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李兆基中学2019届高三文综8月月考试卷(扫描版).doc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922739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李兆基中学2019届高三文综8月月考试卷(扫描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李兆基中学2019届高三文综8月月考试卷(扫描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李兆基中学2019届高三文综8月月考试卷(扫描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李兆基中学2019届高三文综8月月考试卷(扫描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李兆基中学2019届高三文综8月月考试卷(扫描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李兆基中学 2019 届高三文综 8 月月考试卷(扫描版)-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李兆基中学高三历史 8 月月考试题答案1【答案】B2【解析】秦始皇时期就建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体系,此后并未发生变革,且材料也并未体现三公九卿制,故 A 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官吏的任命到行使职权都有严格的程序遵循,并没有突出选官的方法和标准,故 B 项错误;材料的关键信息出“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

2、突出的是官吏的任命到行使职权都有严格的程序遵循,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官吏的任命并未强调考核,故 D 项错误。【答案】C3【解析】根据材料“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成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得出出身科举的牛党战胜出身士族的李党,科举制的作用日益凸显,客观上有利于出身庶族的学子通过科举成为统治阶层,故 A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唐朝牛李党争的相关内容,没有涉及其与近代政党政治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牛李党争发生在中央朝廷,是出身不同的官僚集团的党派斗争,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斗争,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得出牛党代表的出身科举的

3、官僚集团胜出,所以牛党胜利是科举制发展的结果,并非党争推动科举制完善,故 D 项错误。【答案】A4【解析】材料“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目的是为满族统治寻找合理依据,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意在平息民间满汉民族矛盾,文化冲突,故 B 项正确;在舜和文王的时代,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故 C 项错误;材料恰恰是为了弥合满汉民族间的纷争,故 D 项错误。【答案】B5【解析】材料反映的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并未分析其原因,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旧的奴隶主贵族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层发展壮大,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土

4、地私有制的发展,并未标志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故 C 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下导致土地兼并,并未抑制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故 D 项错误。【答案】B6【解析】在整个的古代中国,政府一直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没有得到很快的发展,故 A 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故 B 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不是自耕农经济,故 C 项错误;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发展较快,人口数量有了较快的发展,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增加,- 20 -再加上政府一直倡导重农抑商,所以会出现农具的改进速度较慢的现象,故 D 项正确。【答案】D7【解析】材料中“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

5、居住区分开的格局”,官民有别说明坊市制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但没有反映出坊市制长期存在的原因,因此不能推断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故 B 项错误;坊市制“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但没有反映出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故 D 项错误。【答案】A8【解析】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统治的的需要,故 A 项正确;重农抑商融入儒家思想是因为“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并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 B 项错误

6、;重农抑商政策自先秦至汉以后一直存在,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 C 项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 D 项错误。【答案】A9【解析】材料中侧重于对家族成员的个人的品行的,不是维护宗族特权,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追求政治平等,故 B 项错误;C 项是家训实行的作用,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得出家训的核心思想是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故 D 项正确。【答案】D10【解析】根据材料表格我们不难看出,明

7、清通俗小说具有曲艺传播(看书、听戏)和版籍传播(购买、转借、租凭)等多种形式,故 A 项正确;仅仅根据材料信息,我们无从判断间接和直接阅读究竟哪种才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故 B 项错误;“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这种说法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 C 项错误;通俗小说是材料中所唯一提及的明清时期的文学形式,无从产生对比,就无法断定小说在明清时期文学中所占的比重,故 D 项错误。【答案】A11【解析】雅典民主制下,对公民身份有严格限制,而古代罗马不断地放宽对公民身份的限制,故 A 项正确;共和制只适应小国寡民国家,表述绝对,且与历史、现实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罗马共和制

8、下,并非直接民主制,故 C 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公民权的范围,故 D 项错误。【答案】A12【答案】D- 21 -13【解析】地理环境对人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古希腊的思想解放,不是兴趣广泛,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古希腊的政治体制,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古希的思想家提出的主张,可知当时出现了人的精神的觉醒,即人文精神形成,故 D 项正确。【答案】D14【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对所到达的新大陆经济状况的看法,没有体现其发现美洲是一种历史偶然,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对到达的大陆经济状况不满意,不能体现出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

9、印度,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哥伦布 “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可知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故 C 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 D 项错误。【答案】C15【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政党的发展,不能说明资产阶级异常活跃,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化带来的后果,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民众的参政意识,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欧洲各个国家都出现了政党组织”“到 19 世纪末,宪法议会和政党已经成为全欧洲共同的政治现象”说明随之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的完善发展,故 D 项正确

10、。【答案】D16【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通过新法案所需要的标准,没有直接涉及确立共和政体,故A 项错误;从材料中 13 个州中 9 个批准就能通过新法案,可知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各州之间的关系,便利了中央法律的颁布,有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故 B 项正确;从材料中原来各州一致才能修改邦联条例,变为 9 个州就可以修改宪法,方便了中央法律的确立,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法律的修改完善,不是推动法治的建立,故 D 项错误。【答案】B17【解析】德意志帝国专制主义突出,而材料中“选举权”不能说明整个政治民主化水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选举权”不等于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帝国成立

