一般情况下,应在整平场地上铺上不小于0.5m厚的砂或砂砾层。 6.1.4 供水、供电线路等临时设施的敷设 施工用电设施,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电气设备安装规程及JGJ 46的规定。施工机械设备(空气压缩机、锅炉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机械设备出厂说明书的规定。拌制混凝土用水的水质要符合JGJ 63的要求。另外还须考虑安全用水。 6.1.5 其它准备工作 DB13/T 17922013 10 施工现场具备开工条件时,根据经过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总的进度安排,填写开工报告交驻工地监理工程师及业主审批,经批准后,方可正式开工。同时,应将渗透池工程拟用的水泥、
25、钢筋、砂、碎石等材料按规定抽样送质检部门指定的材料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在工程上使用。 6.2 工艺流程 6.2.1 渗透池制作一般工艺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渗透池制作一般工艺流程 6.2.2 渗透池滑模施工一般工艺流程,如图6所示。 图6 渗透池滑模施工一般工艺流程 6.2.3 渗透池下沉施工一般工艺流程,如图7所示。 场地平整、放线 挖土24m深 夯实基底 找平放线、验线、铺砂垫层 垫木或挖刃脚土模 安设刃脚铁件、绑钢筋 支刃脚、安装池壁模板 浇筑混凝土 养护、拆模 外围围槽灌砂 抽出垫木或拆砖座 每批混凝土浇筑完成 提升模板及操作平台 平台整平测量标高、半径 安装预埋铁件 浇筑
26、混凝土 绑扎钢筋 养护整修 提升模板及操作平台 下沉准备工作 设置垂直运输机械、排水泵,挖排水沟、渗透池 挖土下沉 观测并随时纠偏 铺设封底垫层并做底板防水 绑底板钢筋、隐检 底板浇筑混凝土 施工内隔墙、梁、板、顶板、上部建筑及辅助设施 DB13/T 17922013 11 图7 渗透池下沉施工一般工艺流程 6.2.4 小渗井施工一般工艺流程见图8。 图8 小渗井施工一般工艺流程 6.2.5 集水井施工 集水井和被交路边沟,根据设计可采用预制安装或现场砌筑。 6.2.6 横向排水管施工一般工艺流程,如图9所示。 图9 横向排水管施工一般工艺流程 6.3 小渗井施工 小渗井的施工要符合GB 50
27、296中所有施工的规定。 6.4 基坑垫层 测量定位 钻机打孔 电测井 井内下管 井外填砂和粘土球隔水处理 洗井 注水试验 管节预制 测量放样 基坑开挖 敷设管节 填塞接缝 管顶回填土 DB13/T 17922013 12 6.4.1 在放样的基础上,定出渗透池、沉淀池纵横两个方向的中心轴线、基坑的轮廓线以及水准点等,作为施工放样的依据。 6.4.2 基坑底部的平面尺寸,一般要比渗透池的平面尺寸大些,同时考虑支撑、搭设脚手架及排水等工序的需要。承垫木的数量以在拆除垫木时渗透池能抵抗纵向破裂为标准,确定第一节渗透池的最小高度,其布置应方便拆除。承垫木一般为普通枕木或短方木,其下应加铺一层0.3m
28、0.5m厚的砂层,垫木之间间隙用砂填实。 6.4.3 首次基坑开挖的深度即等于砂垫层的厚度,约为1m2m深。在地下水位埋深较大的地区,可将基坑开挖深度适当加深,须确保满足最大允许边坡坡度及坑底高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地下水位0.5m以上。 6.4.4 基坑开挖深度不得超过表1规定值: 表1 基坑开挖允许深度 项 目 挖方允许深度(m) 砂土 1.0 砾石土 1.0 砂质粉土 1.25 粉质粘土 1.25 粘土 1.5 特别密实的土 2.0 6.5 渗透池的制作 6.5.1 渗透池制作宜采取在刃脚下设置木垫架(砖垫座或土胎模)的方法,其大小和间距应根据荷重计算确定。安设钢刃脚时,要确保外侧与地
29、面垂直,以使其起切土导向作用。 6.5.2 渗透池分节高度应与设计值相同。 6.5.3 渗透池滑膜施工参照GB 50113相关内容。 6.5.4 模板制作 渗透池外侧模板要平滑,具有一定的刚度,与混凝土接触面必须刨光,与刃脚接触的空隙要塞严防止漏浆。 6.5.5 模板安装要符合GB 50666中相应的规定。 6.5.6 模板安装顺序,如图10所示。 刃脚斜面及隔墙底面模板 池孔模板 钢筋设内外模间支顶 支立外模板 设内外模间拉筋 调整各部分尺寸 全面紧固支顶、拉杆、拉箍、固定撑杆和拉揽 DB13/T 17922013 13 图10 模板安装一般顺序 6.5.7 钢筋绑扎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和
