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ppt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387933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206 大小:5.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6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6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6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6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6页
亲,该文档总共2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四、社会文化理论 五、信息加工理论 六、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一、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行为主义 的 心理发展观,Contents,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华生经典行为主义,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一、社会背景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管理、行为控制受到人们的关注。二、理论背景1.实证主义哲学2.动物心理学3.对内省心理学的反叛,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内省心理学: 构造主义:以铁钦纳为代表,认为心理学是用内省法(selfobservat

2、ion)对意识进行研究的科学,主张将意识分为不可再分的要素(意象、感觉、情绪等)。机能主义(functionism):把心理活动看成一个联系的整体,认为心理学是关于心理活动如何帮助有机体适应社会活动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除内省外还应包括客观观察。华生认为无论是“意识”还是“意识过程”都是难以观察的,阻碍了心理学客观化、科学化,成为一门自然科学。,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华生(John Broadus Waston,1878-1958),生于美国格林威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6岁进入福尔曼大学,五年后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2岁进入芝加哥大学,三年后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30岁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教授,五年后发表

3、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举成为行为主义领袖,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一年后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37岁开始研究儿童心理,1929年发表婴儿与儿童的心理照顾;42岁因家庭纠纷被迫离开学术界,经营广告事业;47岁发表行为主义坚持推行他的行为主义思想;67年从商界退休,在一农庄安度晚年,享年81岁;,一、华生传略,二、行为主义的界定,研究对象行为行为是指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反应(response)是行为的基本单位,刺激(stimulus)是引发有机体内部外部反应的变化,在生活中叫做社会情境。刺激和反应都是物理或化学变化。 2.研究任务心理学就是通过确定刺激反应之间联结规律,

4、达到预测和控制有机体行为的目的。,反应的分类:根据可否直接观察将反应分为内隐的(internal response)和外显的反应(external response);根据可否习得分为习得反应(unlearned response)和非习得反应(learned response)。又依照这两个标准将反应分为:外显的遗传反应:如眨眼、抓握、吮吸等;内隐的遗传反应:如内分泌、循环作用等;外显的习惯反应:如说话、开关门、打球、游泳、开关门等;内隐的习惯反应:如思维等;,二、行为主义的界定,3.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二、行为主义的界定,(3)言语报告法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

5、能力。 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 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4)测验法他主张要设计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只能用来测验人的习惯,习 惯的类型等。并不能测出人的智力高下和“天赋”的差异。,2.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二、行为主义的界定,三、本能论,詹姆士对本能的解释是与生俱来的、非习得的行为倾向或才能。在 当时普遍接受,去解释“钢琴家的儿子也是钢琴家”,我们经常听到 有人在孩子犯错时说“瞧瞧他父亲”或“瞧瞧他爷爷”。华生否定本能(instincts)的存在,认为人生来是具有特定结构的 动物,由于这种结构,人生来就能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他把这类反应

6、称为非习得的行为(unlearning behavior),而非能力、“心理特质 ”、特殊能力的遗传。 举个例子:钢琴家的儿子只是恰巧具有了音乐的躯体结构(手指纤长) 、从小接受父亲在钢琴方面的刺激和训练,最终成为钢琴家。,三、本能论,为了进一步证明他的观点,华生对数百名婴儿从出生起至第三十天进行日常观察,提出一切婴儿所表现出共有的出生资质(birth equipment):打喷嚏:当婴儿从较冷的房间被送进过热的房间时、被抱到室外阳光下时;啼哭:最初的啼哭是呼吸的作用,受到外界空气刺激所致;饥饿、 疼痛亦会引起;吮吸、吞咽动作:条件反射;打嗝:出生后七天出现,刺激来源于胃部实物的压力;微笑(爱

7、):饱食之后、母亲的轻轻晃动、抚摸、拍打会引起;等等。人体结构和外界刺激共同导致了以上行为。,四、习惯论,习惯:华生认为任何明确的动作,外显或是内隐,凡不是遗传来的,都可称为习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形成和巩固的结果。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以3岁的孩子当做被试,把装有糖果的问题箱呈现给他,并让他知道如果打开箱子他就能得到糖果。他几乎用尽了所有先前获得的反应活动。第一次打开大概用了20min.的时间,当他打开箱子时给他一些糖果。第二次,他用了较少的反应活动就打开了箱子。第三次更少了。经过不到十次实验,他几乎能一下子打开。 习惯形成的原因:频率(frequency)和最近基础(recency bas

