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8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851369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8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8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8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8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8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8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其他错误的历史观争论的焦点问题是( )(A)如何理解自然的本质(B)如何理解精神的本质(C)如何理解物质的本质(D)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2 恩格斯指出:“ 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 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A)地理条件(B)人口条件(C)资源条件(D)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3 恩格斯指出:“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这句话所指的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D)哲学的发展具有其历史继承性4 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有( )(A)逻辑学(B)自然科学(C)艺术(D)社会风俗5 以下论断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为社会生产方式(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为社会生产方式(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为社会生产方式(D)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为生产方式6 “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

3、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该论断所揭示的道理是( )(A)社会发展是自发的(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C)社会发展是由物质力量所推动的物质过程(D)社会规律与自然过程的规律是完全一样的7 以下体现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论述是(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B)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8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

4、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它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区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的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孟德斯鸠的这种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英雄史观(C)地理环境决定论(D)历史唯物主义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致力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该举措在哲学上的依据是( )(A)人口因素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B)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人口因素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D)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必要条件10 马克思说

5、:“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该论断所揭示原理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1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该观点的含义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人类的物质生活方式决定其精神生活(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 2013 年新年第一天。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一批法律法规的部门规章开始正式实施。法律出台的目的是为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事例说明(

6、)(A)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交往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13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该论断意味着,人类历史是( )(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B)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C)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4 邓小平指出:“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最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

7、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与该论断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的论述是( )(A)“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B)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但曲折性毕竟改变不了前进性”(C)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藏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

8、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D)“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5 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这种观点( )(A)贬低了理性认识的作用(B)贬低了感性认识的作用(C)强调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指导作用(D)强调了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作用16 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两小儿辩日” 的故事。故事的大

9、意是:两个小孩为太阳什么时候离地面近发生了争执。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看起来更大;另一个小儿说太阳中午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让人感觉更热。两人请教孔子。结果孔子也回答不上来。故事中两小儿各自所持的理由以及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结果,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人通过感觉和现象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C)人对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对事物的反映具有创造性17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A)前者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后者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B)前者主张从物质出发去认识世界,后者主张从精神出发去认识世界(C)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10、D)前者认为认识是发展变化的,后者则否认认识的发展变化18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和首要的观点。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以下关于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论断,正确的有( )(A)人既可以充当主体也可以充当客体(B)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实质是限定和超越的关系(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主体一定由人来充当,但客体既可以由人也可以由物充当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影响认识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实践,即实践决定认识。以下符合“实践决定认识” 的论断有 ( )(A)“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 ,由于亿万

11、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B) “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C)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D)“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0 恩格斯指出:“ 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该论断所包含的哲

12、理有( )(A)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B)必然性是无法充分认识的(C)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D)逻辑证明是一种不可靠的认识形式21 有学者主张,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公正地观察所研究对象,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一切理论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公正、客观的境界。这种观点的错误有( )(A)否认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不了解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促进作用(C)拒绝承认真理的客观性(D)片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22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正确地揭示了非理性因素作用的论断有( )(A)“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B) “在科学上没

13、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C)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 !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D)“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23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以下体现了价值判断的主体性特点的有( )(A)萝卜白菜,各有所爱(B)对症下药,因人而异(C)汝之佳肴,彼之毒药(D)见仁见智,莫衷一是24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

14、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论断,正确的有(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可知论(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实践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辩证的观点25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不同派别,它们之间既有相同也存在分歧。在认识论领域,二者的区别主要有( )(A)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B)是否坚持反映论(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是否坚持辩证的观点,即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2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

15、段,其矛盾性表现在( )(A)二者所凭借的器官不同(B)二者所认识的内容、所采取的形式不同(C)二者在认识过程中所居的地位不同(D)二者所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27 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或者说,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价值的属性有( )(A)客观性(B)客体性(C)主体性 (D)主观性28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将二者的关系割裂会导致的错误有( )(A)唯心主义(B)绝对主义(C)相对主义(D)形而上学29 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A)要从实践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要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

16、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D)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掌握30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这说明 (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B)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8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历史观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与其他各种历史观的根本

17、区别就在于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解不同。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历史理解为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历史,而其他历史观把社会历史理解人或者神的精神活动的历史。故答案为 D。其他三项都不是历史观的焦点问题。【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点“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的这段表述准确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原理。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条件、人口条件、资源条件等都属于社会存在,但不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内容。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

