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类试卷]犯罪练习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85696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法类试卷]犯罪练习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司法类试卷]犯罪练习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司法类试卷]犯罪练习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司法类试卷]犯罪练习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司法类试卷]犯罪练习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犯罪练习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甲用 1 万元买来妇女乙,请村民们喝喜酒与乙成亲后,便在村民的簇拥下与乙女人洞房。乙女不从,甲以为自己已经是乙女的丈夫,丈夫和妻子发生性关系不犯法,所以尽管乙女不愿意,甲仍强行与乙女发生性关系。以下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甲属于事实认识错误,原则上不排除罪责,但可以酌情减轻罪责(B)甲构成强奸罪和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数罪并罚(C)假如警察前来解救乙女,村委会主任丙召集、带领众村民阻碍解救工作情节严重,构成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的妇女罪(D)假如村民丁参与阻碍解救,朝前

2、来解救的警察扔石头,致使多名警察被砸得头破血流,经鉴定为轻微伤,对丁应当以丙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的妇女罪的共犯论处2 甲为盗窃财物而在某饭店餐厅窃取乙的手提包,拿回住处打开发现内有现钞 10万元,手枪三支,关于此案正确说法是:(A)甲仅在盗窃罪限度内承担罪责,因为成立盗窃枪支罪,必须具有盗窃枪支罪的故意,甲没有盗窃枪支罪的故意,所以不成立盗窃枪支罪(B)假如甲使用该枪杀害仇人乙时,误把丙当成乙枪杀造成丙死亡,因为并未超出其杀人故意的范围,所以对定罪处罚不发生实质影响(C)假如甲携带该手枪乘火车,甲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和非法携带枪支危及公共安全罪,应当将此二罪与盗窃罪数罪并罚(D)假如甲窃取乙的手提

3、包后拿回住处打开发现内仅有手枪二支,甲仍然仪成立盗窃罪,如甲将该三支手枪卖给他人得款 4000 元,甲还成立非法买卖枪支罪,但通常只需择一重罪处罚3 下列各条之罪哪些是“ 目的犯 ”?(A)第 363 条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处(B)第 364 条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处(C)第 264 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D)第 324 条第 3 款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4 关于犯罪目的正确说法是:(A)犯罪目的一般是犯罪直接故意的基

4、本内容(B)当刑法把某种特定目的作为构成该罪的特有主观要件时,是“目的犯”(C)对于目的犯而言,其主观要件的内容包含:对行为的故意; 特定目的(D)目的犯有法定的目的犯和非法定的目的犯两种5 甲因为有婚外恋而萌生毒杀妻子乙的念头,在乙的午餐中投放了剧毒药物。在妻子与儿子丙共进午餐时,乙丙双双中毒死亡。关于本案正确说法是:(A)甲因情而杀乙,是犯罪动机(B)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具有直接故意,其直接故意的内容中当然包含追求“乙死亡结果”犯罪的目的(C)甲对丙的死亡结果一般是间接故意。因为既看不出甲希望丙死亡的意愿,也不能证实甲认识到“ 必然”造成丙死亡(D)如果甲不希望丙死亡并尽力采取了切实的防范措施

5、,但还是发生了丙死亡的结果,通常认为甲对“ 丙死亡 ”心态是过于自信过失(E)甲本想打击乙不料却造成了丙死亡结果,对造成丙死亡而言属于同一构成要件范围内的对象(打击) 错误。按照“ 法定符合说”,不阻却对丙死亡结果的故意6 危害行为从行为形式上可分为:(A)作为(B)不作为(C)持有行为(D)故意行为7 下列哪些情形是“ 不作为犯 ”?(A)第 232 条“ 故意杀人的,处”(B)第 261 条“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C)经 刑法修正案(六)修正刑法第 139 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

