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综合)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849025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综合)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综合)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综合)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综合)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综合)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社会学概论(综合)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2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3 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4 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5 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 是何关系 ?6 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7 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8 试比较“人类例外范式 ”与“新生态范式”的不同观点。9 试析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10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1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2 简析“社会 ”和“社会系统”的概念。13 怎样理

2、解社会的功能?14 什么是社会运行?15 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在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上面临哪些新问题?16 什么是文化? 文化有哪些类型 ?17 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18 文化分析有哪些视角?19 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范式?20 田野调查在社会学研究中有何意义?21 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22 怎样理解文化的构成?23 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24 试述怎样建立社会指标体系。25 举例说明如何进行 PPS 抽样。26 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与类型。社会学概论(综合)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社会学产生于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

3、时代的实践要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 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

4、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子关于 “人生不能无群”等思想的启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为代表的英

5、国古典经济学,以傅立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方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又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促进了以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1719 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它发源于英国,既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自杀率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

6、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涂尔干的论自杀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知识模块】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 【正确答案】 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百年来并无定论。(1)170 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观点的,但他们都

7、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 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2)100 多年来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按照上述分类,中国社会学界 100 多年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a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b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c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

8、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a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以孙本文为代表,他从芝加哥互动学派心理行为理论出发,批评他列举的前八种定义虽没有什么错误,但均不能认为是适当的定义,而适当的定义是:“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b台湾学者龙冠海也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研究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c1978 年后,有的学者认为“ 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 ”(杨心恒等),有的认为“ 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庞树奇) 。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有:a“剩余说”,即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剩余社会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不研究的“ 剩余领

9、域”;b“学群说 ”,认为社会学 “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c“调查说”,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d“问题说 ”,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e“未定说”,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现在还没有确定。(3)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社会学实际上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又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为对象的;社会学家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找这个东西,都有意识无意识地在沿着这条路探索。所以不论他们的观点和方法有多大差别,在研究实践中仍然会走到一起来。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 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多

10、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判断、去比较哪一个或哪一些定义结合中国国情较好、能够提供社会学的视角、能够易于把握社会学的内容、能够较好地做到理论上前后一贯。【知识模块】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 【正确答案】 (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从科学层次上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

11、括和总结,社会学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角度对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正由于历史唯物论与社会学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因此它们在理论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2)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涉及社会整体,整体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社会学与政治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

12、,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这一点很像历史学跟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同样,在其他具体的社会科学都涉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限度内,其他社会科学也都是社会学科学。因此,可以把全部社会科学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科学(历史唯物论) 一般;第二层次是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特殊;第三层次是单科性的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个别。社会学既是哲学和单科性社会科学之间的中介,又和其他社会科学一起成为哲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中介。(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区别a历史学面向过去,

13、社会学则面向现在和将来;b历史学研究各个社会的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规律,尽管也研究社会的横断面,但研究横断面是为了纵向地说明社会,因此历史学主要是一种纵向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尽管也研究社会的纵剖面,但研究纵剖面是为了横向地说明现实社会,因此社会学主要是一种横向科学。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区别与社会学最接近的是管理学。管理学侧重从管理的主体管理者、领导人方面来研究问题。社会学当然也要研究人,但社会学研究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主要是为了客观地说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条件和机制。所以管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

14、主义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政治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a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样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样的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二者的角度是不同的。b二者学科的性质和层次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属于单科性学科,社会学则是综合性的学科,但是二者之间绝不存在什么从属关系、包容关系。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联系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理论基础相同,都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

15、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独立学科,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知识模块】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 【正确答案】 中国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学科,不仅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而且学科的发展也是得益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国社会学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1)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从世界范围看,社会学是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从中国的情况看,约 100 年前社会学之引入中国,在中国获得较大发展,被取消 27 年后又不得不重建,归根到底也是适应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需要。这一事实说明社会发展是社会学发展的源泉、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

16、会学发展的源泉。(2)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的互相促进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其特点除了速度大大加快外,其广度、深度和难度都空前未有。研究这个转型过程,回答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种种课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且也是它安身立命的根基。可以说,对中国社会的“ 转型”认识得越深入、越全面,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也就越扎实、越迅速,而成长了的社会学又能够为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3)中国社会学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同时又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

17、社会学,既注意防止一切照搬,又注意避免一切拒斥。【知识模块】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5 【正确答案】 受到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 启发而提出的 “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命题,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这对增强中国社会学界的学术主体性、增强民族自信心起了并且还会继续起巨大的作用。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 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表现为:(1)中国社会转型为中国社会学“ 理论自觉”提供了社会学基础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现实、我国社会建设的巨大社会需要,为社会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社会转型快速期的种种社会现象、社会事实、社会过程,无疑是我们社会学科和社会学界共

18、同的水之源、木之本。(2)中国社会学 “理论自觉”有利于中国转型社会的认知如果没有“ 理论自觉” ,如果还是用西方的观点、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巨变,还是在西方的笼子中跳舞,那么,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不过是西方的观点、西方的理论的某种案例、某种例证。这是典型地为别人做嫁衣裳。我们应通过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创造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学术话语,为世界社会学增添我们中国社会学者自己的创造。这也符合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在从地区性大国转变为全球性大国和强国的趋势。【知识模块】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6 【正确答案】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a人

