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5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2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3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C)前进性和曲
2、折性的统一(D)量变到质变的过程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5 中国是一个有着 13 亿人口的大家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只有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才能将 13 亿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这段话启示我们认识事物( )(A)既要侧重于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B)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C)既要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又要着重把握矛盾的普遍性(D)既要看到发展的前进性,又要注意克服前进中的曲折性6 关于“学习 ”有两种观点:其一, “人之岁月精神
3、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 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7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老子的这一观点( )(A)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更有意义(B)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对立性(C)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D)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8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
4、济关系。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9 1978 年 12 月,小岗村 18 户农民签订了“分田到户”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10 解决商品经济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B)商品的二因素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商品必须能
5、顺利通过交换(D)商品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11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商品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商品与货币的矛盾1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A)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B)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C)部门内部各企业相互竞争的结果(D)资本积累的结果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3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培
6、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14 孔子对不同问“ 孝” 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上述问答表明 ( )(A)“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B) “不孝” 的表现大体相同(C) “孝” 的要求要体现个性(D)“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15 “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A)一分为二的观点(B)绝对统一的观点(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D)矛盾双
7、方相互贯通的观点16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 ”,却感到 “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 “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A)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B)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C)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D)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C)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无限循环(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8 列宁说:“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
8、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B)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为可贵的品质(C)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D)任何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19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20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先后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B)
9、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人们在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D)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2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地提高,会导致( )(A)利润率的提高(B)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不断降低(C)资本周转的速度减缓(D)平均利润率下降22 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说,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 )(A)对国内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加强(B)通过控制市场占有非垄断企业的利润(C)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D)利用所控制的国
10、家机器,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再分配手段,把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高额利润23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B)生产关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生产关系的实质没有变(C)这种调整和变化没有改变和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D)社会主义的经济萌芽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24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是指( )(A)1617 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 18 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B)从 18 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 19 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C) 19 世纪中叶,社会主
11、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D)20 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25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条件是( )(A)阶级基础(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深(C)唯物史观的创立(D)思想基础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5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遇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
12、,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材料 2鄱阳湖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 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江西省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痛定思痛,20 世纪 80 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 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 ”,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森林覆盖率增
13、长了近 1 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 5100 平方千米。2009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请回答:26 结合材料 1,说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7 结合材料 2,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转变过程。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59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
14、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它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
15、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据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中的源泉和动力,即 D 选项。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即 B 选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基本概念,属于记忆型知识点。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
16、事物代替旧事物。故答案为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产活动作为解决人类生存第一需要的基本活动,是人类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在人类活动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人类的其他一切活动都是由物质生产活动派生出来的,为物
17、质生产活动服务,并要受到物质生产活动所制约。因此选项 B 是正确的。选项 A、C 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谈不上人的历史活动。而选项 D 又属于社会意识第二性的东西,也不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题干材料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只有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才能将 13 亿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据此,C 选项符合题意;A、B、D 三选项题干中均没有体现,均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
18、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的意思是说:圣贤之人可以不用实践就可以获得知识,不需要看到(东西)就能说出它的名字,不必去做就可以取得成功。显然,老子的观点是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故 D 项当选。A 项与题意相反,不选,B 和 C 两项与题意无关,均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A
19、【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概念内涵。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具有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因此选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材料中小岗村农民的创造,掀起了改革的序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形势。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解决商品经济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商品必须通过商品交换,这样才能解决商品经济内在的矛盾。不选 ABD 的理由:选项 A,劳动
20、产品成为商品并不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选项 B,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而不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D 选项不符合题目的要求。【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马克思认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与货币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外在的矛盾。AB 两项是小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D 项是商品经济外在的矛盾。【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各部门资本之间相互竞争形成平均利润。不选 BCD 的理由:因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降低利润率,部门内部各企业的竞争
21、形成超额利润,资本积累的结果必然是资本积聚。【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3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及其本质”的考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A 选项“因祸得福,祸福相依”体现福与祸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其他选项都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C,D【
22、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理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对不同的人提出了“孝”的不同要求,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孝”要因人而异,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体现,不同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体“孝”共性,故选 CD。A 选项观点错误,“孝”的内涵既有个性,但是也有共性,故说“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是错误的,排除。B 选项的内容,题干材料未涉及“不孝”,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企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太极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就是矛盾双方在
23、一定条件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B 选项本身说法错误,事物没有绝对的同一,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认识具有主体性差异,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需要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题干中问的是对同一认识对象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的需要不同,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且有选择的,认识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影响,故 BD 两项符合题意。A 项不能说明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与题意无关;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题中未涉及人脑的局限性,故 C 项与题意不符。【知
24、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论和辩证法高度统一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认识论中的应用,认识的辩证过程就是运用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和一系列的辩证法规律阐述认识的来源、变化发展以及认识过程的相互关系。本题属于间接性的综合应用试题,可以有许多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要求的就是正确选项。A 项是讲真理的发展过程,从相对走向绝对, B 项把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的转化说颠倒了,C 项是讲认识发展的规律, D 项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过程,所以 A
25、CD 是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C 项说法错,D 选项与题意无关。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作用。 激发作用。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列宁这句话正是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这种作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
26、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A 项本身观点错误,不选。B 项与题意无关。题干给的材料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完全对应。因此选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该题要求的同学们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绝不是先后两个劳动过程,而是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表现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绝
27、不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区别。【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表现特点是: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利润率不断地降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地提高,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地增大后,固定资本的比重也不断地扩大,资本的周转速度减缓。不选 A 的理由: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地提高,利润率就会不断地降低。【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垄断利润的来源,属于记忆型知识点。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
28、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四个选项即其来源,全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矛盾,但并没有改变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
29、度基础。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据此,本题选ABC。D 选项观点错误,社会主义的经济萌芽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其他选项为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飞跃。因此正确选项为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产生需要两个条件:
30、一是阶级基础,即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思想基础,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工人运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因此正确选项为 A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实践,每一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人们观念的转变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及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征服自然” 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毁林种粮,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面对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人类开始反思,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受到认识主客体的限制,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实现了认识的转变与升华。同时,由于认识对象的无限变化、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不断向前发展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