6、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D)第 201 条“ 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8 下列哪种情形是“ 不真正不作为犯 ”?(A)甲在医院生下女婴 H 后,将 H 留在医院自己却离去,从此就不再照看 H。法院认定甲构成刑法第 261 条之遗弃罪(B)甲乙离婚后法院将 1 岁婴儿 H 判归乙抚养,甲将 H 送到乙的住处,乙带了H 几天不耐烦了,某日将门窗紧锁离去,H 在乙住处因为无人照料而死亡。法院认定乙构成刑法第 232 条之故意杀人罪(C)

7、甲乙离婚后法院将 1 岁婴儿 H 判归乙抚养,甲将 H 送到乙的住处,乙带了H 几天不耐烦了,某日用枕头捂住 H 的口鼻致 H 窒息而死。法院认定乙构成刑法第 232 条之故意杀人罪(D)丙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某日丢失了枪支,因害怕处分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法院认定丙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9 关于不作为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人因为不作为行为构成法定不作为犯,是违反命令规范,是真正的不作为犯(B)人因为不作为行为成立犯罪必然以存在特定的作为义务为前提(C)不作为行为对危害结果也具有原因力(D)人的行为构成纯正的不作为犯,是指该人没有任何行动(E)不作为的核心是有作为义务(即当为而不为)1

8、0 关于不作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定的不作为之罪被称为不作为犯(B)法定的不作为之罪只能由不作为行为构成该罪(C)法定的作为之罪既可以由人的作为构成也可以由人的不作为构成(D)人因其不作为行为构成法定的作为之罪的,需要该不作为行为与法定的作为行为具有相当性11 幼儿园教师甲带领 9 名幼儿外出游玩,其中幼儿李四(男,5 岁半)失足掉入路旁粪池,甲见状向行人大声呼救。路人乙赶来,用竹竿探测粪池约半人深,但甲乙二人均不肯跳入粪池内救李四,只是一起高呼求救。待丙闻声赶来跳下粪池抢救,为时已晚,李四已死亡。则:(A)甲是因其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

9、)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12 警察甲执勤时遇到妇女遭强奸大声呼救,竟然不闻不问。甲的行为属于:(A)不作为(B)强奸罪共犯(C)强奸罪单独犯(D)渎职行为13 下列不作为的行为方式中,哪些构成犯罪?(A)李某对年迈的父母不尽赡养义务,致使父母饿死(B)技工张某因外出不按规定时间准时操作机器,致使发生重大责任事故(C)幼儿园老师带学生出去游玩;孩子溺水,老师发现后能够救助而不及时抢救,致使小孩被淹死(D)丈夫看着妻子在家中上吊自尽,而不救助,喝酒睡觉,导致妻子死亡14 犯罪结果可分为:(A)构成要件的结果和非构成要件的结果(B)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和非物质性的危害结果(C)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D)想象

10、的结果和牵连的结果15 甲为杀害嫂子乙而在其面条中下毒,乙发现,故意将该有毒面条给甲之子丙吃,致甲之子丙死亡。则:(A)甲的行为与丙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B)乙的行为与丙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D)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16 下列哪些情况被认为具有因果关系?(A)甲遭遇乙绑架,从疾驰的车上跳车逃跑时,不幸摔死(B)甲在火车站站台偷乙钱包后跳下轨道逃跑,乙发现后追赶,被进站台的火车撞死(C)甲殴打乙造成小臂骨折,乙搭乘出租车汽车去医院的途中,发生车祸,乙在车祸中丧生(D)甲遭到乙的抢劫,逃跑中被丙的汽车撞死,乙的行为与甲的死亡结果17 下列情形中,应认定有因果关系的情形是:(A

11、)雇主甲在下雨打雷天仍然令雇员 G 外出干活,G 不幸被雷电击死(B)医生乙很轻率地告诉病人 N,他怀疑 N 患有癌症,致使 N 患上了精神病(C)车主丙见小偷 S 溜进车库盗窃自己的汽车,就对 s 大喊一声,S 被惊吓在逃跑时摔断了腿(D)丁在斗殴中使用匕首深深扎入 H 的腹部造成大出血,医生 D 经验不足处置不当,H 失血过多死亡(E)戊醉酒后驾车将行人 P 撞成重伤,戊驾车逃离现场,P 的仇人张三碰巧路过车祸现场,用石头将 P 砸死;戊的行为与 P 死亡之间18 关于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时不满 18 周岁的案件(B)不满 14 周岁

