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40 B 65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2822015 村庄绿化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Village Greening 2015 -12 -25发布 2016-2 -1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13/T 22822015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规划设计 2 5 绿化模式 5 6 绿化施工 6 7 后期养护 7 8 档案建设 9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村庄绿化主要模式简介 . 10 DB13/T 22822015 II 前 言
2、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为适应村庄绿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各有关方面科学规划设计、优化树种品种、提高栽植质量、提升景观效果、加强施工管理,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范。 本标准所附村庄绿化主要模式为基本模式,实践中可根据当地自然和经济条件,选择不同树种,进行组合演绎。 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琳、路洪顺、焦会玲、徐赤峰、王建召、贡克奇、刘峰、刘寅喆、徐冰晔。 DB13/T 22822015 1 村庄绿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村庄绿化的规划设计、绿化模式、
3、绿化、后期养护和档案建设等。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村庄绿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使用安全标准 GB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村庄 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包括自然村和行政村
4、。 3.2 村庄建成区 村民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范围。 3.3 村庄规划区 村庄建成区和因村庄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范围。 3.4 村庄绿化 在村庄规划区及周边范围内栽种树木花草等植物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景观效果的活动。 3.5 绿化覆盖率 区域内绿化植物覆盖面积与区域面积的比率。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应重复计算。 DB13/T 22822015 2 绿化覆盖率(%)=(区域内绿化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区域总面积)100%。 3.6 绿化率 某类用地已绿化的面积(长度)占该类用地总面积(长度)的百分比。 3.7 庭院绿化 在庭院内和房前屋后边角空地栽种树木花草等植物以改善庭院生态环境、
5、美化庭院景观的活动。 3.8 街巷道路绿化 在街巷道路两旁及道路分隔带内栽种树木花草等植物以改善道路生态环境、美化道路景观的活动。 3.9 隙地绿化 在村内公共场所和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空闲隙地内栽种树木花草等植物以改善村庄生态环境、美化村庄景观的活动。 3.10 河渠坑塘绿化 在河渠两侧及坑塘沿岸栽种树木花草等植物以改善河渠坑塘生态环境、美化河渠坑塘景观的活动。 3.11 山体绿化 在山坡沟谷栽种树木花草等植物以改善山体生态环境、美化山体景观的活动。 3.12 立体绿化 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如棚架绿化、
6、墙面绿化、屋顶绿化等。 3.13 环村林 在村庄规划区域营造一定规模(宽度、面积)的林带或串联成环的片林,使村庄四旁宜林地全部实现绿化美化。 4 规划设计 4.1 基本原则 4.1.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DB13/T 22822015 3 从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改造与新建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绿化用地,留足绿化空间。 4.1.2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把群众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把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作为首要目标,以绿为主,多效兼顾,建设结构合理、乔灌花草科学配置的村庄绿化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1.3 因地制宜
