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0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851357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7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A)是否具有客观性(B)是否具有强制性(C)是否具有稳定性(D)是否能够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存在2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种观点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3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

2、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量变引起质变4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5 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我们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经得住思想的批判(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6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器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

3、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7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8 马克思说:“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 这句话说明(A)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B)人的本质是从所有客体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C)社会关系决定人的社会地位(D)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9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货币(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成为资本(D)劳动成为商品1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

4、因在于(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C)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11 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A)软件磁盘本身(B)软件的有用性(C)购买软件的货币(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12 垄断阶段,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A)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C)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D)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高价的形式13 恩格斯指出,“ 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这段话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是(A)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5、(B)空想平均共产主义(C) 19 世纪中叶空想共产主义(D)19 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总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一原理包括的内容有(A)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B)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C)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D)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15 造成意

6、识差异性的原因有(A)人们先天素质的差异(B)人们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C)人们的实践经验的差异(D)人们的立场、世界观的差异16 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说明(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17 1929 年,一场毁灭性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最高失业率达到 25,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失业率一度接近30。1933 年,美国经济陷入

7、谷底,工业产出下降到衰退前的 65。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随着放贷机构的破产倒闭,整个信用支付链条也被打断。许多经营次贷金融产品的银行出现巨额亏损和倒闭,金融危机就此爆发,此后又不断蔓延到欧洲国家。乍看起来,这次危机好像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实际上与以往所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矛盾无法得到解决所致。以上事实反映了(A)根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本质(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转化(C)矛盾主要方面决定非主要方面(D)非根本矛盾使事物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18 马克思指出:“ 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

8、多规定性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里的 “具体” 是指(A)感性具体(B)思维具体(C)理性具体(D)在理性思维中再现事物整体的具体19 下面关于实践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有(A)实践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物质活动(B)实践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C)实践是“知行合一” 的活动(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20 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是(A)对评价标准的正确认识(B)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C)对客体属性的正确认识(D)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21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16 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明地球是圆形的,18 世纪巴黎科学院对地球进行了测量,证实地球是扁椭圆

9、形。近几十年来,利用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人们对地球扁椭圆形形状的认识越来越精确,但并没有达到对其认识的终结。这表明(A)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类认识是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D)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2 列宁说:“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段话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其作用具体表现为(A)诱导作用(B)动力作用(C)激发作用(D)解释作用23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B)它

10、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C)它决定生产力的水平(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24 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正确理解生产方式,应该看到它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C)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条件(D)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25 2014 年 3 月 13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在回答关于雾霾的问题时,他说:“我们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可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这一“宣战”蕴

11、含的哲学道理是(A)自然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B)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力量(C)人定胜天(D)人和物的关系背后是人和人的关系26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D)自发地调节宏观经济的平衡27 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A)私有制原则(B) “主权在民” 原则(C)人权原则(D)分权与制衡原则28 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A)市场竞争(B)劳动生产率提高(C)价格波动(D)供求关系的变化29 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垄断资本输出主要包括(A)私人资本输出(

12、B)国家资本输出(C)商品资本输出(D)生产资本输出30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有(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文化斗争(D)思想斗争31 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A)一种科学的理论(B)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C)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D)所有人追求的社会理想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7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只要是规律,就具有客观性、稳定

13、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之处在于,它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体现出来,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即脱离了人类社会,社会规律将无法存在,而自然规律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所以选项 D 正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题干中的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即不从实践的角度、主体的角度去理解现实,不理解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选项 D 正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

14、普遍性特点。试题难度较小,选项 B 正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心不在焉”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只有 B 选项是正确的。【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

15、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其中,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因此,正确答案为 B 选项。【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故 C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16、总和”,选项 C 的说法正确。选项 A、D 表述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选项 B 表述有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由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人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两者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家只有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才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这样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故 B 选项为正确答案。劳动本身不是商品,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D 选项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0 【