12、指行为时不满 14 周岁,“周岁”,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从 14 周岁生日的第二天起算已满 14 周岁(C)行为人在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前后均实施了犯罪行为,只能依法追究其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后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D)行为人在年满 10 周岁前后实施了不同种犯罪行为,对其年满 18 周岁以前实施的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9 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未成年罪犯的监护人或者其他人自愿代为垫付罚金的,应当允许(B)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告人有个人财产的,应当由本人承捐民事赔偿责任,不足部分由监护人予以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C)未成年被告人对被

13、害人物质损失的赔偿情况,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D)已满 16 不满 18 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财物或者盗窃具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20 已满 16 不满 18 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A)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B)以抢劫罪定罪处罚(C)不认为犯罪(D)免予刑事处罚21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量刑,下列正确说法是:(A)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B)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

14、期徒刑。对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C)除刑法规定“应当”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外,对未成年罪犯一般不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D)对未成年罪犯判处罚金刑时,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判处,但罚金的最低数额不得少于 500 元人民币22 对未成年人罪犯应当宣告缓刑的情形是:(A)符合缓刑条件同时属于初次犯罪的(B)符合缓刑条件同时积极退赃的(C)符合缓刑条件同时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D)符合缓刑条件同时具备监护、帮教条件的23 对未成年人罪犯应当适用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形是:(A)根据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现好且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的(B)根据

15、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现好且系从犯或者犯罪未遂的(C)根据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现好且有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D)根据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现好且属于防卫过当的24 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些罪行应当负刑事责任?(A)故意伤害致人重伤(B)运输毒品(C)贩卖毒品(D)拐卖儿童25 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A)应当免除处罚(B)可以免除处罚(C)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不适用死刑26 甲(15 周岁) 把邻居小孩乙(3 周岁) 绑架,并将乙耳朵割下寄给乙之

16、父,索要 3 万元赎金。甲在取赎金时被公安抓获,乙获救,经鉴定其耳部损伤为重伤。则:(A)甲应当对这种行为负刑事责任(B)对甲应当以绑架罪定罪处罚(C)对甲应当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D)对甲应当处死刑27 甲(男,20 加周岁) 、乙(男,15 周岁) 合谋盗窃丙。甲站在丙身边掩护,乙用镊子从丙裤兜内窃得 1600 元后离去。丙发现被窃,将身边的甲抓住要去派出所。甲为脱身,拔刀将丙刺倒。乙随后返回现场,对着已经倒在地上的丙说:“该” ,便和甲一起逃走,丙死亡。对甲乙二人如何认定处理?(A)甲构成抢劫罪(B)甲构成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C)乙与甲构成共犯(D)乙不负刑事责任,但必要时,可以由政府收

17、容教养28 甲(15 岁)见妇女乙边走路边打手机,趁其不备夺取乙的手机就跑,乙紧追并将甲抓住,甲捡起一块砖头将乙头砸破,经鉴定为重伤。甲的行为:(A)构成抢夺罪(B)构成抢劫罪(C)构成故意伤害罪(D)不构成犯罪29 关于刑事责任年龄,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窝藏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B)甲 (15 周岁)从丙裤兜内窃得 1600 元当即被丙抓住要去派出所,甲为脱身拔刀将丙刺成重伤,甲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负刑事责任(C)对不满 18 周岁的犯罪人,在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或财产刑的场合,一般不附加适用剥夺政治权利或财产刑(