19、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b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c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d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7 【正确答案】 (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

20、展的功能。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 、“居住地”和“ 废物库”。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坏。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环境的三

21、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但是,该模型因为忽视了社会行动主体,特别是制约社会行动的价值和权力因素,而受到一些批评。实际上,该模型对于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形成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也有所忽视,需要引起注意。【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8 【正确答案】 根据人们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

22、看法,可区分出两种范式的价值观,即“人类例外范式 ”(HEP)和“新生态范式”(NEP) 。 (1)两种范式的观点对比(2)两种范式的意义对比 “人类例外范式”的观点导致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环境的负荷能力可以无限增长,予取予求,从而否定匮乏的可能性。 “ 新生态范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工业社会中人类认识的偏差,而且实际上为开创环境社会学这门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9 【正确答案】 (1)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观点“生态文明”被视为对“环境友好型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它强调在人类认知环境威胁、环境系统运行规律、社会系统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互

23、动规律的基础上,自觉调整人类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生产、生活实践行为,创建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的全新文明形态。以哈勃、摩尔等为代表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家指出,应当将环境问题看作推动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的因素,而不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后果;应当看到作为现代社会之核心标志的科学技术、市场体制、工业生产、政治体制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而不简单加以否定;应当反对各种反生产力的、去工业化的以及激进的建构主义主张。他们进一步指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 协调生态与经济 ”和进一步的超工业化,而非

24、 “去工业化”的途径来解决。(2)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都是对环境保护而提出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一条合理化道路。区别“生态文明 ”事实上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三重超越,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建设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 发展为“五位一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生态现代化则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由西方学者提出的:20 世纪 70 年

25、代至 80 年代环境问题初现时,西方很多学者提出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回到简单技术时代,斩断资本主义自我强化的增长链条以抑制增长,批评人类中心主义和物质主义价值观,倡导生态中心主义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甚至有学者把环境危机看作现代社会的危机,并由此对现代化进程予以否定。生态现代化理论提出了克服环境危机而不偏离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可能性,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很快流行开来。【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0 【正确答案】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三大基本特征:(1)客观性无论任何社会,生产方式作为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不是人们主观规定和选择的,而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客观决定的。生产力对生产

26、方式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力各种要素(劳动者、生产资料与科学技术)的性质与生产社会化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无论其存在还是其变革,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可能脱离或超越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随意地选择和人为地改变生产方式。(2)社会性生产方式不仅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客观地规定的,而且也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与特定的社会形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定的生产方式总是必然产生或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

27、。因此,生产方式必然地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相联系,超脱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一般的、自然的或抽象的生产方式是根本不存在的。(3)历史性生产方式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任何生产方式,必定都体现为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的生产方式,不存在一种永远不变、普遍适用于任何历史阶段的永恒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之所以具有历史性,是因为它所由产生与存在的生产力基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生产力的获得,必然会使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发生变革,从而必然会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及新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也必然会出现生产者之间新的社会经济联系形式,并使社会生产过程的调节方式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由此必然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

28、带来社会的根本变革。【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1 【正确答案】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活动,个体生命的维持以及他人生命的生产,都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资料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的基础,其主要原因在于:(1)人类生产活动的特殊性。在人类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发生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活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所形成的关系一经产生,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性质,并且成为所有社会关系,进而是社会的起点和基础。(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其作为社会的直接的、现实

29、的基础,还进一步体现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必然导致社会变革。(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对作为人类社会运行基础条件的人口和资源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改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也影响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规模、速度和后果。总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活动,无论是个体生命的维持,还是他人生命的生产,都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资料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2 【正确答案】 (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

30、联系与区别联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区别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 ,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 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2)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主要派别社会唯实派 (或实体派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

31、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 FH 吉丁斯、法国的 G塔尔德等。(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一种关系。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社会是一个 “有机整体 ”,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

32、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知识模块】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13 【正确答案】 (1)整合的功能整合(社会整合) ,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我国正处于急剧的变迁时期,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均较为突出。我国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措施包括:在文化方面,要注意解决原来的传统的文化模式与新兴的或外来的文化模式的整合问题;在社会规范方面,既要注意解决“ 社会失范”问题,又要注意解决多种规范相互冲突的问题;在观念方面,要注意解决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整合问题;在功能方面,要注意解决改革过程中社会诸种功能不

33、相配合的问题。(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互动的场所,为合理地、得体地互动提供规范。(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继承和发展。【知识模块】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14 【正确答案】 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1)纵向运行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

34、与发展。社会系统在纵向运行中表现出以下关系:继承的关系,即后来的社会接受了过去社会所留下的遗产。变异的关系。社会纵向运行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东西,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时修改着、变化着。中断的关系。在社会的纵向运行中,有很多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2)横向运行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横向运行表现为以下基本关系:交叉与渗透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各要素、各系统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制约的关系。社会某些要素、子系统的功能的发挥会限制和约束另一些要素与子系统的发展。促进关系。指一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对另一系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转化的关系。一种要

