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370319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1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3 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13 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DB13 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DB13 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DB13 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 B 16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Integrated management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competitive contaminants of edible mushroom 2015 - 11 - 06发布 2016 - 01 - 01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13/T 2220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农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景花、李明

2、、李守勉、胡同乐。 DB13/T 22202015 1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用菌生产中竞争性杂菌的常见种类、防治原则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竞争性杂菌的安全、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T 23416.1-2009 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 第1部

3、分:总则 GB 28232 臭氧发生器安全与卫生标准 NY/T 393-201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1284 食用菌菌种中杂菌及害虫的检验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5333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 5358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 12728和GB/T 23416.1-2009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竞争性杂菌常见种类 4.1 细菌 食用菌生产中引起污染的常见细菌种类有:枯草杆菌黏液变种(Bac

4、illus subitilis var. mucoides)、蜡状芽孢杆菌黏液变种(Bacillus cereus var.mucoides)、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p.)、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spp.)和欧文氏杆菌(Erwinia spp.)等。 4.2 放线菌 引起污染的放线菌主要有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腐土链霉菌(S. humidus)、粉味链霉菌(S. farinosus)和诺卡氏菌(Nocardia sp.)等。 4.3 酵母菌 DB13/T 22202015 2 引起污染常见的酵母菌有红酵母(Rhodotorula r

5、ubra)、橙色红酵母(Rhodotorula aurantica)和黑酵母(Aureobasidium pullulans)等。 4.4 丝状真菌 4.4.1 霉菌 4.4.1.1 青霉 常见种类有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和圆弧青霉(P. cyclopium)等。 4.4.1.2 木霉 常见种类有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和康氏木霉(T. koningii)等。 4.4.1.3 曲霉 常见种类有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 niger)和灰绿曲霉(A. glaucus)等。 4.4.1.4 毛霉 常见种类

6、有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高大毛霉(M. mucedo)和小毛霉(M. pusillus)等。 4.4.1.5 根霉 常见种类有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和异名黑根霉(R. nigricans)。 4.4.1.6 链孢霉 常见种类有好食脉孢霉(Neurospora sitophila)和粗糙脉孢霉(N. crassa)。 4.4.1.7 石膏霉 常见种类有白色石膏霉(Scupulariopsis fimicola)和褐色石膏霉(Papulaspora byssina)。 4.4.2 其他大型杂菌 4.4.2.1 鬼伞 常见种类有毛头鬼伞(Coprin

7、us comatus)、长根鬼伞(C. macrorhizus)、墨汁鬼伞(C. atramentarius)和粪鬼伞(C.sterqulinus)等。 4.4.2.2 总状炭角菌(Xylaria pedunculata) 俗称鸡爪菌。 4.4.2.3 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sporus) 5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严格生产管理,规范生产技术,减少和杜绝杂菌发生机会;必要时可采用化学防治,形成配套的安全、综合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以确保食用菌生产的安全、高产和高效。 DB13/T 22202015 3 6 防治措施 6

8、.1 轮作换茬 旧出菇棚室或污染较重棚室可与植物类作物轮作栽培。 6.2 生产场地选择与管理 6.2.1 产地选择 产地选择按照NY 5358 和NY/T 5333的规定执行。 6.2.2 生产场地设计 6.2.2.1 选择清洁、高燥场地,应排水系统畅通,地面平整,不积水,保持环境卫生。 6.2.2.2 生产场地要合理布局,把原料库、拌料装料区、堆肥发酵区等感染源区与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室等易染区隔离,其中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应当紧密相连。 6.2.3 生产场地管理 6.2.3.1 培养室和出菇棚室内外环境要卫生,门、窗及通风口处安装6080目防虫网,棚室内张挂黄板、杀虫灯

9、等,防止害虫传播杂菌。 6.2.3.2 出菇棚室使用前应在阳光下暴晒7d10d。根据休棚季节,还可利用冬季撤棚冷冻或夏季高温闷棚等措施降低杂菌基数。 6.2.3.3 培养室和出菇棚室使用前2d,室内空间、地面和架材等要全面消毒。可采用物理消毒、化学消毒或二者结合进行,具体方法参照附录A和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化学消毒后一定要排除有毒气体再用。 6.2.3.4 培养室和出菇棚室在高温季节使用时,每隔7d10d可用石灰水或漂白粉、多菌灵等高效、低毒药剂消毒1次,具体方法参照附录A中的规定执行。 6.2.3.5 做好生产场地的日常清洁工作。及时清理周边环境中的杂草、积水及各种有机残体,避免杂菌滋生;同

