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试卷]医学免疫学练习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878677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试卷]医学免疫学练习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学类试卷]医学免疫学练习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学类试卷]医学免疫学练习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学类试卷]医学免疫学练习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学类试卷]医学免疫学练习试卷2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医学免疫学练习试卷 24 及答案与解析1 关于辅助性 T 细胞被抗原活化,下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需要与产生淋巴因子的巨噬细胞相互作用(B)需要识别辅助细胞表达的 MHC-类分子相连的抗原(C)不是 B 细胞应答的结果(D)若加工处理的抗原由非巨噬细胞呈递给辅助性 T 细胞,将不可能发生辅助性T 细胞的抗原活化(E)对多糖类抗原的应答是必须的2 下列哪一项与 B 细胞免疫耐受的发生无关(A)缺乏辅助性 T 细胞的辅助(B)成熟 B 细胞接触抗原后,成为“ 无能“B 细胞(C)成熟 B 细胞接触抗原后,发生凋亡而被清除(D)成熟 B 细胞接触抗原后,将抗原内化清除,而不能激发免疫应答(E)成熟

2、B 细胞接触抗原后被清除3 下面关于免疫耐受的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的一种特异性免疫不应答状态(B)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不应答状态(C)免疫耐受需经抗原诱导(D)免疫耐受对抗原具有特异性,并具有记忆性(E)免疫耐受是一种负免疫应答4 下列哪项不是 I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A)发生在接触抗原后 24 小时以后(B)发生在接触抗原后 24 小时之内(C)可逆性反应(D)与遗传有关(E)需要 IgE 的参与5 外源性抗原在巨噬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A)包被小体(B)早期内体(C)晚期内体(D)内体溶酶体(E)初级溶酶体6 中枢耐受最主要的形成机制是(A)免

3、疫忽视(B)克隆无能(C)克隆清除(D)免疫抑制(E)独特型网络的调节作用7 为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A)给孩子输入母亲的红细胞(B)孩子出生后用抗 Rh 血清给孩子做被动免疫(C)孩子出生后用抗 Rh 血清给母亲做被动免疫(D)用抗原中和母亲的抗 Rh 抗体(E)孩子出生后马上用免疫抑制剂防治8 下列哪种疾病的防治策略是打破免疫耐受(A)超敏反应性疾病(B)自身免疫病(C)移植排斥反应(D)肿瘤(E)免疫缺陷病9 下列哪项不是独特型网络的特点(A)多层次级联(B)独特型级联(C)闭合型网络(D)依赖于外来抗原刺激(E)周期性循环10 诱导免疫耐受时宜采用下列哪种方法(A)皮内注射聚合的抗原

4、(B)静脉注射聚合的抗原(C)肌内注射非聚合的抗原(D)静脉注射非聚合的抗原(E)皮内/皮下同时注射的抗原11 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A)效应 Tc 细胞是以不活化的静息型细胞存在于体内(B)其效应作用发挥不仅有效应细胞参与,而且也有细胞因子参与(C)细胞活化需双信号(D)对机体有利而无害(E)细胞间相互作用受 MHC 限制12 在哪种情况下机体容易发生免疫耐受(A)注射免疫球蛋白聚合体(B)小剂量注射细菌内毒素(C)马血清白蛋白加佐剂注射(D)胚胎小鼠注射淋巴细胞(E)裸鼠注射淋巴细胞13 下述哪种皮肤试验的原理是迟发型超敏反应(A)青霉素皮试(B)抗毒素血清皮试(C)结核菌素

5、皮试(D)锡克皮试(E)胰岛素注射皮试14 关于免疫耐受的形成错误的是(A)在胚胎期,T 及 B 淋巴细胞对接触的 Ag 均耐受(B)胚胎期建立的耐受不能持久(C)后天建立的耐受只持续一段时间(D)血型嵌合体是 1945 年 Owen 发现的(E)新生期较易建立耐受15 MHC 限制性是指(A)抗原与抗体结合受自身 MHC 限制(B)补体激活受自身 MHC 控制(C) IgG 调理巨噬细胞杀伤靶细胞 MHC 控制(D)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自身 MHC 控制(E)NK 细胞杀伤靶细胞受自身 MHC 控制16 抑制 Th2 功能的细胞因子是(A)IL-2(B) IFN-(C) IL-4(D)IL-

