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5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社会意识形态(B)生产力(C)人民群众(D)政治上层建筑2 在上层建筑中,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B)政党(C)暴力机关(D)国家政权3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阶级斗争4 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决定论意义下的选择,即每一时代的历史主体都
2、是在既定的生产力情况下进行进一步的历史创造的。历史主体选择的可能性空间并不是随意性现象,也并不只是单纯必然性或单纯偶然性的重要作用,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A)民族利益(B)民族交往(C)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5 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社会基本矛盾6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理论基础是( )(A)唯物论(B)辩证法(C)认识论(D)唯物史观7 人的现实本质是( )(A)劳动(B)具有意识(C)自然属性(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 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要区分普通个
3、人和历史人物,这是因为( )(A)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B)历史人物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C)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D)历史人物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产生决定性影响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9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A)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的(B)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中(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在认识的精确度上不同10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
4、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错误。其中,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导致( )(A)诡辩论(B)教条主义(C)怀疑主义(D)思想僵化11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曾经回忆过:“1971 年 10 月 4 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 190 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190 次失败后的成功说明( )(A)失败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B)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C)失败也是实践(D)失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12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因为( )(A)真理的本性(B)
5、实践是客观存在的物质(C)实践的直接现实性(D)实践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13 人的实践活动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把实践的规律印人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 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因此,逻辑证明( )(A)具有物质性(B)仍然属于认识范围,木能取代实践成为检验标准(C)是检验真理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D)与实践形成了互补的关系14 列宁说:“ 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绝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
6、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说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A)实践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B)实践的确定性是指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真理(C)实践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条件性(D)实践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15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C)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D)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检验16 哲学的价值概念扬弃了各种具体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
7、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和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 (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的关系。当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的特性包括( )(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主观能动性17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C)真
8、理和价值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D)真理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价值是实践追求的直接目标18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价。价值评价( )(A)与知识性认识不同,是完全主观的(B)会因主体不同而不同(C)应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D)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 的认识为目的19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
9、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自由王国”( )(A)必须建立在“ 必然王国” 的基础上(B)是摆脱规律制约的状态(C)是自由而不受压迫的状态(D)是以人类能力的发挥为目的的状态20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上层建筑21 下列事物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 范畴的有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在物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22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
10、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C)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D)正确的社会意识和错误的社会意识23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 )(A)语言学(B)宗教(C)道德(D)政治法律思想24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
11、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可以自成体系25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 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26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思想理论和观念后来成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之后由统治阶级根据自己政治统治的需要,在以往形成
12、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自觉地建立起来的,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 )(A)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B)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政治上层建筑(C)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D)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27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科学技术28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产品分配关系(D)阶级关系29 经济基础与上
13、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依赖性,也有相对独立性。二者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 )(A)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B)已经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会产生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C)上层建筑的变化会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D)上层建筑会无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维护陈旧的经济基础30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是指( )(A)社会制度(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D)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5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
1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但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二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居于主导地位。【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生产力就要求变革或改变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实际上就是占据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经济基础就会随之变化
15、,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所以最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二是取决于交往;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其中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社会基本矛盾是所有社会发展的动力,对立社会就是阶级社会,其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知识模块】 马
16、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因此选项 D 是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不是人的现实本质。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不是自然属性。【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人既包括人民群众,也包括阶级敌人。B 项错误,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
17、不能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C 项错误,对社会历史起巨大推动作用的不是历史人物,而是杰出人物,历史人物也有可能起反面作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两种不同的属性。就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来说,它是相对的;就真理在这种条件下,反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实情况来说,是绝对的,所以两者相互渗透,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
18、。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中,绝对真理就像长河,而相对真理就像水滴,所有水滴聚积在一起形成了绝对真理的长河。D 项错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差别并不是在认识精确度上。【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由于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对待任何真理都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看到其绝对性,又看到其相对性,不可偏废。如果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就会在理论上陷入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导致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而如果只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在理论上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在实际中就会导致怀疑主义和诡辩论。【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19、1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A 项错误,失败就是失败,说明认识是错的,是谬误。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有适用范围,而不是说真理部分是对的,部分是错的,要注意区分真理的相对性和谬误。B 项正确,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将谬误转化为真理,将失败转化为成功。C 项正确,无论失败、成功,都是实践。 D 项错误,不能忽略不计,而应该吸取经验教训。【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一方面是因为真理的本性。所谓真理的本性是指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即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这就决
20、定了检验标准不能是纯主观的,一种认识不能去检验另一种认识;也不能是纯客观的,纯客观的无所谓对错,检验标准应该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这就是实践。所以 A、D 正确。实践成为检验标准的另一个原因是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也就是说,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可以直接产生现实的结果,如果结果如预期,那说明认识是正确的,如果与预期不符,那就是错误的认识,所以C 项正确。B 项错误,实践具有物质性,但是也有主观能动性,是主观和客观连接的桥梁,不能说实践就是物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逻辑证明是在无数次实践的基础上
21、形成的,所以一定意义上具有检验真理的作用。但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所以它不能取代实践,只能成为实践标准的一个补充。所以 A 项错误,它不具有物质性。D 项也错误,错在互补,这种补充是单项的,只能逻辑证明补充实践,不能实践来补充逻辑证明,因为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而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实践的确定性比较好理解,即检验标准是唯一的,除此以外没有另外的标准。虽然有限制,但是从整体上看,实践最后一定能鉴别出真理。实践的不确定性主要是说实践受到一定条
22、件的制约,具有局限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实践本身的历史性和不断发展性所决定的,A、B 两项比较容易看出是正确选项。C 项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和最终确定性,将实践标准变成了主观标准。D 项否定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唯一性是从最终根源性意义上说的,逻辑证明是立足于实践证明基础之上的,是对实践证明的补充。【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价值具有客观性,因为与价值相关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人的需要是客观的,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对
23、象)也是客观的,客体满足主体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因为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不同的主体需求不同,价值也就不同。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因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发展的,同一个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也是不同的。D 项错误,主观能动性是实践的特点,不是价值的特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D 项错误,价值才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价值评价与知识性的认识不同,知识性的认识主要关注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即客体的“真”,认识的对错。而价值评价的主导是
24、人的需求,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求。所以 D 项错误,B 项正确。A 项错误,错在完全主观,价值评价并不是完全主观的,它建立在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即首先是正确认识,然后才是价值评价。C 项正确,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一致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自由王国”指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即劳动的目的不再是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而是为了人类能力的发挥,所以 D 项正确。A 项也正确,人类不可能跨越“必然王国”,直接进入“自由王国”,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
25、程。B 项错误,因为即使是“自由王国”规律依然是要认识和遵循的。C 项描述的是政治上的自由,与“自由王国 ”是两个概念。【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D 项错误,上层建筑中有一部分属于社会意识,即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也叫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一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还包括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等。因此,ABCD 都是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
26、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C 项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D 项错误,没有这种划分方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A 项不属于,语言学与上层建筑无关,属于中性的学术。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道德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D 项错误,社会
27、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还是依赖于社会存在,反映社会存在,不可能自成体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选项 B 夸大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否认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意识形态就是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主要是指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不同于意识形态。所以 B 项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生产
28、力的构成包括劳动资料,也称为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力要素还包括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生产力的构成还包括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D 项阶级斗争不属于狭义的生产关系。【知识模块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尽管上层建筑归根到底由经济基础决定,但这种决定不是机械的,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四个选项所揭示的,就是在依赖于经济基础这个大前提下,上层建筑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内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因为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以 B 项不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