7、,体现特色 根据不同区域村庄山水林田、历史文化、乡土民俗和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因村而宜,留住田园风光,重点发展名优乡土乔木树种和经济林果,建设特色鲜明的村庄绿化体系。避免千村同面、千篇一律。 4.1.4 优化结构,绿美并举 按照适地适树和立体绿化、彩色绿化、多树种绿化的要求,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树种为辅,合理搭配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树种,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观花彩叶植物配置比例,增绿添彩,提升景观效果。 4.1.5 保护为先,造改结合 发展与保护并重、改造提升与新建扩建并举,严格保护好原有树木资源和绿化成果,保护山水林田湖自然风貌,不搞毁绿造绿。充分利用村庄土地资源和绿化空间,见
8、缝插绿,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 4.1.6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根据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对村庄划分类型,在规划时对绿化提出相应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绿化任务,统筹安排建设时间,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4.2 绿化指标 4.2.1 绿化覆盖率 坝上地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山区、丘陵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平原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沿海地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4.2.2 庭院绿化 80%以上的农户和单位的庭院及房前屋后适宜绿化的地方,根据当地居民生活习俗全部栽植上适宜的乔、灌、花、藤本、草本等植物。 4.2.3 道路绿化 街道宜绿化部分全部绿化,绿化率
9、达到100%以上。主要街道两侧至少种植一行适宜的乔木或灌木;道路两侧有高压线等设施的选择小乔木或花灌木。 4.2.4 隙地绿化 村庄内空闲隙地适宜绿化的地段全部绿化,绿化率达到100%。 有条件的村,应充分利用村内外空闲隙地,建设供村民休闲、游憩的游园绿地。树种以冠幅大、遮荫好的高大乔木为主,花灌木为辅,适当配备休息座椅、花坛、甬道、宣传专栏等。 4.2.5 环村林 DB13/T 22822015 4 利用村边荒地、荒滩和环村路,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的树种,营造2行以上的环村林带。 4.2.6 路塘渠堤绿化 村边道路、坑塘、沟渠、河堤绿化率达到95%以上。 4.2.7 山体绿化 村边
10、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90%以上,距离村庄500米范围可视面第一面坡的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100%。 4.3 设计要求 4.3.1 设计单位 由具有造林或绿化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村庄绿化方案设计。 4.3.2 设计文件 设计文本应包括:文字说明、图纸(绿化总平面图、绿化效果图、绿化栽植平面图、竖向设计图、绿化施工图、地上地下管线图等)、表格(林业资源现状统计表、苗木需求表、经费预算表等),并附植物品种名称、规格和数量。 4.3.3 地形设计 尊重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地形的基本走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4.3.4 植物种植设计 4.3.4.1 植物选择 以体现地域性植被景观特色的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成
11、熟的能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的外地树种。 4.3.4.2 植物配置 合理确定不同植物类型的配置比例,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比例为3:22:1,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比例为1:51:6。植物配植应合理组织空间,疏密相间,曲折有致,高低错落,色调相宜。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虬劲,四季景色皆有可观。 4.3.4.3 苗木规格 村庄绿化应全部选用一级苗木,符合GB 6000-1999标准要求。不合格苗木不得用于村庄绿化。大苗应带土球,并进行适当的包装处理。 4.3.5 水体设计 以自然软底为主,保持水质清洁。水体的深度应结合功能并注意安全。水体的驳岸应因地制宜结合岸边绿化自然布置,宜采
