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805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 (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8 年 10 月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总则 . 2 3.1 评价目的 . . 2 3.2 评价任务 . . 2 3.3 评价思路 . . 2 3.4 评价选区 . . 2 3.5 评价方法 . . 2 4 设计编审 . .3 4.1 设计依据 . . 3 4.2 设计编写前准备工作 . 3 4.3 设计内容和编写要求 . 3 4.4 设计审查 . . 3 5 农田生态系统 . . 3 5.1 评价要求 . . 3 5.2
2、资料收集与分析 . . 3 5.3 野外工作方法 . . 3 5.4 测试指标、方法及质量要求 . 5 5.5 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 5 6 草原生态系统 . . 6 6.1 评价要求 . . 6 6.2 资料收集与分析 . . 6 6.3 野外工作方法 . . 6 6.4 测试指标、方法及质量要求 . 7 6.5 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 8 7 湿地生态系统 . . 9 7.1 评价要求 . . 9 7.2 资料收集与分析 . . 9 7.3 野外工作方法 . . 9 7.4 测试指标、方法及质量要求 . 10 7.5 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 11 8 城市生态系统 . . 11 8.1
3、评价要求 . . 11 8.2 资料收集与分析 . . 11 8.3 野外工作方法 . . 12 8.4 测试指标、方法及质量要求 . 13 I II 8.5 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 13 9 矿山生态系统 . . 14 9.1 评价要求 . . 14 9.2 资料收集与分析 . . 14 9.3 野外工作方法 . . 14 9.4 测试指标、方法及质量要求 . 15 9.5 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 15 10 地方病区 . . 15 10.1 评价要求 . . 15 10.2 资料收集与分析 . . 16 10.3 野外工作方法 . . 16 10.4 测试指标、方法及质量要求 . 17 1
4、0.5 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 17 11 报告编写 . . 18 11.1 图件要求 . . 18 11.2 报告内容与要求 . . 1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附录 . 1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 21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 22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 23 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湖泊营养状态与氮、磷元素的关系 . 24 附录 F (资料性附录) 具有拮抗或协同效应的部分元素 . 25 前 言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是针对农田、草原、湿地、城市、矿山等生态系统的局部生
5、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而编制。 以往国内外未编制过类似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附录 A、附录 B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C、附录 D、附录 E、附录 F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周国华、杨忠芳、成杭新、李瑞敏、王支农。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III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 (试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目标、任务、思路、选区原则、资料收集与分析、野外工作方法、样品测试指标及质量要求、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6、报告编写、成果提交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草原、湿地、城市、矿山等生态系统的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441996 海水贝类卫生标准(花蛤、鲍鱼卫生标准) GB 27622005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2002 地
7、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91371988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 116071989 渔业水质标准 GB 119011989 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GB 131061991 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 GB/T 145831993 环境地表 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GB/T 148481 9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488219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 GB 151991994 食品中铜限量卫生标准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72211998 环境镉污染健
8、康危害区判定标准 GB 18406.1200 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GB 18406.2200 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 GB 18406.4200 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GB/T 18407.1200 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GB/T 18407.22 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 GB/T 18407.4200 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GB 184212001 海洋生物质量 GB 186682002 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HJ/T 251999 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 H
9、J/T 81200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1 NY/T 2681995NY/ T 2921995 绿色食品品质行业标准 NY/T 3912000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NY/T 4182000NY/ T 4372000 绿色食品系列标准 NY/T 500120 01NY/T 50732001 无公害食品系列标准 NY 5051200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522001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DB 42/211 2002 富硒食品标签 DD 200501 多目标区 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 DD 200502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10、 DD 200503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 3 总则 3.1 评价目的 针对农田、草原、湿地、城市、矿山等生态系统中的局部地球化学问题,通过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研究地球化学环境与生态现象间的关系及作用影响机制,从生态地球化学角度提出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农业发展规划、人居环境改善、地方病防治、环境整治与生态恢复等措施建议,为地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服务。 3.2 评价任务 3.2.1 查明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追踪异常元素来源,分析异常成因。 3.2.2 评价异常区环境质量现状,指出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开展生态地球化学预测预警。 3.2.
