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国文学史(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1 批判现实主义2 典型人物3 宪章派文学4 威塞克斯小说5 自然派6 小人物7 多余人8 人物再现法9 复调小说10 心灵辩证法11 社会问题剧12 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13 简述人间喜剧的基本结构。14 简述人间喜剧中拉斯蒂涅的性格特征。15 简析包法利夫人的艺术特色。16 从女性命运角度分析包法利夫人。17 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分析哈代小说的艺术特点。18 简述哈代“ 威塞克斯” 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19 简述普希金诗歌的艺术特点。20 分析“多余人 ”(或叶甫盖尼 .奥涅金)形象。21 罪与罚之“ 罚” 的解析。22
2、 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艺术特色。23 简论巴赫金“ 复调小说 ”理论之得失。24 复活的情节结构以及“复活” 的内涵是什么 ?25 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他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 。26 19 世纪俄国“ 小人物” 的描写传统。27 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28 论述福楼拜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29 比较简.爱和呼啸山庄。30 以具体作品分析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31 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国文学的继承与创新(或其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倾向)。32 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分析。外国文学史(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19 世纪 30
3、年代首先在英、法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随后波及欧美各国,成为 19 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追求细节真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 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走向成熟与繁荣。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人都是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家。【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 【正确答案】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
4、物。”由此,描写和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按照这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描写和塑造的人物,往往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能反映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是共性与个性的集合体。如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高老头、拉斯蒂涅等人物形象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3 【正确答案】 宪章文学是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高涨时期出现的一种群众性文艺现象,主要成就是诗歌,它是欧洲早期的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文学。其创作队伍有工人活动家、普通工人群众等,以琼斯、林顿、梅西等人为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战斗性和鼓动性,在形式
5、上,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宪章派诗歌不仅鼓舞了工人的斗志,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为后来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4 【正确答案】 威塞克斯小说是 19 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创作的一系列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农村地区为背景的小说,代表了哈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威塞克斯小说开创了以农村为题材的英国小说传统。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 ”“爱情阴谋小说”和“性格和环境小说”。他精确地再现了英国西南部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社会风俗以及时代氛围,并且把自然景色与人物个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自然景物充满人性,情景交融。这些小说反映了人
6、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所以又被称为“ 性格和环境小说 ”。代表作为 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5 【正确答案】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特指由果戈理倡导并经别林斯基正面总结和阐述的、带有讽刺和批判倾向的现实主义文学。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其形成背景是: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发表之后,一批青年作家纷纷仿效,形成了所谓的“果戈理派作家” ,被反对者诬蔑为 “自然派”,意即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别林斯基接过这一称呼,勇敢地捍卫自然派,经过多次理论上的阐述,赋予了“ 自然派” 新的寓意,热情