8、is) 影响因素:(1)年龄(2)练习的分配 (分散学习),五、人格论,人格(personality):由占支配地位的习惯构成,是人一切动作的总和。人在出生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训练形成了不同的习惯系统即人格。 华生人格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华生认为彻底改变人格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改变个体的环境来塑造个体用此方法使新的习惯加以形成,改变环境越彻底,人格因为改变的越多。,哪些情绪是与生俱来的? 情绪是一种涉及到整个身体机制,尤其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遗传模式反应。 经过大量的儿童观察实验,华生提出儿童具有三种非习得情绪反应(遗传模式反应):惧、怒和爱。它们

9、时候来人类各种复杂情反应的核心。a)惧 S:失持、巨响或高声 R:呼吸停顿接着急促、啼哭 b)怒 S:阻止孩子的运动 R:面红耳赤、啼哭、肢体乱舞 c)爱 S:轻轻地抚摸摇晃、喂奶 R:微笑、舒展身体、发出咕咕声这些情绪是如何变得复杂起来的?华生选择了被试艾伯特(重21磅,11个月大):实验目的是建立孩子对白鼠的恐惧条件反射:,六、情绪论,六、情绪论,US R钢条声 逃避、啼哭US + CS R 钢条声+白鼠 逃避、啼哭。CS R白鼠 逃避、啼哭,后来小艾伯特看到类似小白鼠的一团毛茸茸的东西,如小兔子,猫,老爷爷的胡须都会做出恐惧反应,这是我们所说的泛化 。,六、情绪论,小阿尔伯特的恐惧实验证

10、明了情绪可以通过条件作用习得的,并且说明 了引起恐惧反应的刺激会被条件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引起恐惧情绪反应的刺激越来越多;华生认为,由于条件反射的作用,引起爱的刺激、怒的刺激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另外,华生还对人类的其他情绪进行了研究,是惧、怒、爱这三种非习得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成人之所以有如此复杂多变的情绪反应,是由人类社会存在的综合刺激所致。(反应条件化),七、语言和思维,思维是关于语言习惯(language habits)的领域当嘴巴关闭后喉头肌肉的内隐运动,我们称之为思维(thinking),“简言之,不过是我们同自己在交谈”。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一种动作习惯,思维的本质就是

11、无声的语言。 我们什么时候思考?“当我们不出声地运用我们的语言,从一个使我们不协调的情况中摆脱出来时,我们开始思考”思维的分类:a)已经完全习惯化的言语的无声应用 如音乐家浏览熟悉的曲段、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b)组织得很好的内隐语言过程被情境或刺激激发 如33*333 c)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遇到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情境时) 如艺术创作,评价,对儿童教育的启示,反对统一标准,主张区别对待。1.不同地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2.不同的季节实施多样的课程与活动;3.尊重对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的差异性,主张区别对待。二、对当今幼儿保育、教育工作具有借鉴作用。1.对孩子言语、动作太过粗鲁,经常拒绝孩子限制孩

12、子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会引起儿童的不良情绪反应;反对体罚。2.利用条件反射法消除儿童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系统脱敏法雏形)三、应重视早期教育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1.通过合理、有序的早期训练塑造儿童良好习惯。2.我们对哪些行为进行干预?怎样干预?(讨论),L/O/G/O,斯金纳及其新行为主义研究,主 要 内 容,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新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新行为主义与华生行为主义的对比,对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5,2,3,4,.,斯金纳的生平传略,1,第一部分 斯金纳的生平传略,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

13、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斯金纳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苏斯昆哈那镇的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喜爱动手制作和发明创造。 1922年,斯金纳进入纽约州克林顿市的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始从事写作。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认为文学难以解释人的行为而对文学产生了失望,因此转入哈佛大学心理系从事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于1930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该校研究院任研究员。19371945年他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心理学,19451947年任印第安那大学心理系主任。1947年他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从事行为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为表彰斯金纳在

14、心理科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越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书。8月17日晚,他完成了为美国心理学家杂志撰写的论文心理学能够是一门关于心理的科学吗?第二天即8月18日便溘然长眠,心理学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第二部分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一、严格的环境决定论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三、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 四、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严格的环境决定论,(一)环境的决定作用环境决定行为论斯金纳对于人的行为的研究是

