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一 部分 哲学( 2500多年)的基本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 -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 “认识论”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哲学发展史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法(原初物质发展而来,普遍联系,一切皆变 、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自身矛盾, 建立在直观和猜测基础之上) 近代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哲产生 :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能量守恒、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宪章、法 里昂工人、德西里西亚纺织工 社会
2、科学:英古典经济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法空想社会主义 直接理论来源 马哲本质特征 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哲最重要的特征 实践性 (实践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目的 ) 马哲基本原则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哲哲学的根本目的 改变世界 辩唯 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因为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结合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一元论 宗教唯心主义 上帝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
3、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辩唯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自身 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一切变化和发展的基础。 形而上学 没有运动的物质 唯心主义 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 形而上学 否认相对静止存在 相对主义、诡辩论 物质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机械 、物理、 化学、生物和社会运动。 运动是无条件和绝对的。静止能区分事物、理解多样性。 物质运动 的存在方式 时间(一维)和空间(三维) 时间和空间具有 绝对、相对、无限、有限 物质运动 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规律共同点: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 意识起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然后是劳动与语言一起,形成意识产生的
4、决定力量) 无机物的反映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的意识。 意识的本质 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所有形式是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 存在主义 所谓的存在是 物质存在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 T)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多样性。 恩格斯“ 物质的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 p46 P47例 1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是从整体出发。在动态中协调。 任何物质都作为系统而存在 系统的特点 整体、结构、层次 影响系统整体性质和功能的 3因素 要素 的质和量; 结构 的合理与否
5、(决定因素); 环境 的好坏 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 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发展是变化的高级形式 ,是前进上升的 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三种走向 升,降,平 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和质变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直接同一的 量和事物的存在是 不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质的规定是多样的 , 度的极限是关节点 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质变的两类 爆发式的飞跃,非爆发式的飞跃 发展 实质 /本质 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新陈代谢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 是“过程的集合体”。 对具体事物,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 对整个世界
6、 ,过程 是从低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规律): 同一性 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 相转化 ,是有条件 ,相对的。斗争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矛盾就有斗争,差异就是矛盾 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 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 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是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必要条件。 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 质量互变 、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辩证法
7、 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机械的整体观 主体和客体 上相互作用的基础是 实践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和认识(基本的)、价值、审美 认识的本质 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动力 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 的 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学说 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马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可知论和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8、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科学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在:认识的来源、 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真理问 题上的辩证法 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指 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认识的辩证发展 : 感性认识 (低级形式) : 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
9、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必 犯 教条主义和 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 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两种情形: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 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和成功准备条件。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 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
10、。 真理多元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 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 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 是认识论的运用和发挥 P60练习题 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 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是指 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是指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 于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本质是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 包括地理环境、人口(两项是自然物质基础)和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社会 存在、 发展的决定力量, 主要表现在: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社会意识 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社会意识的构成 分为:(主体 )个人和群体意识 ; (结构 )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 心理,民
12、族心理也是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分为两类 : 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 生产力是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技术要素的总和 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在生产力诸要素 中主导地位的 劳动者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体现在 生产、分
