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 T 5750-2014 气象仪器防盐雾、防潮湿、防霉菌 工艺技术要求.pdf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42124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JB T 5750-2014 气象仪器防盐雾、防潮湿、防霉菌 工艺技术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JB T 5750-2014 气象仪器防盐雾、防潮湿、防霉菌 工艺技术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JB T 5750-2014 气象仪器防盐雾、防潮湿、防霉菌 工艺技术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JB T 5750-2014 气象仪器防盐雾、防潮湿、防霉菌 工艺技术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JB T 5750-2014 气象仪器防盐雾、防潮湿、防霉菌 工艺技术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ICS 07.060 N 95 备案号: 47384 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JB/T 57502014代替 JB/T 5750 1991气象仪器防盐雾、防潮湿、防霉菌 工艺技术要求 Proventing salt mist, moisture and mould for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 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 2014-07-09 发布 2014-1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JB/T 57502014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2、 4 覆盖层使用环境严酷程度分级 . 2 5 产品电镀工艺技术要求 .2 6 产品的铝阳极氧化工艺技术要求 . 6 7 产品涂漆工艺技术要求 .6 8 产品设计、外协时应满足的要求 . 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钝化膜鉴别试验 . 9 附录 B(规范性附录)延展性试验 . 9 附录 C(规范性附录)铬镀层裂纹和孔隙率的测定 . 10 附录 D(规范性附录)铝阳极氧化膜封闭质量试验方法 . 10 表 1 钢铁上的铬、镍镀层 . 3 表 2 钢铁上的铜、镍、铬镀层 . 3 表 3 铜或铜合金上的铬、镍镀层 . 4 表 4 钢铁上的镀锌层 . 4 表 5 镍镀层、铬镀层腐蚀试验 . 5 表 6 对双

3、层镍和三层镍的有关要求 . 5 表 7 铝阳极氧化 +着色 +封闭层的耐蚀性试验 . 6 表 8 产品涂漆层配套选用方案 . 7 JB/T 5750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JB/T 5750 1991气象仪器防盐雾、 防潮湿、 防霉菌 工艺技术要求 , 与 JB/T 5750 199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第 1章前面的内容; 对术语和定义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将原标准表 5的表注内容加入到本标准的 5.4.4; 将原标准表 7的表注内容加入到本标准的 6.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

4、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气象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CMIF/TC2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长春希迈气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文芝、王启万、赵玉兰、王明蕊、吴展。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T 5750 1991。 JB/T 57502014 1 气象仪器防盐雾、防潮湿、防霉菌 工艺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仪器及其附件(以下简称产品)常用的以防护、装饰为目的的镀镍、铬、锌、铝阳极氧化,以及有机涂装工艺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仪器。海洋仪器亦可参照采用。 2 规范性引用

5、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32 漆膜耐冲击测定法 GB/T 2423.4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Db:交变湿热( 12 h+12 h 循环) GB/T 2423.1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J 及导则:长霉 GB/T 4955 金属覆盖层 覆盖层厚度测量 阳极溶解库仑法 GB/T 4956 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 覆盖层厚度测量 磁性法 GB/T 4957 非磁性基体金属上非导电覆盖层

6、 覆盖层厚度测量 涡流法 GB/T 5270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评述 GB/T 6462 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厚度测量显微镜法 GB/T 6463 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厚度测量方法评述 GB/T 6465 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 腐蚀膏腐蚀试验( CORR 试验) GB/T 6466 电沉积铬层 电解腐蚀试验( EC 试验) GB/T 6807 钢铁工件涂装前磷化处理技术条件 GB/T 6808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着色阳极氧化膜耐晒度的人造光加速试验 GB/T 9797 金属覆盖层 镍 +铬和铜 +镍 +铬电镀层 GB/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

7、验 GB/T 14165 金属和合金 大气腐蚀试验 现场试验的一般要求 JB/T 4159 2013 热带电工产品通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覆盖层 overlay 本标准所提出的电镀层和化学覆盖层的总称。 3.2 主要表面 main superficies 覆盖层对于工件的外观和使用性能起主要作用的表面部分。 3.3 最小厚度 minimum gauge 工件主要表面上能被直径 20 mm 的球接触到的任何一处,镀层厚度必须达到的最小值。 JB/T 57502014 2 4 覆盖层使用环境严酷程度分级 产品实际使用环境严酷程度分为四级: a) 4极严酷

