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课内外古诗词及译文.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384090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课内外古诗词及译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课内外古诗词及译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课内外古诗词及译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课内外古诗词及译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课内外古诗词及译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1.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两汉 :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 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 诗 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 ji)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2、公元 207 年秋天, 曹操 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 “ 苍 ” ,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 澹( dn d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 峙( sng zh):耸立。竦 ,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 .好像是 .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 关系。) 曹操( 155 年 220 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3、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 “ 改造文章的祖师 ”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 “ 妙品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 唐代 : 李白 2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随风 一作:随君 )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

4、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 :唐代 诗 人,天宝(唐玄宗年号, 742 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 “ 扬州花落 ” 。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 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与:给。 随风:一作 “ 随君 ”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

5、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 当时在东南,所以说 “ 随风直到夜郎西 ” 。 李白( 701 年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 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 诗仙 ” 。祖籍陇西成纪 (待考 ),出生于西域碎叶城, 4 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 年病逝,享年 61 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次北固山下 唐代 :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6、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 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4.天 净沙 秋思 3 朝代:元代 作者: 马致远 原文: 枯藤老

7、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 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

8、作背景 马致远 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1250 年 -1321 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 “ 东篱 ”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 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 1321 1324)之间,与关 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 “ 元曲四大家 ” ,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5. 峨眉

9、山 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 月半轮秋 ,影 入平羌 江水流。 夜发 清溪 向三峡 ,思君 不见下 渝州 。 1 词语注释 选自 李太白全集 卷八 峨眉山 :在今 四川峨眉山 市(县级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 上弦月 或 下弦月 。 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平羌 (qing):江名,即今 青衣江 ,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4 三峡:指长江 瞿塘峡 、 巫峡 、 西陵峡 ,今在 四川 、 湖北 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 乐山 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

10、友人。 下:顺流而下。 作品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 在 平羌江 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 三峡 ,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 渝州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 李太白全集 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 725 年( 开元 十三年的时候)以前。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 江水 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 ,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历史

11、评价 唐诗笺注: “ 君 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 明代 王世贞 评价说: “ 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 峨眉山 、平羌、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 作者简介 李白画像 李白( 701 762),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 。自称祖 籍陇西成纪(今 甘肃静宁 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 安西都护 府 ,在今 吉尔吉斯斯坦 北部 托克马克 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 四川江油 )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 25 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

12、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 742 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 唐玄宗 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 744 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 杜甫 结交。 安史之乱 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 756 年参加了永王 李璘 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病死在族叔当涂(今安徽)令 李阳冰 家。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称赞他的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其诗以抒情 为主,写了 “ 济苍生 ”“ 安黎元

13、 ” 的美好理想,体现了藐视权贵,同情人民的情感。他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色彩斑斓,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体多样化,以七古和七绝最胜,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 “ 诗仙 ”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 李杜 ” 。 6.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 里寻常见,崔九堂前 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 词语注释 江南逢李龟年 李龟年 :唐朝 开元 、 天宝 年间的著名乐师,擅 长唱歌

14、。因为受到皇帝 唐玄宗 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 ” 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 : 唐玄宗 李隆基 的弟弟, 名叫 李范 ,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 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 : 崔涤 ,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中书令 崔湜 的弟弟。玄宗时,曾任 殿中监 ,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 ,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5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 :暮春,通常指 阴历 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作品译文 当年在 岐王宅 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文采。 眼下正是江南暮

15、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 公元 770 年 (大历五年) 杜甫 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 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 李龟年 重逢,回忆起在岐 王和 崔九 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 岑参 创作的一首 五绝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 九日:指九月九日 重阳节

16、 。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人送酒:据 南史 隐逸传记载, 陶渊明 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 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2 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白话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 年), 安禄山 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 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 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 “ 时未收长安 ”

17、。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4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简介 岑参 (公元 715 770 年),唐江陵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 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8.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

18、(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 意境浑成,余6 味无穷。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作品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 张仁愿 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 646 年(贞观二十年), 唐太宗 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 受降城 ” 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 宁夏回族自治区 灵武县 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 “

19、回乐烽 ” :指回乐县附近的 烽火台 。 芦管:笛子。一作 “ 芦笛 ” 。 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作品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作者简介 李益( 748 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 769 年登进士第, 公元 783 年 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 797 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公元 800 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 820 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 827 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

20、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 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9.秋词刘禹锡 秋词二首 是唐代诗人 刘禹锡 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刘禹锡( 772 842),唐代中期诗人、 文学家 、哲学家、政治家,有 “ 诗豪 ” 之称。世称 “ 刘宾客 ” 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汉族,自言系出中山 (今河北定县 )。字梦得 。曾任

