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类试卷]政法干警招录考试(面试)模拟试卷208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846020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类试卷]政法干警招录考试(面试)模拟试卷20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公务员类试卷]政法干警招录考试(面试)模拟试卷20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公务员类试卷]政法干警招录考试(面试)模拟试卷20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政法干警招录考试(面试)模拟试卷 208 及答案与解析一、面试题1 南京一男子彭某因搀扶摔倒的老太太去医院。反而被告上法庭。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决书称“ 如果不是彭某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 。你怎么看?2 法院“执行难 ”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除涉案合同不规范被执行人暴力抗法、行政干预等因素外。办案经费不足、装备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你认为如何破解法院“ 执行难” 问题 ?3 杨某因拍摄某法院执法,被该法院以“非法用摄像机录制法院的执行活动。干扰法院执行公务” 为由拘留;另外 4 人同时被拘。理由则是妨碍法院执行公务。事后,该法院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虽然没有规定说拍摄法院执

2、法可以拘留,但法院是习惯性这么做的。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 你如何看待将“ 见危不救 ”入罪?政法干警招录考试(面试)模拟试卷 208 答案与解析一、面试题1 【正确答案】 法院认为“如果不是彭某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 ,其实,这种说法根本不值一驳。毋庸讳言,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各扫门前雪” 的人确实存在,但绝不是社会主流。我们不能因此而把所有的人都想象成自私冷漠的人。如果百姓在街头巷尾感叹世风日下倒可以理解,堂堂国家审判机关,本应该弘扬正义,正确引导舆论,现在竟然一厢情愿地假设“人人都见义不为” 并以此作为判案依据,向公众宣传“ 见义不为 ”“不做好心人”的歪理,法院的公平正义又

3、体现在哪里?如此判案,不仅在法理逻辑上站不住脚,而且也有损人民法院的公信力。【试题解析】 这是一种社会现象,考生在结合现象答题时要综合分析,语言严谨,精辟阐述出自己的观点。2 【正确答案】 一方面,法院自身应加强财务管理,健全内控。充分管好和使用好有限的经费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内控约束机制,并认真严格执行,做好内部节流,是法院保障执行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法院对外应加强沟通协调,获取支持。法院要主动、及时、全面地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执行工作情况,依靠他们的领导、监督,取得他们的理解、认同,使得各单位、各部门能够认真配合、大力支持法院执行工作。同时,政府应加大政法专项

4、经费投入,将法院执行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法院执行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试题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在作答时要围绕着执行难进行阐述,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 【正确答案】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是不会让人治的因素掺杂其中的。“习惯性执法 ”的背后恰恰透出人治的影响。在法制社会里,必须消除人治的影响,否则,执法人员便会是非不分,胡乱执法。事实上,摄影或摄像只是一种客观记录活动,在公共场所拍摄是公民的权利,不能将公民的权利任意剥夺。也许法院会解释:这种行为妨碍了法院执法,但是构成妨碍执法的罪名应该有暴力行为,或者肢体的强行阻拦,或者用言语蛊惑以及威胁。以此观之,这 5 位公民都没有构成妨碍

5、执法的罪名。4 【正确答案】 “ 见义勇为 ”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反之 “见危不救”则为人们所不齿。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见危不救” 的现象,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出于对“见危不救” 的愤恨,希望利用刑法来规范。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将“见危不救” 人罪是绝对不行的。理由有如下几点:首先,“见危不救 ”虽然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但由于“见危不救”产生的原因很多,无法很好地量化,且其本身仍属于道德伦理的范畴。其次,法制本身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由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往往不能在法律中找到明确的规定,即使立法相当完备了,也难以详尽地规定所有需要用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再次,关于“ 见危不救” ,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对此有所规定,具有特殊职责的人“见危必救 ”,否则就是渎职,甚至可能受到法律的惩处。所以将“见危不救”的责任扩大,也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最后,将“见危不救” 入罪也不具有可执行性,因为首先在举证上就存在很大困难,其次会浪费大量的司法资源,所以其在操作性上也是难以实现的。综上所述,法律不是万能的,“见危不救” 的行为原本属于道德调整的范畴,如果让法律调整介入其不该介入的道德领域,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