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 377-2014 绿色住区标准.pdf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92228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PDF 页数:81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CECS 377-2014 绿色住区标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CECS 377-2014 绿色住区标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CECS 377-2014 绿色住区标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CECS 377-2014 绿色住区标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CECS 377-2014 绿色住区标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绿色住区标准CECS 377;2014主编单位: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施行日期:2 0 1 4年l 0月1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北 京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绿色住区标准CECS 377:2014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网址:Jhpresscorn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砘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3层邮政编码:100038电话:(010)63906433(发行部)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廊坊市海涛印刷有限公司印刷850mmX 1168mm 132 25印张63千字2014年8月第1版2014年8月第1次印刷印数15080册统一书号:1580242

2、395定价:30OO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I 63906404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第171号关于发布绿色住区标准的公告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2年第二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2127号)的要求,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等单位编制的绿色住区标准,经本协会组织审查,现批准发布,编号为CECS377:2014,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二O一四年六月十九日刖 吾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2年第二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

3、字20123127号)的要求,制定本规程。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建设场地整合、城市区域价值、住区绿色交通、人文和谐住区、资源能源效用、健康舒适环境、可持续住区管理。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归口管理,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际执行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解释单位(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九号住建部南配楼505室,邮政编码:100835,邮箱:rjwyhhotmailcorn)。主编单位: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参编单位:北京粱开建筑设计事务所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

4、公司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中宇卫浴(德国)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康博置业有限公司江苏元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辽宁盛世园田房地产开发公司上海朗诗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艾科城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远洋装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主要起草人:开彦王笑梦靳瑞冬谢远建王萌主要审查人:徐正忠谢远骥王涌彬秦铮毛钺蔡建设李嘉宁赵冠谦金笠铭朱彩清周静敏韩秀琦叶远航张建徐怡芳丛军万育玲陈醋王宝刚吕高奇彭春芳柯焕章赵景昭董柯吴振波卢求123总未则语建设场地整合31一般规定32住区选址与场地开发33场地生态保护3 4场地可持续性开发4城市区域价值41住区多样性-42城市设施利用4 3城市街区设置一44城市住区价值5住区绿色交通51一般规定

5、一52步行交通-5 3公共交通-5 4绿色交通6人文和谐住区6 l一般规定62住区空间-63住区公众性7资源能源效用-7 1一般规定72能源与环境保护目 次。(1 1)。(11)r(1 1)(1 2)(1 2)(1 4)(1 4)(1 4)(1 7)(1 8)(1 8)(1 8)1124445688889;73水资源和节水74材料和资源再利用8健康舒适环境81住区环境舒适保证82室内环境品质评估83装修材料枵染控制9可持续住区管理91住区设备系统运行9 2可持续质量管理“93住区建设质量管理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2(1 9)(21)(2 3)(2 3)(2 4)(2 9)(3

6、1)(31)(31)(3 3)(3 5)(3 6)(3 7)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2 Terms -3 Integration of construction sites 3 1 General requirement +32 Residential site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33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 sites3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ites 。4 Urban regional value-41 Diversity of residenti

7、al community。42 Utilization of urban facilities 4 3 Block setting。44 Regional value 。5 Green mobility in residential5 1 General requirement。52 Pedestrian traffic5 3 Public t ransportation5 4 Green mobility。6 Social harmony in residential community61 General requirement62 Space of residential communi

8、ty 。63 Public of residential community7 Resource and energy utility-71 General requirement。72 Energy and environmentaI protection124445688889lll27 3 Water resource and water saving74 Material resource regeneration。8 Healthy and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8 1 Comfortable assurance of residential c

9、ommunity 8 2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8 3 Pollution control of finishing materials9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residential community91 Commissioning of residentiaI energysaving system9 2 Sustainable quality management93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community+Explanation o

