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马原导论.ppt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369940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150 大小:5.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马原导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2018版马原导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2018版马原导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2018版马原导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2018版马原导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亲,该文档总共1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欢迎同学们学习,1,4,目 录,导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4,5,导 论,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5,6,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

2、值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6,7,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7,8,(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8,9,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

3、,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9,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10,1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11,1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 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

4、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 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12,13,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 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13,14,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 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 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 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14,15,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

5、,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15,16,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16,17,(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17,18,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1)社会历史条件 肇始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

6、资本主义,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到了19世纪中期,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取得了主导地位。,18,19,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19,20,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与斗争。,20,21,(2)阶级基础 到了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了重大转折。无产阶级与资

7、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居于首要地位的社会矛盾。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21,22,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22,23,(3)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代表性的人物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黑格尔

8、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23,24,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24,25,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

9、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25,26,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26,2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27,28,缺陷:(1)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2)极力掩饰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

10、系之间的尖锐冲突,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28,29,空想社会主义: 在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面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难题一筹莫展、困惑不解时,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作了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29,30,圣西门认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同封建主的斗争,也是贫苦大众同封建主、资产阶级的斗争。他提

11、出了“一切人都应该劳动”的命题,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不在过去,而在未来”,相信人类将会出现一个平等、幸福的社会。,30,31,傅立叶坚决主张用改良的手段来改造社会。从19世纪初,他先后发表了全世界和谐、四种运动论、新世界等著作,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理想的“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法朗吉”。,31,32,欧文从小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并亲身经受了资本主义带来的苦难,所以他对被压迫者非常同情。他曾说,世界充满财富,但到处笼罩着贫困。因此,他试图建立一个没有剥削,

12、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财产公有的社会。1823年,他以全部财产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了一所“新和谐村“,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32,33,缺陷: 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未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并且详尽地描绘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33,34,其他理论资源: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不只这些,还有古

13、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34,35,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特利尔:马克思的少年时代 在德国西南部的摩泽河谷地区,坐落着一座有着2000年历史的城市:特利尔,这是一座始建于罗马帝国时代的小城,从这里走出了一位千年思想家卡尔马克思。,35,36,马克思的故乡特利尔,37,莱茵省是德国经济上相当繁荣和政治上最进步的地区。1795-1815年拿破仑时期包括特利尔在内的莱茵河西岸地区曾被划归法国管辖,因而该省受法国大革命影响较大,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和启蒙思想较早地在这里得到传播。封建特权被资产阶级的“拿破仑法典”取代。即使在拿破仑失败莱茵河西岸地区回归德

14、国之后,普鲁士法也未能完全代替“拿破仑法典”。,38,1818年的特利尔城居民有12000至15000人,它是摩泽尔河地区的行政中心。特利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但和一切处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地区一样,贫富悬殊令人触目惊心。富人身居漂亮的别墅,穷人则生活在各种低矮、破败的小房子里,那里到处是污水、垃圾、粪便。穷人衣衫破烂,骨瘦如柴,满身污垢,愁眉不展。,39,马克思出生时的德国,其中蓝色区域为普鲁士,40,马克思的出生证明:1818年5月5日的凌晨2点,一个男婴在特利尔城中呱呱坠地。他的父母决定给他取名“卡尔”。,马克思的出生证明,41,这幢巴洛克风格的三层小楼是当地的律师亨利希马克思的住所和工

15、作地。今天它是马克思故居纪念馆。,42,卡尔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律师。他熟知18世纪进步思想家的著作,经常阅读卢梭和伏尔泰,对洛克、莱布尼茨、莱辛也有很深的了解。在政治上,亨利希马克思主张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他的职业是律师,但喜欢文学和哲学,是特利尔文学俱乐部和康德研究小组的成员。,43,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和卢梭(1712-1778),44,亨利希马克思为人正直,待人宽厚,在市民中享受很高的威望,曾被推选为特利尔市律师公会会长。马克思毕生对他的父亲怀有深厚的感情。马克思远去波恩和柏林上大学以后,父亲在信中一再教导马克思要勇于承担对恋人、家庭、人类应负的

