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场地总体布局与道路.ppt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386051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3.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 场地总体布局与道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第六讲 场地总体布局与道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第六讲 场地总体布局与道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第六讲 场地总体布局与道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第六讲 场地总体布局与道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讲 场地总体布局,1,5.1.4 外部空间的处理,3) 底界面的处理,5.1 场地总体布局,不同性质、级别空间的地面铺装和质地处理是不 一样的。街道、广场的地面一般平铺,并满足坚硬、耐压、 耐磨、防滑、无灰等要求,而表面材料的性质、色 彩、图案组织直接影响着空间的情趣,带给人不同 的心灵感受与空间信息。如:地面铺装由粗糙、普通变为精致、美观,常暗示从 交通性空间进入游憩性空间,或表明空间性质变得更为重要, 并引导人们减缓步行速度;硬质地面变为草坪或水面,则应绕行或止步; 利用底界面铺装材料的图案、色彩、质感和拚缝, 可加强地面的方向感和尺度。,2,5.1.4 外部空间的处理,3) 底界面的

2、处理,5.1 场地总体布局,地界面的上升、下沉等起伏变化可以丰富空间效果。地面的升高常用以强调空间或建筑物的重要性, 形成仰视构图;坡地上的多层台地设置,可表达景物的不同重要 性,并丰富空间层次。台阶、梯步或斜坡能引导人的视线由平视转为仰 视,产生期待感,在其中间或始末的平台作重点处 理有助于强调这一效果。,3,中国宁波历史博物馆,中国宁波历史博物馆,5.1.4 外部空间的处理,3) 底界面的处理,5.1 场地总体布局,部分底界面的下沉,增大了视距、提高了视点, 突出了该空间及其地面。 下沉式的广场或庭院求静,闹处寻幽之利;也可与 地下空间相结合,形成地面与地下的过渡。,一般来说,向上行走有助

3、表达兴奋、高兴或敬仰的 气氛,向下行走则有轻松、亲切和安全的感受。,6,5.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空间的动态组织,指视点不断移动时动态观察对外部空间的组织要求,是对外部空间在时间秩序上连续、变化的知觉形象的组织,是动态中空间与时间的统一,是协调处理多个空间之间的关系。,5.1 场地总体布局,1) 空间的引导与暗示,(1)引发诱导的因素,空间的诱导,是通过行为主体:人,对远处景物 的有趣、新奇、期待等心理活动,进而产生的行为倾 向。,8,5.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1) 空间的引导与暗示,(1)引发诱导的因素, 合理延续的暗示;, 有趣味的对象;, 空间之间的转接

4、点 出入口;,空间性质的改变,如从冷到暖,从硬质到软质,从阳光下到阴影处等等;, 通路的便捷、安全、自由、熟悉等;, 交通流的指引;, 象征、重复或符号的暗示。,9,5.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1) 空间的引导与暗示,(1)引发诱导的因素,10,甘肃和政桦林古动物化石保护馆,甘肃和政桦林古动物化石保护馆,12,13,5.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1) 空间的引导与暗示,(1)引发诱导的因素 (2)转折与诱导,转折的空间对人的行为具有自然的诱导作用。,“曲径通幽”,在曲折的路径远处出现具有吸引力的景物时,期 待感会引导人向前行进;,在曲折的路径远

5、处出现具有吸引力的景物时,期 待感会引导人向前行进; 若转折过程中发现目标被其他景物所取代,好奇 心会驱使人沿路探寻;,有时目标可视而路不通,多次转折使目标时隐时 现、多次看到主体的某一局部,引导人向前。,15,5.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1) 空间的引导与暗示,(1)引发诱导的因素 (2)转折与诱导 (3)障碍设置,按照其对空间的限定作用不同,障碍的方式主要 有视觉障碍、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三种。,16,17,5.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层次与渗透,外部空间之间的连续,都含有相互渗透和呼应 的因素,包括直接渗透和间接渗

6、透两种。,(1)直接渗透,建筑、道路、绿化、环 境小品等连续性质的界面 或形体在空间中的延续、 交错。,5.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层次与渗透,(1)直接渗透 (2)间接渗透,“借景”,18,5.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层次与渗透 空间的序列组织,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是空间之间连接的构造序 列,是场地满足功能、美观、安宁和效率的基础。应当根据动态空间的组织要求,依靠建筑、道路、 绿化、环境小品等物质形态的连续布置,建立起合 理的空间序列,达到外部空间体系的动态平衡。,19,5.1.5 外部空间的