10、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t。List of quoted standards-t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t41总 则101 为配合城镇化进程的需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目标,制定本标准。1o2本标准适用于城镇新建住区、生态城住区建设及产业园区建设。城镇更新改造和小城镇的绿色生态建设项目也可按本标准执行。103本标准除涵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相关的内容外,对城镇住区建设中的场地整合、城市价值、绿色交通、开放住区、步行街道、人文传承等绿色规划要素作出了规定。104本标准强调被动式绿色设计理念,重点采

11、用成熟技术、易行技术、适宜技术,要求把绿色成本降低到最小。105绿色住区开发建设中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材料设备生产、维修改造以及运营管理等内容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 语201绿色住区 green residential community绿色住区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居住区,是用绿色人居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目标的体现。具有城市功能住区范畴的内容。202城市街区 city blocks在城市中由城市街道围合成的区域称之为街区,通常以一个居住组团为单位。街区是城镇居民生活和邻里交往的一个基本单元,是城市生活价值的集中体现。203开放性住

12、区 fusion residential community可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融合,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和完善城市功能的住区,与传统的封闭式小区的做法有本质的区别。204可持续住区 sustainable residential community住区的开发建设“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他人和后代的需求构成危害”。为此,住区规划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居住需求和发展要求。205区域价值 regional value住区或者街坊所在的地域在城市中所体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住区多样性、公共设施、开放住区、交通出行、就业机会、文脉传承等方面。206住区绿色交

13、通 residential green transportation住区道路交通规划和组织的高效性。核心是住区规划应减少机动车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提倡加密路网、采用步行、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的绿色出行方式等。207住区多样性 variety of residential eommunitv住区能为不同需求的居住者提供多种生活功能和审美要求,满足感性和理性多样化需要。多样性是绿色住区的一个重要原则。208 住区公众性public of residential communitv住区能为不同需求的家庭与住户提供充分和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公共性。使居民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3建设场

14、地整合31一般规定311场址选择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法定规划的要求,遵循生态保护和节约土地的原则,并应符合当地政府的城市发展政策。312住区建设应遵循不占用或减少占用国土资源部界定的基本农田和影响农村原生态环境的原则。当建设场地占用基本农田时,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在相应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内,进行等质等量的补偿置换。并应保证这些补偿置换的土地切实用于农业。313场址选择应强调保护具有地域景观特征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314下列保护性场地不应进行住区建筑、道路和停车场的开发建设:1各地规划及水利部门界定的洪水最高水位线以下的场地;2国家或地方列出的受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森林覆盖地

15、和文物保护地;3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界定的,包括湿地在内的水域及其周围lOOm内的保护带;4 由城镇相关规划确定的城镇公园绿地和绿化保护带。32住区选址与场地开发321住区选址应遵循下列原则:1开发建设项目应首选在已有给水及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区域内,且应具有能避免雨洪侵害的基础设施;42住区选址应建造在有明确规定的市政设施、给排水管网规划可实施的区域内。3住区选址应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以及易发生城市次生灾害的区域。4住区选址宜选择城镇成熟地段内或与在建住区相邻,应综合利用现有相关的有利条件。322住区开发的强度应合理,应利用原有城市基础设施,保护好场地有价值的物种和文物,并应遵守下列紧凑、高效的城

16、市规划原则:1应通过城市功能分区合理确定开发强度,注意节约用地,控制容积率;2住区开发用地应按城市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土地并实施紧凑开发,并应保留合理的城市住区绿地和必要的城市开放空间。323城镇住区建设宜采取拆建结合的改造方式,减少由于建设的扩张带来对用地的多重环境破坏。在改造中应注意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324对于开发用地被评估为污染用地或已被地方政府划定为污染用地,但仍要实施按可居住性用地开发的,相关部门应采取下列必要的治理与鼓励措施:1进行再开发之前,应按主管部门批准的治理措施,对污染物清理处置,并经相关部门检验验收认定该场地再利用是安全的;2建设场地若选择在清理难度较复杂或较困难