7、地肯定了自然派批判现实的倾向,并指出自然派的特点:极力忠于“ 自然 ”即现实,真实地描写和批判农奴制社会的黑暗面,以下层社会的人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这是俄国社会迫切需要的文学。别林斯基的理论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后自然派遂成为文坛的主流,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如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罗失斯基、涅克拉索夫、谢德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6 【正确答案】 小人物指 19 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底层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困苦,心地善良,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
8、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品,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对他们给予了深切的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官僚体系。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创了俄国文学中“小人物”的先河。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人都创作并深化了“ 小人物”形象。【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7 【正确答案】 在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 是一个人物系列,是 19 世纪俄国文学中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始于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这一人物,在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发表后广为流传。他们出身贵族,却否定贵族的生活方式,性格犹豫彷徨,精神空虚、生活缺乏目的;受过传统的贵族教
9、育,徒有聪明才智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爱情中也遭失败;不满现状,却没有勇气与能力去参加革命斗争,脱离群众,也看不见社会发展的前景。他们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别林斯基称之为 “聪明的废物 ”。继普希金的奥涅金形象之后,还有很多“ 多余人”的典型,如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多余人” 人物系列是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也是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8 【正确答案】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塑造人物时独创的手法,即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
10、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这种手法能使各部作品联结起来,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只是写其作为野心家的雏形;在纽沁根银行中,他发展为野心家的典型;在贝姨与阿尔西的议员中,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挤进贵族行列的豺狼般的金融寡头。人物再现法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人间喜剧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主题。这种方法受到了美国作家库柏塑造的“皮袜子” 形象的启发,也为后代作家所效仿,成为通过多部作品整体展现社会风貌的重要创作方法。【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9 【正确答案】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
11、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具有平等关系、独立意识、全面对话性三个特征,特点是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等作品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0 【正确答
12、案】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作家从体悟解剖自己的心理人手,推己及人地在作品中表现人物心理;通过描写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演变;关注人物心理过程本身及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描述一些心理和感情如何演变为另一些心理和感情,展现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创作手法。【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1 【正确答案】 按照题材分类的一种戏剧类别,主要指反映社会矛盾、提出社会问题的戏剧作品,有广义(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莎士比亚和雨果的创作)和狭义的不同
13、解释。狭义社会问题剧专指易卜生及其继承者的某些剧作。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易卜生创作了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系列作品,后人称之为社会问题剧。这些剧本涉及当时社会存在的政治、宗教、道德、家庭婚姻、妇女教育、法律等各种社会问题,让剧中人物直接讨论这些问题,对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堕落、婚姻不合理、家庭生活虚伪、思想庸俗狭隘、民主政治破产等提出尖锐批评,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英国的萧伯纳、高尔斯华绥和美国的奥德兹,都是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直接继承者。【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2 【正确答案】 斯丹达尔自称为“人类心灵的观察家” ,注重捕捉具有激情的人物之内心世界的细腻变化,开创了现实