7、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层次与渗透 空间的序列组织,(1)功能序列,一种功能到另一种功能的过渡,反映的是各种 建筑功能的先后使用序列。,20,5.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层次与渗透 空间的序列组织,(1)功能序列 (2)空间序列,一种性质空间向另一种性质空间的过渡。,21,5.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层次与渗透 空间的序列组织,(1)功能序列 (2)空间序列 (3)情感序列,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情感元素,按人的行进顺序 进行环境气氛的渲染,通过空间转换来调动人的 情感

8、,伴随空间的序列相应地产生一种情感的序 列。,22,5.1 场地总体布局,(3)情感序列,空间开始:,收心定情,使人从原来的初始心态进入设定的 情境,心理指向透射到对后续空间的期待和渴望。,23, 空间延续:,情感酝酿,利用一些诱导性、延续性的景物, 增加层次性和递变性的心理运动,进行情绪的渲 染,不断深化审美情境。, 空间主体:,高潮迭起,使人在期待和寻觅中突然发现所 追寻的目标而觉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震。, 空间收尾:,形断意连,造成一种回味,景断而意不尽。,5.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层次与渗透 空间的序列组织,平直序列,24,25,5.

9、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层次与渗透 空间的序列组织,复杂序列,5.1.5 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空间的层次与渗透 空间的序列组织,迂回序列,5.1.6 场地交通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1) 概述,(1) 交通组织的任务,根据场地分区、使用活动路线与行为规律要求, 分析场地内各种交通流的流向与流量,选择适当的 交通方式,建立场地内部完善的交通系统;,充分协调场地内部交通与其周围城市道路之间 的关系;,有序安排各种人流、车流、客、货交通,合理 布置相关设施,将场地各分区有机联系起来。,30,5.1.6 场地

10、交通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1) 概述,(2)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局的关系,项目决定交通组织特点;,场地布局状况是交通组织的前提;,交通组织是评价场地总体布局的重要标准;,交通组织是场地布局的核心内容,场地道路是 交通流线的通道,也是场地布局的结构骨架。,31,(3) 场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车行,人行,机动车,非机动车,客运交通,步行 自行车 摩托车 小汽车 客车 水上交通工具,货运交通,多为汽车运输,32,5.1.6 场地交通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1) 概述,(3) 场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满足场地功能需求,符合场地内交通特点;,适应场地周围交通运输条件;,满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

11、术要求;,满足环境保护及场地景观的要求。,33,5.1.6 场地交通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1) 概述,34,5.1.6 场地交通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3) 场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a. 入口集散场地,一般建筑场地均需在其主要出入口附近设 置供人员、车流集散的空间,是建筑场地与城 市空间的衔接与过渡,需重点处理好:交通组织, 景观处理;,1) 概述,(3) 场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入口集散场地,入口集散场地即是场地对外出入的主要连 接点,也是组织场地内部交通的枢纽,必须 处理好各种人、车流的交通,使之路径短捷, 互不干扰。对于人、车流量大而集中的场地,交通组织比 较复杂,建筑与场地

12、出入口之间需要较大的空间 用以满足人流、车流集散的要求。,35,5.1.6 场地交通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1) 概述,5.1.6 场地交通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2) 交通流线的组织,(1) 确定流线体系的基本结构形式,尽端式流线结构,流线组织反映了场地内人、车流动的基本模式。,指流线进入场地抵达目的地后,沿原路线返回 离开场地,因而各条流线起点和终点区分明确。,36,5.1.6 场地交通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2) 交通流线的组织,(1) 确定流线体系的基本结构形式,通过式流线结构,指流线从一端进入场地后可从另一端离开而无 需折返,各流线可互相连通,起点与终点无明显 区分,进出

13、方向可逆。,37,5.1.6 场地交通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2) 交通流线的组织,(1) 确定流线体系的基本结构形式,对于建筑综合体,一般在建筑外围设环路,满足 消防环道的要求。在建筑群体场地中,环通的流线组 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有利于各功能 分区间必要的交通联系,同时也保证 了各分区的相对独立性。,38,5.1.6 场地交通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2) 交通流线的组织,(2) 不同类型流线的组织,场地中的流线从功能上可分为: 使用流线 服务流线从交通对象的角度又可分为: 人员流线 车辆流线,39,5.1.6 场地交通组织,5.1 场地总体布局,2) 交通流线的组织,(2) 不同类型