17、的污染场址时,对费用超大的项目可申请相应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性补贴。33场地生态保护331住区开发场地内有湿地、河岸地、水体等已被相关管理部门划定的保护区域。开发过程中应采取恢复生态自然水体和湿地,并建立湿地、河岸地、水体的保护措施,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规定的保护区域范围的30m以外的土地上开发建5设;2可在湿地、中小盆地范围内或30m缓冲地带轻度开发。332住区紧邻自然绿地进行开发建设时,对场地形态扰动(包括土方工程和植被清除)应限制在下列范围内:l距离建筑外围12m之内;2距道路和管道沟建设边线3m之内3距人工铺设的可渗透地面(如可渗透铺装、雨水收集设施、操场)场地外围8m之内。333在施

18、工过程中应减少施工用地,降低对场地的干扰,并符合下列规定:1 应减少施工活动对土地的碾压,宜利用既有道路或规划道路进行施工运输;2住区范围内土方挖填宜保持平衡,减少土、石方运输工程量。334住区建设用地中涉及坡地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坡地超过45的地域,不宜作为建筑用地;2坡度为2545的坡地,开发用地比例应限于45以内;3坡度为1525的坡地,开发用地比例应限于60以内。34场地可持续性开发341场地可持续开发应做好建设场地的环境保护,并减少各种建设活动对土地及环境的破坏,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因雨水、洪水和地表径流冲刷或风化引起的水土流失。对表层堆土应有储存及再利用措施;2

19、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防止施工扬尘、悬浮颗粒物的扩散以及降低噪声的措施。342透水率小于或等于50的地面应采取下列雨水管理措6施:、1住区应有收集雨水的规划设计,并应采取措施保证年降雨量的90能得到渗透和收集利用;2应采取有效的雨水渗透措施,消除收集雨水中80的悬浮颗粒物,或应采用符合地方雨水收集处理的标准。4城市区域价值41住区多样性411住区组团(街坊)建设用地不宜大于3Ohm2。4,J2-住区组团建设用地应满足居住者对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等内容的多种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住宅套型设计的50应采用不同居住类型或多种户型的套型设计;2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的前提

20、下,距住区边界500m范围内,应至少有4个公共服务设施;距住区边界800m范围内,应至少有6个市政服务配套设施。42城市设旋利用421住区规划应满足住区与至少一个城市公共场所的出入口的距离保持在800m范围内。422住区规划应提供步行上学的安全保障措施,小学生步行上学不宜穿越城市次干道,如需穿越,应设天桥或地下安全通道。423住区规划中应保证住区内有小学校或可使用临近本片区至少有一个小学校,居民住所距该小学校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500m。424住区规划中应保证住区内有幼儿和老人服务设施,至少有半数以上居民住所距该幼儿和老人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500m。43城市街区设置431住区内街区边界的

21、设置应便于管理、促进居民沟通、方便8出行,并符合下列要求:l街区的范围宜选择200m250m规模尺度;2街区的设置应以能借助智能装置实施安保为原则;3街区的出人口应直接开向住区支路或小区三级道路l4街区应明确私人和公共活动领域的界限,应重视对外临街界面的设置控制。432 住区规划应创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环境,步行街道应有连贯性,并应遵守下列规定:1住区的主人I:J宜朝向公共空间,如绿地、街道、广场等;2住区沿街80的居住建筑主出入口距地界红线不宜超过8m,或50的建筑正立面距地界红线不宜超过6m;3住区大多数综合性建筑和商业建筑宜沿街布置,沿商业街道的建筑应保证每隔30m有一处人流主出入口;4所有