14、主义文学内倾性的方向,也预示了 20 世纪文学“向内转”的新特点。他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尤其是 17、18 世纪散文作家的手法,又加以发展,使现实主义心理描写趋向系统化。他的心理描写是激动的心灵和外表的冷漠、内在抒情和外在“生硬” 的统一。他是一个既有激情,又有冷静头脑的“ 心灵描绘者 ”和心理分析学家。他笔下人物的激情,基本上是一种分析性的心理描写,但又有某些现代的因素。正是因这杰出的心理描写,他被称为“近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对人物行动时深刻的心理分析上。作者将他的小说当作思索的媒介,时而发表反论,时而又用他的道理进行挑战。他的“心理分析”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
15、小说的特点,作者大体上是站在“ 主宰”的地位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但同时,作者也有意无意地退出“主宰” 的地位,或让作品里的人物自己说话,或通过登场人物的观察来展现另一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一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具体而言,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善于运用内心独白剖析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心理描写方法,注重环境气氛渲染。(2)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精确生动又细腻。他以科学的冷静态度去分析人物心灵的活动,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斗争和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如于连每一次关键的选择都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欲望、道德良心、现实顾虑等多种心理的交织纠缠。(3)他的心理描写通常非常短,却
16、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以客观态度表现人物对环境压迫的直接反应,有时是作者的分析。这种既深入到人物内心义始终站在他们身边的写法,足斯丹达尔最拿手的笔法。(4)分析式心理描写,根据人物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细致地描写人物心理,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心冲突和矛盾分裂的情感。总之,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能达到的层次。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3 【正确答案】 人间喜剧采用编年史的框架,以分类研究(场景分析)和人物再现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
17、说结构:第一,编年体例。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立志写一部当代法国社会的“风俗史” 。1837 年,他用社会研究的名字出版了他第一次编集的作品。1842 年,他受但丁神曲的启示,正式把自己的 90 余部作品称作人间喜剧,并亲自写了序言。按照编年体例,形成了全景式的作品世界。第二,分类研究(场景分析)。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作者的意图是通过“风俗研究”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用“哲学研究 ”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 “分析研究”对社会原则进行讽刺性探讨。其中归人“ 风俗研究”的作品最多,它又分为六个部分: “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
18、场景 ”“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这是人间喜剧的主体部分和内部结构。“场景”的名称并不是巴尔扎克的首创,但他以 “场景”和“ 研究”为题名,将自己的作品结集,力图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分门别类去描写现实,却是巴尔扎克的独创。他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 。第三,人物再现法。这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塑造人物时独创的手法,即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这种手法能使各部作品联结起来,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只是写
19、其作为野心家的雏形;在纽沁根银行中,他发展为野心家的典型;在贝姨与阿尔西的议员中,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挤进贵族行列的豺狼般的金融寡头。人物再现法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人间喜剧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主题。这种方法受到了美国作家库柏塑造的“皮袜子” 形象的启发,也为后代作家所效仿,成为通过多部作品整体展现社会风貌的重要创作方法。总之,人间喜剧有“社会百科全书” 之称,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主题: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是 19 世纪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4 【正确答案】 拉斯蒂涅是
20、 19 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伟大作品人间喜剧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法国贵族子弟中迅速资产阶级化的、能够跟卜时代潮流的典型人物代表。他实现成功转型的核心原因是“变” ,变得合情合理,变中揉入了各种复杂的因素。他的成功是因为他变质了,并非仰仗昔日的贵族作风,而是完全遵循与过去的贵族封建道德相反的原则获得了成功。他接受了人生的三次课程教育:一是鲍赛昂夫人的教育。“你越没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驿马骑,把它们骑得精疲力竭,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鲍赛昂夫人让他认识到金钱本质的残酷性。二是伏脱冷的教育。“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地干