11、3 研究异常元素与生态现象的关系,揭示异常元素分布分配对环境质量、农牧渔业生产、人体健康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3.2.4 从生态地球化学角度,提出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规划、人居环境优化、地方病防治、环境整治与生态恢复的对策建议和技术措施。 3.3 评价思路 在已有资料收集分析基础上,部署野外调查,以生态系统中元素分布分配、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及影响机制为主线,追踪异常元素来源,分析异常成因,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开展生态地球化学预测预警,揭示地球化学特征与生态现象的关系,提出兴利避害建议及对策措施。 3.4 评价选区 根据局部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或生态现象、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
12、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确定评价对象,选择评价区。 3.5 评价方法 收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等相关资料,分析生态现象与地球化学环境间的关系,确定评价方案。 采取面上调查、剖面调查、点上调查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野外调查工作。根据评价区面积和评价精度等要求,选择适当的比例尺。 根据评价需要,确定野外调查内容及采样介质类型。采样介质一般以土壤为主,辅以沉积物、水、大气、植物、动物及人体生物样。点上调查推荐采取多介质配套采集方案。 根据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生态现象可能成因,结合评价需要,选择分析测试指标。 广泛吸收多领域、多学科研究成果,立足地学,以生态地球化学为主线,以地球化学异常
13、和生态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和作用机制为核心,循序渐进,开展研究。 2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多信息综合数据库为基础,在综合研究基础上进行评价,提高成果集成和转化应用水平。 4 设计审查 4.1 设计依据 设计书是开展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依据,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任务书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编写。 4.2 设计编写前准备工作 4.2.1 系统收集评价区自然地理、地质、地球化学、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资料,掌握评价区生态环境总体特征。 4.2.2 实地踏勘,根据需要进行方法技术试验,确定评价工作部署和实施方案。 4.3 设计内容和编写要求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设计编写内容及要求遵照附录A 的规定执行。
14、4.4 设计审查 设计书提交主管部门审查和认定后实施。 5 农田生态系统 5.1 评价要求 主要针对名特优产地、富硒土壤、中药材产地、局部重金属污染等,开展农田生态系统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为土地资源利用、作物种植规划、污染防治、合理施肥等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查明农田土壤营养元素、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其它重要元素及相关指标分布特征,农田生态系统不同介质间元素迁移与分配规律,土壤元素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追踪异常元素来源,分析异常成因。 评价农田环境质量现状,查明影响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预测农田环境变化趋势,开展农田生态地球化学预测预警。 揭示农田生态现象与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15、,指出制约或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地球化学因素。 根据农田生态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农作物种植布局规划、农田土壤环境保护、防治农田生态危害的对策建议。 5.2 资料收集与分析 5.2.1 资料收集 根据评价需要,系统收集农田生态系统相关资料。主要包括:评价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地质背景、地球化学、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及理化性质、土壤障碍因子等;农业经济结构、土地利用现状、作物类型与布局、农药化肥、主要农业生产问题等;作物生长及产品质量,特色优质农产品分布,土壤耕作适宜性,污染源与污染排放,牲畜和人群健康等生态环境资料。 5.2.2 资料分析 系统整理评价区资料,初步推断生态现象与农田生态环