18、D)甲在 14 周岁生日当天抢劫财物 10,000 元;在 15 周岁时抢劫价值 5000 元的物品,在 16 周岁时又抢劫 5000 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其抢劫犯罪的总数额应为 20,000 元30 甲(15 周岁) 在参与他人共同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中,对被拐卖的幼女王丽实施了奸淫行为,对于行为人甲而言,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应当以强奸罪定罪处罚(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C)不适用死刑(D)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1 关于刑事责仟能力,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刑事责任能力指人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B)法律认为,人到一定的年龄自然就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9、C)法律规定已满 16 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意味着立法者认为或法律推定已满 16 周岁的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因为疾病丧失这种能力者除外(D)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完全丧失了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32 认定尤刑事责任能力人须具备的要件是:(A)按照医学标准,行为人患有精神病(B)按心理学标准,行为当时完全丧失辨认能力或者完全丧失控制能力(C)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D)按心理学标准完全丧失辨认能力和完全丧失控制能力33 甲因为琐事与乙发生争执,乙转身离去,甲则从地上捡起一根木头追上,朝乙头部猛击。乙倒地后,甲又朝其连击数下,致乙死亡。之后,甲又到乙办公室乱砸一气。甲作案后跳矿井自杀未遂

20、。经查甲曾经到精神病院就诊,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案发后经鉴定,甲虽有精神病,但是对于其实施的上述行为具有一定的辨认、控制能力,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对甲应当如何处理?(A)不认为犯罪(B)不负刑事责任(C)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负刑事责任(D)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4 甲将一女强奸。经查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在实施强奸行为时精神正常,但是在强奸后因为被调查审讯刺激精神病发作,关于甲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甲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应当负刑事责任(B)甲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不适用刑法第 18 条第 3 款关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的规定(C)甲属于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

21、当负刑事责任(D)甲事后发病,不能理解诉讼、接受刑罚处罚,待其精神恢复正常后予以追究35 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通常指生理性醉酒,不包含病理性醉酒(B)病理性醉酒的人如果具有犯罪故意或过失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仅凭病理性醉酒,不能当然排除罪责(C)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36 关于犯罪主体的正确说法有:(A)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B)精神病人且完全丧失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之一的,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人(C)贪污罪的

22、主体与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各自利用了本人的职务上的便利,共同侵吞国有财产的,根据主犯的身份认定犯罪的性质(D)特殊主体的犯罪意味着没有该特殊主体身份的人不可能构成该罪的实行犯,但是可以构成帮助犯或者教唆犯37 关于犯罪主体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犯罪主体可分为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B)自然人犯罪主体又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C)特殊主体是指除了具有犯罪主体所要求的一般条件(责任年龄、能力)外,分则条文中还特别要求其他条件的主体(D)分则对主体的特别要求通常是身份,但也包括国籍、身体状况、法律地位、状态、性别等38 下列哪些种类的犯罪是特殊主体?(A)军人违反职责罪、渎职罪、贪污贿赂罪这三章的犯罪

23、,除个别犯罪外,均属于特殊主体的犯罪(B)背叛国家罪和伪证罪(C)破坏监管秩序罪和脱逃罪(D)传播性病罪39 我国刑法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一章中,哪些犯罪是特殊主体?(A)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B)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C)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D)侵犯通信自由罪;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报复陷害罪40 关于特殊主体,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贪污罪的主体与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各自利用了本人职务上的便利,共同侵吞国有财产的,根据主犯的身份认定犯罪的性质(B)特殊主体的犯罪意味着没有该特殊主体身份的人不可能构成该罪的实行犯,但是

24、可以构成帮助犯或者教唆犯(C)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组织罪的组织者,属于特殊主体的身份(D)境外黑社会组织成员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属于特殊主体的犯罪犯罪练习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正确答案】 B,C【知识模块】 犯罪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犯罪故意和认识错误的理解。【知识模块】 犯罪3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A 该条明文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即以该目的为主观要件,是 “目的犯”。B 是“故意犯”,该条并未明文规定特定目的为主观要件,只需具有传播淫秽物品故