8、大气腐蚀环境(空气中含少量腐蚀气体或盐分的潮湿户外大气,如湿热带地区的工业城市和沿海地区) ; b) 3严酷大气腐蚀环境(空气中不含腐蚀气体或盐分的一般潮湿户外大气) ; c) 2中等大气腐蚀环境(空气中不含腐蚀气体或盐分的干燥地区户外大气或湿热带室内大气) ; d) 1轻微大气腐蚀环境(干燥的室内大气) 。 5 产品电镀工艺技术要求 5.1 镀前预处理要求 5.1.1 镀前预处理包括粗糙表面整平、脱脂、浸蚀几个方面: a)粗糙表面的整平包括磨光、机械抛光、化学或电化学抛光、滚光、喷砂处理等; b)脱脂包括溶剂脱脂、化学脱脂和电化学脱脂; c)浸蚀包括电化学浸蚀和弱浸蚀(活化) 。 注: 上述

9、工序的选择应根据基材性质及其表面状态、油锈程度及使用质量要求而定。 5.1.2 镀前处理后应使被镀件表面无沾污、无油膜及氧化膜,平整光滑。 5.2 镀层分类 5.2.1 镀层分类标记构成如下: a) Fe钢铁基体,后续以斜线。 b) Zn锌镀层的化学符号,表示基体金属(锌合金)时,后续以斜线。 c) Cu铜镀层的化学符号,表示基体金属(铜或铜合金)时,后续以斜线。 d) Ni镍镀层的化学符号。 e)表示镍镀层类型的符号: 1) b光亮镍镀层; 2) p暗镍或半光亮镍镀层,欲得到全光亮镍镀层需要抛光; 3) d双层或三层镍镀层。 f) cr铬镀层的化学符号。 g)表示铬镀层种类及最小厚度的字符:

10、 1) r普通铬; 2) mc微裂纹铬; 3) mp微孔铬。 h)镀层后面的数字表示镀层的最小厚度,单位为微米( m) 。 示例: 钢铁上由 20 m(最小厚度)铜、 25 m(最小厚度)光亮镍和 0.3 m(最小厚度)微裂纹铬构成的镀层的分类标记可写成: Fe/Cu20Ni25bcrmc。 5.2.2 对应于使用环境严酷程度等级的镀层分类标记见表 1表 4。 5.2.3 对提高产品镀层的防护 -装饰性能,对钢铁、铜基体应逐步采用多层镍套铬工艺体系,具体镀层组合可以是半亮镍 -亮镍 -铬、半亮镍 -高硫镍 -亮镍 -铬、半亮镍 -亮镍 -封闭镍 -铬、半亮镍 -亮镍 -高应力镍 -铬、半亮镍

11、-高硫镍 -光亮镍 -封闭镍(或高应力镍) -铬等。 5.2.4 对产品的防护性镀层,一般采用锌镀层或在锌镀层上再加一层罩光层进行保护,如有特殊需要,经供需双方协商亦可采用镉镀层。 JB/T 57502014 3 表 1 钢铁上的铬、镍镀层 使用环境严酷程度等级 分 类 标 记 4 Fe/Ni30bcrmc Fe/Ni30bcrmp Fe/Ni30pcrr Fe/Ni25pcrmc Fe/Ni25pcrmp Fe/Ni30dcrr Fe/Ni25dcrmc Fe/Ni25dcrmp 3 Fe/Ni30bcrr Fe/Ni25bcrmc Fe/Ni25bcrmp Fe/Ni25pcrr Fe/N

12、i20pcrmc Fe/Ni20pcrmp Fe/Ni25dcrr Fe/Ni20dcrmc Fe/Ni20dcrmp 2, 1 Fe/Ni20bcrr Fe/Ni10dcrr l Fe/Nil0bcrr 表 2 钢铁上的铜、镍、铬镀层 使用环境严酷程度等级 分 类 标 记 4 Fe/Cu20Ni25bcrmc Fe/Cu20Ni25bcrmp Fe/Cu20Ni25pcrr Fe/Cu20Ni20pcrmc Fe/Cu20Ni20pcrmp Fe/Cu20Ni25dcrr Fe/Cu20Ni20dcrmc Fe/Cu20Ni20dcrmp 3 Fe/Cu20Ni25bcrr Fe/Cu20N