10、时控制栽培场人员流动。 6.2.3.6 有大量人员进入培养室和出菇棚室时,门口处应设置1个装有0.1%高锰酸钾溶液的水池, 也可在门口处撒上生石灰粉,对鞋底进行消毒,防止带入杂菌。 6.2.3.7 接种场所、培养室和出菇棚室使用完毕,要及时清理干净。污染物要运至远处深埋或烧毁。杂菌污染严重的棚室,要进行1次消毒处理,具体方法参照附录A、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 6.3 品种及菌种选择 6.3.1 选用抗杂菌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6.3.2 菌种生产按照NY/T 528的规定执行,菌种纯度检验按照NY/T 1284的规定执行。生产并使用纯正、生活力旺盛、菌龄适宜的菌种。 6.4 培养基或栽培袋制作 6

11、.4.1 培养料选择与配制 DB13/T 22202015 4 6.4.1.1 原料选择按照NY 5099和NY/T 5333中的规定执行,使用前暴晒2d3d。配方要适宜,白糖添加量不超过1%,麸皮添加量不超过25%,玉米面添加量不超过5%。料要拌匀,含水量60%65%,宁小勿大。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6.4.1.2 生料或发酵料栽培时,栽培料中加入石灰,提高培养料pH到7.5以上,也可加入多菌灵或克霉灵等杀菌剂,抑制杂菌发生,具体方法参照附录A中的规定执行。麦秸、稻草使用前可先用1%石灰水浸泡。 6.4.2 菌种培养基及熟料栽培袋灭菌 6.4.2.1 及时灭菌 培养基或栽培料的配

12、制、分装和灭菌要尽快完成,培养基或栽培料分装后不能过夜。 6.4.2.2 灭菌压力和时间 菌种培养基和栽培袋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或常压湿热灭菌,要保证灭菌的压力和时间。母种培养基需在0.11 MPa0.12 MPa压力下灭菌30 min。原种培养基、栽培种培养基、熟料栽培袋需在0.14 MPa0.15 MPa压力下灭菌1.5h2.0h,常压灭菌需根据料袋的大小、多少灭菌10h以上。 6.4.2.3 灭菌注意事项 要求培养基和栽培袋在灭菌灶内摆放有序,能保证蒸汽畅通。用棉塞作封口材料时,防止棉塞被冷凝水打湿。高压灭菌时压力要稳定,自然降压后再缓慢放气、开盖,防止胀袋。 6.4.2.4 冷却 冷却室使

13、用前要清理干净,可以进行物理或化学消毒,具体方法参照附录A和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在冷却室中培养基或栽培料温度冷却至适宜温度(30以下)。 6.4.2.5 灭菌效果检查 从锅体不同部位随机抽取培养基或栽培袋。母种培养基置于28恒温培养;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和栽培料经无菌操作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蛋白胨10 g,牛肉膏3 g,氯化钠5 g,蒸馏水1000 mL,pH 7.4)中,于28恒温培养。培养48 h后检查,母种培养基上没有污染斑,营养肉汤培养液不混浊,则判断为灭菌合格。 6.4.3 发酵料充分发酵 栽培料充分发酵,杀灭其中的大部分杂菌。发酵温度达到60左右,维持24 h后翻堆,一般需翻堆34

14、次。双孢蘑菇、草菇栽培料还可在出菇棚室内采用巴氏消毒法进行二次发酵,具体方法参照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 6.5 接种 6.5.1 适当加大接种量 熟料栽培接种量为3%5%,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时接种量提高到10%左右。 6.5.2 菌种制作及熟料栽培接种 6.5.2.1 接种箱、接种室及接种帐消毒 DB13/T 22202015 5 采用化学消毒或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结合进行,常用药剂熏蒸结合紫外线消毒的方法,具体方法参照附录A和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 6.5.2.2 超净工作台消毒 使用前用75%酒精或新洁尔灭溶液等进行表面擦拭消毒,开机预净20 min后使用。还可定期进行紫外线杀菌。具体方法参照