21、,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要事后洗干净” ,“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伏脱冷让他认识到获取金钱手段的卑鄙性。三是高老头的教育。拉斯蒂涅亲眼见到高老头是怎样被两个女儿榨干了财产后惨遭遗弃的。高老头的惨死印证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教诲,终于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高老头之死,让他认识到金钱力量的冷酷性。高老头死了,拉斯蒂涅活了。他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炎炎的欲火,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 ,决心踏进巴黎上流社会的罪恶深渊中去拼搏一番。他彻底埋葬了自己最后的人性,摇身一变成为资产阶级野心家,
22、通过他的演变历程,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的迅速兴起,同时,也在更高层面上反映了金钱的罪恶。【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5 【正确答案】 包法利夫人被看作是一部典范作品。乔治.桑精辟地指出:“居斯塔夫.福楼拜是一个伟大的探索者。” 福楼拜确实对小说艺术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第一,在典型的塑造上,福楼拜更注重精神气质的描绘,而不是性格特点的刻画。爱玛的耽于幻想,包法利的浑浑噩噩,郝麦的讲求实利,都是从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特点去表现的。这种精神气质的形成同环境存在密切关系,换言之,这是环境的产物。因此,福楼拜刻画的仍然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福楼拜将环境描写
23、融合到情节的叙述中,与人物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物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整个社会环境没有多大变化,这种环境自然而然地对人物的精神和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福楼拜的写法较之前人无疑更为高明。第二,在遣词造句上的精美。福楼拜用“像人行道一样平板” 来形容包法利谈话的平庸;写他的第一个妻子瘦削得“骨头一把,套上袍子,就像剑人了鞘一样” ;爱玛渴望爱情,“ 就像厨房桌子上一条鲤鱼巴望水 ”;镇子 “好像一个放牛的,在水边睡午觉一样”。上述各句,比喻贴切,声音铿锵,都是不易之句。此外,郝麦的夸张用语,罗道耳弗的甜言蜜语,女掌柜的生动词汇,都符合人物身份,极见功力。第三,在小说结构上,包法
24、利夫人也有新的创造。全书分成基本对称的两部分,按女主人公的经历来安排,她的发展至农业展览会形成高潮,然后走下坡路,直到结尾。这种十分均衡的配置使得全书的结构非常稳固,有别于其他作家。第四,这是法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没有正面主人公的小说。爱玛是满身缺憾,作家既谴责又同情;包法利医生老实本分,却毫不出色,无创造能力,对人生认识肤浅;罗道耳弗具有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双重特性,是个高雅的恶棍、精致的坏蛋;赖昂是个十足卑鄙的小人。看不出一个正面人物,并不是说作者对人生完全绝望,而是他要以极其冷峻大胆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堕落的风气和使人窒息的环境。第五,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胆接触到了女性性心理描写的小说。
25、他曾经说过:“一旦我的书 (包法利夫人 ) 写出,它就会温柔地抚摸很多女人的创伤。许多女人认识了自己之后,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哦,我愿意洞悉你们的痛苦,你们可怜的昏暗的心灵,来减弱你们受压抑的悲痛”小说中许多地方表现出爱玛性的苦闷、压抑、欲望、幻想、追求,影响了莫泊桑和左拉等人。第六,明确提出“ 客观化写作 ”原则,主张作家退出小说。他提倡的 “客观化写作”为现代主义叙述中零焦聚的使用提供了范例,他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描绘平庸的日常生活,这使得其作品在情节构造上出现一种日常化的趋势。这一创作手法也给现代主义作家很大启发,并最终导致了“淡化情节” 这种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出现。【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
26、实主义文学16 【正确答案】 包法利夫人是 19 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一部力作。它叙述了法国一个平民女子的悲剧命运。故事发生在鲁昂附近的村镇上。农庄主之女爱玛嫁给了乡村医生包法利,丈夫的平庸使她感到爱情理想破灭。爱玛是法国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闪光形象。爱玛的悲剧是对卑污得令人窒息的现实的深刻揭露。爱玛天生丽质,她的父亲为了让她接受上等教育,把她送到修道院去,她却受到不良影响,养成了向往上流社会糜烂生活的思想和爱幻想的习惯。她一旦同社会接触,这两个方面便如蝇逐臭地发展起来,而作为催化剂的条件就是平庸的现实。最终,爱玛在爱情追求失败后服毒自杀。从女性的命运角度看,爱玛是一个受侮辱受损害的女性,
27、她的悲剧根源在于:第一,修道院教育,脱离实际,浪漫幻想;第二,向往上流社会生活;第三,平庸的生活。福楼拜从文化角度来解释爱玛走上绝路的根源:修道院的寄宿生活造成两方面的精神压抑,一方面是清规戒律的束缚,另一方面是读骑士小说产生的不着边际的幻想。注定她在开始步入社会时已经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了。接着描写爱玛受到的六次打击。前三次:对婚姻生活的灰心失望;包法利治死人;到贵族家参加舞会,看到他们的雍容华贵,回家后怅然若失。这都加速了她的毁灭过程。后三次:罗道耳弗抛弃她;赖昂抛弃她;高利贷者的追逼,使她对人和社会的认识变得清醒,最终选择了服毒。作者对爱玛的悲剧命运仍然抱有深切的同情。她死后被世人指责,
28、那些无耻之徒勒乐、罗道耳弗、赖昂、郝麦,却左右逢源,步步高升,位尊誉满。这个结局饱含了作者对现存社会愤怒的斥责。小说副标题“外省风俗” ,说明福楼拜认为这种悲剧是天天发生的,是真实的人生和人性。【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7 【正确答案】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 19 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经典之作,小说的女主人公苔丝.德伯是一个纯洁、善良、美丽、坚强并具有反抗精神的英国农村女性形象。她具有一颗高尚的心灵:心地善良,热爱劳动,没有虚荣心。同时,她珍视情感,看重爱情。她爱克莱,是因为他善良开明,情感高尚。苔丝性格坚强,富于反抗精神。然而,苔丝毕竟生活在资本主义已经侵入英国农村的时期,