14、流线的组织,40,场地总体布局中主要分析使用人流、使用车流 和服务流线(服务人流、车流合并看待)三种类型。,分流式,合流式,第六讲 场地道路,41,6.1.1 交通组织的一般工作步骤,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1) 研究场地设计总的要求,明确任务;,2) 预测交通量;,3) 研究可行的交通运输方式;,4) 结合用地功能布局进行交通组织。,42,6.1.2 运输方式简介,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1) 铁路运输;,2) 水路运输;,3) 航空运输;,4) 陆路运输。,43,6.1.2 运输方式简介,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4) 陆路运输:,可以分为地面交通和路外交通两方面:,44,(1)

15、 地面交通地面交通是陆路运输的主要方式,是指各种交通工具通过使用地面的交通设施来完成客货运输任务的方式。,(2) 路外交通路外交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才逐步兴起的一种陆 路运输方式,它是指各种特殊的交通工具通过设置 在地面以外的交通工程设施来完成客货运输任务的 方式。,6.1.3 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基本原则,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一般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满足场地功能要求、符合场地内客货运输特点;,(2) 适应场地周围交通运输条件;,(3) 满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要求;,(4) 较低的运输成本及良好的经营管理效果;,(5) 满足环境保护及场地景观的要求。,45,6.1.3 场地设

16、计中常涉及的交通运输方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1) 场地周围交通设施,46,对于城市内一般类型的场地,其周围的客运 交通主要涉及以下方式:公共汽电车、地下铁道、高架轻轨、出租小汽车、私人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以及步行。场地周围的货运交通通常以陆路运输为主;特定位置与特殊类型的场地(特别是工业场地) 周围还可能采取其他交通方式。主要有:货运汽车、货运码头、专用铁路线等。,6.1.3 场地设计中常涉及的交通运输方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2) 场地内部交通设施,场地内部的客运交通方式因其规模、类型 的不同而各异,通常以非公共交通为主,较为 简单,包括: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

17、以及大中型汽车等。场地内部的货运交通方式因建设项目的不同 而差异较大,一般不外乎:中小型货运汽车、大型货运汽车、连续运输等。,47,6.1.4 交通组织中应注意的问题,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充分结合场地特征,使交通与场地用地功能布局相适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持一致;,要与市政工程设施、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有关设施相配合;,4) 充分利用现有交通技术、并力求促进其发展。,48,6.1.4 场地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49,即场地内的道路系统由机动车道路系统和步行 (含自行车)道路系统组成,二套道路系统相互

18、独立,其交叉处一般设置分 离式立交以保证机动车的通行要求和人行的安全、 便捷。,6.1.4 场地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2) 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50,即场地内仅设置一套人行、车行共用的道路 系统。这种交通组织形式即经济 又方便,布置方式极为灵活, 其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交通 方式比较单一的场地,如私人 小汽车不多的居住区等等。,6.1.4 场地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3) 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51,以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为基础,只在场地内个别 地段设置联系部分建筑的步行专用道,但在步行专 用道和车行道的交叉处不设置立体交叉。这种道路系

19、统虽然其造价较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 稍高,但能更好地解决交通问题,具有更灵活的适 应性。,6.1.5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1) 平坦场地,由场地地形、流线体系的组织形式、道路与建 筑的联系等多种因素确定道路基本形式。,平坦场地道路按其与建筑物的联系形式不同可分为:,(1) 内环式布置,由各出入口引入的道路 在场地内部形成环状。环路多围绕场地的主要 建筑布置,并与其平行。适合具有一定规模、地形条件好、交通量较大的场地。,52,6.1.5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1) 平坦场地,(2) 环通式布置,直接与场地出入口和各个部分连接的道路布

20、置形式。形式灵活,线路便捷、建设经济,特别适宜具有半 公共性使用特点场地,如居民区。,54,55,6.1.5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1) 平坦场地,(3) 尽端式布置,在交通流线上有特殊 要求(各流线独立性强 或要求避免互相混杂等) 或地形起伏较大的场地,不需要或不可能使场地内道 路循环贯通时,将道路延伸至特定位置终止。适用于交通量较小、建筑布局较独立分散或竖向高 差较大的场地。,56,6.1.5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1) 平坦场地,(3) 尽端式布置,58,6.1.5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1)