15、附录A和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 6.5.2.3 无菌操作接种 在消毒后的接种场所进行无菌操作接种。双手、接种用具等使用前要严格消毒或灭菌,可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或二者结合使用,具体方法参照附录A和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形成的无菌区(直径20 cm范围内)进行,动作要准确、迅速。 6.5.3 生料或发酵料栽培接种 接种场所要洁净,避免阳光直射,避开风、雨天操作。 6.6 菌丝体阶段管理 6.6.1 防止破口污染 菌袋在运输和摆放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毛刺、硬物等造成的破口。 6.6.2 环境条件管理 严格控制环境条件,给予适宜的培养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通风,避光。在适宜温度

16、范围内掌握“宁低勿高”的原则,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忌高温、高湿、通气差的条件。 6.6.3 覆土材料处理 覆土栽培的食用菌种类,选用非连作地块土壤,最好采用30 cm以下的深层土,并进行消毒处理。先将覆土材料暴晒7 d,然后用多菌灵或噻菌灵、咪鲜胺等消毒(参照附录A中的规定执行),或采用巴氏消毒(参照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或掺入有机质后进行高温发酵消毒等。待散去药味,将覆土材料pH调至7.27.8后使用。 6.6.4 发菌期检查及污染料处理 6.6.4.1 定期检查 7d10d检查1次,发现污染,立即处理,防止杂菌扩散蔓延。 6.6.4.2 污染处理 6.6.4.2.1 菌种污染,直

17、接淘汰,重新灭菌或运至远处深埋或烧毁。 6.6.4.2.2 栽培袋污染,污染斑少而且小时,可采用注射或涂抹化学药剂的方法进行除治,具体方法参照附录A中的规定执行,之后将栽培袋置于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单独培养。污染严重的栽培袋重新灭菌或运至远处深埋或烧毁。 6.6.4.2.3 畦栽床面污染,要先将污染料全部挖除,放入塑料袋中带出棚室外深埋或烧毁,再用石灰或漂白粉、多菌灵、克霉灵等处理,具体用药方案参照附录A中的规定执行。如果竞争性杂菌为大型真菌,孢子已成熟,可先用浸有75%酒精的湿布盖严,然后挖去处理。 DB13/T 22202015 6 6.6.4.2.4 接触过污染物的双手及用具要进行彻底消毒后

18、再进行其它操作。 6.7 子实体阶段管理 6.7.1 严格控制环境条件 在适宜出菇的温度范围内,执行“宁低勿高”的原则。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喷雾用水的水质要达到GB 5749规定的标准。按照不同食用菌生长发育要求,适度通风。 6.7.2 转潮期管理 一潮菇采收后,清理料面残茬,停水养菌3d10d,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出完12潮菇后菌袋中可进行补水,补水后的菌袋重量不超过原重。3潮菇后可同时补充碳素、氮素、矿物质等速效营养,营养物质的总含量不超过1%。覆土栽培时及时填补消毒的覆土材料。 6.7.3 污染处理 6.7.3.1 出菇期间污染处理 出菇期间,料袋中或畦栽床面上发生杂

19、菌污染,应减少喷水,降低空气相对湿度。严重污染的栽培袋直接移出出菇棚室深埋或烧毁;畦栽床面上的污染,可参照6.6.4.2.3的方法进行除治。 6.7.3.2 转潮期污染处理 化学防治可于转潮期进行,尽量采用局部用药,选用挥发性差的药剂为好,如石灰、多菌灵、波尔多液等,通过撒施粉剂、喷雾、浇灌等方式控制杂菌生长,具体用药方案参照附录A中的规定执行。6.7.3.1中的处理方法均适用于转潮期。 6.8 废菌棒处理 生产结束后,立即清除废料,污染的废菌棒运至远处深埋或烧毁,其他菌棒运离棚室,进行再利用。 DB13/T 22202015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化学防治农药的选用 A.1

20、 合理选择农药 所选用的农药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获得国家农药登记许可,在登记作物中含有该食用菌种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优先选用生物源农药。允许使用NY/T 393-2013附录A以及本文件表A中列出的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农药种类参照GB/T 23416.1-2009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 A.2 合理使用农药 A.2.1 农药使用时期 食用菌栽培周期短,农药极易残留在子实体内。在栽培过程中,可以于出菇前或采收后的转潮期进行化学防治,并尽可能少量、局部用药,防止扩大污染。出菇期间,不得向菇体直接喷洒任何化学药剂。 A.2.2 农药使用方法 应根据竞争性杂