11、的 1871 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超过英国“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表明在选举权方面德国成果明显,故 C 项正确;德意志帝国的国家权力中心是皇帝而非议会,故 D 项错误。【答案】C18【解析】材料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彼得拉克等思想家把关注重点放在了对未来发展的潜力的探讨上,说明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才可能探讨未来,人文主义与当时兴起的世俗之风联系在一起,结合史实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是对现世的幸福的追求,故 A 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人文主义与世俗之风联系在一起,与精神世界的信仰无关,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只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现实需要,故 C 项错- 22

12、 -误;材料讲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把人文主义与世俗之风联系在一起,不能体现提出明确的反对基督教的要求,故 D 项错误。【答案】A19【解析】材料中指的是启蒙思想家对牛顿的高度赞扬,与反对专制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迷信思想,故 B 项错误;主张共和是卢梭的主张,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说明对科学的敬畏,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故 D 项正确。【答案】D20【解析】根据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科学技术提高的需求是因为市场需求的扩大,材料并未反映这一点,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

13、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逐渐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高度集中有利于促进生产社会化,故 B 项正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体现为国家间贸易更加频繁,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材料讲述的并不是这一内容,故 C 项错误;材料讲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的高度集中,并不能反映跟自由主义思想的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B21【解析】表格展现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种比例关系,不是城市人口的数量,故 A 项错误;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德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美法,但不是远高于美法,故 B 项错误;表格展现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关系,这不能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增长率成正比例关系,故 C 项错误;工业化在一定时期能够促

14、进城市化的发展,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这四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不一致,故 D 项正确。【答案】D22【解析】英国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主张政府对经济不干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矛盾对立,故错误;据材料“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与揭露社会的罪恶现象符合,故项正确;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爆发工人起义,故项正确;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马克思对社会矛盾发展的预测,故项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答案】D23【解析】“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反映近代新旧并存,故 A 项正确;题

15、干反映不了“开端”,故 B 项错误;题目不能体现“不是新物取代旧物”,故 C 项错误;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故 D 项错误。【答案】A24【解析】租界是破坏一个国家主权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中国主动,故 B项错误;最早的租界在上海,故 C 项错误;“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表明土地所有权属于清政府,故 D 项正确。【答案】D25【解析】材料中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认识到西方的先进的武器,所以之后开展了洋务运动,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太天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 23 -持且外国参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洋务运动开展的必然性,故 C 项错误;

16、D 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 D 项错误。【答案】A26【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多采用韵文形式;越来越注重伦理道德渗透;明清是蒙学发展高峰。(6 分) 原因:统治者稳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度的推动;理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字具有押韵的特点。(6 分,任意三个方面展开) (2)趋势:教育面向大众;国家扶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义务性。(4 分) 原因:社会精英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需要。(6 分)27【答案】(1)特点:维护领土的完整性;对开疆拓上持谨慎态度(“守中治边”);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陆疆与海疆并重;因俗而治,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

17、自治。(4 分,任答 4 点) 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4 分,任答 2 点) (2)变化:解除边禁,移民实边;中央直接介入文教事业;实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4 分,任答 2 点) 原因:西方列强入侵加剧了民族危机;清廷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传统治边政策无法造应形势的需要);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洋务运动的开展;清廷对国际事务的了解逐渐增多,国家意识有所提升。(6 分,任答 3 点)28【答案】示例一: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天平”的逐渐失衡(2 分) 18 世纪中后期19 世

18、纪前半期,中国经济世界领先地位日趋下滑,伴随着“欧风美雨”的袭扰,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趋向解体,中国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而欧美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和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并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日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和主导者。(6 分) 总之,18 世纪中后期19 世纪前半期,是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对比的“分水岭”。(2分) 示例二: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与交锋(2 分) - 24 -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19、也成为西方列强企图打开中国市场的原动力。工业革命背景下,西方列强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没有阻止其侵略中国的脚步。两次鸦片战争,英法美等西方列强用战争打开了仍沉睡于“天朝上国”迷梦的封建中国,这一过程,充斥着政治外交理念的碰撞,军事战争的交锋,经济的渗透与抵制,但最终结果注定了日益腐朽的封建主义中国战胜不了日益强大的资本主义西方列强,在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中国传统社会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蜕变。(6 分) 总之,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与交锋,实质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较量,而结局是近代社会取得了完全胜利。(2 分) 示例三: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殊途同归(2 分) 18 世纪中后期

20、以来,中国与西方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专制主义统治继续强化,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中国社会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晚期;而西方国家历经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和独立,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全方位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逐渐被动融入近代世界。(6 分) 总之,工业革命背景下传统中国遭遇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开始改变自身固有的发展轨迹,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近代化推动着晚清中国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和趋同。(2 分)(其它论题只要能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言之有理皆可。)-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