13、i20bcrmc Fe/Cu20Ni20bcrmp Fe/Cu15Ni25pcrr Fe/Cu15Ni20pcrmc Fe/Cu15Ni20pcrmp Fe/Cu15Ni25dcrr Fe/Cu15Ni20dcrmc Fe/Cu15Ni20dcrmp 2 Fe/Cu20Ni10bcrr 1 Fe/Cu10Ni5bcrr JB/T 57502014 4 表 3 铜或铜合金上的铬、镍镀层 使用环境严酷程度等级 分 类 标 记 4 Cu/Ni20bcrmc Cu/Ni20bcrmp Cu/Ni25pcrr Cu/Ni20pcrmc Cu/Ni20pcrmp Cu/Ni25dcrr Cu/Ni20dc

14、rmc Cu/Ni20bcrmp 3 Cu/Ni20bcrr 2 Cu/Ni10bcrr 1 Cu/Ni8bcrr 表 4 钢铁上的镀锌层 使用环境严酷程度等级 分类标记 工件类别 4 Fe/Zn 25c 3 Fe/Zn 12c 2 Fe/Zn 8c 1 Fe/Zn 5c 一般结构件 4, 3 Fe/Zn 12c 2, 1 Fe/Zn 5c 小零件及弹簧零件 注: 字符“ c”表示已经过彩虹、军绿或黑色铬酸盐钝化处理。 5J18/Ni20dcrmp 5J18/Ni20dcrmc 5.2.5 弹簧和弹簧垫圈应采用锌镀层,直径或厚度小于 0.4 mm 且不能在静槽中电镀者,应选用不锈弹簧钢、铍青铜

15、、磷青铜或锡青铜等材料。 5.2.6 双金属片的镀层,既要防护性能好,又不宜过厚,推荐采用多层镍镀层: 5J18/Ni25dcrr 5.2.7 镀层的厚度及性能质量考核按 5.4 的规定执行。 5.3 钝化与去氢 5.3.1 镀锌件应采用形成有色膜的钝化处理,而不准许采用“白钝化”处理。 5.3.2 弹簧件进行钝化处理时,应先进行去氢处理,以消除氢脆。 5.3.3 钝化膜的性能考核按 5.5 的规定执行。 5.4 镀层质量 5.4.1 在主要表面上,镀层应无明显的起泡、麻点、粗糙、裂纹及漏镀等现象,也不应有污点和变色,工作表面应洁净、无损伤。 5.4.2 接在化学符号后面的数字,表示该镀层的最

16、小厚度。根据产品不同的使用环境,选用相应的使用环境严酷程度等级所对应的镀层组合。按 GB/T 4955 阳极溶解库仑法测量铬、镍(总厚)的厚度,按GB/T 6462 显微镜法测各层镍和铬的厚度。用上述方法或按 GB/T 4956 磁性法、 GB/T 6463 规定的方法测量锌镀层厚度。 JB/T 57502014 5 5.4.3 镀层的结合力应按 GB/T 5270 的规定进行测试。即使在测试后,镀层与基体仍应牢固结合。 5.4.4 各种组合的镍、铬镀层,其耐蚀性试验,应按表 5 所列的方法和条件选择一项进行,并判定是否合格。必要时,可按 GB/T 14165 进行敞开暴露试验。除表 5 所列

17、两种方法外,还可按 GB/T 6465 的规定进行,并参考 GB/T 9797 规定的试验周期和合格要求进行考核。 表 5 镍镀层、铬镀层腐蚀试验 CASS试验 GB/T 10125 EC试验 GB/T 6466 基体金属 使用环境严酷 程度等级 周期 h 合格要求 周期 h 合格要求 4 18 10 3 12 6 钢铁 2, l 6 主要表面无棕锈 2 36 cm2面积内不出现2个以上红色腐蚀点4 18 l0 3 12 6 锌合金 2, 1 6 主要表面无灰色腐蚀 2 同上 4 12 3 6 铜或铜合金 2, 1 主要表面无绿色腐蚀 4 18 3 12 双金属片 2, l 6 主要表面无棕锈