15、从关于人的行为的原因入手的。在斯金纳看来,影响人的行为的多种因素存在于人体外部,即人体所处的外部环境之中。 外部环境包括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遗传环境、个体经历过的历史环境和个体现在所处的现存环境。 那么环境如何决定行为呢?斯金纳对此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环境作为相倚性联系的一部分而决定人的行为。2、行为是通过操作强化作用而在环境中形成的。3、环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各种外界变量上。斯金纳认为反射是刺激和反应的相关,用公式来表示为:R=F(S,A)刺激与反应的关系是一种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二)心理现象是副产品斯金纳反对把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当成行为的原因,他认为内部心理过程只是环境产生行

16、为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副产品,而不能被看成是行为的原因。斯金纳的环境决定行为论图示环境条件 行为副产品内部心理过程,(三)忽视神经系统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没有必要用人体内部神经系统的活动解释行为,原因如下:1、在分析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的因果关系时,内部的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都没有用处。2、现有的神经生理学知识几乎都是靠不住的,难以用于对行为原因的科学分析。3、即使将来有关神经心理学的知识丰富了,也仍需要在有机体外部寻找行为的原因,行为科学并不因此而变得无效。,二、心理学研究方法,(一)纯自然科学法实验法: 鸽子、白鼠实验 (二)摒弃内省法1、内省不可靠: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2、内省无必要:对于科学地分

17、析人的行为没有必要3、内省导向错:可能导致满足对行为的心灵主义解释,从 而不去在环境中寻求行为的真正原因。,三、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一)经典实验 1、斯金纳箱(skinner box)斯金纳箱高约0.33米,长方形,一面是单向玻璃,以便于观察动物而不惊扰它,其底部是金属网,可产生电击。箱内有照明小灯,并有一根连接着食物台的杠杆或一块踏板(见图)。,2、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 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固定在架子上; 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18、; 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二)行为分类斯金纳根据其实验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并把这些规律用于教育教学和行为干预中。1、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 behavior)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又称引发反应,如风吹导致眨眼。 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or)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又称为自发反应。如婴儿喃喃自语。斯金纳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2、斯金纳又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形式:经典条件

19、反射学习和操作条件反射学习。前者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性行为,后者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比较:,四、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条件反射中的学习过程:SRS(一)强化 1、概念强化(reinforcement) :凡是能提高反应发生概率的手段、措施等都是强化,能提高反应概率的事物即强化物。 2、强化的分类(1)正强化与负强化根据强化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强化分成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通过呈现奖励性刺激提高反应概率。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通过消除厌恶性刺激提高反应概率。,负强化的两种

20、形式: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escape conditioning)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avoidance conditioning)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 二者区别在逃避条件作用中,个体实际经受了由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带来的痛苦;而在回避条件作用中,个体并未实际遭受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袭击。,(2)内部强化和外部

21、强化根据强化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强化和外部强化。 内部强化是指个体受内部动机驱动而从事某种活动,是由活动本身带来的强化。内部强化物即个体从事活动时所产生的快乐、愉悦、成就等体验。 外部强化是指来自外界的用于激励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奖赏,如家长、学校、教师等给予的强化。外部强化物即用于激励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表扬或奖赏。注意:对学生原本自愿做出的某些行为进行外部强化,有可能削弱长期的内部动机。,3、强化的程式(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指的是在提供强化物的时间和数量上有不同的安排,可以分成两大类:(1)立即强化与延迟强化 立即强化指个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立即提供强化物。 延迟

22、强化指个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过一段时间才提供强化物。一般而言,立即强化优于延迟强化。延迟时间越长,行为水平越低。(2)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程式(continuous reinforcement schedule)是指个体每次表现出正确反应后,均提供强化物。 间歇强化程式(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schedule)又分为间隔式强化(interval schedule)和比率式强化(ratio schedule).1)间隔式强化程式据时间间隔实施强化,可分为定时强化和变时强化 定时强化(fixed interval schedule):这是按照一定的固定时间间