16、责任,做一个高尚的人。亨利希马克思于1838年去世,此后马克思一直把父亲的遗像带在身边。,45,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来自荷兰,家境也非常富裕。值得一提的是,罕丽达的妹妹,也就是马克思的姨妈,嫁给了荷兰商人里昂飞利浦,他们的儿孙,正是著名的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马克思后来和飞利浦家族也有过一些来往。,46,就是在这样优渥的家庭环境下,卡尔马克思和他的众多兄弟姐妹一起,度过了欢畅的童年时光。,47,1830年马克思上中学。校长维滕巴赫是著名的康德哲学专家,也是马克思的历史老师,他和学校里的一批自由派教师是当地启蒙思想的重要推动者。,维滕巴赫(1767-1848)和冯威斯特华伦(1770-1842),4

17、8,另外不能不提的是马克思一家的好朋友,后来成为马克思岳父的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男爵。男爵虽然是贵族,却思想开明,学识渊博,经常给马克思讲解古希腊的经典、莎士比亚的名篇、启蒙思想家的理论,还向他介绍过圣西门的社会主义观点。马克思非常敬重男爵,称其为“慈父般的朋友”。,49,在这些良师益友的引导和熏陶下,少年马克思形成了一种崇尚理性、向往民主的世界观。他不仅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开始思考一些关于社会历史与人类命运的宏大问题。,49,50,在特利尔中学时,马克思所在的班有30多名学生,绝大多数年龄比他大,有的要大10岁之多。毕业考试十分严格,有7天的笔试和三天的口试。马克思所在的班级有一半

18、的学生成绩不及格,但马克思却一切顺利,所有考试都取得优良的成绩。校长对他的作文给予了这样的评语:“相当好。作文的优点是思想丰富,叙述井井有条。”考试委员会在他的毕业证书上最后签署的意见是:“希望他发挥自己的才能,勿负众望。”,51,1835年,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在毕业作文中,他已经展现出一种为全人类事业而献身的理想主义情怀。,马克思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52,历史证明,马克思的一生无愧于中学毕业证书上老师们的寄语:“发挥才能,勿负重望。”,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证书,53,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马克思,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

19、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54,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54,55,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 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

20、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55,56,但是, 不只是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也许, 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 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 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 没有衡量它的全部份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 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 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56,57,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 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 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57,58,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 那么

21、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58,59,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59,60,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

22、,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60,61,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61,62,从波恩到柏林:马克思的大学生活 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其中既有青涩的回忆,也有奋斗的篇章。马克思也不例外。 马克思的大学生活有很多故事,并且与德国三所著名的学府有关

23、波恩大学、柏林大学、耶拿大学。,63,1835年10月,马克思乘船来到距离特利尔100多公里的波恩,开始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学。 1818年,波恩大学正式创立。这是一所和马克思同龄的年轻大学。总的来说,因为马克思的父亲是律师,所以马克思的这个大学和专业的志愿,很大程度上是听从了父亲的意见。,64,波恩大学,65,66,67,作为一名大学新生,马克思在学习生活上的遭遇,和现在的同学们颇为相似。学习、作息、开支方面的困扰,都让马克思没少吃苦头。比如,他在第一个学期就选修了9门课程,一度每天学习十七八个小时。在学习之余呢,他也不大注意休息,经常和同学、老乡们一起开怀畅饮,熬到很晚。,67,68,在离开波

24、恩大学时,校方在他的肄业证上写道:“关于该生的操行,应该指出,他曾因夜间酗酒吵嚷,扰乱秩序,受罚禁闭一天;除此之外,他在道德和经济方面,未发现有什么不良行为。该生事后被人告发,据云曾在科隆携带违禁武器,此事尚在调查中。”,68,69,一年下来,尽管马克思在学业上得到了老师们“勤勉用心”的评价,但是,马克思的父亲决定让马克思转学。从此开启了马克思的柏林时间。,马克思的波恩大学肄业证书 记载了他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70,柏林大学是按照“教学与研究合一”的全新理念,由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洪堡所创办,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哲学家费希特、黑格尔,法学家萨维尼,都曾担任过校长,是普鲁士声望最高、氛围最好的大