25、意就具备该罪之主观要件,属于故意犯。对比第 363 条和第 364 条,不难看出目的犯和故意犯的差别。D 是“过失犯”。【知识模块】 犯罪4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犯罪5 【正确答案】 A,B,C,D,E,F,G【试题解析】 本题中 A,B,C,D 的结论典型演绎了动机、目的、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过失心态的一般认定尺度,应牢记。难点在于 D 与 E、G 之间好像矛盾。该矛盾产生提问的角度不同。如果问 D 中的甲对 “丙之死是何种心态”?其心态是过于自信过失,其考查的知识点是正常情况下故意、过失心态的掌握。如果问D、E、G 中的甲对“丙之死该承担何种罪责”?则按照法定

26、符合说不阻却对丙之死承担故意罪责。其考查的知识点认识错误及其认定标准(法定符合说)的掌握。如果是G 的情形( 乙未死而丙死),按照法定符合说正确结论只能是:(1)甲的对象认识或打击【知识模块】 犯罪6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通说将 C 持有行为归人作为之中。但也有学者主张 “持有行为”是与作为、不作为并列的行为形式。不选 D,因为不符合题干部分的 “从行为形式”划分的要求。故意行为是对行为从主观方面的划分,包括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知识模块】 犯罪7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1)法律(刑法条文的规定) 与规范。立法者不是凭空制定法律的,而是依据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

27、成的保障人们和谐共处“规矩”(规范)来制定法律的。因此规范(或规矩) 是法律文的基础或依据,比如不要杀人、不要抢掠、不要奸淫等等就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规范”,就是立法者制定惩罚故意杀人、抢劫、强奸犯罪法律条文的基础。所以有学者说“刑法条文的背后是规范”,法律的渊源是规范,法律的作用是维护规范。(2)禁止规范和命令规范。规范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不当为”(不应当做什么)的规范,比如不得杀人、不得偷盗等,这可称为禁止规范【知识模块】 犯罪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中的甲以不作为行为构成了法定的不作为之罪 (不作为犯),是真正的不作为犯,也叫纯正的不作为犯。同理 D 也是真正的不作为犯。

28、C 中乙的行为,以作为行为构成法定的作为之罪(作为犯),是“真正的作为犯”,也称“纯正的作为犯”。B 中乙的行为,以不作为方式构成了法定的作为之罪(作为犯),是“不真正的不作为犯”,或称“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知识模块】 犯罪9 【正确答案】 A,B,CE【试题解析】 关于 D,不作为成立犯罪从根本上讲是 “当为而不为”,其实就是因不履行特定的法律义务而成立犯罪,如对事故负有报告职责人不报告,有扶养义务人不抚养,有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职责人不施救等等。因此,不作为成立犯罪是指没有实施应当实施的那种行为(报告、抚养、解救等),至于说该人有没有实施其他行为与案件无关。比如甲在医院生下女婴 H 后,将

29、 H 留在医院自己却离去,从此就不再照看 H,构成遗弃罪。其犯罪行为是(有扶养义务 )“不抚养”,至于甲是怎样躲避抚养义务的,比如是公然跑掉还是偷偷溜走;是在外打工还是读书,那不是遗弃罪的行为。【知识模块】 犯罪10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犯罪11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不作为犯成立的条件。因为甲:(1)有作为义务;(2)且有能力履行该义务而不履行;(3)造成损害结果,构成不作为犯。不选 B,因为甲的不作为行为与作为行为故意杀害他人不相当,与过失致人死亡相当。不选 D,因为乙没有作为义务,故不成立犯罪。甲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因为甲以不作为行为构成了刑法中通常需要

30、作为行为构成的犯罪(过失致人死亡)。【知识模块】 犯罪12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作为与不作为的差异。【知识模块】 犯罪1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A 构成遗弃罪,B 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C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D属于以不作为方式构成的故意杀人罪。【知识模块】 犯罪14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犯罪15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因果关系中断。【知识模块】 犯罪16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我国对因果关系认定的通说认为,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正是由于采取这种观点,也相应