12、用植被或植物材料护岸为主。 4.3.6 山石设计 以自然置石的土包石为主,可结合地形采用卧石与立石有机结合的方式。 4.3.7 设施小品设计 DB13/T 22822015 5 造型应简洁大方、尺度适宜,与村庄环境、住宅建筑等相协调。凉亭、花架、棚架、长廊应注意结构牢固,体量合理,并设置休息座椅。 5 绿化模式 5.1 环村林建设模式 按照“依村、就势、造绿、布景”的理念,根据村庄区位特点、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产业基础等基本条件,选择适宜的环村林建设模式(如生态防护型、经济林基地型、用材林基地型、花卉苗木型、公园绿地型等),以发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改善环境、美化村庄的功效。 5.2 街巷绿化
13、模式 根据街巷宽度和周边环境,以乔为主、灌花搭配,选择适宜绿化模式(如乔木型、乔木+绿篱型、乔木+花灌木型、花灌木+攀援植物型等),绿化美化街巷,做到通行畅通、景观优美、生活便利。较宽街巷可采取阔叶、针叶结合等方式,每侧栽12行高大挺拔的行道树,展现积极向上的村风村貌,并适当点缀栽植地方特色浓郁的花灌木;较窄街巷宜选用树冠小的树种,单行栽植;街巷两侧有高压线的,要选择花灌木或小乔木,保证设施和人员安全。 5.3 墙体绿化模式 对住宅等建筑外立面、围墙等进行立体绿化美化,拓展绿化空间,增加绿量,提升立体景观效果。树种一般采用藤本植物绿化。有条件的家庭可进行屋顶绿化。 5.4 庭院绿化 与发展庭院
14、经济相结合,以栽植经济树种为主,见缝插绿,打造花果飘香、居所优美的生态庭院。 根据庭院面积大小,可相应选择林果庭院型、花灌木+藤本+乔木型和棚架立体绿化型等不同模式。面积狭小的庭院,以花卉为主,孤植树木;面积大的庭院,以乔木为主体,花灌木作为点缀搭配。 5.5 公共场地 以景观建设为主,实施园林式绿化。树种以冠幅大、遮荫好的高大乔木为主,适当搭配花灌木,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适当配置花坛甬道、休息座椅、运动器材、宣传专栏等,把村内公共绿地打造成休闲游憩的公园、运动健身的场地、沟通信息的平台。 5.6 沟渠坑塘绿化 对沟渠、坑塘周边,应以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绿化美化河岸为主要目
15、标,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实施全绿化。有条件的村可在岸边建设护栏、台阶、座椅等,规划建成滨河小公园。 5.7 其他绿化 5.7.1 古树名木 对村庄内的古树名木,通过设置护栏、标牌、砌石等方法加以保护,配置灌、草、花,形成森林文化景观。禁止深挖深埋,尽量维持原有地际线。 5.7.2 生产绿地 生产性绿地应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科学经营。 DB13/T 22822015 6 5.7.3 防护绿地 提倡营建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5.7.4 山体绿化 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合理配置,科学确定树种混交比例。 5.8 村庄绿化 主要模式见附录A。 6 绿化施工 6.1 前期准备 6.1
16、.1 熟悉设计 熟悉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意图、质量要求和设计图纸等,了解掌握村庄基本情况。 6.1.2 现场勘察 施工人员应提前勘察现场,内容应包括:现场周围环境、施工条件、道路交通、水源、电力与电讯等地上和地下管线。 6.1.3 施工方案 针对规划设计制定施工方案,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方法、施工程序、进度计划、施工组织、安全措施、技术规范、质量标准、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及其它相关图表。 6.1.4 材料准备 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做好苗木、工具、肥料、抗旱保水材料、草绳、支撑物等准备。 6.2 施工放样 运用仪器法、网格法、交会法做好土方放样和种植放样。定点顺序为控制点确定、道路地坪范围确定
17、、水体界面确定、设施小品位置确定、苗木栽植位置确定。 6.3 场地整理 6.3.1 景观保护 保护好原有古树名木、大树、绿地、水体等良好的环境资源。 6.3.2 垃圾清运 根据设计定位图清运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6.3.3 表土保存和利用 保存好质地优良的疏松表土,集中堆放保存,回土时充分利用。 6.4 土壤改良 DB13/T 22822015 7 6.4.1 换土 老建筑拆迁地土壤内瓦砾含量较多,应将大瓦砾拣出,并加一定量的土壤;土壤质地过粘、透气、排水不良的应加入砾土,并多施堆肥、厩肥等有机肥。 6.4.2 熟化 将植物残落物重新还给土壤,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腐殖熟化土壤。 6.4.3