17、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

18、渡过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和,而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再一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故正确答案是 B 选项。【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使用价值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指商品的有用性,故正确答案是 B 选项。【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9、】 本题考查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组织操作价格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垄断价格不只有垄断高价,因此,D 选项不正确。选项 A 是生产价格形成前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选项 B 是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故 A、B 选项不正确。 C 选项符合题意,故是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属记忆性试题,难度适中。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0、是 19 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到高级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A 选项是 1617 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B 选项是 1718 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代表人物有温斯坦莱、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C 选项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后的空想共产主义,代表人物是卡贝、德萨米、布朗基、魏特林。【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这一原理包

21、括时间和空间的含义,选项 A 正确。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表明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选项 B 正确。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选项 C 正确。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选项 D 正确。所以选项A、B、C、D 均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主观特征之一,就是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会因人而异。这种差别性是由人的先天的

22、生理素质和后天的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实践经验以及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造成的。所以,正确的选项为A、B、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普遍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的特点。从题干的关键词句“种种联系”“相互作用”和“无穷无尽地交织”来看: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 、C、D 选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7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区分

23、。在复杂的矛盾群中,认识矛盾的特殊性,首先要区分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根本矛盾是贯穿于事物发展始终,规定事物本质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始终是经济危机这一复杂矛盾体系的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使事物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本题中,正因为非根本矛盾的存在,使得经济危机呈现出由生产危机到金融危机的阶段性特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A、D 选项。主次矛盾是依据矛盾体系中多种矛盾的地位、作用不同区分的;矛盾主次方面是就每一个矛盾的双方的地位、作用不同区分的,因而 B、C 选项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8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认识开始

24、于对客观现实的直观即感性具体,从感性具体出发,通过分析,达到抽象的规定,然后再通过综合,达到思维具体。思维具体即理性具体,是在理性思维中完整地、具体地再现整体事物的具体。题干讲的是理性具体,而选项 B、C、 D 都是理性具体的概念内容,是正确答案。选项 A 是感性的具体,故不选。【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9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人类是实践的主体,客观世界是实践的客体,所以,实践的本质也可以表述为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B),或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D)。选项 A 把人的实践活动仅仅理解为

25、对自然的适应,就把人的实践活动降低为动物的本能活动,没有看到人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改造,是不正确的。选项 C 中的“知行合一”忽视了知行的差别,颠倒了知行的先后次序,是错误的观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D 选项。【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0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建立在对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只有对客体和主体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评价标准是评价主体用于衡量价值关系的内在价值尺度,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尺度,其以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而非主体需要自身,选项 A 排除。选项 D 虽然包括客体属性但

26、又不局限于客体,指涉范围过大,也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B、C 选项。【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1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因为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客观的矛盾,致使任何时代人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积累而呈螺旋式上升过程,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能最终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正确答案是 A、C、D 选项。【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理性因素的作用是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动力作用、诱

27、导作用和激发作用。故 A、B、C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3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地位和作用。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它决定了人和物在生产中的结合方式;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也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和消费方式。因此,正确答案为 A、B 、D 选项。【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4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的概念及其展开。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

28、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A 选项是社会形态的概念,错误。B、C、D 选项符合题意,是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5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选项 A、B 、D 都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说法,选项 C 不符

29、合题意。因此正确答案是 A、B、D 选项。【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6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故正确答案是A、B、C 选项。【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2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资本主义法制是在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私有制原则;第二,“主权在民”原则;第三,分权与制衡原则;第四,人权原则。故 A、B、C、D

30、选项都是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28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波动。这种波动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造成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必然产生价格的波动。因此,正确答案为 A、C、D 选项。价值规律发挥作用有利于刺激商品生产者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价值规律发挥作用。B 选项属于因果颠倒,故不选。【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29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

31、题考查垄断资本输出的分类。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垄断资本输出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第二类是国家资本输出。故正确答案是A、B 选项。【知识模块】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30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属记忆性试题,难度较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其中,经济斗争是为了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它是无产阶级最熟悉、最普遍采取的斗争形式;政治斗争以夺取政权为目的,它是无产阶级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斗争形式;思想斗争是指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同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的斗争,它是政治

