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前 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为我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
2、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山东工作的总要求,以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咬定“走在前列”目标定位不动摇不放松,以实际行动打造齐鲁样板,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山东篇章。为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明确山东乡村振兴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中共山- 2 -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特编制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规划基期为2017年,规划期限为2018-2022年,远景谋划到2050年。 本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山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明确至2
3、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推进机制,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走在前列。本规划是全省各地各部门编制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是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我省必须切实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更高标准、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坚决完成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重
4、大意义 推动乡村振兴,是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山东工作总要求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高度- 3 -重视、寄予厚望,明确提出“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工作总要求,为我省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对山东的重大考验和实践检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以只争朝夕和“功成不必在我”的使命担当,举全省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扎扎实实深入推进,确保干出成效、创出经验,为全国乡村振兴作出山东贡献。 推动乡村振兴,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
5、题的战略选择。当前,我省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要素不平等交换仍然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重塑城乡关系,强化制度性供给,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推动乡村振兴,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任务。实施乡
6、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培育- 4 -农业“新六产”,有利于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增创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转变。 推动乡村振兴,是顺利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后一公里”,是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的重要标准,必须全力以赴、精准施策,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将有效提升“三农
7、”发展的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使全体农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成就 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为全国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三农”改革发展,以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资源,贡献了8%的粮食产量、9%的肉类产量、12%的水果产量、13%的蔬菜产量、14%的水产品产量和19%的花生产量,农产品出口
8、总额占全国的24%,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全国农业发展中占- 5 -有重要地位。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接近万亿元大关。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900亿斤以上,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出口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优质绿色农产品比重持续增加,在全国率先推出“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省级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启动农产品“双证制”管理,“三品一标”企业、产品分别达到3561家、7508个。农业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极大改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
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7%。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农业“新六产”的框架布局基本形成,农村电商、定制农业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二)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4%,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出台,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启动,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运作模式。稳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范围,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9600家,农民合作社19.2
10、万家,家庭农场5.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20万个。 (三)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 -不断加强,农村道路、厕所、供暖、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七改”工程全面提速,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全省基本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实现了与国省干线公路以及城市道路的有效对接互通,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启动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所有村庄全覆盖,形成了成熟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建设运营一体、区域连片治理”的污水治理模式初步形成。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累计改造危房近40万户,建
11、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四)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和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七年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整合建立起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升;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整合,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完整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延伸。 (五)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向贫困发起总攻,建立完善了五级书记抓、党政一起上的脱贫攻坚领导体系
12、,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形成“1+25+23”脱贫攻- 7 -坚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光伏、旅游、电商、金融、教育等重点领域扶贫,构建了产业、行业、社会扶贫开发新格局。全省各级共选派 4 万多名第一书记驻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8600家企业开展结对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老弱病残特殊贫困群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获得国家批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实现500多万省标以下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7.2%下降到0.3%。 (六)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大力推进过硬
13、支部建设,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实“四议两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有效保障了村民参与村庄管理的权利。加强农村法治体系建设,实施“雪亮工程”,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德治体系建设,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县创建,实现行政村善行义举“四德榜”全覆盖。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稳定和谐局面更加巩固。 总体看,我省“三农”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了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专栏1 2012年以来乡村发展成效 指 标 2012年 2017年 年均增速 现 代 农 业 粮