30、GB 50666中相应的规定。 6.5.8 渗透池刃脚及筒身混凝土的浇筑要分段、对称均匀、连续进行,防止发生倾斜、裂缝。浇筑的混凝土应密实,外表面平整、光滑。混凝土的浇筑可采用分层平铺法。在上一段浇筑的混凝土设计抗压强度不小于70%时,方允许浇筑下一段混凝土,段与段之间的混凝土接缝,必须严格按照施工缝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其它浇筑要求参照GB 50666中现浇混凝土相关规定。 6.5.9 拆模参照JTG/T F50中模板拆除的相关规定。 6.5.10 本规范内未涉及到的渗透池制作其它要求要符合GB 50141中的规定。 6.6 渗透池的下沉 6.6.1 下沉前应进行池壁外观检查,检查混凝土强度,
31、根据勘测报告计算极限承载力,计算渗透池下沉的分段摩阻力及分段的下沉系数(1.151.25),作为判断每个阶段可否下沉,是否会出现突沉以及确定下沉方法及采取措施的依据。 6.6.2 第一节下沉前应分区、分组、依次、对称、同步的抽除(拆除)刃脚下的垫架(砖垫座),每抽出一根垫木后,在刃脚下立即用砂、卵石或砾砂填实。 6.6.3 渗透池下沉的施工方法通常为机械抓土人工配合法,当渗透池入土很深,外壁摩阻力很大,仅依靠渗透池自身的重力是无法达到下沉系数的要求时,要在池壁外设置泥浆润滑套,或者在池壁外侧高压射水、喷射压缩空气等办法降低摩阻力,并采用池体上加压配重、池内降低水位等措施,使渗透池能够顺利的下沉
32、至设计标高。 6.6.3.1 当承垫木抽出以后,即可准备下沉,无论采取何种下沉方式,开挖时,渗透池内除土应先从中间开始,采用人工全面同时均匀、对称地逐步地向刃脚处分层(每层厚0.2m左右)取土的方法,挖除的砂土先集中于渗透池的中央,然后用出土机具运出池外。 6.6.3.2 渗透池在软土中下沉时,应采取分层开挖,最后除去刃脚周围土堤。 6.6.3.3 渗透池在坚硬的土层中下沉时,方法同上,当削掉刃脚周围土堤后,渗透池仍不下沉,可分段掏挖刃脚,掏空刃脚时,应分层掏空,缓慢的先挖去一部分,使渗透池下沉,如果渗透池仍不下沉,可继续掏挖刃脚并扩大范围。 6.6.4 渗透池机械挖土采用履带吊车和抓铲。当采
33、用抓铲挖土时,挖出的土方应随挖随运,弃土宜远弃。若土方数量不多,可临时堆弃在渗透池附近,但不可靠近池壁,并力求向渗透池四周均匀弃土。抓铲挖土时,要有专人指挥,以免局部超挖,致使渗透池偏斜。 6.6.5 抓斗的型号、容积和重量,应根据土质情况、池孔大小和起吊设备的能力选择。 6.6.6 渗透池下沉对周边土体塌方的处理方法 DB13/T 17922013 14 6.6.6.1 在粉、细砂土层中下沉作业时,不应采用池内明排水施工,而改用由潜水员配合的不排水下沉。 6.6.6.2 渗透池四周如坍塌较严重时,应及时回填。 6.7 渗透池接高 6.7.1 渗透池在砂垫层上分节制作与下沉时,当底节顶面高出地
34、面约0.5 m1.0m,要停止下沉和挖土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前,要根据地基承载力和渗透池总高度,提出适当的分次接高高度和下沉计划,并核算各次下沉开始和终结时的下沉系数。接高终结时的下沉系数大于1.0,应在接高前采取回填土等增加摩阻力的措施。 6.7.2 当渗透池底节在偏斜状态时,严禁竖直向上接高。应将底节渗透池纠偏正位后,再行接高。接高时各节的竖向中轴线应与最底节渗透池的中轴线相重合,外壁应竖直平滑。 6.7.3 保证各节接缝间的混凝土紧密结合,浇筑混凝土前,下层渗透池池壁顶结合面应凿毛,并将混凝土浮浆和松动的混凝土凿除,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进行接高措施,浇注时,先进行接浆处理。逐节浇筑时,应留
35、好施工缝(凸缝、凹缝或止水带),以防渗透池下沉后池壁渗漏。 6.8 渗透池池位偏差及纠偏 6.8.1 渗透池在下沉过程中的测量工作 6.8.1.1 测量工作应以仪器观测为主,或因地制宜采用其它方法,如观测标杆、带线锤的测量架、水平连通管等。 6.8.1.2 渗透池的高程测量,应将水准点设在地面不受渗透池影响的地方,或在固定的建筑物上。 6.8.1.3 在渗透池第一节外模拆除后,尚未抽除承垫木之前,要在池顶及外壁混凝土表面用油漆标出纵横中线,纵横中线必须正交。 6.8.1.4 渗透池测点设在渗透池两互相垂直的直径与池壁的交点处。用油漆在测点垂直线上画出四个相同的标尺,标尺的零点应从刃脚底算起。四