31、地扩大了认定因果关系的范围,所以,某些情况虽然有些“偶然”(或者说行为并不曾预料到),通常也认定为具有因果关系,但是,这种认识也不能推向极端,本案中 A、D 通常认定为具有因果关系,而 B、C 则通常并不认定为具有因果关系。【知识模块】 犯罪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B,C 情形,行为人行为只是结果的条件,缺乏相当性。另外,该行为自身明显不是某种犯罪的实行行为,考虑其刑法意义的因果没有实际意义。D项中丁的行为本身包含着发生结果的极高概率,D 的轻微不当医疗行为不中断因果关系。E 项中,因果关系中断。【知识模块】 犯罪1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参见关于未成年人

32、刑事案件的解释。【知识模块】 犯罪1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参见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知识模块】 犯罪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第 8 条: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第 7 条: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

33、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第【知识模块】 犯罪2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参见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注意此处未成年罪犯是指实施被指控犯罪时(行为时)未成年。实施被指控犯罪时未成年即使审判时已成年,仍按照未成年犯适用刑法处理被指控罪行。【知识模块】 犯罪2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参见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缓刑的条件参见刑法第 72 条。【知识模块】 犯罪23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犯罪24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17 条规定,

34、已满 16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知识模块】 犯罪25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17 条第 3 款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 16 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知识模块】 犯罪26 【正确答案】 A,C【知识模块】 犯罪27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17 条相对责任年龄规定,乙对甲的过限行为不负刑

35、事责任,仍属盗窃性质,而不满 16 周岁的人对盗窃不负刑事责任。【知识模块】 犯罪2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第 10 条: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依照刑法第 269 条的(转化抢劫)规定定罪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知识模块】 犯罪29 【正确答案】

36、 B,C【试题解析】 参见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知识模块】 犯罪3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参见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知识模块】 犯罪31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犯罪3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通常认为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二者完全丧失其一的,就具备无责任能力的心理要件,不必要求二者同时完全丧失。本题考查刑法第 18 条规定。【知识模块】 犯罪33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本题考查刑法第 18 条相对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从法律角度认定无刑事责任能力人须具备两个要件(双重标准说):医学标

37、准,行为人患有精神病; 心理标准,行为时完全丧失对所实施危害行为的辨认、控制能力。精神病人的辨认、控制能力差异很大,有的人虽然患有精神病,但是对于某些行为仍然具有定的辨认、控制能力,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知识模块】 犯罪34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18 条第 2 款,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1)首先这涉及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时间基准问题。按照犯罪心理、精神状态与行为“同时性”的原则,确定的基准应当是“行为时”。甲实施强奸行为时精神是正常的,就应当对其行为负刑事责任,认为(犯罪)当时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在实体上讲,甲属于有刑事责任能

38、力人,应当对强奸行为负刑事责任。不能根据事后精神状态的变化确定刑事责任能力。(2)甲事后发病,属于程序和刑罚执行意义上的无责任能力人,对此只能中止诉讼。关于这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知识模块】 犯罪35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犯罪36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犯罪3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主体的基本知识。【知识模块】 犯罪38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犯罪39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犯罪40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特殊主体要求是“犯罪之前、之际”就具有的身份,不包括通过犯罪行为获得的(共犯) 地位或身份,如:(1) 共同犯罪中的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帮助犯,是犯罪行为或犯罪中形成的犯罪地位,不是特殊主体。(2)有组织犯罪中的首要分子、骨干成员、积极参加者、参加者等,也是共同犯罪中的地位或作用,不是特殊主体。(3)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其他参加者不是特殊主体。(4)赌博罪中赌头、赌棍以及常业犯中的非法经营者等,也不是特殊主体。其原因是: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因为实施有组织犯罪(如组织领导恐怖活动)而构成犯罪,并因其起主要【知识模块】 犯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