29、她的身上,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印迹。哈代揭示了这一形象及其悲剧原因的全部复杂性。在哈代看来,她的悲剧首先是时代造成的。这不仅仅在于她这个贫苦农民的女儿,此时已经沦落为一个雇佣劳动者。更重要的是亚雷.德伯和安玑.克莱所代表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势力,直接导致了苔丝悲剧的形成。如果说,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及其强大的后盾国家机器和宗教对苔丝的迫害是造成她悲剧的直接原因,那么,在安玑.克莱身上残存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苔丝的摧残则是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戕害,这也是造成苔丝悲剧的主要社会原因之一。安玑.克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艺术形象。他温文尔雅,严肃认真,注重情感,这与亚雷大相径庭。这说明他是当时具有自由思想的
30、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他对本阶级的背离又是十分有限的。他心灵深处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根深蒂固,他从传统的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这给了苔丝毁灭性的打击。如果说由于亚雷的强暴导致贞操的丧失给苔丝带来了深沉的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生活的欲望和未来希望(因为苔丝从内心蔑视他、憎恨他),那么,克莱对她的遗弃,在某种程度上说,则摧毁了她的精神支柱(因为苔丝真心爱他、崇敬他)。这样,他的归来,使她更感受到了自身所受的屈辱,从而使其痛苦、悔恨、绝望达到了顶点。正是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和克莱身上存留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共同将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苔丝的悲剧与她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在小说中,苔丝敢于大
31、胆反抗社会的不公正,但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苔丝明白自己是社会暴力和伦理道德的受害者,但在受到乡里人非议的同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 的。作者正是在此写出了苔丝性格的矛盾性和悲剧性,从而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传统道德观念对苔丝精神的毒害。唯其如此,作品的批判力量才更强烈,苔丝的悲剧才更加震撼人心。在哈代看来,苔丝的悲剧也具有神秘莫测的命运作祟的因素。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可以复制出生动的现实图画。但作为思想家,哈代又认为在强大无比的宇宙威力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在同环境的冲突中,软弱无力,受命运的支配。在哈代的笔下,苔丝的一生都充满着偶然性和命定的色彩。在她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
32、有偶然的因素出现,从而一步步地将她推向悲剧的结局。同时,小说中还不时出现一些神秘的因素,如德伯家神秘的马车、令人恐惧的十字手路标等。这些似乎也都在表明着苔丝的悲剧是命定的、难以解脱的。这反映了哈代思想的局限性,使这一形象的批判意义有所削弱。总之,苔丝的不幸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性格与命运的悲剧。哈代将三种悲剧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形象。但也要看到,造成苔丝悲剧的社会因素是主要的,也是作家自觉加以展示的。特别是哈代把一个婚前已失身、后又与人非法同居的“杀人犯” ,称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并将其作为小说的副标题,这无疑是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大胆抗议和有力嘲弄。德伯家的苔
33、丝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不仅体现在他对时代氛围的高超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悲剧观念的拓展以及“圆形人物” 的杰出塑造上,也表现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结构的安排上。这些均体现出了哈代小说的独特艺术个性。【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8 【正确答案】 “ 性格和环境小说 ”是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又由于这些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威塞克斯的土地上,残存着古代巨石建筑遗迹,拥有古老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保存着浓郁的宗法制社会风习,在老百姓中问流行着迷信与命运观念。威塞克斯的风光,特别是爱敦荒原一带的高原沟壑与丘陵草地是美丽的
34、、神秘的、雄奇的和可怖的。当这种氛围与哈代接受的进化论、唯意志论、不可知论等思想糅合在一起时,就显示了哈代世界观的独特性:第一,作为一个人道主义作家,他同情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在描写农村生活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破坏时,他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以及资产阶级法律、教育与劳动人民为敌的本质。第二,他极其重视人的自然本能与自然感情。通过描写人的自然感情与社会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的冲突,来批判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因此,他在作品中描写人与环境对立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威塞克斯与爱敦荒原这块土地既留恋又排斥、既爱又恨的矛盾感情。第三,哈代所处的创作时代在“世纪末” ,加之受到了当时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因
35、此他认为人的自然本能与自然感情之所以不能充分实现,人世之所以充满丫忧患和痛苦,是因为宇宙本身是有缺陷的,并没有一个全智全能的神公正地安排人间祸福,冥冥之中总有一只无形之手在拨弄人。因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又有着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和浓郁的悲观主义气氛。这种特点,既是哈代本人复杂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他“ 威塞克斯小说 ”精神特点和情感色彩的集中体现。第四,他描写的威塞克斯地区,非常精确地再现了英国西南部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社会风俗以及时代氛围。他笔下的人物,特别是一系列妇女的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第五,他卓越的现实主义描写又与自然的神秘力量、人物的性格缺陷,尤其是大量而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紧