18、 5.5 钝化膜质量 5.5.1 锌镀层的钝化膜应无裂纹、无针孔,必须连续地覆盖于镀层表面,透明层膜可按附录 A 规定的方法检查。 5.5.2 钝化膜的附着力试验,可在正常压力下用软的白薄纸摩擦膜表面 10 次,白纸不应染上污斑,或用砂橡皮摩擦钝化膜表面 10 次,不应出现擦出的钝化膜或露出锌镀层。 5.5.3 钝化膜的耐蚀性试验, 应按 GB/T 10125 的相关规定, 试验 72 h, 主要表面应无白色或灰色腐蚀物。 5.6 镍镀层、铬镀层的质量 5.6.1 对双层镍和三层镍的质量要求见表 6。 表 6 对双层镍和三层镍的有关要求 厚度占总镍厚度的百分数 % 层 次 延伸率 % 含硫量

19、% 双 层 三 层 底层 8 0.05 60 50 中间层 0.15 10 表层 0.04和 0.15 40 40 注: 延伸率的试验按附录 B的规定进行。 5.6.2 铬镀层的质量要求如下: a)各类防护 -装饰铬镀层的最小厚度为 0.3 m 0.5 m; b)微裂纹铬( crmc)按附录 C 所述的方法检查时,有效面所有方向上每 l cm 可有 250 条以上的裂JB/T 57502014 6 纹,裂纹呈网孔状结构; c)微孔铬( crmp)按附录 C 所述方法检查时,微孔密度至少为 20 000/cm2。 6 产品的铝阳极氧化工艺技术要求 6.1 阳极氧化工艺技术要求 气象仪器产品所用铝

20、制工件,必须经过阳极氧化处理: a)阳极氧化前,工件必须经过除油污和浸蚀等表面准备前置处理工序,防护 -装饰性氧化,一般还应进行化学抛光或电抛光; b)阳极氧化工艺的选择,应根据产品及其使用环境的特点,一般以选择具有防护 -装饰性的硫酸阳极氧化法为宜。也可根据不同要求,采用其他方法,特别是在湿热沿海的工业性大气中,要求具有极强的耐蚀性或要求坚硬、耐磨时,应采用硬质阳极氧化法。 c)氧化膜应连续、透明、均匀一致,不允许表面粗糙、疏松; d)为保证氧化膜耐蚀性,防护 -装饰性硫酸阳极氧化膜厚度应不少于 10 m,需测厚时,应按 GB/T 4957 的规定进行。 6.2 氧化膜的着色 氧化膜应进行着

21、色处理。着色工艺应适应气象仪器耐蚀性、耐候性高的特点,推荐采用电解着色工艺。 6.3 封闭处理 氧化膜应进行封闭处理,其封闭时间与所采用的封闭方法有关,一般,高温封闭法( 95以上)为1 m/( 2.5 3) min;常温封闭法( 30 35)为 1 m/( 1 1.2) min。封闭质量用染色法或导纳法测定(见附录 D) 。其使用条件及最小厚度为: 4 A1/阳极氧化 15 m 18 m+着色 +封闭; 3 A1/阳极氧化 12 m 14 m+着色 +封闭; 2, l A1/阳极氧化 8 m 10 m+着色 +封闭。 6.4 耐蚀性试验 铝或铝合金工件经过阳极氧化,着色、封闭工艺处理,即可进

22、行耐蚀性试验,试验方法见表 7。还可按 GB/T 10125、 GB/T 6465 的规定进行试验, 并参考 GB/T 9797 规定的试验周期和合格要求进行考核。必要时,应按 GB/T 6808 的规定进行耐晒试验。 表 7 铝阳极氧化+着色+封闭层的耐蚀性试验 CASS试验 使用环境严酷程度等级 周期 h 合 格 要 求 4, 3 8 2, 1 4 主要表面无白色腐蚀 7 产品涂漆工艺技术要求 7.1 涂漆前表面处理工艺要求 7.1.1 铸件在表面涂漆前应进行平整处理。 JB/T 57502014 7 7.1.2 涂漆前,铸件应进行喷砂或抛光处理,小件可采用滚筒法进行处理。被涂件表面不准许