25、学。,19世纪的柏林大学,71,教育家威廉冯洪堡(1767-1835),72,哲学家费希特(1762-1814),73,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74,法学家萨维尼(1779-1861),75,虽然转入了柏林大学,但是马克思对那里的课程似乎并不十分感兴趣。据马克思自己说,他在大学修法学课程只是次要的;他认为历史和哲学才是主要的课程,但就是这两门课程他也很少去听讲,而仅仅选修了加布勒尔所开的必修课逻辑学。加布勒尔是黑格尔的正统继承者,然而也是黑格尔的所有平庸的附和者中最平庸的一个。,76,另一方面,这次转学非常成功。马克思很快沉浸于柏林大学的学术氛围,全力投入到学习中。他的职业意向也有

26、所转变,萌生了在大学中做老师的想法。 1837年夏天,马克思在柏林郊区的施特拉劳村休养。马克思在这里遇到了他的法学老师甘斯教授,并在他的指点下系统重读黑格尔的著作。,77,柏林的施特拉劳,马克思曾在此休养并研读黑格尔著作,78,马克思还加入了一个由年轻师生组成的“博士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思想活跃,他们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开展宗教和政治批判。其核心人物是柏林大学的神学讲师,也是马克思的老师布鲁诺鲍威尔。,“博士俱乐部”里的年轻人(杨克山作),79,马克思的才华在大学期间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示,深受鲍威尔等人的赏识。莫泽斯赫斯的评价更高,他说:“马克思博士,这个我最崇拜的人,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人(至

27、多不过24岁左右);他将给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治以致命的打击;他既有深思熟虑、冷静、严肃的态度,又有最辛辣的机智;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合为一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么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80,马克思下决心研究哲学,申请博士。1839年,马克思开始专题研究,完成了七册读书笔记,次年开始写作博士论文。1841年3月,马克思拿到了柏林大学的毕业证书。,马克思的大学毕业证书,81,1841年3月,马克思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写成了他的博士论文。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评价,1841年4月,耶拿大学向23岁的马克思颁发

28、了博士学位证书,为他的大学生活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82,马克思的博士学位证书,83,职场新手马克思 1841年夏天,马克思大学毕业,怀揣博士学位来到波恩,准备在波恩大学做一名哲学老师。 1842年3月,普鲁士当局宣布,撤销鲍威尔的教职。这意味着,青年黑格尔派再也不可能登上普鲁士的大学讲坛。因此,马克思的大学求职计划也就落空了。,83,84,这份报纸叫莱茵报(Rheinische Zeitung)。马克思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这家报纸的撰稿人和编辑。,85,莱茵报于1842 年元旦在莱茵地区的经济中心科隆出版。由于青年黑格尔派主导了编辑和撰稿,这份报纸直面现实,见解犀利,深受读者欢迎。马克思

29、从1842年春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并于当年秋季成为该报编辑,开始主持报纸工作。,86,19世纪中叶的科隆,87,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影视资料),马克思把莱茵报办成了批判专制、宣扬民主的思想阵地。在马克思的领导下,莱茵报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88,这种巨大的影响也引发了当局的高度紧张,1843 年1月,普鲁士内阁会议决定,在3月底查封莱茵报。 莱茵报是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这份短暂的工作,一方面展现出马克思鲜明的立场和卓越的才干,另一方面让马克思第一次接触到了社会现实,这也推动了马克思的思想转变。,88,89,1843年3月,马克思在即将被关停的莱茵报上留下了最后的告别: “本人因现行书报

30、检查制度的关系,自即日起,退出莱茵报编辑部,特此声明。马克思博士,1843年3月17日于科隆”,马克思的辞职声明,90,恋爱和结婚,1843年3月,马克思结束了莱茵报的工作,来到克罗茨纳赫,终于与相恋七年的燕妮小姐正式结婚。,燕妮冯威斯特华伦(1814-1881),91,马克思父亲同意二人的婚事(影视资料),92,马克思和燕妮的婚书,93,对马克思来说,燕妮不仅是他一生挚爱的妻子,也是他精神上的伴侣和事业上的助手。每当马克思有了新的想法,他总是会和燕妮交流。,94,1866年的马克思,1864年的燕妮,95,到巴黎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克罗茨纳赫,马克思不仅和燕妮完成了婚礼,而且开始酝酿他