23、隔,对操作反应进行强化,例如,每隔3分钟或5分钟给一次强化,而不管有机体在这一段时间内做出多少次反应。,变时强化(variable interval schedule):这种强化程序是只规定一个平均时距,例如,平均每5分钟强化一次,但每次强化的具体间隔时间或长或短不固定。这种强化程序可以使个体的反应保持平稳和均匀地出现。2)比率式强化程式:据反应次数实施强化,可分为定比率强化和变比率强化 定比率强化(fixed ratio schedule)这种强化程序是以个体反应的次数为基础决定强化的程序。例如,每出现15次反应实施一次强化。 变比率强化(variable ratio schedule)是以

24、个体的反应为基础,制定一个标准次数。强化以标准为平均数,具体实施可以灵活掌握,这样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固定比率强化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有益,而变比率式则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图为不同强化程序下所得到的累积反应次数曲线图 (资料来源:JLWilliams,1938),运用强化程式的原则:,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后果紧跟行为之后比后果延续要有效得多。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价值。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

25、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为。,4、强化在课堂中的一种应用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5、强化时注意事项 (1)确定想要学生做出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出现时予以强化,并告知原 因; (2)在恰当的行为出现后,及时地给予强化; (3)选择合适的强化物。 1)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什么强化物感兴趣。 2)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相同刺激的反应

26、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有力的强化刺激和事件。,(二)惩罚,1、概念惩罚(punishment):在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或消除奖励性刺激,从而导致此类反应概率下降,即是惩罚。2、惩罚与强化(特别是负强化)的区别:3、惩罚的具体方法:餍足、斥责、代价、孤立4、运用惩罚时注意事项(1)如果能够起作用,尽量采用温和的惩罚手段(撤销奖励性刺激)。(2)注意运用惩罚后的反应抑制期。(3)惩罚一定要在不良反应发生后立即给予,延迟的惩罚可能是无效的。(4)及时告诉儿童他受到惩罚的原因。,第三部分 新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一、强化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程序教学(一)

27、概念: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的个别化教学方法。(二)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解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三)程序教学原则:第一,积极反应原则; 第二,小步子原则;第三,即时反馈原则;第四,自定步调原则;第五,最低的错误率。,(四)程序教学的评价:,程序教学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开辟了道路。 但在策略上过于刻板,注重对教材的分析,把教材分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程序教学着重于灌输知识,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探讨,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程序教学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二、强化与消退在儿童

28、行为变化中的应用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一)行为塑造 又称连续接近法(successive appoximation),通过强化每一小步的进步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 用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逐步强化 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在塑造行为时要注意一条原则:学生必须在他们能力所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行为延伸。,(二)行为矫正 1、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消退 消退(extinction):行为发生之后不

29、再给予任何强化刺激的方法。 2、行为矫正的过程:(1)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2)设立基点行为(3) 选择强化物和强化标准(4)如果有必要选择惩罚及其标准(5)观察行为并与基点行为作比较(6)减少强化频率 3、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干预过程中,消退原理的使用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消退的行为必须明确具体。 其次,消退要和强化结合使用。 最后,避免中断消退的情况发生。,小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消退)的方法来消除不良行为,慎重对待惩罚 。,第四部分 从华生到斯金纳 新老行为主义者的对比,一、基本观点相同 1、研究目的: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2、对人的心理

30、本质的看法所渭的心理活动只不过是轻微的、隐蔽的身体活动,把思想看成是“含蓄的语言”,认为发生在有机体皮肤内部的活动是“行为本身的一部分”。 3、对行为原因的看法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在外部环境,否认内部心理状态对行为的作用,忽视神经系统的活动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4、关于人和动物的差别不区分人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别,认为人和动物的差别仅表现在复杂性、多样性及成就大小上。 5、对内省的态度: 反对内省法,二、对华生理论的发展 1、丰富“SR”公式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的概念,提出行为的“强化相倚”思想,认为在环境和行为的因果关系中,反应、刺激和强化是顺序发生的基本相倚。环境不是孤立地发挥刺激作用,

31、而是在相倚中与有机体发出的操作行为、行为的结果共同对下一次行为发挥控制作用。 2、对待心理过程的灵活性他在处理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时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他承认内部心理过程的存在,也承认这些东西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对待遗传因素的灵活性斯金纳认为华生对婴儿前途的预言过于绝对,是句“不慎之辞”。他承认先天行为的存在,承认某些行为具有遗传性。,第五部分 对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一、新行为主义理论的贡献: 1、斯金纳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丰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观点。 2、斯金纳所做的强化程序的实