13、配、交换、消费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 、法律 、哲学、宗教、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具有决定意义的,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4、生产关系本质上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 是剩余价值的出现, 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 阶级对立的实质就 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 革命是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决定性手段和重要的环节 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政权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国家的政权问题 革命的客观根源是 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 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发源地 物质资料的生产 马义认为人的本质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统一;
15、现实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根本特征,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价值 自我价值 (社会对个人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关系) 和社会价值 ( 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 国家 在本质上 是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 =国家的性质 /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 无产阶级专政) 政体 =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的管理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 国体决定政体, 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 , 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毛泽东思想两次概括:七大党章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981十一
16、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十三大 党章 毛思形成条件 近代中国历史和革命运动时代条件 : 俄十月革命理 论渊源 :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传统文化和孙中山思想阶级基础 : 无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毛思形成过程: 萌芽:中 共建立( 1921) -大革命失败( 1927国民革命 ) 初步形成(基本形成): 1927-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5) , 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 、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走向成熟: 1935-中共七大( 1945) , 标志 新民主主义理论 继续发展:解放战争,共和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曲折发展: 1957-1976文革 新时期发展阶段:十
17、一届三中全会 毛思独创性理论贡献(六个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 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 武装斗争 ,战略基地 农村 胜利的唯一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著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生活的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著作: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论著 政策和策略: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革命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论著 关于思想政治 、文化工作的理论 论著: 党的建设: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8、 (针对左倾) , 中共区别于其他党的显著标志 三大作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 中共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毛思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的本质是 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唯心 党的一切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路线 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基本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形 成 是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的实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历史根源 时代背景 和平和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社
19、会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低潮 , 70 年代和平和发展 邓论 形成 酝酿和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到十二( 1982) 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 十二到十三大 ( 1987) ,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 十二大以后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三大 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做了明确的概括。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正式提出 , 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
20、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成熟 。 江十四大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南方讲话的主要观点: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三个有利于; C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D发展是硬道理 十五大 江泽民 邓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马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 邓论的四新 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的科学体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21、,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邓论的 16 个方面分为三层(不是并列的): 第一层:精髓 第二层:主题 (建设中特社的首要基本问题) 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层 :中国发展道路的“构想” 十六大 “三个代表”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 ,提出全面小康 “三个代表”形成的现实依据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贯彻 “三个代表” 的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关键 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 保持党的先进性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 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创新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 代表先进生产 力 必须把握“ 3坚持” 改革促发展 提高思想道德文化
22、素质 发展先进科学 代表中 国先进文化 “ 4必须” 马列毛邓思想; 培育“四有新人” 依法 、 以德治国; 改造、抵制、吸收结合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 3关系”: 党群干群 各种利益 先富后富个富与共富 “四有新人” 理性、道德、文化、纪律 “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马列毛;党的领导 (核心) ;人民民主专政 “三农问题” 农村、农业、农民 “三个有利于” 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标准是 生产力标准 五个统筹(十六届三中) 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 社义本质 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3、 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还属于 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 我国初级阶段最基本的特征 生产力不发达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 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发展 社初 阶段 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基本路线 ( 13 大)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概括 “ 一个中心 (关键和核心) ,两个基本点 ” 坚持以经济
24、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关键 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初阶段基本的核心和主体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建设中特色社经的基本目标 在社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 初 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改革开放 小康主要是指 经济和人民生活指标 (邓小平提出 ,“三步走”中的第二步) 社市经 理论 提出 : 1984-1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我 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两个阶段 1979-十二大( 20 世纪末两步走);十二大 -十三大( 21 世纪中叶