18、排水沟 在土壤过于粘重而易积水的土层,应挖沟排水。 6.5 苗木选购 按设计要求选择植物种类、规格及形态。 6.6 苗木运输 裸根苗木应随起苗、随分级、随造林,严防风吹日晒。不能立即栽植的,应选背风阴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安全无害的地方进行假植,但其时间不宜过长。外地调运苗木从起苗、包装、运输、假植至栽植,整个过程都必须采取保湿措施。 6.7 苗木修剪 种植前应剪除过长根。乔木树冠修剪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季节适量修剪,疏枝、短截、摘叶,保持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水分代谢平衡。灌木蓬冠修剪以短截为主,保持内高外低。较大的剪、锯伤口,应涂抹防腐剂。 6.8 苗木栽植 6.8.1 挖掘种植穴 根据设计定
19、位图挖掘乔灌木的种植穴。种植穴规格应根据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和土壤情况而定,一般应比规定的根系或土球直径大20cm30cm。土质不好的,应加大种植穴的规格,并清理出杂物。 6.8.2 栽植苗木 应符合GB/T 15776-2006的要求。苗木栽植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应符合设计规定,树身上下应垂直,种植深度:裸根乔木,应将原根颈土痕与原土平,灌木应与原土痕齐,带土球苗木比土球顶部高出原土。较大的苗木用支柱支撑。 6.9 栽后浇水 苗木植栽后,在原树坑的外缘部砌灌水堰,第一遍水应浇透,使土壤与根系紧密结合。发现树苗有歪倒现象应及时扶直,并用细土将灌水堰内填平。 7 后期养护 7.1 修剪 7.1.1 乔
20、木修剪 DB13/T 22822015 8 主要修除徒长枝、病虫枝、交叉枝、并生枝、下垂枝、扭伤枝及枯枝和烂头。主轴明显的乔木,修剪时应注意保护中央领导枝。 7.1.2 灌木修剪 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去弱留强,去老留新”的原则进行,根据树木的品种特点,修剪成自然丰富的圆头形或半圆形树形或开心式树形,如金叶榆可为圆球形,海棠可为开心形。 7.1.3 绿篱修剪 应使绿篱轮廓清楚、线条整齐,顶面、侧面平整柔和。每年修剪不少于2次。 7.1.4 草坪修剪 应适时进行修剪,并拔除杂草。修剪应平整,使草的高度一致。边角无遗漏,路边和树根边的草应修剪整齐。 7.1.5 行道树修剪 树冠与架空电线、庭
21、院灯、变压设备等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7.1.6 宿根地被植物修剪 萌芽前应剪除上年残留枯枝、枯叶,同时及时剪除多余萌蘖,花谢后应及时剪除残花、残枝和枯叶。 7.1.7 藤本修剪 应在生长季剪去未能吸附墙体而下垂的枝条;生长于棚架的藤本,落叶后应疏剪过密枝条,清除枯死枝;成年和老年藤本应常疏枝,并适当进行回缩修剪。 7.2 灌溉 灌溉应一次浇透。夏季灌溉宜早、晚进行,冬季灌溉宜在中午进行。 7.3 排水 采用开沟、埋管、打孔等排水措施,及时对绿地和树坛排水。 7.4 松土除草 树木根部附近的土壤应保持疏松,易板结的土壤,在蒸腾旺季每月松土一次,松土深度以不影响根系生长为限。乔木、灌木下的大型野
22、草应铲除,特别是对树木危害严重的各类藤蔓。草坪内杂草应及时拔除。 7.5 施肥 7.5.1 施肥时期 树木休眠期和栽植前,需施基肥,树木生长期施追肥。 7.5.2 施肥量 应根据树种、树龄、生长期和肥源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等条件而定,树木青壮年期及观花观果植物,应适当增加施肥量。 DB13/T 22822015 9 7.5.3 施肥种类 以施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施肥应视树种、生长期及观赏等不同要求而定,早期扩大冠幅,宜施氮肥,观花、观果树种应增施磷、钾肥。 7.6 防寒 对不耐寒的树种和树势较弱的植株应分别采取不同的防寒措施,如树干涂白、草绳包扎、根部培土等。合理安排修剪时期和修剪量,使树木枝条充分
23、木质化,提高抗寒能力。 7.7 更新调整 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适时做好密度调整。对枯朽、衰老、严重倾斜,对人和物体构成危险的树木应及时更新。 7.8 有害生物控制 根据“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充分利用森林植被的多样性来保护天敌,抑制病虫危害。及时清理带病虫的落叶、杂草等,防治病虫扩散、蔓延。及时清除外来有害植物。禁止使用剧毒化学药剂和有机氯、有机汞等农药,化学农药应按GB 4289、GB/T 8321(所有部分)有关操作规定执行。 8 档案建设 8.1 应建立基本情况档案,内容包括自然植被、气候土壤、绿化规划设计、绿化方案和相关图件等。 8.2 应建立绿地建设过程