32、验研究深入具体系统,揭示出的强化规律客观可靠。它对人类的行为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激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推动了心理学走向应用。他的程序教学思想被应用于教材编制,机器教学的模式也融入到新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显然应该归功于斯金纳的贡献,推动了个体化教学形式的深入研究。 4、斯金纳的行为塑造和矫正方法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成效,在学生的行为塑造和课堂指导等方面意义重大。,二、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斯金纳同传统行为主义者一样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而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因此,他是一位极端的行为

33、主义者,有人把他的思想体系称为“描述性“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在晚年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反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反对对学习过程和行为塑造过程的认知解释。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上看斯金纳,他是一位坚定的行为主义者;而站在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学发展的角度上看,他是一位顽固者。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有局限性。教学实践表明,程序教学减少了师生直接对话的机会,阻碍了师生间的及时交流,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在教学机器上学习,还会有盲目地追求学习进度、猜想问题的答案和不求甚解等不良倾向。这些不利因素致使程序教学运动没有得到继续发展,而只成为教育史上留下的个体化教学方式之一。,斯金纳著作推荐,沃尔

34、顿第二(1948) 科学和人类的行为(1953) 自由和对人的控制(1955) 言语行为(1957) 行为的分析(1961) 年适五十的行为主义(1963) 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 行为主义辨歧(1973),Albert Bandura and His Social Learning Theory,“People with high assurance in their capabilities approach difficult tasks as challenges to be mastered rather than as threats to be avoided.“ -Albe

35、rt Bandura,目录,班杜拉的理论,班杜理论的当代意义,班杜拉传略,对班杜拉及其理论的评析,一、班杜拉传略,(一)个人简介 (二)学术生涯 (三)主要著作,(一)个人简介,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Timeline of Events: Albert Bandura was born December 4, 1925, in the small town of Mundare in northern Alberta, Canada. 1949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with a degre

36、e in Psychology. 1951 Received his M.A.in Clinic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owa. 1952 Received his Ph.D. in Clinic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owa. 1953 Began teaching at Stanford University. 1974 Served as President of the AP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80 Received t

37、he APAs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2004 - Outstanding Lifetime Contribution to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一)个人简介,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巨匠,社会认知理论之父。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

38、会生活领域。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跨越许多领域,被誉为“现代的多面手”。,1、童年时期,班杜拉是家中最小的,他的出生为这个家庭平添了很多欢乐、笑声和憧憬,他的五个姐姐都争相照看他,教他读书识字,和他嬉戏。 班杜拉的家庭有着西欧血统,父母均是移民,父亲来着波兰,母亲来自乌克兰,家庭以种植小麦为生。 家庭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They had no formal education but placed a high value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For example, his father taught himself to read three langua

39、ges, Polish, Russian, and German, and he also served as a member of the school board in the district where they lived.”( Pajares, F. (2004). Albert Bandura: Biographical sketch),2、中小学时期,The last of six children, Banduras early education consisted of one small school with only two teachers. According

40、 to Bandura, because of this limited access 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students had to take charge of their own education“ (Stokes, 1986). “教材内容是老掉牙,但因此发展起来的自我指导能力却终身受用。” (心理学经典人物及其理论,郭本禹主编) 父母鼓励班杜拉利用暑假的时间去村庄以外的地方积累经验,班杜拉在Edomnton的一家家具厂工作,在这里学会的木工手艺不仅帮助了他后来完成大学的学业,也成为他终生的业余爱好。,3、大学时期,中学毕业后参加远征修路

41、队,参加修补阿拉斯加公路的修补活动。 修路生活结束后,他带着一身荒原气息来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打算在生物科学中选择专业。 班杜拉后来解释说: “My parents encouraged me to expand my experiences . they essentially presented me with two options: I could either remain in Mundare, till the farmland, play pool and drink myself to oblivion in the beer parlor, or I might try

42、 to get a higher education. The latter option seemed more appealing to me.“ ( Pajares, F. (2004). Albert Bandura: Biographical sketch),3、大学时期,大学里,班杜拉在下午要在工厂做木工以维持生计,所以很多课程就要在上午完成。为节省开支,他和同学合租郊区的房子,早晨和机械和医学专业的同学搭早车到学校。但是,生物科学的课程并没有那么早就开始上课。 “One morning, I was wasting time in the library. Someone had