25、三步走)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学 经济结构 战略调整的实质 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 ,使之协调和优化 主要任务 优化 产业结构 调整 生产布局 推进城镇化 着力改进 基础设施和环境 重点和关键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第一产业基础薄弱, 二产 素质不高, 三产发 展滞后 ,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产业结构调整 的主要任务 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产业结构优化 2方面 改造传统产业调整比例关系 当前 目标 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键和基础是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26、 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的两天基本原则是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经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 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市经自身特征: 所有制结构 、 分配制度。 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 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社市经济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社会行政管理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市场经济的最根本、最基本、最重要活动主体是 市场 机制 运行的微观主体 企业 企
27、业制度 (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 的核心和基础 产权制度 ( 一般采用公司制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 环节 建立公司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 量上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 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 的控制力 生产要素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十六届三中全会 使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 个人、合伙(承担无限责任)、公司(主要指股份有限、有限责任)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 2010 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
28、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 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 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企业科技进步; 全面加强企业管理; 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现代企业制度 主体 企业法人制度、 核心 有限责任制度、 特征 专家 经营 。 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产权清晰:法律明确界实现出资者(具
29、有最终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 所有者,董事会 法人,总经理 经营者) 权责明晰:出资者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政企分开:企和政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 管理科学: 宏观经济调控最基本的目标 保持社会总共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经济工作的中心 提高经济 效益 社会公平与稳定的标志 充分就业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保持社会总共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30、 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经济(间接的主要的)、行政(命令、指示、 决定 、 通知)、法律(权威性和强制性)、计划 宏观调控经济政策 财政、货币 (紧缩和扩张) 、产业 政策 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 劳动 十六大 确立了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原因 存在着雇佣劳 动,只有私营经济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宏观调控体系 、 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党的十五
31、大“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7、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 123为基础) 社会保险。 基本层次 (纲领) , 核心内容,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特征 强制、互济、储备、补偿、普遍性 社会救助 最低纲领。 社会福 利。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 政府民政部门管理 最高纲领 社会优抚。 特殊纲领。 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 补充纲领。 我国的五大保险: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 发展观是否科学是看 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经验总结,是否符合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建国论十大关系实现四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一中,二基” 十三届四中(江)“可持续发展观
32、,西部大开发,走出去,政治文明,三个代表” 十六大(胡) 文明进步的尺度 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十六大科学 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 发展 核心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 方法 (指导方针) 统筹兼顾 实质(根本着眼点) 实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建设创新性国家 目标经济增长的方式 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 五个统筹的实质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如何发展的更快更好的问题 十六届五中 全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 正
33、确的政绩观 : 灵魂指南 三 个代表 核心内容 求真务实 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衡量标准 实践、群众、历史 和谐社会 特点 =指导思想 =总要求 2004十六届四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 优先发展 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 党 重心 基层 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十七大民生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上 ,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农村改革基本目标 5 优质、 高产、高效、生态、安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建立 服务性政府 第二部分经济知识 剩余价
34、值 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可变 资本( m =m/v)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c不可变资本, v可变资本 ,生产出的价值为 c+v+m 提高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 社 会劳动生产 率 的提高为前提 资本主义的工资本质是 劳动 力 (不是劳动,现象上表现为)的价值和价格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 的转换形式 从量上考察资本主义工资变化规律的两个重要范畴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 即货币工资一般呈增长趋势 实际工资 实际购买的生活资料及服务的数量,有升有降,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35、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 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 生产资料的使用 进一步社会化、生产过程、劳动产品 资本主义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资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生产扩大与价值增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 生产扩大与流通停滞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中外合营(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股份制、经济联合体和企业集团 我国社初的非公有制形式主要有 个体、私营、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主要的形式 “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 收入分配是 所有制的实现途径 需求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弹性,最主要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
36、的百分比 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交叉弹性 =X 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Y 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 =供给 量 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效用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为零是 总效用达最大值,这种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消费状态被称为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剩余 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的差额 企业的三个基本要素 雇主 、 雇员 、 组织 企业的本质 追求利润 成本 生产商品和劳务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会计成本( =历史 =赊户) 机会成本 显性(会计) 隐形( =内隐 =内显 ,通常是厂商自有要素的投入 ) 固定成