36、密地联系在一起。哈代笔下的自然风光渗透了强烈的主观情愫,景物描写与人物个性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他的叙述带有浓郁的抒情特点,富于诗意。有时作者还直接进入作品,表露对悲剧人物的关切态度。正是这些艺术成就,使哈代成为独树一帜的英国作家。【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9 【正确答案】 普希金诗歌艺术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真诚。别林斯基指出,普希金诗歌的特征之一,那使他和以前的诗派严格区别的东西,是他的诚恳。所以别林斯基特别提出“真情” 这一概念来评论普希金的诗歌。第二,自然、朴素而优雅。普希金真正地把它们统一在一起,这就是普希金的高超之处。普希金的秘诀在于,他的
37、情感“不仅是人的情感,而且是作为艺术家的人的情感”,这样,诗的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品位了,或者说取决于诗人的思想和艺术素质。别林斯基认为:“在这一方面,可以把普希金的诗比作因感情和思想而变得炯炯有神的眼睛的美,如果您夺去使这双眼睛变得炯炯有神的感情和思想,它们只能是美丽的眼睛,却不再是神奇和秀美的眼睛了。”第三,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简洁,具有独特的音韵美。普希金的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简练。这也许是和他的自然朴素之风相联系的。他在综合前辈诗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韵美。别林斯基认为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俄罗斯语言的力量达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
38、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浓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芳芬,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有力。”第四,在情调和风格上表现出一种忧郁特征,这是一种明朗的忧郁、一种“深刻而又明亮的悲哀” 。普希金的忧郁,自然与他无时不在的思考相联系。他的忧郁与哈姆莱特式的忧郁或拜伦式的忧郁不无相通之处,也就是说是一种社会性的忧郁。这里所说的忧郁主要是一种艺术风格、一种诗意的情调,它虽然与忧愁、哀伤乃至悲惨的生活内容相关,但它仍然主要是一种美学的或者说是一种审美的效果。换句话说,生活中的忧郁在普希金情感的熔炉中经受冶炼以后成为一种美,它远高于那种具体的、世俗的忧愁和哀伤,而且,它唤起的也
39、不仅仅是忧郁,而是思索、力量和美感。【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 【正确答案】 “ 多余人 ”(又译作“零余人”)一词源自 19 世纪的俄罗斯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多余人”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 1850 年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文艺理论批评家赫尔岑 1851 年第一次提出了“多余人” 这个词。后来“多余人”就被俄罗斯文学界和批评界用来称谓具有类似奥涅金性格气质和历史命运的那一部分青年贵族知识分子。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出身于没落的名门
40、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 形象。奥涅金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因为他从来不做什么事,他在他所处的范围是一个多余的人,也没有足够的性格力量脱出这范围。这是一个把生命拷问到死的人,他希望去体味死,想知道它是不是比活着更好些。他什么事都要插一脚,可似乎什么事都做不彻底,他想的越多,做的越少;他在二十岁就老了,可是在开始衰老的时候,又因为爱情而
41、年轻起来。“多余人 ”形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孤独的灵魂:忧郁、厌世、拒绝生活又渴望生活,在虚伪放荡的生活中消弭人生的激情与理想,充满矛盾的生活。第二,自由的精神:敏感、反抗、于无路处寻找出路。以奥涅金为例,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内心充满激情,“性格超群,头脑清静智慧过人” 。他从城市逃往乡村,企图在乡村进行改革实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最后在现实的制约中遭到惨败,不得不从后门溜走,“好似一溜烟” 。他逃避爱情,也是对自由的一种追求。第三,多余的窘境:无路可去,无门可入,在个体与群体问游走。疏离时俗而又无可皈依。多余人宿命般地处于社会的夹层之间,痛苦而无奈地徘徊、陷人多余的困境中不能自拔。
42、“多余人”形象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俄罗斯一代青年的肖像,具有积极的启蒙价值。正如赫尔岑所言:“靠了那一代多余的人,下一代没有成为多余的人。”【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1 【正确答案】 (1)法律上的“ 罚”: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犯罪,受到法律惩罚。(2)理性上的 “罚”: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是一一种理性误导和理性专横的罪。他用自己“ 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的理论,推导出 “不平凡的人”可以为所欲为,他要做不平凡的人,去杀那些不该活的人,如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用她的不义之财接济穷人。这是一种理性的误导和有害的理论,它引诱人犯罪,表现出理性也并非都是至善至美的,理性也要犯错误。
43、他受到了理性的惩罚。(3)宗教上的 “罚”:基督教主张受难、牺牲、博爱,人之罪需受宗教的审判。他受到了良心道德和宗教伦理的惩罚。但这种惩罚,最终导向了救赎。通过“索尼娅道路”以受难来赎罪,在苦难中洗涤自己的灵魂最终走向了上帝。由此可见,“ 罚” 在小说中具有多重的含义,不仅仅是道德、法律上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精神与宗教层面的自我惩罚。同时,“罚” 最终导向了救赎,使得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灵魂终于摆脱了煎熬,罚既是良心的谴责与惩罚,也是爱与上帝的召唤,他最终通过索尼娅的“爱” ,皈依了宗教,实现了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救赎。【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2 【正确答案】 (1)情节