16、境的关系,明确农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制定工作部署方案。 5.3 野外工作方法 5.3.1 评价区选择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营养元素、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其它重要地球化学指标或特征的异常区(如酸碱度、盐碱度异常区)。 3 特色优质农产品、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区,动物、人体健康状况异常区。 综合考虑地球化学分布(强异常、 弱异常、 背景区)和生态效应状况 (如农产品优质、一般、劣质区),选择若干典型地段作为重点调查区。 5.3.2 评价要素选择 5.3.2.1 土壤是农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基本采样介质,根据需要可采集农作物、地表水、地下水、灌溉水、降水、土壤溶液、大气、大气干湿沉降、
17、农药、化肥、牲畜、人体生物样等样品。 5.3.2.2 优质、特色农作物是农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重要对象,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果品、饮料、蔬菜、烟草、纤维作物、中药材、食用菌和食用笋类等。 5.3.3 野外调查方法 5.3.3.1 样点布设 a) 根据评价目标任务,野外调查可采取面上网格状布点、线状剖面布点、典型地块布点的方法,或多种方法相结合。以覆盖或穿切典型地质背景、异常不同部位和典型生态效应区为原则。 b) 面上网格状调查、线状剖面调查以土壤、作物、灌溉水为主要采样介质,根据需要采集垂向剖面土壤样、土壤溶液、灌溉水、作物等样品。根据评价目标任务,采用 1:100001:500
18、00 的工作比例尺进行。原则上要求各类统计单元中样品数不少于 15 件。 c) 在面上网格状调查、线状剖面调查未控制,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或生态效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块,部署点上调查。原则上采取多介质配套采样方案。 d) 结合点、线、面调查,以有效控制整个评价区为原则,布设化肥、农药、灌溉水、大气、大气干湿沉降等采样点。大气样点布设时应考虑污染源、风向等因素。当评价区存在明显的人为污染源时,应布点采集污染源样品,如工业“三废”、矿坑水、交通扬尘、烟囱灰尘等。每类样品数量不少于 5 件。 5.3.3.2 野外调查内容 根据农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具体需要,野外调查时有选择地观察记录以下内容:
19、(微)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地下水位、排灌条件、作物种类及其产量品质、农药化肥施用、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等。 5.3.3.3 样品采集与加工 a) 野外调查前,根据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土壤类型、生态现象分布、道路交通、污染源分布等资料,在野外工作手图上预布采样点。 b) 土壤样采自作物根系土层,农田环境一般采集 020cm 的表层耕作土。在小范围内采集 5 点以上,构成组合样。其它各类样品,以样品代表性为原则,采取适当方法采集。 c) 土壤等介质性质相对稳定的样品,一般按总采样数量的 23%布设重复样点;介质性质不稳定,或受季节制约的样品,如水、农产品
20、,按比例采集平行样。 d) 各类样品的采集、野外处理、分析前处理方法与质量要求,遵照 DD 200501、DD 200502、DD 200503及相关标准,并结合具体需要确定。 5.3.3.4 样品编号 a) 标识唯一性是样品编号的基本原则。可采用“评价区代码+样品属性码(采用调查方法+样品介质构成,如面积性调查用 M,剖面调查用 P,土壤样用 T,水样用 S)+顺序号”等方式进行样品编号。 b) 重复样、平行样统一编号,同时编制编码表。 5.3.3.5 记录、定点与标绘 a) 采用采样记录卡或野外记录本,记录野外调查内容。土壤、水地球化学调查可参照 DD 200501中相应记录卡,其它类型样
21、品可参照相关标准中的记录格式,结合具体需要设计。 4 b) 野外调查采用 GPS 结合地形图定点,用铅笔标绘于野外工作手图。回室内后,以直径 2mm 小圆圈将采样点转绘到地形图并着墨,写上样品编号。 5.4 测试指标、方法及质量要求 5.4.1 测试指标 根据评价需要,选择测试下列部分指标。 5.4.1.1 岩石、土壤样 a) 植物营养与有益元素:N、P、K、Ca、Mg、S、Fe、Mn、Cu、Zn、B、Mo、Si、Na、Co、V、Al 等。 b) 动物和人体必需元素:Ca、Mg、S、N、P、Na、K、Fe、 Cu、Zn、Co、Mn、Cr、Mo、Ni、V、Sn、Se、I、F、Sr、Rb、As、B
22、 等。 c) 重金属等环境指示元素:As、Cd、Cu、Cr、F、Hg、Mn、Ni、Pb、Se、Sn、Tl、Zn等。 d) 土壤样除测定上述元素外,还有酸碱度(pH 值)、有机质(或总有机碳 TOC)、阳离子交换量(CEC)、粒级组成(质地)、氧化还原电位(Eh)等理化指标。 e) 土壤样除测定元素全量外,还可考虑测定元素有效量(重金属可浸提量),元素形态或价态含量,如As3+、Cr6+含量。 f) 曾发生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事件的地区(如 PCBs 污染区),或受工业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如化工基地附近),根据需要测定土壤、水、农产品中相应的有机污染物指标。 g) 土壤盐渍化、酸化趋势明显的地区