22、非居住建筑的首层至少13立面,应有面向公共空间的透明玻璃,沿街不应有无透明窗户或橱窗的超长商店墙面。433住区功能应综合多样、平衡协调就业机会。就业岗位数量应按下列要求设置:1距住区边界800m范围内,新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宜少于新建项目10的住宅套数。2建设在已有住区场址内尚未被利用的公共设施项目,宜在800m范围内提供不少于10现有住宅套数的新工作机会。44城市住区价值441 住区宜采用符合地方气候特征的建筑形式和采用当地材料,吸取地方建设经验,传承地方文化,延长建筑及材料的使用寿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l住区的总体布局、建筑朝向、材料运用、墙面处理、屋面形式、园林绿化、细部处理等内容宜综合

23、考虑与协调,体现地域或民族文化特色;92对原有建筑宜进行再利用,并按国家和地方相应法律法规进行保护、更新、复原、利用,以传承当地文化。442对于住区内及周边的古迹文物、标志物等历史文化遗产,应采取下列保护措施:1应对古迹、古树和地方标志物的保护措施列入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宜以保护为先、优化利用为原则,采取文物保护和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措施;2应重视场地历史沿革,对住区的整体空间肌理、建筑高度和密度应进行有效控制和协调;3住区建筑风格、造型和色彩等应与周围已形成的城市空间文化景观相协调。5住区绿色交通51一般规定511住区交通规划设计应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应协调城市区域的功能结构、区域核心、道路

24、网络,应高效紧凑布置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住区新建建筑宜临近或在已开发的场地内建设,并配有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2道路网格设置应等级分明,易于步行,公共服务设施的选点布局不宜超过500m800m步行半径;3住区交通规划应以便捷的步行道路为主,商业规划宜以步行商业街为主。512住区建设应靠近公共交通站点和社区商业中心,并应有利步行能到达的距离。513住区空间规划布局宜采用人车分行的原则,并应做到人行优先。52步行交通521住区交通规划应加密住区步行路网密度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住区规划应满足每平方公里内至少提供36个主、次交通道交汇点,并宜为新建社区至少配置一个步行街;2住区

25、沿街路每300m至少应有一条直通支路。522沿道路应设置步行道,其净宽度不得小于12m。步行便道和汽车道间宜有种植绿带或行道树分隔。523住区交通规划应统筹考虑无障碍和盲道设计。1】524住区内新建或既有的街道应设计成为居住可达的基本道路,新建街道80应设置街边自行车停车位(场)。525住宅单元人口地面与便道的高差不宜大于150ram。526住区内的商业步行街应符合下列规定:1商业或综合建筑,底层至少50门面房应为零售店;2所有商业和住区其他设施的底层应与通向公共空间(街道、广场等)的道路直接相连;3在步行街道两侧及公共活动场所宜增设休息座椅及直饮水龙头;4在商业及公共活动场地应增设不同类别的

26、垃圾收集箱和废品收集箱。527街道两侧种植的树木,其成树树冠成荫面积应占总街道面积的12,遮荫长度宜为街道总长的1z以上。53公共交通531住区出入口与交通站点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1距已有或规划的轻轨、地铁站800m的步行距离范围以内;2距一个以上公共汽车或其他公交方式停车站点500m的步行距离范围以内。532住区应具备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务,平均每天至少应有60次以上的可用乘车次数。公交站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公交站点应设置遮阳、避雨的棚盖,宜设置部分有围挡的站台。等候亭内应设告示牌及交通信息,包括沿途公交站点、路线图和运行时问表;2公交站点应为残障者、老年人提供坐凳和无障碍设施。54绿色交

27、通541停车位的设置规模应满足需要,但不宜超过当地规定。应12为510的住区用户提供合用或共用车辆的优先停车位,宜规划设计立体停车设施。在改扩建项目中不宜新增地面停车位。542应提倡自行车的交通方式。在商业或公共建筑主人口180m范围内,宜设置人流量的510的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居住建筑范围内宜为至少son的住户提供平均每户1个2个的自行车停车位或停车设施。6人文和谐住区61一般规定6。11 住区规划应与周边住区和地域环境相协调,宜建立无边界的开放性住区。I缩小安全居住邻里单元,规模不宜大于200户250户;2住区服务设施临街布置。612住区规划应做到项目内的街道、步行道以及公共空间与设施能为住

