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3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C)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产阶级社会(D)对极少数剥削者、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广大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2 马克思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下列表述中最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原意的是(A)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已经懂得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大意义(B)马克
2、思以前的哲学家已经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能动地改造世界(D)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不能说明和解释他们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的 “合理性”3 费尔巴哈说:“ 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 ,下列说法符合唯物史观的是(A)人类历史就是宗教变迁的历史(B)宗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而宗教的变迁不能规定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D)宗教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4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3、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哲学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主观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5 毛泽东说:“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德国的杜林则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 。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是(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6 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A)空间时间的特性随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B)任何一种运动都有其物质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C)相对静止表现为两
4、种情形:一是事物在绝对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某个确定的参考系,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二是指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绝对的静止、有条件的平衡是存在的7 对于“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否认了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C)否认了时间与空间的存在(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了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8 对于“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的理解,错误的是(A)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世界不过是发生、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运
5、动的过程(B)过程的发展是永恒的,而事物的个别存在是暂时的(C)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D)辩证法推翻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一切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辩证法唯一不能承认的是事物的一往无前的运动9 荀子曰:“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10 “即使人再多也拉:不动影子” ,说明(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D)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
6、导实践11 现代智能通讯工具方便天各一方的人们相互交流,可随之而来的是人们见面时的无语和隔膜,于是有人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玩平板电脑,我玩智能手机。这告诉我们(A)对事物的价值要做具体分析(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C)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2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一方面,部分学生受“高职院校不是大学”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报考,导致职校生源萎缩;一方面,职校生在就业市场成为“ 香饽饽” ,企业高薪难觅技师,这就为扭转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蕴涵的哲理是(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7、推动事物发展(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相互转化(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13 下列名言与“ 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体现的哲理相似的是(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B)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荀子)(D)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元稹)14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下列叙述中最符合恩格斯原意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15 “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上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
8、上升到一般。为了学会游泳,必须钻到水中。” 对于列宁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A)脱离了实践就无所谓认识(B)为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必须从感觉、经验开始(C)感性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对事物、现象直接的反映,一切真知都从这里开始(D)为了要理解,要在实践中从经验上升到一般,一切真知从理性认识开始16 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 1450 年的印刷术、1750 年的蒸汽机、1950 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 3D 打印机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
9、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A)人类社会的物质性(B)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C)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D)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18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 3 000 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 ,“ 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与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
10、恒不变的 中国了” 。谢和耐的说法体现的辩证唯物论观点是(A)物质世界不存在任何形式的静止(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C)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D)人类不可能完全认识物质世界19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有(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B)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C)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D)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20 关于社会的物质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B)人类社会依赖于
11、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D)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21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实践的关系是(A)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B)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改变着自然界(C)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D)实践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2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 当做实践去理解 ”。
12、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3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A)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B)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C)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D)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24
13、 一位科学家说:“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类的实践活动已经使人类社会完全脱离了自然界(B)自然界可以区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C)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界(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25 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的“博物馆” 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A)善于发现和创造
14、规律(B)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C)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D)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6 树叶是大自然的杰作,它实现了多少年来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利用光将水分解并制得燃料。根据光合作用原理,人类已经研制出“人造树叶” ,它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说明(A)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 的模型、蓝图转现成客观现实(B)人的意识可以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客观事物(C)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27 1968 年,斯
15、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 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A)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B)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C)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D)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28 “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 、自主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发展的源泉是对立面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主要归
16、因于事物的内部矛盾(C)矛盾双方之间的统一和斗争,共同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D)片面强调矛盾斗争性而取消或者忽视矛盾同一性,或者片面强调矛盾同一性而取消或者忽视矛盾斗争性,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都是不正确的29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这在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A)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B)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C)以实践的观
17、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D)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 ,不要“ 同而不和”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3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故 A 正确。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之一,不合题意,所以 B 不选;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产阶级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不