36、个零点不在同一平面上时,应取最低点为零,其余各点的标尺应计入相应的高差。 6.8.1.5 池壁接高时,渗透池接高各节的竖向中轴线,应与第一节的中轴线的延长线重合或平行(当渗透池水平截面尺寸有变化时)。 6.8.1.6 渗透池下沉时状态测量,应根据下沉速度决定,每班最少应测一次。 6.8.1.7 在不受水流或其它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应按渗透池的中轴线方向设置固定标桩,用经纬仪及钢尺直接量测渗透池中轴线位置。 6.8.2 渗透池池位偏移的纠正措施 6.8.2.1 按勤测勤纠的原则,及时进行渗透池下沉中的纠偏。当发现渗透池有较大的偏差时,应立即调整挖土的方法予以纠正。 6.8.2.2 渗透池下沉应符合
37、设计要求的施工允许偏差。渗透池入土产生池位偏移时,采用池内偏出土或池壁外射水纠正。 DB13/T 17922013 15 6.8.2.3 由于弃土堆在渗透池一侧,或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的渗透池两侧有土压力差,使渗透池产生偏斜时,采用增加偏土压或偏心压重纠正。 6.8.2.4 渗透池位置如发生扭转,可在渗透池两角偏出土,另外两角偏填土,借助于刃脚下不相等的土压力所形成的扭矩,可使渗透池在下沉过程中逐步纠正其位置。 6.8.3 池内流砂及处理 6.8.3.1 发生流砂现象应向池内灌水,排除产生流砂现象的条件。在池内灌水后,采用水下挖土(即用吊车水中抓土或水下空气吸泥等方法)。 6.8.3.2 在临近永
38、久性建筑物时,可采用井点降水措施,从根本上排除流砂产生的条件。 6.8.3.3 地基处理。在条件允许时,通过地基处理改变土体可能产生流砂的特性。 6.9 渗透池不封底回填渗滤层 当采用5.3.1或5.3.2渗井系统组合形式时,渗透池底部应回填蛭石渗滤层,也可采用碎石或粗砂渗滤层。 6.10 渗透池封底浇底板 6.10.1 当采用5.3.3渗井系统组合形式时,在渗透池下沉到设计标高后,按设计要求进行清理,为封底做好准备。基底处理完毕时要按JTJ F80有关规定进行检验,符合要求后请驻工地监理工程师检查并签字,作为竣工交验的资料。 6.10.2 渗透池下沉达到设计标高时,根据下沉速率,预留一定工后
39、沉降高度,准备进行渗透池封底。下沉量每8h不大于0.01m时,即要采取排水干封法进行渗透池封底,选用C20素混凝土。其它具体要求按照JTG/T F50中沉井封底进行施工。 6.11 沉淀池施工 参照GB 50666现浇工程施工中相应的内容进行施工。 6.12 集水井施工 参照GB 50666现浇工程施工中相应的内容和JTG/T F50中通道桥涵的防水与排水中相应的内容进行施工。 6.13 横向排水管施工 6.13.1 根据渗透池、沉淀池及集水井的位置放样出排水管的埋设位置及确定埋置深度,控制基坑开挖深度,要保证32%的横坡。基础开挖后用平板振动夯夯实基底并人工清理整平基底。管节安装从下游开始,
40、使接头面向上游;每节管要紧贴于基底上,使管受力均匀;两管接头间预留0.01m沉降缝;为防止渗水,管节接缝要做止水处理,首先用沥青麻絮填塞管节之间的缝隙,外面从外往里塞,里面从里往外塞,施工时一定要用小型工具填筑并捣实,并使表面平整,然后在外面再包裹两道满涂沥青的油毛毡。其它内容要符合JTG/T D33中相应的规定。 6.13.2 在地下水水位高于下挖通道、集水管等汇水设施的基底标高时,应首先采取止水措施,防止地下水溢出,回灌地下深层含水层组,尤其是上部咸水或污染水。 DB13/T 17922013 16 7 质量验收及监测管理 7.1 模板分项工程、钢筋分项工程及混凝土分项工程均按照GB 50
41、204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控制。 7.2 渗透池的施工质量控制 7.2.1 施工监控 渗透池施工监控的主要项目包括: a) 刃脚踏面上土压力的变化; b) 池壁上土压力的变化; c) 渗透池下沉深度及池体偏斜量; d) 地表水位观测及池内水位变化; e) 地表沉降; f) 深层土层沉降和水平位移; g) 渗透池周围23倍下沉深度范围内的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h) h)池底隆起情况。 7.2.2 渗透池的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担。 7.2.3 渗透池制作时,承垫木或砂垫层的采用,与渗透池的结构、工程地质条件、制作高度等有关。应具有渗透池制作时的稳定计算及措施。 7.2