37、本 -可变成本 市场结构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一个极端形式) 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商品是不同质的是有差别的);寡头垄断市场 (商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 生产要素 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 生产要素 需求 =引致需求。不是对这种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欧拉分配定律 =产量分配净尽定律(完全竞争条件下) 洛伦兹曲线(美 统计学家) 国民收入 实际分配曲线 收入不平衡程度 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 G0.4不平等, 0.2发文 机构 ) 24联合行文时,必须做好会签工作,使各机关或部门领导人均履行签发手续 二、多项选择题 3中华人民共
38、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2006 2010 年 )规划纲要,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 (N)职责的重要依据。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社会管理 D公共服务 2“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重点工程包括 -A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 B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C 重大文化自然遗产保护、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D“西新工程” 5“十一五”期间,公共服务重点工程包括 (N)。 A社会救助、福利、公共卫生、社区服务 B防洪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 C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国家灾害应急救援 D基层政法基础设施 6禁止开发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严
39、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十一五”期间禁止开发区域包括 (N)。 A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B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C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D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 8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正确的说法是 (N)。 A它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最高、最重要的问题 B它贯穿于社会历史观在内的 全部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历史起点 C它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 D它规定着各派哲学的发展方向,最终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的哲学派别 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N)。 A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B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C
40、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 D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 (N)。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宪法的特征有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要通过特定的程序 15驾驶执照属于 -一般许可、独立许可 17在我国,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基本义务的有 -劳动、受教育 18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有 ( ABD)。 A盖印应端正、清晰,做到上压正文,下压成文日期 B一件联合发文,可有数个发文号 C联合行文的成文日期以最后签发机关的签发日期为准 D公文中的附注
41、一般标注于主题词下方 19重要公文的签发者应是机关 -A正职领导 B主持 常务的副职领导 20 政府部门和同级人民团体之间能够联合行文的机关( T) 2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应包括的基本内容是:基本情况,综合分析,提出的见解 (意见、建议、办法 )。 ( T) 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竞争规律。 (F ) -价值规律 4物权是一种支配权,而债权则属于请求权。 ( T) 5公民在被宣告死亡以后,其民事权利能力消灭,因此,在此之后他所实施的民事行为是无效民事行为。 ( F) 7一部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对“并列”对子相互交错、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的历史。 ( F) 8国家工作人
42、员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按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T)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F) 9我国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就是不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F) 10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说,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F) ? 12社会主义国家发行货币是有计划的,因此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F) 13社会主义法制实质上是制度化、法律化了的社会主义民主。 (F) ? 14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的一 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T)? 15市场主体包括自然人、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和赢利性机构,不包括非赢
43、利性机构。 (F) 17甲、乙、丙三人合伙开店,欠下丁某货款 1万元,后甲暴病身亡,乙下落不明,丁有权要求丙独自承担 1万元债务。 (T)? 18宣传工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环节不包括财务管理。 (F)? 19党章规定: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基层单位只要有党员三人以上的,都要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F)? 20党委的派出机关是上一级党委派出的代表机关,是一级权力机构,其任期与派出它的党委 的任期相同。( F) 2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监察、督查、督导活动,如稽查特派员监督。 (F) 3县以上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人员的任职,可以在该级人大闭会期间由该级人大常委会
44、决定任命。 (T) 4合同的订立要经过要约与承诺两个步骤。 (T) 7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最高原则。 (T) 8甲承包的土地在乙承包的土地包围之中,此时,甲有通过乙承包的土地的权利。 (T) 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双重属性。 (T)? 10渎职罪在刑法分则八类犯罪中排 在最后,这是由危害性大小决定的。 (T) 主题 : 行政能力倾向测试常识 300题及答案( 1) 55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包括 ( ABC )。 A行为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B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相关的法定义务 C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 D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程序 57下列关于 行政裁决
45、特 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BCD )。 A行政裁决的对象是特定的民事、 刑事纠纷 B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授权的特定行政机关 C行政裁决在形式上具有 准 司法 D行政裁决在效果上具有强制性 59财务行政,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履行 ( C ),依法对国家各种资金的收支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 A国家经济职能 C国家行政职能 D同家财务职能 红军在遵义会议后的军事行动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62我国成功地将杂交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 并提出了三系育种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其中,“三系”是指 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63领导决策的基础和依据是 B调查研究 C情报信息 D科学预测
46、 64“科教兴国”这一伟大战略提出的 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 【解释】 1995 年 5月 6 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1996 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列为基本国策。 65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 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发展数字地球提供了通讯支撑条件 66 1997 年亚太经合组织温哥华会 议正式吸收为成员国的是 俄罗斯 67 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产业 结构 政策;产业 组织 政策;产业 布局 政策 68 69决定必须由 党、政府领导机关制发 72法学硕士不再从法学专业招生,而主要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中录取,其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