31、对社会历史的崭新思考。,19世纪40年代的克罗茨纳赫,96,克罗茨纳赫(Kreuznach),97,马克思为什么会突然投入历史学研究呢?这是因为莱茵报的工作使马克思切身体会到,在现实的物质利益面前,大学时期所认识的黑格尔的那套政治理论是虚幻的,缺乏解释力。这样一来,马克思对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态度也就发生了转变,他试图通过研究历史来了解社会生活的核心机制和发展动力,以解开自己心头的困惑。,98,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开始把批判现实政治和批判黑格尔的政治理论结合起来。无论是“克罗茨纳赫笔记”,还是同时期写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都是马克思的这种思想转变的产物。 与此同时,马克思在克

32、罗茨纳赫期间,一直在和朋友们筹备创办一个新的刊物德法年鉴。当年10月,为了刊物的编辑出版,马克思和燕妮迁居法国巴黎。,99,马克思、卢格合编的德法年鉴,100,巴黎是革命的圣地,这里见证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830年的七月革命,还汇集了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法)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法国七月革命而作的自由引导人民,101,马克思在巴黎结识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战友和伙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102,在巴黎,马克思的思想继续发展、变化,表现出三个重要的特征: 首先,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通过此前的历

33、史研究和对现实的重新思考,开始摒弃过去浪漫的唯心主义,转向关注社会现实的唯物主义;,103,其次,在政治立场上,莱茵报时期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在巴黎升华为一种政治立场换句话说,马克思从支持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转向支持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后,作为以上两点的共同结果,在研究领域上,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和批判政治经济学,从而更好地了解经济社会现实,为劳动者的权益而发声。,103,104,在此期间,有四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分别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以及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 这些巴黎时期的作品,虽然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

34、但已经展现出马克思的以上思想转变,浮现出属于马克思自己的理解社会历史的崭新思路。,105,从克罗茨纳赫到巴黎,马克思的研究和写作说明了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毕竟,马克思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能力创立一套理论、一个主义的。而在巴黎的青年马克思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思想进展,也已经距离“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越来越近。,106,布鲁塞尔:新世界观的诞生,1845年1月的一天,巴黎警察闯进马克思的居所,宣布对他的驱逐令,勒令其在24小时之内离开巴黎。马克思一家被迫迁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07,19世纪40年代的布鲁塞尔,108,法国之所以突然驱逐马克思,是受到普

35、鲁士政府的压力。然而,反动政府的压制并没有让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屈服。在布鲁塞尔,马克思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和革命活动,正式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一种新世界观,就此诞生了。,108,109,同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与马克思会合。在布鲁塞尔期间,两人不仅继续合作,而且,恩格斯还带着马克思实地考察了英国的曼彻斯特和伦敦的经济发展和工人运动情况。,19世纪40年代的曼彻斯特,110,19世纪中叶的伦敦,111,这次考察,让马克思越发体会到了现代生产方式的历史意义。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深有感触地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36、: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2,伦敦之行,让马克思和恩格斯萌生了将各国工人组织联合起来的想法。回到布鲁塞尔之后,从1845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们合著了一本书: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他们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思考,在科学上和政治上,与当时的各种思潮区分开来;,112,113,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114,第二,他们建立了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联系组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这就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进行了准备。,114,115,1

37、847年1月,一个流亡革命者组织“正义者同盟”专程从伦敦派出特使,到布鲁塞尔邀请马克思加入同盟。,正义者同盟给特使的委托书,11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确信同盟的领导者愿意接受他们的共产主义纲领之后,同意加入。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举行代表大会,正式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在这个同盟的刊物上,第一次出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16,117,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刊物,118,1847年11月,同盟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一份同盟的纲领。1848年2月,由马克思定稿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印刷完成,并立即分发到各国的同盟组织当中,成为指导工人认识世界

38、、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118,119,共产党宣言手稿,120,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同盟纲领而产生的共产党宣言,既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份纲领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正式问世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德文第一版,121,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柏林的马克思恩格斯像,伟大的友谊,122,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于1820年出生在莱茵省的工业城市巴门。相比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境更加富足,他的家族几代人都是当地的大企业主,还有贵族血统,可以说是当地的名门望族。,1839年的恩格斯,123,年轻的恩格斯在经商期间,

