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计算解题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370546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计算解题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物理计算解题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初中物理计算解题能力的培养 南安市溪美中学 梁志军 【摘要】: 针对学生解析计算题的能力不足的现象,通过对计算题中的审题、解题、思维、归纳提高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分析,提高学生解析计算题的能力。 【关键词】: 计算题; 初中物理 ;解题能力 现行的 初中物理 教材图文并 茂、生动活泼,可以实现寓教于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难度明显降低,计算题目明显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也拓宽了 .这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 .但是,近年来学生解物理计算题的能力较差,反映在中考计算题越来越简单,学生解题时却存在新的困难 .这是因为学生在日常学习时往往只注意到浅层次的认识,只做到表面的理解,淡化

2、了物理思维的训练,缺乏必要的变式练习,在问题的训练上只停留在代代公式,没有系统化、程序化的训练,这就形成了解题方法的思维障碍,没有完成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 (技能 )的转化 .笔者试图通过对 解计算题各个环节进行剥丝抽茧,条分缕析,最终提高学生解计算题的能力 . 一:梯度分层教学:梯度分层教学可培养学生解计算题信心和成就感。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做物理计算题心中生畏,恐惧焦虑,心理动机处于关闭状态,信心树不起,干劲提不上,动力启不动,严重地影响计算题的教学质量 .梯度分层教学就是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获得解计算题的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把问题的难度分解,将一个大问

3、题变成若干个梯度较小的问题,使问题的难度逐渐增大,可鼓励学生尽量多地解决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 1:例题梯度分层: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启发性的例题进行分析讲解,学生通过教师精选的例题讲解能掌握分析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举一反三 .例:甲灯标有 “6V 3W”字样和乙灯标有 “9V 6W”的字样,如果将它们串联接入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是多少伏?本题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大家将此题改编,把它分解成若干个梯度较小的问题 .( 1)甲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少?( 2)乙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少?( 3)将它们串联接入电路后,不断加大电路两端

4、电压,哪盏灯先烧坏?( 4)将它们串联接入 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是多少伏?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体会题目难度由浅入深,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领会解计算题的系统思维 . 2:作业梯度分层:教师除在课堂上进行梯度分层教学外,课后作业布置也可以进行梯度分层 .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要精选,难易适度,题量适中,按各层次学生而异 .教师可以多选一些题目,在同一类型的题目中精选合适的计算题进行改编,达到既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减轻课余负担的目的 .密度知识有这样一个题目: “把质量为 108 g的铝制成体积为 50 cm3的球,问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教师在布置给学生做时要求是 这样的:层次较低的学生用一

5、种解法完成此题,层次中等的学生用两种解法完成此题,层次较高的学生除完成题目的问题外,再加一问: “若此球是空心的,在其空心部分注满自来水,则自来水的质量是多少 kg” 二:审题能力训练。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 “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 ”.物理计算题带有一定情景,它要求学生从题目文字中提取信息,甄别物理条件,确定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和物理场景,寻找物理现象在变化过程中的规律,直到解决问题 .在多数情况下,传统的训练直接给出了简化后的研究对象及物理情景,因而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学生缺乏对 物理现象和物理场景的识别能力和理想化的处理能力 . 1:说题法:传统的计算题教学是教师讲解的多,学生独

6、立思考的少 .“学生说题法 ”是让学生用 “说话 ”的方式发表自己 (或相互讨论 )对计算题的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所涉及到的物理规律及方法 .“学生说题法 ”最适合 “例题 ”的教学 .“例题 ”必须具有 “典型性、代表性、灵活性、挑战性 ”.“学生说题法 ”要求学生明确计算题中创设的物理情景与物理过程,这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条件 .而让学生说物理情景与物理过程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这一教学环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建构物理模型,加强知识迁移,使所学物理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知识整合的能力 .当这种训练强

7、度达到一定程序时,学生思考计算题时会自觉的以 “自说 ”、沉思默想,达到认真审题的教学目的 . 2:图解法:图解法是一边读题一边画图,画出题目场景,画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会学生把应用题 画 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由文字信息 到示意图的思维跨度非常大,关键是有的学生自己不会画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示意图画法,消除思维障碍,这一过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稍复杂一点的题,只凭学生头脑去想,任你多精明,有些时候也不一定能想得出来 .草稿纸相当于第二个头脑,把一些已知条件或数据写在草稿纸上,一是不易忘记;二是更易于寻找方法;三是有助于理清

8、思路 .例如在电学计算题中涉及到数据繁多,题目变量较多,使用图解法分析好串联还是并联,标上数据,统一单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 三: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的多项思维。解计算题对学生系统性思维的能力要求比其它题目 高,有些学生读完题后无从下手,这就是思维能力的欠缺所造成的 .“一题多解 ”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从多角度、全方位地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 1: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 .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 4 kg的酒精,用容积为 4.5 L的容器够装吗 ?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

9、数学生用求 4 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 .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 4.5 L的容器能装多少 kg的酒精和 4 kg的某种液体 体积为 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 .通过练习,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 2: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运用物理定理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规律,结合物理学科的实际情况,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简便地为师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题模式 .它能解答不同内容、多种形式的物理计算题,是 初中物理 计算题解答的金钥匙,对物理教学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例:阻值 6的电阻 R1和一个未知电阻 R2串联后接在 8V的电源上,已

10、知 R1两边的电压为 6V,求 R2的电阻是多少 ?正向思维解题思路是先通过 R1电压和电阻求出电路的电流,然后由电源电压和电流求出总电阻,最后减去 R1 的阻值得到 R2 的阻值;逆向思维解题思路是先由 R2所涉及到的公式从结果向已知条件推理, R2=U2/I2去寻找题目中的 U2和I2 两个数据 .由电源电压和 U1得出 U2,然后由 R1和 U1得出 I,最后得出电阻 R2. 四:归纳解题心得体会提高解题经验。有道是 “善于总结才善于提高 ”.让学生归纳解题的心得体会这一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 回顾、反思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与方法,明辨是非得失,扬长避短,总结提高,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同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也顺应了世界课改的发展趋势 .这一环节教师的教学,既要让学生评价计算题的精妙与独到之处,还要启发引导学生在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其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能力 总之,通过梯度分层教学,树立学生解计算题信心 ,然后采用说题法图解法训练学生审题能力,再通过一题多解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学生解计算题的能力不断加强,物理学习成绩也就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