6、5(E)IL-1017 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抗原有免疫调节作用(B)抗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C)抗原 -抗体复合物有免疫调节作用(D)T 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E)免疫调节只在免疫系统内进行18 关于免疫应答的调节,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免疫应答的调节涉及分子、细胞、整体及群体等不同水平(B)免疫调节的机制决定了免疫应答发生及反应的强弱(C)免疫应答不受遗传基因的制约(D)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E)免疫调节机制失控或异常可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19 下列哪种分子不是 CD4+细胞表达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A)CD2(B) CD4(C) CD8(D)CD2

7、8(E)LFA-120 B 细胞接受 TI 抗原刺激后,产生的抗体主要是(A)高亲和力 IgM 类抗体(B)低亲和力 IgM 类抗体(C)高亲和力 IgG 类抗体(D)低亲和力 IgG 类抗体(E)低亲和力 IgE 类抗体21 Tc 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是(A)无抗原特异性(B)受 MHC-类分子限制(C)可通过释放细胞毒素杀伤靶细胞(D)可通过 ADCC 作用杀伤靶细胞(E)可通过 IL-10 杀伤靶细胞22 在人免疫复合物病组织损伤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A)红细胞(B)多型核白细胞(C)单核细胞(D)淋巴细胞(E)血小板23 注射大剂量抗原形成免疫耐受是由于(A)抗体形成速度慢,而代谢速度

8、过快所致(B)抗原过剩,多余的抗原中和了抗体(C)产生无功能抗体(D)浆细胞麻痹(E)B 细胞分化增生受到抑制24 最容易被诱导免疫耐受的细胞是(A)B 细胞(B)巨噬细胞(C)单核细胞(D)T 细胞(E)NK 细胞25 抗体初次应答的特点是(A)抗体以 IgG 类为主(B)抗体亲和力较高(C)抗体浓度达到平台期所需时间较短(D)抗体生成“倍增时间“ 较长(E)抗体产生潜伏期较短26 一位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后 10 天,出现疲乏、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实验室检查尿中蛋白量增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补体 C4 和 C3 含量较低,产生此临床表现的最可能原因是(A)抗毒素作用消失后机体对破伤

9、风毒素的全身性反应(B)由破伤风毒素蛋白与抗体形成的复合物的沉淀(C)对破伤风毒素的过敏反应(D)由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蛋白与人免疫球蛋白形成的复合物的沉积(E)对破伤风毒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27 关于外周耐受,错误的是(A)其机制是克隆无能及免疫忽视(B)由于免疫抑制细胞的作用(C)抗原可以是非自身抗原(D)抗原只能是自身抗原(E)由于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致免疫应答28 成熟 T 细胞进行抗原识别及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不包括(A)淋巴结(B)脾脏(C)扁桃体(D)胸腺(E)阑尾29 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表面都具有(A)MHC 编码的产物(B)膜表面免疫球蛋白(C) CD3 分子(D)抗原识

10、别受体(E)补体受体30 异卵双生小牛中观察到血型嵌合体,彼此间可进行相互的皮肤移植,可得出以下结论(A)这是由于两头小牛的基因差别不大(B)这是由于胚胎期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诱导了免疫耐受(C)这是由于两头小牛的 MHC 抗原发生变异(D)这是由于两头小牛都处于免疫抑制状态(E)由于两头小牛同时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因而相互不发生排斥31 对 B 淋巴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的 Ig 酶解片段是(A)低浓度 Ig 抗体的 Fab 片段 E(B)高浓度 Ig 抗体的 Fc 片段 a(C)高浓度 Ig 抗体的 PFc片段(D)高浓度 Ig 抗体的 F(ab)2 片段(E)低浓度 Ig 抗体的

11、F(ab)2 片段32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病理特点是(A)免疫球蛋白在小血管壁沉积(B)血管内皮坏死(C)结缔组织水肿(D)小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E)小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33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中主要产生的抗体是(A)抗独特型抗体(B)抗核糖体抗体(C)抗组蛋白抗体(D)抗核抗体(E)抗 RNA 抗体34 下列哪一种方法可以解除免疫耐受性(A)X 线照射(B)注射大量耐受原(C)注射维生素 C(D)注射交叉抗原(E)注射小剂量耐受原35 免疫应答的含义一般不包括(A)特异性体液免疫(B)特异性细胞免疫(C)非特异性免疫(D)超敏反应(E)免疫耐受36 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T