21、 监察御史 ,是 王叔文 政治改革 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 人物之一。 秋词原文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译文 其一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 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字词解释: 7 1、悲寂寥:悲叹萧条。 2、春朝:春天。 3、排:推开。 4、 碧霄 :青天。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积

22、累 与运用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下面的词语。 1. 寂寥:寂静;空旷。 2. 春潮: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3. 排云上:冲云直上。排:推开;冲出。 4. 便:就;于是。 5. 碧霄 :蓝天。 内容分析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 永贞 元年(公元 805 年),顺宗即位,任用 王叔文 改革朝政, 刘禹锡 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秋词 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

23、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理解诗的立意。 “ 悲秋 ” 是 古代诗歌 的传统主题,并且有许多名篇佳作。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开创新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秋天来。这与 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和性格是分不开的。诗人把悲凉的秋天看得比春天还美,诗的立意不仅新颖,而且深刻,表现了诗人独有的精神和独到的见地。 10.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 李商隐 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 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这首诗也被后人赞颂。 君 问归期未有期,巴山 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

24、窗烛 ,却话 巴山夜雨 时。 1 注释译文 、君:你 、巴山:在今 四川省南江县 以北。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 、共剪 西窗 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却话:从头谈起。 注释 选自 李义山诗集 或刘学锴、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集解 (三册)(中华书局 1998 年版)。 李商隐 (约 813-约 858),字义山,号 玉溪生 ,又号 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一说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一说友人)在长安,所以说 “ 寄北 ”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期

25、:期限。 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池:水池。 何当:何时能够。 8 却 :还,再。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共剪西窗烛花, 夜雨寄北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另一种翻译:您问我的 归期 ,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 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朗读节奏 按音节划分: 君问 归期 / 未有 期, 巴山 夜雨 /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 西窗 烛, 却话

26、 巴山 / 夜雨时。 按意义划分 : 君问 / 归期 / 未有期, 巴山 / 夜雨 / 涨秋池。 何当 / 共剪 / 西窗烛 , 却话 / 巴山 / 夜雨时。 作品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的复信。虽然 归期 难以约定,但诗人想像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 巴山夜雨 的情景,定会给 “ 问归期 ” 的妻子以慰藉。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812 年 或 813 年 约 858 年),字义山,号 玉谿生 、 樊南生 。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 “ 小李杜 ” ,与温庭筠合称为 “ 温李 ” ,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

27、家族里排行 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 唐诗三百首 中,李商隐的诗作有 22 首被收录,位列第 4。 李商隐与 李贺 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 圣论 两篇古文 “ 出诸公间 ” ,并受东都(洛阳)留守 令狐楚 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 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

28、责为 “ 放利偷合 ” ,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 “ 欲回天地入扁舟 ” (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宋代 :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及注释 9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 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 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

29、( sh)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 ln):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 “ 风雨大作 ” 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 风吹雨 ” 也是时局写照,故 诗 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僵 “ 僵 ” 是个形声字,从人僵声,与 “ 偃 ” 同义,是向后仰倒,而 “ 前仆后继 ” 的 “ 仆 ” 是向前倒,与此词倒的方向相反。后来引申用来指 “ 不动不朽 ” ,即 “ 僵硬 ” 的意思,后来此义又造 “ 僵 ” 字表示,但人

30、们仍习惯用 “ 僵 ”字。 诗 中 “ 僵卧孤村不自哀 的 “ 僵 ” 是 “ 僵硬挺直 ” 的意思,形容诗人不受重用。 戍 “ 戍 ” 是个会意字,从人持戈,本义是 “ 守边 ” 。所以,古代的边防战士称 “ 戍卒 ” ;也指一般的驻扎、守卫。诗中 “ 尚思为国戍轮台 ” 一句,可理解为 “ 防守 ” 、 “ 守卫 ” 、 “ 保卫 ” 。 阑 “ 阑 ” 是个形声字,从门柬声,本义是 “ 门遮 ” ,即 “ 门的遮蔽 ” ,门前的栅栏。后来引申为 “ 栏杆 ” , “ 栏 ”字始作 “ 阑 ” ,后加 “ 木 ” 为 “ 楣 ” ,简化为 “ 栏 ” 。阑由 “ 遮止 ” 的意思引申为 “

31、 残尽 ” 、 “ 停止 ” 的意思。诗中 “ 夜阑卧听风吹雨 ” 中的 “ 夜阑 ” 是 “ 夜将尽 ” 的意 思,形容彻夜难眠。现在成语有 “ 夜阑人静 ” 。 思想感情 这首 诗 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陆游 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 1189 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 诗 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 68 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

32、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 “ 风雨大作 ” 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陆游( 1125 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2.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0 从古至今,高天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 城关,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入这滚滚云涛中。奔腾而来的

33、黄河在这里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 公元 1882 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 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

34、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 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