35、素转变为另一种要素、一个系统的问题转变为另一系统的问题。【知识模块】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15 【正确答案】 社会学通常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分为三个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这三类关系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1)血缘关系问题一些人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取私利,近年来,媒体上关于“富二代” 、“官二代”的讨论,都是血缘关系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局面下提出的新问题,对此应认真对待和研究。(2)地缘关系问题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突出,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 总数达 26 亿,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在地域之间的迁移,造成了世界罕见的“春运” 难题。途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进行

36、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来实现,而在处理城镇化的地缘关系问题上,一个核心环节就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 。制度户籍制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地缘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但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流动、约束了机会的均等。为了实现现代化、城镇化,我们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最终实现中国公民在地域关系上的机会均等。(3)业缘关系问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体制多元化,包括私营企业、个体经营、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合资企业、港澳台商人投资企业等。实际运作中的体制比这些还要复杂得多,比如承包的、转包的、出租的、租柜台的、包丁队式的、挂靠式的、交管理费

37、式的,等等。问题这些新的体制以及新型就业关系,都是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发生的,很多方面的规章规则还不完善,还有不少体制上的漏洞。所以,当前我们面临着劳动纠纷、劳资纠纷频发的局面。近些年,上访上告、信访告状的,大多属于业缘关系方面的问题。【知识模块】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16 【正确答案】 (一) 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38、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二)文化的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因自然规律的作用,物质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 与制度文化。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非物质文化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主文化与亚文化(1)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

39、维方式影响极大。(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民族亚文化。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3)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7 【正确答案】 文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

40、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又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个人社会化 ”的过程,就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3)文化的象征性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文化的象征性为价值观的确立和秩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4)文化具有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动

41、或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在这一意义上,文化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即它体现在所有的社会行动或现象之中;具体,即可以将狭义文化看做各种具体行动或现象。(5)文化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6)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8 【正确答案】 文化分析有两大视角,分别为: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一)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1)

42、文化中心主义又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2)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二)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1)文化震惊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文化震惊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文化震惊

43、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2)边际文化边际文化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在文化模式的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边际文化还有另一种情况,即:虽远离中心文化,但并不能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处于一种不发达的状态。【知识模块】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9 【正确答案】 在社会学发展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逻辑特征以及所采取模式的不同,社会学的范式大体可概括为三大类型:实证范式;解释范式;批判范式。如表51 所示。【知识模块】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0 【正确答案】 田野调

44、查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田野调查对于研究一些小型社区、特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变迁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1)在田野调查中,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或工作场所,参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这在探寻研究对象的深层思想意识和内部相互关系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能让研究者在理解被研究者的社会情境的基础上,认识他们的思想意识发展的轨迹。(2)通过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访谈,可以与当地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并了解当地人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

45、当地文化的内在意义。这对于保证所获得信息和资料的真实性有重要的意义。【知识模块】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1 【正确答案】 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1)库利是最早将 “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

46、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 “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 ”的反射。【知识模块】 社会化与个体化22 【正确答案】 文化的构成可以从文化要素和文化分层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1)象征符号象征符号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象征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象征符号要素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均依赖于象征符号的使用。象征符号有: a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科学技术;b物质象征符号;c姿态和行动等。意义的建构是象征符号的基本特征,人们不仅在创造各种象征符号,同时也在不断赋予各种符号以不同的意义。象征符号是动态的、发展的。(2)价

47、值观价值观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是指社会成员对人或事物的价值的判断,即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动选择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成员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学理论中对于这一问题有两种观点:价值观决定行动者的态度和行动,代表人物帕森斯;人们的行动创造和建构了价值观,代表人物萨姆纳。上述两种观点是从两个极端来解释价值观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的,它们把价值观和社会行动视为两种相对静止的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将两者置于二元对立状态。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对价值观和行动之间关系的认识可能会更加全面。(3)社会规

48、范社会规范是指在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的标准或准则。社会规范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违反了会受到惩罚。正式规范主要包括:a 规章规则,是社会团体和组织中的基本行:为规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b法律,是约束力最强的正式行为规范,:不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a社会习俗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引导性或约束力来自大众的压力;b民风即民间的风尚或社会风尚,属于倡导型规范,即在社会中流行和倡导的行为模式;c民德中还包含禁止型的规范,即对某些行为加以制止;

49、d乡规民约是在特定范围的群体或社会中,人们根据默契达成的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契约或规定。(4)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文化形式,其内容极其广泛。物质文化与语言、艺术、价值观、规范等非物质文化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引导下创造物质的;人类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规范。(二)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其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2)文化丛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3)文化区域文化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上不同区域中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现象,文化特质丛是有其空间地理分布的,在不同的区域可以发现集中地、成片地分布着的某些文化特质丛。区域文化的核心意义是用地理区域来区分文化分布。(4)文化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