24、档案,内容包括植物种类、苗木规格、栽植时间、养护管理、生长情况、劳动用工等。 8.3 档案记录应真实、完整。 DB13/T 22822015 10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村庄绿化主要模式简介 A.1 环村林建设模式 环村林带建设要根据村庄的区位、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因地而宜、因村而宜,选择相应的建设模式。以体现地域性植被景观特色的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 A.1.1 经济型林带 A.1.1.1 适用范围。此类型主要适用于有果树栽培传统的村庄。主要利用村边隙地,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名优特果品基地以及高效设施果品基地,依托基地开展农家乐观光旅游采摘。树种选择应统筹
25、考虑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兼顾绿化美化效果。 A.1.1.2 树种选择。经济林树种可选择桃树、石榴村、苹果树、梨树、杏树、杏扁、柿子树、核桃树、山楂树、板栗等。 A.1.2 用材防护型林带 A.1.2.1 适用范围。此类型适用于丘陵和平原地区的土地较多的村庄,利用村前屋后人畜活动频繁、难以耕种的土地资源,发展商品用材林,树种选择以高大乔木、乡土树种为主,避免树种单一化。提倡林果、林草、林菜、林药等复合种植经营。坝上风沙较大地区的村庄宜营建防风护村林。村庄周边有化工厂的村庄宜营建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林带。 A.1.2.2 树种选择。乔木树种可选择杨树、国槐、柳树、榆树、椿树、油松等
26、。坝上地区可选择山杨、柞树、桦树、山丁子、樟子松等。沿海地区可选择白蜡、刺槐、柳树、黑松等。 DB13/T 22822015 11 A.1.3 花卉苗木型林带 A.1.3.1 适用范围。此类型适用于有花卉苗木生产传统的村庄,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花卉苗木繁育基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A.1.3.2 植物选择。观叶苗木可选择紫叶李、红枫、五角枫、黄栌。观花苗木可选择紫荆、紫薇、碧桃、海棠等。花卉可选择萱草、菖蒲、美人蕉等。 A.1.4 公园绿地型林带 A.1.4.1 适用范围。此类型主要适合于经济较为富裕的近郊型村庄。以植物造景为主,兼顾绿化生态效益。为广大村民提供休闲游玩场所。 A.1
27、.4.2 植物选择。乔木可选择油松、杨树、大叶女贞、悬铃木、国槐、金叶国槐、紫叶李、玉兰、乔木金叶榆等。灌木可选择樱花、碧桃、红枫、紫薇等。绿篱可选择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花卉可选择牡丹、月季、萱草、美人蕉等。 DB13/T 22822015 12 A.2 墙体立体绿化模式 A.2.1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立面。墙体绿化泛指用攀援或者铺贴式方法以植物装饰建筑物的外墙和各种围墙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扩大绿化空间,增加绿量。 A.2.2 植物配置。墙面绿化的植物配置应注意三点:(1)墙面绿化的植物配置受墙面材料、朝向和墙面色彩等因素制约。粗糙墙面攀附效果最好,墙面光滑的攀附比较困难。根据墙
28、面朝向不同分别选择喜光和耐荫的攀缘植物。(2)墙面绿化的植物配置分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3)墙面绿化种植形式大体分地栽和容器栽植两种。 A.2.3 植物选择。可选择地锦(爬山虎)、紫藤、蔷薇、常春藤、凌霄、藤本月季等植物,观赏性强且物美价廉。地锦(爬山虎)、常春藤适用于实体墙绿化,地锦喜阳,常春藤喜阴;蔷薇和藤本月季适用于围栏式墙体绿化。也可选用其他植物垂吊于墙面,如紫藤、葡萄、金银花、鸢萝、牵牛花等,或果蔬类如南瓜、丝瓜、佛手瓜等。 A.3 街巷绿化模式 街巷绿化应以乔木为主,选择干形直立、分枝色度小、生长较快、养护管理便利的树种。 A.3.1 乔木+绿篱型 A.3.1.1 适用范围。适用于
29、村庄较宽阔的街道。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常绿和落叶乔木,配以灌木绿篱,列植,复层立体绿化。 A.3.1.2 植物选择。绿篱可选择大叶黄杨、桧柏、小龙柏等常绿植物;乔木可选择大叶女贞、刺槐、香花槐、金叶榆、樱花、紫叶李、玉兰、海棠等。 DB13/T 22822015 13 A.3.2 乔木+花灌木型 采用常绿乔灌、落叶乔灌、常绿落叶乔灌等模式。 A.3.2.1 适用范围。一般村庄街道均可选择此模式。一般选择12个乔木树种栽植,花灌木带状栽植或造型分球栽植。对高压线下或空间窄小的街道两侧绿化,可选择12种小乔木栽植,配植花灌木,方便、安全。 A.3.2.2 植物选择。乔木可选择栾树、香花槐、白蜡等;花
30、灌木可选择蔷薇、紫薇、紫荆、木槿、樱花、玉兰等;造型球可选择大叶黄杨球、金叶榆球、龙柏球、桧柏球、金叶女贞球等。 A.3.3 花灌木+攀援植物型 A.3.3.1 适用范围。适用于村庄内空间窄小道路的两侧绿化。可选择12种灌木进行绿篱型栽植,宽度不宜过大。绿篱型栽植景观整齐、养护方便、色彩丰富,种植可自由搭配,错落有致,艺术性较强。 A.3.3.2 植物选择。花灌木可选择蔷薇、紫薇、金叶榆(金叶榆悬空球、金叶榆地接球和艺术造型金叶榆)、月季、大叶黄杨、金叶女贞、丁香、连翘、榆叶梅等。攀援植物可选择地锦(爬山虎)、藤本月季、葡萄、凌霄、紫藤等。 DB13/T 22822015 14 A.4 河渠坑