39、一方面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另一方面对底层劳动者的贫困处境产生了深深的同情。相比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现实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有着更早、更切身的体会。,青年恩格斯,124,过早中断了学业的恩格斯对哲学、历史等很多学科充满浓厚的兴趣,甚至还到柏林大学旁听过哲学课程。可惜的是,当时马克思刚刚毕业离开柏林,两个人并没有机会相识。,125,1843年10月,马克思为编辑出版德法年鉴来到巴黎。马克思很快再一次收到了恩格斯的来稿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126,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恩格斯结合个人的研究与实践,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系统批判的作品。也正是这部作品,促使马克思开始投身

40、于经济学研究。 1844年8月,巴黎的雷让斯咖啡馆,密切通信了许久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终于会面了。后来恩格斯回忆说:“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就开始了我们共同的工作。”,127,巴黎雷让斯咖啡馆,128,在此后的几年内,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且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面并肩战斗,密切合作。,128,129,1845年,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流亡到布鲁塞尔之后,一度因为当局的打压而没有收入,不得不四处搬家。恩格斯不仅到处筹款,而且把自己刚得到的稿酬都交给了马克思一家,帮助他们度过

41、了难关。 1848年,欧洲各国相继爆发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联手创办新莱茵报,宣传共产主义。后来,新莱茵报被迫停刊,恩格斯则被驱逐到了瑞士,一时间衣食无着。马克思闻讯,将手头仅有的现金和汇票都寄给了恩格斯。,129,130,为了新莱茵报花光所有积蓄的马克思后来和家人流亡伦敦。最初几年,马克思一家的日子极端困苦,好几个孩子不幸接连夭折。,逼债(朱乃正作),131,恩格斯看到这一切,决定全力帮助马克思。他一方面帮助马克思撰写和翻译报纸稿件,另一方面回到父亲经营的公司,以便每月赚取收入,寄给马克思。,132,在恩格斯长期的无私的支持下,马克思全身心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具

42、分量的巨著资本论。在资本论第一卷校对完成的当天深夜,马克思回想这一切,激动地写信给恩格斯说:“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作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132,133,马克思主义经典巨著:资本论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论再次登上各国畅销书排行榜,展现出穿越时空的理论力量。,133,134,资本论有一个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实际上,早在巴黎时期,二十多岁的马克思就已经打算撰写一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了。 1849年,马克思一家迁居伦敦。伦敦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作资本论提供了最合适的条件。,135,大英博物馆阅览室,136,马克思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

43、读书笔记。在伦敦,光是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留下了24 本“伦敦笔记” 。,1857-58年经济学手稿,137,1857年,马克思所预言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他决定,借此时机总结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于是,马克思开始写作一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1859年,马克思出版了一本书,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在这本书的序言中,马克思完整地阐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138,马克思提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

44、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从而引发社会革命。,139,在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之后,马克思便着手后续分册的写作。但在写作的过程中,马克思调整了计划,决定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用“资本论”作为正标题,重新出版一部完整的多卷本著作。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其中包含了改写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内容。,139,140,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1872年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141,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并没有按顺序写作第二卷、第三卷,而是一边写作后续的手稿,一边修改第一卷的内容,后来又陆续出版了

45、第一卷的德文第二版和法文版。这样精益求精的创作过程体现了他极端严谨的科学精神。但遗憾的是,直到逝世,马克思都没有最终完成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142,马克思逝世之后,未完成的资本论手稿被交给了恩格斯。于是,整理出版资本论的遗稿,就成为了恩格斯晚年的一项核心任务。恩格斯前后用了十一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编辑出版工作。这样,世人才得以看到三卷本的资本论。,143,整理遗稿(古元作),144,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版,145,资本论第三卷1894年版,146,在写作资本论的同时,马克思还和恩格斯一道,始终关心支持着工人运动,关注重大的国际问题,积极宣传他们的共产主义主张。这些

46、繁重的工作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他工作室的座椅上与世长辞。,三月十四日(艾中信作),147,(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与列宁主义的诞生 2、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48,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科学性 (二)革命性 (三)实践性 (四)人民性 (五)发展性,149,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150,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