18、决定社会意识,指的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掌握与运用。恩格斯的这句名言,指的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领先。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在社会意识方面仍然可以较高,即指出了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存在) 的不平衡性。所以选 C。其他的选项是与之相似的干扰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形态概念及相关的基本概念。该知识点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社会意识即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具有复杂的结构。社会意识

19、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前者指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即日常的普通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风俗、习惯、传统、社会风气等;后者指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特性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经济基础,具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另一类是不反映经济基础,无阶级性的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由此可见,自然科学、逻辑学属于非意识形态,故 AB 不可选;而 D 属于社会心理,不属于社会意识形式,自然也不能归入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20、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生产方式构成因素。题目本身不难,但由于干扰项的命制,增加了一些难度。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存在的因素;故 A 不可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社会;故 B 不可选。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故 D 不可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理解。恩格斯在这句著名的表述中指出了人类历史是“不自觉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里所说的“不自觉和不自主”是指不是意识的、精神力量的意思;而“自然过程”的意思就是物质过程、客观过程的意思。所以,题干所给出

21、的这段恩格斯的名言,核心意思是论定人类历史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各种物质力量推动的客观进程。故 C 正确。社会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所以 A 错误;社会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既存在相同,也存在差异。相同之处是二者都具有规律的共性比如客观性。差异之处是社会规律要体现在人的活动中,并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而自然规律自发地就可实现,无需借助人的活动。所以 D 不对。B 本身不错,但是与该材料内容无关,是干扰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关系的要点是:社会存在决定

2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ABD 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只有 C 契合题干设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主要由社会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其中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素,能够对社会发展发挥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题干中所列举的孟德斯鸠的观点,与马克思的看法不同。它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是 18 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属于近代思想家。故 A 不可选

23、。题干中没有强调英雄作用的意思。故 B 不可选。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独创。故 D 不可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故 D 正确。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ABC 的核心意思,都是论证人口因素的决定作用,都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为案例型考题。题干中的“手推磨”、“蒸汽磨”都是生产工具,属于生产力的构成内容;而“是封建主的社会”、“工业资

24、本家的社会”属于生产关系。故 B 契合题干设问。“手推磨”、“蒸汽磨”、“是封建主的社会”、“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都是社会存在,没有社会意识。故 A 不可选。经济基础的核心是所有制; “手推磨”、“蒸汽磨”都是生产工具,属于生产力的构成内容;故 C 不可选。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是人。故 D 本身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即是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即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是指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方式决定人类的精神生活。ACD 都是干扰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25、【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表述,但是只有 A 是符合材料内容的表述。【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理解型考题。考查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所谓“客观必然性”就是“规律性”的意思;所谓“自觉选择性”就是“目的性”的意思。该知识点与“马原”第二章社会规律的实现特点是相联系的,核心是说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但人的作用的发挥,必须在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规范下展开。BCD 本身都成立,但均与题干的设问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26、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是案例型考题。考查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题干所引用的邓小平的话,意思是说明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取代,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不可抗拒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 主要是列宁的话,意思与题干吻合。A 是列宁的话,所揭示的是社会形态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C 是恩格斯的话,所揭示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马克思的话,所揭示的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5 【正

27、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正确理解。题干中的“理性”是指理性认识;“眼睛”是指感性认识。连起来,题干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理性认识作为指导,感性认识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会起负面的作用。由此可知,BC 与题干表达的意思一致。需要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题干所表达的观点是存在偏颇的。一方面,其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有可取之处;但另一方面,它否认感性认识的独立价值,认为感性认识必须依赖理性认识,则为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的特点以及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特点。题干中的“太阳看起来更大”和“太

28、阳让人感觉更热”,都属于感性认识的结论。而感性认识只能把握事物的局部和表面,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用片面的观点对付片面的观点,所以就争执不下。由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所以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A 可选。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揭示,要通过现象才能达到,即所谓的由表及里。本质隐藏在现象之中,只有通过现象才能认识本质。B 本身错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能动的,而非机械的。这种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反映对象所具有的全部信息进行有取舍的反映,即所谓的意识的选择性。面对同一个反映对象太阳,一个小儿偏重反映太阳的大小;另一个小儿偏重反映其温度,两个小儿的感觉说明了这一点。故 C 可