31、塘绿化模式 应选择耐水湿、生长快、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的树种。 A.4.1 生态经济型 A.4.1.1 适用范围。适用大部分河渠坑塘。结合原有的林业生产习惯,人工栽植经济树种或用材树种,绿化美化堤岸、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A.4.1.2 植物选择。可选择垂柳、黄金柳、紫穗槐、桧柏、杨树、刺槐、速生榆、紫薇、金叶榆、香花槐等。 A.4.2 生态自然型 A.4.2.1 适用范围。适用于水域和周边植物相对较丰富的河渠坑塘。可充分利用原有的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通过整理、修剪、补植等改造措施,提高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增添活力和秀气,提升河岸绿化水平。 A.4.2.2 植物选择。水生植物可选择睡莲、黄菖蒲
32、、芦苇、香蒲、马蔺、千屈菜等。岸边乔木可选择柳树(金丝垂柳、竹柳)、水杉、栾树、白蜡等。 DB13/T 22822015 15 A.4.3 亲水休闲型 A.4.3.1 适用范围。适用于旅游区或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在岸边修建供人们亲水、散步的小路,增加乔木和花灌木品种及数量,设置凳椅或亭台等,突出生态文化主题,建设景观小品,打造水网、绿网、路网相依共融的景观风貌。 A.4.3.2 植物选择。常绿植物可选择雪松、白皮松、油松,落叶乔木可选择小叶朴、白蜡、栾树、国槐、合欢等,花灌木可选择紫薇、紫叶李、樱花、红叶碧桃、连翘等,宿根花卉可选择月季、万寿菊、鸢尾、大花萱草等。 A.5 庭院绿化模式 A.5
33、.1 林果庭院型 A.5.1.1 适用范围。一般庭院均可选择此模式。利用房前屋后和院内空间,以栽植经济树种为主,将绿化美化与发展庭院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见缝插绿,拓展绿化空间,打造花果飘香、居所优美的生态经济型庭院。树种的花期、果期最好能错开,以便延长庭院的整体观赏期,且每年有多种果实可收获。 A.5.1.2 植物选择。乔木可选择石榴、柿树、苹果、山楂、核桃、枣等;花卉可选择牡丹、芍药、月季、唐菖蒲等。坝上地区院内可选择金红苹果、山杏等。沿海地区院内可选择金丝小枣、冬枣、梨、葡萄等。 DB13/T 22822015 16 A.5.2 花灌木+藤本+乔木型 A.5.2.1 适用范围。此类型适用于家
34、庭较殷实、庭院面积不太大但又喜爱花卉的农户,可种植藤本实行墙体立体绿化,露地栽植花灌木和乔木。达到幽静整洁,夏季遮阴,冬季晒日的效果。 A.5.2.2 植物选择。乔木可选择栾树、槐树、玉兰、海棠等;藤本可选择葫芦、栝楼、南瓜、黄瓜、丝瓜等;灌木可选择蔷薇、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丁香、枸杞、连翘、藤本月季、金银花等;花卉可选择大丽花、蜀葵、鸢尾等。 A.5.3 棚架式立体绿化型 A.5.3.1 适用范围。适用于面积较小的庭院。选用攀援植物对庭院围墙、房屋墙面进行垂直绿化,庭院内采用棚架式绿化,观赏和遮阳效果都很好。 A.5.3.2 植物选择。垂直绿化植物可选择地锦、常春藤、金银花、藤本月季等
35、。棚架植物可选择葡萄、紫藤、凌霄等。 DB13/T 22822015 17 A.6 公园绿地 A.6.1 山地公园型 A.6.1.1 适用范围。适用山区、半山区村庄。利用现有村头、村边森林植被较好的低山丘陵进行改建成山地公园。应修建步道、凳椅、棋桌、亭台等,步道两边补植乔木、花灌木。 A.6.1.2 植物选择。乔木可选择油松、白皮松、白蜡、银杏、刺槐、国槐、柳树等;花灌木可选择碧桃、山杏、樱花、锦带花等。 A.6.2 休闲公园型 A.6.2.1 适用范围。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村庄。利用村庄现有的树林或空地修建公园,配备凳椅、棋桌、棚架等,丛植、孤植乔木,配植花灌木,园路两边种植低矮地被植物,
36、可选常绿藤本进行棚架式绿化。 A.6.2.2 植物选择。乔木可选择雪松、桧柏、悬铃木、国槐、楸树、合欢等;花灌木可选择海棠、紫薇、连翘、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金叶榆等。 DB13/T 22822015 18 A.6.3 湿地公园 A.6.3.1 适用范围。适用沿海地区或湖淀水库周边地区的村庄。利用村头、村边河流、水塘、低洼地块改建湿地公园。修建步道、凳椅、棋桌、亭台、棚架等。步道两侧、河堤、塘堤栽植观赏植物。河坡、塘坡栽植耐水湿植物。河边、塘边栽种水生植物。 A.6.3.2 植物选择。可选择水杉、柳树、榆树、五角枫、红枫、栾树、桧柏等。 A.7 其它绿地 A.7.1 古树名木 A.7.1.1 适