23、,在测试相关指标的同时,考虑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土壤盐渍化或酸化时土壤元素活化迁移规律。 5.4.1.2 水样 根据评价需要,选择测定酸碱度(pH)、温度(T)、氧化还原电位(Eh)、氯化物、氰化物、氟化物、Cr6+、石油烃类、六六六、DDT、以及5.4.1.1中a、b、c部分指标。 5.4.1.3 作物及农产品样 a) 作物植株样选择测定评价区的异常元素和植物营养、有益元素,即 5.4.1.1a 和 5.4.1.1c 中部分指标。 b) 根据评价需要,测定农产品中部分食用卫生指标和营养品质指标: 1) 食用卫生指标包括 As、Cd、Cr、Cu、F、Hg、Ni、Pb、Se、Zn 等元素,农
24、药残留量(DDT、六六六、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有机农药),蔬菜类还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 2) 不同农产品的营养品质指标不同,根据具体农产品类型选择。例如,果品类主要包括糖度、酸度、果形物、K、Ca、Mg 等,中药材类包括有机药用成分与生命元素 Fe、Cu、Zn、Co、Mn、Cr、Co、Ni、V、Sn、Si、Se、I、F、Sr、Rb、As 等。 5.4.1.4 大气样品 大气环境样品应测定总悬浮颗粒物(TSP),SO 2,NO X,氟化物(F),Pb等指标。根据污染源特征增加相应指标。 5.4.1.5 各类污染源样品 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矿坑水、扬尘等各类污染源样品,选择测定相应的污染元
25、素和有机污染物指标。 5.4.2 分析方法与质量要求 遵照DD 200501、DD 200503等标准要求,选择分析测试方法,确定分析质量要求。 5.5 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5.5.1 统计各类样品地球化学指标参数,编制地球化学图,查明元素含量、组合、分布、分配规律。研究地球化学空间分布、分配特征与地质背景、成土母质、(微)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人5 为污染等之间的关系;结合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农业生产、气候条件等因素,判断土壤盐碱化、酸碱度异常的成因机理。 5.5.2 计算元素风化富集系数,研究成土过程中元素活化、迁移、分配规律;综合异常元素组合、空间分布、异常源调查成果,识别异常
26、元素来源,分析异常成因,查明地质背景、表生地球化学作用、环境污染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农田生态地球化学预测预警,提出农田土壤改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地球化学危害防治的技术措施和对策建议(参见附录 D)。 5.5.3 计算各类农产品可食部位元素生物富集系数,筛选当地农田生态环境中相对安全的作物种类。遵照 GB 27622005、GB 131061991、GB148821994、GB 151991994、GB/T 18406.12001、GB/T 18406.22001、NY/T 2681995NY/T 2921995、NY/T 4182000NY/T 4372000、NY/T 5001200
27、1NY/T 50732001 评价各类农产品安全性,及是否满足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要求。研究营养有益元素与农产品质量的关系,分析优质农产品生产潜力,筛选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 5.5.4 遵照 GB 30951996、GB 38382002、GB 50842005、GB 91371988、GB 156181995及附录 C,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和肥力营养状况,大气、灌溉水环境质量,土壤盐渍化程度。遵照GB/T 18407.12001、GB/T 18407.22001、DB 42/2112002、NY/T 391200 0,圈定适宜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农田环境区。 5.5.5 研究特色
28、优质农产品与地球化学环境、地质背景、气候环境、地形地貌等生态要素的关系,识别其主要影响要素和指标,建立特色优质农产品产出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模型。应用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圈定特色优质农产品适宜种植区。 6 草原生态系统 6.1 评价要求 6.1.1 查明草原土壤营养元素、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其它相关指标分布特征;研究草原生态系统不同介质间元素迁移、分配规律及影响因素;追踪异常元素来源,分析异常成因。 6.1.2 评价草原土壤、水等环境质量现状,研究地球化学环境与牲畜健康、产品质量的关系。查明影响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开展草原生态地球化学预测预警。 6.1.3 根据草原生态地球化学特征及
29、其变化趋势,提出畜牧发展规划、牧场环境保护及生态危害防治的对策建议。 6.2 资料收集与分析 6.2.1 资料收集 6.2.1.1 自然地理、地质背景、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区域地球化学、水文地质、污染源分布、污染排放类型等资料。 6.2.1.2 畜牧生产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与元素缺乏或过剩有关的牧草长势、草场退化、牲畜健康及产品质量问题。 6.2.2 资料分析 系统整理评价区资料,初步判断牧草长势、牲畜健康与草场生态环境间的关系,明确草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制定评价工作部署方案。 6.3 野外工作方法 6.3.1 评价区选择 6.3.1.1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营养元素、有