21、 平坦场地,(4) 网格式布置,又称棋盘式布局,是平坦场地最常 用的一种道路布局形式。道路在场地 内纵横交错形成格网,将场地划分为 较规整的地块。特点:线形顺直,有利于建筑的布置。由于平行方向有多条道路,交通分散,灵活性大,通行量最大,相应的交通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适用于:大规模群体建筑场地的主干道组织,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9,6.1.5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1) 平坦场地,(5) 混合式布置,在一个场地内将上述 两种以上的道路布置形 式组合采用。这种方式可根据场地的地形条件,灵活选用不同的 道路布置形式。,61,6.1.5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

22、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2) 坡地场地,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道路坡道不宜过大,主要道 路坡度宜平缓。道路布置应结合场地地形和变化,使道路的纵坡 较适宜。,(1) 环状布置,道路沿山丘或凹地环绕平行等高线 布置,形成闭合或不闭合的环状系统。,63,6.1.5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2) 枝状尽端式布置,道路结合地形,沿山脊、山 谷(沟)或较平缓的布置,呈 现树枝或扇形的尽端道路。这种方式可较好的适应地形 的起伏变化。,2) 坡地场地,6.1.5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6.1 交通组织与场地布置,(3) 盘旋延长路线布置,由于地形高差较大,可将道路盘 旋布置

23、,或与等高线斜交布置,以 增加道路长度,保证适宜的坡度。此种情况下可将人行通道与景观 功能结合,成为景观要素。,2) 坡地场地,6.2.1 道路分类:,6.2 道路技术标准,1) 主干道,连接场地主要出入口的道路,是场地道路的基本 骨架,属全局性的主要道路,通常交通量较大,且 对外交通联系多。,典型特征:道路路面较宽, 对景观要求也较高。,66,6.2.1 道路分类:,6.2 道路技术标准,2) 次干道,是连接场地次要出入口及各组成部分 的道路,与主干道相配合,是主干道的补充。,特征:一般路面不宽(7m左右),交通量不大。,3) 支路,通向场地内次要组成部分的道路,其 交通量小、路幅较窄。,特

24、征:一般为保证场地交通可达性及消防要求(4m)设 置。平时以步行及非机动车通行为主,有时限制 机动车通行。,67,6.2.1 道路分类:,6.2 道路技术标准,4) 引道,通向建筑物、构筑物出入口,并与主干道、次 干道或支路相连的道路。,特征:一般与建、构筑物的出入口宽度相适应;当有机动车通行要求时,其路面宽3.5m。,5) 人行道,行人通行的道路,包括独立设置的人和非机动 车专用道以及机动车道一侧或两侧的人行道。,特征:一般民用建筑场地的步行道多兼有休息功能, 可与绿化、广场结合,应有较好的绿化环境。,68,6.2.2 道路平面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69,道路的平面位置是由道路的起讫

25、点及中间控制点之间连成的折线决定。为了通行安全及平顺,在折线的转折处要以曲线连接,故道路的平面线型是由直线和曲线组成。,道路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路网规划的大致方向,在满足车行条件下,结合自然条件及建筑物的布局,因地制宜地确定路线具体方向及位置,选择合理的曲线半径,解决好直线与曲线的衔接。,6.2.2 道路平面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1) 平面曲线半径,在道路转折处,为了使路线平面形状与车辆转 弯行驶轨迹相适应,需要用曲线连接,在道路设 计中一般使用圆曲线。确定这条道路中心线的圆曲线的半径即是常说 的平面曲线半径。,6.2.2 道路平面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1) 平面曲线半径,

26、(1) 圆曲线半径的选择,根据所通行车辆的种类、车速等条件来确定。场地中主干道的曲线半径多取较大值以保证 车辆以一定速度顺畅通行;次干道和支路的转弯半径满足最小值即可。,71,6.2.2 道路平面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1) 平面曲线半径,(2) 弯道路面的加宽与加宽缓和段,车辆在转弯处行驶时,车身所占宽度比直行时大。曲线半径越小,这一情况越明显。为保证汽车在转弯 时不侵占相邻车道 ,在小半径 (半径250m) 的弯道上,车道需 要在圆曲线内侧加 宽。,6.2.2 道路平面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1) 平面曲线半径,(2) 弯道路面的加宽与加宽缓和段,加宽缓和段:,是在圆曲线的两端