37、用范围。适用于全省。按照河北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及国家和省有关古树名木保护技术规范要求,对村域范围内古树名木进行普查,登记、编号、拍照、造册,建立古树名木资源档案,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保护设施和保护标牌。 A.7.1.2 植物选择。凡是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均属于古树,包括所有树种。 DB13/T 22822015 19 A.7.2 生产类绿地 A.7.2.1 用材林。 为满足社会对林木和林产品的需求,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A.7.2.1.1 单纯林模式 A.7.2.1.2 适用范围。适用于营造速生丰产林,林木生长快、造林密度宜大、作业方便、生产成本低、生产力大,用地应集中
38、连片,立地条件适宜。 A.7.2.1.3 树种选择。具有适宜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优良的树种均可。树种选择要适地适树,适于造林生长、稳定、经济价值高的优良品种及乡土树种;对引用外来树种,应经过检疫,在当地试验成功,并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鉴定之后,才能大面积推广。 A.7.2.1.4 混交林模式 A.7.2.1.4.1 适用范围。适用全省各地。混交类型可选择乔木混交、乔灌木混交、综合混交三种类型。混交比例以有利于主要树种生长为原则,宜依树种、混交类型及立地条件而有所不同,一般在造林初期,伴生树种或灌木应占全林株数的2550%;竞争力强的树种,混交比例不宜过大,以免压抑主要树种。混交方法可选择株间
39、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 A.7.2.1.4.2 树种选择。主要树种的选择应坚持经济和生物兼顾的原则。伴生树种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护土、改土和辅佐的功能,DB13/T 22822015 20 为主要树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伴生树种与主要树种的生态要求应有一定差异,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树种间的竞争,更好发挥其互补作用;伴生树种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发挥环境美化作用。 A.7.2.1.5 林农复合绿化模式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建立以林为主体,林、农、牧、渔等多种产业结合,多种生物种群共存,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的多维、高效、持
40、续、稳定的复合生产系统,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双赢。具体分为林粮、林果、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绿化模式。 A.7.2.1.5.1 适用范围。适用全省各地。 A.7.2.1.5.2 植物搭配。可因地制宜选择。植物搭配,在生态要求上应有一定差异,不能有共同的病虫害,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种间的竞争,更好发挥互补作用。 DB13/T 22822015 21 A.7.2.2 经济林 A.7.2.2.1 适用范围。适用全省各地。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经济林。 A.7.2.2.2 树 种 选择。河北省的自然条件适于多种落叶果树生
41、长,有100多种果树。 A.7.3 山体绿化模式 A.7.3.1 适用范围。全省各地山区。 A.7.3.2 绿化技术。实行混农林复合型立体综合绿化。即在山体的中上部结合实际实行乔灌草综合绿化,建立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为主的植被体系;在山的中下部,种植经果药材林及牧草地,形成林牧复合立体绿化结构;在山的下部及谷、洼、坝地,兴修农田水利,修筑梯田梯土和池塘,构成农林牧渔结合的复合绿化体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抵御灾害、吸尘杀菌、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改善气候、保护物种、保存基因、固碳释氧等多种生态功能,最终实现生态重建与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A.7.3.3 植物选择。适宜在暖温带和温带生长的植物均可,以抗干旱、耐瘠薄、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为主。种类繁多,主要树种有云杉属、冷杉属、松属、落叶松属、刺柏属、侧柏属、杨属、柳属、核桃属、桦木属、鹅耳枥属、栎属、栗属、榆属、青檀属、朴属、桑属、柘属、五味子属、梨属、皂荚属、合欢属、漆树属、槭属、文冠果属、栾树属、枣属、椴树属、胡颓子科、柿树科、梓树属等乔木树种及榛属、荆条属等灌木树种。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