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炙学练习试卷 14 及答案与解析1 患者,男,55 岁。1 年来每日黎明之前腹微痛,痛即泄泻,或肠鸣而不痛,腹部和下肢畏寒,占淡苔白,脉沉细。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A)胃俞、合谷(B)肝俞、内关(C)三焦俞、公孙(D)命门、关元(E)关元俞、三阴交2 患者,男,24 岁。目赤肿痛,眼涩难开,流泪,畏光,伴发热、恶风、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治疗除取睛明、太阳、合谷、太冲外,还应加(A)风池、侠溪(B)印堂,内庭(C)少商、上星(D)关冲、支沟(E)四白,养老3 虚火牙痛除取合谷、下关、颊车外,还应配(A)外夫、风池(B)内庭、少海(C)太溪、行间(D)二间、足三里(E)太冲、内庭4 用背俞
2、穴治疗耳聋,应首选(A)肺俞(B)三焦俞(C)肝俞(D)肾俞(E)脾俞5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5 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6 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7 A手之阳经与手之阴经 B手之阳经与足之阳经 C手之阴经与足之阴经 D足之阳经与足之阴经 E手之阳经与足之阴经7 在手指木端交接的经脉是8 不直接交接的经脉是9 A从胸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腹 E从腹走胸9 手二阳经的走向是10 足三阳经的走向是11 A手之阳经与手之阴经 B手之阳经与足之阳经 C手之阴经与足之阴经 D足之阳经与足之阴经 E手之阳经与足之阴经11 在手指末端交接的经
3、脉是12 不直接交接的经脉是13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阳维脉 E阴维脉13 称为“阴脉之海 ”的是14 称为“血海 ”经脉的是15 A中脘治疗呕吐 B承泣治疗眼病 C内关既治疗心动过速又可治疗心动过缓 D合谷治疗牙痛 E阿是穴治疗局部疼痛15 属远治作用的是16 属特殊作用中双相调节作用的是17 A13 寸 B12 寸 C9 寸 D6 寸 E5 寸17 前发际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18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骨度分寸是19 A12 寸 B13 寸 C16 寸 D18 寸 E19 寸19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的骨度分寸是20 膝中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足21 A肝俞 B心俞 C脾俞 D肺
4、俞 E肾俞21 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的腧穴是22 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的腧穴是23 A肝俞 B心俞 C脾俞 D肺俞 E肾俞23 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的腑穴是24 第 9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25 A前后配穴 B表里配穴 C左右配穴 D上下配穴 E本经配穴25 胃脘痛取内关、足三里,其配穴方法是26 肺病取中府、肺俞,其配穴方法是27 A后溪 B公孙 C太渊 D列缺 E内关27 在八脉交会穴中,通任脉是28 在八脉交会穴中,通督脉的是29 A太渊 B合谷 C后溪 D内关 E阳池29 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腧穴是30 既是原穴,又是八会穴的腧穴
5、是31 A五脏六腑病证 B表里经脉病证 C五脏病证 D六腑病证 E急性病证31 络穴主要治疗32 原穴主要治疗33 A足三里 B阳陵泉 C悬钟 D足临泣 E公孙33 八会穴中的筋会穴是34 八脉交会穴中通带脉的是35 A风池、太冲、合谷、内关、后溪 B风池、百会、悬颅、侠溪、行间 C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 D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 E率谷、太阳、侠溪、内庭35 治疗头痛肝阳上亢证,应首选36 治疗前头痛风邪袭络证,应首选37 A仰卧位 B俯伏坐位 C俯卧位 D侧俯坐位 E仰靠坐位37 针刺双侧环跳时体位宜为38 针刺单侧听官时体位宜为39 针刺双侧风池时体位宜为针炙学练习试卷 14 答案与
6、解析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知识模块】 针炙学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知识模块】 针炙学5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针炙学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体表对称地分布丁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腔,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知识模块】 针炙学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针炙学8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针炙学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针炙学10 【正
7、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1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针炙学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手二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术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足部交接。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足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十、少阴在后。足二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知识模块】 针炙学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针炙
8、学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跷脉和阴阳维脉。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带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知识模块】 针炙学1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特殊作用对机体的不
9、同状态有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知识模块】 针炙学1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针炙学18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针炙学19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2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2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22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针炙学23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针炙学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睛明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晴、目视不明、近视、夜盲、色盲、目翳。2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头痛失眠、眉棱骨痛、目赤痛。3肺俞在背部,当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10、寸。咳嗽气喘、胸闷、背肌劳损。4心俞在背部,当第 5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癫狂、痫证、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5膈俞在背部,当第 7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小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6肝俞在背部,当第 9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癫狂、痫证、背痛。7脾俞在背部,当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腹胀、泄泻、呕叶、胃痛、消化不良、水肿、背痛、黄疸。8肾俞在腰部,当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遗精、阳痿、早泄、不予、不育、耳鸣、耳聋、小便不利、水肿、喘
11、咳少气。9大肠俞在腰部,当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腰脊疼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10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 2 骶后孔处。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痉痹。11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 1.3寸。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12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巾间。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腹泻、呕吐、小便不利、遗尿。13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腰背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气。14昆仑在
12、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疟疾、肩背拘急、腰痛、足跟痛、小儿痫证、难产。15申脉在足外侧邢,外踝直下方凹陷中。痫证、癫狂、头痛、失眠、眩晕、腰痛、目赤痛、项强。16至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 寸 (指寸)。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难产。【知识模块】 针炙学2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选穴原则: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配穴方法: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知识模块】 针炙学2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2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13、】 针炙学29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3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针炙学3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针炙学3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3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针炙学3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五输穴:足十二位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2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3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具有主治表里两经有关病症的作用。4输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均位于腰脊部,俞为阳,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处所。5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之处,均位于胸腹部。募为阴,是阳病行阴的重要
14、处所。6八脉交会穴:是八脉与十二经脉相交会的 8 个腧穴,均分布于腕踝部以下,具有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7八会穴:是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处的 8 个输穴。对各自相应脏腑、组织等病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8郄穴:常用于治疗本经循环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知识模块】 针炙学3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3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知识模块】 针炙学3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炙学3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炙学3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3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额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4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5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知识模块】 针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