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5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85134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5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5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5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5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5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5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的是(A)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辩证法(C)辩证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度”是指(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3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

2、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4 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互相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5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两句话(A)表明人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表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是经验论的观点6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手段与目的的关系(B)限定与超越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人与物的关系7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这一命题(A)强调了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C)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8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A)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反作用(B)它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它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9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0 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

4、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这一“ 多元决定论 ”是(A)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D)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11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A)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12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简单再生产(B)资本积累(C)物质资料再生产(D)可变资本13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

5、(A)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B)通过支付货币购买农民的土地(C)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D)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14 通过对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分为两部分,具体是指(A)一部分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一部分是创造新价值的时间(B)一部分是转移旧价值的时间,一部分是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D)一部分是生产生产资料的时间,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15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A)靠采用新技术而获得的高额利润(B)靠市场价格波动而获得的高额利润(C)凭借社会

6、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D)凭借改善劳动组织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16 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7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形式主要是(A)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B)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C)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D)主观联系与客观联系18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

7、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19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混同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是相对主义的观点(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20 下列选项属于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的是(A)事物的自我否定(B)

8、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C)包含肯定的否定(D)抽象的否定21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 l 生,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2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23 下列关于价值观及其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A)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

9、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B)价值观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它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C)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D)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4 古希腊有位哲人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B)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本质问题(C)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D)感性认识对正确认识事物是没

10、有意义的25 下列选项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6 在当代,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科技发展与全球性问题的关系是(A)全球性问题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B)全球性问题是由于对科技使用不当造成的(C)要解决全球性问题,必须限制乃至停止科技发展(D)科技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创造条件27 超额剩余价值是(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的(D)全

1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28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A)前者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后者是全体资本家获得的(B)前者是个别企业率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后者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C)前者的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后者的源泉是社会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D)前者是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后者是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29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形成的原因包括(A)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B)在竞争中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

12、资本进一步集中并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争取的方式(D)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30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D)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31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A)所有制形式单一,明显脱离生产力发展

13、实际,经济缺乏活力和效率(B)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甚至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C)片面强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追求外延式的粗放增长,追求高速度,不讲求质量效益(D)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32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是(A)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论证了资本主义自我发展的趋势(B)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C)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证明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论证了工人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

14、世界的历史使命(D)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论证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胜利的必然性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5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由于旧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的,所以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在这

15、个意义上,列宁将其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故 A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质变规律。题目要求准确地把握“度”的含义。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过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即变成其他事物。这说明度本身不是一个点,而是区间。所以 A、B 选项错误。另外一方面, “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界限”说明在度的范围内,事物的质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还没有变成其他事物。因此,度应该是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而不是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所以只有 C 项是正

16、确的。【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引用的是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地球自转八万里,坐在地上不动也会随地球自转走八万里,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体现。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坐地”是相对的静止,“日行八万里”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绝对的运动。所以D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之一,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者共存于一

17、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对立的前提下,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每一方都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并从对方取得自己的规定性。如题目中的上和下、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都是作为矛盾的统一体而相互依存,因此正确答案是 C 选项。题干只说矛盾的依存,而没有涉及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更没有相互排斥的意思,选项 A、B、D 都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人与动物不同,动物被动机械地反映外界,而人则是积极主动地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即人具有主体差异性、主观能动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由于不同的目的,在观察、感觉、反映时,其指

18、向是不同的,因此所获得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自身表述错误;B 选项虽然因主体差异没能感受到风景和矿物的存在,但并未否认物质的存在,也未否认物质第一性,故不符合题意;D 选项与题干无关。【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与完善。这就是 B 选项所说的限定与超越的关系,故 B 选项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题干

19、中“先导”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导,其强调的是认识对实践的作用,选项 A、 C 不符合题意首先被排除。“在实践基础上”表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有基础的,即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题干并没有否认实践的决定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的作用,选项 B 也不符合题意。故 D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

20、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A 选项是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A 选项是正确答案。其他三项都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唯心史观的认识。阿尔都塞思想的核心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发生作用的各种不同因素是等价的,经济不是

21、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否认经济因素即物质因素的决定作用,必然滑向历史唯心主义。这是一种企图“超越”历史观基本问题的错误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 选项。【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劳动二重性的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故 C 选项为正确

22、答案。【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故 B 选项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马克思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

23、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故 A 选项是正确答案。C、D 选项是其实现途径。选项 B 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重点内容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正确答案为 C选项。【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4、 本题考查垄断利润的含义。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因此,C 选项为正确答案。A、B、D 选项都不是因为垄断地位而产生的利润,因此不属于垄断利润的范畴,故错误。【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列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突出贡献,属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的试题,难度适中。列宁在 1915 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论断,是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A、B、D 选项是十月革命后,列宁

25、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符合题意,故不选。【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7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其具体形式又是多样的。主要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可见,联系是客观的。所以选项 A、B、C 正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8

26、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的状态。题干中的这几句话就体现了静止和运动的这种关系。由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静止则不是,故选项 A 错误,选项 D 的表述也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9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题干中的话肯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同时肯定了偶然性的作用。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历史的必

27、然性是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D 选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与辩证的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形而上学由于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所以,其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否定是外力强加

28、于事物的主观任意的否定。形而上学由于将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因此,它认为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一切,是不包含肯定的抽象的否定。因此,选项 B、D 正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1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辩证法的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A、B 选项属于正确答案。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D 选项

29、也是正确的。C 选项割裂了间断性和连续性的同一,错误。【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2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两者又有原则区别。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其原因在于: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又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主张认识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坚持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后者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有两个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

30、法来考察认识过程,主张认识是一次完成、一成不变的。因此,A 选项是错误的,因为两者都主张反映论,B、C、D 选项是正确的,揭示了两者的区别。【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A 、B 、C、D选项均符合题意,都是关于价值观及意义的正确表述,故均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4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题干内容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

31、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必须建立在感性基础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成了主观自生的东西。故A、B、C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C);人类社会虽然与自然界有区别,但在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即自然历史过程(A)。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

32、、B、C、D 选项。【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6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选项 A 把全球性问题看成是科学技术自身所带来的,忽视和否定了人在生产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得出限制乃至停止科技发展(C) 的科技悲观论的错误结论。全球性问题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的,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故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 B、D 选项。【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7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

33、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进而使全社会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故 A、B 选项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28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主要是它们之间的区别。超额剩余价值,是指由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是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每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客观后果则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

34、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因此,正确答案为 A、B 选项。两者的源泉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C选项错误。D 选项说的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故排除。【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2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垄断形成的原因。A、C、D 选项是教材中明确写出的垄断产生的原因。B 选项在教材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述,但教材在讲述生产集中的过程中,也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垄断产生的原因,即一般来说,在竞争中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信用的发展加速了

35、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列宁选集第 2 卷)因而,B 选项也是正确答案。本题旨在提示考生,不能简单地死记教材的条目,一定要将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3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本知识点包括四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

36、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正确答案是 A、B、C、D 选项。【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3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弊端,是一道识记性试题,难度较小。1936年 12 月,苏联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宪法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体现为集中过多,管得过严,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A、B、C、D 选项分别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手段、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揭示苏联模式的弊端,故均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3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理论依据,属于理解与记忆相结合试题,难度很大。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首先研究其经济活动,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自我否定。其次,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出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再次,揭示了工人阶级担负的历史使命。最后,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及其结局。正确答案是 A、 B、C、D 选项。【知识模块】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