29、选。创造性也是能动性的一个表现。意识的创造性是指人能够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D 本身为正确,但与题干没有关系,是干扰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是串联型考题。考查两种认识论的差异。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即反映论,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即先验论。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故 BC 正确

30、。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即可以被人认识。故 A 错误。认识是否发展变化,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而非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故 D 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是理解型考题,同时兼顾了串联型考题的特点,难度较大。首先要明确,“主体”和“客体”是个宽泛的概念。这里所说的“主体”、“客体”,是特指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故 AD 可选。实践活动中

31、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限定与超越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限定与超越的关系鲜明地体现了认识关系、实践关系的本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故 B 正确。“主观”指意识,其外延小于主体;“客观”指整个物质世界,其外延大于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故 C 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是案例型考题。引用经典作家的论述

32、,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的具体理由。A 是列宁的话,论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即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提供了认识的可能,而且还提供主体用于加工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列宁所说的“式”)。B 是亚当.斯密的话,但被马克思接受并引用。意思是:虽然天赋也影响人的认识水平,但其作用远不如实践(分工)大。C 是恩格斯的话。论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是马克思的话。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题的四个选项可以拆开作为题干使用,命制出四道单选题。【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特点的理解。题干中出现的“观察”,锁定了考查的目标为“感性认识”。因为感性

33、认识主要是凭借感官;而理性认识主要是凭借大脑。题干中所说的“必然性”,即“规律”之意。所以,“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的意思,就是单凭感性认识,难以得到真理性认识。故AC 可选。B 是不可知论的观点;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的一种手段,不是认识形式。故 D 本身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理论、理性认识的作用。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源于实践;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能够促进、指导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中的高级形式就是理论。理论源于实践;另一方面,理论也指导实践。题干中的“科学研究”是实践的一种形式,它需要理论的指导;而“观察

34、所研究的对象”是感性认识,它离不开理性认识的促进。故 AB 可选。题干是片面强调认识的客观性,故 C 不可选。D 所表达的意思与题干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作用有: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A 是列宁的话,揭示非理性因素中的情感的动力作用;B 是马克思的名言,揭示非理性因素中的意志的动力作用;C 是列宁的话,揭示非理性因素中的想象的诱导作用。 D 是列宁的话,揭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属于

35、理性因素,与题意不符。【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价值评价主体性特征的理解。同时对考生的语文水平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价值评价是意识,不是物质。所谓价值评价的主体性,是指面对相同的物质,不同人(主体)的主观评价会不相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以及“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切合题干所问。“对症下药、因人而异”与“汝之佳肴、彼之毒药”,体现的都是矛盾特殊性原理,不属于意识范畴。【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两种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关系。本题看似很难,其实答案已隐含在题干之中。既然都叫“认识论”,当然

36、是可知论。故 A 为正确。既然都是唯物主义,当然都是反映论。故 B 正确。形而上学当然反对辩证的观点,故 D 错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其他所有认识论的根本之处,故 C 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属于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均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即认识、可知。AB 为它们的相同点,故不选。CD 为二者的区别,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感性认识用感官;理性认识用大脑。感

37、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认识事物的局部、表面;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认识事物的全局、本质。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故ABC 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源于实践,故 D 为二者的相同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价值的属性有四点: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本题虽然属于记忆型考题,但由于干扰项的原因,难度也不小。客观性是指物质性;而客体是指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主体性是指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以人(主体)的需要为标准、为尺度去衡量;主观是指意识。【知识模块】 马

38、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所谓“绝对主义”就是指片面强调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而“相对主义”正好相反。A 是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所犯的错误; D 是在回答世界状态方面所犯的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根据教材的相关知识点,ABCD 都是必须具备的条件。【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真理与谬误概念的正确理解。A 的后半句话“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对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的结论,所以A 不选。C 指出了真理转化为谬误的具体条件,与题意一致。D 指出谬误转化为真理的条件,与题意相符。B 是错误的,因为在同一范围内,对于同一问题的同一回答,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真理的绝对性指在同一范围内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不能转化,否则真理就没有绝对性了,所以 B 不选。依据上述分析,本题选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