14、食总产量(万吨) 4511.4 4723.2 0.92 农产品出口额(亿美元) 150.2 170.1 2.52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63.27 3.27 - 8 -备注:年均增速单位为%,方括号内为5年累计数。 三、机遇挑战 从国际看,纵观世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历程,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发达国家也曾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增速放缓、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闲置和农村衰落等问题。通过积极探索实施本国版的乡村振兴战略,制指 标 2012年 2017年 年均增速 现代 农 业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78.3 83 4.7 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万亩) - 4500 -
15、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3590 4500 4.62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万家) 7.89 25.04 25.98 土地经营规模化率(%) 30 40 10 农 村 环 境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2 95 3 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 99.8 100 0.2 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79 89 10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61 76 15 农村危房改造(万户) 10 39.5 31.62 森林覆盖率(%) 16.73 17.51 0.78 农 民 生 活 城乡居民收入比 2.73 2.43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446 15118 9.86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6、%) 31.6 28.6 -3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3772.2 6834.5 12.62 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千瓦时) 352 439 4.51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元) 240 450 13.40 农村低保覆盖人数(万人) 250.7 185 - 农村贫困发生率(%) 7.2 0.3 -6.9 - 9 -定综合政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开发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逐步实现乡村重建,成功扭转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态势,逐步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国内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一些先进省份,立足资源禀赋和自身
17、实际,围绕搞好乡村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着力打造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标杆。特别是部分省份,创新发展思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传统农业农村的全面改造,着力推动高端特色农业、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动力和潜力,快速实现了弯道超车。这些都为我省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借鉴。 从我省看,目前常住人口已突破1亿,即使未来城镇化率达到70%的较高水平,仍将有30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城乡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生态产品、乡村旅游等的需求更加迫切,质量和
18、效益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主题,乡村经济将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下乡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农村成为投资兴业新的热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拓展了广阔空间。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乡村发展仍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 10 - 盾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新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规模小、占比低,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还不够大;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大、面源污染依然严重,与美丽山东的要求还有
19、很大差距;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严重,留住人、留住年轻人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村庄普遍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农村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依然存在;村集体经济总体薄弱,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现象比较突出,村干部年龄老化,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强化;少数农民群众集体观念淡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比较普遍;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这些是我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强优势补短板,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聚焦聚
20、力、实现突破。 第二章 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山东工作的总要求,聚焦“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新局面”目标定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把标准化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绘就多- 11 -样化的“齐鲁风情画”,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
21、“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建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
22、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三农”工作成效放在衡量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的突出位置,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 12 - 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
23、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合
24、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 13 -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以科技进步引领乡村振兴,以人才支撑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三、发展愿景 愿景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统筹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布局,实现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融合发展。 生产美、产业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基础重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绿色低碳、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农业“新六产”,健全完善
25、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生态美、环境优,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关键标志。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乡村绿色发展、环境靓丽为主攻方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发展美丽经济,聚焦聚力农村“七改”,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强化农业农村生态产品供给,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生活美、家园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根本目的。坚持
26、- 14 -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以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为主攻方向,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和谐美丽的统一,让农民过上美好生活,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阶段目标: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建成一整套齐鲁样板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全省30%的村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齐鲁样板全面形成;到2
27、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专栏2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性质 序号 具体指标 2017年基期值 2020年目标值 2022年目标值 年均 增速 属性 产业兴旺“六化发展” 品质化 1 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数量(个) 23 50 70 24.9 预期性 2 省级以上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数量(个) 200 500 600 24.6 预期性 3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96 97 97 1 预期性 水利化 4 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4500 5000 5300 3.33 约束性 机械化 5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83 8