30、益元素、有害元素、其它相关指标或特征(如盐碱度)的异常区。 6.3.1.2 优质畜牧业区,牲畜健康及产品质量(如肉质、皮毛、绒毛品质)异常区,牲畜养殖基地和规划养殖基地。 6 6.3.1.3 综合考虑地球化学分布(强异常、弱异常、背景区)和生态效应(畜牧品优质、一般、劣质区),选择若干典型地段作为重点调查区。 6.3.2 评价要素选择 6.3.2.1 土壤、牧草是草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基本采样介质,根据需要可采集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饲料、大气、农药、化肥、牲畜生物样等介质样品。 6.3.2.2 牲畜生物样主要指毛发、乳汁、尿、肝、血和肉类产品。参照生物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根据研究需要
31、和采样可行性进行选择。采集时注意采样个体的性别、生长期、年龄大小等,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6.3.3 野外调查方法 6.3.3.1 样点布设 a) 根据评价目标任务,野外调查可采取面上网格状布点、线状剖面布点、典型地块布点的方法,或多种方法相结合。以覆盖或穿切典型地质背景、异常不同部位和典型生态效应区为原则。 b) 在面上网格状调查、线状剖面调查以土壤、牧草为主要采样介质,根据需要采集其它类型样品,如岩土垂向剖面样、饮用水、饲料、牲畜生物样等。根据评价目标任务,采用 1:100001:50000的工作比例尺进行。原则上要求各类统计单元中样品数不少于 15 件。 c) 面上网格状调查、线状剖面调查
32、未控制,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效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牧场,部署点上调查。原则上采取多介质配套采样方案,采集土壤、垂向土壤剖面、牧草、饮用水、饲料、牲畜生物样等。 d) 人为活动影响较强烈的地区,如邻近大中型城市及矿山、中大型燃煤电站、交通干线,应布设大气环境质量、干湿沉降以及各类污染物样品。每类样品数不少于 5件。 6.3.3.2 野外调查内容 野外调查时主要观察记录以下内容:(微)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土壤类型、人畜饮用水、地下水位、地表水及排泄条件、牧草种类及长势、草原生态(沙化、盐渍化等)、牲畜生长与健康、农药化肥、环境污染等。 6.3.3.3 样品采集与加工 a) 野外调查前,根
33、据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土壤类型、生态现象分布、道路交通、污染源分布等资料,在野外工作手图上预布采样点。 b) 土壤与牧草样品根据调查比例尺,在一定范围内多点采集构成组合样。土壤样采集牧草根系土。其它各类样品,以样品代表性为原则,采取适当方法采集。 c) 土壤等介质性质相对稳定的样品,一般按总采样数量的 23%布设重复样点;介质性质不稳定,或受季节制约的样品,如牧草样、水样,按比例采集平行样。 d) 各类样品采集、野外处理、分析前处理的方法与质量要求,遵照 DD 200501、DD 200502、 DD 200503 及相关标准,并结合具体需要确定。 6.3.3.4 样品编号 遵照
34、5.3.3.4的规定。 6.3.3.5 记录、定点与标绘 遵照5.3.3.5的规定。 6.4 测试指标、方法及质量要求 6.4.1 测试指标 根据评价需要,选择测试指标。 6.4.1.1 岩石、土壤样 选择测定下列部分指标 (指标相同者测定一次即可,后同): 7 a) 植物营养与有益元素:N、P、K、Ca、Mg、S、Fe、Mn、Cu、Zn、B、Mo、Si、Na、Co、V、Al 等。 b) 动物和人体必需元素:Ca、Mg、S、N、P、Na、K、Fe、 Cu、Zn、Co、Mn、Cr、Mo、Ni、V、Sn、Se、I、F、Sr、Rb、As、B 等。 c) 重金属等环境指示元素:As、Cd、Cu、Cr、
35、F、Hg、Mn、Ni、Pb、Se、Sn、Tl、Zn等。 d) 土壤样除测定上述元素外,还有酸碱度(pH 值)、有机质(或总有机碳 TOC)、阳离子交换量(CEC)、粒级组成(质地)、氧化还原电位(Eh)等理化指标。 e) 土壤样除测定元素全量外,必要时测定元素有效量(重金属可浸提量),元素形态或价态含量,如 As3+、Cr6+含量。 6.4.1.2 水样 根据评价需要,选择测定酸碱度(pH)、盐度、水温(T)、氧化还原电位(Eh)、氯化物、氰化物、氟化物、Cr6+、石油烃类、六六六、DDT、以及6.4.2.13中部分指标。 6.4.1.3 牧草、饲料样 a) 选择测定植物营养元素、有益元素和有
36、害元素,即 5.4.2.1 和 5.4.2.3 中部分指标。注意测试评价区异常元素。 b) 根据评价需要,测定牧草的相关营养品质指标。 6.4.1.4 大气样品 大气环境样品应测定总悬浮颗粒物(TSP),SO 2,NO X,氟化物(F),Pb等指标。根据污染源特征增加相应指标。 6.4.1.5 各类污染物样品 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矿坑水、扬尘等各类污染物样品,选择测定相应的污染元素和有机污染物指标。 6.4.2 分析方法与质量要求 遵照DD 200501、DD 200503及相关标准要求,选择分析测试方法,确定分析质量要求。 6.5 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6.5.1 统计各类样品介质的地球化学指标参数,编制地球化学图,查明元素含量、组合、分布、分配规律;研究元素空间分布、分配特征与地质背景、成土母质、(微)地形地