44、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如小说写拉斯柯尔尼科大的整个犯罪经过,由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的精神混乱到自首,到最后皈依上帝,情节有头有尾。吲绕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设置了许多悬念,情节紧张,扣人心弦。(2)深刻的心理描写与灵魂拷问。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人们称为现代心理小说家,小说作品被誉为“ 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他的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人潜意识层中的东西,即人的本能冲动、隐秘的恶和病态的思想,并在深入的心理剖析中揭示和挖掘人物的性格和本质。这就是他独具特色的“灵魂的拷问”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环境、事件、人物外貌及言谈举止,一切外部的东西,统统退居次要地位。作家关注的不是人的现实生活,而是人的内心
45、秘密:这里有野蛮的虐待狂、病态的受虐狂,有金钱诱惑的颤抖、笃信宗教的狂热,有失意者的歇斯底里、杀人犯痉挛性的恐慌,有正常情况下的心理活动,也有超常情况下的心理活动。不仅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还以深刻的洞察力,发现了人身上的人性分裂、性格分裂、精神分裂、内心分裂。许多主人公都是双重性格、两副灵魂的人物。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经常出现此我与彼我、这一方面的我与另一方面的我的激烈搏斗,经常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而又神秘莫测的“ 灵魂之战 ”。这些出色的心理描写,在以往的作家中极为罕见。(3)意识流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具有“双重人格”,特殊的心理状态要求作家用特殊的方法来表现
46、。这就导致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愈来愈倾向于描写人物的深层心理,描写人物心理的非正常状态,如直觉、幻觉、预感、激烈的内心冲突、梦境等,大段的此类描写构成了“意识流” 。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一直处于不平静的心理状态,他面临着数次重大的选择,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的犹豫与反复,都反映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他为生活所迫预谋杀人,但同时内心响起的是自责的声音:“这一切是多么卑鄙啊。” 即使怀揣凶器来到了老太婆的门前,内心仍然有一个声音在说:“不,回去吧。” 犯罪之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极力逃避警察机关的追踪,但在索尼娅的感召之下,同意去自首,但走在半途,他仍不情愿“不去不行吗?”“ 可以不讲吗?”当被告知真正
47、的凶手已经落网时,他如释重负,起身告辞,但面对索尼娅时,他又无力抗拒,只好再次走进警察局。即使他最终皈依了宗教,同样也经历了艰难的心路历程。意识流指意识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和流动。人物身处现在,却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过去和未来,甚至混乱无序、杂乱无章,初看让人不知所云,实际上却是人物烦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之后惊魂难定、意识常常飞出天外情形的描写,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意识流段落。(4)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巴赫金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复调” 小说的特征,小说强调的是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即使这思想是与作者的思想相冲突的。作者以及作
48、品中的人物都没有权力宣称自己的思想是唯一正确和至高无上的。在罪与罚中,几乎每个重要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立的声音(即意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哲学” 、索尼娅的“东正教观念”、预审员波尔菲里的 “生活求实和法律的观念”、卢仁的极端个人主义,等等,他们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论,但并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识,这种情况造成了小说思想上的多义性,因为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上,每种的看法都有其合理性。每一个人物都成了直抒己见的主体,作品人物的意识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他人意识” 的东西。【知识模块】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3 【正确答案】 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提出了
49、诸如“复调小说”“对话性”“狂欢化”“共时性”等新观念,为后人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复调结构的理解:(1)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2)复调小说的主旨不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描写命运,而是展示具有同等价值的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是各种不同的声音(观念)在进行伞面对话。(3)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与作家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各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概括起来,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复调结构的关键有三点:平等关系、独立意识、全面对话性。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主要表现为拉斯柯尔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