28、6 88 5 预期性 科技化 6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63.27 65 66 2.73 预期性 - 15 - 类别 指标性质 序号 具体指标 2017年基期值 2020年目标值 2022年目标值 年均 增速 属性 产业兴旺“六化发展” 信息化 7 农村固定宽带100M以上用户占比(%) 16.7 60 85 68.3 预期性 融合化 8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 3.75 3.76 3.8 - 约束性 9 百亿级以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数量(个) 50 80 100 14.9 预期性 10 乡村旅游消费(亿元) 2549 3600 5300 15.8 预期性 11 农产品网
29、络零售额(亿元) 179.4 400 660 29.8 预期性 12 农产品出口额(亿元) 1152.5 1335 1470 5 预期性 生态宜居“五有建设” 有村庄规划 13 村庄规划编制率(%) 48 100 100 52 约束性 有卫生厕所 14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90 90 - 约束性 有垃圾处理 15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93 95 95 2 约束性 有污水处理 16 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24 50 55 31 约束性 有道路硬化 17 农村道路“户户通”的村庄占比(%) 17 90 90 73 约束性 乡风文明“四率提升” 文明村镇
30、达标率 18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达标率(%) 47.7 80 80 32.3 预期性 学前入园率 19 农村地区所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85.01 90 90 4.99 预期性 文化中心 覆盖率 20 村级综合文化中心覆盖率(%) 88 100 100 12 预期性 生态安葬率 21 节地生态安葬率(%) 25 50 60 35 预期性 治理有效“三项工程” 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22 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普及率(%) - 100 100 - 预期性 雪亮工程 23 “雪亮工程”入户数量(万户) 160 500 1000 44.3 约束性 综治中心 建设工程 24 村级综治中心建
31、设达标率(%) 76 100 100 24 约束性 生活富裕“三个维度” 农民收入 2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118 18700 21400 7.2 预期性 城乡差距 26 城乡居民收入比 2.43 2.40 2.38 - 预期性 生活质量 27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28.6 28.2 28 -0.6 预期性 - 16 - 指标说明: 1.百亿级以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是指县或乡镇区域内依托农业主导产业,聚集形成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隆起带,有清晰的核心区和辐射区,经营收入过百亿元。 2.本指标体系中非特定称谓的“村”均指村民委员会所在地。 3.第20、22、24项指标,
32、鼓励一室多用,减少重复建设。 4.年均增速单位为%,方括号内为5年累计数。 第三章 优化城乡空间 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空间结构优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及资源配置效率。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构建城乡协调联动的融合发展格局。 一、融合化统筹城乡空间 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的要求,引导和调控城乡融合发展,合理确定农村新型社区和乡村建设模式、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一)科学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推动多规合一,加快城乡产业
33、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化进程,在空间形态上使城市更像城市,乡村更像乡村。坚持县域乡村规划先行,以县域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为依据指导,建立完善乡村规划体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制定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时,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划定经济发展片区和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明确村镇规模和功能,分区分类制- 17 - 定特色风貌控制要求,切实提高乡村建设规划的综合性、约束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二)有序推进城乡人口流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关键,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等空间载体,提升城镇人口集聚
34、功能。发挥县城基础好、落户成本低、吸引力强的优势,把县城打造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平台。以重点镇、示范镇、特色小镇为基础,以下放事权、匹配财力、改革人事权及强化资金、用地保障等为重点,依法赋予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培育一批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的小城镇,吸引带动农民到镇区生活就业。合理确定农村新型社区发展布局和建设模式,新建社区适当向县城和小城镇驻地集中,培育一批人口规模30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 (三)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整治。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根本,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释放农村建设用地潜力,促进土地
35、集约节约利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为推动乡村振兴拓展用地空间。增减挂钩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减挂钩指标应优先用于项目所在地的农民生产生活、农村新型社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并留足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建设用地空间,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节余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时,可优先用于商服、商品性住宅等经营性- 18 - 用地,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增值收益。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提高闲散宅基地的使用效益,减少新增宅基地占用耕地。 二、立体化布局乡村发展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坚持
36、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营造平等共享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一)繁荣生产发展空间。将乡村生产逐步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引导乡村产业集聚集约高效发展,第二产业重点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适应土地细碎化经营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大趋势,扶持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布局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相对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系。 (二)优化生活舒适空间。合理确定乡村生活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着力完善
37、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适当增加旅游、休闲等服务设施,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努力满足乡村发展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空间发展的人性化、多样化,规划建设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广场、村级办公场所、公园、停车场等村落公共生活空间;配套完善乡村菜市场、快餐店、配送站等大众化服务网点,加快建设乡村电子商务服- 19 - 务体系,发展一批多功能的城镇商贸中心,充分满足农民休闲、娱乐、消费等多方面需求。 (三)打造生态宜居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划定并保护好饮用水源地,重视山体形貌维护、植被修复养护、水系岸线防护,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
38、不人为取直道路,不盲目改变河道流向。彰显齐鲁乡村生态特色,水系发达乡村体现水乡韵味,平原乡村营造田成方、林成网的平原美景,丘陵地区乡村打造山村风貌,沿海地区乡村表现海洋风情,充分体现具有山区、平原、水乡、海滨等不同地域特色的自然风貌。 三、差异化推进村庄发展 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针对沿海、平原、山丘区、滩区、湖区等乡村面貌,探索适宜性路径,实施“三步走”战略,每五年一个大台阶,到2022年,全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取得重要突破,3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0年,山东特色美丽乡村整体塑形,6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广大乡村“齐鲁风情画”全面展现,全部村
39、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考虑建设形态、居住规模、服务功能等因素,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一)示范引领型村庄。对资源禀赋丰裕、生态环境友好、产业支撑较强、地理位置优越、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庄和城市近郊区村庄,应坚持高点定位,进一步增强产业优势、环境优势、竞争优势,高标准打造示范样板,即基础设- 20 - 施配置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房屋建筑特色鲜明,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民主管理制度健全,乡风习俗文明健康,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人口和产业吸纳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民生活幸福安康。到2022年,示范引领型村庄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