23、有氧化皮、锈点、粘砂、毛刺凸块、凸点、油污等,使呈金属本色。 7.1.3 钢铁部件在脱脂除绣干净后,必须进行磷化处理或涂磷化底漆,磷化处理应按 GB/T 6807 规定的方法进行。 7.1.4 铝及铝合金涂漆前应按 6.1 的规定进行阳极氧化处理,亦可按 7.1.3 的规定进行磷化处理或涂磷化底漆。 7.1.5 经涂前处理后的零部件,应及时进行涂漆,否则应重新进行涂前处理。 7.2 涂漆后表面质量要求 7.2.1 涂漆层应平整、清洁,面层应美观、光滑,具有较好光泽、颜色一致,不准许有流痕、桔皮、针孔、起泡等现象。 7.2.2 三防性能质量考核按以下规定进行: a)按 GB/T 10125 的规

24、定进行盐雾试验,建议试验时间为 90 h、 120 h、 144 h,涂漆层应无明显变化; b)按 GB/T 2423.4 的规定进行交变湿热试验,建议试验时间为 192 h、 216 h、 240 h,并按 JB/T 4159 2013 中 2.4 的规定,判定是否合格; c)按 GB/T 2423.16 的规定进行长霉试验; d)按 GB/T 1732 的规定进行漆膜耐冲击性能试验,通过 50 kg cm 冲击试验者为合格。 7.3 涂漆材料及施工工艺 7.3.1 宜采用下列底漆:环氧铁红底漆,聚氨酯铁红底漆,铬黄、锌黄丙烯酸底漆,过氯乙烯锌黄铁红底漆,磷化底漆。 7.3.2 宜采用下列面

25、漆:聚氨酯磁漆,聚氨酯锤纹漆,过氯乙烯外用磁漆,丙烯酸磁漆,氨基酶酸烘漆等。 7.3.3 粉末静电喷涂,户内产品宜采用热固型环氧粉末涂料或聚酯环氧粉末涂料,户外产品宜采用热固型聚酯粉末涂料或热固型丙烯酸树脂粉末涂料。 7.3.4 宜采用环氧类腻子,腻子应刮在已涂好底漆的表面上。并尽量少而薄,待其干燥并打磨后,应再涂一层底漆,然后施涂面漆。 7.3.5 产品涂漆配套推荐选用方案见表 8。 表8 产品涂漆层配套选用方案 底材:黑色金属(包括钢材、铸件)产品外壳 底 漆 面 漆 聚氨酯铁红底漆 聚氨酯磁漆 环氧铁红底漆 聚氨酯锤纹漆 过氯乙烯锌黄铁红底漆 (一层) /环氧铁红底漆 过氯乙烯外用磁漆

26、铬黄、锌黄丙烯酸底漆 丙烯酸磁漆 磷化底漆 /环氧底漆 氨基醇酸烘漆 底材:铝件阳极氧化处理 底 漆 面 漆 丙烯酸底漆 丙烯酸清漆 聚氨酯铁红底漆 聚氨酯磁漆 JB/T 57502014 8 7.4 涂漆施工工艺要求 7.4.1 除静电粉末喷涂外,一般应采用如下涂漆层次: a) 4 级、 3 级环境: 1)钢板及铸铁件:底漆两层,面漆两层; 2)铝及铝合金件:底漆一层,面漆两层。 b) 2 级、 1 级环境: 1)钢板及铸铁件:底漆一层,面漆两层; 2)铝及铝合金件:底漆一层,面漆一层。 7.4.2 每层漆层应待完全干透并打磨后,才能涂刷下一道漆。在施工过程中,各漆层表面均不应有沾污现象。

27、7.4.3 涂漆施工场地要保持清洁干净,要有良好的抽风设备。 7.4.4 涂漆前应将漆充分搅拌,并用 120 目 180 目的网筛过滤。 7.4.5 喷漆时采用的压缩空气,必须使用油水分离器除去空气中的水分和油渍,并经常检查油水分离器的可靠性,使用的溶剂工具、器皿亦不允许有水分。 7.4.6 涂漆前工件表面如有油污时,应用汽油或二甲苯清洗洁净,待干燥后尽快涂上底漆,铸铝件在清洗后应经过烘焙处理,以除去渗入砂眼中的油渍,然后尽快涂上底漆。 8 产品设计、外协时应满足的要求 8.1 产品设计时,应将本标准规定的三防工艺的具体技术要求明确写进产品设计技术条件中。 8.2 电镀件应明确使用环境严酷程度