42、.4 多次制作和下沉的渗透池,在每次制作接高时,应对下卧层作稳定复核计算,并确定确保渗透池接高的稳定措施。 7.2.5 渗透池施工应符合GB 50202、GB 50204、GB 50208的规定。 7.2.6 渗透池施工前应对钢筋、电焊条及焊接成形的钢筋半成品进行检验。如不用商品混凝土,则应对现场的水泥、骨料做检验。 7.2.7 混凝土浇注前,应对模板尺寸、预埋件位置、模板的密封性进行检验。拆模后应检查浇注质量(外观及强度),符合要求后方可下沉。下沉过程中应对下沉偏差作过程控制检查。下沉后的接高应对地基强度、渗透池的稳定性进行检查。 7.2.8 渗透池的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2规定,表中未规定的
43、标准要符合GB 50141中关于沉井的相关质量检验标准。 表2 渗透池的质量检验标准 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单位 数值 主 1 混凝土强度 满足设计要求(下沉前必须达 查试件记录或抽样送检 DB13/T 17922013 17 控 项 目 到70%设计强度) 2 下沉至设计标高前,渗透池的下沉稳定 mm/8h 10 水准仪 3 刃脚的平均标高 刃脚平面中心线位移 mm 100 1%H 水准仪 经纬仪,H为下沉总深度,H10m时,控制在0.1m之内 一 般 项 目 1 钢材、对接钢筋、水泥、骨料等原材料检查 符合设计要求 查出厂保质书或抽样送检 2 结构体外观 无裂缝
44、,无风窝、空 洞,不露筋 外观检查 3 平面尺寸: 长与宽 曲线部分半径 两对角线差 预埋件 % % % mm 0.5 0.5 1.0 20 用钢尺量,最大控制在0.1m之内 用钢尺量,最大控制在0.05m之内 用钢尺量用钢尺量 4 下沉过程中的偏差 高差 % 1.52.0 水准仪,但最大不超过0.1m 平面 轴线 1.5%H 经纬仪,H为下沉深度,最大应控制在0.3m之内,此数值不包括高差引起的终线位移 7.3 小渗井的施工质量控制按照GB 50296中相关规定进行质量验收,并按照YS 50214中的规程做注水试验,其渗水效果要满足本规范设计渗水量与地质勘查所做渗水试验记录渗水量中较高值。
45、7.4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参照JTG F40中相关规定。 7.5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参照JTG F40中相关规定。 7.6 工程施工总结及质量保证期管理参照JTG F40中相关规定。 7.7 渗井系统维护 7.7.1 渗井系统应保持蓄排水畅通。正常使用情况下,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沉淀池、渗透池及设有小渗井的渗井系统至少一年一次的清淤维护。清淤期若渗井系统中有积水则要先用水泵抽干,然后使用机械设备清淤。另外还应加强日常检查,防止淤塞,如有淤塞,应及时修理疏通。 7.7.2 小渗井洗井按GB 50296中相关规定进行。 7.7.3 当使用期限超过设计重现期或遇特殊洪水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
46、,应适时增设和完善。新增渗井系统中的渗井设施,其设计、施工应符合本规范中的各项内容。 DB13/T 17922013 1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渗透池刃脚支设方法 A.1 垫木支架,如图A.1(a) a) 适用于较大较重的渗透池,在软弱的地基上制作刃脚模板; b) 垫木顶面为同一水平面。垫木间隙用填砂夯实。垫木埋深与其厚度相同,垫木长度的中心与刃脚中心线重合; c) 垫木应垂直于池壁(直边部分)或对准圆心铺设; d) 垫木及支架个数公式如式A.1(根)。 (A.1) 式中: 渗透池第一节单位长度重量(kN/m); 单根垫木接触面面积(m2); 砂垫层的承载力(kN/ m2)。 A.2 砖砌垫座,如图A.1(b) a) 适用于一般渗透池,土层较好时使用; b) 砖砌垫座可分为若干段,段与段之间留一定空隙以便拆除; c) 其底模和斜面部分可采用砂浆砌筑;每隔适当距离砌成垂直缝。砖模表面可采用水泥砂浆抹面,并应涂一层隔离剂。 A.3 土模施工,如图A.1(c) a) 适用于土质好、重量较轻的小型渗透池的施工; b) 地基挖槽至标高后,制作土模,其内壁用1:3水泥砂浆抹平。 A.4 渗透池刃脚支设的三种方法示意图如图A.1。 DB13/T 17922013 19 (a)(b)(c)垫架法 砖垫座法 土胎模法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