28、区内的公众直接利用,不宜出现被围墙、住区大门等围合起来的现象。613绿色住区应按紧凑原则规划,用地指标宜符合下列规定:l住区容积率:低层0810;多层1316;高层30;2住区建筑密度:低层30;多层25;高层zo;3住区内自成系统的商业配套建筑容积率应控制在0810以内。62住区空间621住区空间规划布局应遵循下列原则:1住区应功能结构合理、建筑布置有序、空间层次清晰、景观环境的均好性强;2路网设置应因地制宜、构架清晰、顺畅便捷、可达性强。道路用地面积不宜超过总用地面积的20;3停车位数量应满足要求,静态交通应组织合理,停车方式得当,使用方便;4住区出入口的位置以及数量应设置合理,与外部交通

29、应有14直接的联系;5市政管线、井盖布置应整齐合理。622住区建设应按下列原则进行立体空间开发与综合利用:1地下空间宜分区分层、综合利用。应制订公共优先、分期建设的规划方案;2新建建筑地下空问宜与相邻建筑地下空间相连通或作为整体开发利用;3地下空问与地面交通系统应合理连接,避免干扰住户,减少安全隐患;4城市中心地区宜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设备用房等,可与临近住区的地下空问进行联建;5地面空间用地狭窄、且紧邻拥挤的街道出人口的建筑宜架空处理,宜使底层空间与街道空间连为一体。623人文景观营造应遵循下列原则:1住区规划应结构清晰,与城市风貌相协调,文化气息浓厚;2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有文化主题内容

30、,强调公众参与,绿地面积宜达到场地面积的Z3;3街道清洁卫生,标牌标识明显,广告有序规范,城市小品及雕塑具有品位;4住区公园绿地和水系应亲切宜人,且清洁无污染,自然亲和性强;5住区商业设施形式应具有大众性、文化性,有较高的生活品位;6住区建筑立面造型丰富,门头、阳台、外部装饰体现生活气息,门牌标识清晰。624住区内应通过下列方式保护活动场地:1住区内应确保留有居民交往休闲场地,并不得被侵犯占用;2健身场地面积指标(含室内)为:200m2千人300m2千1 5人,儿童05m2人1m2人;3建筑或街道间不宜设置超过一排的平行、斜置、垂直停车位场地;4住宅或商业地面停车数量不得超过其应停车数总量的2

31、0,其余部分应设置地下停车场或立体停车设施。625施工时应减少施工土方量。在保证场地使用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不应破坏原生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用地适宜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住宅小区宜选择自然坡度在25以内的地段,合理布置居住建筑;2各场地用地适宜坡度应符合表625的规定。衰62s用地适宜坡度场地名称 适宜坡度(“)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O 330广场兼停车场 02O5室外场地1儿童游戏场 O 32 52运动场 0 3253杂用场地 0 2O 5绿 地I草皮坡度 0 345 O2乔木绿化种植 0 330 o3草坪修剪机作业 0 3150道 路1普通道路 0 38 02自行车专用道 O 33 03轮椅专

32、用道 O 3504轮椅园路 0 35 05路面捧水 032 063住区公众性631住区建设宜以混合居住模式为主,规划建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住区内或以住区生活中心400m为半径的范围内,不重复的住宅楼型、套型、立面、绿地景观、场地设施等指标应超过50;2住宅套型设计宜有销售价格的预估计,不少于50的套型应可供中等或略高收人家庭购置或租赁;不少于10的套型应可供低收入的家庭购置或租赁。632住区建设立项应符合当地发展需要,住区开发宜采取下列措施实行开放性规划:1在项目立项策划与设计阶段,应与准住户和住区街道工作人员沟通并征询建议;2应落实准住户和街道工作人员的意见,并对未采纳的意见予以解释;3应建