12、细胞介导,巨噬细胞参与(B)致敏 Tc 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C)由 TD 抗原引起(D)CD3 传递活化的第一信号(E)抗原肽-MHC 复合物传递活化的第二信号37 可表达 CD40L 的淋巴细胞是(A)静息 T 细胞(B)静息 B 细胞(C)活化 B 细胞(D)活化 T 细胞(E)活化 NK 细胞38 以下对免疫网络学说的要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BCR 或 TCR 上都存在着独特型决定簇(B)独特型决定簇能被体内另一些淋巴细胞识别并产生抗独特型抗体(C)独特型网络只有负调节作用(D)独特型决定簇和抗独特型抗体形成网络,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E)独特型决定簇具有自身免疫原性39 对于“脱敏治疗

13、 “下列说法是正确的是(A)开始使用高剂量抗原更安全(B)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治疗方法(C)直接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D)对于枯草热病人比划痕方法更有效(E)可诱导大量的内源性抗组胺物质产生40 参与免疫调节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是(A)抗独特型抗体和独特型网络(B)补体(C) T、B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 细胞及细胞因子(D)MHC 分子(E)以上都对医学免疫学练习试卷 24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B2 【正确答案】 D3 【正确答案】 B4 【正确答案】 A5 【正确答案】 D6 【正确答案】 C7 【正确答案】 C8 【正确答案】 D9 【正确答案】 D10 【正确答案】 D11

14、【正确答案】 D12 【正确答案】 D13 【正确答案】 C14 【正确答案】 B15 【正确答案】 D16 【正确答案】 B17 【正确答案】 E18 【正确答案】 C19 【正确答案】 C20 【正确答案】 B21 【正确答案】 C22 【正确答案】 B23 【正确答案】 E24 【正确答案】 D25 【正确答案】 D26 【正确答案】 D27 【正确答案】 D28 【正确答案】 D29 【正确答案】 A30 【正确答案】 B31 【正确答案】 D32 【正确答案】 D33 【正确答案】 D34 【正确答案】 D35 【正确答案】 C36 【正确答案】 E37 【正确答案】 D38 【正确答案】 C39 【正确答案】 B40 【正确答案】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TS 123 214-2017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control and user plane separation of EPC nodes (V14 4 0 3GPP TS 23 214 vers.pdf ETSI TS 123 214-2017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control and user plane separation of EPC nodes (V14 4 0 3GPP TS 23 214 vers.pdf
  • ETSI TS 123 214-2018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control and user plane separation of EPC nodes (V14 7 0 3GPP TS 23 214 vers.pdf ETSI TS 123 214-2018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control and user plane separation of EPC nodes (V14 7 0 3GPP TS 23 214 vers.pdf
  • ETSI TS 123 214-2018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control and user plane separation of EPC nodes (V15 3 0 3GPP TS 23 214 vers.pdf ETSI TS 123 214-2018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control and user plane separation of EPC nodes (V15 3 0 3GPP TS 23 214 vers.pdf
  • ETSI TS 123 216-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SRVCC) St.pdf ETSI TS 123 216-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SRVCC) St.pdf
  • ETSI TS 123 216-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SRVCC) St.pdf ETSI TS 123 216-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SRVCC) St.pdf
  • ETSI TS 123 216-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SRVCC) St.pdf ETSI TS 123 216-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SRVCC) St.pdf
  • ETSI TS 123 218-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IP Multimedia (IM) session handling IM call m.pdf ETSI TS 123 218-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IP Multimedia (IM) session handling IM call m.pdf
  • ETSI TS 123 218-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IP Multimedia (IM) session handling IM call m.pdf ETSI TS 123 218-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IP Multimedia (IM) session handling IM call m.pdf
  • ETSI TS 123 218-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IP Multimedia (IM) session handling IM call m_1.pdf ETSI TS 123 218-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IP Multimedia (IM) session handling IM call m_1.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