21、菌发生的种类和农药产品登记的防治对象对症下药。严格按照GB/T 8321、NY/T 1276以及本文件表A.1中的规定,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提倡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轮换、交替使用。 表A.1 防治竞争性杂菌常用化学药剂及使用方案 药剂名称 使用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防治对象 乙醇 75%,擦拭、浸泡 手、器具、接种台、子实体、菌种容器 真菌、细菌 高锰酸钾 0.1%0.2%,擦拭、浸泡,随配随用 手、器具、接种台、子实体、菌种容器、栽培袋 细菌、真菌 过氧乙酸 0.2%0.5%,喷雾、擦拭、浸泡,不少于1 h。随配随用 床架、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室 细菌、真菌、病毒 15%18%,7 m

22、l/m3,等量兑水后放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密闭薰蒸1 h2 h 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室 甲酚皂溶液(来苏儿) 1%2%,擦拭 手、器具、接种台 细菌、真菌 3%5%,浸泡、喷雾 器具、冷却室、接种箱、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室 新洁尔灭(苯扎溴铵) 0.1%0.2%,擦拭、浸泡 手、接种器具 细菌 0.25%0.5%,擦拭、喷雾 冷却室、接种箱、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室、床架 DB13/T 22202015 8 表A.1(续) 药剂名称 使用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防治对象 漂白粉 1%5%,擦拭、浸泡、喷雾,随配随用 器具、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室、床架 细菌、真菌、病毒 20

23、g/m240 g/m2,撒施 污染料面、潮湿地面 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剂(菇保一号气雾消毒剂) 66%烟剂,4 g/m3,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0%,点燃熏烟 冷却室、接种箱、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室 细菌、真菌 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 1000倍液,喷雾、擦拭、注射或涂抹 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室、畦栽床面、栽培袋污染斑 细菌、真菌、病毒 波尔多液 等量式或倍量式,喷雾、擦拭,随配随用 出菇棚室、畦栽床面、床架 真菌、细菌 石灰粉(水) 3%5%,喷雾、注射或涂抹 冷却室、培养室、出菇棚室、床架、畦栽床面、栽培袋污染斑 真菌 1%3%,拌料、拌土 生料、发酵料、覆土材料 石灰粉,撒施

24、污染料面、潮湿地面 克霉灵气雾消毒剂 4 g/m3,点燃熏蒸 冷却室、接种箱、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室 真菌 62%克霉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拌料、拌土、喷雾、注射或涂抹 发酵料、覆土材料、畦栽床面、出菇棚室、栽培袋污染斑 真菌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拌料、拌土、喷雾 生料、发酵料、出菇料面、覆土材料、出菇棚室 真菌 500倍800倍液,注射或涂抹 栽培袋污染斑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600倍800倍液,喷雾、注射或涂抹 冷却室、培养室、出菇棚室、栽培袋污染斑 真菌 6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特克多) 2000倍液,拌料、拌土、喷雾 生料、发酵料、覆土材料、畦栽床面 真

25、菌 77%氢氧化铜 1200倍1500倍液,拌料 生料、发酵料 真菌、细菌 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施保功) 1000倍1500倍液,拌料、拌土、喷雾、注射或涂抹 生料、发酵料、覆土材料、畦栽床面、栽培袋污染斑 真菌 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生物源农药) 1000倍液,拌料、喷雾 生料、发酵料、出菇料面 细菌、真菌 8%宁南霉素水剂(生物源农药) 1000倍液,拌料 生料、发酵料 真菌、病毒 DB13/T 22202015 9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防治竞争性杂菌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 B.1 防治竞争性杂菌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见表B.1。 消毒方法 所用设备及使用方法 适用范围 紫外

26、线消毒 紫外灯。30 W,距照射物不超过1.2 m为宜,照射30 min60 min。无人条件下进行 冷却室、接种箱、超净工作台、接种室及培养室的表面和空间 臭氧消毒 臭氧发生器。使用方法参照GB 28232中的规定执行 水,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及出菇棚室的表面及空间 空气过滤除菌 空气净化器。空气经过滤除尘除菌,空气中颗粒与微生物阻留率可达99.9%以上 超净工作台、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的空间 巴氏消毒 锅炉或火炉。棚室密闭,通入热蒸汽,使温度达到6265,维持10 h,停止加热,待温度降到42时,通风换气 栽培料、覆土材料 高温闷棚消毒 温室或大棚。7、8月份,密闭棚室升温,温度可达60以上,保持10 d15 d 闲置出菇棚室的空间及架材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