28、等级和镀层组合选择。 示例 : 极严酷环境下,铁基体镀双层镍 30 m 普通铬,应记作: 4 Fe/Ni30dcrr。 8.3 对于铝及铝合金的阳极氧化应明确氧化膜厚度、着色颜色及使用环境严酷程度等级。 8.4 对于涂漆件应明确涂漆层数及涂层配套。不采用本标准推荐方案时,所用涂层的三防性能应满足7.2.2 规定的要求。 8.5 外协时,应按本标准的有关技术要求签订外协协议,并按本标准的有关条款进行质量性能检查。 8.6 经供需双方协商可采用本标准规定以外的工艺方法及相应的质量考核方法,但不应低于本标准规定的三防质量要求。 8.7 在工艺开始使用及有所改变时均应进行本标准所规定的有关性能试验,在

29、正常情况下,应按生产情况和有关工艺技术管理章程及供需双方所订的协议执行。 JB/T 57502014 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钝化膜鉴别试验 A.1 将 50 g 醋酸铅(水合物)溶解于 1 L 蒸馏水或纯水中制成试液。 A.2 在试样表面上滴一滴上述试液,静置 5 s 后,轻轻吸取此液滴,注意在吸取时不要搞混已形成的沉淀物。 A.3 如果出现暗色沉淀物或者黑色污斑,就表明不存在钝化膜。 为便于比较,也可将未知是否钝化过的表面进行同样的试验。 注: 对铬酸盐钝化膜试验前,必须在钝化处理后于清洁气氛的室温条件下老化 24 h。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延展性试验 B.1 试样制备 抛

30、光一块与电镀工件的基体类似的板材,尺寸长 200 mm,宽 60 mm,厚 1 mm。将其放在与镀件同一槽液中电镀,让抛光的一面镀 25 m 的镍层,然后将试样的各边切去 25 mm,使其尺寸长 150 mm,宽 10 mm。 B.2 试验 将试片沿直径为 11.5 mm 的固定圆轴弯 180,直至试片两端互相平行,使电镀面承受张力,弯曲时施加的压力要稳定,而且要保证试片与圆轴之间的接触。 B.3 试验结果评定 试验后,用肉眼观察弯曲试片凸曲,若试样上没有穿过整个凸面的裂纹,则可以认为该镀层的延伸率大于 8%符合要求,边缘上的小裂纹不能作为延伸率不符合要求的依据。 JB/T 57502014

31、10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铬镀层裂纹和孔隙率的测定 C.1 制备试样 将刚镀铬的工件,在下述条件下阴极沉积铜: a)硫酸铜( CuSO4 5 H2O) : 200 g/L; b)硫酸( H2SO4, =1.84 g/mL) : 20 g/L; c)温度: 18 24; d)阴极电流密度 DK: 0.3 A/dm2; e)时间: ( l 5) min。 C.2 检测 将试样漂洗,在空气中干燥,然后用装有校准过的刻度尺的金相显微镜来观察沉积在铬层裂纹或孔隙上的铜点或铜裂纹线,并数其数量。 对于微裂纹可不经沉积铜处理而直接用显微镜观察。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铝阳极氧化膜封闭质量试验方

32、法 D.1 染色法 在干净的阳极氧化膜表面,滴一滴 40%(质量分数)的硝酸溶液,使其停留 2 min,然后清洗干净,并用干净布(滤纸)吸干余水,再在上面滴一滴染色液( 1 g 铝蓝 2 LW 溶于 50 mL 蒸馏水中,医药紫药水也可以) ,让其停留 5 min,再彻底清洗干净,吸干水,观察其染色程度,残留痕迹几乎不见,即视为封闭合格。 D.2 导纳法 在氧化膜表面粘上一个橡胶圈作为电解池,在池内放入电解液(质量分数为 3.5%的 NaCl)用导纳仪测量膜层表观导纳值,再经计算修正后的导纳值小于 20 s,即认为封闭质量符合要求。 注 1: 常温封闭膜要经 24 h 48 h 时效老化才能检查封孔度。 注 2: 导纳法只适用于色膜。 JB/T57502014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械行业标准 气象仪器防盐雾、防潮湿、防霉菌 工艺技术要求 JB/T 57502014 *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百万庄大街 22 号 邮政编码: 100037 * 210mm 297mm 1 印张 25 千字 201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 定价: 18.00 元 * 书号: 15111 12427 网址: http: / 编辑部电话:( 010) 88379778 直销中心电话:( 010) 88379693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JB机械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