27、,从直线上的正常宽度逐渐 增加到曲线上的全加宽的路段。一般情况下此路段长度不小于1520m。场地内车速小于15km/h时,不需设置加宽缓和段。,73,6.2.2 道路平面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1) 平面曲线半径,在弯道上,当车辆行驶在双向横坡的车道外侧时, 其重量的水平奋力将增大横向侧滑力,所以当采用 的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高的最小半径时,为抵消车 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的离心力,可以将道路外侧抬 高,使道路横坡呈单向内侧倾斜。,(3) 弯道路面的超高与超高缓和段,超高:,74,6.2.2 道路平面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1) 平面曲线半径,(3) 弯道路面的超高与超高缓和段,超高缓和

28、段:,是由直线段上的双坡横断面过渡到具 有完全超高的单坡横断面的路段。其长度不宜过短否则车辆行驶会发生侧向摆动,一般不小于1520m。当加宽与超高同时设置时,加宽缓和段长度与超高缓和段长度相等,内侧加宽外侧增加超高。,75,6.2.3 道路纵断面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道路纵断面是指沿街道中心线竖向剖切的展开面。在道路纵断面图上有两条线,一条是道路中心线 的原地面线,另一条是设计线。表示原地面起伏的标高线称为地面线,其各点为地面标高(又称黑色标高);表示道路中线纵坡设计标高的线称为设计线,其各点标高为设计标高(又称红色标高)。,76,6.2.3 道路纵断面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1

29、) 纵断面设计内容,77,道路交通要求; 当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 排水要求以及沿路建设情况; 土石方平衡要求、 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道路纵断面设 计线的坡度、坡长、坡 道相互连接处满足行车 技术要求的竖曲线,计 算各柱点施工高度等, 标定桥涵构筑物的标高 等。,6.2.3 道路纵断面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2) 纵断面设计要求,线型平顺、保证行车安全、迅速;尽量缩小工程量;保证道路及两侧建筑用地的排水要求;满足地下管线的敷设要求;与平面线型配合、合理确定各竖向控制点的标高。,78,6.2.3 道路纵断面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3) 道路的最大纵坡,一条道路的容许最大设计纵坡,除

30、考虑行车技 术要求、工程经济等因素外,还必须根据道路类 型、交通性质、当地自然环境以及临街建筑的布 置与地下管线敷设等要求,拟定相应的技术标准。,6.2.3 道路纵断面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4) 道路的最小纵坡,道路的纵坡应能适应路面上 自然降水的排除,并不致造成地 下雨(污)水等的淤塞道路的, 道路这一最小纵坡值即为最小纵 坡。一般介于0.3%0.5%之间。,在平原地区,由于受土方来源 的限制,当道路纵坡难以满足最 小纵坡要求时,可采取与锯齿街 (边)沟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雨水 排除问题。,6.2.4 行车视距:,6.2 道路技术标准,81,在道路上,为保证行车安全,应使在车道上以 一定

31、速度行驶的车辆驾驶员能够看到车前一定距离 内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采取制动或避 让措施,这一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亦称安全 视距)。在视距范围内不得设置可能遮挡司机视线的建 筑物、树木等障碍物,遮挡高度为距道路路面高 1.22.0m范围内。,6.2.5 停车视距:,6.2 道路技术标准,82,停车视距是指车辆在行驶方向前面遇到障碍物, 必须及时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可见安全距离。停车视距应由驾驶员发现障碍反应时间内车辆走 过距离L1,制动生效车轮停转并滑行至移动中止所 需距离Sr,以及车辆停止后与障碍物之间所需的安 全距离Lo等三部分组成,即停车视距:SsL1SrLo,6.2.6 会车视距

32、:,6.2 道路技术标准,当往返车辆行驶于同一车道相遇而无法错让时, 双方均需要制动停车以保证安全,这时所需最短安 全距离即为会车视距,对于未设置对向车流分隔带 的双向机动车道,必须采用会车视距验核。 会车视距Sm可表示为:SmL1LaSr1Sr2Lo,6.2 道路技术标准,84,6.2.7 交叉口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1) 各相交道路中心线在同一高程相交的道口为平面交叉口。其形式取决于场地道路系统布局、交通流量与道 路性质、交通组织方式等,常有:,(a) 十字形交叉口,两条道路垂直或近似垂直相交; 其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 街角建筑易于处理,适用范围广, 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8

