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851051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毛泽东认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A)国家的统一 (B)人民的团结(C)道义上的一致 (D)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2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A)相适应 (B)相矛盾 (C)相一致 (D)又相适应又相矛盾3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开展思想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C)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4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

2、(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5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改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6 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这是由改革的(A)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决定的 (B)复杂性决定的(C)长期性决定的 (D)任务决定的7 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C)文化体制改革 (D)分配体制改革8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C)前者是

3、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9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程度的统一(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C)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D)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解决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10 1980 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 的表述。后来,党的中央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这次中央全会是(A)1981 年 6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B) 1984 年 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C) 1986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D)1993 年 11 月召开的党

4、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1 经过 30 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指(A)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B)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C)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产业领域(D)坚持“引进来 ”和“走出去”相结合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

5、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2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主要有(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B)有理、有利、有节(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3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4 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敌我矛盾(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人民内部

6、矛盾15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D)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16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统一,为我们提供了必须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的宝贵经验,其中有(A)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B)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

7、革开放结合起来(C)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D)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17 我国过去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下对改革开放认识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B)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C)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D)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18 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个面阐述了社会主

8、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其要点是(A)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B)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C)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D)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C)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

9、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20 邓小平指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A)改革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21 作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与第一次革命有明显的区别,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A)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 (B)两次革命的内容不同(C)两次革命的对象不同 (D)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22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C)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

10、革23 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4 “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B)对生产力标准的丰富和发展(C)排除姓“社” 、姓“ 资”的抽象争论的干扰(D)“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25 “三个有利于 ”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A)不要把本来姓“ 社” 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 ”而加以排斥(B)不要把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的东西错

11、误地判定为姓“资” 而加以排斥(C)对于确实姓“资” 但合乎“ 三个有利于”的东西要允许其存在和发展(D)凡是合乎“ 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26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构建的制度体系是(A)系统完备 (B)科学规范 (C)运行有效 (D)结构优化27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 (D)三者能够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8 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正确处理改革

12、、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D)把促进改革作为实现社会稳定、加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29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其中的经验和主要原则之一。之所以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因为(A)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B)人民群众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C)改善人民生活

13、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D)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阶段30 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是(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C)世界的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D)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31 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这是(A)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B)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D)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32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实行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14、B)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放在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33 2001 年 12 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的阶段。我国之所以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因为其(A)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B)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C)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D)可以使我国充分抓住机遇。避开挑战34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我们要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

15、水平,主要是(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B)坚持 “引进来” 和“ 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C)切实维护国家安全(D)对外经济关系由贸易为主转为投资为主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35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胡锦涛 2012 年 11 月 8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 2当前,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推动经济复苏增长,克服全球共同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纷纷加大科技投入,抢占科

16、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2 年 6 月 11 日材料 3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新成就,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铸就的新辉煌。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

17、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的贺电,2012 年 6 月 29 日请回答:(1)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为什么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考研政治(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

18、和对外开放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正确。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也是改革的根本目的。【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我国改革的全面性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改革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

19、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改革必然是全面的改革。D 正确。【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正确。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二者既不是目的与手段、基础与目标的关系,也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正确答案是 B。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1981

20、年 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6 年 9 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义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3 年 11 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正确。B 是多层次的含义,C 是宽领域的含义,D 是对外开放的战略。【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A、C、D

21、是正确选项。有理、有利、有节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同顽固派斗争的策略原则,与题干的要求不符,B 项错误。【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3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C、D 正确。A、B 不是毛泽东认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4 【正确答案】 B,D【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5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归纳的宝贵经验“十个结合”中的四条。都是正确的选项。另外六个结合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

22、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一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7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8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毛泽东只是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没有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后者是邓小平提出的,C错误。【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9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23、】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邓小平讲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来说的。改革之所以就是一场革命,是因为它要对传统的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会涉及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通过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此选项 A、B、C、D 均正确。【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1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2 【正确答案】

24、 A,B,C【试题解析】 A、B、C 正确,D 错误。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3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A、B、D 正确,C 内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4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A、B、C 正确,D 错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 2000 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1992 年,“三个有利于”标准不可能也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5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不是判

25、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因此,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但并不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只要仔细分析 A、B 、C 三个选项的内容,也可以知道 D 项内容是不准确的。【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6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7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8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A、B、C 正确。促进改革不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加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个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应当是我们进行改革、加快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出发点,D 错误。【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6、2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A、B、C 三个选项内容正确。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阶段并不能回答为仆么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的问题。而事实上,改革的任何时候。都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D 错误。【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30 【正确答案】 A,B【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31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32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33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加入世贸组织后,

27、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显著增加。所以,加人世贸组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D 错误。【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34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35 【正确答案】 (1)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我们要从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发展的大势来认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