33、立与住区街道组织等相关管理机构的日常沟通机制,并获得他们的支持;4应建立与施工方和材料商的日常沟通机制。633住区中应在200m半径范围内设置不少于两个下列非重复二级配套项目:便民零售店、社区文体设施、公共社区绿地、儿童游戏场、物业管理中心。7资源能源效用71一般规定711节能设计应以建筑节能整体效果为目的、以被动节能设计技术为首选、设备设计高效化为核心的综合协调设计方法作为最低能效原则。712最低能效指标应符合国家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72能源与环境保护721建筑中安装的暖通设备、空调、制冷及灭火系统不得使用破坏臭氧层的氯氟烃(CFCs)和哈龙(Halon)等,宜采用低碳

34、高效的建筑设备系统。722能源规划应采用当地供能形式,提高能效,控制能耗总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清洁能源,在有集中供热条件的地区应首先采用集中供热;2在无集中供热地区,对锅炉房供热、燃气分散供热或其他供热方式,应做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3住区用能规划应采用节能减排的当地能源。723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应通过下列方式提高:1应通过设计将无污染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纳入工程建设和住区能源规划中,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达到所有建筑物和工程建设设施使用总能源的10以上;2应通过签订绿色电力或绿色热力合同,保证使用绿色能源中心的电源或热源;应鼓励在零污染基础上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8源技术,应保证不少于10的

35、建筑用电(热)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3应根据地方条件,合理规划住区建筑物的形态、朝向,应减少主动供热、制冷、新风设备的运行时间。724提高系统能效,应采用下列措施;1应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进行建筑模拟设计,将建筑目标能效与建筑基准能效进行比较。2建筑围护结构和系统应满足基准建筑能耗的要求,应采用计算机模拟方式评估能耗性能,并确定最大经济性节能措施;3应考虑建筑整体能耗,对照建筑基准能耗值,使建筑设计能耗低于常规建筑能耗。725下列终端应安装能核查设施效能的连续计量设备:1照明和控制系统;2恒负荷和变负荷电机;3变频驱动操作(VFD);4变负荷下制冷机(kWt);5制冷负荷;6空气利用器、节水器和热

36、回收循环;7配送空气静压和通风量;8锅炉效率;9建筑相关过程能源系统和设备;10室内供水压力和室外浇灌系统;11无线充电装置。73水资源和节水731 在住区内应综合利用各种水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对市政给排水系统造成的负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的总用水量(不包括浇灌)应比城市平均建筑基准用水量减少2030。192住宅建筑、商业建筑的基准用水量应按表73卜1规定的基数计算。襄731-1住宅建筑用水基准住宅给水设备 当前基准住宅用便器 3L次6L次住宅用洗盆(卫生间)永嘴015Ls最低工作压力0 05MPa住宅厨房水嘴住宅淋褡喷头 015Ls最低工作压力005MPaO IOMPa表7

37、31-2商业建筑用水基准商业给水设备 当前基准商用便器 12Ls 0 1MPaso 15MPa商用小便器 0 1Ls 002MPa商用洗盆(卫生问)水嘴 0儿,s 0 02MPa商用冲洗水璃(食品服务业) 02Ls 005MPa3公用和公共绿化区用于灌溉的自来水消耗量,在确保正常使用期间,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雨水集蓄和或中水系统常规方式相比,至少应减量50; 4少数干旱地区,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种类。732住区中应采用中水和雨水回收再利用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住区公用和公共地域开发时,应设计、建造雨水收集系统或渗透路面等,雨水的回用率应提高到不小于50;中水的利用和处理量应满足3050的住区总用水量,其中1020的中水应作为卫生洁具的冲厕用水;2中水、雨水、再生水的水质应通过再生处理工艺消毒处理,并应符合安全卫生品质要求。733废水处理设施应进行严格管理,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生活废水处理设施应作为工程建设的一部分纳入设计;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其他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