33、5,6.2 道路技术标准,(b) X型交叉口,两条道路以锐角或钝角斜交; 当相交锐角较小时,形成狭长形 交叉口,不利于交通组织(特别 是左转交通),街角建筑难以处 理,应尽量避免这种形式。当斜交不可避免时其交角应45度。 为保证城市交通畅通,场地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86,6.2.7 交叉口设计:,6.2.7 交叉口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c) T字形交叉口,是道路尽端与别条道路相交的主 要形式;一般用于次要道路与主要干道相 交的交叉处,应优先保证主要干道的交通通畅。,(d) 错位交叉口,T字形交叉口的变化,交叉 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一些,否 则将影响主干道上的车速

34、。,87,6.2.7 交叉口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e) Y字形交叉口,因地形限制或道路布局而产生的 形式。视野开阔,交通顺畅。,(f) 复合式交叉口,用于多条道路交叉处;一般用地较大、交通组织复杂, 应尽量避免。,88,6.2.7 交叉口设计:,6.2 道路技术标准,2) 交叉口处的视距保证,89,6.2.8 道路横断面:,6.2 道路技术标准,沿着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在的剖面, 称为道路横断面。,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宽度为路幅宽度。,居民区级道路:,一般建筑场地道路:,道路红线之间的道路 各项用地宽总和。,建筑控制线之间的 距离。,6.2.8 道路横断面:,6.2 道路技术标

35、准,1) 道路排水形式,(1) 城市型道路,一般市区场地和郊区场地的道路通常为城市型道路。,道路以突起的的路缘 石保护路面,采用暗 管排水系统。,91,6.2.8 道路横断面:,6.2 道路技术标准,1) 道路排水形式,(1) 城市型道路,郊外场地,或道路密度较小,地形起伏较大, 外观要求不太高的场地。,路面两侧不设高出的路缘 石,而有保护路面的路肩, 路肩外设明沟排除道路及两 侧建筑用地的雨水;为防止场地积水对行车和 路基的影响,路面一般略高 于两侧用地。,6.2.8 道路横断面:,6.2 道路技术标准,2) 路拱坡度,道路在横向上单位长度内升高或降低的值, 称为路拱坡度(i),通常用%、或

36、小数值表示 。,93,6.2.8 道路横断面:,6.2 道路技术标准,2) 路拱坡度,绿带的横坡过大会造成植物根部的土壤被冲刷, 一般取0.5%1.0%。,人行道横坡通常采用直线型向路缘石方向倾斜, 为利于排水同时避免行人因坡大滑倒,考虑地面 材料和降雨强度的不同,其横坡可为1%3%,一般 取值1%2%。,由于车行道宽度较大,为尽快排除地面水,车 行道一般都采用双向坡面,由道路中心线向两侧 倾斜,形成路拱。拱顶到沟底的高度称为路拱矢高或路拱高度。,94,6.2.8 道路横断面:,6.2 道路技术标准,3) 道路的横断面形式,(1) 一块板,车行道由一块连续的路面组成,采取对向混行,机 动车、非

37、机动车混流方式组织交通,或仅以划线标 志分隔对向车流及机动车、非机动车车道;适用于路幅宽度不大、双向交通量不均匀的路段, 以及车流量不大、出入口较多的道路,是场地内应 用最广的道路横断面形式。,6.2.8 道路横断面:,6.2 道路技术标准,3) 道路的横断面形式,(2) 二块板,利用分隔带隔离对向车流,将车道一分为二的横 断面形式。,适用于有较高景观与绿化要求,机动车流量大, 车速要求高,非机动车类型单一且流量较小的场地主 要干道,特别是场地主要出入口附近或道路横向高差 较大的路段。,96,6.2.8 道路横断面:,6.2 道路技术标准,3) 道路的横断面形式,(3) 三块板,以两条分隔带隔

38、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道,将车 行道一分为三的横断面形式。,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车速要求高、非机动车多 且道路路幅较宽的大型场地交通干道,如居住区主要 道路等。,97,6.2.8 道路横断面:,6.2 道路技术标准,3) 道路的横断面形式,(4)四块板,以三条分隔带使对向车流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车种分流的横断面形式。常见于大城市的主城干道,在场地中应用极少。,98,6.2.8 道路横断面:,6.2 道路技术标准,5) 车道宽度,99,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的部分,通称为车行道。在道路上提供每一纵列车辆安全行驶的地带,称为一个车道;其宽度的确定取决于车身的宽度,以及车辆之间在横向上的安全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