43、 forgotten to return a course catalog and I thumbed through it attempting to find a filler course to occupy the early time slot. I noticed a course in psychology that would serve as excellent filler. It sparked my interest and I found my career.“ ( Pajares, F. (2004). Albert Bandura: Biographical sk

44、etch) 对精神病理学的兴趣让班杜拉决定专攻心理学,三年后(1949),他完成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并获得了心理学的贝娄肯奖。,4、研究生时期,1949年,班杜拉决定接受研究生教育,攻读临床心理学专业。 选择大学的困惑 当时的心理学领域里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平分天下 班杜拉在1989年回忆说: “当时我强烈的感觉到,临床心理学必须建立在可靠的知识基础上,我们不应该使人屈服于某种心理治疗,等若干年后再来看看有什么效果。相反,我们在广泛使用某种治疗方法之前就应该对它进行检验。” (心理学经典人物及其理论,郭本禹主编) 当他询问一位老师该上哪所学校时,这位老师毫不迟疑的指出爱荷华(衣阿华)大学(U

45、niversity of Iowa)正是他的理想之地。,4、研究生时期,爱荷华大学众星云集的心理系: (1)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 )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曾任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心理学教授(1935-1945)。 (2)斯彭斯(Kenneth W. Spence.1907-1967)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Clark Leonard Hull,1884-1952 )的坚定追随者和新赫尔学派的重要人物,爱阿华大学的心理教授。 (3)阿瑟本顿 (Arthur Lester Benton 1909-)神经病理学家,爱阿华大学的心

46、理教授和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培训项目的负责人(19481958) ,其教学和研究涉及临床神经心理学的许多方面 。 班杜拉师从本顿学习临床心理学,1951获硕士学位,1952获博士学位。,5、毕业后,1953年,班杜拉来到维奇塔辅导中心,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博士实习训练。 1953年入斯坦福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至1964年晋升教授。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6年任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主任。 目前,班杜拉仍以约丹荣誉教授的身份任职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二)学术生涯,1、学术渊源和研究生涯的开始 (1)以赫尔(Clark Leonard Hull),为首的“耶鲁学

47、派”的影响:坚持行为主义客观原则 (2)新兴的认知心理学的影响(1956年代表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的几项重要研究相继发表):思想方法和实验技术 (3)受米勒(N.Miller)、与多拉德(J.Dollard)的影响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1941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4)对传统学习理论的批判:试误说 (5)西尔斯带来的经验操作范式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其家庭背景的影响,以现场研究的方法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过程。,(二)学术生涯,2、早期学术贡献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早期主要研究心理治疗问题。1958年以后与他的博士研究生R.H沃尔特斯合作研究青少年的攻

48、击性行为,潜心从事行为矫正技术的探索,以后又致力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建树,强调认知过程、代替性强化和自我调节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义者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3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后日益强调人的主体因素特别是认知因素在人的机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班杜拉在六七十年代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和理论阐释,以说明认知因素以及以认知为基础的其他主体因素如自我强化、自我调节等对学习的必要性,从而形成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一般学习论观点,并集中体现于1977年发表的社会学习理论一书,它标志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 由于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

49、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此后,班杜拉一方面继续在经验和理论两方面丰富和完善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广泛开展对人类主体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二)学术生涯,3、 学术兴趣的转向与自我效能的研究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杜拉初步形成了他的人类心理机能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ngnitive Theory)。 1986年出版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是其社会认知理论思想的系统总结。该书可以看作是班杜拉学术思想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以前,他主要从事于对其一般学习论观点和观察学习理论的阐述,从而表现出与传统学习理论之间连续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他的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三元交互决定理论中,有关人的主体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学习理论的逻辑而不属于学习理论的范畴。在此以后,他的学术兴趣便转向自我现象的全面考察,特别是有关自我效能的研究,并已形成大量文献。 所以,班杜拉将他的后期理论称为社会认知理论,或许也反映了他的一种理论冲动,即与学习理论的逻辑相决裂。其中除一系列论文外,班杜拉尚于1995年发表两本有关自我效能理论的著作:一为变革社会中的自我效能(主编),二为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幼儿学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