40、二)特色发展型村庄。具备特色资源、产业基础较好,尤其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的村庄,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村。特色资源类村庄,包括历史文化古村、传统村落、自然风光独特村及民族村寨等,要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关系,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探索设立村庄建设保护红线,推动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充分彰显红色记忆、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风情、山区风貌等内涵特质;特色产业类村庄,包括具备特色农业、手工业、工贸流通业等发展条件的村庄,重点强化产业优势、发展多种经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快向经济强村迈进。到2030年,全部特色发展型村庄
41、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改造提升型村庄。相对示范引领型、特色发展型村庄,改造提升型村庄产业基础薄弱、生产生活条件亟需改善、空心化比较严重,在村庄中占比较高,改造提升时间跨度大,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应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垃圾、生活污水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激活产业、- 21 - 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配套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对残旧房屋、废弃宅院等进行合理利用,使村容整洁、道路通达、环境卫生、适宜居住,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到2035年,全部改造提升型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搬迁撤并型村庄。不
42、具有保留价值的空心村、列入城中村改造或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计划,以及山区、库(湖)区、盐碱涝洼区、黄河滩区、采煤塌陷区等特殊区域的村庄,如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易地扶贫搬迁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通过合村并点、生态搬迁等方式,瞄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底线,进行一般性的村庄整治,原则上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满足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安置新村、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适宜区域,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安居和转移就业。 专栏3 乡村类型划分依据与建设要求 类型 示范引领型 特色
43、发展型 改造提升型 搬迁撤并型 占比 约占全省总数20% 约占全省总数20% 约占全省总数40% 约占全省总数20% 目标 任务 2022年,全部村庄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年,3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30年,全部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年,1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0年,5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全部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020年,完成黄河滩区迁建规划任务。合村并点村庄按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 22 - 标准 要求 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三产融合发展程度高,
44、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全面加强。 产业特色彰显,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明显改善;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全面加强。 产业发展基础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宜居宜业水平大幅提升;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全面加强。 保障正常生产生活条件;合村并点、生态搬迁稳步有序,迁建与发展同步推进;农民就近安居和就业取得显著进展。 第四章 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深入开展质量兴农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农业“新六产”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
45、、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激励机制,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体系,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288万亩。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保障国家和区域粮
46、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核心区。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强化技术和模式攻关,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粮食新品种,推进粮食绿色生产。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 23 - 划,提高土壤生态水平,培肥地力,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到2020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5982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林牧渔循环发展。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经济作物,稳步扩大“粮改饲”面积,形成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巩固蔬菜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智慧农业大棚。加快高油和优质食用花生品种选育,建设一批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林业经济,做大
47、设施花卉、设施果树产业,鼓励适宜地区种植油用牡丹、毛梾、榛子、核桃等木本粮油树种,推广林菌、林药、林草、林茶、林菜、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高效循环畜牧业,加快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发展,促进奶业健康发展,构建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新型种养模式,到2022年,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 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实现“种粮于海、产粮于海、存粮于海”。启动新一轮海洋牧场示范创建三年计划,高质量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构建海参、藻类、贝类、虾类四个产值千亿元产业链。实施养殖项目进园区计划,在全省打造1-3个
48、现代渔业园区升级版。把渔港经济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形成以港兴区、港区联动的现代渔业发展格局。提升水产养殖业,做大渔业增殖业,优化海洋捕捞业,做强水产加工业,培强远洋渔业,到 2022- 24 - 年水产品总产量达880万吨。 (三)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因地制宜兴建、提升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加快建设现代农田灌排体系。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加快推广水肥一体化,加大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力度。2022年基本完成35处大型灌区和一批重点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任务,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6,有
49、效灌溉面积达到8000万亩。围绕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优先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大力发展智能化、高端农机装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粮食机械化干燥,示范推广棉花机采、花生机播机收等关键环节技术,推动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推广林牧渔生产、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 专栏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重点工程 1.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重点开展农田排灌设施、机耕道路、输配电设施和土壤改良等田间工程建设。2022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00万亩以上。 2.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程。有计划推进县级整建制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以攻关区、示范区、辐射区、特色区“四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粮食优质品种和资源高效利用绿色生产技术。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新技术、新机具,推动全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3.高效生态畜牧业。稳步推进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到2022年,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400个、省级2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