32、斗争和经济斗争的灵魂。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选项。【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31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一道理解与识记相结合的试题,难度适中。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A、B、C 选项是正确答案。D 选项不选的原因在于,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但它并不是所有人的社会理想。【知识模块】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60318-3-2015 Electroacoustics - Simulators of human head and ear - Part 3 Acoustic coupler for the calibration of supra-aural earphones used in audiometry (IEC 60318-3 2014).pdf DIN EN 60318-3-2015 Electroacoustics - Simulators of human head and ear - Part 3 Acoustic coupler for the calibration of supra-aural earphones used in audiometry (IEC 60318-3 2014).pdf
  • DIN EN 60318-4-2010 Electroacoustics - Simulators of human head and ear - Part 4 Occluded-ear simulator for the measurement of earphones coupled to the ear by means of ear inserts .pdf DIN EN 60318-4-2010 Electroacoustics - Simulators of human head and ear - Part 4 Occluded-ear simulator for the measurement of earphones coupled to the ear by means of ear inserts .pdf
  • DIN EN 60318-5-2007 Electroacoustics - Simulators of human head and ear - Part 5 2 cm coupler for the measurement of hearing aids and earphones coupled to the ear by means of ear i.pdf DIN EN 60318-5-2007 Electroacoustics - Simulators of human head and ear - Part 5 2 cm coupler for the measurement of hearing aids and earphones coupled to the ear by means of ear i.pdf
  • DIN EN 60318-6-2009 Electroacoustics - Simulators of human head and ear - Part 6 Mechanical coupler for the measurements on bone vibrators (IEC 60318-6 2007) German version EN 6031.pdf DIN EN 60318-6-2009 Electroacoustics - Simulators of human head and ear - Part 6 Mechanical coupler for the measurements on bone vibrators (IEC 60318-6 2007) German version EN 6031.pdf
  • DIN EN 60320-2-4-2010 Appliance couplers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general purposes - Part 2-4 Appliance couplers dependent on appliance weight for engagement (IEC 60320-2-4 2005 +.pdf DIN EN 60320-2-4-2010 Appliance couplers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general purposes - Part 2-4 Appliance couplers dependent on appliance weight for engagement (IEC 60320-2-4 2005 +.pdf
  • DIN EN 60332-3-10-2010 Tests on electric and optical fibre cables under fire conditions - Part 3-10 Test for vertical flame spread of vertically-mounted bunched wires or cables - A.pdf DIN EN 60332-3-10-2010 Tests on electric and optical fibre cables under fire conditions - Part 3-10 Test for vertical flame spread of vertically-mounted bunched wires or cables - A.pdf
  • DIN EN 60332-3-22-2010 Tests on electric and optical fibre cables under fire conditions - Part 3-22 Test for vertical flame spread of vertically-mounted bunched wires or cables - C.pdf DIN EN 60332-3-22-2010 Tests on electric and optical fibre cables under fire conditions - Part 3-22 Test for vertical flame spread of vertically-mounted bunched wires or cables - C.pdf
  • DIN EN 60332-3-23-2010 Tests on electric and optical fibre cables under fire conditions - Part 3-23 Test for vertical flame spread of vertically-mounted bunched wires or cables - C.pdf DIN EN 60332-3-23-2010 Tests on electric and optical fibre cables under fire conditions - Part 3-23 Test for vertical flame spread of vertically-mounted bunched wires or cables - C.pdf
  • DIN EN 60332-3-24-2010 Tests on electric and optical fibre cables under fire conditions - Part 3-24 Test for vertical flame spread of vertically-mounted bunched wires or cables - C.pdf DIN EN 60332-3-24-2010 Tests on electric and optical fibre cables under fire conditions - Part 3-24 Test for vertical flame spread of vertically-mounted bunched wires or cables - C.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