18、合题意,所以 C 不选;对极少数剥削者和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不合题意,所以 D 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全部问题在于,不仅要懂得解释世界,更要使现仔世界革命化,实际地、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以 C 正确。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不懂得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大意义,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所以 A 不对。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他们不能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更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19、的,所以 B 不对。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只是在说明和解释他们赖以存存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更无法实际地、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以 D 不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而非宗教的变迁,C 正确。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颠倒了的世界观,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来决定,宗教变迁不能决定整个人类历史,所以 A 不对。推动社会发展的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等,所以 B 不对
20、。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并非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所以 D 不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
21、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就是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哲学除了要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22、,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题目中对于矛盾的不同看法,正是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故 C 正确。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体现在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不同回答上;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体现在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上。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
23、的特殊状态,绝对的静止、有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故 D 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结构性、并存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时间的特性随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所以 A 正确。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一种运动都有其物质承担者,“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所以 B正确。相对静止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绝对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某个确定的参考系。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二是指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所以 C 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因此“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句话是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最好注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辩证法推翻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一切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辩证法承认事物的一
25、往无前的运动,丢弃一切表面的偶然性的和暂时倒退的倾向,为自己开辟道路,所以 D 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 C 正确。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世界不过是发生、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过程的发展是永恒的,而事物的个别存在是暂时的,故 A、B 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选项中只有 D 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必然趋势,强调
26、了规律的客观性,与题干中的寓意相近。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拉动影子”本身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想法,是错误的认识,“即使人再多也拉不动影子”体现的是只有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人的主观愿望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有变为现实的可能,A 说法错误;主观认识并不一定都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B 说法错误;题目想表达的不是集体力量的作用,且 C 说法本身也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现代智能通讯工具方便了人们交流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见面时的无语和隔
27、膜,这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对事物的价值做具体分析。材料没有体现现代智能通讯工具自身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所以 B、C 、D 都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少、需求大的现状,但这一矛盾也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说明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A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及其相互转化,B 不符合题意;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 说法错误;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8、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说明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体现了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A 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B 体现的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C 体现的是规律的客观性;只有D 表达了“微物”也能成为“重”物,体现了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
29、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非常鲜明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 C 符合题意。恩格斯的话是说人的智力(认识)是在实践中发展而完善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 A、B 、D 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为了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必须从感觉、经验开始。感性认
30、识是在实践中对事物、现象直接的反映一切真知都从这里开始,所以 D 理解不对。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脱离了实践,就无所谓认识,所以 A 理解正确,不选;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对事物、现象直接的反映,为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必须从感觉、经验开始,一切真知都从这里开始,所以 B、C 理解正确,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基本规律决定了
3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我们今天无法预测 3D 打印机在未来世界星如何改变世界,正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C 符合题意。A、B、D 都与题意无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7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32、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人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本题主要是从唯物论的角度阐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与辩证法无关,故 B、D 不符合题意
33、。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谢和耐的说法体现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故 B、 C 正确。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A 说法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思维和存在的具有统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人类不可能完全认识世界是不可知论的观点,D 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34、论1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
35、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A、B、C、D 的表述都是正确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A,RC【试题解析
36、】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 D 错误,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材料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河流的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影响过程。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
37、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因此选项中对实践的特征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是 B、C 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表述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自然界是人生活与其中的客观世界,其中一部分是人类活动未触及的自在自然,另一部分是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材料中说我们周围的每样东西都打上了人的技能的痕迹,说明了人化自然现象的存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
38、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材料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改变。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因此 A 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技术的作用,D 不是材料主要想说明的问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题目中的村寨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从而带动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功的原因在于正确利用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人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A 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都要受规律的支配,而不能超越规律的制约,C
39、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意识具有能动性,人类要在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材料体现了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创造出了“人造树叶”。体现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即人类可以以观念中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转现成客观现实,A、D 正确。人类制造“人造树叶”要根据光合作用原理,说明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C 正确。人类创造自然界没有的客观事物
40、,一要通过实践,二要尊重客观规律,B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就成了成功的创意,说明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人们可以建立一事物与他事物的新联系,也说明了联系是具体的,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B、D 说法正确。联系是客观的,要求人们不能主观臆想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事物是多样的,事物问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巾考查事物的普遍联系,所以 A、C说法有误。因此,本题正
41、确答案是 B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发展的源泉是对立面的统一,所以 A 正确。事物的发展,主要归因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所以 B 正确。矛盾双方之问的统一和斗争,共同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所以 C 正确。片面强调矛盾斗争性而取消或者忽视矛盾同一性,片面强调矛盾同一性而取消或者忽视矛盾斗争性,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都是不正确的,所以 D 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拿破仑强调发展起来的中国将拥有强大力量,习近平强调的是发展起来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因此,从哲学上看,这启示我们要全面的、发展的看问题,而不能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A 正确。材料反映了看待中国力量的两种不同观点,启示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看到对立,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处理国家关系时坚持“和而不同”,D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没有体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所以 B、C 与题意不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